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50)
內篇 (50)
1. 平人氣象論
張景岳謂是傳其所勝,夫傳所勝,是鬼賊相刑,為已當死,豈止難已而已。間去聲。)
臂多青脈,曰脫血。(按:肝,木也,其色青,主筋而藏血。臂之於身,猶木之枝也。肝血內空,其色外見。青脈,青筋也。)
尺脈緩澀,謂之解㑊。(尺謂陰部,腹腎主之。緩謂熱中,澀為無血,熱而無血,故解㑊並不可名之。然寒不寒,熱不熱,弱不弱,壯不壯,亦不可名之,謂之解㑊也。按:解㑊二字,他書並無,惟素問五見。王注殊為可疑,乃歷代高賢,卒未有辨其非者。注言尺為陰部,腹腎主之,澀為無血,皆是也。
至以緩為熱中,則非矣。按緩之解有二:一為和緩,所謂脈有胃氣是也;一為緩弱,元氣虧損,脈來不及者是也。由是觀之,澀為血少,緩為氣虛無疑矣。脈之三部,雖各有所重,然常以尺為根本。故尺緩而澀,是知氣虛血少,根本已虧。解當作懈,謂懈弛無力也。㑊字從人從亦,言氣血俱虛,形骸徒具,亦人而已。
注以解㑊為不可名狀之病,世豈有腎脈緩澀,而其病即奇怪若此者,恐無是理也。)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盛謂數急而大鼓也。按:脈盛者其邪必盛,邪盛則臥必不安。今反安臥,是知非陽邪盛強易明也。蓋人日動而行,夜靜而臥,臥而安,其氣靜矣。脈為血之府,脈急而數,其血動矣。故安臥脈盛,必脫血也。要之脫血之後,其臥亦必不安,血脫陰虛故也。)
尺澀脈滑,謂之多汗。(謂尺膚澀而尺脈滑也。膚澀者,謂榮血內涸。脈滑,謂陽氣內余。血涸而陽氣尚餘,多汗而脈乃如是也。)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尺主下焦,診應腸腹,故膚寒脈細,泄利乃然。按:胃主禁固二便,腎虛而寒則泄利,所謂腎泄是也。今人但見泄利,便用參朮,反補其陽,泄利轉甚,殊可嘆也。)
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按:脈尺粗大,尺膚燥熱,為陰虛陽盛,故令發熱於內也。)
肝見庚辛死,(庚辛,為金伐肝木也。)心見壬癸死,(壬癸,為水滅心火也。)脾見甲乙死,(甲乙,為木克脾土也。)肺見丙丁死,(丙丁,為火鑠肺金也。)腎見戊己死,(戊己,為土刑腎水也。)是謂真臟見,皆死。(按:此死於其所不勝也,亦謂之真臟,不獨但代無胃之謂真臟也。)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按:所以然者,水入於肺則喘而咳,喘而咳則氣上逆,故頸脈動也。)目里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評熱病論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中,必使目下腫也。」)溺黃赤,安臥者,黃疸。(腎勞胞熱,故溺黃赤也。
正理論曰:「謂之勞疸,以女勞得之也。」)已食如飢者,胃疸。(是則胃熱也。熱則消穀,故食已如飢也。)目黃者,曰黃疸。(陽怫於上,熱積胸中,陽氣上燔,故目黃也。)面腫曰風。(按:頭為諸陽之首,而面尤為陽中之陽,陰邪不能入,惟陽邪得而客之,故而腫曰風。
白話文:
張景岳認為這是疾病傳變到它所剋制的方向,而疾病傳變到所剋制的方向,就像是鬼賊互相刑剋,這是已經到了應該死亡的地步,哪裡只是難以治好而已。(間是去聲。)
手臂上有很多青色的脈絡,叫做脫血。(按:肝屬木,顏色是青色,主導筋脈並儲藏血液。手臂對於身體,就像樹木的枝幹一樣。肝血內裡空虛,它的顏色就會顯現在外。青脈,指的是青色的筋絡。)
