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2)

回本書目錄

外篇 (2)

4. 五運行大論

五運者,五行各司一運。行者,謂主時行令,是謂五運行也。通篇約分九段,每段各有精義,蓋合運五氣六而為言者也。

白話文:

  1. 五運指的是五行各自分管一個運行時期。行者指的是主宰時令運行的五行,這叫做五行的運行。全文大約可以分為九段,每一段都有各自的精髓,總共包含了五氣和六氣。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明堂,布政宮也。八極,八方目極之所也。考謂考校,建謂建立也。五常謂五氣,行天地之中者也。端居正氣,以候天和。按:張景岳曰:「五常,五行氣運之常。考建五常,以測陰陽之變化也。」)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白話文:

  1. 黃帝端坐於明堂之上,撥正天際綱紀,巡視八方極地,考量建立五行常道。(明堂:指揮政務之宮殿。八極:八方極致之處。考:考驗。建:建立。五常:五行之氣,運行在天地之間。端居正氣,以等待天地的和諧。)

    張景嶽曰:「五常,即五行之氣運行之常道。考建五常,以推測陰陽之變化。」

    請教天師並詢問道:古籍記載天地間的動靜,都是由神明掌管;陰陽的升降,寒暑的變化,都顯露出了它的徵兆。

(按:新校正曰:「詳論謂陰陽應象大論及氣交變大論文,彼云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按:張景岳曰:「首甲定運,謂六十年以甲子為首而定其運也。」余因論之。鬼臾區曰:按:此是帝問岐伯而述鬼臾區之言如此,非臾區答帝也。

白話文:

  1. 根據新近的校正:「詳論」一文中指的是《陰陽應象大論》和《氣交變大論文》,文章中寫道陰陽變化的往復,寒暑的交替會顯現出他們的徵兆。我曾從老師那裡聽說過五運的規律,老師所說的正是五種能量各自主宰某年的理論,從甲子年開始確定運勢。(按:張景嶽說:「從甲子年開始確定運勢,意思是每六十年以甲子為開始來確定運勢。」)我因此對此進行探討。鬼臾區說:這是帝問岐伯而岐伯轉述鬼臾區的話,並不是鬼臾區回答帝的話。

)土主甲巳,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主者,司天也。

白話文:

  1. 土掌管甲、己;金掌管乙、庚;水掌管丙、辛;木掌管丁、壬;火掌管戊、癸。

    子、午時,少陰當值;醜、未時,太陰當值;寅、申時,少陽當值;卯、酉時,陽明當值;辰、戌時,太陽當值;巳、亥時,厥陰當值。

    為什麼有些時辰不符合陰陽呢?(「主者」是指主宰天象。)

不合陰陽,如五行之甲乙,東方木也,而甲化土運,乙化金運;六氣之亥子,北方水也,而亥年之上,風木主之,子年之上,君火主之;又如君火司氣:火本陽也而反屬少陰,寒水司氣,水本陰也而反屬太陽之類,似皆不合於陰陽者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

白話文:

  1. 如果違背陰陽,舉例來說:五行中的甲乙,東方屬木,但甲化為土,乙化為金;六氣中的亥子,北方屬水,但亥年卻有風木為主要氣候,子年卻由君火為主要氣候;又如君火主氣:火屬陽,卻反屬少陰,寒水主氣,水屬陰,卻反屬太陽。這些都好像違背了陰陽。

    岐伯說:你明白了道理,這是天地間的陰陽。

(按:言臾區所言運五氣六,乃是欲顯明天地之道也。然其陰陽所以不合者,正天地之所以為陰陽而變化所由起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人中之陰陽,言其淺近可數,而人所易知者也。

白話文:

