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7)

回本書目錄

外篇 (7)

1. 至真要大論

通篇約分二十八段:第一段,言司天在泉間氣之化;第二段,言地化本於天氣;第三段,言司歲藥物不同;第四段,言淫邪傷臟在所不勝;第五段,言少陰所在,寸口不應,分南北政;第六段,言在泉司天為病治法;第七段,言客淫反勝,六氣相勝治法;第八段,言六氣之復為病並治法;第九段,言人身之應司天在泉;第十段,言勝復之理並治法;十一段,言主客勝復並治法:十二段,言五臟正味主客補瀉;十三段,言三陰三陽;十四段,言方制奇偶;十五段,言治標之方;十六段,言六氣為邪生病;十七段,言脈至病應;十八段,言六氣標本;十九段,言脈從病反,治法逆從;二十段,言勝復早晏而並及於脈;二十一段,言陰陽分至;二十二段,言六經藥治先後;二十三段,言病機十九條;二十四段,言五味方制,正治反治,為醫家要旨;二十五段,言內外標本;二十六段,言誤治以致反寒反熱;二十七段,言藥品善惡;末後重問內外治法。全經之旨,略盡篇中,誠至真至要之論,所當深思而熟玩者也。

白話文:

生近道之總在,法、病, = 一二、三 四、

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五行主歲,歲有多少,故曰盈虛更作也。)岐伯對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帝曰:願聞其道也。岐伯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以所臨臟位,命其病者也。

白話文:

古文: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餘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五行主歲,歲有多少,故曰盈虛更作也。)岐伯對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帝曰:願聞其道也。岐伯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以所臨臟位,命其病者也。

:黃帝問道:五氣交合,盈虛交替,我知道了。六氣分頭掌管,主管天地的是哪些?

岐伯回答說:這是醫道中的基本原理,也是醫工們常有的疑問。

黃帝說:我願意聆聽這方面的道理。

岐伯說:厥陰主管天,主化為風;少陰主管天,主化為熱;太陰主管天,主化為濕;少陽主管天,主化為火;陽明主管天,主化為燥;太陽主管天,主化為寒。六氣根據所主臟腑的位置,來決定疾病的性質。

(按:此言司天之化,化謂德化,如前篇六元正紀所言正邪等化是也。六氣司天,各布其化,人臟應之,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而名於是乎分也。)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間氣皆然。(六氣之本,自有常性,故雖位易而化治皆同。按:張景岳曰:「地化,在泉之化也。

白話文:

皇帝問:大地對人體的影響如何?

岐伯回答:大地對人體的影響與天空相應,六氣在不同的時節都有影響。

(六氣的本質有其規則,即使位置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也相同。張景嶽解釋說:「地化,是指泉水的影響。」)

間氣,義如下文。六步之位,雖有上下左右之分,而氣化皆相類,故與上文司天之化同其候。」)帝曰:間氣何謂?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謂間氣也。(按:六氣分主六步,上謂司天,下謂在泉,餘四者謂之間氣,在上左右者為司天左右間,在下左右者為在泉左右間也。)帝曰:何以異之?(按:言司天在泉與左右間氣有何分別。

白話文:

古文:

間氣義與文。六步之位,雖有次第之分,而氣化皆相類,故與上文司天之化同其候。


間氣的含義與六氣相似。雖然六步(司天、在泉、風、雨、暑、寒)各司其職,但氣的變化卻有相似之處,因此與前面提到的司天之化作用相符。

)岐伯曰: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按:張景岳曰:「主歲者紀歲,司天主歲半之前,在泉主歲半之後也。間氣者紀步,歲有六步,每步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也。」)帝曰:善!歲主奈何?(按:此合言上下左右氣化之有不同也。)岐伯曰:厥陰司天為風化,(按:景岳曰:「木氣在天為風化,而飄怒搖動,雲物飛揚,如巳亥歲厥陰司天是也。」)在泉為酸化,(「木氣在地,則味為酸化,如寅申歲厥陰在泉是也。

白話文:

岐伯說:掌握四季變化的是紀歲之氣,掌握不同氣候階段的是紀步之氣。(注:張景嶽說:「主歲之氣掌管一年的前半部分,在泉位掌管一年後半部分。紀步之氣掌握不同的氣候階段,一年有六個階段,每個階段大約持續 60 天 87 刻半。)

黃帝說:說得好!那麼,一年是由哪些氣候階段組成的呢?(注:這裡是總括地談論上下左右不同方向氣候變化的不同。)

岐伯說:厥陰之氣在天上掌管風化作用,(注:張景嶽說:「木氣在天上表現為風化作用,飄忽搖動,雲朵飛揚,就像巳亥年厥陰之氣在天上一樣。」)在地下掌管酸化作用,(「木氣在地下,則味道為酸,就像寅申年厥陰之氣在地下一樣。

」)司氣為蒼化,(「司氣言五運之氣也,木運司氣,故色化青蒼,丁壬年是也。」)間氣為動化。(「厥陰所臨之位,風化行則群物鼓動,故曰動化。如丑未年則為地之左間,主初之氣;子午年則為天之右間,主二之氣;辰戌年則為天之左間,主四之氣;卯酉年則為地之右間,主五之氣也。

白話文:

愷為陰解 зон 孫爽之靈 化也為之 與圓之氣 與

看着他 者之面之梗也觀其四時候之數之陰陽 雲 之 壷

」)少陰司天為熱化,(按:張景岳曰:「君火在天為熱化,而為陽光明耀,溫養萬物,如子午歲少陰司天是也。」)在泉為苦化,(「火氣在地,則味為苦化,如卯酉歲少陰在泉是也。」)不司氣化,(「君不司運也。夫五運六氣之有異者,運出天干,故運惟五;氣出地支,故氣有六。

白話文:

少陰火在天氣候時,會產生熱化作用,(張景嶽說:「君火在天氣候會產生熱化作用,表現為陽光普照,溫暖萬物,例如子午年少陰火司天就是這樣。」)在地泉水裡時,會產生苦化作用,(「火氣在地,則味為苦化,例如卯酉年少陰火在泉就是這樣。」)不主導氣候變化,(「君火不主持氣候運轉。五運六氣之所以不同,是因為運氣是由天干發出的,所以運氣只有五種;而氣候是由地支發出的,所以氣候有六種。

五者,五行各一也;六者,火分君相也。故在六氣,則有君火相火所主之不同,而五運則火居其一耳。於六者而缺其一,則惟君火獨不司五運之氣化,正以君火者,太陽之火也,為陽氣之本,為萬化之原,無氣不司,故不司氣化也。按新校正及諸家之注此者,皆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正以明君火不主運也,其說殊謬。

白話文:

五行有五種,六氣有六種。火在六氣中分為君火和相火,因此在六氣中有君火和相火各自主導的不同。但在五運中,火只佔一運而已。在六者中缺了一種,只有君火獨自不掌管五運的運行變化。這是因為君火是太陽之火,是陽氣的根本,是萬物化生的源頭,沒有氣不掌管,所以不掌管運行變化。根據新校正的註釋和各家的註解,都說君火以名稱為主,相火以位置為主,正是為了說明君火不主導運轉。他們的說法十分錯誤。

夫天元紀大論原曰君火以明,非曰以名也,奈何將明字改作名字,牽強為解,大失經旨。蓋惟必欲引以注此,故不得不改明為名耳。」)居氣為灼化。(「居,所在也。灼,光明也。不曰間氣而曰居氣者,君之所居,無往不尊,故不敢言間也。如寅申歲居在泉之左,主初之氣;丑未歲居司天之右,主二之氣;巳亥歲居司天之左,主四之氣;辰戌歲居在泉之右,主五之氣也。

白話文:

《天元紀大論》原本說君火以明,不是以名,為什麼要將明字改成名字,強行解釋,完全背離經文意思。只有因為一定要用這個字來註解,才不得不把明改成名。居氣就是灼化的意思。居,指所在。灼,指光明。不說間氣而說居氣,是因為君火所在,無處不尊,所以不敢說間氣。比如寅申年君火位於泉之左,主初之氣;丑未年君火位於司天之右,主二之氣;巳亥年君火位於司天之左,主四之氣;辰戌年君火位於泉之右,主五之氣。

」)太陰司天為濕化,(按:景岳曰:「土氣在天為濕化,而為埃郁曚昧,雲雨潤濕,如丑未歲太陰司天是也。」)在泉為甘化,(「土氣在地,則味為甘化,如辰戌歲太陰在泉是也。」)司氣為黅化,(「土運司氣,則色化黅黃,甲己年是也。」)間氣為柔化。(「太陰所臨之位,濕化行則庶物柔耎也。

白話文:

我是溼地,我是生命的搖籃,我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我是地球的腎臟。

如卯酉年則為地之左間,主初之氣;寅申歲則為天之右間,主二之氣;子午歲則為天之左間,主四之氣;巳亥歲則為地之右間,主五之氣也。」)少陽司天為火化,(按:景岳曰:「相火在天為火化,而為炎光赫烈,燔灼焦然,如寅申歲少陽司天是也。」)在泉為苦化,(「火氣在地,則味為苦化,如巳亥歲少陽在泉是也。

白話文:

卯酉年屬於地之左方,主宰初生之氣;寅申年屬於天之右方,主宰第二之氣;子午年屬於天之左方,主宰第四之氣;巳亥年屬於地之右方,主宰第五之氣。

少陽司天時,主宰火化(景嶽按:相火在天時,會化為猛烈之火,如同寅申年的少陽司天);少陽在泉時,主宰苦化(火氣在地時,化為苦味,如同巳亥年的少陽在泉)。

」)司氣為丹化,(「火運司氣,則色化丹赤,戊癸年是也。」)間氣為明化。(「少陽所臨之位,火化行則庶物明燦也。如辰戌歲則為地之左間,主初之氣;卯酉歲則為天之右間,主二之氣;丑未歲則為天之左間,主四之氣;子午歲則為地之右間,主五之氣也。」)陽明司天為燥化,(按:景岳曰:「金氣在天為燥化,而為清涼勁切,霧露蕭飋,如卯酉年陽明司天是也。」)在泉為辛化,「金氣在地,則味為辛化,如子午歲陽明在泉是也。

白話文:

「司氣」產生丹砂(「火運氣,氣化為紅色,如戊癸年。」)

「間氣」產生明亮(「少陽所在的季節,火氣運行,使萬物明亮燦爛。如辰戌年是地支左邊間氣,主生氣的開始;卯酉年是天干右邊間氣,主生氣的第二個階段;醜未年是天干左邊間氣,主生氣的第四個階段;子午年是地支右邊間氣,主生氣的第五個階段。」)

「陽明」主掌天氣,產生乾燥(按:景嶽說:「金氣在天,主乾燥,表現為清涼寒冷,霧氣露水飄動,如卯酉年陽明主掌天氣。」)主掌泉水,產生辛辣(「金氣在地,味道辛辣,如子午年陽明主掌泉水。」)

」司氣為素化,(「金運司氣,則色化素白,乙庚年是也。」)間氣為清化。(「陽明所臨之位,燥化行則清涼至也。如巳亥歲則為地之左間,主初之氣;辰戌歲則為天之右間,主二之氣;寅申歲則為天之左間,主四之氣;丑未歲則為地之右間,主五之氣也。」)太陽司天為寒化,(按:景岳曰:「水氣在天為寒化,而為嚴肅慄冽,陰慘堅凝,如辰戌歲太陽司天是也。」)在泉為咸化,(「水氣在地,則味為咸化,如丑未歲太陽在泉是也。

白話文:

「司氣」為白色(金元素運行時,其屬性化為白色,如「乙庚」年時)

「間氣」為清涼(陽明之氣所至之處,乾燥屬性運行時,會帶來清涼之氣,例如「巳亥」、「辰戌」、「寅申」、「醜未」等年)

「太陽」運行於天上時為寒涼(景嶽說:「水氣在天時化為寒涼,使人肅穆寒冷,陰森堅凝,如『辰戌』年時『太陽』運行於天)

「太陽」運行於地泉時為鹹味(水氣在地時,其味道化為鹹味,如『醜未』年時『太陽』運行於地泉)

」)司氣為玄化,(「水運司氣,則色化玄黑,丙辛年是也。」)間氣為藏化。(「太陽所臨之位,寒化行則萬物閉藏也。如子午歲則為地之左間,主初之氣;巳亥歲則為天之右間,主二之氣;卯酉歲則為天之左間,主四之氣;寅申歲則為地之右間,主五之氣也。」)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白話文:

水運氣化,它會呈現玄黑色,屬於丙辛年。

間氣主導收斂,它會藏匿氣息,萬物也會閉藏。

像子午年就是地支的左間,主導初氣;

巳亥年就是天干的右間,主導二氣;

卯酉年就是天干的左間,主導四氣;

寅申年就是地支的右間,主導五氣。

因此,治療疾病時,必須弄清楚六種氣化的區分,以及五味、五色是如何產生的,還有五臟適合的氣化,才能瞭解盈虛病變的規律。

(按:景岳曰:「凡治病者必求其本,六化是也;必察其形,五色是也;必分其主治,五味是也;必辨其宜否,五臟是也。明此數者,而後知孰為氣之盛,孰為氣之衰,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端緒,而治之無失矣。」)

白話文:

景嶽說:「凡是治療疾病,一定要探求其根本,六氣化化就是;必須觀察其症狀,五色就是;必須區分其治療重點,五味就是;必須辨別其是否適宜,五臟就是。明白了這幾個方面,才能知道哪個是氣的旺盛,哪個是氣的衰敗,這樣纔可以掌握虛實病症產生的根源,從而治療不致於失誤。」

帝曰:厥陰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風化之行也何如?(按:景岳曰:「此問厥陰在泉既為酸化,而上文之言地化者曰司天同候,則厥陰在泉亦曰風化,然則酸之與風,其辨為何如也。」)岐伯曰:風行於地,所謂本也,餘氣同法。

白話文:

黃帝問道:厥陰之氣在泉水中發散化散,我在這之前就知道了。請問風化運行的過程具體是什麼樣的?

岐伯答道:風在土地中運行,稱為本氣,其他的氣運行與本氣遵循相同的法則。

(「有風化而後有酸化,是風為酸化之本,其他餘氣皆同此義,故有熱化火化而後有苦,有濕化而後有甘,有燥化而後有辛,有寒化而後有咸,凡六氣之行乎地者,即化生五味之本也。天元紀大論曰:『所謂本也,是謂六元。』與此本字義同。」)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

白話文:

當風的作用後才會有酸味產生,因此風是酸味產生的根本,其他氣的變化也遵循同樣的道理。所以,有熱氣作用後纔有苦味,有濕氣作用後纔有甘味,有燥氣作用後纔有辛味,有寒氣作用後纔有鹹味。總之,六種氣在地上的運作,是產生五種味道的根本。

《天元紀大論》中說:「所謂根本,指的就是六元。」這裡的「本」字意思與此相同。

源自於天的,就是天的氣;源自於地的,就是地的氣。

(按:氣,六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會於氣交,是謂合氣,由是六節之氣分,而萬物化生無窮矣。」)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此之謂也。(按:氣本於天地而各有其宜,病應於人身而自有其機。)帝曰:其主病何如?(「此問藥物之主病者。

白話文:

(按:氣,指天地中的六種氣。)天地結合在一起,六種氣息分化開來,於是萬物得以產生。(「天氣從天而降,地氣從地而升,在中間相遇交融,這叫做合氣,由此產生六種季節的氣息,從而讓萬物無窮無盡地產生。」)所以說:要仔細觀察氣候的變化,不要錯過疾病發生的時機。這就是這個意思。(按:氣息來源於天地,各有其適宜的環境,疾病發生在人體中,也有自己發生的時機。)皇帝問:這種疾病的主治藥物是什麼?(「這裡詢問藥物的治病主功。」

」)岐伯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天地之氣,每歲各有所司,因司氣以備藥物,則主病者無遺矣。如厥陰司歲則備酸物,少陰少陽司歲則備苦物,太陰司歲則備甘物,陽明司歲則備辛物,太陽司歲則備咸物,所謂歲物也。歲物備,則五味之用全矣。」)帝曰:先歲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專精也。

白話文:

岐伯說:每一年都有專門掌管的氣候,根據氣候變化來準備藥物,就不會遺漏任何疾病的治療。

黃帝問:先一年準備好的藥物是什麼?

岐伯回答:這是天地間特別精純的物質。

(「歲物者,得天地精專之化,氣全力厚,故備所當先也。此與六元正紀大論食歲谷以全其真者同義。」)帝曰:司氣者何如?岐伯曰:司氣者主歲同,然有餘不足也。(按:景岳曰:「司氣即上文五運之司氣也,主歲即上文司天在泉之主歲也。運之與氣,所主皆同。但五太之運為有餘,五少之運為不及,而物性之稟有厚薄矣。

白話文:


農作物所包含的是天地精華的變化,氣勢和能量都非常充足,所以應當優先食用。這與《六元正紀大論》中提倡食用當季穀物以保持健康是相同的。

黃帝問: 負責氣候的人是什麼樣的?

岐伯答: 負責氣候的人與負責年份的人是一樣的,不過會有剩餘或不足的情況。(註:景嶽注:「負責氣候的人即上文中五運之氣候,負責年份的人即上文中司天在泉之負責年份的人。運氣所主導的內容都是相同的。只是五太的運氣會有剩餘,而五少的運氣會有不足,而農作物的稟賦也有厚薄之分。

」)帝曰:非司歲物何謂也?岐伯曰:散也,(按:景岳曰:「非司歲物,謂非主歲之物也。散者,謂六氣之序,不司天地,則司四間,故物生之應,亦當隨氣散見於四方而各有所稟也。」)故質同而異等也。(「惟天地之氣變不常,故物生之體質雖同,而性用之厚薄則異。

白話文:

皇帝問道:「司歲物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散。」所以,雖然物質本質相同,但因為受氣候影響,表現出來的特性和等級就會有所不同。

」)氣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此之謂也。(按:此總結以上之意,言歲物之不同,本於司氣之有異,用藥者所當致意者也。)

白話文:

藥物的氣味有濃淡,藥性有躁動或平靜,療效有大小之分,藥力有淺深之別,這是藥物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按:這總結了以上的意思,說明藥物之間的不同,是由於司氣的不同,用藥者應當重視這一點。)

帝曰:歲主臟害何謂?岐伯曰: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按:景岳曰:「此言天有歲氣,人有臟氣,而歲主有害於五臟者,在所不勝者也。如木氣淫則脾不勝,火氣淫則肺不勝,土氣淫則腎不勝,金氣淫則肝不勝,水氣淫則心不勝,是皆臟害之要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淫於下,所勝平之;外淫於內,所勝治之。

白話文:

黃帝問:什麼是「歲主臟害」?

岐伯答:用剋制不了的歲氣來決定它,就是關鍵所在。

黃帝問:怎麼治療?

岐伯答:如果外界歲氣侵犯了身體內部,就用能剋制內部臟氣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內部臟氣侵犯了外界歲氣,就用能剋制外界歲氣的方法來治療。

(「淫,太過為害也。上淫於下,謂天以六氣病人之六經;外淫於內,謂地以五味傷人之五宮也。淫邪為害,當各以所勝者平治之也。」)帝曰:善!平氣何如?(按:景岳曰:「此問歲氣和平而亦有病者,又當何以治之也。」)岐伯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白話文:

「過度就是有害的。上焦的氣候對下焦的經絡造成影響,這就是『上淫於下』;外部的飲食對內臟產生傷害,這就是『外淫於內』。淫邪之氣造成危害,應該根據其相剋的屬性來加以治理。」

炎帝說:「很好!如果氣候平和,但仍然有人生病,又應該怎麼治療呢?」

岐伯說:「仔細觀察陰陽所在的位置,然後根據情況進行調整,以平和為目標。正氣的,就用正氣治療;反氣的,就用反氣治療。」

(「陰陽者,脈有陰陽,證有陰陽,氣味有陰陽,經絡臟象有陰陽。不知陰陽所在,則以反為正,以逆為從,故宜謹察而調之,以平為期,無令過也。若陽經陽證而得陽脈,陰經陰證而得陰脈,是為正病。正者正治,謂當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治之正也。若陽經陽證而得陰脈,陰經陰證而得陽脈,是為反病。

反者反治,謂當以熱治熱,以寒治寒,治之反也。」)

白話文:

陰陽學說在中醫中無處不在,脈象、證狀、氣味、經絡臟腑都有陰陽之分。如果不懂得陰陽的變化規律,就會把反的當成正的,把逆的當成順的。所以要仔細觀察,調整陰陽平衡,以達到平和為目標,避免偏離正道。如果陽經陽證時脈象呈陽,陰經陰證時脈象呈陰,就是正病。正病用正治,就是熱證用寒治,寒證用熱治,這是治療的正途。如果陽經陽證時脈象呈陰,陰經陰證時脈象呈陽,就是反病。

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曰平,陰之所在,寸口何如?(按:景岳曰:「論言,靈樞禁服篇也。此引本論之察陰陽者,以人迎寸口為言,蓋人迎在頭,寸口在手,陰陽相應,則大小齊等,是為平也。陰,少陰也。少陰所在,脈當不應於寸口,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皇帝說:「先生說觀察陰陽所在而調節它,論述人迎與寸口相應,就像拉繩一樣大小相等,稱作平,陰氣所在,寸口脈象如何?」

」)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甲己二歲為南政,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年為北政。南政居南而定其上下左右,故於人之脈,則南應於寸,北應於尺。北政居北而定其上下左右,故北應於寸,而南應於尺。蓋五運以土為尊,故惟甲己土運為南政,其他歲皆北政也。」)帝曰:願卒聞之。

白話文:

岐伯說:「觀察歲運南北,就可以知道了。甲己兩年為南政,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年為北政。南政居於南方而決定人體的上、下、左、右,所以人體脈象中,南氣應於寸口脈,北氣應於尺脈。北政居於北方而決定人體的上、下、左、右,所以北氣應於寸口脈,而南氣應於尺脈。其中戊土運以土為尊,所以只有甲己土運為南政,其他年份都是北政。」

黃帝說:「請詳細地說明。」

岐伯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不應者,脈來沉細而伏,不應於指也。北政之歲,其氣居北,以定上下,則尺主司天,寸主在泉,故少陰在泉,居北之中,則兩手寸口俱不應,乙丁辛癸卯酉年是也。」)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右,右寸也。北政厥陰在泉,則少陰在右寸,故不應,丙戊庚壬寅申年是也。

白話文:

岐伯說:北政之年,少陰伏藏於泉下,那麼寸口脈就不會有反應;(「不應」是指脈搏來得沉細而隱伏,感覺不到脈象。北政之年,天氣寒冷,水冷氣寒,冷氣下沉,因此尺脈主管天空,寸脈伏藏於泉下,所以少陰在泉,居於北方的中央,那麼兩手的寸口脈都沒有反應,像乙丁辛癸卯酉年便是如此。)厥陰伏藏於泉下,那麼右寸脈就不會有反應;(「右」是指右寸。北政厥陰在泉,那麼少陰在右寸,因此右寸脈不應,像丙戊庚壬寅申年便是如此。)

」)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左,左寸也。北政太陰在泉,則少陰在左寸,故不應,丙戊庚壬辰戌年是也。」)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南政之歲,其氣居南,以定上下,則寸主司天,尺主在泉,故少陰司天,居南之中,則兩手寸口不應,甲子甲午年是也。」)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右,右寸也。

白話文:

現代

如果中醫診脈法中的「太陰脈」沉伏在泉穴(小拇指側),則左手寸口脈不靈敏。(「左寸」指左手寸脈;北政太陰在泉,則少陰脈在左手寸脈,所以不靈敏,丙戊庚壬辰戌年是這種情況。)

在南政年(皇帝星在南方),少陰脈掌管天象,則左右手寸口脈都不靈敏。(「南政之歲」,其氣息位於南方,以此確定上下,則寸脈主掌天象,尺脈主掌地下,所以少陰脈掌管天象,位於南方中央,則兩手寸口脈都不靈敏,甲子甲午年是這種情況。)

厥陰脈掌管天象,則右手寸口脈不靈敏。(「右寸」指右手寸脈。)

南政厥陰司天,則少陰在右寸,故不應,己巳己亥年是也。」)太陰司天,則左不應。(「左,左寸也。南政太陰司天,則少陰在左寸,故不應,己丑己未年是也。」)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按:反非相反,猶言更易也。凡南政之應在寸者,則北政應在尺,北政之應在寸者,則南政應在尺,以南北相反而診之,則或寸或尺之不應者皆可見矣。

白話文:

當南方的政治事務主要由厥陰經司掌而統治天上的氣候時,少陰經就會在右寸脈上顯現出異常反應,因此這條脈絡會失去應答。己巳年、己亥年就是這種情況。

當太陰經司掌而統治天上的氣候時,左手寸脈就會失去應答。

對於那些失去應答的脈絡,只要反過頭來診斷,就可以發現其異常表現。

(註釋:這裡的「反」並非「相反」,而是指「更換」或者「調換」。凡是南方政治事務應答在寸脈上的情況,北方政治事務就會應答在尺脈上。北方政治事務應答在寸脈上的情況,南方政治事務就會應答在尺脈上。通過對南方和北方政治事務的相互比較診斷,原本無論寸脈還是尺脈都失去應答的脈絡就可以表現出來。)

)帝曰:尺候何如?(按:景岳曰:「上文所言皆兩寸之不應,故此更問兩尺之候當何如也。」)岐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北政之歲,反於南政,故在下主寸,在上主尺。上下,即司天在泉也。」)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

白話文:

皇帝問道:「尺脈的狀況如何?」

岐伯回答道:「北政之年,三陰脈在下,則寸脈不應;三陰脈在上,則尺脈不應。」(「北政之年與南政之年相反,所以三陰脈在下時主寸脈,在上時主尺脈。上,指司天;下,指在泉。)」

「南政之年,三陰脈在上,則寸脈不應;三陰脈在下,則尺脈不應。」

(「南政之歲,反於北政,故在天主寸,在泉主尺也。」)左右同。(按:馬玄臺曰:「不惟尺寸為然,凡南北之左右二間,其相反亦與寸尺同。」是也。景岳仍以寸尺言,誤矣。張景岳曰:「陰之所在,其脈不應,諸家之注,皆謂六氣以少陰為君,君象無為,不主時氣,故少陰所至,其脈不應也,此說殊非。

白話文:

在「南政之歲」,氣候與「北政之歲」相反,因此在上方的太陽中,一寸的能量相當於泉水中的一尺能量。

按照馬玄臺的說法,不僅僅是尺寸的比例如此,凡是在南北之間的交界處,其對應關係也與寸尺相同。

景嶽仍然只用寸尺來解釋,這是錯誤的。張景嶽說,少陰脈所在之處,其脈象並不相應。諸家註釋都說,六氣中以少陰為君主,君主象徵無為,不主導時令,所以少陰脈所在之處,其脈象並不相應。這個說法非常不妥。

夫少陰既為六氣之一,安有不主氣之理,惟天元紀大論中,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下,王氏注曰,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一言,此在王氏固已誤矣,而諸家竟引以釋此,蓋亦不明乎其義,而直為之傳會耳。夫三陰三陽者,天地之氣也。如太陰陽明論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

白話文:

少陰既然是六氣之一,怎麼可能不主宰氣候呢?只是在《天元紀大論》中,提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王氏註解說,君火在相火的右邊,但只在君位中有名稱,並沒有提到歲氣。這本來就是王氏的錯誤,但各家卻引用這個註解來解釋少陰,可見他們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傳述王氏的錯誤。

三陰三陽是天地之氣。就像《太陰陽明論》所說:「陽氣是天之氣,主宰外界;陰氣是地之氣,主宰內部。」

故陽道實,陰道虛。』此陰陽虛實自然之道也。第以日月證之,則日為陽,其氣常盈;月為陰,其光常缺。是以潮汐之盛衰,亦隨月而消長。人之經脈,即天地之潮汐也。故三陽所在,其脈無不應者,氣之盈也;三陰所在,其脈有不應者,以陽氣有不及,氣之虛也。

白話文:

因此,陽氣實足,陰氣虛弱,這是陰陽虛實的自然規律。以日月為證,太陽代表陽,光氣總是盈滿;月亮代表陰,光輝總是虧缺。所以漲潮退潮的強弱盛衰,也隨著月球變化而消長。人體的經脈,就像天地間的潮汐現象。所以三條陽脈所在之處,脈象都顯著有力,這是因為陽氣充盈;三條陰脈所在之處,脈象可能不明顯,這是因為陽氣不足所致。

然三陰之列,又惟少陰獨居乎中,此又陰中之陰也,所以少陰所在為不應,蓋亦天地之虛耳,豈君不主事之謂乎,明者以為然否?」)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要即陰陽之所在也,知則不惑,不知則疑,所以流散無窮而莫測其要也。

白話文:

在三陰中,只有少陰獨居於中間,這是陰之中陰,所以少陰所在就沒有相應的部位,這大概就是天地之間的虛空吧,難道說少陰君主不掌管事物嗎?明白道理的人認為是這樣嗎?所以說:「能夠理解要害的人,一句話就能說完;不能理解要害的人,會流傳無盡的爭論。」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要」就是陰陽所在的地方,明白它就不會疑惑,不明白就只能猜測,所以就會流傳無盡的爭論而難以把握要害。

凡此脈之見,多是時氣為病,雖其中有未必全合者,然遇有不應之脈,便當因此以推察其候也。按此數句,與六元正紀大論同,但彼言六元之紀,此言陰陽之要也。」謹按少陰所在,其脈不應,景岳謂是天地之虛是也,謂為多是時氣為病則誤矣。夫時氣之病,正必虛,邪必盛,邪盛則脈多急數洪實,正虛則脈兼空大虛微,若至於不應,危矣。

白話文:

從這些脈象來看,大多是由於時令氣候造成的疾病。雖然其中有些未必完全符合,但是如果遇到不正常的脈象,就應該以此來推測其徵候。這幾句話與《六元正紀大論》相似,但《六元正紀大論》提到的是六元的法則,而這裡提到了陰陽的關鍵。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少陰脈不應,張景嶽認為這是天地虛弱的徵兆。說這是多是時氣為病,是錯誤的。時氣造成的疾病,正氣必定虛弱,邪氣必定旺盛。邪氣旺盛時,脈象通常會急數洪實;正氣虛弱時,脈象會同時顯現空大虛微的現象。如果脈象到了一點都不應手的地步,那就很危險了。

經言陰之所在其脈不應者,歲氣之虛,脈之常耳,未即至死,岐伯蓋恐人見不應之脈而驚疑,故詳列如上,非為時病而言也。治病凡遇稟弱高年久病時氣之人,其脈有不應者,當合南北政而推求之,果相符合,乃是歲氣應爾,尚可救補,未可竟以為敗絕而棄之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如果陰脈部位的脈象沒有反應,是歲氣虛弱的緣故,是正常的脈象,不代表馬上會死亡。岐伯擔心大家看到沒有反應的脈象會驚慌,所以詳細列舉了這些情況,並不是針對時令病變而說的。在治療疾病時,如果遇到體質虛弱、年紀大、患病時間長、時氣盛行的情況,出現脈象沒有反應的情況,要結合南北方的季節氣候來推求。如果符合歲氣影響的徵兆,尚且可以救治,不可直接認為是病情絕望而放棄治療。

帝曰:善!天地之氣,內淫而病何如?(按:張景岳曰:「淫,邪勝也,不務其德,是謂之淫。內淫者,自外而入,氣淫於內,言在泉之變病也。」)岐伯曰: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則地氣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寅申歲也。風淫於地,則木勝土,風勝濕,塵埃飛揚,故地氣不明,平野昏昧。

白話文:

木氣旺盛,所以草木發芽早。

木氣有餘,故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裡急,飲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按經脈篇,自洒洒振寒至數欠,為陽明胃病。自食則嘔至身體皆重,為太陰脾病。且厥陰肝脈,貫膈布脅肋,故又為心痛支滿等證。

病人感到身體發冷、寒顫,經常打哈欠,心痛、胸悶,兩肋脹痛,吃不下東西,胸膈不通暢,吃了東西就會嘔吐,肚子脹、經常放屁,放屁或打嗝後會感覺舒服一些,全身沉重。

(按經脈篇,從「身體發冷、寒顫」到「經常打哈欠」,屬於陽明胃病。從「吃了東西就會嘔吐」到「全身沉重」,屬於太陰脾病。而厥陰肝脈,貫穿胸膈,分佈於兩肋,所以也會引起心痛、胸悶等症狀。)

白話文:

患者感到身體發冷、不停打寒顫,經常打哈欠,胸口疼痛、呼吸不順暢,兩肋脹痛,食慾不振,胸膈不通暢,進食後容易嘔吐,肚子脹氣,經常放屁,放屁或打嗝後會稍微舒服一點,全身沉重。

(根據經脈篇記載,從「身體發冷、寒顫」到「經常打哈欠」,屬於陽明胃病。而從「吃了東西就會嘔吐」到「全身沉重」,則屬於太陰脾病。此外,厥陰肝脈貫穿胸膈,並分佈於兩肋,因此也會導致心痛、胸悶等症狀。)

皆木邪淫勝,脾胃受傷之為病。」)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則焰浮川澤,陰處反明,蟄蟲不藏。(「卯酉歲也。君火淫勝於下,故如是。」)民病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目瞑,齒痛䪼腫,惡寒發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腹中常鳴者,火氣奔動也。

白話文:

若過度縱慾,脾胃就會受損而生病。當少陰之氣在泉中,熱邪盛行,就會導致火焰浮於水澤,陰暗處反倒明亮,冬眠的蟲子也不再躲藏,這是因為卯酉年,君火之氣過於旺盛而造成的。百姓會出現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過氣、久站不住、寒熱交替、皮膚疼痛、眼花、牙齒疼痛腫脹、惡寒發熱像瘧疾、少腹疼痛、腹部腫大的症狀。腹中常鳴是因為火氣在體內奔走造成的。

氣上衝胸者,火性炎上也。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者,火邪乘肺也。目瞑者,熱甚陰虛,畏陽光也。齒痛䪼腫,熱乘陽明經也。惡寒發熱如瘧,金水受傷,陰陽爭勝也。熱在下焦,故少腹中痛。熱在中焦,故腹大。䪼音拙。」)歲太陰在泉,草乃早榮,濕淫所勝,則埃昏岩谷,黃反見黑,至陰之交。

