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42)

回本書目錄

內篇 (42)

1. 脈要精微論

蓋脈與四時合宜,則為無病之生脈也。)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按:言治法也。)

是故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與,甚飢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按:新校正云:「詳是知陰盛則夢涉至夢哭,乃靈樞之文,誤置於此,仍少心脾腎氣盛則夢,今具甲乙經中。短蟲多二句,亦不當出此,應他經脫簡文也。」)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寶。(前明脈應,此舉持脈所由也。然持脈之道,必虛其心,靜其志,乃保定盈虛而不失。按:王本作保,頗覺辭費。甲乙作寶,於義較通,從之,寶猶貴也。)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雖出猶未全浮。按:亦有和緩之象。)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泛泛,平貌。

陽氣大盛,脈氣亦象萬物之有餘,易取而洪大也。)秋日下膚,蟄蟲將去;(隨陽氣之漸降,故曰下膚。何以明陽氣之漸降?蟄蟲將欲藏去故也。)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在骨,言脈深沉也。蟄蟲周密,言陽氣伏藏。君子居室,此人事也。按:新校正云:詳此前對帝問脈其四時動之事。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搏謂搏擊於手也。諸脈搏堅而長者,皆為勞心而臟脈氣虛極也。心手少陰脈,從心系上挾咽喉,故令舌卷短而不能言也。按:心脈堅長,搏擊指下,火盛氣浮。舌為心苗,故卷而不能言也。注謂勞心而臟氣虛極,恐堅長之脈不可概以虛斷也。

)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諸脈耎散,皆為氣實血虛也。消謂消散,環謂環周,言其經氣如環之周,當其火王自消散也。按:消環義殊不可解,甲乙經作消渴,王注作消散環周,俱不明確,缺疑可也。耎音軟。謹按心、肺、肝、胃、脾、腎五臟一腑凡六經,其脈並以搏堅而長,耎而散,分配病證。

王氏俱作虛解,竊嘗疑之。夫六經之脈,為象不同,主病自異,奈何一概以堅長耎散立說:經豈無意乎?用是思之,所謂搏堅而長者,以邪實而言也;其耎而散者,以正虛而言也。一經之內,有實有虛,脈病自各相應。王注惟不明乎虛實之分,宜其言之矇混不確也。雖然,六經之義亦有可議者,即如心脈堅長,搏擊指下,是為火盛氣浮,其證甚多,豈止舌卷不能言。凡此之類,蓋亦約略言之,或止舉其病之尤者言之,未可據以為實也。

善讀內經者,亦惟會其大意而已。)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按:肺脈浮澀而短,此其常也。今反搏擊堅長,是為火邪犯肺,病必唾血。唾血者,痰涎之中見血也。)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按:汗出於玄府,玄府者肺之合,今肺脈耎散,是肺虛而邪從其合也,故當灌汗。灌汗者,汗出浸淫,有如澆灌,如是不可更為發散,令肺益虛也。

白話文:

人的脈象應該與四季的變化相符合,這樣才是健康無病的脈象。用藥調理時,補瀉的方法不能錯失,要與天地的運行規律一致。

(這裡講的是治療方法)

因此,陰氣過盛的人會夢見自己走過大河、感到恐懼;陽氣過盛的人會夢見大火燃燒;陰陽之氣都過盛的人會夢見互相殘殺或受傷。身體上部氣血過盛的人會夢見自己飛行,下部氣血過盛的人會夢見自己墜落。吃得太飽會夢見給予別人,太飢餓則會夢見索取食物。肝氣過盛會夢見發怒,肺氣過盛會夢見哭泣。體內短小的寄生蟲多會夢見聚眾,長大的寄生蟲多會夢見互相攻擊和損毀。

(這裡的「夢境」描述可能是靈樞篇的內容,不應出現在這裡,也缺少了心、脾、腎氣過盛時的夢境。後面關於寄生蟲的兩句也可能是其他經書遺漏的內容。)

所以,診脈的方法非常重要,內心虛靜是診脈的關鍵。(這句話說明了診脈的原則。診脈時,必須要使內心虛靜,精神安定,才能準確判斷身體的虛實狀況。這裡「寶」字的意思是珍貴。)春天診脈時,脈象應該像魚在水中游動一樣,輕輕浮起。(脈象雖浮,但還沒完全浮於表面,帶有和緩的意味。)夏天診脈時,脈象應該在皮膚表面,感覺寬廣而有餘。(這種寬廣的脈象,象徵著陽氣旺盛,易於觸摸,且洪大有力。)秋天診脈時,脈象應該漸漸沉入皮膚之下,如同蟄伏的昆蟲準備躲藏起來一樣。(隨著陽氣逐漸下降,脈象也會下沉。蟄伏的昆蟲準備藏起來,也暗示了陽氣下降。)冬天診脈時,脈象應該沉到骨頭附近,如同蟄伏的昆蟲完全躲藏起來,人也應該待在室內。(這表明脈象深沉,陽氣伏藏。人要適應天氣變化,待在室內,這是順應自然規律的表現。這裡描述的是診脈時的四時變化。)

(上述描述的是古人觀察帝王脈象,判斷四時變化的方法。)

心脈搏動堅硬有力且脈線較長,表示可能會出現舌頭僵硬、無法說話的症狀。(心脈搏動堅硬有力,是因過度勞心,導致心臟氣血虛弱。心經從心臟向上連通咽喉,因此會出現舌頭捲縮、無法說話的症狀。這裡說明心脈堅長,是因火氣過盛,脈氣浮躁所致。而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所以會捲縮無法言語。但也有人認為,不能將堅長的脈象一概視為虛弱。)如果心脈搏動軟弱無力且散亂,表示病情會自然好轉。(脈象軟弱散亂,是因體內氣盛而血虛導致。消散是指經絡氣血消散開來。有人認為這裡解釋的“消環”難以理解,但也有人認為是氣血像環形一樣運轉,並自行消散。還有人認為應該是“消渴”,或“消散環周”等說法,但都無法確定。這裡的“耎”讀作軟。)(注意:心、肺、肝、胃、脾、腎等五臟六腑的脈象,都有堅長和軟散兩種表現,它們分別對應不同的病症。有人認為王氏的注釋都將其解釋為虛弱,讓人疑惑。因為六經脈象不同,所主疾病各異,為何都用堅長、軟散來解釋?作者認為堅長是因邪氣過盛,軟散是因正氣虛弱。同一經脈中也有虛實之分,脈象和疾病要互相對應。王氏的注釋沒有區分虛實,所以含糊不清。但也有人認為六經之脈的解釋也有問題,比如心脈堅長,是因火氣過盛、脈氣浮躁,其症狀有很多,不止於舌頭僵硬、無法說話。類似的情況,可能是只說其中最嚴重的症狀,不能當作確鑿的證據。理解《內經》應該抓住它的主要意思。)

肺脈搏動堅硬有力且脈線較長,表示可能會出現咳血的症狀。(通常肺脈應該是浮澀而短,現在反而堅長有力,說明是火邪侵犯肺部,所以會出現咳血。咳血是指痰涎中帶有血絲。)如果肺脈軟弱無力且散亂,表示會大量出汗,以至於汗液無法消散。(汗液從毛孔排出,而毛孔是肺部功能的體現。肺脈軟弱散亂,表示肺氣虛弱,邪氣通過毛孔排出,所以會大量出汗。這種出汗如同澆水一般,不能再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否則會使肺氣更加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