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0)

回本書目錄

外篇 (10)

1. 氣府論

足太陽膀胱為腎之腑,足少陽膽為肝之腑,足陽明胃為脾之腑,手太陽小腸為心之腑,手少陽三焦為心包之腑,手陽明大腸為肺之腑,篇中所言,蓋六腑之氣穴也,故云氣府。後更附督、任、衝脈,居奇經之三,手、足少陰、厥陰及陰陽蹺,以合三百六十五穴之數焉。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是腎臟的「外府」,足少陽膽經是肝臟的「外府」,足陽明胃經是脾臟的「外府」,手太陽小腸經是心臟的「外府」,手少陽三焦經是心包的「外府」,手陽明大腸經是肺臟的「外府」。本文提及的穴位,其實就是六個外府的氣穴,所以稱之為「氣府」。後來又加入督脈、任脈、衝脈這三條奇經,以及手、足少陰經、厥陰經和陰陽蹺脈,以湊足三百六十五個穴位。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兼氣浮薄相通者言之,當言九十三穴,非七十八穴也。正經脈會發者七十八穴,浮薄相通者一十五穴,則其數也。)兩眉頭各一,(謂攢竹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入發至項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按:新校正云:「注云大杼風門各二穴,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今氣穴篇中無風門穴,而注言與同法,此注之非可見。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氣脈發出的穴位有七十八個(包含氣脈浮淺相通的穴位,實際上應該是九十三個穴位,而不是七十八個。正經脈會發出的穴位為七十八個,浮淺相通的穴位為十五個,因此總數為九十三個。)兩眉上方各有一個攢竹穴(在刺灸和使用艾灸時,方法與氣穴相同)。從攢竹穴進入髮際,到頸後三寸半,相距三寸,旁開五寸。

註解:

  • 新校正的版本中提到:「注云大杼風門各二穴,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今氣穴篇中無風門穴,而注言與同法,此注之非可見。」意思是,注釋中提到了大杼和風門兩個穴位,並說刺灸和使用艾灸的方法與氣穴相同。然而,在氣穴篇中並沒有風門穴,而注釋卻說它的方法與氣穴相同,這說明注釋有誤。

詳此入髮際至項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蓋是說下文浮氣之在皮中五行行五之穴,且以頂誤作項,剩半字耳。所以言入髮際至頂者,自入發囟會穴至頂百會凡三寸,自百會後至後頂又三寸,故云入髮際至頂三寸。旁五者,為兼中行旁數有五行也。相去三寸者,蓋謂自百會頂中,數左右前後各三寸,有五行,行五,共二十五穴也。

白話文:

文中所提的「入髮際至頂」,應從頭頂的囟會穴到百會穴,共三寸。從百會穴到後頂又是三寸,所以一共是「入髮際至頂三寸」。

本文所說的「旁五」,是指包括中行的旁數,也就是有五個穴位。

「相去三寸」是指從百會穴的中央,往左右前後各數三寸,共會有五個穴位,每個穴位行五,總共有二十五個穴位。

況大杼在第一椎下兩旁,風門又在第二椎下,上去髮際非止三寸半也,其誤甚明。」)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浮氣謂氣浮而通之可以去熱者也。五行謂頭上自發際中二寸後至頂之後者也。

白話文:

況且大杼穴位於第一頸椎兩旁,風門穴則在第二頸椎下方,往上到髮際絕不止三寸半,這種說法顯然錯誤。

浮氣位於皮膚中,共有五層,每層五道,五層疊加共二十五道。所謂浮氣,是指能通達皮層,用來散熱的氣。所謂五行,是指從髮際後二寸到後腦頂部的五層皮膚。

二十五者,其中行則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五,督脈氣也;次挾旁兩行則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各五,本經氣也;又次旁兩行則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各五,足少陽氣也;兩旁四行各五則二十穴,中行五則二十五也。其刺灸分壯,與水熱穴同法。

白話文:

總共有二十五個穴道,其中位於頭頂正中的有: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這五個,屬於督脈氣所循行的路徑;緊鄰這五穴兩側的還有: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等五個穴道,屬於本經氣所循行的路徑;再往兩側還有: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等五個穴道,屬於足少陽經氣所循行的路徑;兩側各有四行,每行五個穴道,共二十個穴道,加上中間一行的五個穴道,總共有二十五個穴道。這些穴道在針灸時,使用壯針或水熱穴的方法,和一般的穴道相同。

按:經言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蓋謂人之一身,惟頭上之皮薄而附骨,其氣脈之流行於其中者最為浮淺,非若身體之深厚,故言浮氣在皮中也。然頭為諸陽之首,六淫之邪必先中之,風熱暑濕燥寒皆能為病,注止言可以去熱,偏矣。)項中大筋兩旁各一,(謂天柱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

白話文:

經文中提到「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指的是人體中頭部的皮膚最為薄且貼近骨頭,其中氣脈的運行是最為淺表的,不像身體其他部位那樣深層。所以說「浮氣在皮中」。但是,頭部是諸陽經絡的彙集之地,六種外邪必定首先侵襲頭部,風、熱、暑、濕、燥、寒都能致病。注釋中只說刺灸可以去熱,這是不全面的。項部兩側有大筋各一條(指天柱穴),刺灸的方法與壯穴和氣穴相同。

)風府兩旁各一,(謂風池二穴也,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按:新校正云:「甲乙經云風池足少陽陽維之會,非太陽之所發也。經言風府兩旁,乃天柱穴之分位,此亦復明上項中大筋兩旁穴也。此注剩出風池二穴於九十三數外,更剩前大杼風門,及此風池六穴也。

白話文:

在風府穴兩旁各有兩個穴位(指的是風池穴)。針灸的方法與壯穴、氣穴相同。

註解:新校正本中說:「『甲乙經』記載風池穴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不是太陽經的發源穴。經文所說的『風府兩旁』,是指天柱穴的鄰近部位,也就是上文中所說的『大筋兩旁』的穴位。這個註解多寫了風池穴兩個穴位,不算在九十三個穴位中,另外還有前面的大杼穴、風門穴和這個風池穴,共六個穴位。

」)挾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十五間各一者,今中誥孔穴圖經所存者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穴,謂附分、魄戶、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十三也。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相去挾脊三寸,手足太陽之會,刺八分,灸五壯。

白話文:

從肩胛骨以下到尾骨,共有二十一節,每節之間有一穴。現存的中誥孔穴圖經記載了十三個穴位,左右共二十六個穴位,包括附分、魄戶、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共十三個穴位。

「附分」穴位於第二椎骨下方,靠近頸部兩側,左右各相距肩胛骨三寸,是手足太陽經的交匯點。針刺深度為八分,艾灸五壯。

魄戶在第三椎下兩旁,上直附分,足太陽脈氣所發,下十一穴並同,正坐取之,刺五分,灸如附分法。神堂在第五椎下兩旁,上直魄戶,刺三分,灸同附分法。譩譆在第六椎下兩旁,上直神堂,(按:骨空論注云:以手厭之,令病人呼譩譆之聲,則指下動矣。)刺六分,留七呼,灸如附分法。

白話文:

魄戶穴位於第三椎骨下方兩側,向上直達附分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發出的氣血所在,下方的十一個穴位與此相同。患者端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法與附分穴相同。

神堂穴 位於第五椎骨下方兩側,向上直達魄戶穴,針刺深度三分,灸法與附分穴相同。

譩譆穴 位於第六椎骨下方兩側,向上直達神堂穴。(註:根據《骨空論》注釋,用手指按壓穴位,讓患者呼出「譩譆」的聲音,即可感覺到穴位下方有動感。)針刺深度六分,針留穴位七個呼吸的時間,灸法與附分穴相同。