白話文:

  • 氣往上衝到胸口,這是火氣上炎的表現。
  • 喘氣不能久站,皮膚發熱疼痛,這是火邪侵犯肺部的症狀。
  • 眼睛發黑,說明熱氣過盛,陰液不足,怕陽光。
  • 牙齒疼痛腫脹,說明熱氣侵犯了陽明經。
  • 像瘧疾一樣惡寒發熱,這是金氣水氣受傷,陰陽爭鬥的表現。
  • 熱氣在小腹,所以小腹會痛。
  • 熱氣在中焦,所以肚子會脹大。

歲太陰之氣在泉水裡,草木就會早早發芽、生長。如果濕氣過盛,就會導致山谷間陰暗潮濕,黃色變成黑色,這是陰氣最盛的時候。

「辰戌歲也。土為草木之所資生,故早榮。岩谷者,土厚之處,故埃昏岩谷。黃,土色。黑,水色。土勝濕淫,故黃反見黑。五常政大論曰:『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氣水變。』即土臨水應之義。至陰之交,當三氣四氣之間,土之王時也。」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膕如結,腨如別。(「飲積心痛,寒濕乘心也。

白話文:

辰戌年(土年)。土是草木生長所需的元素,所以(辰戌年)萬物早發。巖谷是指土壤深厚的地方,所以(辰戌年)塵埃濃霧會籠罩巖谷。黃色是土的顏色。黑色是水的顏色。土能剋制濕氣,所以黃色會剋制黑色。

《五常政大論》中說:「太陰司天時,濕氣下降,腎氣上升,黑色水氣會發生變化。」這是說土和水互相影響的道理。至陰(子)和至陽(午)的交界處,正好是三氣(陰氣、陽氣、濕氣)和四氣(陰氣、陽氣、風氣、濕氣)交替的時候,也是土主導的季節。

民眾患有飲水積聚,導致心痛,耳鳴渾濁,咽喉腫痛,少腹疼痛腫脹,小便不通,頭部脈衝作痛,眼睛視物不清,脖子好像要被拔起,腰部好像要折斷,大腿無法轉動,小腿肌肉像打結一樣,身體如刀割般疼痛。(飲水積聚導致心痛的原因:寒濕之氣乘虛襲心。)

自耳聾至喉痹,按經脈篇為三焦經病。自陰病至不得小便,以邪濕下流,為陰虛腎病。自沖頭痛至腨如別,經脈篇為膀胱經病。此以土邪淫勝剋水,而腎合三焦膀胱,俱為水臟,故病及焉。焞音吞,嗌音益,膕音國,腨音篆。」)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則焰明郊野,寒熱更至。

白話文:


從耳聾到喉嚨痛,根據《經脈篇》,是三焦經的疾病。從陰部疾病到小便困難,是因為邪氣濕熱下流,導致腎陰虛。從頭痛到身體僵硬,根據《經脈篇》,是膀胱經的疾病。這是因為土邪氣猖獗,剋制了水。而腎臟與三焦、膀胱相連,都是水臟,因此也會受到影響。

今年少陽在泉,火熱邪氣過盛,就會導致郊野一片火光,冷熱交替。

(「巳亥歲也。相火淫勝於下,故如是。」)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少陰同候。(「熱傷血分則注赤,熱傷氣分則注白,熱在下焦則少腹痛溺赤血便。其餘諸病,皆與前少陰在泉同候。」)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則霿霧清暝。(「子午歲也。金氣淫勝於下,故霿暗如霧,清冷晦暝也。

白話文:

如果遇到巳亥年,人體的相火過盛,就會出現以下症狀:小便失禁,顏色赤白不一,小腹疼痛,尿液發紅,嚴重者還會出現血便,這與少陰經的症狀相同。

熱邪傷及血分會導致小便發紅,傷及氣分會導致小便發白,熱邪在下焦則會引起小腹疼痛、尿液發紅和血便。其他疾病也與少陰經在泉中的症狀相同。

當歲陽明經在泉中時,燥邪過盛,就會出現天氣陰霾、霧氣瀰漫、氣溫清涼、昏暗不明的現象。

如果遇到子午年,人體的金氣過盛,就會導致天色昏暗如霧,清冷晦暝。

」)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嗌乾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按經脈篇以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為足少陽膽經病。嗌乾面塵,為厥陰肝經病。此以金邪淫勝,故肝膽受傷而為病如此。」)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則凝肅慘慄。

白話文:

人們容易嘔吐,嘔吐時有苦味,常常嘆息,心臟和肋部疼痛得難以翻身,嚴重時會嗓子乾澀、臉上浮現灰塵,身體沒有油脂光澤,足外反熱。(「按經脈篇,口苦善嘆息、心脅疼痛難以轉動,嚴重時臉上微微浮塵、身體無光澤、足外發熱,是足少陽膽經的病。嗓子乾、臉上有灰塵,是厥陰肝經的病。這是因為金邪過盛,傷及肝膽而導致的疾病。」)

歲太陽運行到泉,寒濕邪氣過盛,就會導致凝滯肅殺,令人戰慄恐懼。

(「丑未歲也。水氣淫勝於下,故如是。」)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血見,嗌痛頷腫,(「寒淫於下,自傷其類,則膀胱與腎受之。膀胱居腹,故少腹痛。腎主陰丸,故控睪。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中,故引腰脊。腎脈絡心,故上衝心痛。心主血屬而寒逼之,故血見。

白話文:

(「醜未年份。濕熱之氣過於旺盛,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民眾的疾病(主要是):小腹疼痛,牽引腰脊,往上衝擊到心而疼痛,咳血,咽喉疼痛,頷腫。

按經脈篇以嗌痛頷腫為小腸經病,亦水邪侮火而然。睪音高,頷音含。」)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按:張景岳曰:「風為木氣,金能勝之,故治宜辛涼。然過於辛,恐反傷其氣,故又佐以苦甘,苦勝辛,甘益氣也。

白話文:

按照經絡篇上所說,喉嚨痛、下巴腫脹屬於小腸經的病症,也是水邪侵犯火邪所致。睪的發音高亢,頷的發音含糊不清。」黃帝說:「很好!該如何治療這種病症?」岐伯說:「諸氣聚集在泉(穴位),風邪侵襲體內,宜用辛涼藥物治療,輔以苦甘藥物。苦味藥物能緩和辛味藥物的性質,辛味藥物能疏散風邪。」(注:張景嶽說:「風為木氣,金能剋制木,因此治療宜用辛涼藥物。但是過於辛辣,反而會損傷身體氣血,故又輔以苦甘藥物,苦味能緩和辛辣,甘味能益氣。)

木性急,故以甘緩之。風邪勝,故以辛散之。臟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之謂也。」)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熱為火氣,水能勝之,故宜治以鹹寒,佐以甘苦。甘勝咸,所以防咸之過也。苦能泄,所以去熱之實也。

白話文:

鹹能泄,故以甘發其藥之。以苦泄其熱,以鹹寒勝其悍熱也。泄其熱,故甘以發之。發其熱,故以鹹寒勝之也.」 熱湧於 內,以鹹寒治之,佐以甘苦,以酸斂之,以苦發之.

熱盛於經而不斂者,以酸收之。熱鬱於內而不解者,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為土氣,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熱。酸從木化,制土者也,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從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竅也。臟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白話文:

如果熱氣盛行在經絡中,無法收束,就用酸性藥物來收縮它。如果熱氣積聚在體內無法消散,就用苦性藥物來發散它。

如果體內有過多的寒氣,就用苦熱的藥物來治療,並輔以酸淡的藥物。用苦性來燥烈它,用淡性來利尿通便。

因為寒氣屬於土氣,所以燥熱的藥物可以去除它。酸氣是由木氣轉化而來的,可以剋制土氣,所以輔以酸淡的藥物。用苦性來燥烈它,是因為苦性是由火氣轉化而來的。用淡性來利尿通便,是因為淡性可以疏通孔道。

《內經》中說:「如果陽明經寒氣太重,就急著食用苦性藥物來去除寒氣。」

』即此之謂。」)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鹹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為佐。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義與上文熱淫治同。」)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為金氣,火能勝之,治以苦溫,苦從火化也。

白話文:

古文:"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鹹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為佐。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義與上文熱淫治同。"

相火怕火,所以應使用鹹味和冷性的藥物治療。苦味能瀉火,辛味能散火,所以用它們作輔助藥。用酸味斂住火氣,用苦味發散火氣,其原理和上文治療熱淫相同。

古文:"燥為金氣,火能勝之,治以苦溫,苦從火化也。"

燥性屬於金氣,火能剋制金氣,所以治療燥淫應使用苦味和溫性的藥物。苦味是由火化生的。

佐以甘辛,木受金傷,以甘緩之。金之正味,以辛瀉之也。燥結不通,則邪實於內,故當以苦下之。按下文燥淫所勝,佐以酸辛,與此甘辛稍異。又如六元正紀大論,子午年陽明在泉,亦云下酸溫,皆與此不同。考之臟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白話文:

添加甘味和辛味,木材會因金屬而受傷,用甘味緩解。金屬的正味,用辛味瀉除。如果燥熱凝結而不通,邪氣就會在內部實化,因此應該用苦味瀉下。

接下來的文字中,燥淫為主要病邪,佐以酸味和辛味,與這裡的甘味和辛味略有不同。又如《六元正紀大論》中提到,子午年陽明在泉,也說「下酸溫」,都與這裡有所出入。

參考《臟氣法時論》所說:「肺苦氣向上逆,急用苦味瀉下。用酸味滋補,用辛味瀉除。」

』正此之辨。」)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寒為水氣,土能勝水,熱能勝寒,故治以甘熱,甘從土化,熱從火化也。佐以苦辛等義,如臟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白話文:

因此,要針對不同的辨證施治:

  1. 寒性體質,寒氣內盛:可用溫熱甘補的藥物治療,並加入苦、辛味的藥物輔助,用鹹味瀉泄,用辛味滋潤,用苦味堅固。

(因為寒氣屬水,土能克水,熱能克寒,所以用溫熱甘補的藥物治療,甘屬土,熱屬火。佐以苦、辛等味,如《臟氣法時論》所說:「腎臟性苦燥,趕緊吃辛味藥物來滋潤。腎臟想堅固,趕緊吃苦味藥物來加固,用苦味來補腎,用鹹味來瀉泄。」)

帝曰:善!天氣之變何如?(「此論司天淫勝之病變。」)岐伯曰:厥陰司天,風淫所勝,則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寒生春氣,流水不冰,蟄蟲不出。(按:張景岳曰:「巳亥歲也。風淫於上,故太虛埃昏,雲物擾亂。風木主溫,故寒生春氣而流水不冰。然風勝則金令承之,清肅氣行,故蟄蟲不出也。

白話文:

皇帝問:好!天地的變化如何?(「這一節論述司天淫勝之病變。」)岐伯回答:厥陰之氣主司天氣,若風淫之邪盛過厥陰,則太空中灰塵瀰漫,雲霧翻滾,寒冷侵入春天,流水也不結冰,蟄居的昆蟲不出。(按:張景嶽說:這是像巳亥歲那樣的情況。風淫之邪在上,所以太空中灰塵瀰漫,雲霧翻滾。風木之性主溫,所以寒冷侵入春天而流水不結冰。然而風邪盛過,則金令承續其氣,清肅的氣運行,所以蟄居的昆蟲不出。)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泄,腹脹,溏泄,瘕,水閉,病本於脾。(按:皆脾之病,木盛相凌故也。)衝陽絕,死不治。(「衝陽,足陽明胃脈也,在足跗上動脈應手。土不勝木,則脾胃氣竭而衝陽絕,故死。」)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怫熱至,火行其政,大雨且至。

白話文:

人們身體虛弱,胃和胸口會疼痛,疼痛向上蔓延到兩肋,膈肌和咽喉不通,不能正常飲食,舌根僵硬,吃東西就嘔吐,大便溏泄,腹脹,大便稀溏,結塊,水腫,這些疾病都是脾胃虛弱引起的。(因為都是脾的疾病,木氣過盛相剋造成的。)衝脈和陽明氣脈都斷絕了,就會死亡,無法救治。(「衝脈和陽明氣脈,指足陽明胃經的脈絡,在腳背上能摸到它的動脈。脾胃氣不足,木氣就過盛,導致衝脈和陽明氣脈斷絕,所以會死亡。」)少陰經執掌天象,熱邪盛行,酷熱將至,火勢正盛,大雨即將來臨。

(「子午歲也。熱淫於上,故火行其政。君火之下,陰精承之,故大雨至。怫,郁也。」)民病胸中煩熱,嗌乾,右胠滿,皮膚痛,寒熱,咳喘唾血,血泄,鼽衄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瘍胕腫,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䐜,腹大滿,膨膨而喘咳,病本於肺。(按:皆肺之病,火盛爍金故也。

白話文:

「子午歲」就是特定的年份。天氣炎熱,所以火氣上升,它的作用才會顯現出來。火氣上升到極點,陰氣就會下行來制約它,因此就會下大雨。(「怫」是鬱悶的意思。)

人會生病,症狀有:胸中煩熱,喉嚨乾澀,右邊胸部脹滿,皮膚疼痛,忽冷忽熱,咳嗽喘息咯血,血便,打噴嚏噁心嘔吐,小便顏色異常,病情嚴重時還會出現瘡瘍腫脹,肩膀背部手臂小腿以及骨盆內疼痛,心痛,肺熱,肚子脹滿,腹脹氣喘咳嗽,這些病的根源都在於肺。(註:這些都是肺部的疾病,因為火氣太旺傷害了肺。)

右為肺部,故右胠滿。按經脈篇以溺色變,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肺脹膨膨而喘咳,為手太陰肺病。鼽衄肩前臑痛,為手陽明大腸病。蓋肺與大腸為表裡,金被火刑,故俱病也。膨音彭。)尺澤絕,死不治。(「尺澤,手太陰肺脈也,在肘內廉大文中動脈應手。金不勝火,則肺氣竭而尺澤絕,故死不治。

白話文:

右側為肺臟所在的部位,因此右側的肩胛骨會感到脹滿。根據經絡篇章的記載,如果小便的顏色發生變化,並且肩膀、背部和上臂有疼痛感,同時還有缺盆中疼痛,出現肺脹、喘息和咳嗽的症狀,則為手太陰肺經病變。如果出現鼻出血、肩膀前側和上臂疼痛的症狀,則為手陽明大腸經病變。這是因為肺臟和大腸是表裡關係,當肺臟受到火熱侵襲時,大腸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同時發病。膨讀作「彭」。如果尺澤穴脈搏消失,則為不治之症。(「尺澤」指手太陰肺經的循行脈絡,位於手肘內側皺褶處的大肌肉中,動脈應手。如果肺臟的能量被火熱所剋制,肺氣就會耗盡,導致尺澤穴脈搏消失,因此無法治癒。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則沉陰旦布,雨變枯槁。(按:丑未歲也。濕淫於上,故沉陰旦布而多雨。旦,晝也。陰雨漸漬,則物傷於濕,見日而變為枯槁矣。)民病胕腫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

白話文:

太陰星(即月亮)主宰天空,如果陰氣過重,就會導致陰雨連綿,植物枯萎。(註:醜未年恰逢濕氣過重,所以陰雨連綿。旦,指白天。長期陰雨會損傷植物,見了陽光就會枯萎。)

百姓會出現水腫、骨痛、陰氣閉塞的症狀。陰氣閉塞指用手按壓也感覺不到。腰部、脊椎、頭頸部疼痛,有時頭暈目眩,大便不暢,陰氣不能排出,沒有食慾,咳嗽或咳痰帶血,心悸,病因在於腎臟。

(按:皆腎之病,土盛傷水故也。按經脈篇以腰脊頭項痛,為足太陽膀胱病。以飢不欲食,咳唾有血,心如懸,為足少陰腎病。腎與膀胱為表裡,水為土克,故俱病也。)太谿絕,死不治。(「太谿,足少陰腎脈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應手。水不勝土,則腎氣竭而太谿絕,故死。

白話文:

這都是腎臟疾病,因為土旺傷水所致。根據經脈篇所說,腰背、頭頸疼痛,是足太陽膀胱經病症。食慾不振,咳嗽咳血,心慌,是足少陰腎經病症。腎臟和膀胱是表裡關係,水被土克,所以會同時發病。

太谿穴(足少陰腎經上的穴位,位於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搏動處)氣絕,就沒得救了。(太谿穴是足少陰腎脈上的穴位,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可以摸到動脈搏動。水不能勝土,腎氣就會衰竭,太谿穴也就氣絕,所以會死亡。)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寅申歲也。相火淫勝於上,則金受其制,故如是。」)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熱上皮膚痛,色變黃赤,傳而為水,身面胕腫,腹滿仰息,泄注赤白,瘡瘍,咳,唾血,煩心,胸中熱,甚則鼽衄,病本於肺。(按:相火刑金,水不能制,故肺病如是也。

白話文:

「少陽」主司天,如果「火淫」過盛,就會導致溫熱之氣運行,金氣失調。(「寅、申年。相火在上面過盛,金受其控制,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人們會出現頭疼、發熱惡寒、瘧疾,熱氣上攻導致皮膚疼痛,顏色變為黃赤,進而傳變為水氣,身體和麪部水腫,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大便或小便赤白,發作瘡瘍、咳嗽、咯血,心煩意亂,胸中燥熱,嚴重時還會流鼻血,這些疾病的根源在於肺部。(因為相火刑金,水不能控制,所以肺部會出現這些疾病。)

)天府絕,死不治。(「天府,手太陰肺脈也,在臂臑內廉,腋下三寸,動脈應手。金不勝火,則肺氣竭而天府絕,故死。」)陽明司天,燥淫所勝,則木乃晚榮,草乃晚生,筋骨內變,大涼革候,名木斂,生菀於下,草焦上首,蟄蟲來見。(「卯酉歲也。燥金淫勝於上,則木受其克,故草木生榮俱晚。

白話文:

  • 如果「天府」脈位消失,無法醫治。(「天府」是手太陰肺脈,位於手臂內側,腋下三寸,當動脈可以觸摸到。如果金元素不勝火元素,就會導致肺氣衰竭,天府脈消失,所以無法醫治。)

  • 陽明經掌管天象,如果燥邪和淫濕過於強盛,就會導致木氣生長晚,草木生長緩慢。同時,身體筋骨會出現內部變化,寒涼的現象會加劇。這種情況被稱為「木斂」,表現為草木在下方繁茂生長,而頂部枯焦。昆蟲也會出現在人前。(「卯酉歲也」表示這是卯酉年的現象。乾燥的金元素和濕潤的淫邪之氣在上方過於強盛,就會剋制木元素,所以草木生長都較晚。)

其在於人則肝血受傷,不能榮養筋骨,故生內變。且金氣大涼,能革發生之候,故草木之應如此。然陽明金氣在上,則少陰火氣在下,故蟄蟲來見也。」按大涼革候以下四句,舊在下文感而瘧之後,的系錯簡,張景岳移置於此,是也。)民病左胠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咳,腹中鳴,注泄鶩溏,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腰痛,丈夫㿗疝,婦人少腹痛,目昧眥瘍,瘡痤癰,病本於肝。(「左胠脅痛等證,皆肝經病,肝木主左也。

白話文:

這些症狀是人體肝血受傷,無法滋養筋骨,所以產生內部變化。而且金氣非常寒涼,會破壞生命的萌發,所以草木的反應才會如此。不過,陽明金氣在上,少陰火氣在下,所以潛伏的蟲類就會出現。

按「大涼革候」以下四句,原本在舊文「感而瘧」之後,是抄錯位置的。張景嶽將其移到這裡,是正確的。

民眾有左脅下疼痛、身體寒涼、容易受寒感染瘧疾、咳嗽、腹中鳴叫、拉肚子、心臟和脅肋突然劇烈疼痛、無法翻身、喉嚨乾澀、臉色晦暗、腰痛、男性有疝氣、女性有小腹疼痛、眼睛模糊、眼瞼有腫瘤、皮膚有瘡瘍、痤瘡的症狀,這些病都源於肝臟。(「左脅下疼痛等證據,都是肝經病。肝木主管身體左側。)

經脈篇以心脅痛不能轉側,面微有塵,為足少陽膽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痛,嗌乾面塵飧泄,為足厥陰肝病。蓋肝與膽為表裡,木被金傷,故諸病皆本於肝也。鶩音木。㿗音頹。痤,才何切。」)太衝絕,死不治。(「太衝,足厥陰肝脈也,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動脈應手。

白話文:

食。疽,何切。松,何切.) ,「木,」生,「然」燃,「也」藥也.「何」豪也.「才」才也.「也」 按病.「也」按病也.「何」豪也.按,「才」按病.「也」按病也.

陰者,少陽也。少者,太陽也。

陽者,少陰也。少者,太陽也。

陽者,少陽也。少者,太陽也。

陰者,太陰也。太者,太陰也。

陰者,少陰也。少者,太陽也。

少者,厥陰也。陰者,太陰也。

太陰,陰中之陰。厥陰,陰中之陽。

陽者,少陽也。少者,太陽也。

陰者,太陰也。太者,太陰也。

陽者,少陽也。少者,太陽也。

陽者,少陰也。少者,太陽也。

陰者,太陰也。太者,太陰也。

陰者,少陰也。少者,太陽也。

少者,厥陰也。陰者,太陰也。

太陰,陰中之陰。厥陰,陰中之陽。

木不勝金,則肝氣竭而太衝絕,故死。」)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水且冰,運火炎烈,雨暴乃雹。(「辰戌歲也。寒淫於上,故寒反至,水且冰。若乘火運而火氣炎烈,則水火相激,故雨暴乃雹。此下二節,舊文似有顛倒,今正之。

白話文:

如果肝氣不足,導致太衝穴(肝經的原穴)氣絕,就會死亡。」太陽司掌天界,如果被寒邪侵襲,就會導致寒氣上行,水結冰化,而火氣炎烈,就會下暴雨並伴有冰雹。(「辰戌歲也。寒邪在上面,所以寒氣會上行,水會結冰。如果碰到天氣炎熱,火氣就會旺盛,水火激盪,就會下暴雨,伴隨著冰雹。這兩段話在舊本中似乎顛倒了,現在把它們改正過來。

」)民病血變於中,發為癰瘍,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僕,胸腹滿,手熱,肘攣掖腫,心淡淡大動,胸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嗌乾,甚則色炲,渴而欲飲,病本於心。(「寒水勝則邪乘心,故為血變於中,癰疽等證。經脈篇以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胸脅支滿,心澹澹大動,面赤目黃,為手厥陰心包絡病。蓋火為寒傷,故諸病皆本於心也。

白話文:

當人們因為血在體內發生變化而生病時,就會導致癰疽,胸口疼痛,嘔血、便血,經常流鼻血、悲傷,時常頭暈暈倒,胸腹脹滿,手部發熱,肘部僵硬彎曲和腋窩腫脹,心悸、心動過速,胸腔、肋骨、胃部都不安寧,面色發紅、眼睛發黃,經常打嗝、喉嚨發乾,嚴重時面色發紅,口渴想喝東西,這個疾病的根源在於心臟。

(「寒水過盛,邪氣就會侵襲心臟,因此血在體內發生變化,出現癰疽等症狀。經脈篇中記載,手心發熱,手臂和肘部僵硬攣急,腋窩腫脹,胸腔和肋骨脹滿、心悸、心動過速,面色發紅、眼睛發黃,這些都是手厥陰心包絡有疾病的表現。因為火被寒氣所傷,所以各種疾病的根源都在於心臟。)

炲音苔,焦黑色也。」)神門絕,死不治。(「神門,手少陰心脈也,在掌後銳骨之端,動脈應手。火不勝水,則心氣竭而神門絕,故死。」)所謂動氣,知其臟也。(「此總結六氣之病變也。動氣者,氣至脈動也。察脈動之有無,而臟氣之存亡可知矣。」)帝曰:善!治之奈何?(按:言何以治淫勝也。

白話文:

"炲音苔,焦黑色也。" - "炲"在這裡可能是指一種顏色,具體意義可能與藥材或病症有關,但沒有具體上下文難以確定。

"神門絕,死不治。" - 神門是手少陰心脈的一部分,位於手掌後面尖銳的骨頭上。如果心脈的動脈停止跳動(神門絕),那麼就無法治療,因為這通常意味著死亡。

"所謂動氣,知其臟也。" - 這句話總結了疾病的六種變化,動氣指的是脈搏的跳動。通過觀察脈搏是否跳動,可以得知內臟的健康狀態。

"帝曰:善!治之奈何?" - 這是在問如何治療,特別是針對某種疾病如何用以克服過度強烈的影響(如淫邪)。

"按:言何以治淫勝也。" - 這說明瞭問題在於如何對付過度的邪氣,即如何進行治療。

)岐伯曰: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甘苦,以甘緩之,以酸瀉之。(按:張景岳曰:「風淫於上,平以辛涼,佐以甘苦,以甘緩之,俱與上文在泉治同。以酸瀉之者,木之正味,其瀉以酸也。義見後。」)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此與上文在泉治同,但缺以苦發之一句,而下文火淫所勝,復言之,義與此節同也。

白話文:

岐伯說:天氣變化,風邪盛行時,宜用辛涼之藥平息,輔以甘苦之藥緩和,又以酸味藥物瀉除風邪。(按:張景嶽說:「風邪侵犯上部,宜用辛涼藥平息,輔以甘苦藥緩和,用甘味緩和,用酸味瀉除,與上文在泉水的治療方法相同。用酸味藥物瀉除風邪,因為酸味是木氣的正味,其瀉除風邪的功效用酸味來表現。後文會解釋其含義。」)

熱邪盛行時,宜用鹹寒之藥平息,輔以苦甘之藥,又以酸味藥物收斂。(「這與上文在泉水的治療方法相同,只是少了『以苦發之』一句,但下文熱邪盛行時又提到了,其意義與這一節相同。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諸與上文在泉治同,惟佐以酸辛,與彼酸淡少異。蓋辛勝酸,所以防酸之過也,故當用以為佐。」)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濕上甚而熱者,濕鬱於上而成熱也。治以苦溫,欲其燥也。

白話文:

(「諸與上文在泉治同,惟佐以酸辛,與彼酸淡少異。蓋辛勝酸,所以防酸之過也,故當用以為佐。」)

濕氣旺盛為病,平時可用苦熱藥治療,加上酸辛藥輔助,苦藥可以乾燥,淡藥可以利水。(「其他療法與上一條的泉水療法相同,只是加入酸辛藥輔助,與上一條的酸淡藥稍有不同。因為辛藥勝過酸藥,所以用來防範酸藥過度,因此應該作為輔助使用。」)

濕氣嚴重到產生熱,可以用苦溫藥治療,加上甘辛藥輔助,發汗來讓病情好轉。(「濕氣嚴重到產生熱,是因為濕氣鬱積在上部形成熱。治療時使用苦溫藥,目的是讓它乾燥。

佐以甘辛,欲其散也。以燥以散,則濕熱之在上者,以汗之故而止矣。」謹按六氣司天淫勝之治,各就其本治之而已,惟濕土淫勝獨多此一轉。蓋濕雖土性,而濕甚則氣不施化,釀而為熱矣。治此之法,單燥其濕則熱更熾,單清其熱則濕不流,故必兼用苦溫甘辛之味以汗之,庶幾熱清而濕燥,此又淫勝之轉病而治法之所以不同也。)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

白話文:

搭配甘辛味的藥物,目的是使之發散。用乾燥溫熱的藥物發散,那麼濕熱在上焦的人,就會因為發汗而得到緩解。

需要注意的是,六氣主宰四季病的治法,都是根據其本質來治療的,只有濕土過盛的情況例外。因為濕氣雖然屬土性,但濕氣過重時,氣就會無法運化,導致化熱。治療這種情況,如果只用乾燥的方法去除濕氣,那麼熱氣就會更加嚴重;如果只用清熱的方法,則濕氣無法排出。因此,必須同時使用苦溫、甘辛的藥物來發汗,這樣熱氣才能清除,濕氣才能乾燥,這是過盛之病的轉變,治法也不同。

火氣過盛,平時用鹹味和涼性的藥物治療,搭配苦甘味,用酸味收斂,用苦味發散,用酸味再收斂,和熱氣過盛的治法相同。

(「此與在泉熱淫治同。蓋水能勝火,故平以鹹冷。苦能瀉火之實,甘能緩火之急,故佐以苦甘。火盛而散越者,以酸收之。火鬱而伏留者,以苦發之。然以發去火,未免傷氣,故又當以酸收之,而火與熱同治也。」)燥淫所勝,平以苦濕,佐以酸辛,以苦下之。(「此與上文燥淫於內治同,但彼云佐以甘辛,此云酸辛為異,詳註見前燥淫條下。

白話文:

這種情況與體內有熱有濕的情況類似。因為水能克火,所以用鹹寒平降。苦能瀉火之實,甘能緩火之急,所以輔佐以苦甘。火氣盛大而散亂的,用酸來收斂。火氣鬱結而潛伏的,用苦來發散。然而用發散的方法驅除火氣,難免會傷氣,所以又應當用酸來收斂,而火與熱可以同時治療。

由於乾燥和濕熱導致的影響,用苦濕平降,輔佐以酸辛,以苦降之。

苦濕誤也,當作苦溫。」)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苦甘,以咸瀉之。(「辛熱足以散寒,苦甘可以勝水。以咸瀉之,水之正味,其瀉以咸也。此與在泉治同,而文有顛倒,詳見前寒淫於內條下。」)

白話文:

錯誤地把寒性濕邪誤認為是苦性溫邪。應當將其看作苦性溫邪來治療。」寒濕邪氣盛行時,用辛熱藥物平抑,輔以苦味甘味藥物,用鹹味藥物瀉出去。(「辛熱能驅散寒氣,苦甘能勝過水濕。用鹹味瀉出去,因為水本來就是鹹味的,所以用鹹味瀉出去。這和在泉水(治療寒濕)的方法相同,但次序顛倒了,詳見前面的『寒濕在內』條目。」)

帝曰:邪氣反勝,治之奈何?(按:凡氣之害正者即謂之邪,正氣當勝,而或偶遇所不勝之客氣,則反為其所勝。如木司天地,氣宜溫和,乃時或清涼,則氣以清涼而抑矣,木遭金氣,是之謂反勝。非若真氣不足,而後邪氣乘虛而入之比也。景岳解反勝,謂天地氣有不足,則間氣乘虛為邪。

白話文:

皇帝問道:「邪氣反倒戰勝了正氣,要怎麼治療呢?」

夫既已司天在泉矣,何云不足耶。蓋惟司天在泉之氣,更無有能勝之者,而所不勝之時氣能勝之,所以為反勝。帝之此問,的指客氣為邪無疑也。或曰:子言此客氣,有據乎?曰:下文不云乎,風司於地,清反勝之等,謂風宜溫而時反清也,非客氣而何。)岐伯曰:風司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白話文:

既然已經掌握了陰陽交替的運行規律,為什麼還要說不足呢?這是因為,陰陽交替運行所產生的氣勢無可匹敵,但是有時候陰陽交替時所產生的氣勢卻可以戰勝它,這就是所謂的「反勝」。帝皇的這個問題,肯定是針對客氣(邪氣)而言的。有人問:你說的這個客氣,有什麼依據嗎?回答說:下文不是說了嘛,「風主地,清反勝之。」意思是風應該是溫暖的,但是現在卻反過來變成了寒涼,這不正是客氣(邪氣)嗎?

岐伯說:風主地,清反勝(寒涼的風氣勝過溫暖的風氣)。治理它可以使用酸性的溫熱藥物,輔以苦和甘的藥物,同時使用辛和甘平的藥物。

(按:張景岳曰:「治以酸溫,酸求木之同氣,溫以制清也。佐以苦甘,苦以溫金,甘以緩肝之急也。以辛平之,木之正味,其補以辛,金之正味,其瀉以辛也。」)熱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治以甘熱,甘能勝水,熱能制寒也。佐以苦辛,寒得苦而溫,得辛而散也。

白話文:

(按:張景嶽說:「治療時使用酸性和溫性的藥物,酸性與肝木同氣,溫性可以制約寒清。輔助使用苦味和甘味的藥物,苦味可以溫暖腎金,甘味可以緩解肝氣的急躁。用辛味平和調和,辛味是肝木的正味,用辛味來補肝木,金的正味也是辛味,用辛味來瀉金。」)

寒氣過盛於下,熱氣反而上升對抗寒氣,治療時使用甘味和溫性的藥物,輔助使用苦味和辛味的藥物,用鹹味平和調和。(「治療時使用甘味和溫性的藥物,甘味可以勝過水邪,溫性可以制約寒氣。輔助使用苦味和辛味的藥物,寒氣遇到苦味而溫暖,遇到辛味而散發。」

以鹹平之,火之正味,其補以咸,水之正味,其瀉以咸也。」)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治以苦冷,抑火邪也。佐以鹹甘,鹹寒制熱,甘溫補土也。以苦平之,即苦冷之義。」)火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與熱司於地同治。

白話文:

鹹味是火的正味,用鹹補火,鹹味也是水的正味,用鹹瀉水。濕氣主宰於地,熱氣反過來勝過濕氣,治療用苦寒,輔以鹹甘,以苦味來平復濕氣。火氣主宰於地,寒氣反過來勝過火氣,治療用甘熱,輔以苦辛,以鹹味來平復火氣。

」)燥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治以平寒,以金司於地,氣本肅殺,若用大寒,必助其慘,故但宜平寒以抑其熱而已。佐以苦甘,所以瀉火也。以酸平之,金之正味,其補以酸也。以和為利,戒其過也,即平寒之意。」)寒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白話文:

燥邪當令於地,熱氣反過來壓制燥邪,治療應採用平寒的藥物,輔以苦味甘味的藥物,用酸味來平衡,以平和為宜。 (「治療應採用平寒的藥物」,因為金元素屬性肅殺,如果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會助長它的寒邪,所以只適合用平寒的藥物來壓制熱邪。「輔以苦味甘味的藥物」,是用來瀉火的。「用酸味來平衡」,金元素的本味是酸味的,所以可以用酸味來補金。「以平和為宜」,是告誡不要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即平寒的意思。)

寒邪當令於地,熱氣反過來壓制寒邪,治療應採用鹹味寒冷的藥物,輔以甘味辛味的藥物,用苦味來平衡。

(「治以鹹冷,抑火邪也。佐以甘辛,甘瀉火而辛能散也。以苦平之,水之正味,其補以苦也。王氏曰:此六氣方治,與前淫勝法殊貫。其云治者,瀉客邪之勝氣也。云佐者,皆所利所宜也。云平者,補已弱之正氣也。」)

白話文:

用鹹冷藥物治療,是壓制火邪。輔助用甘辛藥物,甘藥能瀉火,辛藥能散邪。用苦藥平抑,水是正確的味道,用苦藥可以滋補。王氏說:這是六氣方的治療方法,與之前的淫邪勝法完全不同。所謂「治」,是指瀉除客邪的勝氣。所謂「佐」,都是有利有宜的。所謂「平」,是指補充自身虛弱的正氣。

帝曰:其司天邪勝何如?(「言司天反勝也。」)岐伯曰:風化於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治與司地同。」)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治與司地同,但少一鹹味,多一酸味,蓋火為水勝,則心苦緩,是故宜食酸以收之也。」)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白話文:

黃帝問:如果天氣乾燥,該用怎樣的藥物來治療?

