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1)
外篇 (11)
1. 離合真邪論
真氣邪氣有離有合,他篇亦言之矣,而此特以名篇者,蓋謂針之為用,去邪存真而已,欲去病邪,必究其所以合,與其所以離,乃可耳。篇中辭義重雜,似亦綴集成文者。
白話文:
正氣和邪氣既有離散又有結合,其他文章也曾提及此事。此篇之所以特別標題為「離合」,是因為針灸的作用在於去除邪氣而留存正氣。要祛除病邪,必須研究它們結合和離散的原因。文章中辭句義理複雜繁多,看起來像是後人編纂而成。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滎輸,余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黃帝內經》有九針九編,而您卻把它們分為九九,共有八十一編,我已經完全瞭解了它們的內容。經書中說到氣的旺盛衰弱,會左右移動,用上調下,用左調右,有餘就瀉,不足就補,這些我都知道了。這些都是榮衛之氣的偏盛偏衰,虛實由此而生,並不是邪氣從外界進入經絡造成的。我希望聽到邪氣進入經絡時,病人會出現什麼症狀,又該如何治療?
岐伯回答道:聖人推算數字,必須與天地相應。
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宿謂二十八宿。度謂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經水謂海水、瀆水、渭水、湖水、沔水、汝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濟水也,以其內合經脈,故名之經水。經脈謂手足三陰三陽之脈。所以言者,以內外參合,人氣應通,故言之也。
白話文:
因此,天上運行日月星辰,地上有河流湖泊,人體內有經絡血脈。
(宿度:指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和三百六十五度。經水:指內陸的海洋、河川和湖泊,因為它們與人體經絡相通,故名經水。經脈:指手足上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人體內外相應,氣血流通才能維持健康,所以才提起這些內容。
按:新校正云:「甲乙經云: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足太陽外合於瀆水,內屬於膀胱;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足厥陰外合於沔水,內屬於肝;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
白話文:
註解:新校正經文說:「《甲乙經》記載:足陽明胃經的外應之水為海水,內屬胃。足太陽膀胱經的外應之水為瀆水,內屬膀胱。足少陽膽經的外應之水為渭水,內屬膽。足太陰脾經的外應之水為湖水,內屬脾。足厥陰肝經的外應之水為沔水,內屬肝。足少陰腎經的外應之水為汝水,內屬腎。手陽明大腸經的外應之水為江水,內屬大腸。手太陽小腸經的外應之水為淮水,內屬小腸。手少陽三焦經的外應之水為漯水,內屬三焦。手太陰肺經的外應之水為河水,內屬肺。手少陰心經的外應之水為漳水,內屬心包。手太陽心包經的外應之水為濟水,內屬心。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人經脈亦應之。按:凝澀謂寒而滯也,沸溢則浮而動矣。波,波浪,水之激也。隴,丘隴,地之墳也。水激地墳,皆風卒暴之所至。隴同壟。)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
白話文:
天地溫暖,經脈中的水液就平穩流淌;天氣寒冷,經脈中的水液就會凝結;天氣炎熱,經脈中的水液就會洶湧奔流;暴風驟起,經脈中的水液就會波瀾起伏,像山丘一樣高聳。(人體經脈也遵循這個規律。)陰寒會導致氣血凝結,濕熱會導致氣血混濁,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就像經脈中的水液受到風暴的影響一樣。
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按:水得風而動,脈隨邪而異。脈中,周身脈絡之中也。循循,隱而未見也。寸口,寸關尺脈。中手,脈應於手而分大小之殊,以別邪之有無也。
白話文:
血脈的動脈跳動時,會時常高高隆起。血脈在體內運行時,會慢慢地鼓動。當血脈到達手腕處時,會時大時小,脈搏大表示邪氣正在靠近,脈搏小表示比較平和。血脈的運行沒有固定的位置,在陰處和陽處都有,不能以此作為判斷依據。(注:水在風的吹拂下會動,脈搏也會隨著邪氣的變化而改變。脈中指全身的脈絡。循循指隱約可見。寸口指寸脈、關脈和尺脈。中手指脈搏應於手,有大和小之別,用來分辨邪氣的有無。)