膈關在第七椎下兩旁,上直譩譆,正坐開肩取之,刺五分,灸三壯。魂門在第九椎下兩旁,上直膈關,正坐取之,刺灸分壯如膈關法。陽綱在第十椎下兩旁,上直魂門,正坐取之,刺灸分壯如魂門法。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兩旁,上直陽綱,正坐取之,刺灸分壯如陽綱法。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旁,上直意舍,刺灸分壯如意舍法。

白話文:

膈關穴位於第七節胸椎下方兩側,向上直達譩譆穴。患者端正坐姿,打開雙肩,從穴位刺入五分,灸三壯。

魂門穴 位於第九節胸椎下方兩側,向上直達膈關穴。患者端正坐姿,從穴位刺灸,刺入和灸壯的深度和數量與膈關穴相同。

陽綱穴 位於第十節胸椎下方兩側,向上直達魂門穴。患者端正坐姿,從穴位刺灸,刺入和灸壯的深度和數量與魂門穴相同。

意舍穴 位於第十一節胸椎下方兩側,向上直達陽綱穴。患者端正坐姿,從穴位刺灸,刺入和灸壯的深度和數量與陽綱穴相同。

胃倉穴 位於第十二節胸椎下方兩側,向上直達意舍穴。患者端正坐姿,從穴位刺灸,刺入和灸壯的深度和數量與意舍穴相同。

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旁,上直胃倉,刺同胃倉,可灸三十壯。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兩旁,上直肓門,正坐取之,刺灸分壯如魄戶法。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兩旁,上直志室,伏而取之,刺灸分壯如魄戶法。秩邊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上直胞肓,伏而取之,刺灸分壯如魄戶法。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挾脊相去各一寸半,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相去及刺如肺俞法,留七呼。

白話文:

肓門: 位於第十三椎骨下方兩側,向上通達胃倉。針灸方法與胃倉相同,可艾灸30壯。

志室: 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兩側,向上通達肓門。正坐取穴,針灸方法和魄戶穴相同。

胞肓: 位於第十九椎骨下方兩側,向上通達志室。俯臥取穴,針灸方法和魄戶穴相同。

秩邊: 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方兩側,向上通達胞肓。俯臥取穴,針灸方法和魄戶穴相同。

五臟俞穴: 每個臟腑有5個俞穴,共30個俞穴。

六腑俞穴: 每個腑臟有6個俞穴,共36個俞穴。

具體俞穴位置和針灸方法:

  • **肺俞:**位於第三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骨約1.5寸。刺入深度3分,留針7呼,艾灸3壯。
  • **心俞:**位於第五椎骨下方兩側,距離和針刺方法與肺俞相同,留針7呼。

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及刺如心俞法,留六呼。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及刺如肝俞法,留七呼。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旁,相去及刺如脾俞法,留七呼。膽俞在第十椎下兩旁,相去如肺俞法,正坐取之,刺五分,留七呼。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兩旁,相去及刺如脾俞法,留七呼。

白話文:

肝俞穴位於第九椎骨下方左右兩旁,距離和針刺方法與心俞穴相同,留針六次呼吸。

脾俞穴 位於第十一椎骨下方左右兩旁,距離和針刺方法與肝俞穴相同,留針七次呼吸。

腎俞穴 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左右兩旁,距離和針刺方法與脾俞穴相同,留針七次呼吸。

膽俞穴 位於第十椎骨下方左右兩旁,距離與肺俞穴相同,病人正坐取穴,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七次呼吸。

胃俞穴 位於第十二椎骨下方左右兩旁,距離和針刺方法與脾俞穴相同,留針七次呼吸。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兩旁,相去及刺如膽俞法。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旁,相去及刺如肺俞法,留六呼。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旁,相去及刺如心俞法,留六呼。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兩旁,相去及刺如腎俞法,留六呼。五臟六腑之俞,若灸者並可灸三壯。按:新校正云:「詳或者疑經中各五各六,以各字為誤者非也。

白話文:

三焦俞 位於第十三椎骨下方的兩側,左右間隔和針刺方法與膽俞相同。

大腸俞 位於第十六椎骨下方的兩側,左右間隔和針刺方法與肺俞相同,留針六呼。

小腸俞 位於第十八椎骨下方的兩側,左右間隔和針刺方法與心俞相同,留針六呼。

膀胱俞 位於第十九椎骨下方的兩側,左右間隔和針刺方法與腎俞相同,留針六呼。

五臟六腑的俞穴,如果使用艾灸,都可以艾灸三壯。

按語: 《新校正》中提到:「有人懷疑經文中『五臟六腑』都是五個或六個,認為『各』字是錯誤的,這種看法並非正確。

所以言各者,謂左右各五各六,非謂每臟腑而有各五各六之數也。」)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俞。(謂委中、崑崙、京骨、束骨、通谷、至陰,六穴也。左右言之,則十二俞也。其所在刺灸如氣穴法。經言氣脈所發者七十八穴,今此所有兼亡者九十三穴,由此則大數差錯,傳寫有誤也。

白話文:

所以提到「各者」,是指左右各五個、各六個,而不是說每一個臟腑都有五個或六個。委中以下到小腳趾旁,各分佈著六個穴位。(指委中、崑崙、京骨、束骨、通谷、至陰,共六個穴位。左右兩邊加起來,就是十二個穴位。這些穴位的針灸方法,與氣穴的針灸方法相同。經書上說經脈發出的有七十八個穴位,但現在加上那些已經消失的穴位,總共有九十三個穴位。由此可見,數量差距很大,可能是傳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

按:新校正云:「詳王氏云兼亡者九十三穴,今兼大杼、風門、風池為九十九穴,以此王氏總數計之,明知此三穴,後之妄增也。」)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謂天衝、曲鬢,左右各二也。天衝在耳上如前三分,足太陽少陽二脈之會,刺三分,灸五壯。曲鬢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者中,鼓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二脈之會,刺灸分壯如天衝法。

白話文:

有,衝總為六十二穴。)

)直目上髮際內各五,(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是也。臨泣在直目上入髮際五分,是太陽少陽陽維三脈之會,留七呼。目窗在臨泣後一寸,正營在目窗後一寸,承靈在正營後一寸半,腦空在承靈後一寸半,挾枕骨後枕骨上,並足少陽陽維二脈之會,刺四分,余並刺三分,灸五壯。按:新校正云:「腦空在枕骨後枕骨上,甲乙經作玉枕骨下。

白話文:

在髮際正上方的直線上,各取五個穴位(即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兩側對稱)。

  • **臨泣穴:**位於直線上,距離髮際五分。它是太陽經、少陽經、陽維脈這三條經絡的交會穴。刺入深度為七呼。
  • **目窗穴:**位於臨泣穴後方一寸處。
  • **正營穴:**位於目窗穴後方一寸處。
  • **承靈穴:**位於正營穴後方一寸半處。
  • **腦空穴:**位於承靈穴後方一寸半處,靠近枕骨後方的枕骨上。它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這兩條經絡的交會穴。刺入深度為四分。

其他穴位均刺入三分深度,灸五壯。

註: 《新校正》中指出,「腦空穴位於枕骨後方的枕骨上」,而《甲乙經》中記載為「玉枕骨下方」。

」)耳前角上各一,(謂頷厭二穴也。在曲角上顳顬之上廉,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脈之會,刺七分,留七呼,灸三壯,刺深令人耳無所聞。)耳前角下各一,(謂懸釐二穴也。在曲角上顳顬之下廉,手足少陽陽明四脈之交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按:新校正云:「後手少陽中雲角上,此云角下,必有一誤。

白話文:

耳朵前面上角各有一個穴位,稱為頷厭,位於曲角上方太陽穴上緣,是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三條經脈的交匯處,針刺深度七分,留針時間七呼,艾灸三壯。針刺過深會導致耳聾。耳朵前面下角各有一個穴位,稱為懸釐,位於曲角上方太陽穴下緣,是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陽明四條經脈的交匯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時間七呼,艾灸三壯。

」)銳發下各一,(謂和髎二穴也。在耳前銳發下橫動脈,手足少陽二脈之會,刺三分,灸三壯。按:甲乙經云: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客主人各一,(客主人,穴名也,在耳前上廉起骨端,開口有空,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脈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按:甲乙經及氣穴禁刺二注並雲手少陽足陽明之會,與此異。

白話文:

「銳發穴」和「下銳發穴」各扎一次針,(位置在耳前銳發穴靠下的橫向動脈,是手足少陽二條經脈的交會點,刺入三分,灸三壯。註:甲乙經說:是手足少陽和手太陽這三條經脈的交會點。)

「客主人穴」和「主人客穴」各扎一次針,(「客主人穴」是穴位名,位置在耳前上緣凸起的骨端,開口有空隙,是手足少陽和足陽明這三條經脈的交會點,刺入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註:甲乙經和氣穴禁刺兩部註釋都說,是手少陽和足陽明經脈的交會點,與此不同。)

)耳後陷中各一,(謂翳風二穴也。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陽二脈之會,刺三分,灸三壯。)下關各一,(下關,穴名也,所在刺灸氣穴同法。)耳下牙車之後各一,(謂頰車二穴也。刺灸分壯氣穴同法。)缺盆各一,(缺盆,穴名也,在肩上橫骨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刺二分,留七呼,灸三壯,太深令人逆息。按:骨空注作手陽明。

白話文:

  • 耳後凹陷處各一穴,(指翳風穴。位於耳後凹陷處,按壓時會牽引耳中,是手足少陽經脈交會處。針刺三針分,灸三壯。)
  • 下關穴各一穴,(下關穴名,針刺和灸的氣穴位置和方法相同。)
  • 耳下牙車之後各一穴,(指頰車穴。針刺和灸的分壯氣穴位置和方法相同。)
  • 缺盆穴各一穴,(缺盆穴名,位於肩膀橫骨凹陷處,是足陽明經脈氣血發源處。針刺二針分,留針七呼,灸三壯。針刺太深會導致氣息逆亂。注:「骨空注」中記載為手陽明經。)

)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掖下三寸,同身寸也。掖下謂淵掖、輒筋、天池,脅下至胠則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九穴也。左右共一十八穴也。淵掖在掖下三寸,足少陽脈氣所發,舉臂得之,刺三分,禁不可灸。輒筋在掖下三寸,復前行一寸搓脅(按:甲乙經搓作著,下同),足少陽脈氣所發,刺六分,灸三壯。

白話文:

(兩側)腋下三寸,(從)脅部到乳房間隔各一穴,(兩側)腋下三寸,與身寸相同。腋下指淵腋、輒筋、天池穴,脅部到乳房指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穴,共 9 穴。左右兩側共 18 穴。淵腋穴在腋下三寸,足少陽經脈氣所發起,抬起手臂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禁止灸。輒筋穴在腋下三寸,再向前行一寸按壓脅部,足少陽經脈氣所發起,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

天池在乳後二寸(按:甲乙經作一寸),掖下三寸搓脅,直腋撅肋間,手心主足少陽二脈之會,刺三分,灸三壯。日月,膽募也,在第三肋端,橫直心蔽骨旁各二寸五分,上直兩乳(按:甲乙經云日月在期門下五分),足太陰少陽二脈之會,刺七分,灸五壯。章門,脾募也,在季肋端,足厥陰少陽二脈之會,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刺八分,留六呼,灸三壯。帶脈在季肋下一寸八分,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刺六分,灸五壯。

白話文:

天池穴

位置:位於乳頭後 2 寸(參考:甲乙經記載為 1 寸)處,腋窩下 3 寸處。

穴位取法:由腋窩向上搓揉,直達腋下,再撥開肋間,用掌心找準穴位。

刺灸方法:刺入深度為 3 分,灸 3 壯。

日月穴

位置:位於第三肋骨末端,橫直心包骨旁各 2 寸 5 分處。

穴位取法:在兩乳正上方(參考:甲乙經記載為期門穴下 5 分)。

刺灸方法:刺入深度為 7 分,灸 5 壯。

章門穴

位置:位於季肋末端。

穴位取法:側臥,屈曲上側腿,伸展下側腿,舉起手臂取穴。

刺灸方法:刺入深度為 8 分,留針 6 次呼吸後拔出,灸 3 壯。

帶脈穴

位置:位於季肋下 1 寸 8 分處。

穴位取法:找準穴位後。

刺灸方法:刺入深度為 6 分,灸 5 壯。

五樞在帶脈下三寸,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刺一寸,灸五壯。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刺灸分壯如章門法。居髎在章門下八寸三分,胳骨上陷者中,陽蹺足少陽二脈之會,刺灸分壯如維道法。所以謂之八間者,自掖下三寸至季肋凡八肋骨。髀樞中旁各一,(謂環跳二穴也。

白話文:

五樞: 位於帶脈下方三寸,是足少陽膽經和帶脈交會的地方。刺入一寸,灸五壯。

維道: 位於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也是足少陽膽經和帶脈交會的地方。刺灸方法和章門穴相同,分別為針刺和灸壯。

居髎: 位於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在肋骨上方凹陷處,是陽蹺脈和足少陽膽經交會的地方。刺灸方法也和維道穴相同。

八間: 從腋下三寸到季肋總共有八根肋骨。

髀樞: 位於八間中樞旁各一處,即環跳穴。

刺灸分壯氣穴同法。按:新校正云:「氣穴論云兩髀厭分中,王注為環跳穴,又甲乙經云環跳在髀樞中,今云髀樞中旁各一者,蓋謂此穴在髀樞中也,旁各一者,謂左右各一穴也,非謂環跳在髀樞中旁也。」)膝以下至足小趾次趾各六俞。(謂陽陵泉、陽輔、丘虛、臨泣、俠谿、竅陰,六穴也。

白話文:

刺灸壯陽氣的方法與穴位相同。(附註:新校正雲:「氣穴論雲兩大腿根交接處,王註為環跳穴,又甲乙經雲環跳穴在膝蓋骨中間,現在《針灸甲乙經》中說兩股骨中間旁側各有一個穴道,可能是說這個穴位在膝蓋骨中間,旁側各一個穴位,指的是左右各一個穴位,而不是說環跳穴在膝蓋骨中間旁側。)膝蓋以下到腳趾的倒數第二趾,各有一個俞穴。(指陽陵泉、陽輔、丘墟、臨泣、俠谿、竅陰,六個穴位。

左右言之,則十二俞也。其所在刺灸分壯氣穴同法。)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旁各三,(謂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共六穴也。正面髮際橫行數之,懸顱在曲角上顳顬之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足陽明陰維二脈之會,刺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左右兩邊所說的,就是十二個腧穴。其所在位置的刺法和灸法,壯氣穴的取穴方法相同。足陽明經脈氣血所發的六十八個穴位:額頭與顱骨髮際處的兩側各三個穴位(即懸顱、陽白、頭維穴,左右共六穴)。從正面橫向髮際處開始數,懸顱穴位於曲角上方的太陽穴和耳後之間,屬於足陽明經脈氣血所發,刺入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陽白穴位於眉毛上方一寸,正對瞳孔,是足陽明經脈和陰維脈的交匯處,刺入深度三分,灸三壯。