岐伯答:風氣屬於天,寒氣會剋制它,可以用酸性溫和的藥物治療,再用甘味、苦味、辛味的藥物輔助。

熱氣屬於天,寒氣會剋制它,可以用甘性溫和的藥物治療,再用苦味、酸味、鹹味的藥物輔助。

濕氣屬於天,熱氣會剋制它,可以用苦性寒冷的藥物治療,再用苦味、酸味的藥物輔助。

(「苦寒所以祛熱,苦酸所以斂熱。按此與上文濕司於地,皆當言風反勝之,而俱言熱者,蓋風火本同氣,均能勝濕故也。然佐以苦酸,則木之正味,其瀉以酸,此雖治熱,而實兼治風矣。」)火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治與司地同。」)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白話文:

「苦寒可以祛除熱氣,苦酸可以收斂熱氣。根據這一點和上文的『濕氣控制於地』,都應該說是風勝,但都提到了熱,這是因為風火本質上是一樣的,都能勝濕。然而,如果輔以苦酸,那麼就是木的正味,它的瀉作用靠酸味,這樣雖然是治療熱,但實際上也兼治風。」

火於天化熱,寒反而勝過它,治療時用甘熱,輔以苦辛。(「治療與控制地氣相同。」)

燥於天化熱,熱反而勝過它,治療時用辛寒,輔以苦甘。

(「辛寒所以散熱,苦甘所以瀉火。」)寒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苦辛。(「治與司地同。」)帝曰:六氣相勝奈何?(按:張景岳曰:「相勝者,六氣之有強弱而乘虛相勝也。

白話文:

(「辛涼可以散熱,苦甘可以驅火。」)寒氣由天而來,熱氣就會反勝,治療上用冰冷的藥物,並搭配辛涼苦味的藥物。(「治與司地同。」)皇帝問道:六種氣體互相勝克是怎麼回事?(注:張景嶽說:「勝克就是六種氣體中有強弱,互相攻擊勝過對方。)

」)岐伯曰: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膈如寒,大風數舉,倮蟲不滋,胠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腸鳴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膈咽不通。(按:張景岳曰:厥陰之勝,風邪盛也。耳鳴頭眩,肝脈會於頂而風主動也。

白話文:

熬熱,心腹在上,小腸在上,大腸在下,故,飲食起於中宮,注下白,甚則嘔吐,隔。咽不通。(按:張景嶽曰:厥陰之勝,風邪盛也。耳鳴頭眩,肝脈會於頂而風主動也。風雨熱,心腹在上,小腸在上,大腸在下,故,飲食起於中宮,注下赤白,甚則嘔吐,隔。咽不通。(按:張景嶽曰:厥陰之勝,風邪盛也。耳鳴頭眩,肝脈會於頂而風主動也。)

憒憒欲吐,胃膈如寒,以木邪傷胃,胃虛而生於寒也。倮蟲不滋,土氣衰也。胠脅氣並,肝邪聚也。化熱而小便黃赤,邪侵小腸也。其在上則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為嘔吐,為膈咽不通,在下則為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皆肝經脈氣所及,而木邪乘於腸胃也。憒音貴,心亂也。

白話文:

頭暈作嘔、胃部像受寒一樣,這是由於肝木之邪傷害脾胃,脾胃虛弱而產生寒證。生長在胃部的小蟲無法存活,說明土氣衰微。肋部氣機阻塞,說明肝邪聚集。邪氣化熱使小便發黃發紅,說明邪氣侵犯小腸。邪氣在上則會引起胸部胃脘部以及心部疼痛,向上會牽引兩脅,導致嘔吐,進而阻滯膈肌和咽喉,導致氣息不暢;邪氣在下則會導致腹瀉、小腹疼痛,紅色或白色分泌物從肛門排出,這些都是肝經脈氣所及,而肝木之邪會影響腸胃所致。其中,“憒”字讀作“貴”,表示心神混亂。

胠音區。)少陰之勝,心下熱,善飢,臍下反痛,氣遊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嘔逆躁煩,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少陰之勝,君火盛也。少陰之脈起心中,出屬心系,故心下熱而善飢。少陰之脈絡小腸,而熱乘之,故臍下反痛。心火盛則熱及心包絡,包絡之脈歷絡三焦,故氣遊三焦。

白話文:

少阴太过旺盛,就会出现心窝灼热、总是想吃东西、肚脐下方反酸疼痛等症状。气血会在三焦经脉中游走,就像炎热的夏天,树木的汁液都会被蒸发,草木也枯萎了一样。还会出现呕吐、反胃、心烦意乱、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稀溏、甚至出现红色的尿液等情况。

其在天則炎暑至,在物則木乃津,草乃萎。火在上焦則咽逆躁煩,在中焦則腹滿痛,在下焦則溏泄,傳為赤沃。赤沃者,利血尿血也。」)太陰之勝,火氣內郁,瘡瘍於中,流散於外,病在胠脅,甚則心痛,熱格,頭痛喉痹項強,獨勝則濕氣內郁,寒迫下焦,痛留頂互引眉間,胃滿,雨數至,濕化乃見,少腹滿,腰脽重強,內不便,善注泄,足下溫,頭重,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太陰之勝,濕邪盛也。

白話文:

夏天一到,陽氣上升,天氣炎熱。植物的樹木開始茂盛,草木卻開始枯萎。火氣若上攻到上焦,會出現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的症狀;若在中焦,則會肚子脹痛;若在下焦,則會腹瀉,大便呈紅色,稱為「赤沃」。「赤沃」是指利尿帶血或尿血的現象。

太陰之氣盛,火氣鬱積在體內,會在內部形成瘡瘍,向外擴散就會發病,病在胠脅部位,嚴重時會心痛、發燒、頭痛、咽喉腫痛、脖子僵硬。太陰之氣獨盛,濕邪鬱積在體內,寒氣侵襲下焦,會導致頭痛、眉間疼痛,胃部飽脹,雨天症狀加重,濕邪消除後纔好轉,小腹脹滿,腰部和臀部沉重無力,大便不通,容易腹瀉,腳底發熱,頭部沉重,足踝和大腿腫脹,體內有水濕凝聚,會導致小腿浮腫。

寒濕外盛,則心火內郁,故瘡瘍先發於中,而後流散於外。心脈起心中,出腋下,故病在胠脅,甚則心痛。熱格於上,則為頭痛喉痹項強。若無熱而濕獨勝,則濕氣內郁,寒迫下焦,故痛留巔頂,互引眉間。胃屬土,不能制濕,則為脹滿。其在天則雨數至,在物則濕化見。濕下流,則少腹滿,腰脽重強。

白話文:

當寒濕外邪嚴重時,心火就會內鬱。因此,瘡瘍會先在體內發生,然後向外擴散。心脈從心臟出發,經過腋下,所以病症在腋脅部位,嚴重時會心痛。熱氣阻滯在上焦,就會導致頭痛、喉嚨痛、頸部僵硬。如果沒有熱氣而只有濕氣過盛,濕氣就會內鬱,寒氣侵襲下焦,所以會感到頭頂疼痛,疼痛會蔓延至兩眉之間。脾胃屬土,無法剋制濕氣,就會導致腹脹。如果濕氣在自然界,就會形成連續的降雨;如果濕氣作用於人體,就會出現浮腫。濕氣向下流動,就會導致小腹脹滿,腰部和臀部沉重痠痛。

內濕不便,則清濁不分,故善注泄。濕鬱於下則熱生,故足溫。濕滯於上,故頭重。脾胃不能勝濕,則足脛胕腫,故飲發於中,浮腫於上也。」)少陽之勝,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飢,耳痛,溺赤,善驚譫妄,暴熱消爍,草萎水涸,介蟲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少陽之勝,相火盛也。

白話文:

體內濕氣過重,就會導致清濁混淆,所以要懂得排泄。濕氣鬱結在下半身,就會產生熱氣,所以腳會發熱。濕氣停滯在上半身,就會導致頭昏沉。脾胃無法消化濕氣,就會造成小腿腫脹,因此會口渴,而且身體浮腫。

少陽經氣旺盛,熱氣入侵胃部,會導致心煩、心痛、眼睛紅腫、想吐、吐酸、容易餓、耳朵疼痛、尿液發紅、容易驚嚇、胡言亂語、突然發熱、身體消瘦、草木枯萎、水源乾涸、蟲子都彎曲了、小腹疼痛、排泄物混雜著紅色和白色。少陽經氣旺盛,代表著相火過盛。

熱客於胃而上行,則為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飢,耳痛等病。下行則為溺赤。火盛則傷陰,故善驚譫妄,暴熱消爍。熱極則害物,故草萎水涸。介蟲屬金,故遇火而屈。熱陷下焦,故少腹為痛。下沃赤白者,熱在血分則赤,氣分則白,大便曰利,小便曰濁也。」)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左胠脅痛,溏泄,內為嗌塞,外發㿗疝,大涼肅殺,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陽明之勝,金邪盛也。

白話文:

熱氣進入胃部並向上行,會導致心煩心痛、眼睛發紅、想吐、吐酸水、容易餓、耳痛等症狀。熱氣向下行,會導致小便發紅。火氣旺盛會傷陰,所以容易受到驚嚇、胡言亂語,身體發熱消瘦。熱氣過盛會對萬物造成傷害,所以草木枯萎、水源乾涸。介蟲屬金,遇到火氣就會彎曲。熱氣陷入下焦,所以小腹疼痛。小便偏紅偏白,表示熱氣在血分則偏紅,在氣分則偏白;大便稀,小便渾濁。

陽明經(胃經)熱盛,熱氣會發散到身體中部,導致左邊肋骨下疼痛、腹瀉,內部引起咽喉閉塞,外部誘發疝氣。大寒之氣肅殺,花草凋零,毛蟲受到傷害,胸中感到不暢,咽喉閉塞引發咳嗽。(陽明經熱盛,是由於金邪太盛所致。)

金氣寒肅,故清發於中。木受其制,故左胠脅痛。清氣在下則為溏泄,在上則為嗌塞,在少腹則為㿗疝,在天則大涼肅殺,在物則華英改容。毛蟲,木蟲也,故受其殃。胸中,肺所居也,燥勝則肺氣斂而失其節治,故有不便而嗌塞為咳也。

白話文:

金屬的能量寒冷收斂,所以體內的清氣上升。木氣受到金氣的限制,所以左邊的肋骨和脅部疼痛。清氣在下焦就會導致腹瀉,在上焦就會導致咽喉堵塞,在少腹就會導致疝氣,在自然界中就會出現寒冷殺伐之氣,在植物中就會導致花朵和葉子改變形狀。毛蟲是木蟲,所以會受到金氣的影響。胸腔是肺臟所在的地方,乾燥過盛就會導致肺氣收斂而失去調節作用,因此會出現胸悶不暢,咽喉堵塞導致咳嗽。

」)太陽之勝,凝慄且至,非時水冰,羽乃後化,痔瘧發,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皮膚痞腫,腹滿食減,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瀉。(「太陽之勝,水邪盛也。

白話文:

太陽病邪盛的表現:

  • 身體發冷、發抖,嚴重到無法控制。
  • 身體出現水腫,像冰塊一樣。
  • 毛髮變白或脫落。
  • 長痔瘡或瘧疾。
  • 寒氣進入胃部,導致內部心痛。
  • 陰部出現潰瘍。
  • 筋骨扭傷、抽筋。
  • 血液凝滯,脈絡充盈,皮膚變色。
  • 可能出現血便或皮膚水腫。
  • 腹脹、食慾下降。
  • 熱氣反而向上走,造成頭部、囟門、腦戶疼痛。
  • 眼睛失神無光。
  • 寒氣進入下焦,引起腹瀉水樣便。

故為凝慄水冰。羽蟲屬火,故後化。太陽經夾脊貫臀,故痔發。寒勝則邪正分爭,故為瘧。寒氣入胃,厥逆於中,上侵君火,故內生心痛。太陽之脈,絡腎貫膀胱,故為陰瘍,隱曲不利,而互引陰股。筋肉得寒則為急為痹,故筋急肉苛。血脈得寒則營衛凝澀,經脈不行,故絡滿色變。

白話文:

所以寒氣凝結就像水結冰。羽蟲屬於火性,所以後天化生。太陽經循行於脊柱兩側,貫穿臀部,所以會長痔瘡。寒氣盛行,正邪交爭,所以會得瘧疾。寒氣進入胃中,逆行於腹中,上犯心火,所以會引起內心疼痛。太陽經的脈絡連接腎臟和膀胱,所以會形成陰性膿腫,隱曲不通,互相牽引導致陰部腫脹。肌肉筋骨受寒則會急迫疼痛,所以會筋骨僵硬疼痛。血脈受寒則氣血運行不暢,經脈阻滯,所以會出現脈絡充盈、顏色變化的症狀。

血滯於經則妄行,故或為血泄。表寒不行,故皮膚痞腫。裡寒為滯,故腹滿食減。陰寒在下,則戴陽於上,故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目內眥,皆太陽經也,寒氣居之故為痛如脫。寒入下焦,則命門陽衰,故傳為大便濡泄。囟音信。」)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

白話文:

血液在經絡中瘀滯,就會亂竄,因此可能引起血便。表寒阻滯氣血運行,因此皮膚會腫脹。裡寒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因此會腹脹食慾減退。陰寒停留在下焦,陽氣就會上浮,因此熱氣反而向上運動。頭部、脖子、囟門、百會穴、眼睛內眼角,這些部位都屬於太陽經,寒氣滯留於此,所以會感覺像頭部被脫落一樣疼痛。寒氣進入下焦,則命門之陽氣衰微,因此會導致大便溏泄。

皇帝問: 治療的方法是什麼?

岐伯答: 厥陰經為勝,治療時應使用甘味清熱的藥物,輔以苦味辛辣的藥物,並用酸味的藥物瀉下。

(「木勝土敗,治以甘清,甘益土,清平木也。佐以苦辛,散風邪也。以酸瀉之,木之正味,其瀉以酸也。」)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之。(「熱勝則乘金,治以辛寒,散火也。佐以苦鹹,泄熱也。以甘瀉之,火之正味,其瀉以甘也。」)太陰之勝,治以咸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

白話文:

木勝土敗:

  • 治療方法:使用甘味和清涼藥物。甘味補益脾胃,清涼藥物平息肝氣。
  • 搭配藥物:苦辛藥物,幫助發散風邪。
  • 瀉下的藥味:酸味,因為酸味對應於木行。

少陰勝:

  • 治療方法:使用辛寒藥物。辛散火熱,寒涼清熱。
  • 搭配藥物:苦鹹藥物,有助於瀉熱。
  • 瀉下的藥味:甘味,因為甘味對應於火行。

太陰勝:

  • 治療方法:使用鹹熱藥物。鹹味補腎,熱性藥物溫暖脾胃。
  • 搭配藥物:辛甘藥物,有助於發散寒氣。
  • 瀉下的藥味:苦味,因為苦味對應於水行。

(「土勝則濕淫,治以咸熱,咸能潤下,熱能燥濕也。濕勝則土寒,佐以辛甘,辛能溫土,甘能補土也。以苦瀉之,土之正味,其瀉以苦也。」)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鹹,以甘瀉之。(「此與上少陰治同,但佐有少異,蓋甘能瀉火也。」)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泄之。

白話文:

  • **土氣過盛則濕氣重:**治療方法用鹹味溫熱的藥物,鹹味能潤下,溫熱能燥濕。

  • **濕氣過盛則土氣寒涼:**治療方法用辛味甘味的藥物輔助,辛味能溫土,甘味能補土。用苦味藥物瀉下,因為苦味是土味的正味,瀉下宜用苦味。

  • **少陽之氣過盛:**治療方法用辛味寒涼的藥物,輔助用甘味鹹味,用甘味瀉下。(這與上面少陰之氣過盛的治療相同,但輔助藥物略有不同,甘味能瀉火。)

  • **陽明之氣過盛:**治療方法用酸味溫和的藥物,輔助用辛味甘味,用苦味瀉下。

(「燥金之勝,病在肺肝,治以酸溫,潤燥暖肺也。佐以辛甘,瀉肺補肝也。以苦泄之,苦從火化,能泄燥邪之實也。」)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咸瀉之。(「水勝則火衰,治以甘熱,甘益土以制水,熱扶陽以逐寒也。佐以辛酸,辛散寒邪之實,酸收心氣之傷也。

以咸瀉之,水之正味,其瀉以咸也。」)

白話文:

燥金過盛,會導致肺肝疾病,治療要用酸溫的藥物,滋潤燥邪,溫暖肺部。可以輔以辛甘藥物,瀉肺補肝。用苦藥來瀉火,苦味屬火,能瀉除燥邪的實熱。

太陽過盛,治療要用甘熱的藥物,輔以辛酸,用咸藥來瀉火。水過盛則火衰,治療要用甘熱的藥物,甘味能益土來制水,熱能扶陽來驅寒。輔以辛酸藥物,辛味能散寒邪的實邪,酸味能收斂心氣的損傷。用咸藥來瀉火,咸味是水的正味,能瀉除水邪。

帝曰:六氣之復何如?(復謂報復,報其勝也。凡先有勝,後必有復。按:張景岳曰:「注言凡先有勝,後必有復。新校正引玄珠正化對化之義云,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令之虛,對化勝而有復,正化勝而不復,反以注為未然。或又曰:甲丙戊庚壬,陽年太過,有勝無復;乙丁己辛癸,陰年不及,有勝必有復。

白話文:

皇帝問道:六氣(五行之氣)反過來(報復)的情況是如何?

(「復」在此指報復,報復因勝而產生的後果。凡是先有勝勢,後面必定會有報復。)

注:「復」的意思是指,凡是先有勝勢,後面必定會有報復。新版校正引述玄珠正化中的「對化」之義來說明: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令之虛,「對化」有勝而有報復,「正化」有勝而不報復,所以認為原注有錯。

還有人說:「甲、丙、戊、庚、壬」屬陽年,若太過則有勝而無報復;「乙、丁、己、辛、癸」屬陰年,若不及則有勝必有報復。

皆未達之言也。夫勝復之道,隨氣盛衰而見,非有正對之分。考之本經諸篇,原無此言。其不及有復太過無復之說,蓋以氣交變大論,凡太過之運皆不言復,惟不及之年則有之,六元正紀大論所載六十年運氣之紀,亦惟不及之年言復,而太過之歲則無,似乎陽年太過,有勝無復也。然五常正大論云,發生之紀,不務其德,則收氣復。

白話文:

這些都只是未達真理的說法。興盛和衰退的規律隨著氣的盛衰而呈現,並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從《本經》諸篇考察,原本沒有這種說法。至於有「不及可以復,太過不能復」的說法,可能是根據《氣交變大論》,凡是太過運行都不言復,只有不及的年份纔有復;而《六元正紀大論》所載的六十年運氣規律,也只有不及的年份提到復,太過的年份則沒有,似乎陽年的太過,只有興盛沒有衰退。但是《五常正大論》中說,發生(陽氣生發)的規律,如果不能體現德行,就會導致收氣(陽氣衰退)。

赫曦之紀,暴烈其政,藏氣乃復。敦阜之紀,大風迅至,邪傷脾也。堅成之紀,政暴變,長氣斯救。流衍之紀,政過則化氣大舉。是皆以太過之歲為言。由此觀之,則陽年未嘗無復也。惟是陰年氣弱,彼來勝我,故子必起而報之,故謂之復;陽年氣強,無勝我者,但以我勝彼,故承乃從而制之。然曰承曰復,總一理也。

白話文:

太過之歲,陽氣過盛,就會有暴虐的政治。藏氣得以復甦。敦阜之歲,大風迅疾而至,說明邪氣傷害了脾臟。堅成之歲,政治發生劇烈變動,長氣得以解救。流衍之歲,過盛的政治會導致氣機大舉反彈。這些都是陽年發生太過的情況。以此觀之,陽年並非沒有復至的情況。但是陰年氣勢弱,陽氣侵入,所以陰年必定會發生反擊,所以稱為「復」。陽年氣勢強,沒有能勝過它的,因此陽年只會壓制陰氣。然而「承」和「復」總遵循一個道理。

但相繼而制者謂之承,因勝而報者謂之復,勝復相仍,本無罅隙。故經曰: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勝至則復,無常數也。又曰:微者復微,甚者復甚。然則氣之微甚,尚不可以假借,又何有陰陽正對復與不復之理哉。

白話文:

但是互相追隨而控制的就叫做「承」,因為受到壓制而反擊的就叫做「復」,壓制與反擊相繼出現,本來沒有空隙。因此《醫經》說:有勝就會有反擊,沒有勝就不會。壓制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有反擊,沒有固定的次數。又說:輕微的就會輕微反擊,嚴重的就會嚴重反擊。既然如此,氣的輕微嚴重,尚且不能互相代替,又怎麼會有陰陽正好相反,而反擊或不反擊的情況呢?

故本論無分太過不及之年,皆有淫勝反勝相勝之氣,可見陽年未必全盛,而反勝者有之,陰年未必全衰,而淫勝者亦有之,天地變化,消長無窮,但當隨厥氣幾而察以方月之義,庶得其妙。若因辭害意,則失之遠矣。)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厥陰之復,少腹堅滿,裡急暴痛,偃木飛沙,倮蟲不榮,厥心痛,汗發,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則入脾,食痹而吐。(「厥陰風木之復,內應肝氣,少腹堅滿,肝邪實也。

白話文:

因此,本論沒有區分歲運過於旺盛或衰弱的年份,都有「淫勝」、「反勝」和「相勝」之氣。由此可見,陽年不一定全盛,也會出現反勝的情況;陰年也不一定衰弱,也有可能出現「淫勝」。天地的變化無窮無盡,我們要順應當下的氣候變化,並根據方月之義來觀察,才能掌握其中的精妙之處。如果拘泥於文字而忽略了實際情況,就會失之千里之外了。

岐伯說:「你問得非常好!厥陰之復,表現為少腹堅滿,腹中急痛難忍,四肢抽搐,面部浮腫,皮膚乾枯,而且心痛、出汗、嘔吐,進食後又吐出,筋骨痠痛眩暈,神志不清。嚴重時,邪氣會進入脾胃,導致飲食不能消化,並吐出腐爛的物質。這是因為厥陰風木之復,內應肝氣,少腹堅滿是肝邪實證的表現。

裡急暴痛,肝主筋膜,其氣急也。偃木飛沙,風之甚也。倮蟲不榮,木製土也。厥心痛,汗發,肝邪乘胃,上凌於心而陽氣泄也。飲食不入,入則復出,脾受肝傷也。掉為顫掉,眩為眩運,風淫所致也。風之甚者,必兼承製之化,故手足清冷而厥也。食痹者,食入不化,入則痹痛嘔汁,必吐出乃已也。

白話文:

  • **裡急暴痛:**肝臟主導筋膜,肝氣暴發就會導致腹痛。
  • **偃木飛沙:**風氣過於盛烈,就會導致樹木傾倒、沙石飛揚。
  • **倮蟲不榮:**土氣太過,就會導致蟲類無法繁榮。
  • **厥心痛,汗發:**肝臟邪氣侵犯脾胃,上衝心臟導致陽氣洩漏,出現心痛出汗。
  • **飲食不入,入則復出:**脾臟被肝氣所傷,導致飲食不能消化,進食後又嘔吐出來。
  • **掉為顫掉,眩為眩運:**風氣侵襲,導致手足顫抖、頭暈目眩。
  • **風之甚者,必兼承製之化:**風氣過於嚴重,必定還會伴隨濕氣的變化,導致手足發涼、肢體僵直。
  • **食痹者:**食物進入胃中無法消化,就會導致嘔吐腹痛,直到吐出來纔好。

」)衝陽絕,死不治。(「衝陽,胃脈也,胃絕則脾亦絕矣。按前章天地淫勝,止言司天六脈絕者不治,而在泉未言。此章於六氣之復者復言之,正以明在泉之化。蓋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

白話文:

(「衝陽,就是胃脈,胃氣斷絕,脾氣也會斷絕。」參考上一章中關於天地淫勝的內容,文中只提到六脈中的司天之脈絕了就沒有救治的希望,對於在泉之脈並沒有說明。本章節在六氣復原之後再次提及此問題,正是為了說明在泉之脈的變化。因為四氣運行到最後一氣,由地氣主導,而地氣再復原,也是常規的變化。

」)少陰之復,燠熱內作,煩躁鼽嚏,少腹絞痛,火見燔焫,嗌燥,分注時止,氣動於左,上行於右,咳,皮膚痛,暴喑,心痛,鬱冒不知人,乃灑淅惡寒振慄,譫妄,寒已而熱,渴而欲飲,少氣骨萎,隔腸不便,外為浮腫噦噫,赤氣後化,流水不冰,熱氣大行,介蟲不福,病疿胗瘡瘍,癰疽痤痔,甚則入肺,咳而鼻淵。(「少陰君火之復,燠熱內作,煩躁鼽嚏,火盛於中而炎於上也。

白話文:

少陰君火復發時,體內感到溫熱,煩躁不安、打噴嚏、下腹部疼痛,火氣上炎燒灼,喉嚨乾燥,小便時有時無,氣血往左邊移動,往右邊上升,咳嗽,皮膚疼痛,突然失聲,心痛,神志恍惚,出現惡寒、發抖、譫妄的症狀。寒氣退去後開始發熱,口渴想喝水,氣虛骨瘦,大便和小便都不通,並且出現浮腫和噫氣。陽氣盛後會化為熱氣,水不能凝結為冰。熱氣過於旺盛,小蟲子無法正常生活。疾病侵襲會導致胃痛、膿瘍、痔瘡,嚴重時會擴散到肺部,引起咳嗽和鼻涕倒流。

少腹絞痛,火在陰也。火見燔焫嗌燥,身表焦熱而火在喉也。分注時止,謂大腸或泄,膀胱或癃,火居二便也。氣動於左,陽升在東也。上行於右,火必乘金也。咳而皮膚痛,暴喑,肺主音聲,外合皮毛,而受火之傷也。心痛,鬱冒不知人,心邪自實而神明亂也。灑淅惡寒振慄,譫妄,寒已而熱,水火相爭,熱極生寒也。

白話文:

小腹絞痛 ,是體內陽氣壅滯於陰部。

火氣上衝 ,導致咽喉灼熱乾燥,身體表面發熱,火氣停留在喉嚨。

小便和大便交替 時,痛楚會停止,說明陽氣駐留在腸道或膀胱。

氣向上升 ,體內的陽氣上行於左側,說明陽氣過旺。

氣向上行於右側 ,火氣必定會侵犯肺金。

咳嗽且皮膚疼痛突然失聲 ,是因為肺主音聲,與皮毛相合,而受到火氣的損傷。

心臟疼痛 ,胸中鬱悶,神志不清,是心臟邪氣過盛,導致神明混亂。

怕冷發抖神志不清先冷後熱 ,是水火相爭,陽氣極盛後產生寒氣。

渴而欲飲,亡津液也。少氣骨萎,壯火食氣,熱極傷精也。隔腸不便,熱結不通也。外為浮腫,為噦噫,熱勝則腫,火逆衝上也。赤氣後化,陽明先勝,少陰後復也。流水不冰,熱氣大行,介蟲不福,火盛制金也。疿疹瘡瘍,癰疽痤痔,火克肺金而皮毛受傷也。火甚必傷肺,故咳而鼻淵所由作矣。

白話文:

**渴而欲飲:**津液不足。

少氣骨萎: 氣血不足,骨頭萎縮。

壯火食氣: 陽氣過旺,消耗陰氣。

熱極傷精: 熱氣過盛,損傷精氣。

隔腸不便: 熱氣積聚,腸道不通。

外為浮腫,為噦噫: 熱氣過盛,導致浮腫和噫氣。

赤氣後化: 陽明經先勝,後又轉為少陰經後勝。

流水不冰: 熱氣旺盛,阻止水結冰。

介蟲不福: 火氣旺盛,抑制金氣,導致昆蟲不繁榮。

疿疹瘡瘍,癰疽痤痔: 熱氣克傷肺金,導致皮毛受損,產生瘡瘍等症狀。

火甚必傷肺: 熱氣過盛,必定損傷肺部,因此出現咳嗽、鼻淵等問題。

」)天府絕,死不治。(「天府,肺經穴也。」)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陰氣上厥,胸中不便,飲發於中,咳喘有聲,大雨時行,鱗見於陸,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入腎,竅瀉無度。(「太陰濕土之復,體重中滿,飲食不化,自傷同氣也。

白話文:

天府穴絕,死了也治不了。 (「天府穴,是肺經上的穴位。」)

太陰脾經濕邪蒸發,就會出現以下症狀:身體沉重,腹脹滿,食物不能消化,陰氣上逆,胸中不適,飲水後會嘔吐,咳嗽氣喘有聲,大雨連綿時,魚鱗會出現在陸地上,頭頂疼痛加劇,頭暈目眩更加嚴重,嘔吐並伴有便祕,吐出清澈的液體,嚴重時會傷及腎臟,竅門失守,瀉洩不止。

(「太陰脾經主濕土,濕邪蒸發,身體沉重腹脹,飲食不化,是因為傷及同氣的脾胃。」)

陰氣上厥,胸中不便,濕從寒化也。飲發於中,喘咳有聲,濕侵脾肺也。大雨時行,鱗見於陸,濕令行也。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濕在三陽,筋脈濡耎也。嘔而密默,唾吐清液,寒濕內動也。甚則土邪傳腎,竅瀉無度,以腎開竅於二便而門戶不要也。」)太谿絕,死不治。(「太谿,腎經穴也。

白話文:

  1. 陰氣上逆,胸中窒塞,這是由於濕氣受寒所致。

  2. 飲邪阻塞中焦,造成喘咳有聲,這是濕邪侵犯脾肺所致。

  3. 大雨連續下,魚鱗浮出水面,這是濕邪為害的徵象。

  4. 頭頂疼痛劇烈,伴有眩暈,這是濕邪滯留三陽經,濡濕筋脈所致。

  5. 嘔吐頻繁,唾液清稀,這是寒濕內侵作祟。

  6. 病情嚴重時,土邪傳變至腎,導致大小便失禁,這是因為腎臟主導著二便的開合,門戶失守所致。

  7. 「太谿穴」絕跡,則預示患者生命垂危,無法治癒。(「太谿」是腎經上的穴位。)

」)少陽之復,大熱將至,枯燥燔爇,介蟲乃耗,驚瘛咳衄,心熱煩躁,便數憎風,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瘛,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發而為瘧,惡寒鼓慄,寒極反熱,嗌絡焦槁,渴引水漿,色變黃赤,少氣脈萎,化而為水,傳為胕腫,甚則入肺,咳而血泄。(「少陽相火之復,故大熱至而枯燥燔爇。

白話文:

(「少陽相火之復,故大熱至而枯燥燔爇。)少陽相火復熾,將有大熱來臨,身體乾枯發熱,體內的寄生蟲會消耗殆盡。會出現心悸、驚厥、咳嗽、鼻出血,心火旺盛導致心煩意亂,大便次數增多、怕風,陽氣上升,臉色發灰,眼睛昏花、發炎。體內的火熱發作,會導致口腔潰瘍、嘔吐,出血、腹瀉,進而發展為瘧疾,怕冷、發抖,寒到極點後又發熱,喉嚨乾燥灼熱,口渴想喝水,面色發黃、發紅,氣短、脈象微弱,轉化為水腫,蔓延到脅下,嚴重時會侵入肺部,咳嗽並咳血。

介蟲屬金,所以耗也。其病則驚瘛咳衄,心熱煩躁,火乘心肺也。便數憎風,表裡皆熱也。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瘛,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皆火炎於上,故形色變而逼血妄行也。發而為瘧,惡寒鼓慄,寒極反熱,以風火相薄而陰陽相併也。嗌絡焦槁,渴引水漿,津液涸也。

白話文:

寄生蟲屬金,具有耗損身體的性質。感染寄生蟲後,會出現驚嚇抽搐、咳嗽出血、心窩發熱煩躁不安等症狀,這是因為火邪侵犯心肺所致。小便次數頻繁並怕風,說明表裏都有熱證。熱氣從體內向上蒸騰,導致面色如蒙浮灰,眼睛發黑發昏。火氣從內部爆發,往上攻到口鼻,導致口舌糜爛、嘔吐反胃,以及血從口鼻或腸道排出,這些都是火熱上炎,導致身體形色變化、血液妄行所致。寄生蟲引發瘧疾後,會出現惡寒發抖,寒極之後又發熱,這是因為風火之邪互相激盪,陰陽相衝突所致。咽喉和食道灼熱乾燥,口渴難耐,這是津液枯竭導致的。

