《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4)
外篇 (14)
1. 四時刺逆從論
前半言病之逆從,後半言四時刺法之誤,針家能知誤刺之失,則刺或可以無誤矣。
白話文:
前面的部分在說疾病的順逆變化,後面的部分在講四季的針刺方法中的錯誤,如果針灸師能夠瞭解錯誤針刺的問題所在,那麼針刺就可能不會有誤了。
厥陰有餘,病陰痹;(痹謂痛也,陰謂寒也,有餘謂厥陰氣盛滿,故陰發於外而為寒痹。)不足,病熱痹;(陰不足則陽有餘,故為熱痹。按:痹論所言痹之為義,一為不知痛癢,一為閉塞不通,王注以痹為痛,昧厥旨矣。今六經有餘不足所病之痹,義正相兼,不得更為之解也。
白話文:
厥陰經氣過剩,患有陰寒痹症;(痹意為疼痛,陰指寒氣,過剩表示厥陰經氣充沛,導致寒氣在體表發作,引起陰寒痹症。)厥陰經氣不足,患有熱痹症;(陰氣不足則陽氣過剩,所以會得熱痹症。註:痹論中所指的「痹」,既有感覺不到疼痛的意思,也有不通暢的意思。王注將痹解釋為疼痛,誤解了其本意。現在六經氣血過剩或不足導致的痹症,其意義兼而有之,不能再對其做其他解釋。)
)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厥陰脈,循股陰,入髦中,環陰器,抵少腹。又其絡支別者,循莖上睪,結於莖。故為是病也。按:新校正云:楊上善云:狐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與狐同,故曰狐疝。一曰孤疝,謂三焦孤府為疝,故曰孤疝。)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不足,病肺痹;(腎水逆連於肺母故也。
白話文:
滑利的話,會導致睪丸疝氣和風濕病;澀滯的話,會導致小腹積氣。(厥陰脈沿著大腿內側行走,進入陰囊,環繞陰器,抵達小腹。又它的支絡分佈在陰莖上,連接在陰莖上。所以會導致這些疾病。按:校訂註釋說:楊上善說:狐狸晚上不能排尿,天亮才能排尿,人類的這種疾病和狐狸的相同,所以稱為狐疝。又說孤疝,是指三焦孤府出現疝氣,所以稱為孤疝。)
少陰經氣過剩,會導致皮膚麻痺,隱隱作痛;氣不足,會導致肺部麻痺。(因為腎水逆連著肺母的緣故。)
足少陰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病如是也。)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以其正經入肺,貫腎,絡膀胱,故為是病。)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脾主肉,故如是。)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白話文:
足少陰經脈,從腎臟向上貫通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因此,足少陰經脈出現疾病時,會引起以下症狀:
- 過於通暢:會導致肺部風寒、疝氣
- 阻塞不通:會導致積聚性疾病、小便帶血(因為足少陰經正經進入肺部,貫通腎臟,絡於膀胱,所以會導致這些疾病)。
太陰經脈(脾經)氣血過盛,會導致肌肉麻木、寒症。氣血不足,會導致脾臟麻痹(因為脾臟主司肌肉,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
- 過於通暢:會導致脾風疝氣
- 阻塞不通:會導致積聚性疾病,經常感到心腹脹滿(太陰經脈進入腹部,屬於脾臟,絡於胃。其分支再從胃部分離,上行到膈肌,輸注到心臟)。
故為是病。)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胃有餘則上歸於心,不足則心下痹,故為是。)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故為是。)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太陽與少陰為表裡,故有餘不足,皆病歸於腎也。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善時巔疾。
