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3)
外篇 (13)
1. 診要經終論
通篇分三段:首段言逐月人氣之所在,二段言刺法宜忌,末段言十二經將死之證,為人生之終事。皆諸篇所不載,診病者不可不知,故曰診要經終也。
白話文:
這篇文章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人體氣血在每個月的變化規律,第二部分講述針灸療法中的注意事項,第三部分講述十二經脈臨死前的徵兆,是人一生終極大事。這些內容在其他醫書中都沒有記載,診病的人一定要知道,所以這篇醫書叫做《診要經終》。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按:方,猶言初動,天氣初動於上,地氣應之而發生也。蓋春居四時之先,正月二月為一歲之首,天地之氣,至此方萌生髮之機,而為化化生生之始也。人得天地之氣,內通於肝,肝者木也,王於春而亦為五臟生氣之始也。
白話文:
黃帝問:把脈診斷疾病的方法是什麼呢?
岐伯答:正、二月份,天地的陽氣剛剛萌發,人體的陽氣也循著肝經運行。
春天是四季之首,正、二月份是新的一年之始。天地的陽氣此時剛剛萌發,纔有生成萬物的根基。人體受到天地的影響,體內的陽氣通達肝臟。肝屬木,在春天旺盛,也是滋養人體五臟之氣的根源。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按:由春入夏,天地之氣方發者,至此大盛。三月辰土,四月巳火,火土養脾,脾為元氣之母,人氣得之以資臟腑而生血氣也。)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天陽赫盛,地焰高升,故言天氣盛,地氣高。火性炎上,故言人氣在頭也。
白話文:
四月,天氣溫和適宜,地氣正在發動,人體氣血也在活躍。(註:從春天過渡到夏天,陽氣開始發動,陽氣旺盛。辰時屬土,四月屬火,火土滋養身體,是人體元氣的來源,人體氣血得到滋養而產生生血氣。)
六月,天氣炎熱盛大,地氣上升,人體氣血聚集在頭部。(天空陽氣熾盛,地底熱氣上升,所以說天氣盛,地氣高。火性向上,所以說人體氣血聚集在頭部。)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按:由夏轉秋,氣漸肅殺,申酉之月,氣王於金,金氣合肺,故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按:冰猶凝也。秋盡冬初,收斂歸藏,天地之氣,由陽返陰,人身之火,盡攝合而還於心,故云人氣在心也)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陽氣深復,故氣在腎也。
白話文:
七、八月時,寒氣開始侵襲,人體的氣血在肺部。
九、十月時,寒氣開始結冰,地氣開始封閉,人體的氣血在心臟。
十一、十二月時,冰又重新融化,地氣匯合,人體的氣血在腎臟。
夫氣之變也,發生於木,長茂於土,盛高而上,肅殺於金,避寒於火,伏藏於水,斯皆隨順陰陽之升沉也。五臟生成論曰:「五臟之象,可以類推。」此之謂氣類也。)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按:義見水熱穴論及四時刺逆從論中。)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
白話文:
氣的變化是源於木,在土中生長繁茂,向上發展而旺盛,在金中肅殺,在火中避寒,在水中潛伏,這些都是順應陰陽升降的道理。五行中各臟生成論述中說:「五臟的現象,可以類推。」這就是氣類的說法。春夏秋冬,各有其刺屬,依據它們所屬的季節進行治療。春季針刺會影響夏季,讓脈絡混亂、氣息微弱,會深入骨髓,導致疾病難愈,讓人食慾不振,並且氣短。
(心主脈,故脈亂氣微。水受氣於夏,腎主骨,故入淫於骨髓。心火微則胃土不足,故不嗜食而少氣也。按:新校正云:「四時刺逆從論云: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木受氣於秋,肝主筋,故刺秋分則筋攣也。
白話文:
心臟主管脈絡,因此脈搏紊亂,氣息微弱。夏季,腎臟吸收水分,因此腎臟主管骨骼,導致水分進入骨髓。心火衰弱,則脾胃虛弱,因此食慾不振,氣息微弱。
註解:
《新校正》中提到:「《四時刺逆從論》說:春天針刺絡脈,血氣外溢,導致人氣息微弱。」
春天到秋分時節,針刺會導致筋攣,逆行的氣息迴轉就會變成咳嗽。病無法痊癒,會讓人時常驚嚇,還會哭泣。(秋天,肝臟吸收水分,肝臟主管筋,因此秋分時節針刺就會導致筋攣。)
若氣環周,則為咳嗽。肝主驚,故時驚。肺主氣,故氣逆,又且哭也。按:四時刺逆從論云:「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也。」)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冬主陽氣伏藏,故邪氣著藏。腎實則脹,故刺冬分則脹也。火受氣於冬,心主言,故欲言語也。
