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8)

回本書目錄

外篇 (8)

1. 氣穴論

(氣穴者,謂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為氣脈通流之處,可以按穴而針灸,故云氣穴也。)

白話文:

(氣穴就是指全身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是氣脈流通的地方,可以通過按壓這些穴位進行針灸,所以稱之為氣穴。)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天突在頸結喉下四寸中決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低針取之,刺可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壯。今甲乙經、經脈流注孔穴圖經,當脊十椎下並無穴目,恐是七椎也,此則督脈氣所主之。

白話文:

黃帝問:「我聽說人體上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對應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請問這些穴位在哪裡?」

岐伯起身行禮後回答道:「請讓我來解說。背部和心臟相連,如果疼痛,治療時主治天突穴、十椎穴以及上紀穴。」(天突穴位於頸動脈下方四寸,是陰維脈和任脈相會的地方。施針時需低針取穴,針刺深度為一寸,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並灸三炷艾。現今的甲乙經和『經脈流注孔穴圖經』中,脊椎下方十椎處並沒有記載穴位,恐怕是七椎,它是督脈氣血所主之處。)

)上紀者,胃脘也。(謂中腕也。中腕者胃募也,在上腕下一寸,居心蔽骨與齊之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三脈所生,任脈氣所發也,刺可入一寸二分,若灸者可灸七壯。按:甲乙經作任脈之會。)下紀者,關元也。(關元者,小腸募也,在臍下三寸,足三陰任脈之會,刺可入二寸,留七呼,灸七壯。

白話文:

**上面所提到的部位:**胃脘,也就是中脘穴。

中脘穴的定位: 在上腹部,位於肚臍上4寸的位置,與心口骨齊平,是手太陽少陽和足陽明三條經絡的交匯點,任脈之氣的發源處。刺入穴位深度可達1.2寸,如果要艾灸,可以灸7壯。

下面所提到的部位: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

關元穴的定位: 在肚臍下3寸的位置,是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點。刺入穴位深度可達2寸,留針7次呼吸的時間,艾灸7壯。

)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按:新校正云:「詳自背與心相控至此,疑是骨空論文,簡脫誤於此。」是也。然此篇三百六十五穴之數又缺,故仍錄於此而兩存之。

白話文:

臟俞五十穴。臟是指五臟,即心、肝、脾、肺、腎,不包括四肢的形體臟。俞是指井、滎、俞、經、合穴,而不是指背俞穴。

但是,肝經的井、滎、俞、經、合穴是:

  • 井穴:大敦穴,位於足大趾端,距趾甲角韭葉及三毛之間,足厥陰肝經經氣從此循行而出。刺入三分,留針十次呼吸,灸三壯。
  • 滎穴:行間穴。
  • 俞穴:太衝穴。
  • 經穴:中封穴。
  • 合穴:曲泉穴。

行間在足大趾之間,脈動應手,陷者中,足厥陰脈之所流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流作留,余所流並作留。)刺六分,留十呼,灸三壯。太衝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陷者中,足厥陰脈之所注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中封在足內踝前一寸半(按甲乙經云一寸)陷者中,仰足而取之,伸足乃得之,足厥陰脈之所行也,刺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行間穴位於足大拇指兩趾之間,脈動明顯有彈性,刺入深陷處,這是足厥陰肝經氣血流經的地方。(新校正本注:按甲乙兩本經典中「流」作「留」,其他版本皆作「留」。)刺入六分,留針十呼息,灸三壯。

太衝穴位於足大拇指根部後方二寸的深陷處,是足厥陰肝經氣血匯集的地方,刺入三分,留針十呼息,灸三壯。

中封穴位於足內踝前方一寸半(按甲乙兩本經典雲一寸)深陷處,仰起足部取穴,伸直足部才能找到,是足厥陰肝經氣血運行的地方,刺入四分,留針七呼息,灸三壯。

曲泉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而得之,足厥陰脈之所入也,刺六分,留十呼,灸三壯。心包之井者,中衝也;滎,勞宮也;俞,大陵也,經,間使也;合,曲澤也。中衝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陷者中,手心主脈之所出也,刺一分,留三呼,灸一壯。勞宮在掌中央動脈,手心主脈之所流也,刺三分,留六呼,灸二壯。

白話文:

曲泉穴

曲泉穴位於膝蓋內側,靠近膝蓋骨下方,在大筋與小筋之間的凹陷處。彎曲膝蓋就能找到它,屬於足厥陰肝經的起點。針刺深度六分,留針十個呼吸,艾灸三壯。

心包經

  • 井穴:中衝穴,位於中指尖端,距離指甲邊緣像韭菜葉寬度,凹陷處。是手心主脈的起始點,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個呼吸,艾灸一壯。
  • 滎穴: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央,動脈跳動處。是手心主脈的流經點,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艾灸二壯。
  • 俞穴:大陵穴,位於手掌外側,橈骨遠端橫紋上。
  • 經穴:間使穴,位於掌面,第五掌骨基底外側。
  • 合穴:曲澤穴,位於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內側緣。