邪行無一定之所,故脈象隨陰陽而移。)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脈之三部,醫必以九候察之者,蓋以邪之循經,亦猶人之行路,路有遠近之分,經有淺深之別,人卒感邪,初或淺近,若不遏絕,勢必深遠而難治矣。此邪入之路,不可以不遏,而遏之尤貴乎早者,上工治未病之義也。
白話文:
吸氣時要內針,不要讓氣息逆衝。長久保持靜止,不要讓邪氣散佈。吸氣時轉動針,以針刺到氣穴為目的。等待呼氣時拔針,呼氣完全後再離開穴位。所有的邪氣都會排出,所以稱為瀉。
(引指引出,去指離開穴位,等待呼氣時把針引到穴位入口,呼氣完全後再離開穴位入口,這樣經絡之氣就能平定,邪氣無法殘留,所以所有的邪氣會隨著針一起排出。呼指氣息呼出,吸指氣息吸入,轉指轉動。所有的邪氣指錯亂陰陽的大邪氣。)
按:此論用針補瀉之道也。凡人之病,有餘不足二者而已。有餘者邪氣實,不足者正氣虛,虛者宜補。然苟非瀉其有餘之邪,則正氣雖虛,補之必為邪格而不效。此經所以先吸後呼以瀉其邪,然後呼盡候吸以補其正也。)
白話文:
這段論述主要講述針灸補瀉的方法。人體所有疾病都可以歸納為「有餘」和「不足」兩類。有餘是指邪氣過盛,不足是指正氣虛弱。治療虛弱的疾病需要補氣。但是,如果不在補氣之前先瀉除有餘的邪氣,那麼即使正氣虛弱,補充正氣也會被邪氣阻隔,無法發揮效果。這就是為什麼針灸先吸氣後吐氣,以瀉除邪氣,然後再吐氣等候吸氣,以補益正氣。
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捫循謂手摸,切謂指按也。捫而循之,欲氣舒緩。切而散之,使經脈宣散。推而按之,排蹙其皮也。彈而怒之,使氣脈䐜滿也。抓而下之,置針准也。
白話文:
黃帝說:不足的地方怎麼補?岐伯回答:一定要先用手觸摸並按壓,再用手指按壓並散開,然後推動並按壓,最後用手指彈動並激怒,抓起並向下放置,貫通並取出,從外面引出它的門戶,以此閉合它的精神。(觸摸並按壓的意思是用手觸摸,按壓是指用手指按。觸摸並按壓,目的是讓氣息舒緩。按壓並散開,讓經脈通暢。推動並按壓,是排擠皺縮它的皮膚。彈動並激怒,讓氣脈充盈。抓起並向下放置,這是放置針灸的準確位置。)
通而取之,以常法也。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則推而按之者也,謂蹙按穴外之皮,令當應針之處,蓋其所刺之門不開,則神氣內守,故云以閉其神也。按:抓,側交切,以爪甲刮針也。)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呼盡內針,亦同吸也,言必以氣至而為去針之故,不以息之多數而便去針也。
白話文:
暢通經絡,按常規法進行治療。從外部觸發其穴位以閉塞其元神,這指的是用手按壓穴位周圍的皮膚,使之與應針之處對應,因為如果針刺之門不打開,元神就會內守,所以說以閉塞其元神。按:抓,側交切,用指甲刮針。呼氣時將針刺入,靜止不動較長時間,以元氣到達為依據。就像等待貴賓一樣,不知道時間流逝。元氣到達後,針自然會脫落。(呼氣時將針刺入,也類似吸氣,說的是必須以元氣到達為依據,不可以呼吸次數多寡而拔針。
針經曰: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氣至,去之勿復針。此之謂也。暮,晚也。適,調適也。護,慎守也。言氣已平調,則當慎守,勿令改變,使疾更生也。)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正言也。外門已閉,神氣復存,候吸引針,大氣不泄,補之為義,斷可知焉。
然此大氣,謂大經之氣流行榮衛者。)
白話文:
《針經》說:針刺下去,氣血沒有到達,就不要管它刺了多少次。如果針刺下去,氣血到達了,就拔針,不要再刺。這就是所謂的「適可而止」。「暮」指的是晚上,「適」指的是調適,「護」指的是謹慎守護。意思是說,氣血已經調和平順,就應該謹慎守護,不要讓它改變,以免疾病再次發作。
等候氣血吸引針,氣血無法外泄,都留存在各自的位置。推開關閉穴位的大門,讓神氣留存。大氣留存不泄,所以叫做補法。這正是道理所在。外門已經關閉,神氣再次留存,等候氣血吸引針,大氣不泄,補法是合理的,這可以明確知道。
然而,這裡所說的「大氣」,指的是流經大經絡,滋養榮衛的氣血。
帝曰:候氣奈何?(按:謂既針而其氣之至與未至,何以候之。)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按:言邪氣初入,由淺轉深,其寒溫去來,尚無定所。)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沖而瀉之。
白話文:
黃帝問:如何觀察氣脈的變化(指針灸後氣脈通暢與否,如何觀察)?