尺脈呈現緩慢而澀滯的狀態,稱作解㑊。(尺脈指陰部,腹部和腎臟主導它。緩慢指的是體內有熱,澀滯指的是沒有血液,體內有熱又沒有血液,因此不能用解㑊來稱呼這種狀態。然而,不寒不熱,不弱不壯,也難以用其他名稱來形容,因此稱作解㑊。按:解㑊二字,其他書籍都沒有記載,只有《素問》出現五次。王冰的註解非常可疑,然而歷代賢人都沒有辨別出他的錯誤。註解說尺脈指陰部,由腹部和腎臟主導,澀滯指沒有血液,這些都是對的。
至於說緩慢指體內有熱,那就錯了。緩慢的解釋有兩種:一種是平和舒緩,也就是說脈象有胃氣的表現;一種是緩慢而虛弱,是元氣虧損,脈搏來不及的表現。由此看來,澀滯是指血少,緩慢是指氣虛,這是沒有疑問的。脈象的三個部位,雖然各有側重,但通常以尺脈為根本。所以尺脈緩慢而澀滯,就知道是氣虛血少,根本已經虧損。「解」應該解釋為「懈」,指的是懈怠無力。㑊字從人從亦,意思是氣血都虛弱,形體只剩下空殼,也只是個普通人而已。
註解把解㑊解釋成無法描述的疾病,世上哪有腎脈緩慢澀滯,病症就奇怪到這種地步的道理,恐怕是沒有這種道理的。)
安靜躺臥時脈象卻很盛大,稱作脫血。(盛大指的是脈搏跳動快速、急促而且有力。按:脈象盛大,表示邪氣必定也很盛,邪氣盛大,那麼躺臥時必定會不安穩。現在反而安靜躺臥,可知不是陽邪旺盛的表現。人白天活動行走,夜晚靜臥,躺臥時,氣息是平靜的。脈搏是血液的府邸,脈搏急促,表示血液在躁動。所以安靜躺臥時脈象盛大,必定是脫血的現象。總之,脫血之後,躺臥時也一定會不安穩,因為血脫導致陰虛的緣故。)
尺脈澀滯,脈象卻滑利,稱作多汗。(指的是尺部皮膚澀滯,但尺脈卻滑利。皮膚澀滯,指的是營血內裡枯竭。脈象滑利,指的是陽氣內裡有餘。血枯竭而陽氣還有餘,就會多汗,而且脈象也會呈現這種狀態。)
尺脈寒冷而細小,稱作腹瀉。(尺部主導下焦,診察時對應腸胃腹部,所以皮膚寒冷而脈象細小,就會腹瀉。按:胃主導固攝二便,腎虛寒冷就會腹瀉,這就是所謂的腎瀉。現在的人只要看到腹瀉,就用人參白朮等藥物,反而補益陽氣,讓腹瀉更加嚴重,實在可嘆。)
脈象尺部粗大而且常常發熱,稱作熱中。(按:脈象尺部粗大,尺部皮膚乾燥發熱,是陰虛陽盛的表現,所以導致體內發熱。)
肝臟在庚辛日衰亡,(庚辛屬金,剋制肝木。)心臟在壬癸日衰亡,(壬癸屬水,剋制心火。)脾臟在甲乙日衰亡,(甲乙屬木,剋制脾土。)肺臟在丙丁日衰亡,(丙丁屬火,鎔化肺金。)腎臟在戊己日衰亡,(戊己屬土,剋制腎水。)這稱為真臟見,都代表死亡。(按:這是死於所不能勝任的五行剋制,也叫做真臟,不只是沒有胃氣的才叫做真臟。)
頸部脈搏跳動,氣喘咳嗽,叫做水腫。(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水進入肺部,就會氣喘咳嗽,氣喘咳嗽就會導致氣上逆,所以頸部脈搏跳動。)眼睛下方微微腫脹,像蠶臥的樣子,叫做水腫。(《評熱病論》說:「水是陰氣,眼睛下方也是陰位,腹部是至陰之處,所以水在腹中,必定會使眼睛下方腫脹。」)小便黃赤,而且安靜躺臥,是黃疸。(腎臟勞損,膀胱發熱,所以小便黃赤。
《正理論》說:「稱作勞疸,是因為婦女勞累過度而得病。」)已經吃過東西卻好像還是飢餓的,是胃疸。(這是胃裡有熱的表現。有熱就會消化食物,所以吃過東西還是感覺飢餓。)眼睛發黃,叫做黃疸。(陽氣鬱積在上,熱積聚在胸中,陽氣向上燔灼,所以眼睛發黃。)面部腫脹,叫做風邪。(按:頭部是諸陽匯聚之處,而面部更是陽中之陽,陰邪無法侵入,只有陽邪才能侵犯它,所以腫脹就叫做風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