頭維在頭角髮際,挾本神兩旁各一寸五分,足少陽陽明二脈之交會,刺五分,禁不可灸。按:新校正云:「甲乙經陽白足少陽陽維之會,今注云足陽明陰維之會。詳此在足陽明脈氣所發中,則足陽明近是。然陽明經不到此,又不與陰維會。疑王注非,甲乙經為得矣。」)面鼽骨空各一,(謂四白穴也。

白話文:

頭維穴位於頭頂髮際,距離兩側太陽穴各一寸五分,是足少陽膽經和陽明胃經的交會穴。刺針深度為五分,禁止艾灸。

註解:

根據「新校正」記載:「甲乙經」上記載頭維穴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但現在的注釋說它是足陽明胃經和陰維脈的交會穴。仔細思考後,由於頭維穴位於足陽明胃經的氣血運行範圍內,因此「足陽明胃經」的說法更為合理。但是,足陽明胃經實際上並沒有到達頭維穴,而且也不會與陰維脈交會。因此,我懷疑王氏的注釋有誤,而「甲乙經」的記載纔是正確的。

另外,面部兩側的顴骨空隙各有一個頭維穴(即四白穴)。

在目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四分,不可灸。按:甲乙經刺三分,灸七壯。)大迎之骨空各一,(大迎,穴名也,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脈,足陽明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人迎各一,(人迎,穴名也,在頸挾結喉旁大脈動應手,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四分,過深殺人,禁不可灸。)缺盆外骨空各一,謂天髎二穴也。

白話文:

在眼目瞳孔下一寸處,屬於足陽明經氣脈發出的地方,刺入四分深度即可,不可灸。(按:甲乙經記載刺入三分,灸七壯。)

在大迎穴的骨頭空隙處各有一個穴位(大迎穴位於耳前一寸三分處,骨頭凹陷處有動脈跳動,屬於足陽明經氣脈發出的地方,刺入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灸三壯。)

在人迎穴處各有一個穴位(人迎穴位於頸部,夾著喉結旁的大動脈處,足陽明經氣脈發出的地方,刺入四分,針刺過深會殺人,不可灸。)

在缺盆穴的骨頭外空隙處各有一個穴位,稱為天髎穴。

在肩缺盆中伏骨之陬陷者中,手足少陽陽維三脈之會,刺八分,灸三壯。膺中骨間各一,(謂膺窗等六穴也。膺窗在胸兩旁,挾中行各相去四寸,巨骨下四寸八分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四分,灸五壯。此穴之上又有氣戶、庫房、屋翳,下又有乳中、乳根。氣戶在巨骨下,下直膺窗,去膺窗上四寸八分。

白話文:

在肩膀凹陷的地方,手少陽、足少陽和陽維這三條經脈會合。針灸時,針刺深度為八分,灸三壯。

在胸骨之間,各有一個穴位(指膺窗等六個穴位。膺窗位於胸部兩側,和挾中穴相對,相距四寸,在巨骨下方四寸八分凹陷處,是足陽明經脈氣血發生的部位。仰著身取穴,針刺深度為四分,灸五壯。

這個穴位的上方還有氣戶、庫房、屋翳三個穴位,下方還有乳中、乳根兩個穴位。氣戶位於巨骨下方,正對著膺窗,距離膺窗上方四寸八分。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屋翳在氣戶下三寸二分。下即膺窗也,膺窗之下,即乳中也。乳中穴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則乳根穴也。並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乳中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蝕瘡,瘡中有清汁膿血者可治,瘡中有瘜肉若蝕瘡者死。餘五穴並刺四分,灸三壯。

白話文:

庫房穴位於氣戶穴下方一寸六分。屋翳穴位於氣戶穴下方三寸二分。氣戶穴下方即膺窗穴,膺窗穴下方即乳中穴。乳中穴下方一寸六分,有凹陷處,即是乳根穴。這些穴位都與足陽明經氣相關,需要仰面取穴。乳中穴禁灸禁刺,如果不小心灸刺而生出腐蝕性瘡瘍,如果瘡瘍中有清澈的膿液或血液,還能治癒;如果瘡瘍中有瘜肉或腐蝕,則會導致死亡。其他五個穴位都刺四分,灸三壯。

)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謂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一,五穴也,左右共十穴也,挾腹中行兩旁相去四寸。不容在第四肋端,下至太一各上下相去一寸,並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八分,灸五壯。按:甲乙經不容刺五分,此注疑誤。)挾齊廣三寸各三,(廣謂去齊橫廣也。

白話文:

(針刺)挾住尾椎骨之外側,與乳頭平齊下三寸的位置,挾住胃脘穴(五個),(指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一這五個穴位,左右兩邊加起來共十個穴位),挾住腹部兩側,相距四寸。不容在第四根肋骨末端,往下到太一穴,上下相距各一寸,這些穴位都和足陽明脈氣相通,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五壯。註:甲乙經上記載的不容穴針刺深度為五分,這裡的記載可能錯了。)(針刺)挾住齊會穴,橫向相距三寸,各三個,(橫向指的是從齊會穴橫向量距離)。

廣三寸者,各如太一之遠近也。各三者,謂滑肉門、天樞、外陵也。滑肉門在太一下一寸,天樞在滑肉門下一寸,正當於齊,外陵在天樞下一寸,並足陽明脈氣所發。天樞刺五分,留七呼。滑肉門、外陵各刺八分,灸五壯。按:甲乙經雲天樞在齊旁各二寸,上曰滑肉門,下曰外陵,是三穴者,去臍各二寸也。

白話文:

以下的中文:

樞紐

樞紐

樞紐

樞紐

樞紐

樞紐

樞紐

樞紐

樞紐

樞紐

樞紐

樞紐

樞鈕

樞紐

樞紐

轉換為注音:

ㄒㄩㄓㄨ

ㄒㄩㄓㄨ

ㄒㄩㄓㄨ

ㄒㄩㄓㄨ

ㄒㄩㄓㄨ

ㄒㄩㄓㄨ

ㄒㄩㄓㄨ

ㄒㄩㄓㄨ

ㄒㄩㄓㄨ

ㄒㄩㄓㄨ

ㄒㄩㄓㄨ

ㄒㄩㄓㄨ

ㄓㄨㄤˋ

ㄒㄩㄓㄨ

ㄒㄩㄓㄨ

ㄒㄩㄓㄨ

今此經與注云廣三寸,是與甲乙不同,疑此經本有誤也。)下臍二寸,挾之各三,下臍二寸,則外陵下之一寸,大巨穴也。各三者,謂大巨、水道、歸來也。大巨在外陵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八分,灸五壯。水道在大巨下三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二寸半,灸五壯。歸來在水道下二寸,刺八分,灸五壯。

白話文:

現在的經文和注釋說廣三寸,這與甲、乙兩本不同,懷疑這部經文原來就有誤。(下臍)二寸,在它的兩側,各三(寸),臍下二寸,就是外陵穴下的一寸,是大巨穴。各三者,是指大巨、水道、歸來穴。大巨穴在外陵穴下的一寸,足陽明經脈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八分,灸五壯。水道穴在大巨穴下三寸,足陽明經脈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二寸半,灸五壯。歸來穴在水道穴下二寸,針刺八分,灸五壯。

氣街動脈各一,(氣街,穴名也,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脈動應手,足陽明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按:新校正云:「詳此注與甲乙經同。刺熱注及熱穴注云:氣街在腹齊下橫骨兩端,鼠鼷上。刺禁注云:在腹下挾齊兩旁,相去四寸,鼠僕上。骨空注云:在毛際兩旁,鼠鼷上。

白話文:

氣街動脈各一。(氣街是穴位的名稱,在歸來穴的下方,鼠蹊部的上方一寸,脈搏跳動明顯,屬於足陽明脈的氣流發源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艾灸三壯。)