白話文:
如果呼吸不順暢,會導致咳嗽。肝臟負責驚悸,所以容易受到驚嚇。肺部負責呼吸,所以會氣逆,而且會哭。
根據《四時刺逆從論》記載:「春天刺肌肉,血氣運行不暢,會讓人上氣。」
春天刺入冬分穴位,邪氣會積藏在體內,讓人脹滿,病情無法好轉,而且會想說話。(冬天陽氣收斂,故邪氣容易積藏。腎臟旺盛會導致脹滿,所以刺入冬分穴位會導致脹滿。心火在冬天得到充實,心臟負責說話,所以會想說話。)
按:四時刺逆從論云:「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墮。(肝養筋,肝氣不足,故筋力解墮。按:四時刺逆從論云:「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墮。」)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按:誤刺秋分,則傷在肺矣。
白話文:
《四時刺逆從論》中提到:「春季針刺筋骨,會導致血氣內聚,令人感到腹部脹滿。」
在夏天針刺春季的穴位,疾病無法痊癒,還會導致肢體無力、下垂。(因為肝臟滋養筋骨,肝氣不足時,筋力就會無力下垂。《四時刺逆從論》中也說:「在夏天針刺經脈,血氣就會耗盡,令人無力下垂。」)
在夏天針刺秋季的穴位,疾病無法痊癒,還會讓人心中煩悶,說不出話來,而且感到緊張不安,好像有人要來抓他一樣。(誤針刺秋季穴位,就會損傷肺臟。)
肺主氣,肺傷則氣餒弱而不能言。氣餒弱,則怖畏而如人將捕之。注作肝解,誤矣。)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按:四時刺逆從論亦言:「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怒主肝,腎傷何以亦怒耶?蓋腎者水也,肝者木也,木養於水,水虛無氣,肝失所養,故怒也。)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白話文:
肺主導氣,肺受傷則氣虛衰弱而無法言語。氣虛衰弱,就會感到恐懼,好像有人要抓捕自己。(註:有些人將這段解釋為肝的問題,這是錯誤的。)夏季刺傷冬至,疾病不會痊癒,會讓人氣虛,時常生氣。(註:四時刺逆從論也提到:「夏季刺傷筋骨,血氣上逆,讓人容易生氣。」生氣是肝的問題,腎受傷為什麼也會生氣呢?那是因為腎屬水,肝屬木,木需要水的滋養,水虛沒有氣,肝得不到滋養,所以生氣。)秋季刺傷春分,疾病不會好轉,會讓人感到警惕,想要做點什麼,但是起身後就忘記了。
(肝虛故也,刺不當也。按:四時逆從論云:「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夢。(心少氣則脾氣孤,故令嗜臥。心主夢,神為之,故令善夢。按:四時刺逆從論云:「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時寒。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肝氣虛弱,治療方法不恰當造成的。(註:根據《四時逆從論》的說法:「秋天針刺經脈,血氣會上逆,導致人健忘。」)
秋天針刺夏至,病情沒有好轉,反而讓人更加嗜睡,而且多夢。(心氣不足則脾氣孤立,所以讓人嗜睡。心主司夢境,神靈控制著它,所以讓人多夢。註:根據《四時刺逆從論》的說法:「秋天針刺絡脈,氣血不能外行,導致人不想動彈。」)
秋天針刺冬至,病情沒有好轉,讓人時常感到昏昏欲睡,有時發冷。
(按:腎之表,足太陽也。太陽主惡寒,故傷腎則時寒。又按四時刺逆從論曰:「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慾臥不能眠,眠而有見。(肝氣少,故令欲臥不能眠。肝主目,故眠而如見有物之形狀也。按:四時刺逆從論云: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
白話文:
腎臟的外圍部位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主管惡寒,因此腎臟受傷就會時常感到寒冷。另外根據《四時刺逆從論》記載:「在秋天刺灸筋骨,血氣就會向內散失,使人感到寒顫。」