岐伯回答:邪氣進入經絡,停留在血脈中,寒性和溫性尚未互相適應,就像波浪一樣,有時出現有時消失,所以不會停留太久。
因此,當邪氣出現時,一定要趁它出現時針灸,停止邪氣的運行,然後將它排出體外,不要在邪氣沖擊之時瀉針。
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按:沖,注作應水刻數之平氣,恐未確。詳味此節,文義難通,蓋真氣者之上,經氣太虛之下,必有脫誤故也。)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按:不審謂認病不詳細也。
白話文:
真氣,也就是經氣,經氣非常虛弱,所以說它來得太突然,令人無法應對,這就是所謂「其來不可逢」。(註:沖,注中解釋為應水刻數的平氣,恐怕不準確。仔細品味這個段落,文意難以理解,可能是「真氣者」之上、「經氣太虛」之下,有脫漏的文字。)
如果候診時對邪氣的判斷不夠仔細,導致大氣已經經過,這時如果進行瀉氣,會導致真氣流失,真氣一旦流失就無法恢復,邪氣會再度襲來,病情將更加嚴重,所以說「其往不可追」,這就是所謂的「其往不可追」。(……註:不審,是指對疾病的辨別不夠仔細。)
大氣,大邪之氣。不復謂真氣脫而難復也。正氣虛則邪氣盛,邪氣退則正氣復,若不瀉之於邪盛之時,而反瀉之於既退之後,則真氣脫而邪氣復至,病更纏綿不解矣,此戒攻邪貴乎早,而刻削之劑不可過用也。)
白話文:
大氣,就是大邪之氣。不復是指人體正氣受損,難以恢復。「正氣受損,邪氣盛行;邪氣退去,正氣恢復。」如果在邪氣盛行時不予以遏制,反而等到邪氣退去才採取措施,那麼正氣就會受到損傷,邪氣又會死灰復燃,疾病會更加纏綿難癒。這說明對抗邪氣,應當及時,而過度刻削之法也會適得其反。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按:邪不去則真不復,故必用針以去其血。前論補瀉以氣至為主,此言補瀉以去血為急也。)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按:溶溶,水動貌。
逆猶迎也。新邪入客,如水之流動,其血尚溫,而未至於冰凝,故當迎而刺出其血,病必自除矣。)
白話文:
皇上問:補和瀉的療法該怎麼做?岐伯回答:這是在治療邪氣,用針刺出血的方式把盛大的邪血引出來,讓真正的氣血恢復正常。(按:邪氣不去,真正的氣血就不能恢復,所以一定要用針刺把邪血引出來。前面談補瀉的時候,以引氣過來為主,這裡談補瀉的時候,以去血為急。)這個邪氣剛剛入侵,流動不穩,還沒有固定的地方,推它就會向前,拉它就會停下來,逆著針刺,可以讓邪血溫熱,針刺把邪血引出來,疾病就會馬上好。(按:溶溶,像是水流動的樣子。)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臟以期之。(……按真邪以合,謂邪入於經而與真氣相合也。波隴不起,謂初合之時,尚未變動,何以候而治之也。伯言治此之法,須詳審以撫其身之肥瘠,循切以辨其脈之盛衰,而知病在何臟,愈於何日也。
白話文:
皇帝說:很好!但是如果正氣和邪氣結合,沒有明顯的波動,該如何觀察呢?岐伯回答:仔細撫摸檢查身體的三個部位和九種脈象的虛實情況,找出左右上下脈象失調或脈象變化的部位,根據病臟的虛實來預測病情。
(註:文中提到的「真邪以合」是指邪氣進入經絡與正氣結合,「波隴不起」是指邪氣剛入侵時,尚未引起明顯變化。岐伯提到的治療方法是,要仔細檢查身體的胖瘦虛實,切脈辨別脈象的盛衰,以確定病患的病臟和預測康復日期。)
)誅伐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按:此重言不知三部九候者之為害也。)
白話文:
針灸如果過度針刺,這是大大的錯誤。它會擾亂正氣的運行,真的是無法挽回的。把實症當虛症,把邪氣當真氣,施針沒有章法,反而會損害人體的正氣,奪走正氣,把從順的變成悖逆的,導致榮衛失調,真氣已經喪失,邪氣獨自內存,會讓人短命夭亡。如果不懂三部九候,就無法長壽。(按:這句話強調了不懂三部九候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