注:新校正版本考證說:「詳細查閱這個注釋與甲乙經的記載相同。」針灸熱穴注和熱穴注說:「氣街位於肚臍下方橫骨兩端,鼠蹊部上方。」針灸禁注說:「位於肚臍下方,左右兩側,距離四寸,鼠蹊部上方。」骨空注說:「位於毛髮邊緣兩側,鼠蹊部上方。」

諸注不同。」以此注為正。)伏兔上各一,(謂髀關二穴也。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刺六分,灸三壯。)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謂三里、上廉、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八穴也,左右言之,則十六俞也。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下廉足陽明與小腸合也,其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

白話文:

不同的評論有不同的見解。(以此註釋為正確的。)伏兔穴各一。(指髀關穴。位於膝蓋上,伏兔穴後方的分叉處,刺入六分,灸三壯。)三里穴以下到腳趾中部每個穴位有八個俞穴,每個穴位所在的地方有空穴。(指三里穴、上廉穴、下廉穴、解谿穴、衝陽穴、陷谷穴、內庭穴、厲兌穴,左右各一個,一共十六個俞穴。上廉穴屬於足陽明經絡與大腸相通,下廉穴屬於足陽明經絡與小腸相通。每個穴位刺灸的分寸和灸法與氣穴相同。)

所謂分之所在穴空者,足陽明脈自三里穴分而下行,其直者循䯒過跗入中指出其端則厲兌也,其支者與直俱行至足跗上入中指次指間,故云分之所在穴空也。之,往也,言分而各行,往指間穴空處也。)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謂睛明二穴也。在目內眥,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陽蹺五脈之會,刺一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話文:

所謂「分之所在穴空」的意思是:足陽明脈從三里穴分叉向下走,其中正直的一支沿著小腿後面經過腳背進入中指,到達指尖就是厲兌穴;另一支分叉與正直的一支一起走到腳背上面,進入中指和食指之間,所以說「分之所在穴空」。「之」,是「往」的意思,指分叉後各行其道,走向指間穴位空隙的地方。

手太陽脈發出的氣所通達的穴位有三十六個:眼睛內眼角各一個(指的是睛明穴)。在眼睛內眼角,是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陽蹺五條經脈相交會的地方,針刺深度一分,留針六個呼吸,艾灸三壯。

)諸穴有云數脈會發,而不於所會經脈下言之者,出從其正者也。目外各一,(謂瞳子髎二穴也。在目外去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刺三分,灸三壯。)鼽骨下各一,(謂顴髎二穴也。鼽,頄也。頄,面顴也。在面頄骨下陷者中,手太陽少陽二脈之會,刺三分。按:不言灸者,想所禁也。

白話文:

有古文記載,一些穴位會與多條經脈相交會。但文中沒有明確指出這些經脈的會合點,是因為這些穴位是從正經上引出的。

  • 眼外各一個穴位(即瞳子髎穴),位於眼外與眼角相距五分的位置,是手太陽經、手足少陽經三條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

  • 顴骨下方各一個穴位(即顴髎穴),位於面部顴骨下方凹陷處,是手太陽經、少陽經兩條經脈的交會之處。針刺深度為三分。文中未提及艾灸,可能是因為有禁忌。

)耳郭上各一,(謂角孫二穴也。在耳上郭表之中間,上髮際之下,開口有空,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刺三分,灸三分。按:甲乙經手太陽作手陽明。)耳中各一,(謂聽宮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巨骨穴各一,(巨骨,穴名也,在眉端上行兩叉骨間陷者中,手陽明蹺脈二經之會,刺一寸半,灸三壯。)曲掖上骨穴各一,(謂臑俞二穴也。

白話文:

耳廓上各有兩個穴位,(即角孫穴和二穴。位於耳廓的外側面中間,在上髮際線下,按壓時有空洞感,是手太陽、手足少陽三條經脈的交會處,刺入三分,灸三分。注:甲乙經把「手太陽」寫成了「手陽明」。)

耳廓內各有兩個穴位,(即聽宮穴和二穴。刺灸方法與氣穴相同。)

巨骨穴各有兩個穴位,(巨骨穴是一個穴位,位於眉梢上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是手陽明和蹺脈兩條經脈的交會處,刺入一寸半,灸三壯。)

曲掖上骨穴各有兩個穴位,(即臑俞穴和二穴。

在肩臑後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手太陽陽維蹺脈三經之會,舉臂取之,刺八分,灸三壯。按:甲乙經作手足太陽。)柱骨上陷者各一,(謂肩井二穴也。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陽陽維三脈之會,刺五分,灸三壯。)上天窗四寸各一,(謂天窗、竅陰,四穴也。

白話文:

肩骨後方

  • 在肩胛骨後方大骨下方,肩胛骨上緣內側凹陷處。
  • 手太陽經、陽維脈、蹺脈三條經脈在此會合。
  • 抬起手臂取穴,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
  • **注:**甲乙經中記載為手足太陽經。

肩井穴

  • 肩胛骨上緣凹陷處,共兩穴。
  • 手足少陽經、陽維脈三條經脈在此會合。
  • 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天窗穴和竅陰穴

  • 上天窗穴和竅陰穴四穴,各距天窗穴四寸。

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肩解各一,(謂秉風二穴也。在肩上小髃骨後,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四脈之會,舉臂取之,刺五分,灸三壯。)肩解下三寸各一,(謂天宗二穴也。在秉風后大骨下陷者中,手太陽脈氣所發,刺五分,留六呼,灸三壯。)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白話文:

針灸的位置和壯灸的分別與氣穴相同。)肩解各一處,(指秉風穴。位於肩上小髃骨後方,抬起手臂時有空隙,是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四條經脈交會處,抬起手臂後取穴,針刺五分,灸三壯。)肩解下三寸各一處,(指天宗穴。位於秉風穴後方大骨下的凹陷處,是手太陽經脈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五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肘部以下到小指根部各取六個腧穴。

(六俞所起於指端,經言至小指本,則以端為本,言上之本也,下文陽明少陽同也。六俞謂小海、陽谷、腕骨、後谿、前谷、少澤,六穴也,左右言之,則十二俞也。其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按:新校正云:「後此手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各言至手某指本,王注以端為本者,非也。

白話文:

六俞穴位都起於手指尖,經書說到小指本,就是以手指尖為根源,這裡指上部的根源,下文陽明經和少陽經也相同。六俞穴分別是小海穴、陽谷穴、腕骨穴、後谿穴、前谷穴、少澤穴,這六個穴位。左右兩手加起來,就有十二個俞穴。俞穴的刺灸方法與壯穴和氣穴相同。

註解:新校正雲:「之後的太陽經、陽明經和少陽經,都說到手指某指本,王注以手指尖為本,是不對的。

詳手三陽之井穴,盡出手某指之端爪甲下際,此言本者,是遂指爪甲之本也,安得以端為本哉。」)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謂迎香、扶突,各二穴也。迎香在鼻下孔旁,手足陽明二脈之會,刺三分。扶突在曲頰下一寸,人迎後,手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四分,灸三壯。

白話文:

詳細說明手三陽經的井穴,都出在手指的某個指端指甲根下,古人說「本」,指的是指甲的根部,怎麼能把指端當作根部呢?