如果在冬天刺灸,到了春天問題都還沒有痊癒,就會讓人很想睡覺卻無法入睡,即使睡著了也會看到幻象。(肝氣不足,所以才會想睡覺卻無法入睡。肝負責視覺,所以入睡時會看到東西的形狀。根據《四時刺逆從論》記載:在冬天刺灸經脈,血氣都會散失,讓人視力模糊。)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痹。(泄脈氣故也。按:四時刺逆從論云:「冬刺絡脈,血氣外泄,留為大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肺氣不足,故發渴。按:四時刺逆從論云:「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渴。」渴非肺病,肺傷則少氣而不能化水,故渴也。
白話文:
凡是在胸腹部位進行針灸,一定要避開五臟。(心肺位於橫膈膜上方,肝腎位於橫膈膜下方,脾臟性質屬土,處於中間,因此針灸胸腹時必須避開這些部位。五臟用於藏匿神魂、意志,損傷它們則五神離散,神去則死亡,因此必須謹慎。)中心刺入就會導致死亡(氣機運行就像一個環,如果一週就死亡,正指周而復始的十二時辰。根據校正內容:「刺禁論」中提到,針灸刺入中心部位會導致立即死亡,其動作表現為呃逆,與「四時刺逆從論」中的描述一致。
此經闕刺中肝死日,刺禁論雲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與四時刺逆從論同。」)中脾者五日死,(土數五也。按:刺禁論雲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與四時刺逆從論同。)中腎者七日死,(水成數六,水數畢,當至七日而死。按:刺禁論雲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四時刺逆從論云,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也。
白話文:
如果刺中肝臟,在五天內會死亡(中醫認為肝屬木,而木的數目是五)。按照《刺禁論》的說法,刺中肝臟,五日內死亡,其活動表現為說話,與《四時刺逆從論》的記載相符。
如果刺中脾臟,在五天內會死亡(中醫認為脾屬土,而土的數目是五)。參考《刺禁論》,刺中脾臟,十日內死亡,其活動表現為吞嚥,與《四時刺逆從論》的記載相符。
如果刺中腎臟,在七天內會死亡(中醫認為腎屬水,而水的數目是六,當水數結束時,就到第七天,就會死亡)。參考《刺禁論》,刺中腎臟,六日內死亡,其活動表現為打噴嚏,而《四時刺逆從論》記載,刺中腎臟,六日內死亡,其活動表現為打噴嚏和哈欠。
)中肺者五日死。(金生數四,金數畢,當至五日而死。一云三日死,亦字誤也。按:刺禁論與四時刺逆從論並言三日死,皆誤也,當以此為正。)中膈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按:膈當一身之中,五臟之氣必歸焉。五臟同主一年,故膈傷則五臟俱病,至一歲必死也。
白話文:
肺部受傷 :五天後死亡,金生(脈象)出現四次以上,金生脈象結束後,五天之內必定死亡。也有一種說法是三天後死亡,但這是一種文字錯誤。 注: 《刺禁論》和《四時刺逆從論》都說三天後死亡,這都是錯誤的,應該以這個(五天後死亡)為準確。
隔膜受傷 :都屬於傷及身體中部的要害,儘管病情有所好轉,但一年內都必定死亡…… 注: 膈膜當位於人的身體中部,五臟之氣必定會歸於此。五臟共同主宰生命,因此膈膜受傷,則五臟都會受損,一年後必定死亡。
)刺針必肅,(肅謂靜肅,所以候氣之存亡。)刺腫搖針,(以出大膿血故。)經刺勿搖,(經氣不欲泄故。)此刺之道也。
白話文:
-
針灸時要保持心神專注,(專注就是保持心神安定,這樣才能感受氣血的流動。)
-
針刺腫脹處要搖動針柄,(這樣才能排出大量的膿血。)
-
針刺經絡時不要搖動針柄,(因為經絡中的氣血不適合外洩。)這些就是針灸的原則。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終謂盡也。)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戴眼謂睛不轉而仰視也。然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其支別者,下循足,至小趾外側。
白話文:
黃帝問:我想知道十二經脈的終點在哪裡?(「終」是指結束,也就是盡頭)
岐伯回答:太陽經的終點在眼睛,如果向上翻轉出現斜視,就表示陽氣已經耗盡,面色蒼白,大汗流不止,出現這些情況就表示快要死亡了。(「戴眼」是指眼睛不能轉動而向上凝視)
太陽經脈從眼睛內角開始,向上經過額頭,交會於頭頂,從頭頂進入腦中,再從腦中分出兩條支脈,一條向下經過脖子,另一條循著肩膀和手臂內側,夾著脊椎抵達腰中。它的其他分枝向下經過足部,到達小腳趾的外側。
手太陽脈,起於手小指之端,循臂上肩,入缺盆。其支別者,上頰至目內眥,抵足太陽。按:新校正云:「甲乙經作斜絡於顴。」)又其支別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外眥。故戴眼反折瘈瘲色白絕汗乃出也。絕汗,謂汗暴出如珠而不流,旋覆干也。太陽極則汗出,故出則死。
白話文:
手太陽經從手的小指尖開始,沿手臂上行至肩部,進入頸部凹陷處。它的分支向上經過臉頰,到達眼睛內眼角,與足太陽經相接。(註:新修訂的版本寫作「斜絡於顴」)此外,它的另一個分支從頸部凹陷處出來,沿頸部上行至臉頰,到達眼睛外眼角。所以,戴眼罩會引起反折性抽搐,面色蒼白,出汗停止。出汗停止是指汗珠狀汗液快速溢出而不流動,很快就會蒸發變乾。太陽經達到極盛時會出汗,因此出汗後就會死亡。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足少陽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別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少陽脈,其支別者,從耳後,亦入耳中,出走耳前。故終則耳聾目睘絕系也。少陽主骨,故氣終則百節縱緩。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氣脈衰竭,會導致耳聾;全身關節鬆弛無力;眼睛睜不開,瞳孔對光線沒有反應;一天半後會死亡。在死亡之前,臉色會先青白,然後才會死去。(足少陽脈從眼角開始,向上延伸到頭頂,向下延伸到耳後。它的分支從耳後進入耳內,再從耳前出來。手少陽三焦經的分支也從耳後進入耳內,再從耳前出來。因此,少陽氣脈衰竭就會導致耳聾和眼睛睜不開。少陽經主掌骨骼,所以氣脈衰竭就會導致全身關節鬆弛。)
色青白者,金木相薄也,故見則死矣。睘謂直視如驚貌。按:注言少陽主骨。又睘,舊音瓊,注言直視如驚。竊謂皆誤也。夫足少陽膽,手少陽三焦,並不主骨。其言百節皆縱者,大筋弛也。目睘絕系者,小筋斷也。筋屬肝,肝與膽合,腑病而及於臟也。睘者,環字之誤,蓋目之眶也。
白話文:
眼睛呈青白色,是因為金元素和木元素相互削薄,因此出現這種症狀,預示著死亡。**“睘”**是指眼睛直視著、像受到了驚嚇。
註解:
- 註解中說,少陽經主導骨骼。又說,“睘”為直視著、像受到了驚嚇。
- 我私下認為這都是錯誤的。足少陽經為膽經,手少陽經為三焦經,它們都不主導骨骼。
- 註解中說,“百節皆縱”是指大筋鬆弛。“眼睛直視著、失去聯繫”是指小筋斷裂。
- 筋屬於肝臟,肝臟與膽囊相合,腑臟有病,就會波及臟腑。“睘”這個字是“環”字的誤寫,它指的是眼睛的眶骨。
目系維於眶,系偏絕則斜眺,若環眶皆絕,則目定而不能運動,故不數日即死也。)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足陽明脈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縫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
白話文:
眼睛通過眼眶與身體相連。如果這種連接不正或斷裂,就會造成斜視。如果與眼眶的連接全部斷裂,眼睛就會固定不動,不能轉動,因此幾天內就會死亡。
陽明經結束的地方位於頭部,主掌口和眼睛的活動。出現陽明經結束的症狀時,患者會出現驚嚇、胡言亂語的現象,面色發黃。如果上下經氣旺盛,如果出現無神志的現象,則患者就會死亡。
足陽明經起於鼻樑,向下經過鼻外,進入上牙縫中,再出來包繞口部和嘴脣,向下交會承漿穴,然後沿著下頜後緣向下,到達大迎穴,沿著臉頰,向上經過耳前,超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到達額頭和頭頂。它的分支從大迎穴前向下,經過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向下到達膈肌。
手陽明脈,起於手,循臂至肩,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下入齒中,還出頰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抵足陽明。故終則口目動作也。按:陽明,胃與大腸也。動作者,牽動不止,胃脈環口是也,目則義無所取,蓋口動而與目相牽引,故云口目動作也。陽明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罵詈不避親疏,病極則色外見,故將死則善驚妄言色黃也。
白話文:
手陽明脈,從手開始,沿著手臂到肩膀,向上從鎖骨的上方經過,向下進入缺盆,連絡肺。它的分支,從缺盆開始,向上經過脖子和臉頰,向下進入牙齒,再從臉頰出來,交會於人中穴,左脈到右,右脈到左,向上經過鼻孔,到達足陽明脈。所以當手陽明脈有病時,就會出現口和眼睛的動作異常。
按:陽明,是指胃和大腸。動作異常,是指不能自主地運動,就像胃氣環繞著嘴一樣。眼睛沒有什麼問題,但因為嘴動,眼睛就會跟著動,所以說口和眼睛的動作異常。陽明脈有病,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突然驚嚇,還會罵人,不避親疏。當病情嚴重時,臉色會發黃,所以陽明脈病重將死時,會有驚嚇、胡言亂語、臉色發黃的症狀。