白話文:
因此,會導致這種疾病。
陽明經氣過盛,會導致脈絡不通暢,身體時常發熱;陽明經氣不足,會導致心臟痹症;(胃氣過盛則會上達於心,不足則心臟以下部位會不通暢,因此會導致這些現象。)陽明經氣流通順,會導致心臟風疝;陽明經氣阻塞,會導致積食,時常受到驚嚇。(心主導的脈絡,從胸中開始,經過心包,穿過橫膈,聯絡三焦,因此會導致這些現象。)太陽經氣過盛,會導致骨頭痹症,身體沉重;太陽經氣不足,會導致腎臟痹症;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裡,因此過盛或不足,都會導致腎臟疾病。太陽經氣流通順,會導致腎臟風疝;太陽經氣阻塞,會導致積食,時常會有頭眩。
(太陽之脈交於巔上,入絡腦,下循膂,絡腎,故如是。)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少陽與厥陰為表裡,故病歸於肝。)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肝主筋,故時筋急。厥陰之脈,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別者,從目系,下頰裡,故目痛。
白話文:
太陽經的脈絡交匯於頭頂,進入腦部,向下沿着脊椎,連接腎臟,所以才會出現上述症狀。
少陽經有餘,會導致筋骨痺痛,肋下脹滿;不足,會導致肝臟痺痛。(少陽經和厥陰經是表裡關係,所以疾病會歸咎於肝臟。)
少陽經脈流動不暢,會導致肝風疝氣;阻塞不通,會導致積聚,時常筋骨僵硬,眼睛疼痛。(肝臟主管筋,所以時常筋骨僵硬。厥陰經的脈絡,向上到額頭,與督脈在頭頂會合。它的分支從眼睛的系統,向下到臉頰內側,所以會導致眼睛疼痛。)
按:此六經,乃熱論所載足三陰三陽也。凡人十二經脈皆能為病,而此所言與熱論所載止於此六經者,蓋以此六經為木土水,其氣畏寒而邪易入,外感之重無過傷寒,傷寒所傳正此六經,此篇蓋亦從其重者而言也。然熱論專主外感,此篇兼論雜病,故又合有餘不足而並論之。
白話文:
注意:這六經是《熱論》中記載的三陰三陽。人體十二經脈都能致病,而這裡只提到這六經,是因為這六經屬木、土、水,它們的氣怕冷,邪氣容易侵入。外感最嚴重的不外乎傷寒,傷寒所傳播的正是這六經,因此這篇文章主要也是針對較嚴重的外感來說。但是,《熱論》只專注於外感,而這篇文章兼論雜病,所以還要考慮正氣的不足和邪氣的過剩。
但其有餘不足皆云為痹,且均以滑澀分解者,又何也?痹者頑與閉也,邪入經絡,血氣凝滯,或頑木而肉不仁,或閉塞而氣不通也。邪氣盛則病有餘,其脈浮動而象滑,正氣虛則病不足,其脈沉滯而象澀,滑與澀即有餘不足之形,似非必如脈經所言滑為痰盛澀為無血之謂也。惟滑近有餘,故所主皆風疝經絡之證;惟澀為不足,故所主皆氣積臟腑之病。
善解經義者,貴乎會其大意而推之也。)
白話文:
不過,不管是過盛還是過虛,都說它們為「痹症」。而且都用通滑滋潤的藥來分解治療,這是為什麼呢?痹症是指經絡不通暢,血氣凝滯,導致肢體麻木不仁,或者氣血不通暢。邪氣盛的時候,疾病過盛,脈象浮動而顯得通滑;正氣虛的時候,疾病不足,脈象沉滯而顯得澀緩。通滑與澀緩正是過盛和不足的表現,似乎不一定是《脈經》所說的通滑是痰多,澀緩是缺血的意思。只是通滑較接近過盛,所以引起的都是風疝和經絡方面的證狀;只有澀緩屬於不足,所以引起的都是氣積在臟腑的疾病。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帝曰:余願聞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白話文:
因此,春天的氣在經脈中,夏天的氣在孫絡中,長夏的氣在肌肉中,秋天的氣在皮膚中,冬天的氣在骨髓中。皇帝說:我想要知道其中的緣由。岐伯說:春天,天空的氣開始通暢,地面的氣開始散發,凍土融化,冰塊消釋,水流暢通,所以人體的氣在經脈中。夏天,經脈中的氣滿溢出來,孫絡得到滋養,皮膚豐滿。長夏,經絡中的氣都十分充盛,溢出到肌肉中。秋天,天空的氣開始收斂,皮膚毛孔關閉,皮膚緊繃。