  1. (按:言臾區所說的運轉五氣六氣,是為了展示天地運行的法則。然而,陰陽之所以無法合一,正是天地成為陰陽和產生變化的原因。)人所能計算的數字,就是人體的陰陽,但是人們可以得到的是這些數字的結合。陰陽的數字可以十進制,推廣到百,再到千,再到萬。但是,天地陰陽的數字不是通過計算得到的,而是通過象徵來表示的。(「人體的陰陽,指的是淺顯易懂、容易被人們理解的部分。

然陰陽之道:或本陽而標陰,或內陽而外陰,或此陽而彼陰,或先陽而後陰,故小之而十百,大之而千萬,無非陰陽之變化,此天地之陰陽無窮,誠有不可以限數推言者,故當因象求之,則無不有理存焉。」)

白話文:

  1. 陰陽之道變化無窮,有的事物可能表面上屬陰而本質屬陽,有的內部屬陽而外部屬陰,有的這部分屬陽而那部分屬陰,有的先屬陽後屬陰。所以,小到十百個事物,大到千萬個事物,都離不開陰陽的變化。天地間的陰陽變化是無窮的,不能用數字來計算,因此只能根據事物的外在表現來推求其陰陽歸屬。這樣,任何事物都能在陰陽理論中找到合理的解釋。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此所以辨五運也。始謂天運初分之始。太始天元冊文,太古占天文也。

白話文:

  1. 皇帝說:「請告訴我萬物開始的起點。」岐伯說:「陛下所問甚好!臣曾經看過太古時候的天文占卜冊,其中的記載是:

    丹天的氣,經過牛女兩星連線的戊分點;

    黅天的氣,經過心尾兩星連線的己分點;

    蒼天的氣,經過危室柳鬼四星連線;

    素天的氣,經過亢氐昴畢四星連線;

    玄天的氣,經過張翼婁胃四星連線。

    (這些是區分五運的方法。所謂的『始』,是指天地初分之時。太始天元冊文,是太古時代占卜天文之作。)

丹,赤色,火氣也;黅,黃色,土氣也;蒼,青色,木氣也;素,白色,金氣也;玄,黑色,水氣也。當天地初分之時,赤氣經於牛女戊分,牛女癸之次,戊當干之次,故火主戊癸也。黃氣經於心尾己分,心尾甲之次,己當巽之次,故土主甲己也。青氣經於危室柳鬼,危室壬之次,柳鬼丁之次,故木主丁壬也。

白話文:

  1. 丹,紅色,象徵火氣;黅,黃色,象徵土氣;蒼,青色,象徵木氣;素,白色,象徵金氣;玄,黑色,象徵水氣。

    當天地初開之時,紅色氣流運行於牛女戊分,牛女癸之次,戊屬干支中「戊」,故火屬戊癸。

    黃色氣流運行於心尾己分,心尾甲之次,己屬干支中「己」,故土屬甲己。

    青色氣流運行於危室柳鬼,危室壬之次,柳鬼丁之次,故木屬丁壬。

白氣經於亢氐昴畢,亢氐乙之次,昴畢庚之次,故金主乙庚也。黑氣經於張翼婁胃,張翼丙之次,婁胃辛之次,故水主丙辛也。此五運之所以化也。黅音今。」)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按:張景岳曰:「奎壁臨干,戊分也。

白話文:

  1. 白色的氣運行於亢、氐、昴、畢四星宿之間。亢和氐屬於木星所在的方位,昴和畢屬於金星所在的方位,所以金主乙庚。

    黑色的氣運行於張、翼、婁、胃四星宿之間。張和翼屬於火星所在的方位,婁和胃屬於水星所在的方位,所以水主丙辛。這就是五運輪轉變化的原因。

    戊己分開,歸屬於奎、壁、角、軫四星宿。這些是天地之間的門戶。候氣的判斷和道的運行,不可不瞭解。

    (附註:張景嶽說:「奎和壁在天上干支臨界的位置,這是戊的分界線。」)