上,人迎也,在結喉旁。下,跗陽也。盛者,動而躁也。古者人將死,嘗診此以決之。不仁者,不知痛癢也。言諸證既見,而肌肉復不知痛癢,其死必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手少陰氣絕則血不流,足少陰氣絕則骨不耎。骨硬則齦上宣,故齒長而積垢汙;血壞則皮色死,故面色如漆而不赤也。
白話文:
頸動脈上方部位叫人迎,在喉嚨旁。下方部位叫跗陽。如果脈搏跳動得厲害,說明人躁動不安。
古代人快死的時候,醫生會診斷此脈象以確定死亡時間。如果脈搏不仁,說明人對疼痛和瘙癢沒有感覺。這表明各種徵兆已經出現,而肌肉仍然沒有感覺,死亡是肯定的。
少陰經氣機完結的時候,面部發黑,牙齒變長發黑,腹部脹氣閉塞,上下氣機不通,最終死亡。
(手少陰氣絕,血脈不通暢;足少陰氣絕,骨氣不通達。骨氣不通,牙齦上部就會凸出,所以牙齒變長並沾染污垢;血脈不通,皮膚顏色就會像死掉一樣,所以面色像漆一樣發黑。)
足少陰脈,從腎下貫肝膈,入肺中。手少陰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腹。故其終則腹脹閉,上下不通也。按:王注云骨不耎、骨硬,難經及甲乙經云骨不濡則肉弗能著。注言手少陰脈絡小腹,甲乙作絡小腸。並通。)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足太陰脈,行從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手太陰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從腎臟下方經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手厥陰心包經從心臟開始,連接心臟系統,下降通過膈肌,連接小腹。因此,它們閉塞時會導致腹部脹閉,上下不通。
註解:
王氏註解說:骨頭無法滋潤或變硬,難經和甲乙經說:骨頭得不到濕潤,肌肉就不能附着。註解說手厥陰心包經連接小腹,甲乙經則認為是連接小腸(兩者都通)。
太陰經脈閉塞時,會導致腹部脹閉,不能呼吸,容易打嗝和嘔吐。(足太陰脾經從大腿內側前緣行進,進入腹部連接脾臟,連接胃部,上穿膈肌。手太陰肺經從中焦開始,下降連接大腸,再循行胃部,上穿膈肌連接肺部。)
故終則如是也。靈樞經曰:足太陰之脈動則病,食則嘔,腹脹善噫也。)嘔則逆,逆則面赤,(嘔則氣逆故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嘔則上通,故但面赤。不嘔則下已閉,上覆不通,心氣外燔,故皮毛焦而終矣。何者?足太陰脈,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白話文:
所以最終會變成這樣。
《靈樞經》說:足太陰經的脈搏跳動異常,就會嘔吐,腹脹,愛打嗝。
嘔吐時氣息逆流,因此臉會發紅。如果不嘔吐,上下就堵塞不通了,不通則臉色發黑,皮膚焦枯,最終死亡。
為什麼呢?足太陰經還有支脈,從胃部分支出來,向上穿過膈肌,貫通到心臟。
由是則皮毛焦,乃心氣外燔而生也。)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足厥陰絡,循脛上睪結於莖。其正經入毛中,下過陰器,上抵小腹,挾胃,上循喉嚨之後,入頏顙。手厥陰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故終則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矣。靈樞經曰:「肝者,筋之合也。
白話文:
因此,皮毛焦枯,是因為心氣外洩而引起的。厥陰經脈終結於心,如果厥陰經脈有熱,會導致咽喉乾澀、小便頻繁、心煩意亂。嚴重時,會出現舌頭捲縮、眼球上翻而死亡。(足厥陰經絡,沿著小腿上行,經過睪丸後連接於陰莖。它的正經進入陰毛,向下經過陰器,向上抵達小腹,夾住胃,向上沿著喉嚨後方,進入喉結和額頭。手厥陰經脈,起源於胸部,與心包相連。所以,厥陰經脈終結於心,就會導致咽喉乾澀、小便頻繁、心煩意亂。靈樞經中說:「肝臟,是筋脈聚集的地方。
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甚則舌卷卵上縮也。又以厥陰之脈環陰器故爾。)此十二經之所敗也。(按:十二經之所以終盡者,以其精神敗壞故也。)
白話文: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力量就是保護知識的盾牌。(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