大陵在掌後骨兩筋間陷者中,手心主脈之所注也,刺六分,留七呼,灸三壯。間使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手心主脈之所行也,刺六分,留七呼,灸七壯。曲澤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而得之,手心主脈之所入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脾之井者,隱白也;滎,大都也;俞,太白也;經,商丘也;合,陰陵泉也。

白話文:

大陵穴: 位於手掌後方,兩條肌腱中間的凹陷處。是手心主脈彙集的地方。針刺深度六分,保留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間使穴: 位於手掌後方,三寸處兩條肌腱中間的凹陷處。是手心主脈經過的地方。針刺深度六分,保留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七壯。

曲澤穴: 位於肘內側下方凹陷處,屈肘時可以找到。是手心主脈進入的地方。針刺深度三分,保留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脾經穴位:

  • 井穴: 隱白穴
  • 滎穴: 大都穴
  • 俞穴: 太白穴
  • 經穴: 商丘穴
  • 合穴: 陰陵泉穴

隱白在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大都在足大趾本節後陷者中,足太陰脈之所流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太白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陰脈之所注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商丘在內踝下微前陷者中,足太陰脈之所行也,刺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隱白穴:

位於大腳趾內側邊緣,距指甲角約半個韭葉寬,是足太陰脾經的起始穴。刺入深度約三分,留針三分種,艾灸三壯。

大都在穴:

位於大腳趾第一關節後方的凹陷中,是足太陰脾經的經水流經處。刺入深度約五分,留針七分種,艾灸三壯。

太白穴:

位於足內側的突起骨頭(舟狀骨)下方的凹陷中,是足太陰脾經氣血聚集的穴位。刺入深度約五分,留針七分種,艾灸三壯。

商丘穴:

位於內踝下緣前方稍陷的部位,是足太陰脾經經氣循行的路線。刺入深度約七分,留針七分種,艾灸三壯。

陰陵泉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足太陰脈之所入也,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肺之井者,少商也;滎,魚際也;俞,太淵也;經,經渠也;合,尺澤也。少商在手大指之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太陰脈之所出也,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壯。魚際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手太陰脈之所流也,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陰陵泉位於膝蓋下方內側,大腿骨突出處的凹陷中,伸直腳就能摸到它,是足太陰經脈的入氣點。針刺五分,留針七次呼吸,再出針三次。

肺經井穴:少商 在拇指尖端內側,離開指甲約半個指甲的距離,是手太陰經脈的出氣點。針刺一分,留針一次呼吸,再出針三次。

肺經滎穴:魚際 在拇指根部後面內側,分佈有許多小血管,是手太陰經脈流經的穴位。針刺二分,留針三次呼吸,再出針三次。

太淵在掌後陷者中,手太陰脈之所注也,刺二分,留二呼,灸三壯。經渠在寸口陷者中,手太陰之所行也,刺三分,留三呼,不可灸,傷人神明。尺澤在肘中約上動脈,手太陰脈之所入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腎之井者,湧泉也;滎,然谷也;俞,太谿也;經,復溜也(按甲乙經溜作留);合,陰谷也。湧泉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陰脈之所出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太淵穴

太淵穴位於手掌後側的凹陷中,是手太陰肺經的終點。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時間為兩次呼吸,灸三壯。

經渠穴

經渠穴位於寸口(手腕橫紋尺側端)的凹陷中,是手太陰肺經的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不可灸,否則會損傷神志。

尺澤穴

尺澤穴位於肘部內約上,動脈部位,是手太陰肺經的入點。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灸三壯。

腎經腧穴

腎經的井穴是湧泉穴、滎穴是然谷穴、俞穴是太谿穴、經穴是復溜穴(按甲乙經溜作留)、合穴是陰谷穴。

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心凹陷中,屈足捲起腳趾,在屈起的趾尖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的起點。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灸三壯。

然谷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足少陰脈之所流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刺此多見血,令人立飢欲食。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者中,足少陰脈之所注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復溜在足內踝上二寸陷者中(新校正云:按刺腰痛論注云:在內踝後上五寸動脈。

白話文:

然谷穴位位於足內踝骨前緣下方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氣血流經的地方,針灸時刺入三分,留針三口氣,艾灸三壯,刺此穴位通常會見血,讓人立即感到飢餓想吃東西。

太谿穴位位於足內踝骨後跟骨上,動脈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氣血聚集的地方,針灸時刺入三分,留針七口氣,艾灸三壯。

復溜穴位位於足內踝骨上方兩寸的凹陷處(新校正版本註解:根據腰痛論註解,該穴位位於足內踝骨後上方五寸動脈凹陷處。

)足少陰脈之所行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五壯。陰谷在膝下內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足少陰脈之所入也,刺四分,灸三壯。如是五臟之俞,臟各五穴,則二十五俞,以左右脈具言之,則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腑謂六腑,非兼九形腑也。

白話文:

(足少陰脈)經過的地方,刺入三分,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灸五壯。(陰谷穴)在膝蓋下方,內側股骨髁的後面,大筋的下面,小筋的上面,按壓時能感受到,屈膝時可以找到,是足少陰脈進入的地方,刺入四分,灸三壯。五臟的俞穴,每個臟器有五個穴位,所以有二十五個俞穴,加上左右脈絡,總共五十個穴位。腑俞穴有七十二個。腑指的是六腑,不包括胃腸等九個形腑。