(按:引謂收引,急謂勁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按:人得天地之氣以為氣,故常與四時生長收藏相應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按:邪氣者,不正之氣。
白話文:
冬季是萬物收藏的季節,人的氣血也內斂於體內,滋養骨髓,與五臟相通。(按:人體所獲得的天地之氣,常與四時的生長收藏相應。)
因此,邪氣(不正之氣)常隨著四時的氣血變動而入侵。邪氣的變化莫測,但必定會循著人體經氣而入侵。所以,祛除邪氣時,必須遵循經氣的運行規律,驅除邪氣,才能防止亂氣產生。
四時有不正之氣,常乘人氣血之虛而入客,虛有微甚之分,則邪有輕重之異,變變化化,無常度焉。從猶順也,謂治此者,當必順其經脈虛實之微甚,以施補瀉之方,而後邪可除而正可復,正氣復,尚何亂之有。)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血氣溢於外則中不足,故少氣。按:新校正云:自春刺絡脈至令人目不明,與診要經終論文異義同,彼注甚詳。
白話文:
四季都有不正之氣,常常乘虛而入人體氣血虛弱之處。虛弱程度不同,邪氣的輕重也不一樣,變化多端,沒有固定的規律。從:順從。意思是治療這個問題,必須順應經脈的虛實程度,採用補瀉的方法,這樣邪氣才能去除,正氣才能恢復。正氣恢復後,哪還有混亂之說呢?
帝問:違反四季的規律,會產生混亂的氣,怎麼辦呢?
岐伯答:春天刺絡脈,血氣會外溢,導致人氣息微弱。(血氣外溢,導致內部不足,所以氣息微弱。注:新校正指出,從「春天刺絡脈」到「令人目不明」,與《診要經》的終論文有異義,但含義相同,彼注甚詳。)
彼分四時,此分五時,然此有長夏刺肌肉之分,而逐時各闕刺秋分之事,疑此肌肉之分,即彼秋皮膚之分也。)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環者,循環,謂血氣相亂而逆,故周身之氣上而不下也。新校正云:「經闕春刺秋分。」)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內著不散故脹。
白話文:
彼方將一年分為四季,此方分為五季,但此方多了一個「長夏刺肌肉」的區分,而每個時段都沒有提到「秋分刺」的事。懷疑此方的「刺肌肉」就是彼方的「秋刺皮膚」。
春季刺肌肉,血氣會逆流,導致氣往上衝;(「環」指循環,意思是血氣混亂而逆流,所以全身的氣往上而不是往下。新校正本說:「經文中缺少春季刺秋分。」)
春季刺筋骨,血氣會內滯,導致腹脹。(血氣不散開所以脹。)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㑊;(血氣竭少故解㑊。)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卻,閉也。血氣內閉則陽氣不通,故善恐。按:新校正云:「經闕夏刺秋分。」)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血氣上逆則怒氣相應,故善怒。)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血氣上逆,滿於肺中,故善忘。
白話文:
夏天刺入經脈,血氣會耗盡,導致人感到疲乏;(血氣少,所以會疲乏。)夏天刺入肌肉,血氣會內閉,導致人容易恐懼;(內閉,就是封閉。血氣內閉,陽氣不通,所以容易恐懼。)夏天刺入筋骨,血氣會上逆,導致人容易發怒。(血氣上逆,怒氣就會相應出現,所以容易發怒。)秋天刺入經脈,血氣會上逆,導致人容易健忘;(血氣上逆,充滿肺部,所以容易健忘。)
)秋刺絡脈,氣不衛外,令人臥不欲動;(按:王本氣不外行,全元起本作氣不衛外,是也,今改從之。謂秋斂之時,刺傷經脈,則氣散而不能衛外,故但欲臥而不能動也。新校正云:「經闕秋刺長夏分。」)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血氣內散則中氣虛,故寒慄。