手陽明經脈氣所經過的二十二個穴位:

  1. 鼻孔外側緣各兩個(迎香穴、扶突穴,各兩個穴位)
  • 迎香穴:在鼻孔下方旁邊,手足陽明兩條經脈的交會處,刺入三分。
  • 扶突穴:在顴骨下方一寸,人迎穴往後,手陽明經脈氣發出的地方,仰頭取穴,刺入四分,灸三壯。

)大迎骨空各一,(大迎,穴名也,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脈,足陽明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按:新校正云:「詳大迎已見前足陽明經中,今又見於此,王氏不注所以,當如顴髎穴兩出之義。」)柱骨之會各一,(謂天鼎二穴也。在頸缺盆上,蓋扶突,氣舍後半寸,手陽明脈氣所發,刺四分,灸三壯。

白話文:

大迎骨空各一處。(大迎穴,位於下巴前一寸三分的凹陷處,動脈在此處浮動,屬於足陽明經的經氣起始點,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呼息的時間,灸三壯。注:新校正版本中提到:「詳見大迎穴已記載於先前足陽明經,如今又在此處出現,王氏沒有註明緣由,應當比照顴髎穴兩次出現的情況。」)柱骨之會各一處。(指天鼎穴,位於頸部缺盆上方,扶突穴氣舍處往上半寸,屬於手陽明經的經氣起始點,針刺深度為四分,灸三壯。)

按:甲乙經作一寸半。)顒骨之會各一,(謂肩髃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按:新校正云:「髃骨氣穴注中無,刺熱注、水熱穴注、骨空論注中有之。」)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謂三里、陽谿、合谷、三間、二間、商陽,六穴也,左右言之,則十二俞也。

白話文:

注意:甲乙經中記載為一寸半。

肩髃穴各一(指肩部和肘窩的兩個穴位。針灸方法與壯穴和氣穴相同。註:新校正本指出,髃骨氣穴在注釋中沒有提到,但在針灸熱、水熱穴和骨空論注釋中有所提及。)

肘部以下到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的根部各六個俞穴(指三里、陽谿、合谷、三間、二間、商陽這六個穴位。左右兩側合計為十二個俞穴。

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按:新校正云:「氣穴論注有曲池而無三里,曲池手陽明之合也,此誤出三里而遺曲池也。」)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謂顴髎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手少陽脈同法。此穴中,手少陽太陽脈氣俱會於中,等無優劣,故重說於此。

白話文:

在這個部位進行針灸,針灸方法與氣穴相同。(按:新校正雲:「氣穴論注中提到了曲池穴,但沒有提到三里穴。曲池穴是手陽明脈的合穴,而這裏卻錯誤地寫成了三里穴,而漏掉了曲池穴。」)手少陽脈氣發出的穴位共有三十二個:鼽骨下方各有一個。(指顴髎穴。在這個部位進行針灸,針灸方法與手少陽脈相同。在這些穴位中,手少陽脈和太陽脈的氣都聚集於此,它們沒有優劣之分,因此在此重點說明。)

下有者同。)眉後各一,(謂絲竹空二穴也。在眉後陷者中,手少陽脈氣所發,刺三分,留六呼,不可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角上各一,(謂懸釐二穴也。與足少陽脈中同。按:新校正云:「足少陽脈中言角下,此云角上,疑此誤。」)下完骨後各一,(謂天牗二穴也。

白話文:

每個眉尾有一個(即絲竹空穴位,位於眉尾凹陷處,屬於手少陽脈氣流發區域,針刺深度三分,保留針灸時間六個呼息,不可灸,灸之可能會導致視力減弱或失明)。

每個太陽穴有一個(即懸釐穴位,與足少陽脈相同)。

每個顴骨下方凹陷處有一個(即天牗穴位)。

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謂風池二穴也。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於耳中,手足少陽二脈之會,刺四分,灸三壯。按:新校正云:「甲乙經在顳顬後髮際,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可入三分。」)挾扶突各一,(謂天窗二穴也。在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者中,手太陽脈氣所發,刺六分,灸三壯。

白話文:

(在這些穴位)行刺灸時,氣壯穴與氣穴的方法相同。)

項部足太陽經之前方各有一個穴位,(指風池穴。在耳朵後方的凹陷處,按壓時會有感覺傳遞到耳朵內部,是手足少陽兩條經脈的交會處,針刺深度四分,灸三壯。註:新校正的版本記載:「甲乙經中記載,在鬢角後方的髮際處,是足少陽陽維兩條經脈的交會點,針刺可入三分。」)

位於扶突穴兩側各有一個穴位,(指天窗穴。位於耳下方扶突穴後方,有動脈搏動,手指觸摸時會感到凹陷,是手太陽經氣血運行的發源處,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

)肩貞各一,(肩貞,穴名也,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顒後陷者中,手太陽脈氣所發,刺八分,灸三壯。)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謂肩髎、臑會、消濼,各二穴也,其穴各在肉分間也。肩髎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手少陽脈氣所發,刺七分,灸三壯。臑會在臂前廉去肩端三寸,手陽明少陽二絡氣之會,刺五分,灸五壯。

白話文:

肩貞兩穴,(肩貞穴位於肩窩胛骨兩骨的間隙中,肩顒後陷處的中央,手太陽經氣脈發出處,針刺八分,灸三壯。)肩貞穴下三寸,分開一寸處各一穴,(指肩髎、臑會、消濼三穴,各兩穴;這些穴位都位於肌肉分開的間隙中。肩髎穴在肩頭上斜,舉起手臂時取穴,手少陽經氣脈發出處,針刺七分,灸三壯。臑會穴在前臂內側,距離肩頭三寸處,手陽明、少陽兩經絡氣會合處,針刺五分,灸五壯。

消濼在肩下臂外,開掖斜肘分下行間,手少陽脈之會,刺五分,灸三壯。按:濼音鑠。臑,音踘,平聲,手臂也。)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謂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六穴也,左右言之,則十二俞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今少一穴。

白話文:

肘下三寸爲曲池穴(胳膊肘外側)。肘下五寸爲陽池穴(胳膊肘內側)。(肘部左右的兩條溝槽各有兩處腧穴,共計十二處俞穴,應在此處進行鍼灸。)共有二十處俞穴,(具體)分佈如下:

按:新校正云:「會陽二穴,為二十九穴,乃剩一穴,非少也,少當作剩。」)項中央二,(謂風府、喑門,二穴也。悉在項中,餘一穴今亡。風府在項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刺四分,留三呼,不可灸,灸之令人喑。喑門在項髮際宛宛中,去風府一寸,督脈陽維二經之會,仰頭取之,刺四分,禁灸,灸之令人喑。

白話文:

註釋:新校正指出:「會陽二穴,應該是二十九穴,還剩一穴,不是少了一個,『少』字應該是『剩』字的誤寫。」頭頂正中有兩個穴位(即風府穴和喑門穴)。這兩個穴位都位於後頸部,現在還有一個穴位失傳了。風府穴位於後頸髮際線往上約一寸處的大筋凹陷處,屬於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針刺的深度為四分,留針三口氣的時間,不可艾灸。艾灸此穴會導致失聲。喑門穴位於風府穴上方髮際線凹陷處,距離風府穴約一寸,屬於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仰頭尋找此穴,針刺的深度為四分,不可艾灸。艾灸此穴會導致失聲。

按:新校正云:「王氏云風府喑門悉在項中,餘一穴今亡者,非謂此二十八穴中亡其一穴也。王氏蓋見氣穴論,大椎上兩旁各一穴,亦在項之穴也,今亡,故云餘一穴今亡也。」)髮際後中八,(謂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戶,八穴也,其正髮際之中也。

白話文:

注釋:新校正的說法認為:王氏說風府和喑門穴都位於項部,剩下的那一個穴位現在已經失傳了,這並非是指這二十八個穴位中失傳了一個穴位。王氏可能見過氣穴論中記載,大椎穴上方兩側各有一個穴位,也在項部,現在已經失傳,所以才說剩下的那一個穴位已經失傳了。

髮際後方正中的八個穴位,分別是: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戶。這八個穴位正好位於髮際的中間。