俞亦謂井滎俞原經合,非背俞也。肝之腑膽,膽之井者,竅陰也;滎,俠谿也;俞,臨泣也;原,丘虛也;經,陽輔也;合,陽陵泉也。竅陰在足小趾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也,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壯。俠谿在足小趾次趾岐骨間本節前陷者中,足少陽脈之所流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俞穴的作用包括井、滎、俞、原、經、合六種類型,而不是背俞穴。肝的腑膽,膽經的井穴是竅陰,滎穴是俠谿,俞穴是臨泣,原穴是丘虛,經穴是陽輔,合穴是陽陵泉。竅陰穴在腳的小趾和次趾的趾端,離趾甲邊緣如韭葉寬,是足少陽經脈的起點,刺入一分深,停留一呼,灸三次。俠谿穴位於小趾和次趾的骨縫間,在腳背側,是足少陽經脈的流通處,刺入三分深,停留三呼,灸三次。

臨泣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間陷者中,去俠谿一寸半,足少陽脈之所注也,刺三分,留五呼,灸三壯。丘虛在足外踝下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足少陽脈所過也,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陽輔在足外踝上(甲乙經云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之端,如前三分所,去丘虛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也,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陽陵泉在膝下一寸,䯒外廉陷者中,足少陽脈之所入也,刺六分,留十呼,灸三壯。

白話文:

臨泣穴

位置:位於小腳趾和次腳趾的根部,後方凹陷處,距俠谿穴一寸半。屬於足少陽膽經。

針刺方法:刺入三分,留針五呼,灸三壯。

丘虛穴

位置:位於外踝下方,與臨泣穴相似的凹陷處,距臨泣穴三寸。屬於足少陽膽經。

針刺方法:刺入五分,留針七呼,灸三壯。

陽輔穴

位置:位於外踝上方(《甲乙經》記載在外踝上方四寸),輔骨前,絕骨端,與前述三分處相同,距丘虛穴七寸。屬於足少陽膽經。

針刺方法:刺入五分,留針七呼,灸三壯。

陽陵泉穴

位置:位於膝蓋下一寸,腓骨外側凹陷處。屬於足少陽膽經。

針刺方法:刺入六分,留針十呼,灸三壯。

脾之腑胃,胃之井者,厲兌也;滎,內庭也;俞,陷谷也;原,衝陽也;經,解谿也;合,三里也。厲兌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陽明脈之所出也,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壯。內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者中,足陽明脈之所流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陷谷在足大趾次趾外間本節後陷者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脈之所注也,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脾臟相通的腑臟是胃,胃的井穴是厲兌穴;滎穴是內庭穴;俞穴是陷谷穴;原穴是衝陽穴;經穴是解谿穴;合穴是足三里穴。厲兌穴位於腳拇指和大拇指之間,距離指甲約一韭菜葉的寬度,是足陽明經脈的起始點,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一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一壯。內庭穴位於腳拇指和大拇指之間的外側凹陷處,是足陽明經脈氣血流經的地方,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陷谷穴位於腳拇指和大拇指之間外側本關節後方的凹陷處,距離內庭穴兩寸,是足陽明經脈氣血匯聚的部位,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

衝陽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足陽明脈之所過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解谿在衝陽後二寸半(甲乙經作一寸半),腕上陷者中,足陽明脈之所行也,刺五分,留五呼,灸三壯。三里在膝下三寸䯒骨外廉兩筋肉分間,足陽明脈之所入也,刺一寸,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衝陽穴位於腳背上五寸的骨縫大動脈處,距陷谷穴三寸,屬於足陽明胃經。針刺深度三分,留針約十息,艾灸三壯。

解谿穴 在衝陽穴後方二寸半(甲乙經記載為一寸半),位於手腕凹陷處,也屬於足陽明胃經。針刺深度五分,留針約五息,艾灸三壯。

三里穴 位於膝蓋下三寸,腓骨外側緣兩條肌肉分開的地方,屬於足陽明胃經。針刺深度一寸,留針約七息,艾灸三壯。

肺之腑大腸,大腸之井者,商陽也;滎,二間也;俞,三間也;原,合谷也;經,陽谿也;合,曲池也。商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脈之所出也,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壯。二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者中,手陽明脈之所流也,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話文:

疾病的根源在於飲食失衡,而康復在於正確的飲食。

三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者中,手陽明脈之所注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之間,手陽明脈之所過也,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陽谿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者中,手陽明脈之所行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曲池在肘外輔屈肘兩骨之中,手陽明脈之所入也,以手拱胸取之,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三間:位於大拇指和食指虎口內側的凹陷處,是手陽明經的經脈注穴。刺入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

合谷 :位於大拇指和食指骨縫之間,是手陽明經經過的穴位。刺入三分,留針六呼,灸三壯。

陽谿 :位於手腕上側,兩條筋肌之間的凹陷處,是手陽明經運行經過的地方。刺入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