色變黃赤,熱在脾則黃,在心則赤也。少氣脈萎,氣血傷也。化而為水,傳為胕腫,以氣蒸熱化,水道不通,而浮腫如泥也。火盛必傷金,故甚則入肺,咳而血泄。爇,儒決切。」)尺澤絕,死不治。(「尺澤,肺經穴也。按前章少陰司天熱淫所勝言尺澤,少陽司天火淫所勝言天府,此章所言,與前章相反,然皆系肺經之穴,以火剋金,故能互見其害。

白話文:

面色發黃發赤,如果出現黃色是脾熱,如果是赤色是心熱。呼吸淺弱,脈象衰弱,這是氣血受損。身體水分轉化為水液,就會形成浮腫,這是因為熱氣蒸騰,導致水道不通,浮腫如泥。火氣旺盛必定會損傷金氣,所以嚴重時會侵犯肺部,導致咳嗽和血吐。尺澤穴消失,則表示死亡,無法救治。(尺澤是肺經穴位。前一章提到少陰司天熱淫盛則出現尺澤徵兆,少陽司天火淫盛則出現天府徵兆,這一章所述與前一章相反,但都與肺經穴位有關,這是因為火剋金,所以會相互影響,造成傷害。)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森木蒼干,毛蟲乃厲,病生胠脅,氣歸於左,善太息,甚則心痛痞滿,腹脹而泄,嘔吐咳噦煩心,病在膈中,頭痛,甚則入肝,驚咳筋攣。(「陽明燥金之復,故清氣大舉。森木蒼干,毛蟲乃厲,金剋木也。病生胠脅,氣歸於左,肝木傷也。金氣盛則木鬱火衰而陽氣不達,故善太息。

白話文:

陽明經胃氣恢復時,清氣大舉上升。樹木茂盛蒼翠,毛蟲就會大量繁殖,這時會產生脅痛的疾病。氣流轉到身體左側,常會嘆氣,嚴重時會出現心痛、痞滿、腹脹、腹瀉、嘔吐、咳嗽、煩躁不安等症狀,病位在膈肌。頭痛,嚴重時會侵犯肝臟,出現驚咳、肌肉痙攣等症狀。(陽明燥金之氣恢復運作,因此清氣大舉上升。茂密蒼翠的樹木表示肝木旺盛,而毛蟲多則代表金氣剋制木氣,導致木氣鬱結,火氣衰弱,陽氣不能通達,因此常會嘆氣。)

甚則心痛痞滿,腹脹而泄,嘔吐咳噦煩心,清邪在中也。頭痛者,陰寒外束,熱聚於經也。金強侮肝,故為驚駭筋攣之病。」)太衝絕,死不治。(「太衝,肝經穴也。」)太陽之復,厥氣上行,水凝雨冰,羽蟲乃死,心胃生寒,胸中不利,心痛痞滿,頭痛善悲,時眩僕食減,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堅,陽光不治,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太陽寒水之復,其氣上行,則水凝雨冰。

白話文:

如果症狀嚴重,會出現心痛、腹脹、腹瀉、嘔吐、咳嗽、心煩,這是因為清邪滯留在體內。頭痛是陰寒之氣從體外入侵,導致經絡中熱氣積聚。金氣過強侵犯肝臟,就會引起驚嚇和肌肉抽筋。太衝穴如果被堵塞,則失去救治機會。(太衝:肝經上的穴位)如果太陽經寒水之氣迴流,寒氣上行,凝結為雨雪冰霜,鳥類會死亡,心胃受寒,胸悶不適,心痛、胸悶,頭痛,愛傷心,時常頭暈,食慾減退,腰部和後背疼痛,屈伸不便,大地開裂,冰雪堅硬,陽光也無法治癒,小腹控睪,牽引腰部和脊椎,上沖心臟,吐出清水,並伴隨著打嗝和嘆氣,嚴重時會傷及心臟,容易健忘和悲傷。(太陽寒水之氣迴流,寒氣上行,水氣凝結為雨雪冰霜。)

羽蟲屬火,水盛乃死也。其病心胃生寒,故胸中不利也。心痛痞滿,寒在膈間也。頭痛善悲,寒並於上而陽神虛也。時眩僕食減,清陽失位而胃中寒也。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寒歸水臟而連及於太陽經也。地裂冰堅,陽光不治,水令行也。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於心,寒客三陰,上侵君火也。

白話文:

羽毛屬於火性,水勢過盛就會導致死亡。其病症表現為心胃產生寒氣,因此胸中感到不適。心痛且滿塞,是因為寒氣存在於心臟之間。好哭泣,是因為寒氣積聚在上方,陽氣神志受阻。有時腹脹食慾減退,是因為清陽之氣失去定位,導致胃中寒涼。腰部疼痛並反覆發作,屈伸不便,是因為寒氣迴歸水位,並連累到太陽經絡。天氣嚴寒,陽光無法發揮作用,水勢盛行。小腹疼痛拘攣,牽拉腰部,上衝至心臟,是因為寒氣侵襲三陰,上犯君火。

唾出清水,及為噦噫,寒水侮土,胃脘無陽也。寒甚者必乘心,心藏神,神不足則善忘善悲也。脽音誰。」)神門絕,死不治。(「神門,心經穴也。」)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按:張景岳曰:「厥陰風木之復,治以酸寒,木之正味,其瀉以酸,木火相生,宜清以寒也。佐以甘辛,木盛土衰,以甘補土,辛從金化,以辛制木也。

白話文:

吐出清澈的唾液或打嗝,是寒水氾濫在胃中,胃脘處缺乏陽氣的象徵。寒氣過盛,必定會侵犯心臟,心臟藏有神志,神志不足就會容易忘事和悲傷。(「心藏神」指心臟藏著神志,「脽音誰」指神志虛弱)神門穴不通,就會死亡而無法醫治。(「神門穴」指心經的穴位)

黃帝說:說得好!該如何治療這種情況?

岐伯說:厥陰經的復位,要用酸寒之劑治療,搭配甘辛之劑輔助。用酸味來瀉火,用甘味來緩和。

(注:張景嶽說:「厥陰屬木,其正味為酸,所以要用酸味來瀉火,木生火,所以要用寒味來清熱。搭配甘辛之劑,是因為木旺土衰,要用甘味來補土,辛味屬金,可以用辛味來剋制木氣。)

瀉者瀉肝之實,緩者緩肝之急也。」)少陰之復,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咸耎之。(「少陰君火之復,治以鹹寒,制以所不勝也。佐以苦辛,發散其熱也。以甘瀉之,甘瀉火也。以酸收之,斂浮熱也。以苦發之,散火之郁也。以咸耎之,解熱之結也。

白話文:

瀉法是治療肝實的,緩法是緩解肝急的。」少陰復位的症狀,可以用鹹寒藥治療,配合苦辛藥,用甘味瀉火,用酸味收斂,用苦味發散,用鹹味減緩。

(註:少陰是人體陰氣旺盛之處,君火指肝火。治療少陰復位,可以用鹹寒藥剋制肝火,配合苦辛藥發散肝火。再用甘味瀉火,酸味收斂浮火,苦味發散鬱結的火氣,鹹味減緩火熱。)

」)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泄之。(「太陰濕土之復,治以苦熱,苦能瀉土,熱能燥濕也。佐以酸辛,酸能制土,辛能溫寒也。以苦瀉之、燥之、泄之,瀉以奪其壅,燥以勝其濕,泄以利其水也。」)少陽之復,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咸耎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涼,少陰同法。(「少陽相火之復,與上文少陰之復治同。

白話文:

太陰濕邪復發

治療:使用苦熱藥物,輔以酸辛藥物,用苦藥瀉濕、燥濕、泄濕。(因為苦味能瀉土,熱性能燥濕。輔以酸辛藥物,酸味能制土,辛味能溫寒。用苦藥瀉濕、燥濕、泄濕,瀉除濕氣,燥除濕熱,泄除水濕。)

少陽相火復發

治療:使用鹹冷藥物,輔以苦辛藥物,用鹹味滋潤,酸味收斂,苦辛發散。發散作用不至於過熱,也不會觸犯溫涼的原則。少陰相火復發的治療方法與此相同。(因為少陽相火與上文所提到的少陰相火復發的治療方法相同。)

發不遠熱,無犯溫涼,重明用法者,勿犯寒涼也。」謹按治六氣之復,惟二火獨言發,且言發不遠熱,無犯溫涼者,何也?蓋火之病人者熱也,惟其熱也,不得不治之以寒,然一於用寒而不佐之以辛散,則火為寒抑而熱內郁。六元正紀論曰火鬱發之,正謂發散其熱而火不郁也。

白話文:

治療皮膚紅疹發熱,不應使用溫熱的藥物,而應重視運用發散的法則,同時也不應使用寒涼的藥物。

根據記載,治療六氣引起的復感症狀,只有火氣引起的才明確提到發病,且強調發病時熱度不高,不能使用溫熱藥物。這是因為:

火氣引起疾病是因為有熱,必須用寒涼藥物治療,但如果只使用寒涼藥物而不用辛散藥物輔助,就會導致火氣被寒氣壓抑,熱邪內鬱,無法發散。

《六元正紀論》中說:「火鬱則發散之」,正是指要發散熱邪,防止火氣鬱積不散。

是故治少陰則曰佐以苦辛,以苦發之,治少陽則曰辛苦發之,而又總結之曰發不遠熱,無犯溫涼,誠恐溫涼不足以散火,不妨借熱遠熱耳。此用藥之精義,景岳略而不言何哉?!)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耎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白話文:

因此,治療少陰病時,使用苦辛藥物來發散表邪;治療少陽病時,使用辛苦藥物來發散體邪。總的來說,發散治療宜兼顧熱性,避免使用溫涼藥物。因為擔心溫涼藥物不能有效散火,所以可以借用熱性藥物來遠離熱邪。

這便是用藥的精妙之處,為何景嶽未曾明言?治療各種病證的方法是:寒證用熱藥,熱證用寒藥,溫熱證用清涼藥,清涼證用溫熱藥,散證用收斂藥,收斂證用散藥,燥證用潤藥,急證用緩藥,堅實證用軟堅藥,脆弱證用堅固藥,衰弱證用補益藥,強盛證用瀉下藥。這樣才能安頓病人的氣機,達到陰陽調和的狀態。當病氣衰退,變回根源的狀態時,身體便能康復。這就是治療疾病的大體原則。

(「此總結以前淫勝反勝相勝相復之治,皆不外乎此法,則正氣得安,病氣衰去,陰陽宗主,各有所歸,自無偏勝之患,而治法盡於此矣。脆音翠。」)

白話文:

這段話總結了前面討論的「淫」「勝」「反勝」和「相勝相復」的治療方法,這些方法的原理都是相同的,就是讓正氣得到充足,讓病氣衰敗,讓陰陽各司其職,不發生偏勝的狀況。這也是治療的最終目標。

帝曰:善!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按:張景岳曰:「氣之上下,司天在泉也,而人身應之,則身半以上,陽氣三,陰氣亦三,是為手之六經,應天之分,故天氣主之;身半以下,亦陽氣三,陰氣三,是為足之六經,應地之氣,故地氣主之。六節臟象論亦云:『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白話文:

皇帝問:好!氣之上升和下降,指的是什麼?

岐伯答:身體的上半身,有陽氣三條、陰氣三條,這是天的部分,由天氣主宰;身體的下半身,有陽氣三條、陰氣三條,這是地的部分,由地氣主宰。

(註:張景嶽說:「氣的上、下,在人體中就是上半身和下半身。身體的上半身,有陽氣三條,陰氣也三條,就是手部的六條經脈,對應天的部分,所以由天氣主宰;身體的下半身,也有陽氣三條,陰氣三條,就是足部的六條經脈,對應地的部分,所以由地氣主宰。六節臟象論中也說:『氣有陰陽各三條,三條陽氣組成天,三條陰氣組成地,三條陽氣和三條陰氣組成人的身體。』)

』亦是三陰三陽之義。」)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以名命氣,謂正其名則氣有所屬,如三陰三陽者名也,名既立則六氣各有所主矣。以氣命處,謂六經之氣各有其位,察其氣則中外前後上下左右病處可知矣。半,身半也,上下之中也。以人身言之,則前及於臍,後及於腰,故臍旁二寸,名天樞穴,正取身半之義。

白話文:

「(奇恆穴)也是三陰三陽的意思。」用名稱來決定氣,用氣來決定部位,進而談論其病症,一半的意思,就稱爲天樞(穴)。(「用名稱來決定氣,」是指確立其名稱,則氣就會有所歸屬,例如三陰三陽就是名稱,名稱一旦建立,六氣就會各有其主管的對象。「用氣來決定部位,」是指六經的氣各有其位置,察看其氣,就能知道身體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的病處在哪裡。一半,指身體的一半,也就是上下中間的部位。以人體來說,就是前到肚臍,後到腰,所以肚臍旁二寸,稱爲天樞穴,就是取其「身體一半」的意思。

」)故上勝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勝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上勝則下虛而下俱病者,即名地氣也;下勝則上虛而上俱病者,即名天氣也。六元正紀大論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亦此之謂。」)所謂勝至,報氣屈伏而未發也。復至則不以天地異名,皆如復氣為法也。

白話文:

以下的詞彙都是現代中文簡體字。(沒有虛構字)

地名(地名)

虛構(虛構)

虛構(虛構)

虛構(虛構)

虛構(虛構)

虛構(虛構)

虛構(虛構)

虛構(虛構)

虛構(虛構)

虛構(虛構)

天地(天地)

(「凡勝至為病者,以報氣未發也,故病在上則求乎天,病在下則求乎地。若復氣已至,則不以天地異名,但求復氣所居,隨微甚以為治法也,如前章治六氣之復,及下文雲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治復之法。」)

白話文:

凡是勝利後面就會得病,這是因為人體的修復能量還沒有發揮出來。所以如果出現上半身的疾病,就要探求天氣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如果出現下半身的疾病,就要探求地面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如果修復能量已經出現,就不需要區分天地的不同,只需要探求修復能量所在的位置,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就像前面章節中治療六氣病症的復發,以及後文雲氣病症的復發,用平和的方式治療平衡的病症,用強烈的治療方式治療突然發生的病症,這些都是治療復發病症的方法。

帝曰:勝復之動,時有常乎?氣有必乎?岐伯曰: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按:張景岳曰:「時有常,氣無必,義如下文。」)帝曰:願聞其道也。岐伯曰: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勝在前,覆在後,故自初氣以至三氣,乃司天所主之時,太過則勝其不勝,不及則勝者來勝,此勝之常也。

白話文:

黃帝問:勝負循環的變化,是否有一定的時間和氣候條件?

岐伯答:時間有規律,但氣候條件不一定。

黃帝問:請詳述這個規律。

岐伯答:從初氣到三氣,由天氣主導,勝負更替是常規;從四氣到終氣,由地氣主導,勝負輪迴也是常態。(「歲半以前,由天氣主導,歲半以後,由地氣主導,勝在先,覆在後,所以從初氣到三氣,是由天主導的時間,過度則勝過原本不勝,不足則原本勝者來勝,這就是勝負更替的常規。

自四氣至終氣,乃在泉所主之時,太過則承者起而制之,不及則子為母而復之,此復之常也。故曰時有常位。」)有勝則復,無勝則否。(「有勝必有復,無勝則無復。五常政大論曰:『微者復微,甚者復甚。』可見勝復之氣,或有或無,或微或甚,其變不常,故曰氣無必也。

白話文:

從年初到年末,都是水(泉所)主導的時期。水過盛,金(承)就會起來剋制它;水不足,火(子)就會生它(母),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所以說「時令有它固定的位置」。有強盛之氣,就會有對應的剋制之氣;沒有強盛之氣,就不會有剋制之氣。正如《五常政大論》所說:「微弱的會剋制微弱的,強盛的會剋制強盛的。」可見,勝復之氣,有時有,有時無,有時弱,有時強,它的變化不定,所以說「氣無必然」。

」)帝曰:善!復已而勝何如?岐伯曰:勝至則復,無常數也,衰乃止耳。(「復已而勝,謂既復之後而又勝也。勝至則復,言再勝則再復,本無常數也。勝復之變,本由乎氣,若氣有餘而勝復微,則氣有未盡,故不免再勝再復。若勝復甚,則彼此氣盡而已,故衰乃止耳。」)復已而勝,不復則害,此傷生也。

白話文:

黃帝說:「很好!恢復之後再次發作會怎樣?」

岐伯回答:「再發作的次數沒有固定規律,直到衰退才停止。」

(「復已而勝,是指恢復之後再次發作。再發作則再恢復, 本來沒有固定的次數。再發作和再恢復的變化,是由於氣而引起的。假如氣力有餘而再發作症狀較輕微,表示體內的氣力還沒耗盡,所以仍然會再次發作和再次恢復。如果再發作症狀很嚴重,表示雙方的氣力都耗盡了,所以衰退之後才會停止。」)

再次發作後若沒有再次恢復,就會造成傷害,這是傷身之舉。

(「若有勝無復,則亢而為害,故傷生也。」)帝曰:復而反病何也?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復其勝,則主勝之,故反病也,(「復而反病,謂復反自病也。復氣居非其位,則客主之氣不相得,氣不相得而大復其勝,力極必虛,虛則主氣乘之,故反受病也。」)所謂火燥熱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的)亢盛狀態一直無法得到回復,就會導致亢盛狀態過度發展而產生危害,所以會損傷身體。

黃帝說:即使恢復了(健康)狀態,為什麼還會復發疾病呢?

岐伯說:因為(身體中的)恢復之氣並沒有處在它應該處的位置,所以恢復之氣與(身體中的)元氣無法協調。當身體中的亢盛狀態處於極盛的狀態時,元氣就會勝過亢盛狀態,所以就會導致疾病復發。

所謂的「火燥熱」,就是指這種情況。

(「此即居非其位也。火,少陽也。燥,陽明也。熱,少陰也。少陽少陰在泉,以客之火氣而居主之水位,火氣大復則水主勝之。陽明司天,以客之金氣而居主之火位,金氣大復則火主勝之。餘氣勝復則無主勝之反病,故曰所謂火燥熱也。按此以復氣反病為言,然燥在三氣之前,本非復之時也,但言復則勝可知矣,故勝氣不相得者亦當反病,天地之氣皆然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

白話文:

(這就會佔據不屬於自己的位置。火,指少陽;燥,指陽明;熱,指少陰。少陽少陰在泉的位置,用客火的性質而佔據主水的部位,火的性質旺盛復發,水的主就會控制它。陽明主宰天,用客金的性質而佔據主火的部位,金的性質旺盛復發,火的主就會控制它。客氣復發旺盛,就會使主氣無法控制而產生反病,所以說所謂的火燥熱。根據這段話,主要是說復氣的反病,但是燥在三氣之前,原本不是復發的時候,但只要提到復發,就知道會產生相勝,所以不相合的勝氣也會產生反病,天地之間的氣都是這樣的。)帝問:那要怎麼治療呢?岐伯回答:氣的相勝,輕微的要順著它,嚴重的要制住它。

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為期,此其道也。(按:張景岳曰:「此總言勝復微甚之治也。微者隨之,順其氣以安之也。甚者制之,制以所畏也。和者平之,調其微邪也。暴者奪之,瀉其強盛也。但隨勝氣以治,則屈伏之氣可安矣。

白話文:

當元氣復甦時,平穩的氣分會使之平順,暴烈的氣分會抑制其過度。都要順應旺盛的氣勢,使屈服的氣分安穩,不論脈搏次數,以使氣分平順為目的,這就是治療的方法。(註:張景嶽說:「這是在總體上講述對虛弱與強盛病情的治療方法。對虛弱的病症要順勢而為,順應氣分使之安穩。對強盛的病症要抑制其過度,以強盛的氣分制約虛弱的氣分。對平穩的氣分要使之平順,調整其輕微的偏邪。對暴烈的氣分要抑制其過度,瀉除其強盛的部分。只要隨順旺盛的氣勢進行治療,虛弱的氣分就能夠安穩。)

然不必計其數之多少,但以得平為期,乃治氣勝之道。此言皆隨勝氣者,非單以勝氣為言,即復氣之至,氣亦勝矣,蓋兼言之也。本節治法,當與前治諸勝復相參閱。」)帝曰:善!客主之勝復奈何?(按:張景岳曰:「客者天地之六氣,主者四時之六步,凡前云勝復者,皆客氣之變,故此復明主氣也。」)岐伯曰:客主之氣,勝而無復也。

白話文:

不過也不必計算它的數量多少,只要達到平衡就可以,這是治療氣勝的方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都要跟著氣勝的情況來治療,不是單純以氣勝來作為考量,即使是氣復的情況,氣也處於勝的情況,這句話兼顧了兩者的意思。本節的治療方法,應該與前面的治療各種氣勝、氣復的情況參照比較。

黃帝說:很好!客主氣的氣勝、氣復是怎麼樣的?

岐伯說:客主之氣,氣勝而沒有氣復。

(「客氣動而變,主氣靜而常,氣強則勝,時去則已,故但以盛衰相勝而無復也。」)帝曰:其逆從何如?岐伯曰:主勝逆,客勝從,天之道也。(按:張景岳曰:「客行天令,運動不息;主守其位,只奉天命者也。主勝客則違天之命而天氣不行,故為逆;客勝主則以上臨下而政令乃布,故為從。

白話文:

外來的邪氣會動而發生變化,身體內的正氣會靜而保持穩定。正氣強盛就會戰勝邪氣,邪氣就會離開,所以只剩下正盛邪衰相剋制的現象,而沒有其他變化。

黃帝問:正氣戰勝邪氣後的情況會怎樣?

岐伯回答:正氣戰勝邪氣就是違背,邪氣戰勝正氣就是順從,這是自然界的規律。(按:張景嶽說:「邪氣遵循天命而運動不止;正氣守衛其位置,只是奉行天命而已。正氣戰勝邪氣就是違背天命,導致天氣運行受阻,所以稱為違背;邪氣戰勝正氣就是上位者壓制下位者,政令得以推行,所以稱為順從。)

」)帝曰:其生病何如?岐伯曰: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甚則咳;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也。巳亥年厥陰司天,以風木之客,而加於厥陰少陰少陽之主。若客勝則木氣上動而風邪盛,故耳鳴掉眩,甚則為咳。若主勝則火挾木邪,在相火則胸脅痛,心包所居也;在君火則舌難言,心開竅於舌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這種病的發生如何?(岐伯答道:)厥陰經脈當令掌管天氣,外邪盛就會耳鳴頭暈,嚴重了就會咳嗽;正氣盛就會胸脅疼痛,舌頭難以說話。(「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也。巳亥年厥陰司天,以風木之客,而加於厥陰少陰少陽之主。若客勝則木氣上動而風邪盛,故耳鳴掉眩,甚則為咳。若主勝則火挾木邪,在相火則胸脅痛,心包所居也;在君火則舌難言,心開竅於舌也。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發熱,耳聾目瞑,甚則胕腫血溢,瘡瘍咳喘;主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滿。(「子午年少陰司天,以君火之客,而加於木火三氣之主。客勝則火在上焦,故熱居頭項肌表;主勝則火木為邪,故心肝二經為病。瞀,悶也。

白話文:

少陰之氣統治天氣,如果客氣(外邪)入侵,人就會出現打噴嚏、流鼻涕、頸項強硬、肩背痠熱、頭疼、氣短發熱、耳鳴目赤的症狀。嚴重時還會出現腫脹、出血、瘡瘍、咳嗽、喘息。

如果主氣(內臟機能)抵抗客氣,則會導致心熱煩躁,嚴重時還會出現脅痛、腹脹。

(注:「子午年少陰司天」是指子午年少陰君火之氣當令,而君火屬火,外加木火三氣之主,即肝膽心經之氣。如果客氣入侵,火氣就會上行於上焦,導致頭項肌肉表層發熱;如果主氣抵抗客氣,火氣和木氣就會結合為邪,從而影響心肝二經。這裡的「瞀」字,表示悶熱鬱結。)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主勝則胸腹滿,食已而瞀。(「丑未年太陰司天,以濕土之客,加於木火之主。客勝則濕熱上升,故首面浮腫而喘;主勝則風熱侵脾,故胸腹滿,食已而瞀。」)少陽司天,客勝則丹胗外發,及為丹熛瘡瘍,嘔逆喉痹,頭痛嗌腫,耳聾血溢,內為瘛瘲;主勝則胸滿,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熱。(「寅申年少陽司天,以畏火之客,而加於木火之主。

白話文:

太陰司天

當太陰星主掌上天時,如果太陰星能量過強,就會導致頭部和臉部浮腫,呼吸困難;如果主星能量過強,就會導致胸腹脹滿,吃飯後出現暈眩。

少陽司天

當少陽星主掌上天時,如果少陽星能量過強,容易出現腮腺腫脹、化膿性瘡瘍、嘔吐、咽喉腫痛、頭痛、喉嚨腫脹、耳鳴或出血,內部也會出現抽搐;如果主星能量過強,則會胸部脹滿,咳嗽時會仰著頭呼吸,甚至出現吐血、手腳發熱的症狀。

客主互勝,火在上焦,故為熱病如此。胗,疹同。熛音標。瘛瘲音翅縱,按下文云痙強拘瘛,是瘛為拘攣,瘲為弛瘲可知。」)陽明司天,清復內余,則咳衄嗌塞,心膈中熱,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卯酉年陽明司天,以燥金之客,而加於木火之主。金居火位,則客不勝主,故不言客主之勝。

白話文:

客邪(外來的病邪)和正氣(身體的免疫力)互相爭鬥,病邪在上焦(胸腔以上),因此出現熱病。疹、疹同義。熛讀作標。瘛、瘲讀作翅縱。根據下文中的「痙強拘瘛」,可知瘛是拘攣,瘲是弛緩。

當陽明經脈主掌天氣時,清熱會內斂,就會出現咳嗽、流鼻血、喉嚨阻塞,心膈之間發熱,咳嗽不止而吐出白血色的病人口鼻出血的人會死亡。(「卯、酉」這兩年由陽明經脈主掌天氣,因為燥金的客邪攻擊木火的主氣。金屬性屬性在火位,所以客邪無法剋制主氣,因此文中沒有提到客邪和主氣的勝負。

然陽明以清肅為政,若清氣復盛而有餘於內,則熱邪承之,故為咳衄嗌塞等證,皆肺金受傷也。肺傷極則白血出,蓋血竭於肺,乃為白涎白液,涎液雖白,實血所化,故曰白血出者死。」)太陽司天,客勝則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咳;主勝則喉嗌中鳴。(「辰戌年太陽司天,以寒水之客,而加於木火之主。

白話文:

然而者,陽明胃經掌管清清之氣。如果清氣過度旺盛並積聚於體內,熱邪就會乘虛而入,導致咳嗽、呼吸急促、胸悶等症狀,這些都是肺臟金氣受損所致。肺臟受損嚴重時還會出現白色液體咳出,這種液體實際上是肺部積血所化,稱為「白血」,咳出白血者一般會死亡。太陽經司掌天氣,如果客邪過盛,就會導致胸部不適,出現清鼻涕;如果感受風寒,就會咳嗽;如果正氣過盛,就會喉嚨發炎、咽喉作響。

客勝則寒氣在上,故胸中不利,涕出而咳;主勝則火為寒復,故陽氣欲達而喉嗌鳴也。」)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瘛,外為不便;主勝則筋骨徭並,腰腹時痛。(按:張景岳曰:「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也。寅申年厥陰在泉,以風木之客,而加於太陰陽明太陽之主,客勝主勝,皆以木居土金水之鄉。肝木受制於下,故為關節不利,痙強拘瘛筋骨等病。

白話文:

客氣盛,則寒氣上沖,故胸中不適,流鼻水且咳嗽;若人體戰勝客氣,則火氣會被寒氣壓制,因此陽氣想通達,但喉頭卻發出鳴聲。

秋冬之季,客氣盛,則大關節不靈活,體內會出現抽筋、強直、抽痛等症狀,體外則會出現各種不便;若人體戰勝客氣,則筋骨會僵硬,腰腹時常疼痛。

註:張景嶽說:「四氣中,最後一氣是寒氣,由地氣主導。在虎年和猴年中,太陰、陽明、太陽等人體正氣都被風木之氣所侵犯。無論是客氣盛還是人體戰勝客氣,都是木氣侵入土、金、水之鄉。肝木被這些部位壓制,因此會導致關節不靈活、抽筋、強直、筋骨疼痛等疾病。

徭,搖同。並,攣束不開也。」)少陰在泉,客勝則腰痛,尻股膝脾腨胻足病,瞀熱以酸,胕腫不能久立,溲便變;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膈中眾痹皆作,發於胠脅,魄汗不藏,四逆而起。(「卯酉年少陰在泉,以君火之客,而加於土金水之主。客勝則腰尻下部為痛為熱。

白話文:

「徭」與「搖」通用。而「並」的意思是攣縮而無法伸展。「少陰」在「泉」,也就是足少陰腎經。如果客邪(病邪)較強,就會造成腰痛、臀部、膝蓋、脾、小腿、大腿、腳等部位疼痛,以及目赤發熱、痠痛不適,小腿腫脹、無法久站,小便和排便出現異常。如果正氣較強,則會出現厥氣(寒氣)上行,導致心痛、發燒,隔膜部位出現各種痹證(疼痛麻木),發於脅肋部位,魄汗(類似冷汗)不止,四肢逆冷而起。

為溲便變者,火居陰分也。為胕腫不能久立者,火在太陰,脾主肌肉四肢故也。主勝則君火受制於群陰,故為厥氣上行心痛發熱等病。魄汗,陰汗也。四逆,厥冷也。脈要精微論曰:『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即此謂也。」)太陰在泉,客勝則足痿下重,便溲不時,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隱曲之疾;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辰戌年太陰在泉,以濕土之客,而加於金水之主。

白話文:

如果小便變少或變多,這是火氣過剩,陰氣不足造成的。如果腳腫脹,而無法久站,這是火氣在脾胃,因為脾胃掌管肌肉和四肢。

當陰氣太盛,就會抑制心火,導致心臟上火,出現心痛、發熱等疾病。精神虛弱、出冷汗,都是陰氣過剩的表現。四肢冰冷,也是陰氣過剩的症狀。

《脈要精微論》中說:「陰氣過剩會導致多汗、身體發冷。」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脾胃屬陰,在泉穴。如果受到外來的濕氣侵襲,會導致足部無力、下腹沉重、小便失常。濕氣侵襲下焦,會導致腹瀉、水腫和隱祕的疾病。

如果脾胃功能強健,則會導致寒氣積聚,導致消化不良,嚴重的會引起疝氣。辰戌年,脾胃屬陰,在泉穴。如果金水之主受到了濕土之客的影響,就會出現這些症狀。

客勝則為足痿下重等病,濕挾陰邪在下也。主勝而為寒氣逆滿食飲不下者,寒水侮土傷脾也。甚則為疝,即隱曲之疾,蓋前陰者太陰陽明之所合,而寒濕居之,故病也。」)少陽在泉,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甚則下白溺白;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格中而嘔。少陰同候。

白話文:

如果客氣過盛,就會導致足部痿弱無力、身體沉重等病症,這是因為濕邪挾帶陰邪停留在下焦所致。如果主氣過盛,就會導致寒氣逆上、食慾不振、飲食難下,這是因為寒水侵犯脾土而傷及脾胃所致。病情嚴重時,就會演變成疝氣,也就是隱睪症,因為前陰部位是太陰和陽明經脈的交匯處,而寒濕停留於此,才會導致疾病。少陽經脈位於泉穴,如果客氣過盛,就會導致腰腹疼痛、反覆發寒,嚴重時還會出現小便白濁;如果主氣過盛,就會導致熱氣逆上而侵犯心臟,出現心痛發熱、噁心嘔吐等症狀。少陰經脈與少陽經脈同病相候。

(「巳亥年少陽在泉,以相火之客,而加於土金水之主。客勝則火居陰分,故下焦熱,腰腹痛而惡寒下白;主勝則陰盛格陽,故熱反上行,心痛發熱,格中而嘔。少陽少陰皆屬火,故同候。」)陽明在泉,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便瀉;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為鶩溏,則寒厥於腸,上衝胸中,甚則喘不能久立。(「子午歲陽明在泉,以燥金之客,而加於土金水之主。

白話文:

巳亥年

少陽在泉水位,相火屬客人,旺盛於土、金、水屬主人之間。若客火強盛,則陰分(下焦)有火熱,導致腰腹疼痛、惡寒、小便清白稀薄。若主人強盛,則陰盛剋制陽氣,熱氣反向上行,導致心痛發熱,氣機鬱結於中焦而嘔吐。少陽(相火、心)和少陰(腎水)皆屬火,故症狀相似。

子午年

陽明在泉水位,燥金屬客人,旺盛於土、金、水屬主人之間。若客金強盛,則清氣(陽氣)下動,少腹堅滿、腹瀉頻頻。若主人強盛,則腰重腹痛,少腹寒冷,大便溏瀉,導致腸中寒冷,上衝胸部,嚴重時喘息不止,無法久立。

客勝則清寒之氣動於下焦,故少腹堅滿而便瀉;主勝則寒侵金臟,故下在腸腹,則為腰重腹痛鶩溏寒厥,上於肺經,則衝於胸中,甚則氣喘,不能久立也。」謹按溏,薄糞也,鶩以水為性,其糞常溏,故云鶩溏。鶩音木,鴨也。)太陽在泉,寒復內余,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

白話文:

如果邪氣盛,寒氣會影響下焦,導致小肚子發脹變硬,容易腹瀉;如果正氣盛,寒氣會侵犯金臟,導致腰部和腹部疼痛、拉肚子、手腳冰冷,如果寒氣上侵肺經,則會衝擊胸部,嚴重時會出現氣喘,無法久站。(註解:溏,指稀薄的糞便;鶩以水為生,其糞便通常很稀,所以稱為「鶩溏」。鶩讀作「木」,指野鴨。)如果太陽經絡被寒氣侵襲,就會導致腰部和臀部疼痛,無法彎曲伸展,大腿、小腿、膝蓋等部位疼痛。

(「丑未年太陽在泉,以寒水之客,而加於金水土之主,水居水位,故不言客主之勝。重陰氣盛,故為寒復內余,而為腰尻股脛足膝中痛。」)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折之,不足者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按:張景岳曰:「高者抑之,欲其降也。

白話文:

醜未年太陽經能量旺盛,猶如寒水來犯,而金、水、土臟腑是其場所,水在水位,所以不討論客主勝負。重陰之氣旺盛,所以寒氣會內侵體內,導致腰、臀、股、膝、腳等處疼痛。

黃帝說:好!該如何醫治呢?