白話文:
如果在秋季刺傷經絡,會導致身體氣血不足,無法抵禦外邪,使人只想躺著不想活動。(按:按王本記載為「氣血不足,無法外流」,全元起本記載為「氣血不足,無法抵禦外邪」,後者更準確,因此採用後者。是指在秋季收斂的時期,如果刺傷經脈,就會導致氣血散失,無法抵禦外邪,因此只想要躺著,不想活動。新校正的版本中說:「經絡中沒有提到秋季刺傷長夏分。」)如果在秋季刺傷筋骨,會導致血氣內散,使人感到寒冷發抖。(血氣內散會導致中氣虛弱,所以會感到寒冷發抖。)
)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以血氣無所營故也。)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按:氣外泄,則不能內運而成壅痹矣。)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按:注謂陽氣不壯,至春而竭,故善忘。)義恐未確,闕疑可也。(新校正云:「經闕冬刺秋分。
白話文:
冬季刺絡經脈,會讓血氣流失,導致眼睛看不清楚。(因為血氣無法運作)冬季刺絡血脈,內氣會外洩,殘留在體內變成大塊的痹症。(按:氣外洩,就不能在體內運作,會造成壅滯)冬季刺絡肌肉,陽氣會耗盡,導致記憶力減退。(按:注釋說陽氣不強健,到春天就會耗盡,所以記憶力不好)這個理論可能有問題,先保留疑點吧。(新校正說:「經文遺漏了冬刺秋分。」
」)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淫,不次也,不次而行,如浸淫相染而生病也。按:從治之法,原為大逆之證而設,故應從治而反正治,則適以亂其氣而病不愈矣。所謂從者,繆刺也。大逆之病,全元起本作六經之病,非也。)帝曰:善!刺五臟,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按:與刺禁論同。
白話文:
(中)肝臟(受傷)五天會死亡,它的症狀是說話;(《診要經·終論》裡沒有記載,而《刺禁論》記載了相同的內容。註:甲乙經的說法是欠。)(中)肺臟(受傷)三天會死亡,它的症狀是咳嗽;(《診要經·終論》說:「(中)肺臟(受傷)五天會死亡。」《刺禁論》說:「(中)肺臟(受傷)三天會死亡,它的症狀是咳嗽。」)(中)腎臟(受傷)六天會死亡,(註:甲乙經記載為三天。)它的症狀是打噴嚏和打呵欠;(《診要經·終論》說:中腎臟(受傷)七天會死亡:《刺禁論》也記載了相同的內容。
)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診要經終論闕而不論,刺禁論同。按:甲乙經語作欠。)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診要經終論曰:「中肺五日死。」刺禁論曰:「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腎六日死,(按:甲乙經作三日。)其動為嚏欠;(診要經終論曰:中腎七日死:刺禁論同。
按,刺禁與甲乙經俱無欠字。)中脾十日死,(按:甲乙經作十五日。)其動為吞。(診要經終論曰:「中脾五日死。」)刺禁論曰:「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然此三論皆岐伯之言,而死日變動不同,傳之誤也。刺傷人五臟必死,其動則依其臟之所變,候知其死也。變謂氣動變也。
中心以下至此,併為從逆重文也。
白話文:
按:「刺禁」和「甲乙經」中都沒有錯漏字)。被脾臟刺到十天後就會死亡(按:「甲乙經」中寫的是十五天)。其動態表現為吞嚥困難。(「診要經」的終論說:「被脾臟刺到五天後就會死亡。」)「刺禁論」說:「被脾臟刺到十天後就會死亡,其動態表現為吞嚥困難。」這些論述都是岐伯的言論,但致死的時間卻不相同,這是傳記中的錯誤。如果刺傷人的五臟,必定會導致死亡,其動態表現會根據所傷臟腑的不同而發生變化,以此可以預測死亡的時間。這裡的「變」是指氣動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