曲池 :位於肘關節外側,彎曲手臂時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是手陽明經的入絡穴。以手拱胸取穴,刺入五分,留針七呼,灸三壯。

心之腑小腸,小腸之井者,少澤也;滎,前谷也;俞,後谿也;原,腕骨也;經,陽谷也;合,小海也。少澤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出也,刺一分,留二呼,灸三壯。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流也,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心臟所屬的腑是小腸,小腸經的井穴是少澤穴;滎穴是前谷穴;俞穴是後谿穴;原穴是腕骨穴;經穴是陽谷穴;合穴是小海穴

少澤穴 位於小指尖端,靠近指甲下側一分凹陷處,是手太陽小腸經氣脈的起始點。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兩次呼吸,灸三壯。

前谷穴 位於小指外側,本節之前凹陷處,是手太陽小腸經氣脈流經的地方。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三次呼吸,灸三壯。

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注也,刺二分,留二呼,灸一壯。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過也,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之下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行也,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手太陽脈之所入也,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壯。

白話文:

後谿穴:位於小指外側,靠近手掌掌根的凹陷處,是手太陽小腸經氣血流注的部位。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時間為兩次呼吸,可灸一壯。

腕骨穴 :位於手腕外側,手腕前部凸起的骨頭下方凹陷處,是手太陽小腸經氣血流經的部位。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可灸三壯。

陽谷穴 :位於手腕外側,手腕中間凸起的骨頭下方的凹陷處,是手太陽小腸經氣血循行的部位。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可灸三壯。

小海穴 :位於肘內側大骨(尺骨)的外面,距離肘關節五分處的凹陷處,屈肘才能找到,是手太陽小腸經氣血匯入的部位。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時間為七次呼吸,可灸五壯。

心包之腑三焦,三焦之井者,關衝也;滎,液門也;俞,中渚也;原,陽池也;經,支溝也;合,天井也。關衝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脈之所出也,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液門在手小指次指間陷者中,手少陽脈之所流也,刺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白話文:

心包絡的實質為三焦,三焦的井穴為關衝穴,榮穴為液門穴,輸穴為中府穴,原穴為陽池穴,經穴為支正穴,合穴為天井穴。

關衝穴位於小拇指和無名指中間偏小拇指側的指甲邊,刺入深度為一分,針留三口氣,艾條量為三柱。

液門穴位於小拇指和無名指之間的掌側,刺入深度為二分,針留二口氣,艾條量為三柱。

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手少陽脈之所注也,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陽池在手表腕上陷者中,手少陽脈之所過也,刺二分,留六呼,灸三壯。支溝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手少陽脈之所行也,刺二分,留七呼,灸三壯。天井在肘外大骨之後一寸兩筋間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少陽脈之所入也,刺一寸,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中渚:位於小指根部後方的凹陷處,少陽三焦經經過。刺入二分,停留三呼,灸三壯。

陽池 :位於手腕上方的凹陷處,少陽三焦經流經此處。刺入二分,停留六呼,灸三壯。

支溝 :位於手腕後方三寸處,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少陽三焦經行經。刺入二分,停留七呼,灸三壯。

天井 :屈肘時,在肘外側大骨後一寸,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少陽三焦經進入此處。刺入一寸,停留七呼,灸三壯。

腎之腑膀胱,膀胱之井者,至陰也;滎,通谷也;俞,束骨也;原;京骨也;經,崑崙也;合,委中也。至陰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之所出也,刺一分,留五呼,灸三壯。通谷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前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流也,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壯。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腎臟的膀胱子宮

膀胱是腎臟的子宮,膀胱的井穴(至陰)在足小趾外側,靠近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榮穴(通谷)在足小趾外側的第一個小關節前方凹陷處;俞穴(束骨)在足小趾外側第一個小關節後方、紅白交界處凹陷處;原穴(京骨)在足小趾外側的本節骨上;經穴(崑崙)在足跟外側中央;合穴(委中)在膝蓋後方,腿膕窩中央。

至陰穴

位於足小趾外側,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的大小;刺入一分,留針五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通谷穴

位於足小趾外側第一個小關節前方凹陷處;刺入二分,留針五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束骨穴

位於足小趾外側第一個小關節後方,紅白交界處凹陷處;刺入三分,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按而得之,足太陽脈之所過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脈之所行也,刺五分,留十呼,灸三壯。委中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按:此穴與甲乙經及刺瘧篇注、痹論注同,又骨空論云:在膝解之後,屈腳之中,背面取之。又熱穴論注、刺熱篇注云:在足膝後屈處。

白話文:

京骨

位置:位於足外側,大骨下緣泛紅發白的肉陷處,按壓即可找到。

穴道歸屬:足太陽膀胱經

針灸: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灸三壯。

崑崙

位置:位於足外踝後方跟骨上的陷處,觸摸時會有細小脈搏感。

穴道歸屬:足太陽膀胱經

針灸:刺入五分,留針十次呼吸,灸三壯。

委中

位置:位於大腿後側中央,膝窩中動脈的凹陷處。(注意:此穴位與《甲乙經》、《刺瘧篇注》、《痹論注》中的記載相同。此外,《骨空論》記載:在膝關節後方,屈腿時凹陷處。而《熱穴論注》和《刺熱篇注》則記載:位於足膝後方屈曲處。)