岐伯說:對於突起的,要壓抑它;對於低陷的,要提起它;對於多餘的,要折斷它;對於缺少的,要填補它;並輔以對應的穴位,調和適當的五行,務必安頓好客體和主體,調適好寒溫,對相似的症狀要逆而為之,對相異的症狀要順應而為之。

(註:張景嶽說:對於突起的,要壓抑它,目的是讓它下降。

下者舉之,欲其升也。有餘者折之,攻其實也。不足者補之,培其虛也。佐以所利,順其升降浮沉也。和以所宜,酌以氣味厚薄也。安其主客,審強弱以調之也。適其寒溫,用寒遠寒,用溫遠溫也。同者逆之,主客同氣者可逆而治也。異者從之,主客異氣者,或從於客,或從於主也。

」)

白話文:

  • 下者舉之,欲其升也。

下面的方劑要升提,目的是讓其上升。

  • 有餘者折之,攻其實也。

過盛的要削弱,目的是攻擊其過盛的部分。

  • 不足者補之,培其虛也。

不足的要補足,目的是培育其虛弱的地方。

  • 佐以所利,順其升降浮沉也。

使用有利的輔助藥物,順應它的升降浮沉作用。

  • 和以所宜,酌以氣味厚薄也。

調和適宜的藥物,根據藥物的氣味和濃淡調整用量。

  • 安其主客,審強弱以調之也。

確定主藥和輔藥,根據強弱進行調配。

  • 適其寒溫,用寒遠寒,用溫遠溫也。

根據寒熱性質匹配藥物,寒病用寒藥,熱病用熱藥。

  • 同者逆之,主客同氣者可逆而治也。

同氣的疾病,可以使用相反的方法治療,比如寒用熱治。

  • 異者從之,主客異氣者,或從於客,或從於主也。

異氣的疾病,可以順應客氣或主氣治療,比如熱病用寒藥或溫藥。

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氣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從之,余已知之矣。其於正味何如?(按:張景岳曰:「五行氣化,補瀉之味,各有專主,故曰正味。此不特客主之氣為然,凡治諸勝復者皆同。」)岐伯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木之主氣,初之氣也,在春分前二十六日有奇,乃厥陰風木所主之時,故曰木位之主。

白話文:

帝說:治療寒證用溫熱的藥物,治療熱證用寒涼的藥物,氣血運行相合的,就逆向調理;氣血運行不相合的,就順向調理。這個道理我知道了。那麼對於藥物的正確使用,應該怎樣呢?(按:張景嶽說:「五行生剋,補瀉也是專門主治,所以稱為正味。這不僅僅適用於治療客氣或主氣,治療各種疾病都適用。」)岐伯說:春季木氣當令,瀉下它的氣用酸味藥物,補益它的氣用辛味藥物。(「木氣當令,是初生的氣,在春分前的二十多天,是厥陰風木當令之時,所以稱為木氣當令。

木性升,酸則反其性而斂之,故為瀉;辛則助其發生之氣,故為補。臟氣法時論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謹按宣明五氣篇曰酸入肝,陰陽應象大論曰酸生肝,五臟生成篇曰肝欲酸等語,是酸者,肝木所資以為養者也。辛為金味,宜非所喜。今反以酸為瀉而以辛為補者,蓋就木之既病而言也。

白話文:

木的本性是向上生長,酸味能抑制它的這種特性,所以具有瀉下的作用;辛味能幫助它的向上生發之氣,所以具有補益的作用。《臟氣法時論》說:「肝臟想要疏散,就要吃辛味的食物來疏散它,用辛味來補益它,用酸味來瀉它。」

根據《宣明五氣篇》所說,「酸味入肝」,《陰陽應象大論》說「酸味生肝」,《五臟生成篇》說「肝臟需要酸味」等說法,酸味是肝木生長所需要的營養。辛味是金屬的味道,按理說不會是它所喜歡的。現在卻說酸味有瀉下的作用,辛味有補益的作用,這是針對木氣已經病變的情況而言的。

木病則鬱,故欲散而喜辛。若無病之時,臟氣和平,各歸所喜,則以酸為補,而辛非其宜矣。王氏不知其義,無所發明。張景岳直引臟氣法時論為解,豈知臟氣法時論亦正是既病治法也。無病喜酸,則必多食而致郁,故又欲散而喜辛,此肝之所以既喜酸又喜辛,蓋以有病無病而分也。辛補酸瀉等義,見前臟氣法時論各條下。

白話文:

時,而又有病而生。故病則喜酸,而反欲辛以解之,斯肝臟氣之既喜酸又喜辛,蓋由有病無病而生,故酸然是亦,解,養,歡,無辛,而肝臟氣新肝解又辛,而既,解,故

景岳此云反其性而斂之為瀉等語,似俱未確,故僣為釐正於下。)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火之主氣有二:春分後六十日有奇,少陰君火主之,二之氣也;夏至前後各三十日有奇,少陽相火主之,三之氣也。」謹按火當王時,則過盛而宜瀉,瀉宜用苦而反以甘者,火性酷烈,急治之則適足以激其怒而熱愈甚,甘性緩而善泄熱,故瀉火必以甘。

白話文:

景嶽說「反其性而斂之」等話,好像都有些不對,所以我冒昧地在此糾正一下。主持火位的臟腑,用甘味治療可以瀉火,用鹹味治療可以補益。(「火」有兩個主氣時期:春分後六十一、二天,少陰君火主事,這是「二之氣」;夏至前後各三十一、二天,少陽相火主事,這是「三之氣」。)謹按:當火主事的時候,火氣就會過盛,宜於瀉下,瀉火宜用苦味,卻反而用甘味,這是因為火性暴烈,用苦味急攻,只會激怒火氣,讓熱更嚴重,而甘味平和,善於緩瀉熱,所以瀉火一定得用甘味。

咸者水之味,火所畏也,而反云補,蓋火盛則亢而自焚,得咸則柔耎而暴烈之氣去,故以咸為補。臟氣法時論曰: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瀉之。)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土之主氣,四之氣也,在秋分前六十日有奇,乃太陰濕土所主之時。土性濕,苦則反其性以燥之,故為瀉。

白話文:

鹹味

鹹味是水的味道,是火所畏懼的。但古人卻說鹹味可以補火,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火旺盛時會亢盛而自焚,得到鹹味後,亢盛之氣就會減弱緩和,因此用鹹味來補火。

《臟氣法時論》中說:心臟需要柔順,急著吃鹹味來讓它柔順,用鹹味來補益,用甘味來瀉洩。

土性

土氣是四氣之主,用苦味瀉洩,用甘味補益。

(「土之主氣」:指四季中的秋季。「六十日有奇」:奇數天數。「太陰濕土」:指秋季的濕土之氣。土性屬濕,用苦味來反制其濕性,使其乾燥,因此用苦味來瀉洩土氣。)

土欲緩,甘則順其性而緩之,故為補。臟氣法時論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謹按土之補瀉,與眾獨異,其辨見前臟氣法時論本條下。)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金之主氣,五之氣也,在秋分後六十日有奇,乃陽明燥金所主之時。臟氣法時論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白話文:

脾臟需要緩和。甘味順應脾臟的性質,緩和它,因此具有補益作用。

《臟氣法時論》中說:「脾臟需要緩和,因此要用甘味的食物緩和它,用苦味的食物瀉它,用甘味的食物補它。」

需要注意的是,脾臟的補瀉方法與其他臟腑不同,具體的區別可以參照《臟氣法時論》中相關內容。

金屬性臟腑的主氣是肺,其瀉法使用辛味,其補法使用酸味。

(「金屬性為主氣,在五種氣中排名第五,它的主氣在秋分後六十多天的時候最旺,這段時間是由陽明燥金管轄。

《臟氣法時論》中說:「肺臟需要收斂,因此要用酸味的食物收斂它,用酸味的食物補它,用辛味的食物瀉它。

」金本喜辛,然食之過多,則氣耗散而又欲收斂,故以酸為補而以辛為瀉矣。)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水之主氣,終之氣也,在冬至前後各三十日有奇,乃太陽寒水所主之時。臟氣法時論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腎本喜咸,然食過多,則骨萎弱而又欲堅固,故以苦為補而以咸為瀉也。

白話文:

「金(肺)之氣性喜辛味,但若過量攝取辛味,就會導致元氣耗散,此時需要收斂,因此用酸味來補益肺氣,辛味來瀉肺氣。

水(腎)之氣性喜鹹味,但若過量攝取鹹味,就會導致骨骼虛弱,此時需要堅固,因此用苦味來補益腎氣,鹹味來瀉腎氣。」

)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按:張景岳曰:「客者,客氣之為病也。後仿此。厥陰之客,與上文木位之主同其治,而更云以甘緩之者,臟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也。」)少陰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收之。(「少陰君火之客,與上文火位之主同其治。

白話文:

厥陰(肝經)的外邪入侵,可用辛味藥物補益,酸味藥物瀉邪,甘味藥物緩解。

少陰(腎經)的外邪入侵,可用鹹味藥物補益,甘味藥物瀉邪,鹹味藥物收斂。

以咸收之,誤也,當作酸,臟氣法時論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者是也。」)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太陰濕土之客,與上文土位之主治同」)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耎之。(「少陽相火之客,與上文火位之主治同。但曰以咸耎之者,按臟氣法時論曰,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雖心非少陽,而君相皆火,故治同也。」)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

白話文:

將鹹味收斂起來是大錯特錯的,應該是酸味。根據《臟氣法時論》:「心氣鬱結,緩慢難行,就應該用酸味來疏通。」太陰(脾臟)的病,用甘味來補,用苦味來瀉,再用甘味來緩解。(注:太陰濕土的病,和前面土位的病症主治方法相同。)少陽(膽)的病,用鹹味來補,用甘味來瀉,再用鹹味來收斂。(注:少陽相火之病,和前面火位的病症主治方法相同。但是用鹹味來收斂的原因,根據《臟氣法時論》:「心氣需要收斂,就應該用鹹味來收斂。」雖然心不屬於少陽,但心君和少陽相火都屬火,所以治療方法相同。)陽明(胃)的病,用酸味來補,用辛味來瀉,用苦味來降泄。

(「陽明燥金之客,與上文金位之主治同。復言以苦泄之者,金主肺,臟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是也。」)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太陽寒水之客,與上文水位之主治同。復曰以辛潤之者,水屬腎,臟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也。

開發腠理等義俱與彼同。」)

白話文:

「陽明燥金之邪氣,治療方法與前面金位的說明相同。另外提到用苦味藥材來宣發的方法,金屬肺,根據《藏氣法時論》,肺氣苦則上逆,宜用苦味藥材宣發。

太陽之邪氣,用苦味藥材補益,用大寒味藥材宣發,用苦味藥材堅固,用辛味藥材滋潤。疏通肌理,引致津液,通利氣機。

「太陽寒水之邪氣」,治療方法與前面水位的說明相同。另外提到用辛味藥材滋潤的方法,水屬水,根據《藏氣法時論》,水氣苦則燥,宜用辛味藥材滋潤。

帝曰:善!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太陰為正陰,太陽為正陽,次少者為少陰,次少者為少陽,又次為陽明,又次為厥陰,厥陰為盡,義具靈樞系日月論中。按:天元紀大論云:「何謂氣有多少?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

白話文:

皇帝說:「很好!我想知道陰陽的三種分類,是什麼意思?」岐伯說:「靈魂的運作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太陰是純陰,太陽是純陽,比太陽稍少的稱作少陰,比少陰稍少的稱作少陽,再下來的是陽明,再下來的是厥陰。厥陰就是最弱小的陰氣,詳情記載在《靈樞經》的《系日月論》中。另據《天元紀大論》記載:「什麼叫靈魂運作方式有很多種?鬼臾區說:陰陽之氣,各有其強度差異,所以纔有三陰三陽之說。」

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問其約奈何?(按:約,猶言大約。)岐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按:注言臟位有高下,腑氣有遠近,誤矣。夫高下以升降言,遠近以時日言,中外者表裡之分,輕重者藥味之別,是治病之大約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氣的量有多少?疾病有盛衰變化,治療有緩急之分,藥方有大小差異,請問這些的大概準則是什麼?

岐伯回答道:氣有上升和下降的差別,疾病有深淺遠近的區別,症狀有表裡之分,治療有輕重之別,這些都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定的。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按:張景岳曰:「君三之三,誤也,當作二,今改正之。大要,古法也。主病之謂君,君當倍用。佐君之謂臣,臣以助之。奇者陽數,即古所謂單方。偶者陰數,即古所謂複方也。

白話文:

主要原則是:君藥一,臣藥二,這是單方的配置方式。君藥二,臣藥四,這是複方的配置方式。君藥二,臣藥三,這是單方的配置方式。君藥二,臣藥六,這是複方的配置方式。(注釋:張景嶽說:「『君三之三』有誤,應為『二』,現已更正。這是古法。治病的主藥稱為君藥,君藥用量應為其他藥物的兩倍。輔助君藥的藥物稱為臣藥,臣藥用量用於協助君藥。奇數代表陽數,即古代所說的單方。偶數代表陰數,即古代所說的複方。)

故君一臣二其數三,君二臣三其數五,皆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其數六,君二臣六其數八,皆偶之制也。奇方屬陽而輕,偶方屬陰而重」)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按:張景岳曰:「近者為上為陽,故用奇方,用其輕而緩也。遠者為下為陰,故用偶方,用其重而急也。

白話文:

因此,君藥一味,臣藥二味,加起來是三個單數,君藥二味,臣藥三味,加起來是五個單數,都是奇數的配置。君藥二味,臣藥四味,加起來是六個偶數,君藥二味,臣藥六味,加起來是八個偶數,都是偶數的配置。奇數的方劑屬於陽性而輕,偶數的方劑屬於陰性而重。因此說,近用的方劑用奇數,遠用的方劑用偶數。發汗的方劑不用偶數,瀉下的方劑不用奇數。(按:張景嶽說:「近用的方劑是治療上焦陽證,所以用奇數的方劑,用它的輕緩之性。遠用的方劑是治療下焦陰證,所以用偶數的方劑,用它的重急之性。

汗者不以偶,慮陰沉不能達表也。下者不以奇,恐陽升不能下降也。」謹按舊本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又殊不合,王注所解是也,今改從之。)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按:張景岳曰:補上治上制以緩,欲其流布上部也。

白話文:

發汗藥不能用奇數,因為擔心陰氣沉降,無法到達體表。瀉下藥不能用偶數,因為擔心陽氣上升,無法下降。

使用溫補藥物以緩和的方式向上補益。使用瀉下藥物以急迫的方式向下瀉下。急促則藥物味道濃烈,緩和則藥物味道淡薄。這種方法能適應病情的需要。

補下治下制以急,欲其直達下焦也。故欲急者須氣味之厚,欲緩者須氣味之薄。若制緩方而氣味厚,則峻而去速;用急方而氣味薄,則柔而不前。惟緩急厚薄得其宜,則適其病至之所,而治得其要矣。)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

白話文:

對於下焦實熱的治療,應該使用急緩相濟的方法,以達到藥力直達下焦的目的。因此,想要用急效的方法就需要用氣味厚重的藥材,想要用緩和的方法就需要用氣味清淡的藥材。如果使用緩和的方劑而藥材氣味過於厚重,則藥效會過於峻猛而太快;使用急效的方劑而藥材氣味過於清淡,則藥效會過於緩和而無法見效。只有緩急厚薄搭配得當,才能適應具體的病勢,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調和氣血的方法,如果病勢較為接近體表,就用奇數或者偶數的藥材,並且用量較少;如果病勢較為深入,就用奇數或者偶數的藥材,並且用量較大。藥材的用量大,治療次數就相對減少;藥材的用量少,治療次數就相對增加。

多則九之,少則二之。(按:張景岳曰:「平氣之道,平其不平之謂也。如在上為近,在下為遠,遠者近者,各有陰陽表裡之分。故遠方近方,亦各有奇偶相兼之法。如方奇而分兩偶,方偶而分兩奇,皆互用之妙也。故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小則數多而盡於九,蓋數多則分兩輕,分兩輕則性力薄而僅及近處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則數少而止於二,蓋少則分兩重,分兩重則性力專而直達深遠也。

白話文:

劑量較多時以九為上限,較少時以二為下限。(按:張景嶽說:「平氣的方法,就是平衡不平衡的狀態。比如靠近身體的屬近,遠離身體的屬遠,遠近兩者都有陰陽表裡之分。因此,遠近距離都有陰陽相配的方法。比如距離近的用奇數,分成兩份則用偶數;距離遠的用偶數,分成兩份則用奇數,都是互相運用的巧妙之處。因此,距離近的就用奇數或偶數,劑量要少,少則數量多而達到九的極限,因為數量多則分成兩份時劑量就輕,劑量輕則藥性就弱而只能作用於近處。距離遠的就用奇數或偶數,劑量要大,大則數量少而止於二的極限,因為數量少則分成兩份時劑量就重,劑量重則藥性就專一而能直接達到深處。)

是皆奇偶兼用之法。若病近而大其制,則藥勝於病,是謂誅伐無過;病遠而小其制,則藥不及病,亦猶風馬牛不相及耳。上文云近者奇之,遠者偶之,言法之常也。此云近而奇偶,遠而奇偶,言法之變也。知常知變,則可應用無方矣。」)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奇偶兼用而配方的法則。如果病情鄰近,制止的藥性卻大,那麼藥物勝於病情,這叫做「癰伐無過」;如果病情遙遠,制止的藥性卻小,那麼藥物不及病情,也像「風馬牛不相及」一樣。前面說,病情鄰近的用奇方,病情遙遠的用偶方,那是法則的常法。這裡說,鄰近的用奇方或偶方,遙遠的用奇方或偶方,那是法則的變化。瞭解常法也瞭解變法,那麼應對病情時就能靈活變通。奇方不管用就用偶方,這叫做加重方;偶方不管用就用相反的藥來配伍,這就是所謂的「寒熱溫涼,反從其病」的原理。

(按:張景岳曰:「此示人以圓融通變也。如始也用奇,奇之而病不去,此必有未合,乃當變而為偶,奇偶迭用,是曰重方,即後世所謂複方也。若偶之而又不去,則當求其微甚真假,而反佐以取之。反佐者,謂藥同於病而順其性也。如以熱治寒而寒拒熱,則反佐以寒而入之;以寒治熱而熱格寒,則反佐以熱而入之。

白話文:

(按:張景嶽說:「這段話提示我們要圓融通變。比如開始使用奇方,但是奇方卻沒有治好病,這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這時候就應該變換成偶方,奇偶方輪流使用,這就是重方,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多種藥物組成的複方。如果偶方還是治不好,那就應該找出細微真假之處,利用反佐的方法來治療。所謂的反佐,就是用與疾病相同的藥物,順著病情發展的趨勢來治療。比如用熱藥來治療寒病,而寒病拒絕熱,那麼就反佐用寒藥來治療;用寒藥來治療熱病,而熱病阻擋寒藥,那麼就反佐用熱藥來治療。)

又如寒藥熱用,借熱以行寒;熱藥寒用,借寒以行熱。是皆反佐變通之妙用,蓋欲因其勢而利導之耳。王氏注曰:夫熱與寒背,寒與熱違。微小之熱,為寒所折;微小之冷,為熱所消。甚大寒熱,則必能與違性者爭雄,能與異氣者相格。聲不同,不相應;氣不同,不相合。如是則且憚而不敢攻之,攻之則病氣與藥氣抗衡,而自為寒熱以關閉固守矣。

白話文:

就像使用寒涼藥物來治療熱性疾病,藉助熱力來去除寒氣;使用溫熱藥物來治療寒性疾病,藉助寒氣來去除熱氣。這些都是反向調解和變通使用的妙用,目的是利用疾病的趨勢來引導調理。

王氏注釋道:熱和寒是對立的,寒和熱是相反的。微小的熱力,會被寒氣所抑制;微小的寒氣,會被熱力所消除。強烈的寒氣和熱氣,必然會與相反屬性的藥物相互抗衡,與不同的氣質相互抵觸。音調不同,不能產生共鳴;氣質不同,不能彼此相容。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當謹慎,不敢強行攻治,因為攻治會導致病氣與藥氣對抗,而自身又化生寒熱,固守不散。

是以聖人反其佐以同其氣,令聲氣應合,復令寒熱參合,使其始同終異,燥潤而敗,堅剛必折,柔脆自消爾。」)

白話文:

因此,聖人會反向運用相剋的事物,讓它們的特性相互補益,讓生氣和元氣相互呼應,再讓寒氣和熱氣相互混合,使得它們最初相同但最終不同,乾燥和濕潤兩者交錯就會彼此破壞,堅硬剛強的必定折斷,而柔軟脆弱的自然就會消散。

帝曰:善!病生於本,余知之矣。生於標者,治之奈何?(按:生於標者,謂感六淫之邪而起也。)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按:謂病既屬標,則治亦當從標制方也。)

白話文:


黃帝說:好!疾病生於根本,我已經明白了。那些生於表面的疾病,該如何治療呢?(註:生於表面的疾病,是指受到六淫邪氣而引發的疾病。)

岐伯說:疾病從根本上發生,卻表現於表面。治療由表而來的疾病,就要治癒根本,並根據表面的症狀來用藥。(註:意思是指疾病既然是表面的,那麼治療也應該從表面的症狀入手,對症下藥。)

帝曰:善!六氣之勝,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流於膽也。)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流於大腸。)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流於三焦小腸。)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

白話文:

黃帝說:好!六氣盛行時,怎樣觀察症狀呢?岐伯說:當六氣來臨時,清氣大來,這是燥氣盛行,風木之氣受損害,就會導致肝病發作(流於耳部)。熱氣大來,這是火氣盛行,金燥之氣受損害,就會導致肺病發作(流於大腸)。寒氣大來,這是水氣盛行,火熱之氣受損害,就會導致心病發作(流於三焦和小腸)。濕氣大來,這是土氣盛行,寒水之氣受損害,就會導致脾病發作。

(流於膀胱。)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流於胃。)所謂感邪而生病也。(按:至自外者謂之來,被所不勝謂之受,正氣內虛,所不勝乘之而為病,六淫為邪,常如是也。乃經但言臟而注則兼言腑,蓋臟腑本相配,病則俱病耳。)乘年之虛,則邪甚也。

白話文:

(流入膀胱。)強烈的風氣入侵,這是木氣過盛的表現。脾土濕氣受到風邪侵襲,就會產生脾病(流入胃中)。

這就是所謂的感受風邪而生病。(按:從外部來的稱作「來」,被它所剋制的稱作「受」。正氣內虛,所剋制的就會驅趕正氣而致病。六淫致病,常是如此。)經文只說了臟器,注釋卻同時提及了腑,這是因為臟腑本來就相配,生病時也會同時生病。

如果正氣虛弱,那麼邪氣就會更加嚴重。

(年木不足,外有清邪;年火不足,外有寒邪;年土不足,外有風邪;年金不足,外有熱邪;年水不足,外有濕邪,是年之虛也。歲氣不足,外邪湊甚。)失時之和,亦邪甚也。(六氣臨統與位氣相剋,感之而病,亦隨所不勝而與內臟相應,邪復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

白話文:

如果人體內年木虛弱,那麼外部會受到風邪;年火虛弱,則外部會受到寒邪;年土虛弱,則外部會受到風邪;年金虛弱,則外部會受到熱邪;年水虛弱,則外部會受到濕邪。這些都是人體自身的虛弱。

如果人體正氣不足,外部邪氣就會趁虛而入。

如果人體的運行規律失衡,邪氣也會加重。

如果正氣和邪氣相互制約,那麼人體就會生病。而且,生病的部位會根據虛弱的臟腑來決定。邪氣也會更加嚴重。

如果人體在月空期間受到邪氣入侵,邪氣也會加重。

(謂上弦前,下弦後,月輪中空也。)重感於邪,則病危矣。(年已不足,邪氣大至,是一感也。年已不足,天氣克之,此時感邪,是重感也。內氣召邪,天氣不祐,病不危乎。)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天地之氣不能相無,故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按:此總疏六氣為邪之有不同也。

白話文:

(所謂上弦月之前,下弦月之後,月亮中心是空的。)如果此時被邪氣嚴重感染,就會危及生命。(年老體衰,邪氣強盛,是一次被感染;年老體衰,天氣變化剋制身體,這時被感染,是二次被感染。身體內氣召喚邪氣,天氣不協助身體,疾病豈能不危險?)有抵抗的元氣,邪氣必定會再次被擊退。(天地之氣不能互相沒有,所以有抵抗的元氣,而邪氣也必定會再次侵襲。註:這段總結了六氣為邪的不同之處。)

六氣害正,每乘勝以臨所勝,乃五臟受制於所不勝之常也。乘年之虛,歲氣不足,見制於客,以一歲言也。失時之和,六氣臨御,客侮其主,以四時言也。遇月之空,時值衰弱,勝者愈勝,以一月言也。重感於邪,故邪未去,新邪又乘,以一病言也。注言邪氣大至,又言天氣克之,誤矣。

蓋邪氣即天氣也,何謂重感。況有勝必復,亢害承製,六氣之常。義見於前。)

白話文:

六氣會對人體正氣造成損害,它們總是會趁勝追擊,攻擊它們能夠剋制的臟腑,這就是五臟受制於它們所剋制的常理。

如果人體某一年份出現虛弱,而當年的歲氣不足,就會受到外邪的控制,這是從一年的角度來講。

如果人體失去了時節的和諧,六氣就會趁機發作,外邪會侵犯人體,這是從四個季節的角度來講。

如果人體在某個月份出現空虛,而這時正是人體衰弱的時候,那麼原本能夠剋制外邪的正氣就會更加衰弱,這是從一個月的角度來講。

如果人體受到邪氣的多次侵犯,那麼邪氣就會乘虛而入,新的邪氣會在舊的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退的情況下再次侵犯,這是從一種疾病的角度來講。

古人認為邪氣很強大,又認為天氣可以剋制邪氣,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帝曰:其脈至何如?岐伯曰:厥陰之至其脈弦,(耎虛而滑,端直以長,是謂弦。)少陰之至其脈鉤,(來盛去衰,如偃帶鉤,是謂鉤。)太陰之至其脈沉,(沉,下也,按之乃得,下諸位脈也。)少陽之至大而浮,(浮,高也。大謂稍大諸位脈也。)陽明之至短而澀,(往來不利,是謂澀也。

白話文:


皇帝問: 他們的脈象如何?

岐伯答: 厥陰脈來的時候,脈象像琴絃一樣細長而緊。(細而虛,但滑動,筆直而長,這就是弦脈。)少陰脈來的時候,脈象像魚鉤一樣。(來勢盛,去勢衰,好像彎曲的魚鉤,這就是鉤脈。)太陰脈來的時候,脈象沉穩。(沉,指在下方,按壓才能摸到,比其他脈象都沉。)少陽脈來的時候,脈象寬大而浮。(浮,指在上方。寬大,指比其他脈象稍寬。)陽明脈來的時候,脈象短促而澀滯。(往來不順暢,這就是澀脈。)

往來不遠,是謂短也。)太陽之至大而長。(往來遠,是謂長。)至而和則平,(去太甚,則為平調。不弱不強,是謂和也。)至而甚則病,(弦似弓弦,滑如連珠,沉而附骨,浮高於皮,澀而止住,短如麻黍,大如帽簪,長如引繩,皆謂至而太甚也。)至而反者病,(應弦反澀,應大反細,應沉反浮,應浮反沉,應短澀反長滑,應耎虛反實強,應細反大,是皆為氣反平常之候,有病乃如此見也。)至而不至者病,(氣位已至,而脈氣不應也。

白話文:

脈象的變化,如果來去距離短,就是短脈;太陽的脈象最旺盛有力,而且持續時間長。脈象來回距離遠,就是長脈。脈象到達極點時,如果平和適中,就叫做平調,不弱也不強,就是和脈。脈象到達極點時,如果過於強勁,就叫做病脈,例如:弦脈像弓弦一樣緊繃,滑脈像珠子一樣滑動,沉脈像附著骨頭一樣沉重,浮脈像浮在皮膚表面一樣輕浮,澀脈像停滯不前一樣阻塞,短脈像麻籽一樣短小,大脈像帽針一樣粗大,長脈像繩索一樣長,這些都是脈象到達極點而過於強勁的表現。脈象到達極點時,如果出現反常的變化,也叫做病脈,例如:應當是弦脈卻變得澀脈,應當是大脈卻變得細脈,應當是沉脈卻變得浮脈,應當是浮脈卻變得沉脈,應當是短澀脈卻變得長滑脈,應當是耎虛脈卻變得實強脈,應當是細脈卻變得大脈,這些都是氣機偏離正常狀態的表現,是生病的徵兆。脈象到達極點時,如果沒有任何反應,也叫做病脈,因為氣機已經到達極點,而脈象卻沒有任何反應,說明氣機運行出現問題。

)未至而至者病,(氣序未移,而脈先變易,是先天而至,故病。)陰陽易者危。(不應天常,氣見交錯,失其恆位,更易見之,陰位見陽脈,陽位見陰脈,是易位而見也,二氣之亂故危。)

白話文:

  • (氣序未移,而脈先變易,是先天而至,故病。)

  • 在疾病到來之前,脈象已經發生變化,這屬於先天因素導致的疾病。

  • (不應天常,氣見交錯,失其恆位,更易見之,陰位見陽脈,陽位見陰脈,是易位而見也,二氣之亂故危。)

  • 脈象錯亂,陰陽不調,表明氣機失序,陰陽交錯,危及健康。

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岐伯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少陽之本火,太陰之本濕,本末同,故從本也。少陰之本熱,其標陰,太陽之本寒,其標陽,本末異,故從本從標。

白話文:

黃帝問:六氣的標本之分從何而來?

岐伯答:氣有從本而來的,有從標本而來的,也有不從標本而來的。

黃帝說:希望詳細解說一下。

岐伯說:少陽和太陰從本(本質)來,少陰和太陽從本和標來,陽明和厥陰不從標本,而中和而來。(少陽的本質是火,太陰的本質是濕,本和標相同,所以從本而來。少陰的本質是熱,其標是陰,太陽的本質是寒,其標是陽,本和標不同,所以從本和標而來。)

陽明之中太陰,厥陰之中少陽,本末與中不同,故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從本從標從中,皆以其為化主之用也。)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化謂氣化之元主也。有病,以元主氣,用寒熱藥治之。按:六微旨大論曰:「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

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此之謂也。)

白話文:

在陽明經絡的中心是太陰經絡,在厥陰經絡的中心是少陽經絡。它們的開始和結束與中心不同,所以不要只看標本,要從中心入手。從本、從標、從中,都是把它們作為生成萬物的根本作用。因此,從本的,是由本產生;從標本的,有標本的轉化;從中的,是以中氣為轉化的根源。(轉化是指氣化作用的基本來源。如果生病了,就用基本來源的氣,用寒熱藥物來治療。注:六微旨大論說:「所謂本也。本的下面,就是中的本相。」)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言病熱而脈數,按之不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形證是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手下盛者,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

白話文:

皇帝問: 脈象跳動有節律但病情卻加重,這是怎麼回事?

岐伯答: 脈象跳動有規律,按壓時沒有膨脹感,而且所有陽脈都是如此。(說明患者有發熱的症狀,但脈象跳動快,按壓時卻不跳動,這是因為寒氣過盛阻隔了陽氣所致,並不是發熱。)

皇帝問: 所有陰脈的相反情況,脈象是怎樣的?

岐伯答: 脈象跳動有規律,按壓時脈氣跳動很劇烈且有力。(外表症狀是受寒,按壓時脈氣在手指下跳動有力,這是因為熱氣過盛阻隔了陰氣而致病,並不是受寒。)

按:反者,謂陽病脈當浮數而反沉遲,陰病脈當沉遲而反浮數,如陽證似陰,陰證似陽之類是也。證陽脈陰,久病得之,為陽虛氣弱,真元太虧,法宜溫補;暴病得之,為氣虛邪陷,為陰盛陽微,多致危殆。證陰脈陽,初病得之,為暴怒嘔衄,為虛火上升,猶可滋補;久病得之,為陰竭陽浮,為精血乾槁,勞瘵成矣。凡若此者,病為本,反為標,診者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註解:所謂「反」,是指陽證的脈象應該是浮數,卻反而沉遲;陰證的脈象應該是沉遲,卻反而浮數。就像陽證看起來像陰證,陰證看起來像陽證的情況。

脈象陽而證屬陰,是長期患病造成的,是因為陽虛氣弱,真元虧損,應該採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如果突發症狀後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氣虛邪陷,陰盛陽微,容易危及生命。

脈象陰而證屬陽,是疾病初期出現的,是因為暴怒嘔吐出血,虛火上升,還可以採用滋補的方法治療。如果是長期患病後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陰液枯竭,陽氣浮越,精血乾涸,勞疾和癆病已經形成。

遇到這種情況,根本在於疾病本身,反常的脈象是疾病的表徵。診斷者一定要分清楚。

注言似是而尚未明確。)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按:本寒標熱而即以熱藥治熱,本熱標寒而即以寒藥治寒,於標誠逆,於本正順,此從治之妙法也。

白話文:

有關的論述看似符合,但尚未明確定義。因此,疾病的發生,有些起源於根本,有些起源於徵候,有些起源於中氣,有些由根本而得,有些由徵候而得,有些由中氣而得,有些由根本和徵候而得,有些由逆向治療而得,有些由順向治療而得。逆,即順序治療;順,即逆向治療。(註:如果根本是寒症而徵候是熱症,則直接用熱藥治療熱症,根本是熱症而徵候是寒症,則直接用寒藥治療寒症,這對於徵候來說是逆向治療,但對於根本來說是順序治療,這就是病症治療的精妙之處。)

俗工不知此理,但泥外跡,若本寒標熱而直以寒治熱,本熱標寒而直以熱治寒,於標似順,於本則逆矣,可不慎乎。)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間。此之謂也。……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按:此反復嗟嘆本標之不可不明也。蓋本標不明,則寒熱誤施矣。)

白話文:

一般的庸醫不懂這個道理,只看表面現象。如果實際上是寒症而表面表現為熱症,直接用治熱的方法來治寒症;實際上是熱症而表面表現為寒症,直接用治寒的方法來治熱症,表面上看好像順了病情,但對於實際情況卻是逆反了。所以,怎麼能不小心謹慎呢?