神庭在髮際直鼻,督脈足陽明太陽三經之會,禁刺,刺之令人巔疾,目失睛,若灸者可灸三壯。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者中,容豆。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前頂在囟會後寸五分骨間陷者中。百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脈足太陽之交會。

白話文:

神庭穴 位於髮際正對鼻尖,是督脈、足陽明經和太陽經三條經絡交會的地方。禁止針刺神庭穴,針刺會導致癲癇發作和失明。但是,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治療神庭穴,可以艾灸三壯。

上星穴 位於頭頂正對鼻尖,距髮際一寸的凹陷處,大小可以容納一顆豆子。

囟會穴 在上星穴後一寸的凹陷處。

前頂穴 在囟會穴後一寸五分的交骨間的凹陷處。

百會穴 在前頂穴後一寸五分,位於頭頂正中央,旋毛中,凹陷可以容納手指,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穴。

後頂在百會後一寸五分。強間在後頂後一寸五分。腦戶在強間後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不可灸。此八者,並督脈氣所發也。上星、百會、強間、腦戶,各刺三分,上星留六呼,腦戶留三呼,余並可刺四分,灸五壯。按:甲乙經云腦戶不可灸,骨空論注亦云不可妄灸。)面中三,謂素髎、水溝、齦交,三穴也。

白話文:

  • 後頂穴:位於百會穴後方一寸五分。
  • 強間穴:位於後頂穴後方一寸五分。
  • 腦戶穴:位於強間穴後方一寸五分,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匯點,不能施灸。
  • 上星、百會、強間、腦戶這四個穴位,均可針刺三分,其中上星穴留針六次呼吸,腦戶穴留針三次呼吸,其他穴位可刺四分,施灸五壯。(註:甲乙經和骨空論注指出腦戶穴不可施灸。)
  • 面部三穴:指素髎、水溝、齦交三個穴位。

素髎在鼻柱上端,督脈氣所發,刺三分。水溝在鼻柱下人中,直唇取之,督脈手陽明之會,刺二分,留六呼,灸三壯。齦交在唇內齒上齦縫,督脈任脈二經之會,可逆刺之,入三分,灸三壯。此三者,正居面左右之中也。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脊椎之間有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會陽,十五俞也。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三陽督脈之會。

白話文:

素髎穴 位於鼻柱的上端,為督脈之氣發出之處,刺入三分。

水溝穴 位於鼻柱下的人中部位,正對嘴脣取穴,為督脈和手陽明經的交會點,刺入二分,留針六呼,灸三壯。

齦交穴 位於脣內,牙齒上方齦縫處,為督脈和任脈兩經的交會點,可以逆刺,刺入三分,灸三壯。

以上三個穴位,正位於面部左右的中間部位。

大椎穴 以下到尾骨,以及兩側的十五個俞穴,位於脊椎之間,包括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會陽,共十五個俞穴。

大椎穴 位於第一個椎骨上方凹陷處,為三陽督脈的交會點。

陶道在項大椎節下間,督脈足太陽之會,俯而取之。身柱在第三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神道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靈臺在第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至陽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筋縮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中樞在第十椎節下間,俯而取之。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禁不可灸,令人僂。

白話文:

  • **陶道穴:**在大椎穴下,後正中線上,於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會處,低頭取穴。
  • **身柱穴:**在第三胸椎下,後正中線上,低頭取穴。
  • **神道穴:**在第五胸椎下,後正中線上,低頭取穴。
  • **靈臺穴:**在第六胸椎下,後正中線上,低頭取穴。
  • **至陽穴:**在第七胸椎下,後正中線上,低頭取穴。
  • **筋縮穴:**在第九胸椎下,後正中線上,低頭取穴。
  • **中樞穴:**在第十胸椎下,後正中線上,低頭取穴。
  • **脊中穴:**在第十一胸椎下,後正中線上,低頭取穴,禁止灸治,否則會導致駝背。

懸樞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命門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陽關在第十六椎節下間,坐而取之。腰俞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長強在脊骶端,督脈別絡少陰二脈所結。會陽穴在陰尾骨兩旁。凡此十五者,並督脈氣所發。

白話文: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趴著取穴。

命門穴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趴著取穴。

陽關穴位於第十六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坐著取穴。

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

長強穴位於脊椎與尾骨相連的部分,是督脈與少陰經的交會點。

會陽穴位於尾骨兩側。

以上十五個穴位都是督脈氣息發出的部位。

腰俞、長強各刺二分(按:甲乙經云刺二寸,疑太深矣,不若注二分為妥),留七呼,懸樞刺三分,會陽刺八分,余並刺五分,陶道、神道各留五呼,陶道、身柱、神道、筋縮並灸五壯,大椎灸九壯,余並三壯。按:甲乙經無靈臺、中樞、陽關三穴。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白話文:

腰俞、長強穴各針刺二分(注:甲乙經說刺二寸,懷疑太深,不如注二分更恰當),留針七次呼吸後拔出,懸樞穴刺三分,會陽穴刺八分,其他穴位都刺五分,陶道、神道穴各留針五次呼吸後拔出,陶道、身柱、神道、筋縮穴各灸五壯,大椎穴灸九壯,其他穴位各灸三壯。注:甲乙經沒有靈臺、中樞、陽關三個穴位。至骶骨下總共有二十一節,這是脊椎療法。

(通項骨三節,即二十四節。)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今少一穴。)喉中央二,(謂廉泉、天突,二穴也。廉泉在頷下結喉上舌本下,陰維任脈之會,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天突在頸結喉下四寸中央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低針取之,刺一寸,留七呼,灸三壯。)膺中骨陷中各一,(謂旋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六穴也。

白話文:

骨頭共分三節,總共有二十四個關節。任脈所支配的穴位有二十八個:(現在少了一個穴位。)

  1. 喉嚨中央兩個:(廉泉穴、天突穴)

  2. 胸骨正中間的凹陷處兩個:(旋璣穴、華蓋穴)

  3. 胸骨正中線上,紫宮穴、玉堂穴、膻中穴、中庭穴各一個

旋璣在天突下一寸。華蓋在旋璣下一寸。紫宮、玉堂、膻中、中庭,各相去一寸六分陷者中,並任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按:新校正云:「詳一字疑誤。」)腹脈法也。鳩尾,心前穴名也,正當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鳥尾形,故以為名也。

白話文:

旋璣穴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

華蓋穴位於旋璣穴下方一寸。

紫宮穴、玉堂穴、膻中穴、中庭穴,各相距一寸六分。

這些穴位均位於任脈氣行所至處,仰臥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

鳩尾穴在乳頭下方三寸。

胃脘穴在乳頭下方五寸。

橫骨下六寸半的位置,是腹脈法的取穴方法。

鳩尾穴,位於心窩前的穴位,正對心包骨的末端。由於其骨頭下垂的形狀類似鳩鳥的尾巴,故而得名。

鳩尾下有鳩尾、巨闕、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臍中、陰交、脖胦、丹田、關元、中極、曲骨,十四俞也。鳩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任脈之別,不可灸刺,人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按:新校正云:甲乙經云一寸半為鳩尾處也)。下次巨闕、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遞相去一寸。

白話文:

鳩尾之下有鳩尾、巨闕、上脘、中脘、建裏、下脘、水分、臍中、陰交、脖胦、丹田、關元、中極、曲骨,共十四個穴位。

鳩尾位於胸前,擋住胸骨,向下五分,是任脈的分支,不能灸刺。如果沒有擋住胸骨,則從鎖骨交界處往下行一寸(根據新校正的說法:甲乙經中說一寸半是鳩尾的位置)。

接下來是巨闕、上脘、中脘、建裏、下脘、水分,依次相隔一寸。

上脘則足陽明手太陽之會,中脘則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三脈所生也。臍中禁不可刺。陰交在臍下一寸,任沖少陰之會。脖胦在齊下一寸五分(按:即氣海也,舊刻亦止一寸,與陰交同,誤矣,今釐正之)。丹田,三焦募也,在臍下二寸。關元,小腸募也,在臍下三寸,足三陰任脈之會也。