其文雖異,義則同也。)足太陽脈之所入也,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如是六腑之俞,腑各六穴,則三十六俞,以左右脈具而言之,則七十二穴。

白話文:

雖然這些經絡名稱有差異,但它們的本質卻是相同的。足太陽經的穴位,刺入深度五分,留針時間七個呼吸,灸三壯。如此一來,六腑的俞穴,每個腑有六個穴位,總共有三十六個俞穴;如果加上左右脈絡的穴位,就有七十二個穴位。

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並載水熱論中。按:新校正云:「熱俞又見刺熱篇注。」)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亦熱俞之五十九穴也。)中𦛗兩旁各五,凡十穴。(謂五臟之背俞也。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旁,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旁。此五臟,各挾脊相去一寸半,並足太陽脈之會,刺三分,肝俞留六呼,余並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熱俞穴:59 穴

水俞穴 :57 穴(詳見《水熱論》) 頭上五行穴 :25 穴(也屬於熱俞穴的 59 穴) 中膂兩旁穴 :10 穴(即五臟背部的俞穴)

  • 肺俞:位於第三椎下兩旁
  • 心俞:位於第五椎下兩旁
  • 肝俞:位於第九椎下兩旁
  • 脾俞:位於第十一椎下兩旁
  • 腎俞:位於第十四椎下兩旁

這五個俞穴各距離脊椎 1.5 寸,均位於足太陽脈的交會處。

刺灸方法:

  • 針刺深度:3 分
  • 肝俞穴留針 6 次呼氣
  • 其餘俞穴留針 7 次呼氣
  • 灸法:三壯

挾脊數之,則十穴也。)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按:新校正云:「大椎上旁無穴,大椎下旁穴名大杼後有,故王氏云未詳。」上當作下,傳寫誤也。)目瞳子浮白二穴。(瞳子髎在目外,去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刺三分,灸三壯。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二脈之會,刺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肩背上逐一數算穴道,共有十個穴位。)大椎穴的上方兩側各有一個穴位,共兩個穴位。(按:新校正指出:「大椎穴上側沒有穴位,大椎穴下側有一個名叫『大杼』的穴位,因此王氏所言不明確。」上字應為下字,是傳抄時寫錯了。)還有瞳子髎穴和浮白穴兩個穴位。(瞳子髎穴位於眼睛外側,距離眼角五分,是手太陽、手足少陽三條經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浮白穴位於耳後,進入髮際一寸處,是足太陽、少陽兩條經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左右言之,各二為四也。)兩髀厭分中二穴。(謂環跳穴也,在髀樞後,足太陽少陽二脈之會,刺一寸,留二十呼,灸三壯。按:甲乙經云在髀樞中,注後當作中。灸三壯,甲乙經作五壯。)犢鼻二穴。(在膝髕下,䯒上,俠解大筋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六分,灸三壯。)耳中多所聞二穴。

白話文:

從前後來說,各兩個就是四個。

左右大腿外側的環跳穴,兩個。(在臀部和大腿交接處的後面,是足太陽和足少陽兩條經脈的交會點。刺入一寸深,留針二十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注:甲乙經說在臀部和大腿交接處中間,後面應當作中間。艾灸三壯,甲乙經寫作五壯。)

左右膝蓋骨下方的犢鼻穴,兩個。(在膝蓋骨下面,髕韌帶上面,在大肌腱旁邊,是足陽明經脈的氣血發源點。刺入六分深,艾灸三壯。)

左右耳朵周圍的多鳴穴,兩個。

(聽宮穴也,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足太陽三脈之會,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眉本二穴。(攢竹穴也,在眉頭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按:甲乙作刺二分,灸七壯。

白話文:

耳中有一穴位叫聽宮,位置在耳珠上,大小如赤小豆,是手少陽、足少陽、足太陽三條經脈的交匯點。針刺三分,留針六呼,灸三壯。眉頭有兩個穴位,一個叫攢竹,位於眉頭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氣的起始點。針刺三分,留針六呼,灸三壯。另一個穴位叫完骨,位於耳後髮際處,距離耳後四分,是足太陽和少陽經脈的交匯點。針刺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

)項中央一穴。(風府穴也,在項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陽維二經之會,疾言其肉立起,言體其肉立下,刺四分,留三呼,灸之不幸令人喑。)枕骨二穴。(竅陰穴也,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應手,足太陽少陽之會,刺三分,灸三壯。)上關二穴。(針經所謂刺之則㰦不能欠者也,在耳前上廉起骨端,開口有空,手少陽足陽明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刺深令人耳無所聞。)大迎二穴。

白話文:

風府穴(項中央一個穴位。在頸項後方,髮際線內側一寸處,兩條大筋中間的凹陷處。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穴。說話快時,此穴位的肌肉會抬高;說話慢時,肌肉會下降。刺入四分,留針三呼,灸此穴不慎會導致失聲。)

竅陰穴 (枕骨上,枕骨下。按壓時有明顯的凹陷,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刺入三分,灸三壯。)