所以古代醫學典籍上說:瞭解了表面現象和實際情況,使用藥物時就不會有失誤;清楚地掌握了逆順關係,正確用藥就不會脫離正途。這就是所說的道理。

……總體來說:庸醫們嘻嘻哈哈,自以為明白道理,說熱症還沒好,寒症又來了,同是氣而形狀不同,以致診斷錯誤,亂用藥典。這就是所說的。

帝曰:勝復之變,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勝者,勝至已病,病已慍,慍而復已萌也。夫所復者,勝盡而起,得位而甚。(按:天地之道,消息盈虛,循環不已,有勝必復,自然之理也。勝至則病,既病而復之機已萌,是復即復於勝極之時,勝盡復起,復氣得令,循致於甚,復仍勝矣,仍勝仍復,如環無端。)勝有微甚,復有少多,勝和而和,勝虛而虛,天之常也。

白話文:

黃帝問:盛衰轉化,早晚如何變化?

岐伯答:盛轉衰者,盛極而病,病重而衰,衰落後又逐漸復甦。衰轉盛者,衰落殆盡而復甦,復甦後又逐漸強盛。

這是天地的法則,盛衰變化,週而復始,有盛必有衰,這是自然的規律。

盛極則病,病重後復甦的徵兆就已萌發,所以復甦往往在盛極之時,衰落殆盡後復甦,復甦之氣順應天時,逐漸強盛,復甦後仍然會轉為盛,盛後又衰,衰後再盛,週而復始,無限循環。

盛衰轉化時,盛中有衰微,衰中有復甦,盛和時則和順,盛虛時則虛弱,這是天地的常理。

(按:復常視勝也。)帝曰:勝復之作,動不當位,或後時而至,其故何也?(按:謂四時有應勝應復之期,而時有不應者何故。)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白話文:

(按照這種說法,恢復正常更加可貴。)皇帝說:恢復適應季節的變化,有時候行為不當,或者等到季節變化過後才開始行動,這是什麼原因?(按照這種說法,四季有應當適應季節變化和恢復適應季節變化的時機,為什麼有時候不適應季節變化呢?)岐伯說:氣的產生和它的變化是不同的,衰退和興盛也不一樣。寒熱溫涼這些狀態的盛衰作用,分佈在四面八方。所以陽氣的運行,開始於溫暖,盛於暑熱;陰氣的運行,開始於清涼,盛於寒冷。春夏秋冬各自差點。

(言春夏秋冬四正之氣,在於四維之分也。按:四序推移,時至氣換,一歲之中,蓋自然之勝復也。四維乃交換之際,盛則先時,衰則後至,於交換之際見之,故曰在四維也。此言勝復之常,以時序言;前言勝復之變,以病氣言。然則勝復有二乎?曰:惟時序之勝復有衰盛之殊,故病之勝復有微甚之分,二而一者也。

白話文:

春、夏、秋、冬四種正氣,存在於四季交替之際。

一年的四季變化,氣候時時刻刻都在變化,這也是大自然規律的循環。四季交替之際,就是氣候轉換的時候,旺盛時節會提前到來,衰退時節會推遲到來,在交替之際就能看到,所以說正氣存在於四季交替之際。

這句話描述了正氣循環的規律,是從時間順序來說的;前面提到正氣循環的變化,是從病氣來說的。

那麼,正氣循環有兩種嗎?時序的正氣循環有衰盛之別,所以病氣的正氣循環就有輕重之分。它們看似是兩種,實際上是一回事。

差,七賜切。)故大要曰: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此之謂也。(按:暖極則暑,忿極則怒,其始其終,斷可識矣。)帝曰:差有數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度者,日也。按:新校正云:「六元正紀大論曰:『差有數乎?曰: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白話文:

差(音慈),音同「七」。因此《大要》中記載:春季的暖意是夏季炎熱的徵兆,秋季的憤怒是冬季嚴寒的徵兆。仔細觀察四季的變化,並推究其預兆,就能知道季節的終結和開始。這就是《大要》中的意思。(註解:溫暖達到極致就會變成炎熱,憤怒達到極致就會變成嚴寒,它們的開始和終結可以輕易預知。)

黃帝問:差是否有數量?岐伯回答:每三十日為一度。(一度指太陽運行一天。)

註解:

《大要》:黃帝內經經文之一。

《六元正紀大論》:漢代醫書。

』此云三十度也者,此文為略。」)帝曰:其脈應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而去也。(按:待時而去,義未詳。)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按:塞,閉固不通也。人之經脈,外應四時,則有春弦夏數秋澀冬沉之殊,然其氣常周流貫通於上下前後之際。

白話文:

「師言三十度者,這是簡略的說法。」黃帝問:「它們的脈象都應如何?」岐伯答:「大致相同,待適當時機而消失。」(按:待時而去的意義,尚不詳。)《脈要》中說:「春季脈不沉,夏季脈不弦,冬季脈不澀,秋季脈不數,這稱為『四塞』。」(按:塞,指閉塞不通。人體經脈,與外界的四時相應,因此有春季弦脈、夏季數脈、秋季澀脈、冬季沉脈的區別,但它們的氣機卻始終在上下前後之間運行貫通。)

如春脈宜弦,而其氣則上承於冬,下流於夏,故春脈弦而兼沉,夏脈數中帶弦,是上下之氣相通也。若由冬交春,脈止見弦,是上下氣隔,閉塞不通矣。故春宜弦而沉,夏宜數而弦,秋宜澀而數,冬宜沉而澀,否則謂之四塞也。王注但解塞字意,而不沉不弦等義全未發明。愚謂此節之義,當與四氣調神論參看。

白話文:

到了春天,脈象應該是緊而有力的,這是因為春氣從冬季承接而來,流向夏季,所以春天的脈象既緊又有力。到了夏季,脈象會變為快且稍緊,這是因為上下氣息相通。如果從冬季轉入春季,脈象仍然只是緊的,表示上下氣息隔絕,不通暢。因此,春天脈象應為緊且有力,夏天脈象應為快且稍緊,秋天脈象應為滯而快,冬天脈象應為有力而滯。否則,就是「四塞」,也就是氣息不通暢。王注只解釋了「塞」字的意思,而沒有說明「有力」、「緊」等含義。我認為這段文字的意義,應該和《四氣調神論》對照參看。

)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甚曰病,(按:前節言四時之氣不相接續而為患,此言四時之脈太過,則氣極而為病也。)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參見謂參和諸氣來見,復見謂再見已衰已死之氣也,去謂王已而去者也。日行之度未出於差,是謂天氣未出,日度過差,是謂天氣已去,而脈尚在,既非得應,故曰病也。按:參見,註解太混。

白話文:

**沉脈太重為病:**脈搏深沉有力,表示病症嚴重。

弦脈太緊為病: 脈搏繃緊,表示身體有結氣、不通暢的病症。

澀脈太滯為病: 脈搏遲緩不順,表示氣血運行不暢。

數脈太快為病: 脈搏跳動過快,表示陽氣亢盛,虛火旺。

參見為病: 脈搏中同時出現虛實不同的脈象,表示病情複雜。

復見為病: 曾消失的病脈重新出現,表示病症復發。

未去而去為病: 病脈雖已消失,但病情尚未完全康復。

去而不去為病: 病脈雖已消失,但身體仍有病症。

復見,注謂再見已衰已死之氣,夫死脈初見,便已可危,若果再見,豈止為病而已。蓋參者不一也,謂一部之內見數脈也,脈象不純,焉得不病。復見者,謂前以某脈而病,厥後小瘥,前脈又見,病根未拔,故如是也。去未去義,誠如王注。)反者死。(……夏見沉,秋見數,冬見緩,春見澀,是謂反也。

白話文:

再見:文中提到「再見」,是指再次出現已衰敗已消亡的氣。當死亡之脈首次出現時,就已經很危險了。如果再次出現,豈止是疾病這麼簡單?

部參 :文中提到「部參」,是指在同一脈位上出現多種脈象。脈象不純,怎麼能不得病呢?

復見 :文中提到「復見」,是指前面已經出現某種脈象而導致疾病,後來稍微康復,但之前的脈象又再次出現。這表示病根尚未拔除,因此病情容易復發。

去未去 :文中提到「去未去義」,意思是前一個脈象消失後,那個脈象又再次出現,這表示疾病尚未痊癒。

:文中提到「反」,是指脈象與季節不符。例如:夏天出現沉脈、秋天出現數脈、冬天出現緩脈、春天出現澀脈,這都叫做「反」。

違犯天命,其能久乎。按:新校正云:「詳上文秋不數是謂四塞,此注云秋見數是謂反。蓋以脈差只在仲月,差之度盡而數不去,若秋之季月而脈尚數,則為反也。」此辨最為明確。)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按:六微旨大論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

白話文:

(違背養生)違犯了自然規律,怎麼能夠長久呢?

(按:新校正的註解:「上文說秋天脈搏不數,稱為『四塞』。此註解認為,秋季脈搏出現數象,稱為『反』。因為脈象差別只在仲月,脈象的程度會消失,但數象不會消失。如果到了秋季的最後一個月,脈象仍然數,那就屬於『反』了。」這個解釋是最為明確的。)

陰陽之氣,清靜時就會生發萬物和保持身體健康,一有變動就會產生疾病,就是這個道理。

(按:《六微旨大論》說:「成敗的關鍵在於變動,變動不已就會發生變化了。」)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兩陰交盡於戌亥,兩陽合明於辰巳。靈樞系日月論云:「亥十月左足之厥陰,戌九月右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辰三月左足之陽明,巳四月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

白話文:

黃帝問:什麼是幽,什麼是明?

岐伯答:兩陰氣交盡時稱為幽,兩陽氣合明時稱為明。幽明搭配,也象微著寒冬酷暑的轉變。(兩陰氣交盡於晚上 9-11 點,兩陽氣合明於早上 7-9 點。根據《靈​​ 221;》的《系日月論》,晚上 9-11 點是左腳的足少陰經,晚上 7-9 點是右腳的足少陰經,這兩個陰氣交盡,所以稱為足少陰。早上 7-9 點是左腳的陽明經,早上 9-11 點是右腳的陽明經,這兩個陽氣合明於前方,所以稱為陽明。)

」然陰交則幽,陽合則明,幽明之象當如是也。寒暑位西南、東北,幽明位西北、東南,幽明之配,寒暑之位,誠斯異也。)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因幽明之問而形斯義也,言冬夏二至是天地氣,主歲至其所在也。

春秋二分是間氣,初、二、四、五,四氣各分其政於主歲左右也。)

白話文:

當陰陽交會時,它的本質是幽暗的,而陽氣合一的時候本質是光明的,幽暗和光明的現象應該是這樣的。寒冷和炎熱的位置在西南和東北,陰暗和光明的方位在東南和西南,陰暗與光明的搭配、寒暑的方位,確實是不同的。

黃帝說:什麼是分至?岐伯說:氣相通的意思就是「至」,氣相區別的意思就是「分」,「至」的時候,氣相同,「分」的時候,氣不同,這就是天地間正氣的原則。(由於陰陽幽明問題而演化出了這個意思,說的是冬至和夏至是天地間的正氣,統攝了一年中所在的時間。)

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余已知之矣。然六氣往復,主歲不常也,其補瀉奈何?(以分至明六氣分位,則初氣四氣始於立春立秋前各一十五日為紀法,三氣六氣始於立夏立冬後各一十五日為紀法。由是四氣前後之紀,則三氣六氣之中,正當二至日也。故曰: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也。

白話文:

皇帝說:先生您說的春秋之氣始於立春前,冬夏之氣始於立秋前,我已經知道了。然而六氣來回轉變,對應的年份卻不固定,該如何調理這些氣呢?

然以三百六十五日易一氣,一歲已往,氣則改新,新氣既來,舊氣復去,所宜之味,天地不同,補瀉之方,應知先後,故復以問也。)岐伯曰:……少陽之主,先甘後咸;陽明之主,先辛後酸;太陽之主,先咸後苦;厥陰之主,先酸后辛;少陰之主,先甘後咸;太陰之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主謂主歲,得謂得其性用也。得其性用則舒捲由人,不得性用則動生乖忤,豈祛邪之可望乎。)

白話文:

因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陰陽之氣會交替一次,一年過去了,氣就會更新,新的氣到來,舊的氣就離開。因此,適合的口味會隨著天地變化而不同,滋補或瀉下的方法也要區別先後順序。所以,我再問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岐伯回答:少陽主氣先是甘味,然後是鹹味;陽明主氣先是辛味,然後是酸味;太陽主氣先是鹹味,然後是苦味;厥陰主氣先是酸味,然後是辛味;少陰主氣先是甘味,然後是鹹味;太陰主氣先是苦味,然後是甘味。以氣味相輔,以藥物相生,這樣才能順應氣候變化的規律。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風寒暑濕燥火,天之六氣也。靜而順者為化,動而變者為變,故曰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汙,工巧神聖,可得聞乎?(針曰工巧,藥曰神聖。

白話文:

皇帝說:「很好!各種疾病的產生,都是因為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天氣狀況變化所導致的。(風、寒、暑、濕、燥、火是天地間的六種氣候。安靜平順的變化稱為『化』,激動劇烈的變化稱為『變』,所以說『化之變』。)經書上說,身體狀況氣血旺盛的就要瀉掉,虛弱不足的就要補。我授予你們醫術,但你們的醫術運用還不能達到十全十美。我希望醫道能夠普遍施行,像擊鼓節拍一樣配合默契,就好比拔除刺痛、清除汙穢,技術高超、功效神聖,這樣可以嗎?」(針灸叫做「工巧」,藥物叫做「神聖」。)

按:難經云:「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按:人之致病,各有其機,機之所動,氣類分焉,審切其宜,斯無失矣。張景岳曰:「按氣交變、五常政、至真要等論,皆詳言五運六氣各有太過不及,而天時民病變必因之,故有淫勝反勝客勝主勝之異。蓋氣太過則亢極而實,氣不及則被侮而虛,此陰陽盛衰自然之理也。

白話文:

《難經》說:「光看就能知道病情叫神,聽就能知道病情叫聖,問就能知道病情叫工,把脈就能知道病情叫巧,從外觀判斷叫聖,從內在判斷叫神。」岐伯說:要仔細觀察病症,不要錯失適合的治療方法,這就是所謂的「審察病機,無失氣宜」。人體生病的原因各有不同,疾病的變化導致氣機的變化,仔细推究適合的治療方法,就不会出错。张景岳说:「根据气交变、五常政、至真要等理论,可以详细说明五运六气各有其过与不及,而天時民病的變化必然受其影響,因此有淫勝反勝客勝主勝的區別。气太过则亢奋而实,气不及则虚弱而衰败,这是阴阳盛衰的自然规律。」

此節於本篇之末統論病機,謂臟五氣六各有所主,或實或虛,無不從氣之變而病有不同也。即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矣,若木勝則四肢強直而為掉,風動於上而為眩,脾土受邪,肝之實也;木衰則血不養筋而為掉,氣虛於上而為眩,金邪乘木,肝之虛也。又如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矣,若火盛則熾熱為癰,心之實也;陽衰則陰勝為疽,心之虛也。

白話文:

這一段總結了全文的病理,說明臟腑的五氣六氣各有主司的功能,或實或虛,都會因為氣的變化而導致不同的疾病。

比如說,各種頭暈眩暈都屬於肝臟的病症。如果肝氣過盛,就會導致四肢強直而發生抽搐,風邪上擾而導致眩暈,這是肝氣實證;如果肝氣不足,就會導致血脈不能滋養筋肉而發生抽搐,氣虛升不上來而導致眩暈,這是肝氣虛證。

又比如說,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臟的病症。如果心火旺盛,就會導致熱盛化膿而形成癰疽,這是心氣實證;如果陽氣虛弱,就會導致陰氣勝過而形成疽,這是心氣虛證。

五臟六氣虛實皆然,故本篇首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末言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蓋既以氣宜言病機矣,又特以盛虛有無四字貫一篇之首尾以盡其義,此正先聖心傳,精妙所在,最為吃緊綱領。奈何劉河間未之詳審,略其顛末,獨取其中一十九條演為原病式,皆偏言盛氣實邪,且於十九條中,凡歸重於火者十之七八,至於不及虛邪,則全不相顧。又曰:『其為治者,但當瀉其過甚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

白話文:

無論五臟還是六氣,虛實都是相對的,因此這篇文章開頭就說:實證就要瀉,虛證就要補;結尾又說:有就要疏導,無就要補益,實證就要責備,虛證就要責備。因為既用氣來說明病理,又特別用盛虛有無四個字貫穿文章的始終來闡述這個道理,這是古代醫聖留傳下來的關鍵所在,是最重要的綱領。可惜劉河間沒有仔細研究,忽略了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只取其中的一十九條來闡述原病式,都只偏談實邪。而且在這十九條中,凡是歸重於火的佔了十之七八,至於不及虛邪,則完全不顧。他又說:「治療疾病時,只要瀉除過盛之氣,把它作為致病的根本,不能再誤治其兼證。」

』立言若此,虛者何堪,故樓氏指其治法之偏,誠非過也。夫病機為入道之門,為跬步之法,法既不善,局人耳目,初學得之,多致終身不能超脫,習染已久,流弊日深,所以近代醫家,舉動皆河間遺風,其於瀉假熱,伐真虛,復人於反掌間者,比比然也。或諱之曰:河間當胡元之世,其風聲氣習本有不同,因時制宜,故為是論。

白話文:

既然話都說到這個地步,那些虛症的人還能承受得了嗎?所以,樓氏批評河間派的治療方法偏頗,實在沒錯。病理機轉是進入醫學殿堂的門戶,是逐漸深入的基礎。如果方法不當,就會矇蔽初學者的視線,導致他們終身難以超越,久而久之,弊端愈發嚴重。所以,現今的醫家,他們的舉止思想都遺留著河間派的風氣,那些輕視假性熱症,損害真性虛症,輕易就能讓病人反覆發作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人辯解說:河間派生活在元代,風俗習慣和現在不同,所以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制定治療方法,因此提出這樣的理論。

即或有之,乃世變風移,今非昔比,設欲率由其舊,恐冰炭鉤繩不相符也,心切憫之,不容不辨。」謹按河間談理自是明徹,但嫌原病式所言,惟順文解釋,都說向實熱一邊而無所發明,所以滋後人之議,立言之家貴中正,有以也。景岳此辨,原本虛實,考驗真假,病機氣宜,兩得之矣。

白話文:

即使有古老的治療方法,但時代變遷,現在和過去不同,如果硬要照搬舊方法,恐怕就像冰炭和鉤繩不相配。因此,我很同情他們,不能不做出澄清。

謹慎對待河間的理論,雖然它很有道理,但可惜原作中的「原病式」只順著文字解釋,都偏向於實熱的一面,沒有什麼新見解,所以才引起了後人的爭議。討論醫學的人講求公正,也是有道理的。張景嶽在這裡的澄清,從虛實的根本出發,考驗了真假,把握了病機和治療方法,兩方面都兼顧到了。

但其大意又似側重虛寒上去,使後人跡而泥之,必致矯枉過直,吾恐將來之烏附桂姜,亦猶昔日之芩連梔柏,其受誣也,不誠冤哉。陰陽應象論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醫不細心體認,誠能如經之所言,則色脈混淆,陰陽倒置,宗河間者既虛虛,遵景岳者必實實,甚矣醫家之不可有成見也。)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白話文:

然而,醫學古籍的理論傾向於強調寒證,後人追隨而陷入死板,導致治療過於偏重溫熱。我擔心未來的烏附桂姜也會像過去的人參連柏一樣,其受傷(指治療不當)不只是偏激。

《陰陽應象論》說:「好的診斷者,先觀察面色和脈搏,區分陰陽。」醫生如果不仔細體會,真正做到經文所說,那麼面色和脈象混亂,陰陽顛倒。追隨河間劉完素的人太偏寒,遵循張景嶽的人過於溫熱,這正說明醫家不應固執己見。

皇帝說:希望聽聽病證的機理。

岐伯說:所有的風證搖動,都是肝氣引起的。

(按:張景岳曰:「風類不一,故曰諸風。掉,搖也。眩,運也。風主動搖,木之化也,故屬於肝。其虛其實,皆能致此。如發生之紀,其動掉眩巔疾,厥陰之復,筋骨掉眩之類者,肝之實也。又如陽明司天,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者,燥金之盛,肝受邪也。太陰之復,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者,木不制土,濕氣反勝,皆肝之虛也。

白話文:

中醫古籍中提到:

「諸風」是因為風邪的種類繁多。

「掉」是指搖晃,而「眩」是指頭暈目眩。風邪具有輕揚搖動的性質,就像大樹被風吹動一樣,而肝臟的屬性為木,所以諸風會與肝臟相關。

如果肝氣充盈或不足,都可能導致掉眩等症狀。

例如:

  • 身體陽氣盛,肝風內動,會導致搖晃、頭暈、癲癇。
  • 身體陰氣盛,導致肝血不足,筋骨也會出現搖晃和頭暈。

但如果身體陰氣盛,導致肝血不足,也會出現搖晃和頭暈。

此外:

  • 如果肺氣太燥,肝臟受到影響,會導致身體戰慄,筋骨無力,無法久站。
  • 如果脾土過於強盛,肝氣受制,濕氣過重,會導致頭頂疼痛劇烈,並伴隨搖晃和昏厥。

這些症狀都與肝臟的實證或虛證相關。

故衛氣篇曰:『下虛則厥,上虛則眩。』亦此之謂。凡實者宜涼宜瀉,虛則宜溫宜補,反而為之,禍不旋踵矣。余治仿此。」)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收,斂也。引,急也。腎屬水,其化寒,凡陽氣不達,則營衛凝聚,形體拘攣,皆收引之謂。如太陽之勝,為筋肉拘苛,血脈凝泣,歲水太過,為陰厥,為上下中寒,水之實也。

白話文:

因此,《衛氣篇》說:「下部虛弱會造成厥證,上部虛弱會導致眩暈。」這就是這個道理。凡是實證的疾病,宜用涼藥和瀉法治療;虛證宜用溫藥和補法治療。如果搞反了,禍害就會立馬發生。我治療疾病就是按照這個原則辦的。

各種寒證引起的收縮和攣急,都屬於腎。其中「收」是指收斂,「引」是指攣急。腎屬水,它的屬性是寒,凡是陽氣不足,營衛之氣就會凝聚,形體就會拘攣,這些都屬於「收引」。比如陽明病盛時,會出現肌肉拘攣、血脈凝滯;歲水太過會導致陰厥、上下中寒,這些都是水氣過剩造成的實證。

歲水不及,為足痿清厥,涸流之紀,其病癃閉,水之虛也。水之虛實皆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膹,喘急也。郁,痞悶也。肺屬金,其化燥,燥金盛,則清邪在肺而肺病有餘,如歲金太過,甚則喘咳逆氣之類是也。金氣衰,則火邪勝之而肺病不足,如從革之紀,其發喘咳之類是也。

白話文:

當流年之水氣不足時,會導致腳部虛寒和氣血不通暢。這是因為腎臟虛弱造成的。無論是水氣不足還是過剩,其根本原因都在於腎臟。

當體內各種氣體鬱結於胸,就會導致肺部疾病。(「膹」指氣喘,「鬱」指胸悶)肺屬金,具有化燥的作用。當肺金旺盛時,會導致清邪之氣停留在肺部,形成肺部疾病。例如,當流年金氣過旺時,可能會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而當肺金虛弱時,火邪之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肺部疾病,如喘咳等症狀。

肺主氣,故諸氣膹郁者,其虛其實皆屬於肺。」謹按景岳言化燥,誤矣。夫肺與大腸為表裡,並屬金,然肺主辛,陰金耳。陽明大腸屬庚,陽金也,其化乃得謂之燥。六氣燥金居其一,正指大腸,非肺也。曰:然則肺金獨無化乎?曰:清肅是矣。膹音憤。)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白話文:

肺主導氣,因此所有氣鬱不通的現象,無論是氣血不足或過剩,都與肺有關。

不過,景嶽先生說肺會化燥,這是錯誤的。肺與大腸是表裡臟腑,同屬金,但肺主辛金,屬於陰金。而大腸屬庚金,屬於陽金,所以化燥的機能是屬於大腸,而不是肺。六氣中的燥金歸屬大腸,而不是肺。

有人會問,那麼肺金就有沒有化什麼機能?有的,那就是清肅。

所有的濕腫脹滿的症狀,都與脾臟有關。

(「脾屬土,其化濕,土氣實,則濕氣盛行,如歲土太過,則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之類是也。土氣虛,則風木乘之,寒水侮之,如歲木太過,脾土受邪,民病腸鳴腹支滿,卑監之紀,其病留滿痞塞,歲水太過,甚則腹大脛腫之類是也。脾主肌肉,故諸濕腫滿等證,其虛實皆屬於脾也。

白話文:

「脾屬土,它的功能是化濕;土氣強盛時,濕氣就會旺盛。就像一年之中土太旺的話,就會出現嘔吐、腹脹、食慾減退、四肢無力的情況。而土氣虛弱時,風木(肝膽)就會乘虛而入,寒水(腎)也會侵襲。就像一年之中木太旺盛,脾土受到邪氣侵犯,人們就會出現腸鳴、腹脹、大便不通暢等疾病。而當水太旺盛時,嚴重的話還會導致腹大、腿腫等疾病。脾主肌肉,所以凡是濕腫脹滿等症狀,不管是虛證還是實證,都與脾有關。」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熱甚則瘡痛,熱微則瘡癢。心屬火,其化熱,故諸痛癢瘡,皆屬心也。然赫曦之紀,其病瘡瘍,心邪盛也。太陽司天,亦發為癰瘍,寒水勝也。火盛則心實,水勝則心虛,於此可見。」按此條古本在諸熱瞀瘛之下,今挈置於此,合上文也。)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白話文:


所有痛癢瘡瘍都與心臟相關。(當「熱」盛時,會導致瘡痛;「熱」微弱時,會導致瘡癢。心臟屬火,其性質會化為熱,所以所有痛癢瘡瘍都與心臟有關。然而,根據《赫曦》書中的記載,瘡瘍疾病是由於心臟邪氣過盛所致。太陽星主宰天空,也會導致癰瘍的形成,這是由於寒水盛過於心。火盛則心實,水盛則心虛,這一點可以在這裡看到。)所有熱邪和眼睛昏花的病症都與火有關。

(「瞀,昏悶也。瘛,抽掣也。邪熱傷神則瞀,亢陽傷血則瘛,故皆屬於火。然歲火不及,則民病兩臂內痛,鬱冒曚昧。歲水太過,則民病身熱煩心躁悸,渴而妄冒,此又火之所以有虛實也。瞀音茂。瘛音翅。」)諸厥固泄,皆屬於下。(「厥,逆也。厥有陰陽二證:陽衰於下則為寒厥,陰衰於下則為熱厥。

白話文:

昏悶稱為「瞀」,抽筋稱為「瘛」。邪熱傷神就會導致昏悶,亢陽傷血就會導致抽筋,所以這兩種症狀都屬於火熱之證。但是,如果陽氣(歲火)不足,就會出現兩臂內側疼痛、心煩鬱悶、頭昏眼花等症狀。如果陰液(歲水)過多,就會出現發熱煩躁、心悸、口渴、胡言亂語等症狀。這就是火熱證虛實不同的表現。「瞀」音「茂」,「瘛」音「翅」。

所有泄瀉的病症,都屬於下焦虛寒。

固,前後不通也,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清濁不化,寒閉也。火盛則水虧,水虧則精液乾涸,熱結也。泄,二陰不固也,命門火衰,則陽虛不禁,寒泄也。命門水衰,則火迫注遺,熱泄也。下言腎氣,蓋腎居五臟之下,為水火陰陽之宅,開竅於二陰,故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白話文:

固、泄

固,是指前後陰陽氣機不通行。陰虛則沒有氣,沒有氣則清氣和濁氣不能轉化,這是寒閉的表現。火盛則水液虧損,水液虧損則精液乾涸,這是熱結的表現。

泄,是指二陰(腎和膀胱)固攝不住。命門火衰,陽氣虛弱,不能固攝,就會出現寒泄。命門水衰,火氣迫注膀胱,就會出現熱泄。

下言腎氣

這裡提到腎氣,是因為腎位於五臟之下,是水火陰陽的住所,與二陰相通。所以,各種固泄的狀況,都與腎相關。

諸痿喘嘔

諸痿喘嘔,都與上焦(肺、心)相關。

(「痿有筋、肉、脈、骨痿之辨,故曰諸痿。凡肢體痿弱多在下部,而曰屬於上者,如痿論云:『五臟使人痿者,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也。』肺居上焦,故屬於上。氣急曰喘,病在肺也。吐而有物有聲曰嘔,病在胃口也。逆而不降,是皆上焦之病。」)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白話文:

(「痿病有筋、肉、脈、骨痿的區別,所以稱為諸痿。凡是肢體無力虛弱,大多出現在下半身,而說屬於上焦的,比如《痿論》中說:『五臟導致人痿弱,是因為肺熱灼傷肺葉,導致痿弱癱瘓。』肺位於上焦,所以屬於上焦。氣息急促稱為喘息,這是肺部的疾病。嘔吐有東西和聲音,這是胃部的疾病。氣息上逆而不下降,這些都是上焦的疾病。」)諸禁鼓慄,好像失去了魂魄,都是屬於火邪(熱性病邪)。

(「禁,噤也,寒厥咬牙曰噤。鼓,鼓頷也。慄,戰也。凡病寒戰而精神不能主持,如喪失神守者,皆火之病也。然火有虛實之辨,若表裡熱甚而外生寒慄者,如陰陽應象大論所謂熱極生寒,重陽必陰也,河間曰,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反兼水化制之,故為寒慄者,皆言火之實也。

白話文:

「禁」是禁止的意思,「寒顫」是咬牙發抖的意思,「鼓」是發抖的意思,「慄」是戰慄的意思。凡是發燒發抖,而精神不能主持,像是失去了魂魄似的,這些都是火熱之病。但是火熱有虛實之分,如果表裡都很熱,而外感上了寒氣的人,就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的「熱極生寒,重陽必陰」。張仲景說,心火熱甚,熱極而發抖,反而兼有水來剋制它,所以出現發抖的症狀,這些都是實火之病。

若陰盛陽虛而生寒慄者,如調經論曰,陽虛畏外寒,刺節真邪論曰,陰勝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者,皆言火之虛也。有傷寒將解而為戰汗者,如仲景曰,其人本虛,是以作戰,成無己曰,戰慄者陰陽之爭也,傷寒欲解將汗之時,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便汗出而不發戰,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者為振,甚者為戰,皆言傷寒之戰汗,必因於虛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陰盛陽虛,出現寒戰的情況,就如同《調經論》所說,陽氣虛弱的人畏懼外在寒冷。《刺節真邪論》也提到,陰氣強盛會導致寒冷,寒冷導致真氣散失,散失則虛弱,虛弱則寒氣就會攻擊皮膚之間。這些都說明瞭陽氣不足的情況。

當傷寒即將好轉時,如果出現戰汗,就像《傷寒論》中所說,這是因為患者身體虛弱所致。《成無己》中提到,戰慄是陰陽交戰導致的。傷寒快好的時候,正氣逐漸恢復,邪氣無法與正氣抗衡,就會流汗而不發戰慄。但是如果邪氣想要排出體外,患者身體虛弱,邪正就會交戰,輕微的表現是顫抖,嚴重的則表現為戰慄。這都說明傷寒的戰汗一定是由於虛弱所導致的。

有痎瘧之為寒慄者,如瘧論曰,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與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又曰,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由此觀之,可見諸禁鼓慄雖皆屬火,但火實者少,火虛者多耳。

白話文:

有發燒寒顫的瘧疾患者,就像瘧疾論所說的,瘧疾一開始發作時,陽氣與陰氣同時增強。這時,陽氣虛弱,陰氣旺盛,體表沒有能量,所以才先出現寒顫。瘧疾之氣與陽氣結合,陽氣就會勝利;與陰氣結合,陰氣就會勝利。陰氣勝利就會寒冷,陽氣勝利就會發燒。另外還說,陽氣與陰氣結合,陰氣就會實,陽氣就會虛。陽明經虛弱,就會寒顫、下巴發抖。由此可見,雖然各種導致抽搐發抖的情形都屬於火,但火實的較少,火虛的較多。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痙,風強病也。項為足之太陽,濕兼風化而侵寒水之經,濕之極也。然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太陽之復,為腰脽反痛,屈伸不便者,是又為寒水反勝之虛邪矣。痙音敬。」)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火性炎上,故諸逆衝上者皆屬於火。然諸臟諸經皆有逆氣,則其陰陽虛實有不同矣。

白話文:

痙攣項強,均與濕氣有關。 (痙攣是風寒引起的肌肉強直,頸部是足太陽經循行部位,濕氣夾雜風寒侵襲寒水經,是濕氣最盛的情況。然而,太陽經所到之處,會導致屈伸困難,太陽經的陽氣一旦恢復,腰腹就會反痛,屈伸不便,這又是寒水虛邪反勝所致。痙攣音同「敬」。)

逆氣上衝,均與火氣有關。 (火性炎上,因此凡是逆氣上衝的,都與火氣有關。然而,臟腑經絡都有逆氣,其陰陽虛實各有不同。

其在心脾胃者,如脈解篇曰,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有在肺者,如臟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也。有在脾者,如經脈篇曰,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也。有在肝者,如脈要精微論曰,肝脈若搏,令人喘逆也。

白話文:

這些疾病位於心、脾、胃等臟器:

  • 心:《脈解篇》說:「太陰之氣上行至心,就會出現噫氣。」這是因為陰氣過盛,上行進入陽明經,而陽明經與心相連,所以出現噫氣。
  • 肺:《臟氣法時論》說:「肺氣上逆,就會出現喘咳。」
  • 脾:《經脈篇》說:「足太陰經氣上逆,就會出現霍亂。」
  • 肝:《脈要精微論》說:「肝脈搏動,會讓人出現氣喘。」

有在腎者,如脈解篇曰,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倚從也,又繆刺篇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又示從容論曰,咳喘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又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咽還出也。

白話文:

腎虛的症狀,就像《脈解篇》所說,少陰脈(腎經)的脈象如果出現嘔吐、咳嗽、氣喘的症狀,那是因為陰氣沉在下面,陽氣浮在上面,導致陽氣無所依附才發生的。

《繆刺篇》也提到,邪氣入侵足少陰經的絡脈,會讓人無緣無故發怒,氣上逆導致賁門(食道下端)上逆。

《示從容論》指出,咳嗽喘息、胸中煩悶不安的,是腎氣逆亂的緣故。

《邪氣臟腑病形篇》則說,腎脈虛弱遲緩叫做「洞」,「洞」的症狀是食物不能消化,吞下去又吐出來。

有在胃者,如宣明五氣篇曰,胃為氣逆為噦也,又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息賁也。有在膽胃者,如四時氣篇曰,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也。有在小腸者,曰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也。有在大腸者,曰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也,又繆刺論曰,邪客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也。有在膀胱者,如經脈別論曰,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

白話文:

  • 在胃部者: 《宣明五氣篇》說,胃氣逆亂會導致嘔吐。《陰陽別論》也說,兩陽經的病症會引起心痛,會傳變為呼吸困難。
  • 在隔膜者: 《四時氣篇》說,善於呃逆的人,可能有胃苦,會長嘆,心中恍惚,害怕有人要抓捕他,邪氣在隔膜,逆氣在胃部。
  • 在小腸者: 說小腹會絞痛,牽扯腰部,向上衝擊心臟。
  • 在大腸者: 說腹中經常鳴叫,氣往上衝到胸中,不能久立。《刺論》也說,邪氣入侵手陽明經的絡脈,會導致氣滿胸中,呼吸困難。
  • 在膀胱者: 《經脈別論》說,太陽膀胱經獨自發病,會出現氣逆不暢,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過剩。

有在沖督者,如骨空論曰,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也。凡此者皆諸逆上衝之病,雖經言皆屬於火,但陽盛者火之實,陽衰者火之虛,治分補瀉,當於此詳察之矣。」)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氣內盛者,在肺則脹於上,在脾胃則脹於中,在肝腎則脹於下,此以火邪所至,乃為煩滿,故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白話文:

有影響衝脈和督脈的疾病,就像《骨空論》中所說,衝脈生病會導致逆氣上沖,督脈生病會從少腹向上沖到心臟,引起疼痛,無法前後移動,這叫做「衝疝」。

凡是這些疾病都是氣往上沖的,雖然經書中說都屬於火,但陽氣旺盛的是火旺,陽氣衰退的是火虛。治療時要分補瀉,要仔細辨別。所有的腹部脹大都屬於熱證。(「熱氣內盛的人,在肺部會脹於上,在脾胃會脹於中,在肝腎會脹於下。這是因為火邪所致,所以導致煩悶飽脹,因此說所有的腹部脹大都屬於熱證。

如歲火太過,民病脅支滿,少陰司天,肺䐜,腹大滿,膨膨而喘咳,少陽司天,身面胕腫,腹滿仰息之類,皆實熱也。然歲水太過,民病腹大脛腫,歲火不及,民病脅支滿,胸腹大,流衍之紀,其病脹,水鬱之發,善厥逆,痞堅腹脹,太陽之勝,腹滿食減,陽明之復,為腹脹而泄,又如五常政大論曰,適寒涼者脹,異法方宜論曰,臟寒生滿病,經脈篇曰,胃中寒則脹滿,是皆言熱不足,寒有餘也。仲景言腹滿不減,減不足言,須當下之,宜與大承氣湯,言實脹也。

白話文:

如果季節火氣太旺,民間就會出現肋骨脹痛、腹脹滿,是小腸主宰人體,肺氣受損,腹部脹滿,脹得喘不過氣來,這是陽氣主宰人體的症狀,身體和臉部浮腫,腹部脹滿,仰著呼吸,這都是熱症引起的。但是,如果季節水氣過旺,民間就會出現腹部脹大、小腿浮腫,季節火氣不足,民間就會出現肋骨脹痛、胸腹部脹大,流衍之時,會出現腹脹症狀,水鬱導致的腹脹,容易出現虛脫和反吐,腹結塊堅硬、腹脹,這是太陽經主宰人體的症狀,腹脹、食量減少,這是陽明經再次發作的症狀,腹脹同時腹瀉,就像《五常政大論》中所說,適應寒涼的人會腹脹,《異法方宜論》中所說,臟腑寒氣會導致腹脹,《經脈篇》中所說,胃部寒氣會導致腹脹,這都是說明熱氣不足,寒氣過盛。仲景說腹脹不消退,退不下去的不用多說,必須要瀉下,應當服用大承氣湯,這是說熱脹的症狀。

腹脹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言虛脹也。東垣曰,大抵寒脹多,熱脹少,豈虛語哉。故治此者,不可以諸脹腹大,悉認為實熱,而不察其盛衰之義也。」)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躁,煩躁不寧也。狂,狂亂也。越,失常度也。熱盛於外則肢體躁擾,熱盛於內則神志躁煩,蓋火入於肺則煩,火入於腎則躁,煩為熱之輕,躁為熱之甚耳。如少陰之勝,心下熱,嘔逆躁煩,少陽之復,心熱煩躁,便數憎風之類,是皆火盛之躁也。

白話文:


如果腹脹時會減輕,又恢復原狀,這是寒證,應服用溫補藥物,因為這是氣虛導致的腹脹。東垣先生說,一般來說寒性腹脹較多,熱性腹脹較少,難道是說空話嗎?因此,治療這種情況時,不能將所有腹脹都認為是實熱證,而不考慮其增減的變化。

各種躁狂和越軌行為都屬於火證。(「躁」,指煩躁不安;「狂」,指狂亂;「越」,指超出常規。熱邪盛於體表,則四肢躁動不安;熱邪盛於體內,則神志躁動煩躁。火邪進入肺臟,則會煩躁;火邪進入腎臟,則會躁狂。煩躁是熱證的輕症,躁狂是熱證的重症。例如,少陰病勝,心下熱,嘔吐逆氣,躁煩;少陽病復發,心熱煩躁,小便頻數,畏風等,這些都是火熱旺盛導致的躁狂。)

然有所謂陰躁者,如歲木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心熱煩心躁悸,陰厥譫妄之類,陰之勝也,是為陰盛發躁,名曰陰躁,成無己曰,雖躁欲坐井中,但欲水不得入口是也。東垣曰:陰躁之極,欲坐井中,陽已先亡,醫猶不悟,復指為熱重,以寒藥投之,其死也何疑焉,蓋寒涼之劑入腹,周身之火得水則升走矣。

白話文:

然而還有一種情況被稱為「陰躁」,就像春天木氣過盛,寒氣蔓延,邪氣損害心火,導致人們出現心熱、煩躁、心悸、陰厥神志不清等症狀,這是陰氣過盛的表現,稱為「陰盛發躁」,又名「陰躁」。成無己說:「陰躁非常嚴重時,想要坐在井中,卻想要喝水卻不得入口。」張元素說:「陰躁到了極點,想要坐在井中,說明體內的陽氣已經先衰竭了。醫生還不明白,反而認為是熱症嚴重,給病人服用寒涼藥物,這些藥物進入腹中後,體內本來就很少的陽氣得到水液的滋潤,就會向上蒸騰而散失,病人死掉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且凡內熱而躁者,有邪之熱也,病多屬火,外熱而躁者,無根,病多屬寒,此所以熱躁宜寒,陰躁宜熱也。狂,陽病也,宣明五氣篇曰,邪入於陽則狂,難經曰,重陽者狂,如赫曦之紀,血流狂妄之類,陽狂也。

白話文:

如果你感到燥熱不安,那是因為體內有邪氣導致,這類疾病通常屬於熱性。如果你感到燥熱不安,但身體表皮不熱,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病根,這類疾病通常屬於寒性。因此,對於熱躁的疾病,應該用寒涼的方法治療,對於陰燥的疾病,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

發狂是一種陽性疾病。《宣明五氣篇》說:「邪氣侵入陽經,就會發狂。」《難經》說:「重陽疊加,就會發狂,就像太陽熱烈炎熱,血流瘋狂妄動一樣。」這些都是陽狂的症狀。

然復有虛狂者,如本神篇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通天論曰,陽重脫者陽狂,腹中論曰,石之則陽虛,虛則狂,是又狂之有虛實,補瀉之不可誤用也。」)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暴,猝也。強直,筋病強勁不和柔也。

白話文:

此外還有一種虛狂的狀態。如《本神篇》所說,肝臟主掌哀傷,如果肝氣過剩會影響到魂,魂受傷就會表現出狂妄、神志不清的症狀。肺臟主掌喜樂,如果肺氣過盛就會影響到魄,魄受傷就會出現狂躁的表現。狂躁的人往往神志恍惚,失魂落魄。《通天論》說,陽氣過於旺盛,就會導致陽狂。《腹中論》說,陽氣虛弱,就會導致狂躁。這說明狂躁有虛證和實證之分,治療時不能混淆,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補益或瀉下的方法。

那些突然發作的強直症狀,都屬於風邪引起的病症。(「暴」,就是突然發作的意思。「強直」,是指筋脈僵硬強勁,不能柔軟舒展。)

肝主筋,其化風,風氣有餘,如木鬱之發,善暴僵仆之類,肝邪實也。風氣不足,如委和之紀,其動緛戾拘緩之類,肝氣虛也。此皆肝木本氣之化,故曰屬風,非外來虛風八風之謂。凡諸病風而筋為強急者,正以風位之下,金氣乘之,燥逐風生,其燥益甚,治宜補陰以制陽,養營以潤燥,故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最善之法也。設誤認為外感之邪,而用疏風愈風等劑,則益燥其燥,非惟不能去風,而適所以致風矣。

白話文:

肝臟主管筋,它能化風。風氣過剩,就像鬱積的樹木拔地而起,容易暴怒或筋攣倒地等,這是肝臟邪氣實證。風氣不足,就像和緩的繩子,使人動作遲緩拘束,這是肝氣虛證。這些都是肝木之氣功能失調的表現,所以說是屬於風,而不是外來的虛風或「八風」。

凡是疾病表現為風而筋強直者,是因為風邪侵犯的部位,同時受到金氣的影響,乾燥而促進風生,其乾燥程度會更加嚴重。治療的方法應該是補陰以抑制陽氣,滋養營血以潤燥。所以說治療風病首先要治療血虛,血行後風自然就會消滅,這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誤認為是外感邪氣引起,而使用疏風解表的藥物,則會加重燥熱,不僅不能祛風,反而會導致風邪加重。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鼓之如鼓,脹而有聲也,為陽氣所逆,故屬於熱。然師傅篇曰,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口問篇曰,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此又皆寒脹之有聲者也。」)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胕腫,浮腫也。胕腫疼酸者,陽實於外,火在經也。

白話文:

所有疾病都有聲音,敲擊腹部像敲鼓一樣發出聲響,這些都屬於熱證。(「敲擊腹部像敲鼓一樣,腹部腫脹有聲,這是因為陽氣逆行,所以屬於熱證。但《師傅篇》說,胃中寒冷會引起腹脹,腸中寒冷會引起腸鳴、腹瀉;《口問篇》說,中氣不足,腸子會發出痛苦的鳴叫,這些都是寒證引起的有聲腫脹。」)

所有疾病造成身體腫脹,疼痛酸楚,驚恐恐懼,這些都屬於火證。(「胕腫,就是浮腫。胕腫疼痛酸楚,說明陽氣實於體外,火氣存在於經絡中。

驚駭不寧者,熱乘陰分,火在臟也。故如少陰少陽司天,皆為瘡瘍胕腫之類,是火之實也。然伏明之紀,其發痛,太陽司天,為胕腫身後癰,太陰所至為重胕腫,太陽在泉,寒復內余,則腰尻股脛足膝中痛之類,皆以寒濕之勝而為腫為痛,是又火之不足也。至於驚駭,虛實亦然,如少陰所至為驚駭,君火盛也。

白話文:

受到驚嚇後無法安寧,這是熱氣侵襲身體陰性部位,火氣在內臟的原因。所以,當少陰或少陽之氣主導身體時,就會出現瘡瘍、腫脹等現象,這是火氣過盛的緣故。

然而,當火氣潛伏在身體表面的時候,如果疼痛發作,表示太陽之氣主導身體,就會出現背後腫脹、癰腫的症狀;太陰之氣經過的地方會引起嚴重的腫脹。如果太陽之氣位於泉穴(腳底湧泉穴),寒氣就會再次入侵身體,導致腰、臀、大腿、小腿、膝蓋等部位疼痛,這是寒濕之氣旺盛,導致腫脹和疼痛的緣故,又屬於火氣不足的情況。

至於驚嚇,虛火和實火也會產生不同的症狀。例如,當少陰之氣主導身體時,會出現驚嚇,表示君火(心火)過旺。

若委和之紀,其發驚駭,陽明之復,亦為驚駭,此又以木衰金勝,肝膽受傷,火無生氣,陽虛所致,當知也。胕音附。」)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轉反戾,轉筋拘攣也。水液,小便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氣血平和的時候,突然出現驚駭,那也就是陽明經的復發,也屬於驚駭。這是因為肝膽受傷,肝火不足,陽氣虛弱所致。

各種痙攣和抽搐,以及小便渾濁,都是因為體內有熱造成的。

河間曰,熱氣燥爍於筋,則攣瘛為痛,火主燔灼燥動故也,小便渾濁者,天氣熱則水渾濁,寒則清潔,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又如清水為湯,則自然濁也,此所謂皆屬於熱,宜用寒者是也。然其中亦各有虛實之不同者,如傷暑霍亂而為轉筋之類,宜用甘涼調和等劑清其亢烈之火者,熱之屬也。

白話文:

河間醫家說:熱氣灼燒筋脈,就會導致筋攣縮痛,因為火屬性是灼熱乾燥和活躍的。尿液混濁,是因為天氣炎熱時,水容易渾濁;天氣寒冷時,水會比較清澈,這是因為水性清涼,而火性燥熱渾濁。就像清水煮沸成湯後,自然就會變渾濁一樣。因此,尿液混濁都是屬於熱證,應當使用寒涼藥物治療。

不過,熱證中也有實虛之別。比如中暑後導致抽筋,可以使用甘涼調和的藥物來清除過盛的熱氣,這是熱證的實熱證。

如感冒非時風寒,或因暴雨之後,濕毒中臟而為轉筋霍亂,宜用辛溫等劑理中氣以逐陰邪者,寒之屬也。大抵熱勝者必多煩躁焦渴,寒勝者必多厥逆畏寒。故太陽之至為痙,太陽之復為腰脽反痛屈伸不便,水鬱之發為大關節不利,是皆陽衰陰勝之病也。

白話文:

如果感冒不是因為季節性的風寒,而是由於暴雨後,濕邪毒氣侵入臟腑,導致轉筋霍亂,應當使用辛溫的藥物調理中氣,排出陰邪之氣,這是寒證的表現。通常,熱邪盛的人會出現煩躁、口渴等症狀,而寒邪盛的人會出現厥逆、畏寒等症狀。因此,太陽經氣至極時會引發痙攣,太陽經氣復位時會導致腰部、髖部疼痛,屈伸不便,水濕鬱積會導致大關節不利,這些都是陽氣衰弱、陰氣旺盛的疾病。

水液之濁,雖為屬火,然思慮傷心,勞倦傷脾,色欲傷腎,三陰虧損者多有是病,治宜慎起居,節勞欲,陰虛者壯其水,陽虛者益其氣,金水既足,便當自清,若用苦寒,病必益甚,故玉機真臟論曰,冬脈不及,則令人少腹滿,小便變,口問篇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陰陽盛衰,義有如此,又豈可盡以前證為實熱。

白話文:

水液渾濁,雖然與火熱有關,但思慮過度會損傷心,勞累過度會損傷脾,縱慾過度會損傷腎,三陰(心、脾、腎)虛損的人容易患上這種疾病。要治療這種疾病,需要注意起居,節制勞逸,陰虛的人要補益水液,陽虛的人要增益氣血。金液(腎水)充足後,水液就會自然清澈。如果使用苦寒藥物,病情反而會加重。因此,《玉機真臟論》中說,冬天的脈象不足,會導致小腹脹滿,小便異常;《口問篇》中說,中氣不足,大小便會發生變化。陰陽強弱的變化,道理就是如此。所以,不能僅僅根據以前的案例就判定為實熱。

」謹按三陰虧損之人,便多渾濁者何?蓋由陰虛水虧,不勝制火,火愈盛則水愈虧,故令色黃赤而渾濁,如汪洋之水必澄清,溝渠之水必渾濁也。俗醫不識陰陽虛實之理,但見渾濁,便用苦寒,以致真氣冰凝,不能化水,孤陽無制而死,殊可嘆也!)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水液者,上下所出皆是也。

白話文:

當陰虛水虧時,經常會出現渾濁的現象。這是因為陰液不足,無法控制陽火,導致陽火旺盛,水液進一步虧損。就像汪洋大海的水會清澈,溝渠的水會渾濁一樣。

不明陰陽虛實的庸醫,看到渾濁就使用苦寒藥物。這會導致人體真氣受損,無法生化水液,進而造成陽氣失控而死亡。

而當病人的水液清澈而冷時,往往是寒證。所謂的水液,包括從上面和下面排出來的尿液和糞便。

水體清,其氣寒,故凡或吐或利,水穀不化而澄徹清冷者,皆得寒水之化,如秋冬寒冷,水必澄清也。」)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暴注,卒暴注泄也,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

白話文:

水性清涼,所以凡是嘔吐或腹瀉,而且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排泄物清澈冰冷的,都是寒水造成的。就像秋冬季節寒冷,水就會變得清澈一樣。至於各種嘔吐酸水、突然腹瀉、急迫下墜的症狀,都屬於熱證。河間先生說:胃和膈膜熱氣很盛就會導致嘔吐,這是火氣往上炎燒的表現。酸味是肝木的味道,因為火氣旺盛克制金,無法平息木氣,所以肝木過盛,就會出現酸味。突然腹瀉,是指突然大量排泄,是因為腸胃熱氣過盛,導致消化功能失常,火性急速,所以才會這樣。

下迫,後重裡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是皆就熱為言耳,至於陰陽盛衰,則變如冰炭,胡可偏執為論。如舉病論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至真要等論曰,太陽司天,民病嘔血善噫,太陽之復,心胃生寒,胸中不和,唾出清水,及為噦噫,太陽之勝,寒入下焦,傳為濡泄之類,是皆寒勝之為病也。

白話文:

下迫:大便急迫感,伴有肛門墜脹、裡急(便意頻繁)和劇烈疼痛。這是由於火熱之性急躁,能灼傷和消耗物質所致。

這些說法都是針對熱證而言的。至於陰陽盛衰,其變化就像冰炭一樣,豈能偏執地只從一個角度來討論。

例如《舉病論》說:寒冷之氣客於腸胃,逆衝上出,所以會疼痛和嘔吐。《至真要等論》說:太陽司天,人會出現嘔血和經常打嗝。太陽之氣衰退,心胃會生寒,胸中不適,吐出清澈的唾液,並出現呃逆。太陽之氣過盛,寒氣進入下焦,就會導致濡泄等疾病。這些都是寒邪過盛所致的疾病。

又如歲木太過,民病飧泄腸鳴,反脅痛而吐甚,發生之紀,其病吐利之類,是皆木邪乘土,脾虛病也。又如歲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亂,土鬱之發為嘔吐注下,太陰所至為霍亂吐下之類,是皆濕勝為邪,脾家本病,有濕多成熱者,有寒濕同氣者,濕熱宜清,寒濕宜溫,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白話文:

例如木行氣旺盛,老百姓容易拉肚子、肚子咕嚕作響,反覆出現脅痛和嘔吐嚴重的情況。這種發生的季節特性,其病症與嘔吐腹瀉等類似,都是木氣邪氣剋制土氣,是脾虛造成的疾病。又如土行氣不足,老百姓容易拉肚子、得霍亂,土鬱結的表現為嘔吐、腹瀉(注下),太陰經所到之處會引起霍亂嘔吐腹瀉等病症,這些都是濕邪過盛,是脾的本身疾病,有濕多化熱的,有寒濕同氣的,濕熱症要清熱,寒濕症要溫煦,不能亂用藥,這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吐酸一證,在本節則明言屬熱,又如少陽之勝為嘔酸,亦相火證也,此外別無因寒之說。惟東垣曰: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酸味者收氣也,西方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咸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以瀉肺之實,若以河間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者誤矣。蓋雜病酸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之乎。

白話文:

至於吐酸這個症狀,在這一節中明確指出是屬於熱症,就像少陽勝而造成嘔酸一樣,也是相火的證據。此外,沒有因寒造成的吐酸說法。只有東垣說過:嘔吐酸水的人,嚴重的時候酸水會浸潤他的心,其次是吐出酸水,導致上下牙齒酸澀,無法閉合。用大辛熱藥物治療一定會減輕症狀。酸味具有收斂氣的性質,而西方代表肺金旺盛,寒水是金的兒子,兒子能使母親旺盛,所以要用大咸熱藥物瀉其兒子,再用辛熱藥物作為輔助,以瀉肺中的實熱。如果按照河間病機的做法進行熱攻,那就錯了。因為雜病酸心,濁氣不降,會導致中滿,寒藥怎麼可能治療得了呢?

此東垣之說,獨得前人所未發也。又丹溪曰:或問:吞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以為寒,何也?曰: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熱濕鬱積之法,為未合經旨。

白話文:

這個是東垣提出的說法,是前人未曾發現的。丹溪又說:有人問:吞酸這種現象,在《素問》中認為是熱證,而東垣卻認為是寒證,這是為什麼呢?丹溪回答說:素問中說是熱證,指的是疾病的本質;而東垣說是寒證,指的是疾病的表象。但是,東垣沒有提到外感風寒,而是提出「收氣」的說法,目的是要治療肺金過盛。他又認為寒藥不能治療吞酸,而使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這些藥方都含有丁香,而且沒有治療濕熱鬱積的方法,所以不符合經義。

余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制炒,隨時令迭為佐使,蒼朮茯苓為輔,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仍教以糲食蔬果自養,則病亦安。此又二公之說有不一也,若以愚見評之,則吞酸雖有寒熱,但屬寒者多,屬熱者少,故在東垣則全用溫藥,在丹溪雖用黃連,而亦不免茱萸蒼朮之類,其義可知。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過吞酸的人,使用黃連和茱萸製藥,依據不同的時節,交替使用它們作為輔助藥材,蒼朮和茯苓作為輔佐藥材,用湯泡過的饅頭做成小丸子服用。同時,我還教他們吃清淡的食物和蔬果來調理身體,這樣他們的病情也會好轉。這也是兩位名醫的觀點不同的原因。如果以我的看法來評論,吞酸雖然有寒熱之分,但多屬寒性,屬熱性的較少。所以,東垣派完全使用溫熱藥物治療,而丹溪派雖然使用黃連,但也少不了茱萸和蒼朮之類的藥材,這種道理是很明顯的。

蓋凡飲留中焦,郁久成積,濕多生熱,則木從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熱也,當用丹溪之法。若客寒犯胃,頃刻成酸,本非鬱熱之謂,明是寒氣,若用清涼,豈其所宜。又若飲食或有失節,及無故而為吞酸噯腐等證,此以木味為邪,肝乘脾也,脾之不化,火之衰也,得熱則行,非寒而何,欲不溫中,其可得乎。故余願為東垣之左⿱⿻肀⿰百百皿,而特表出之,欲人之視此者,不可謂概由乎實熱。

白話文:

通常來說,飲水滯留於腹中,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積水,濕氣多會產生熱,使得肝氣受到火熱的化泄,從而產生酸味,這是由酸熱所致,應採用丹溪的治療方法。如果外來寒氣侵犯胃部,會立即產生酸味,這並非鬱熱所致,而是寒氣的作用,若用清涼藥物治療,豈不是本末倒置。又如飲食不節制,或無緣無故地出現吞酸、噯腐等症狀,這是由於木味(肝)邪盛,肝氣侵犯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火力衰弱,遇熱則症狀減輕,遇寒則加重,因此不能溫中治療,還能如何呢?所以我願意作為東垣學派的左膀右臂,特別提出這一點,讓大家在看待這些情況時,不能盲目地認為都是實熱所致。

」僅按病機一十九條,所言多是火熱,其屬寒者,才一條耳。詳味經旨,非偏實熱而略虛寒也,蓋以人之為病,多由六淫,即或內虛,無感不發,是風火寒濕者,乃致病之機栝,故曰病機也。病機既肇,變化無窮矣,或實或虛,或熱或寒,或真熱而假寒,或真寒而假熱,此固非本條之所能盡載,而雜見於諸篇,惟恃善治者為能參觀而互用之也。乃完素但順文解釋,以致後人有諸病皆起於火之說。

白話文:

「傷寒論」僅根據19條病機進行論述,所提到的內容大多是火熱證,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寒證。仔細體味經文的旨意,不是片面強調實熱而忽略虛寒,而是因為人得病大多是由於外界六種邪氣的侵襲,即使是身體虛弱之人,只要受到邪氣侵襲,也會發病。因此,風、火、寒、濕這些邪氣,就是導致疾病發生的「機關」,所以稱為「病機」。病機一旦形成,變化無窮,可以是實證,也可以是虛證;可以是熱證,也可以是寒證;可以是真熱假寒,也可以是真寒假熱。這些內容當然不是本文能夠完全概括的,而是散見於各篇章中,只有善於治療的醫生才能參照使用。然而,張完素只順著文辭解釋,導致後代醫家出現了「諸病皆起於火」的說法。

惟景岳以經解經,使虛實寒熱之理,並行而不背,可謂旁通曲暢矣,但於病機所言,偏於實熱之故,尚未拈出,以故深咎夫劉氏而願左⿱⿻肀⿰百百皿東垣也,悲夫!)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白話文:

只有景嶽用經文來解釋經文,讓虛實寒熱的道理同時並存而不相違背,可謂旁徵博引,文通順暢。不過,他在病機方面的論述偏重實熱的原因,還沒有明確指出,因此他嚴厲批評劉完素並推崇李杲,真是令人遺憾!所以,大體來說,治病要謹慎遵循病機,各司其職。有的症狀要治療,沒有的症狀也要尋找原因。症狀嚴重的要處理,虛弱的也要補強。一定要先疏通五臟,調和氣血,讓身體達到平和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治病之道。

(深乎聖人之言,理宜然也。有無求之,虛盛責之,言悉由也。夫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又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白話文:

聖人的話博大精深,道理本該如此。身體有虛損就求助於補,虛不受補就責怪虛弱,這些話都說盡了。

比如大寒症狀嚴重,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卻不起作用,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如果身體發熱時好時壞,白天出現症狀而晚上消失,晚上發作而白天停止,並且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這也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這時應該幫助心臟。

又比如大熱症狀嚴重,用寒涼的方法治療卻不起作用,這是因為體內沒有水液。如果身體發熱忽冷忽熱,時而發作時而停止,這也是因為體內沒有水液。這時應該幫助腎臟。

內熱引起嘔吐和反胃,吃不下東西,這是因為體內有火氣。

病嘔而吐,食久反出,是無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有火也。溏泄而久,止發無恆,是無火也。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得寒,是無火也;寒不得熱,是無水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

白話文:

生病時嘔吐,吃下去的食物過了一段時間又吐出來,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吃下去的食物很快就排泄出來,還沒來得及消化,這是因為體內有火氣。腹瀉時間長,時好時壞,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所以心氣旺盛就會產生熱,腎氣旺盛就會產生寒。腎氣虛弱就會導致寒氣入侵身體,心氣虛弱就會導致熱氣積聚在體內。此外,體內熱氣不足無法驅散寒氣,這就是沒有火氣;寒氣不足無法抵抗熱氣,這就是沒有水氣。因此,如果寒氣不顯著,就應該責怪體內缺乏水氣;如果熱氣不顯著,就應該責怪體內缺乏火氣。如果熱氣持續時間不長,就應該責怪心氣虛弱;如果寒氣持續時間不長,就應該責怪腎氣不足。

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瀉之,居其中間,疏其壅塞,令上下無礙,血氣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矣。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水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昏躁以生,是則氣不疏通,壅而為是也。紀於水火,餘氣可知。故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令氣條達,道之妙也。

白話文:

對於有病情的患者就治療它,沒有病情的就補養它,虛弱的就要補養,旺盛的就要治療,處於中間狀態的,疏通它的阻塞,讓上下暢通無阻,血氣流通,那麼寒熱自然就會調和,陰陽就會平衡。所以說,醫方有以寒來治熱的,但治熱後水和飲食都吃不下去;也有以熱來攻寒的,但治寒後卻出現昏迷和煩躁症狀,這是因為氣機不通暢,壅塞所致。這一點可以參照水火之間的關係,其他氣機就能明白。因此說:有病情的就要治療,沒有病情的也要調理,旺盛的就要減弱,虛弱的就要補強,讓氣機通達,這是醫道的精妙所在。

五勝謂五行更勝也,先以五行寒暑溫涼濕,酸鹹甘辛苦,相勝為法也。按:張景岳曰:「有者言其實,無者言其虛,求之者求有無之本也,譬猶尋物一般,必得其所,取之則易。如太陰雨化,施於太陽;太陽寒化,施於少陰:少陰火化,施於陽明;陽明燥化,施於厥陰;厥陰風化,施於太陰。凡淫勝在我者,我之實也,實者真邪也;反勝在彼者,我之虛也,虛者假邪也。

白話文:

「五勝」是指五行相互制勝的關係,主要以五行寒、暑、溫、涼、濕,以及酸、鹹、甘、苦、辛等性質相剋制為法則。

根據張景嶽的說法:「有」指的是實際存在的本體,而「無」指的是虛無的本體。尋求的過程就是探索有和無的根源,就像尋找物品一樣,一定要找到它的所在地,才能輕易取得。

例如,太陰的雨水滋潤,作用於太陽;太陽的寒氣匯聚,作用於少陰;少陰的火氣蒸騰,作用於陽明;陽明的燥氣散發,作用於厥陰;厥陰的風氣勁吹,作用於太陰。

凡是過度勝克我的,是我體內的實邪;反之,過度勝克對方的,是我體內的虛邪。

此六氣之虛實,即所謂有無也。然天地運氣雖分五六,而陰陽之用水火而已,故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瀉其盛氣,責其實也,培其衰氣,責其無也。設不明逆順虛實之道,未免實實虛虛,遺人害矣。」)

白話文:

這六種元氣的虛實變化,就是所說的「有無」。天地運行所產生的元氣雖然可分為五六種變化,但陰陽之氣基本上只用「水」和「火」這兩種屬性來表示。因此,陽氣盛則陰氣受損,陰氣盛則陽氣受損。針對元氣過盛的,就瀉掉它的盛氣;針對元氣不足的,就補充它的衰氣。如果不懂得元氣的逆順虛實變化,就會錯把虛實當成實虛,如此一來,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湧,吐也。泄,利也。滲泄,小便也。言水液自迴腸,泌別汁,滲入膀胱之中,自胞氣化之而為溺以泄出也。

白話文:

皇帝說:好!五味對於陰陽的作用是什麼?岐伯回答:辛味和甘味發散,所以屬陽;酸味和苦味湧動泄出,所以屬陰;鹹味也湧動泄出,屬陰;淡味滲透泄出,屬陽。這六種味道,有的收斂,有的發散,有的緩和,有的急迫,有的燥烈,有的滋潤,有的軟化,有的堅固。根據身體的需要來使用它們,調理氣血,使其平衡。 (湧,吐出來的意思。泄,通利的意思。滲泄,小便的意思。指水液從迴腸迴流,泌別出清汁,滲入膀胱中,在膀胱被氣化為尿液而排泄出來。)

按:辛甘酸苦鹹,五味也。五味之外又有淡,淡居五味之先,其氣輕清,故主滲泄,所以泄五味之滯者也。合而言之有六者,分而言之則各有所利,隨其所利而行之,病氣可調也。然辛甘主發散,淡味主滲泄,均屬之陽,易明也。其酸苦鹹味之均屬陰,亦易明也。而並主湧泄者何故?夫湧者吐也,泄者利也,病之欲吐欲利者,多是有物鬱積於中。

白話文:

註解:中醫認為,辛、甘、酸、苦、鹹是五種味道。除了這五種味道之外,還有一種淡味。淡味在五味之前,它的性質輕清,所以主導滲泄,因此可以排除五味停滯的現象。綜合來說,味道有六種,分別來說則各有功效。根據其功效而使用,可以調整身體的病氣。辛味和甘味主發散,淡味主滲泄,都屬於陽性,很好理解。酸味、苦味和鹹味都屬於陰性,也很好理解。但是為什麼並主湧泄呢?湧就是嘔吐,泄就是瀉洩,生病的人會嘔吐和瀉洩,通常是因為體內有東西鬱積。

酸性收斂而屬木,故能斂所積之物而上湧;苦性屬寒而逐火,故能驅所積之物而下泄;若夫咸則又能耎堅而潤燥,故上以湧痰積於胸喉,下以泄垢移於腸胃,各有所利,在乎行之者耳。)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後,願聞其道。(夫病生之類有四焉: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二者不因氣動而外有所成,三者始因氣動而病生於內,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夫因氣動而內成者,謂積聚癥瘕,瘤氣癭氣,結核癲癇之類也。

白話文:

酸味收斂且屬木,因此能將積聚的物質凝聚並向上上湧。苦味屬寒且能驅逐熱火,因此能將積聚的物質驅動向下排出。鹹味則又能軟化堅硬並滋潤乾燥,因此可以用於向上湧出胸喉中的痰液,向下排出腸胃中的污垢,各有其作用,關鍵在於施用的人。

黃帝問:如果不通過調理元氣而獲得療效,該如何治療?有毒和無毒,該如何先後處理?希望聽到您的見解。

疾病的發生有四種情況:

  1. 起初因元氣運動而導致內部有病變形成。

  2. 不因元氣運動而導致外部有病變形成。

  3. 起初因元氣運動而導致內部產生疾病。

  4. 不因元氣運動而導致外部產生疾病。

因元氣運動而導致內部形成疾病的,包括積聚、癥瘕、腫瘤、癭氣、結核、癲癇等。

外成者,謂癰腫瘡瘍,痂疥疽痔,掉瘛浮腫,目赤瘭疹,胕腫痛癢之類也。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謂留飲澼食,飢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之類也。生於外者,謂瘴氣賊魅,蟲蛇蠱毒,蜚屍鬼擊,沖薄墜墮,風寒暑濕,砍射刺割捶撲之類也。如是四類,有獨治內而愈者,有兼治內而愈者,有獨治外而愈者,有兼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內後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外後治內而愈者,有須齊毒而攻擊者,有須無毒而調引者。

白話文:

外部病症:

包括腫瘤、膿瘡、傷口、結痂、癰疽、痔瘡、疝氣、浮腫、眼睛發紅、皮疹、肌瘤疼痛和瘙癢等。

內部病因:

  1. 飲食不節:飲食過量、飢飽不當或暴飲暴食。

  2. 勞累過度或損傷:過度勞累、受傷或運動過量。

  3. 宿食未消:食物在胃中停滯時間過長。

  4. 急性腸胃炎:霍亂之類的疾病。

  5. 情緒不穩:悲傷、恐懼、喜怒無常、思念或憂鬱成結等。

外部病因:

  1. 瘴氣:毒氣或有害物質。

  2. 妖魔鬼怪:迷信傳說中的超自然力量。

  3. 蟲蛇毒害:被昆蟲、蛇或其他動物咬傷或中毒。

  4. 死亡腐屍:與死屍接觸或接觸死屍的物品。

  5. 外力傷害:碰撞、墜落、風寒暑濕或其他外傷。

  6. 砍殺刺割:被刀劍或其他利器割傷。

治療方法:

這四類疾病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只治療內部病因就能痊癒,有的需要同時治療內外,有的只治療外部病因就能痊癒,有的需要同時治療外在和內在。也有先治療內部再治療外部或先治療外部再治療內部的情況。有些疾病需要使用有毒藥物攻擊,而有些則需要使用無毒藥物調理。

凡此之類,方法所施,或重或輕,或緩或急,或收或散,或潤或燥,或耎或堅,方士之用,見解不同,各擅己心,好丹非素,故復問之也。按:病生之類,王注言之詳矣,然是泛論治因之法,非解經也。夫所謂非調氣而得者,謂上文收散緩急八者乃調氣之法,言此外更有治法否。

白話文:

對於這些(病症),治療方法的運用,有的用重,有的用輕,有的緩,有的急,有的斂,有的散,有的滋潤,有的燥烈,有的柔軟,有的堅硬。醫生們的運用方法,見解不同,各有一套自己的主張。不是丹道養生的專家,所以再請教一下。

註解:關於病症的種類,王注已經說得很詳細了,但是那是泛泛而論治療的原則,不是解釋經典。所謂「不是調氣得到的」,是指上文提到的斂散緩急等八種方法都是調氣的方法,是要說除了這些,還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嗎?