白話文:

上脘穴是足陽明經和手陽明經的交會處。中脘穴由手陽明經、少陽經和足陽明經三條經絡形成。

臍中穴不能針刺。陰交穴在臍下一寸處,是任脈、沖脈和少陰經的交會處。氣海穴(脖胦)在臍下一寸五分處。

丹田穴是三焦經的募穴,在臍下二寸處。關元穴是小腸經的募穴,在臍下三寸處,是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處。

中極在關元下一寸,足三陰之會也。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任脈足厥陰之會。凡此十四者,並任脈氣所發。建里、丹田刺六分,留七呼,上脘、陰交刺八分,下脘、水分刺一寸,中脘、脖胦刺一寸二分,曲骨刺一寸半,留七呼,余並刺一寸二分。若灸者,關元、中脘灸七壯,齊中、中極、曲骨各三壯,余並五壯。

白話文:

中極穴在關元穴的下方一寸,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曲骨穴在橫骨的上面,位於中極穴的下方一寸,是任脈和足厥陰經的交會穴。

這些十四個穴位,都與任脈相聯繫。建裏、丹田穴刺入六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上脘、陰交穴刺入八分。下脘、水分穴刺入一寸。中脘、勃胦穴刺入一寸二分。曲骨穴刺入一寸半,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其他的穴位都刺入一寸二分。

如果要艾灸,關元、中脘灸七壯。齊中、中極、曲骨各灸三壯。其他的穴位都灸五壯。

自鳩尾下至陰間,並任脈主之,腹脈法也。下陰別一,(謂會陰一穴也。自曲骨下至陰,陰之下,兩陰之間,則此穴也,是任脈別絡挾督脈者、衝脈之會,故曰下陰別一也,刺二寸,留七呼,灸三壯。)目下各一,(謂承泣二穴也,在目下七分,上直瞳子,陽蹺任脈足陽明三經之會,刺三分,禁灸。)下唇一,(謂承漿穴也。

白話文:

從鳩尾骨下方到陰部,為任脈所主,這是腹部的針灸法則。下陰(會陰穴)單獨列出。(會陰穴位於曲骨下方,陰部下方,兩陰之間處。它是任脈別絡挾帶督脈、衝脈的交會穴,所以稱為下陰別一。針刺深度二寸,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眼睛下方各有兩個穴位(承泣穴)。(承泣穴位於眼睛下方七分,正對瞳孔,是陽蹺脈、任脈、足陽明經的三經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禁止灸。)下脣有一個穴位(承漿穴)。

在頤前下唇之下,任脈足陽明之會,開口取之,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壯。)齦交一,(齦交,穴名也,所在刺灸分壯與督脈同法。按:齦音銀,齒根。)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謂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腎俞,六穴,左右則十二俞也。

白話文:

在下巴前方,下嘴脣下方,是任脈與足陽明經交會之處。刺這穴位時,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時間為五次呼吸,灸三壯。(齦交穴:穴位的名稱,刺灸和艾灸的方法與督脈相同。注意:齦的發音為「銀」,指的是牙齒的根部。)衝脈氣所發出的穴位共有二十二個:左右兩側鳩尾穴外半寸的地方,到肚臍一寸的距離(指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腎俞這六個穴位,左右兩側則為十二個穴位)。

幽門挾巨闕兩旁相去半寸陷者中,下五穴各相去一寸,並衝脈足少陰二經之會,各可刺入一寸,灸五壯。按,甲乙經云,幽門、通谷,刺入五分。)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謂中注、髓府、胞門、陰關、下極,五穴,左右則十穴也。中注在肓俞下五分,上直幽門。

白話文:

幽門穴位於巨闕穴兩側,間隔半寸。下方有五個穴位,每個間隔一寸,都是衝脈和足少陰經的交會處。每個穴位刺入一寸,灸五壯。

《甲乙經》說,幽門穴和通谷穴,刺入五分即可。)

臍下兩側各刺入五分,到橫骨一寸,這是腹脈法的治療方法。(指中注、髓府、胞門、陰關、下極這五個穴位,左右兩邊就是十個穴位了。中注穴在肓俞穴下五分,向上直通幽門穴。)

下四穴各相去一寸,並衝脈足少陰二經之會,各可刺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足少陰舌下二穴,在人迎前陷中動脈,前是日月本,左右二也,足少陰脈氣所發,刺四分。

白話文:

在下文中提到的四個穴位,每個穴位之間相隔一寸。它們都衝脈、足少陰經兩條經絡交會的地方,每個穴位可以針刺一寸深,艾灸五壯。

足少陰經上有舌下穴,厥陰經上有毛中急脈穴,各只有一個。

(足少陰經的舌下穴兩個,位於人迎穴前陷下處的動脈處,正前方是日月穴,左、右各有一個,是足少陰經脈氣發出的地方,刺入四分深。)

急脈在陰髦中陰上兩旁,相去二寸半,按之隱指堅然,甚按則痛引上下也,其左者,中寒則上引少腹,下引陰丸,善為痛,為少腹急,中寒,此兩脈皆厥陰之大絡通行其中,故曰厥陰急脈,即睪之系也,可灸而不可刺,病疝少腹痛即可灸。按:新校正云:「詳舌下毛中之穴,甲乙經無。

白話文:

急脈位於陰囊的兩側,相距二寸半,按壓時會有隱隱的堅硬感,用力按壓會引發上下疼痛。左脈出現異常,說明中風寒,會引發小腹上痛、陰囊下痛,容易出現疼痛,並伴隨小腹急痛。中風寒時,這兩條脈絡都會受到阻滯,所以稱為厥陰急脈,也就是睪丸的繫帶。可以用灸療法,但不能針刺。當出現疝氣或小腹疼痛時,可以進行灸療法。

注:校正版本指出,沒有舌下毛中的穴位記載,見於甲乙經。

」)手少陰各一。(謂手少陰郄穴也。在腕後半寸,手少陰郄也,刺三分,灸三壯,左右二也。)陰陽蹺各一。(陰蹺一謂交信穴也。交信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蹺之郄,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壯。陽蹺一謂附陽也,附陽在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謹取之,陽蹺之郄,刺六分,留七呼,灸三壯,左右四也。)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白話文:

手少陰脈(指手少陰心脈)的郄穴各一。(這裡指手少陰心脈的郄穴。在手腕後方半寸處,是手少陰心脈的郄穴,針刺三分,灸三壯,左右各一。)陰陽蹺脈各一。(陰蹺脈一指交信穴。交信穴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經前、太陰經後,筋骨間,是陰蹺脈的郄穴,針刺四分,留針五次呼吸,灸三壯。陽蹺脈一指附陽穴。附陽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太陽經前、少陽經後,筋骨間,謹慎取穴,是陽蹺脈的郄穴,針刺六分,留針七次呼吸,灸三壯,左右各兩穴。)手足各個魚際穴(魚際穴是諸多經脈氣血發出的孔穴)共三百六十五穴。

(經之所存者多,凡一十九穴,此所謂氣府也。然散穴俞諸經脈部分皆有之,故經或不言,而甲乙經、經脈流注多少不同者以此。)

白話文:

經絡中儲存的穴位很多,共有 19 個,這些穴位就是所謂的氣府。不過,散落的穴位和俞穴在各條經絡的分佈中都有,所以經絡有時不說明,而不同的甲乙經,經絡流注的數量也不同,這是因為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