上關穴 (在耳前上方,骨骼突出的端點,開口處有空隙。手少陽三焦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刺入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刺入太深會導致耳聾。)

大迎穴

(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脈,足陽明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下關二穴。(針經所謂刺之則欠不能㰦者也,在上關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張口而閉,足陽明少陽二脈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耳中有干擿之,不得灸也。)天柱二穴。(在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刺二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話文:

在下巴前一寸三分,骨頭凹陷處的動脈,是足陽明脈氣發出的地方,針刺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灸三個壯。

下關穴位於耳前動脈下緣,張口時嘴巴會出現空隙,是足陽明脈和少陽脈交會的地方,針刺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灸三個壯。耳朵裡如果有耳屎,就不要灸。

天柱穴位於脖子後髮際處的大筋外緣凹陷處,是足太陽脈氣發出的地方,針刺二分,留針六個呼吸,灸三個壯。

)巨虛上下廉四穴。(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也,在膝犢鼻下,䯒外廉六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八分,灸三壯。下廉足陽明與小腸合也,在上廉下三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三分,灸三壯。)曲牙二穴。(頰車穴也,在耳下曲頰端陷者中,開口有空,足陽明脈氣所發,刺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巨虛穴

  • 位置:在膝蓋骨下緣的外側六寸處,陽明經脈氣流通的地方。
  • 治療方法:針刺八分,灸三壯。

下廉穴

  • 位置:在巨虛穴下方三寸處,陽明經脈氣流通的地方。
  • 治療方法:針刺三分,灸三壯。

曲牙穴

  • 位置:在耳垂下方的頰車穴中,有凹陷處,陽明經脈氣流通的地方。
  • 治療方法:針刺三分,灸三壯。

)天突一穴。(見前。)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手太陰脈氣所發,禁不可灸,刺四分,留三呼。天牖二穴。(在頸筋間,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手少陽脈氣所發,刺一寸,留七呼,灸三壯。)扶突二穴。(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手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四分,灸三壯。

白話文:

天突穴:(解釋同上。)

天府穴: 2 個穴位,(位於腋下 3 寸處)手臂內側邊緣的動脈處,手太陰經脈氣彙集的地方,禁止灸烤;針刺深度 4 分,留針 3 次呼吸的時間。

天牖穴: 2 個穴位,(位於頸部肌肉之間,缺盆穴上方,天容穴後方,天柱穴前方,完骨穴下方,髮際上方)手少陽經脈氣彙集的地方;針刺深度 1 寸,留針 7 次呼吸的時間,灸 3 壯。

扶突穴: 2 個穴位,(位於頸部,曲頰穴下方 1 寸,人迎穴後方)手陽明經脈氣彙集的地方;仰頭定位,針刺深度 4 分,灸 3 壯。

)天窗二穴。(在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者中,手太陽脈氣所發,刺六分,灸三壯。)肩解二穴。(謂肩井也,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陽陽維之會,刺五分,灸三壯。)關元一穴。(釋見前。)委陽二穴。(三焦下輔俞也,在膕中外廉兩筋間,此足太陽之別絡,刺七分,留五呼,灸三壯,屈身而取之。)肩貞二穴。

白話文:

天窗穴:

位於腮骨下方的扶突穴後面,在動脈脈動明顯的凹陷處。屬於手太陽小腸經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

肩解穴:

又稱肩井穴,位於肩部凹陷處,鎖骨外側的上面大骨前。屬於手足少陽三焦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關元穴:

詳見前文。

委陽穴:

又稱三焦下輔俞穴,位於小腿後外側兩條肌腱之間。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絡脈。針刺深度七分,留針五次呼吸時間,灸三壯。取穴時需彎曲身體。

肩貞穴:

(在肩曲甲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手太陽脈氣所發,刺八分,灸三壯。)喑門一穴。(在項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脈陽維二經之會,仰頭取之,刺四分,不可灸,灸之令人喑。按:氣府注云:去風府一寸。)齊一穴。(齊中也,禁不可刺,刺之使人惡瘍潰,矢出者死不治,若灸者可灸三壯。

白話文:

(在肩胛骨內側下緣兩塊骨頭的分界處,肩胛骨後方凹陷的地方,手陽明大腸經的氣血在此通過,刺入八分,灸三壯。) 阿是穴。(位於後頸部髮際線後方的中央,直通舌根,督脈和陽維脈在此交會,仰頭取穴,刺入四分,不可灸,灸之會令人失聲。注:氣府注指出:距風府穴一寸。)

齊穴。(位於齊中,不可刺。刺之會使人身生惡性潰瘍,射傷者會死亡,無法治療。可灸,灸三壯。)

)胸俞十二穴。(謂俞府、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左右則十二穴也。俞府在巨骨下,挾任脈兩旁,橫去任脈各二寸陷者中,下五穴遞相去一寸六分陷者中,並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四分,灸五壯。)背俞二穴。(大杼穴也,在脊第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陷者中,督脈別絡手足太陽三脈氣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七壯。)膺俞十二穴。

白話文:

胸俞十二穴

胸俞有十二個穴位(即俞府、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左右兩側共十二個穴位。俞府穴位於肩胛骨下方,夾住任脈兩側,從任脈橫向外開兩寸處的凹陷中。其下方五個穴位,依次相隔一寸六分,都位於凹陷處。這些穴位與足少陰經的氣相通,需要仰臥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

背俞二穴

背俞有兩個穴位(即大杼穴),位於脊椎第一椎下兩側,相隔一寸半的凹陷處。此穴是督脈與手足太陽三條經脈別絡的交匯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灸七壯。

膺俞十二穴

(謂雲門、中府、周滎、胸卿、天溪、食竇,左右則十二穴也。雲門在巨骨下挾任脈旁,橫去任脈各六寸陷者中,動脈應手。雲門中府相去一寸,餘五穴遞相去一寸六分陷者中,並手太陰脈氣所發。雲門食竇舉臂取之,余並仰而取之。雲門刺七分,太深令人逆息。中府刺三分,留五呼。

白話文:

所謂雲門、中府、周榮、胸卿、天溪、食竇,左右兩邊就是這些穴位了。雲門位於鎖骨下方,緊鄰任脈,橫向距離任脈各六寸,在凹陷處,脈動明顯。雲門與中府相距一寸,其餘五個穴位每隔一寸六分,都在凹陷處,都是手太陰肺經的氣血所循行。雲門、食竇在舉起手臂時取穴,其餘穴位仰臥時取穴。雲門刺入七分,太深會讓人呼吸困難。中府刺入三分,留針五次呼吸。

余刺四分,灸五壯。按:新校正云:「詳王氏以此十二穴並手太陰,按甲乙經,雲門乃手太陰,中府乃手足太陰之會,周滎以下乃足太陰,非十二穴並手太陰也。」)分肉二穴。(在足外踝上絕骨之端三分,筋肉分間,陽維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按:新校正云:「甲乙經無分肉穴,詳處所疑是輔陽,在足外踝上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所。又刺腰痛注作絕骨之端,如後二分,刺五分,留十呼,與此注小異。

白話文:

我針刺了四分,灸了五壯。注:《新校正》說:「王氏詳細說明這十二個穴位都屬於手太陰經,但根據《甲乙經》,雲門穴屬於手太陰經,中府穴是手足太陰經的交會穴,而周榮穴以下的穴位屬於足太陰經,所以這十二個穴位並非都屬於手太陰經。」

分肉穴:**(位置)**位於足外踝上絕骨端三分處,也就是肌肉分開的地方,是陽維脈氣發出的部位。針刺:刺入三分,保留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注:《新校正》說:「《甲乙經》中沒有分肉穴,詳細查考後,懷疑是輔陽穴,位於足外踝上輔骨前,絕骨端,如同前述的三分處。另外,《刺腰痛注》中記載的絕骨端,如後述的二分處,刺入五分,保留十次呼吸的時間,與本注略有不同。

」)踝上橫二穴。(內踝上者,交信穴也,交信去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足陰蹺之郄,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壯。外踝上,附陽穴也,附陽去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陰後,筋骨間,陽蹺之郄,刺六分,留七呼,灸三壯。按:甲乙經作付陽。)陰陽蹺四穴。

白話文:

小腿上脛骨踝部上方,與橫骨相交處有兩個穴位。

內踝上方的穴位是交信穴,從內踝上緣往上兩寸,靠近脛骨前側,遠離脛骨後側,位於筋骨之間,屬於足少陰經的郄穴。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五呼息,艾灸三壯。

外踝上方的穴位是附陽穴,從外踝上緣往上三寸,靠近腓骨前側,遠離脛骨後側,位於筋骨之間,屬於陽蹺脈的郄穴。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呼息,艾灸三壯。

(備註:甲乙經中記載的穴名為「付陽」)

總共有四個陰陽蹺脈的穴位。

陰蹺穴在足內踝下,是謂照海,陰蹺所生,刺四分,留六呼,灸三壯。陽蹺穴是謂申脈,陽蹺所生,在外踝下陷者中(按:刺腰痛篇與繆刺論二注並云在足外踝下五分是也),容爪甲,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水俞在諸分。(分謂肉之分理間,治水取之。)熱俞在氣穴。(瀉熱則取之。

白話文:

陰蹺穴位於足內踝下方,又稱「照海」,是陰蹺穴的出生地。針刺深度為四分,留針六次呼吸,灸三壯。

陽蹺穴 又稱「申脈」,是陽蹺穴的出生地。位於外踝下的凹陷處,大小可以容納指甲。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灸三壯。

水俞 位於各肌肉的層次間(「分」指肌肉的紋理間隙,治療水症時採用該部位)。

熱俞 位於氣穴上(瀉除熱氣時採用該部位)。

)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骸厭謂膝外挾膝之骨厭中也。)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謂五里穴也,所以謂之大禁者,謂其禁不可刺也。針經曰:「迎之五里,中道而上,五里而已,五注而臟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俞矣。」蓋謂此也。又曰五里者,尺澤之後五里,與此文同。

白話文:

寒熱俞穴位於兩側膝蓋外側靠近膝蓋骨位置的厭中穴。大禁穴位於膝蓋骨下方5寸處(即五里穴)。之所以稱之為大禁,是因為不建議針刺此穴位。針經記載:「迎面針刺五里穴,沿中間路線向上行進五里即可,五次針刺就能耗盡臟腑之氣,因此,總共針刺五次(5乘5等於25次)就能耗盡俞穴的氣血。」這裡所說的便是這個意思。另外,這裡所指的五里穴,指的是尺澤穴後方的五里處,與本文所述相同。

)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按:新校正云:「詳自臟俞五十至此,並重復,共得三百六十穴。通前天突、十椎、上紀、下紀,共三百六十五穴。除重複,實有三百一十三穴。」)

白話文:

人體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是針灸治療時下針的部位。(註:根據新校正本,從肺俞到此,有重複的穴位,總共有三百六十個穴位。加上前面的天突、十椎、上紀和下紀,總共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去除重複的,實際上有三百一十三個穴位。)

帝曰:余已知氣穴之處,遊針之居,願聞孫絡溪谷亦有所應乎?(孫絡,小絡也,謂絡之支別者。)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榮積衛留,內外相薄者,見其血絡,當即瀉之,亦無問其脈之俞會。

白話文:

黃帝說:我已經瞭解了氣穴的位置和遊針的部位,請問孫絡、溪谷穴位是否有相應的時序?岐伯說:孫絡三百六十五個穴位相會,也與一年的時序相應,可以疏通異常邪氣,調和氣血。如果氣血運行不暢,氣血就會擴散溢出,導致氣力衰竭、血液瘀滯,外面表現為發熱,裡面表現為氣短。這時不要猶豫,要趕緊瀉血通暢氣血。發現有淤血就瀉,不用考慮穴位的俞會關係。(氣血壅滯,內外相逼迫時,看到相應的血絡,就應該立即瀉血,也不用考慮經脈的俞會。)

)帝曰:善!願聞溪谷之會也。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按:甲乙經作以舍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熱過故致是。)留於節湊,必將為敗。(若留於骨節之間,津液所湊之處,則骨節之間,髓液皆潰為膿,故必敗爛筋骨而不得屈伸矣。)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按: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寒肉縮筋。

白話文:

(皇帝說:好!我想聽聽溪谷之會是什麼意思。岐伯說:肉體的總集會所在稱為谷,肉體的局部小集會所在稱為溪,肉分之間的空隙就是溪谷之會,通過溪谷之會運行氣血,以會合外界的大氣。(按:甲乙經中寫作以「舍」大氣。)如果邪氣溢出,氣血壅滯,經脈發熱,肌肉腐敗,氣血運行不暢,必然化膿,內部侵蝕骨髓,外部潰破臀部。(這是因為過度發熱所致。)如果(邪氣)停留在骨節間,必然腐敗。(如果停留在骨節間,津液聚集的地方,那麼骨節間的髓液都會潰爛成膿,所以肯定會腐爛筋骨,導致不能屈伸。)寒邪積聚停滯,氣血不居於其位,肌肉收縮,筋脈攣縮,(按:新校正中說:「全元起本作「寒肉縮筋」。)

」)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邪氣盛甚,真氣不榮,髓液內消,故為是也。不足謂陽氣不足也,寒邪外薄,久積淹留,陽不外勝,內消筋髓,故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之中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

白話文:

肋骨和肘關節無法伸展,內在是因為骨萎縮,外在是因為神經麻木,這叫做「陽氣不足」,是太寒的寒氣積聚在人體的深處造成的。(邪氣勢盛,正氣無法興盛,骨髓內部乾枯消亡,所以呈現這種症狀。所謂的「不足」是指陽氣不足,寒邪從外部侵襲,長久積累難以消散,陽氣無法在外部抵抗,內部消耗了筋骨和骨髓,所以說「不足」,太寒的寒氣積聚在人體深處的溪谷之中。)溪谷深處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對應一年中的每一天,小型的關節炎和濕氣會循環流動,循著經絡來迴流轉,使用細小的針灸術治療時,與治療其他症狀的方法相同。

(若小寒之氣,流行淫溢,隨脈往來,為痹病,用針調者,與常法相同爾。)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十四絡者,謂十二經絡兼任脈督脈之絡也。脾之大絡,起自於脾,故不並言之也。)帝乃闢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按:王本此一段在與法相同之下,孫絡之脈之上,必錯簡也,今釐正之。

白話文:

(如果小寒之氣流行散溢,隨經脈流動,引起感冒疾病,用針灸治療,與一般的治療方法相同。)孫絡之脈分別經行於各條經絡,其中血量充足需要放血的,也有三百六十五條,並注於絡脈,傳注十二條絡脈,不只是十四條絡脈。(……十四條絡脈指的是十二條經絡加上任脈和督脈的絡脈。大絡起源於耳,所以沒有並列。)於是,皇帝讓左右的人扶起,再次拜謝說:您解開了我心中的疑惑,我要將您的話封存在金色的竹簡中,不敢再拿出來,把它藏在金蘭的房間裡,題名為「氣穴所在」。(註:王本中這一段記載在「與法相同」之下、「孫絡之脈」之上,肯定是誤倒,現在把它更正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