)岐伯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言但能破積愈疾,解急脫死,則為良方,非必要言以先毒為是,後毒為非,無毒為非,有毒為是,必量病輕重大小制之者也。)帝曰:請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白話文:

岐伯說:有毒無毒,端看治療效果,依病情輕重大小決定藥量比例。

黃帝問:請詳細說明藥物配製比例。

岐伯答:一味主藥搭配兩味輔藥,是小劑量。一味主藥搭配三味輔藥、五味佐藥,是中劑量。一味主藥搭配三味輔藥、九味佐藥,是大劑量。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夫病之微小者,猶人火也,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故逆其性氣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光撲滅。

白話文:

我不知道這段文字的含義,因為它似乎是亂碼或無效字元。

然逆之謂以寒攻熱,以熱攻寒,從之謂攻以寒熱,雖從其性用,不必皆同,是以下文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此之謂乎。按:張景岳曰:「病之微者,如陽病則熱,陰病則寒,真形易見,其病則微,故可逆之,逆即上文之正治也。病之甚者,如熱極反寒,寒極反熱,假證難辨,其病則甚,故當從之,從即下文之反治也。

白話文:

這種做法叫做「以寒攻熱,以熱攻寒」,順著它的性質用藥,但也不一定要完全一樣。所以下文說:「逆著做是正治,順著做是反治,從少從多,看具體情況」。這就是這個意思。注:張景嶽說:「病輕的,比如陽病則發熱,陰病則發寒,真實的病症容易發現,所以可以逆著治,逆著治就是上文說的正治。病重的,比如熱極了反倒發寒,寒極了反倒發熱,假象難辨,所以要順著治,順著治就是下文的反治。

」)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按:堅者,積塊也。客者,外邪也,除之謂表而驅之也。溫之謂溫養之也,舉痛論言,勞則氣耗,氣既耗矣,若更用寒涼,則凝滯而害益甚,故必溫養為宜也。逸,奔逸也,內亂欲出,導之使行也。

白話文:

(對於不同的病證)堅硬的(腫塊)削掉它,外來的(病邪)驅除它,虛弱的(身體)溫暖它,鬱結的(氣血)疏散它,停留的(邪氣)攻打它,乾燥的(體質)滋潤它,急躁的(情緒)緩解它,散漫的(氣血)收斂它,損傷的(氣血)補益它,安逸的(情緒)疏導它,驚慌的(情緒)平定它,上行的(氣火)下降它,用按摩和沐浴來刺激它,用稀釋和劫掠來削弱它,用疏通和發散來開通它,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註解:堅者,是指腫塊。客者,是指外來的病邪,驅除它就是通過發汗來把它排出體外。溫之是指溫養它,在討論疼痛的時候,如果氣血虛弱,如果再使用寒涼的藥物,就會加重氣血凝滯,因此應該溫養。逸,是指奔逸,內在的邪氣想要發作出來,就引導它發散出來。)

平有二義:一謂抑其有餘,一謂安其潰亂也。上下,吐利也。摩,按摩,所以運其澀滯也。浴,澡浴,所以洗濯垢穢也。薄者,搜蘊蓄之邪;劫者,奪強盛之勢也。適事為故,謂病必有故,有故則有事,適其當行之事而知其故矣。)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白話文:

"平"有兩個意思:一是壓制多餘的部分,二是平撫混亂的狀態。上面指嘔吐,下面指腹瀉。按摩可以促進流通受阻的部分。洗澡可以洗淨污垢。蒐集的方法是清除潛伏的邪氣,奪取的方法是壓制強盛的力量。合適的治療方法根據病情而定,病情自有其原因,有原因就會有相應的表現,根據相應的表現就可以瞭解病因。

黃帝問:什麼是逆從?

岐伯答:逆,指正向治療,從,指反向治療。正向還是反向,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

(按,張景岳曰:「以寒治熱,以熱治寒,逆其病者,謂之正治;以寒治寒,以熱治熱,從其病者,謂之反治。從少謂一同而二異,從多謂二同而一異,必觀其事之輕重而為之增損,然則宜於全反者,自當盡同無疑矣。又治有逆從者,以病有微甚,病有微甚者,以證有真假也。

白話文:

張景岳說:「用寒性藥物治療熱症,用熱性藥物治療寒症,這是逆著病症的特性來治療,叫做正治;用寒性藥物治療寒症,用熱性藥物治療熱症,這是順著病症的特性來治療,叫做反治。從少的角度來看,正治和反治雖然有兩個不同的名稱,但本質上是一樣的;從多的角度來看,正治和反治雖然有兩個相同的方面,但本質上卻有一個不同。一定要觀察病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用藥的增減。如果病症適合採用全面的反治方法,那麼就可以放心地使用,毫無疑問。此外,治療還分為逆治和從治,因為病情有輕有重,病情有輕有重,是因為證候有真有假。」

寒熱有真假,虛實亦有真假,真者正治,治之無難,假者反治,乃為難耳。如寒熱之真假者,真寒則脈沉而細,或弱而遲,為厥逆,為嘔吐,為腹痛,為飧泄下利,為小便清頻,即有發熱,必欲得衣,此浮熱在外,而沉寒在內也。真熱則脈數有力,滑大而實,為煩躁喘滿,為音聲壯厲,或大便秘結,或小水赤澀,或發熱掀衣,或脹痛熱渴,此皆真病,真寒者宜溫其寒,真熱者宜解其熱,是當正治者也。

白話文:

寒熱有真假,就像虛實一樣有真假。真的就要用正確的方法治療,這樣治療起來沒什麼難度;假的就要用相反的方法治療,這樣治療起來才困難。比如寒熱的真假,真寒脈象細而沉,或者微弱而遲,出現厥逆嘔吐、腹痛、腹瀉、小便清長等症狀,即使發熱也要蓋衣服,這是外浮的熱,內在卻是沉寒。真熱脈象有力而數,滑大而實,出現煩躁喘滿、聲音洪亮等症狀,或者大便乾結、小便赤澀、發熱掀衣、腹部脹痛口渴等,這些都是實病,真寒就要溫暖驅寒,真熱就要清熱降火,這樣纔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至若假寒者,陽證似陰,火極似水也,外雖寒而內則熱,脈數而有力,或沉而鼓擊,或身寒惡衣,或便熱結秘,或煩渴引飲,或腸垢臭穢,此則惡寒非寒,明是熱證,所謂熱極反兼寒化,亦曰陽盛隔陰也。

白話文:

對於那些看似寒證實為熱證的情況,陽證表現出陰證的症狀,火氣極盛狀似陰水。表面上感覺寒冷,但內部卻發熱,脈象急促有力,或深沉而有力的搏動。可能出現身體發冷卻畏懼穿衣、大便乾結、煩渴喜飲、大便臭穢等症狀。此時的畏寒並不是真正的寒證,而是明顯的熱證,稱為「熱極反兼寒化」,也稱「陽盛隔陰」。

假熱者,陰證似陽,水極似火也,外雖熱而內則寒,脈微而弱,或數而虛,或浮大而無根,或弦芤而斷續,身雖熾熱而神則靜,語雖譫妄而聲則微,或虛狂起倒而禁之即止,或蚊跡假斑而淺紅細碎,或喜冷水而實飲不多,或舌苔面赤而衣被不撤,或小水多利,或大便溏滑,此則惡熱非熱,明是寒證,所謂寒極反兼熱化,亦曰陰盛隔陽也。

白話文:

假熱症:

假熱症是陰寒證狀表象似陽熱,就像水極度寒冷時反而表現得像火一樣。患者外表發熱,但實際上內部寒冷,脈搏微弱,可能又快又無力,或浮大但無力,或弦緊而斷續。雖然身體發燒,但精神平靜,言語雖然胡言亂語,但聲音微弱。可能出現虛弱狂躁的症狀,但受到約束就會停止。或出現淺紅、細碎的類似蚊蟲叮咬的假斑點。或喜歡喝冷水,但實際上喝得不多。或舌苔發紅,但患者不願意脫掉衣物。或小便頻繁、稀薄,或大便溏軟。這些都是厭惡熱、實際上是寒證的表現。也就是說,寒極時會產生化熱的現象,也稱為陰陽不調。

此皆假病,假寒者清其內熱,內清則浮陰退舍矣,假熱者溫其真陽,中溫則虛火歸原矣,是當從治者也。又如虛實之治,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此不易之法也。然至虛有盛候,則有假實矣;大實有羸狀,則有假虛矣。

白話文:

這些都是假病,假寒的話清除體內的熱氣,內熱清除後,飄散的陰氣就會退去;假熱的話溫養體內的真陽,身體溫暖後,虛火就會歸回原處。這些都是應該治療的。又比如虛實的治療,實的話就瀉下,虛的話就補益,這是不變的原則。但是極度虛弱有時會出現氣血旺盛的假象,這就是假實;極度實熱有時會出現虛弱的假象,這就是假虛。

總之虛者正氣虛也,為色慘形疲,為神衰氣怯,或自汗不收,或二便失禁,或夢遺精滑,或嘔吐隔塞,或病久攻多,或氣短似喘,或勞傷過度,或暴困失志,雖外證似實而脈弱無神者,皆虛證之當補也。實者邪氣實也,或外閉於經絡,或內結於臟腑,或氣壅而不行,或血留而滯凝,必脈證俱盛者,乃實證之當攻也。是虛實之間,最多疑似,有不可不辨其真耳。

白話文:

總之,虛證是指正氣不足,表現為面色蒼白、身體疲倦、精神衰弱、怯懦。症狀可能包括自汗不止、大小便失禁、遺精滑精、嘔吐反胃、長期生病、氣短喘息、過度勞累、情緒低落。即使外在徵象看上去像實證,但脈象虛弱無力,也屬於虛證,需要補益。

實證是指邪氣過盛,可能堵塞經絡、積聚於臟腑、氣血運行不暢、血液凝滯。必須脈象和症狀都表現為過盛的情況,才屬於實證,需要攻伐。

虛實之間,很容易混淆,必須仔細辨別,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

如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虛實之大法也。設有人焉,正已奪而邪方盛者,將顧其正而補之乎?抑先其邪而攻之乎?見有不的,則生死系之,此其所以宜慎也。夫正者本也,邪者標也,若正氣既虛,邪氣雖盛,亦不可攻,蓋恐邪未去而正先脫,呼吸變生,則措手無及,故治虛邪者當先顧正氣,正氣存則不致於害。

白話文:

《評虛實論》中說:「邪氣強盛就是實,精氣被奪就是虛。」這是辨別虛實的大原則。假如一個人,他的正氣已被奪走,而邪氣正盛,我們應該先顧及他的正氣,補養正氣呢?還是先對付他的邪氣,攻伐邪氣呢?如果無法判斷,那麼這個人的生死就會受到影響,所以這件事必須謹慎。正氣是根本,邪氣是標本,如果正氣已經虛弱,即使邪氣強盛,也不能攻伐它,因為擔心邪氣還沒被消除,正氣就先垮了,呼吸停止,生命危在旦夕,就會措手不及。所以治療虛邪時,首先要顧及正氣,正氣有了,就不會帶來危害。

且補中自有攻意,蓋補陰即所以攻熱,補陽即所以攻寒,世未有正氣復而邪不退者,亦未有正氣竭而命不傾者。如必不得已,亦當酌量緩急,暫從權宜,從少從多,寓戰於守,斯可矣,此治虛之道也。若正氣無損者,邪氣雖微,自不宜補,蓋補之則正無與而邪反盛,適足以藉寇兵而資盜糧,故治實證者當直去其邪,邪去則身安,此治實之道也。

白話文:

滋補身體本身就能達到攻邪的作用。因為滋補陰液就能攻克熱證,滋補陽氣就能攻克寒證。歷史上從未出現過正氣恢復而邪氣不退的情況,也沒有出現過正氣衰竭而生命不保的情況。

如果不得已需要滋補,也要考慮緩急程度,暫時權宜之計。從少量到逐漸增加,寓守於攻,這樣是可以的。這是治療虛證的方法。

如果正氣沒有受損,邪氣雖然輕微,也不適合滋補。因為滋補會讓正氣無從發揮作用,而邪氣反而會更加旺盛,正好給邪氣提供了兵力和糧草。所以,治療實證應該直接祛除邪氣,邪氣去除後,身體自然就會康復。這是治療實證的方法。

要之能勝攻者方是實證,實者可攻,何慮之有,不能勝攻者便是虛證,氣去不返,可不寒心,此邪正之辨,不可不知也。惟是假虛之證不多見,而假實之證最多也。假寒之證不難治,而假熱之證易誤也。然實者多熱,虛者多寒。如丹溪曰,氣有餘,便是火,故實能受寒;而余續之曰,氣不足,便是寒,故虛能受熱。

白話文:

總而言之,能夠承受攻伐治療者纔是實證,實證可以攻伐,有什麼好擔心的。無法承受攻伐治療者就是氣血不足,元氣耗散無法恢復,就不要再寒了心。這就是辨別邪正的方法,很重要。

問題是,假性的氣血不足的證狀很容易見到,而假性的氣血充足的證狀卻是最多見的。假性的寒證不難治療,而假性的熱證卻容易誤診。

然而,氣血充足者通常有熱象,氣血不足者多有寒象。就如丹溪所說,氣有餘,就會化火,所以實證能耐受寒;而餘續加入,氣不足,就會化寒,所以氣血不足能耐受熱。

世有不明真假本末,而曰知醫者,余則未敢許也。」景岳先生此論,明白暢快,正治從治之法無遺議矣,真是羽翼聖經,而補啟玄之所未及,其功偉哉!)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白話文:

世間上有人不懂得辨別醫術的真假、先後,卻自稱精通醫術,我實在不敢認可他。」景嶽先生的這番話,明白暢快,對於採用相反方法進行治療的法則,沒有什麼可以再爭議的了。這真是發揚了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並且補充完善了其中未曾涉及的地方,它的功勞是多麼偉大啊!皇帝問道:相反療法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道:熱症是由於寒氣造成的,就要用熱性的藥物;寒症是由於熱氣造成的,就要用寒性的藥物;堵塞是由於堵塞造成的,就要用堵塞的方法;流通是由於流通造成的,就要用流通的方法。一定要讓症狀隱藏在它所受制的東西下面,並且先治療導致症狀的原因。它的開頭是一樣的,但結果卻不一樣,它可以化解積滯,可以摧毀堅固的東西,可以使氣血和諧,可以使疾病痊癒。

(按:張景岳曰:「熱因寒用者,如大寒內結,當治以熱,然寒甚格熱,熱不得前,則以熱藥冷服,下咽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熱因寒用之法也。寒因熱用者,如大熱在中,以寒攻治則不入,以熱攻治則病增,乃以寒藥熱服,入腹之後,熱氣既消,寒性遂行,情且協和而病以減,此寒因熱用之法也。如五常政大論云:『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

白話文:

張景嶽說:「熱因寒用」的意思是,如果身體內部寒氣很重,就要用熱來治療。但是,如果寒氣太盛,就會阻擋熱氣,使熱氣無法進入。這時,我們可以把熱藥用冷水送服,當藥物吞下後,寒氣就會消退,熱性就會顯現出來。這樣既不違背身體的特性,又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這就是「熱因寒用」的方法。

「寒因熱用」的意思是,如果身體內部熱氣很重,用寒性藥物治療,藥物就進不去;而用熱性藥物治療,病情反而會加重。這時,我們可以用寒藥用熱水送服,當藥物進入腹中後,熱氣就會消退,寒性就會發揮作用。這樣既能配合身體的特性,又能減輕病情,這就是「寒因熱用」的方法。

就像《五常政大論》中所說的:「治療熱症用寒藥,但要溫和地讓寒藥發揮作用;治療寒症用熱藥,但要涼爽地讓熱藥發揮作用。」

』亦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義。塞因塞用者,如下氣虛乏,中焦氣壅,欲散滿則更虛於下,欲補下則滿甚於中,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滿,藥入或減,藥過依然,氣必更虛,病必漸甚,乃不知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峻補其下以疏啟其中,則下虛自實,中滿自除,此塞因塞用之法也。

白話文:

這也是熱證用寒藥,寒證用熱藥的道理。堵塞用堵塞醫治的,像下焦氣虛,中焦氣滯,想驅散上滿,反而會讓下焦更虛,想補益下焦,中焦的堵塞反而會更嚴重。治療不知主因,先去除堵塞,藥入胃中稍微減輕,藥效過後依然如故,氣虛會更嚴重,病情必定逐漸加重。不知道服藥少一點可以幫助疏通,多服一點可以宣通,因而大補下焦以疏通中焦,那麼下焦空虛自然得到充實,中焦堵塞自然消除,這就是用堵塞治療堵塞的方法。

通因通用者,如大熱內蓄,或大寒內凝,積聚留滯,瀉利不止,寒滯者以熱下之,熱滯者以寒下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也。以上四治,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既得其本,而以真治真,以假治假,其始也類治似同,其終也病變則異矣,是為反治之法,故可使破積潰堅,氣和而病必已也。」謹按此景岳合王注及新校正等注潤飾而成者,更為清順,故錄之。

白話文:

所有疾病通用的治療原則是:

  • **大熱內蓄:**以寒熱療法,用涼寒藥物瀉下。
  • **大寒內凝:**以熱療法,用溫熱藥物瀉下。

以上四種治療方法,都必須針對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找出疾病的誘因,再針對因由進行治療。

在確診病因後,使用正統方法治療正病,用權變方法治療權變之病。治療初期,不同疾病的治療方法可能相似,但在治療後,疾病的變化會有所不同。這就是反證療法。因此,反證療法可以消除病竈、化解堅硬腫塊,使氣機調和,從而治癒疾病。

注意事項: 此處的內容是景嶽根據王注和新校正等注釋加工潤飾而成,更加通順易懂,因此特錄於此。

塞,入聲。)帝曰:善!調氣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按:景岳曰:「氣調而得者,言氣本調和而偶感於病,則或因天時,或因意料之外者也。若其治法亦無過逆從而已,或可逆者,或可從者,或先逆而後從者,或先從而後逆者,但疏其邪氣而使之調和,則治道盡矣。」)

白話文:

該段文字的現代白話文翻譯如下:

帝問:氣調得了怎麼辦?岐伯回答:要根據情況反應,有時需要逆行,有時需要隨行。調理氣息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疏通邪氣,讓氣息達到和諧的狀態。這就是醫治的道理。景嶽說:「氣息調和而能治療,這是因為氣本來是和諧的,只是在某些情況下受到影響,比如天氣變化或意想不到的情況。因此,治療的方法不外乎逆行和隨行,可能需要先逆後隨,或先隨後逆,只要能疏通邪氣,達到和諧,那麼治療的道理就全都在這裡了。」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各絕其源。)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皆謂先除其根屬,後削其枝條也。)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中外不相及,自各一病也。

按:陰陽應象大論曰:「治病必求於本。」本者,病之所起者是也。先本後末,治病之次序,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黃帝說:「好!疾病的內外來源如何呢?」

岐伯回答:「從內部引起的疾病,調治其內部;從外部引起的疾病,治療其外部。(各自分別去除其根源。)從內部引起的疾病,如果發展到外部,先調治其內部,再治療其外部;從外部引起的疾病,如果發展到內部,先治療其外部,再調治其內部。(這都是說先除掉其根部,再去除其枝葉。)如果內部和外部不互相影響,就只治療主要疾病。(……如果內部和外部不互相影響,那它們就是各自獨立的一種疾病。)

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按:此問治之誤者,蓋但知正治而不知從治者也。嗟乎!彼所謂拘繩守墨者,乃其廢繩徹墨者也。)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白話文:

皇帝說:大家說治療寒症用熱藥,治療熱症用寒藥,但醫生的處方卻不能墨守成規,一概而論。有的人得了熱症用寒藥治療反而更熱,有的人得了寒症用熱藥治療反而更寒,兩種情況都存在,舊病未癒又生新病,該怎麼辦?(按:這裡詢問治病的方法是錯誤的,因為他只知道正規療法,卻不知道對症下藥。唉!那些所謂拘泥於成規的人,反而是在毀棄成規。)岐伯說:所有寒症治療後反而更熱的,原因出在陰證;熱症治療後反而更寒的,原因出在陽證,這就叫做針對病因治療。

(言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故曰求其屬也。夫粗工褊淺,學未精深,以熱攻寒,以寒療熱,治熱未已而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熱病更起,熱起而中寒尚在,寒生而外熱不除,欲攻寒則懼熱不前,欲療熱則思寒又止,進退交戰,危亟已臻,豈知臟腑之源,有寒熱溫涼之主哉。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

白話文:

用加強火氣的藥來消除陰影,用加強水氣的藥來控制陽氣,所以說這是尋找其屬性的方法。那些粗淺、學識不精的醫生,用熱藥來治療寒症,用寒藥來治療熱症,治療熱症還沒好,寒症又生了,攻治寒症越深,熱症反而越嚴重,熱症起來後,體內寒氣還在,寒症生發後,體表熱症也無法消除,想要攻治寒症,卻恐懼熱症加重而不敢進行,想要治療熱症,又想到有寒症而停手,進攻和退縮交替進行,危急情況已經到了極點。豈知臟腑之源,有寒熱溫涼的主宰?取心陽者不一定要用溫熱之藥,取腎陰者不一定要用寒涼之藥,只要加強心陽,寒氣也可以通行;增強腎陰,熱氣也仍然可以存在。

觀斯之故,或治熱以熱,治寒以寒,萬舉萬全。嗚呼!人之死者,豈非方士愚昧殺之耶。按: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二語,治法之精義也,發前人所未發,為後學之津梁,偉哉啟玄!爼豆萬世宜矣。

白話文:

觀察這些案例,有人用熱性藥物治療熱性病症,用寒性藥物治療寒性病症,治療次次奏效。唉呀!人的死亡,難道不是因為醫生無知而疏於治療導致的嗎?

批註:增強身體陽氣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消除陰翳,這兩句話揭示了治療的精髓,發前人所未發,為後學指明瞭方向,啟發深遠!這些醫學經典將永遠流傳下去。

張景岳曰:「諸寒之而熱者,謂以苦寒治熱而熱反增,非火之有餘,乃真陰之不足也,陰不足則陽有餘而為熱,故當取之於陰,謂不宜治火也,只補陰以配陽,則陰氣復而熱自退矣。熱之而寒者,謂以辛熱治寒而寒反甚,非寒之有餘,乃真陽之不足也,陽不足則陰有餘而為寒,故當取之於陽,謂不宜攻寒也,但補水中之火,則陽氣復而寒自消也。」景岳此注最為明確,蓋陰翳本於無火,故欲益火之原,所謂原者,右腎是也。

白話文:

張景嶽說:「各種寒症卻表現出熱象,這是因為用寒涼藥物治療熱症,反而加重了熱象,這不是因為體內火氣過剩,而是真陰不足。陰不足,陽就會過剩,導致發熱,所以要從陰着手治療,不要治療火氣,只要補充陰分來平衡陽氣,陰氣恢復後,熱象就會自然退去。熱症卻表現出寒象,這是因為用辛熱藥物治療寒症,反而加重了寒象,這不是因為寒氣過剩,而是真陽不足。陽不足,陰就會過剩,導致發寒,所以要從陽着手治療,不要祛除寒氣,只要補充命門之火,陽氣恢復後,寒象就會自然消退。」張景嶽的這個註解非常明確。蓋陰寒的根本原因是火氣不足,所以需要增補火氣的根源,所謂根源,就是右腎。

陽光起於無水,故當壯水之主,所謂主者,左腎是也。或以肝為原,肺為主,誤矣。)帝曰: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按:前問治之誤,此問誤之所以也。)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按:陰虛則陽王,陽虛則陰王,陽王則火盛,陰王則寒盛,是王氣者內虛之偏氣,外形之假象也。

白話文:

陽氣生於腎陰不足的地方,所以應當補足腎陰,這裡的「主」指左腎。有人認為肝臟是根本,肺臟是主,這是不正確的。

黃帝說:好!服用寒涼的藥物卻反而發熱,服用溫熱的藥物卻反而發寒,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因為治療了內在的元氣失衡,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反向的反應。

俗工不解其故,但見寒盛於外者,便用辛溫,豈知辛溫耗氣,氣耗而寒愈生;但見火盛於外者,單用苦寒,豈知苦寒泄陰,陰泄而火愈熾。是反熱反寒之故,正由專治王氣於外而然也。張景岳曰:「如夏令本熱而伏陰在內,故每多中寒;冬令本寒而伏陽在內,故每多內熱。

白話文:

一般的醫師不懂得這個道理,只看到外表寒氣很盛,就用辛溫的藥物治療,卻不知道辛溫的藥物會消耗元氣,元氣消耗後,寒氣會更嚴重;只看到外表火氣很盛,就只用苦寒的藥物治療,卻不知道苦寒的藥物會傷到陰液,陰液受傷後,火氣會更加旺盛。這是因為只看表面症狀,不考慮身體內在的原因,而導致治療方法錯誤。張景嶽說:「例如夏季原本是炎熱的,但體內可能有潛伏的寒氣,所以經常會出現中寒的情況;冬季原本是寒冷的,但體內可能有潛伏的陽氣,所以經常會出現內熱的情況。」

設不知此,而必欲用寒於夏,治火之王,用熱於冬,治寒之王,則有中寒隔陽者服寒反熱,中熱隔陰者服熱反寒矣,此皆治王之故也。春秋同。」)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按:不治王而然,謂非治寒熱於外而亦反見寒熱者。

白話文:

不理解這個道理,而一定要在夏天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體內的「熱」,在冬天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體內的「寒」,就會出現「中寒隔陽」的患者吃了寒涼藥反而發熱,而「中熱隔陰」的患者吃了溫熱藥反而寒涼的現象。這些都是因為治療「火王」、「寒王」導致的副作用,在春秋兩季同樣適用。

皇帝問: 如果不治療「火王」、「寒王」,而出現這些症狀,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答: 問得好啊!這是因為沒有正確處理五味的屬性。五味進入胃中,各歸喜愛它們的臟腑,所以:酸味先進入肝臟,苦味先進入心臟,甘味先進入脾臟,辛味先進入肺臟,鹹味先進入腎臟,長時間後會增加臟腑的氣,這是事物轉化的常理。氣息增加且持續時間長,就會導致早亡。

(注:「不治王而然」是指沒有治療外在的寒熱,但仍然出現寒熱的症狀。)

蓋藥食五味各有所屬,其有所屬者,以各有所喜也。如肝喜酸則酸先入肝,以至腎喜咸則咸先入腎,入之不已,久而偏矣。偏用既久,熱多變寒,寒多變熱,臟氣偏勝,化為夭折,以此言治,皆由不知五味所屬之所致,故亦欲去寒而反寒,欲去熱而反熱也,是誤投藥餌之害與誤認脈證之害,厥咎均矣。舊本各歸所喜攻,今詳攻字之義殊不可解,當是故字之訛也,宜讀連下文為是。

白話文:

皇帝說:好!方劑中的君臣是什麼意思?岐伯說:針對疾病的主要藥物稱為君藥,輔佐君藥的稱為臣藥,配合臣藥的稱為使藥。並不是指上下三種等級的意思。(註解:張景嶽說:「主治疾病的是對症的要藥,所以稱為君藥,君藥的藥味數量少,但分量重,用來做主藥。輔助君藥的稱為臣藥,藥味數量稍多,分量稍輕,用來彌補君藥的不足。配合臣藥的稱為使藥,數量可以調整,分量更輕,用來擔任通行的嚮導。」

此則君臣佐使之義,非上下三品如下文善惡殊貫之謂。」)帝曰:三品何謂?岐伯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前言方制,言處方之制,故有君臣佐使。此言三品,言藥性善惡,故有上中下之殊。」新校正言:「神農云:上藥為君,主養命以應天;中藥為臣,主養性以應人;下藥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竊疑此必非神農語也。

夫藥品雖有上中下之殊,其善其惡,總以治病而保人之性命,何乃強分若是哉,林億、張景岳俱未之思耳。)

白話文:

所謂「君臣佐使」的意思,並不是指「上、中、下」三類藥物好壞有別。

皇帝問:「三類藥物指的是哪三類呢?」

岐伯回答:「用以分辨藥物好壞的種類。先前所說『方制』,指的是用藥配方的準則,所以有『君臣佐使』之分。而這裡所說『三品』,是指藥物的性質好壞,所以有上、中、下三種不同的等級。正本中,神農這麼說:『上藥可以養命而符合天意;中藥可以養性而符合人情;下藥可以用於治病而符合地道。』我個人存疑,這段話未必出自神農之口。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按:前問病之中外,伯所答者惟標本之義,此再問者,蓋欲明治法之詳也。)岐伯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按:張景岳曰:「方,法也。陰陽之道,凡病治脈藥皆有關係,故必當詳別之。

白話文:

黃帝說:「好。疾病的內外之分如何?」(按:前面問疾病的內外之分,伯高所回答的只有標本的意義,這裡再次詢問,應該是希望詳細瞭解治療方法。)岐伯回答:「調節氣的方法,必須區分陰陽,確定內外之別,各自守住自己的領域,內部的疾病用內治的方法,外部的疾病用外治的方法,輕微的疾病用調和的方法,中等程度的疾病用平定的方法,嚴重的疾病用奪取的方法,用汗法、下法、溫法、涼法,根據疾病的性質進行治療,選擇最有利的方法。

中外,表裡也。微者調之,謂小寒之氣,和之以溫,小熱之氣,和之以涼也。其次平之,謂大寒之氣,平之以熱,大熱之氣,平之以寒也。盛者奪之,謂邪之甚者,當直攻而取之,如甚於外者汗之,甚於內者下之。凡宜寒宜熱,宜溫宜涼,當各求其屬以衰去之,惟隨其所利而已。

白話文:

外在身體和內在身體就像表和裡一樣。

輕微失衡 :用溫和的方法調節,例如用一點寒氣來調和溫和,用一點熱氣來調和涼爽。 嚴重失衡 :用平衡的方法調節,例如用強勁的涼氣來平衡熱氣,用強勁的熱氣來平衡寒氣。 過度失衡 :用直接的方法治療,例如身體過度外寒時出汗,過度內熱時瀉下。

總之,治療時應根據病人的個別情況,選擇合適的寒、熱、溫、涼,以幫助身體恢復平衡。

」)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帝曰:善!(守道以行,舉無不中,故能驅役草石,召遣神靈,調御陰陽,蠲除眾疾,氣血保平和之候,天真無耗竭之由。夫如是者,蓋以舒捲在心,去留從意,故精神內守,壽命靈長。)

白話文:

謹慎地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做,每一次都能成功,氣血調和,壽命自然延長。皇帝說:很好!(堅持正確的養生之道,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所以能夠驅使草木石頭,召喚神靈,調和陰陽,消除百病,氣血保持平和,天生的生命力不會衰竭。做到這樣,是因為精神內斂,隨心所欲,所以精神充沛,壽命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