角軫臨巽,己分也。戊在西北,己在東南。遁甲經曰:『六戌為天門,六己為地戶。』故曰天地之門戶。然而曰門曰戶,必有所謂,先賢俱未詳及。嘗考周天七政躔度,則春分二月中,日躔壁初,以次而南,三月入奎婁,四月入胃昴畢,五月入觜參,六月入井鬼,七月入柳星張;秋分八月中,日躔翼末,以交於軫,循次而北,九月入角亢,十月入氐房心,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鬥牛,正月入女虛危,至二月復交於春分而入奎壁矣。

白話文:

  1. 角宿和軫宿靠近巽卦的方向,這是陰陽的分界。戊方在西北,己方在東南。《遁甲經》說:「六戌是天門,六己是地戶。」所以說它們是天地間的門戶。既然稱為門、戶,一定有所指,但先賢們都沒有詳細說明。

    我研究過周天七曜的運行規律,發現:春分在二月中,太陽運行到壁宿初,然後向南,三月進入奎宿婁宿,四月進入胃宿昴宿畢宿,五月進入觜宿參宿,六月進入井宿鬼宿,七月進入柳宿星張宿;秋分在八月中,太陽從翼宿末端運行,經過軫宿,再向北,九月進入角宿亢宿,十月進入氐宿房宿心宿,十一月進入尾宿箕宿,十二月進入鬥宿牛宿,正月進入女宿虛宿危宿,直到二月再次經過春分,進入奎宿壁宿。

是日之長也,時之暖也,萬物之發生也,皆從奎壁始;日之短也,時之寒也,萬物之收藏也,皆從角軫始。故曰春分司啟,秋分司閉。夫既司啟閉,非門戶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角軫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又如春分日躔壁初,故言奎壁;秋分日躔翼末,何以不言翼軫而言角軫?蓋自角以後十四宿,計一百七十三度四分度之一;自奎以後十四宿,計一百九十二度。度有不齊。

白話文:

  1. 當日子變長、天氣變暖、萬物開始生長時,都是從奎宿和壁宿開始;當日子變短、天氣變冷、萬物開始收藏時,都是從角宿和軫宿開始。因此,春分掌管開啟,秋分掌管閉合。既然掌管開啟和閉合,不就是門戶嗎?但從奎宿和壁宿往南,太陽越來越接近陽氣,因此稱為天門;從角宿和軫宿往北,太陽越來越接近陰氣,因此稱為地戶。又比如春分那天,太陽運行到壁宿的開頭,所以說奎壁;秋分那天太陽運行到翼宿的末尾,為什麼不說翼軫而說角軫?因為從角宿往後十四個星宿,總共有173度4分之一;而從奎宿往後十四個星宿,總共有192度。兩者的度數不相等。

此秋分之所以在翼末而經言角軫者,正以翼度將完,而角軫正當其令。且奎壁角軫為對待之宿,而奎壁在西北之交,角軫在東南之交,故經云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也。是以伏羲六十四卦方圖,以乾居西北,坤居東南,正合天門地戶之義。凡候之所起,即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白話文:

  1. 門戶外道,蓋因澗,乃天地,美穀,而閆,故

」)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論謂天元紀及陰陽應象論也。)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白話文:

  1. 皇帝說:好!論述天地,是萬物的上下,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道路,我還不知道它所說的具體意思。(此論述指的是《天元紀》和《陰陽應象論》。)

    岐伯說:所謂的上下,是一年之中陰陽之氣的升降和顯現場所。左右,如果看到厥陰,左邊是少陰,右邊是太陽;如果看到少陰,左邊是太陰,右邊是厥陰;如果看到太陰,左邊是少陽,右邊是少陰;如果看到少陽,左邊是陽明,右邊是太陰;如果看到陽明,左邊是太陽,右邊是少陽;如果看到太陽,左邊是厥陰,右邊是陽明。所謂的面向北方確定方位,是說觀察陰陽之氣的顯現。

(按:上者,言司天也。)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按:下,言在泉也。)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白話文:

  1. (註:上者,意指掌管天象的人物。)帝王問:什麼叫做下?岐伯答道:厥陰在上面,那麼少陽就在下面,(註:下,指在泉中。)左手是陽明,右手是太陰;少陰在上面,那麼陽明就在下面,左手是太陽,右手是少陽;太陰在上面,那麼太陽就在下面,左手是厥陰,右手是陽明;少陽在上面,那麼厥陰就在下面,左手是少陰,右手是太陽;陽明在上面,那麼少陰就在下面,左手是太陰,右手是厥陰;太陽在上面,那麼太陰就在下面,左手是少陽,右手是少陰。所謂面向南邊而指定各個方位的順序,是指它們所呈現的景象。

(主歲者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在下者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面南,左東也,右西也,上下異而左右殊也。按:司天在泉,俱有左右間也。張景岳曰:「右二節,陰陽六氣,迭為遷轉。如巳亥年厥陰司天,明年子午則左間少陰來司天矣。

白話文:

  1. 主歲方位在南邊,所以面朝北邊來說左右;在下者方位在北邊,所以面朝南邊來說左右。上,是天上的方位;下,是地上的方位。面朝南邊,左邊是東方,右邊是西方,上下方位不同,左右方位也不同。

    按:主管天象的神祇在泉水之中,也都有左右之間的方位。張景嶽說:「後面兩條,陰陽六氣輪流交替變動。例如巳亥年厥陰神主宰天象,明年子午年左邊少陰神就會來主宰天象。」

又如初氣厥陰用事,則二氣少陰來相代矣。六氣循環無已,此所以上下左右陰陽逆順有異,而見氣候之變遷也。」)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按: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人隨五運處於氣交之中,六氣相感,而後順逆存乎其間矣。順時之氣則相生,則為相得而無病;逆時之氣則相剋,則為不相得而生病矣。

白話文:

  1. 比如最初氣候為厥陰主事,那麼不久就會由少陰之氣來交替。六種氣候循環往復,永不停歇,所以天地陰陽氣候的逆順變化不同,才導致了氣候變遷的出現。上下氣候相遇,寒熱交替,氣候相搭配則和順,不相搭配則生病。(注: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人隨五運處於氣候交匯之中,六氣相互感受,然後順逆之氣存在其中。順著時令之氣則相生,就是相搭配而無病;不順著時令之氣則相剋,就是不搭配而生病。)

寒暑者六氣之二也,不言六氣而止言寒暑者,蓋特舉其顯而易見者言也。)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按:張景岳曰:「氣同類者,本為相得,而亦不免於病者,以下臨上也。如六微旨大論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此指君相二火而言也。

白話文:

  1. 寒冷和炎熱是六種元氣中的兩種,之所以不談六種元氣而只談寒冷和炎熱,是因為它們是最明顯易見的。皇帝問:氣質相符而得病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比如下部的氣位居上部,是不正常的位置。(註:張景嶽說:「性質相似的氣質,本應相得益彰,但也會導致疾病,是因為下部的氣位居上部。就像《六微旨大論》中所說:『君位在臣位則順,臣位在君位則逆。』這指的是君火和相火這兩種氣質。

」)

帝曰:動靜何如?(按:謂天地之運行也。)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也。(「上者右行,言天氣右旋,自東而西以降於地;下者左行,言地氣左轉,自西而東以升於天。故司天在上,必歷巳午未申而西降:在泉在下,必歷亥子醜寅而東昇也。余而復會,即前篇五六相合,積氣余而復會其始之義。

白話文:

  1. 皇帝問:天地的運行是怎樣的?岐伯回答:在天上的運行是向右旋轉,在地下的運行是向左旋轉。左右旋轉一週,然後又回到原點。

    (具體解釋:天上的氣旋轉是從東向西降落到地面;地下氣旋轉是從西向東上升到天上。因此,主宰天空的氣運行在天上,必定經過巳、午、未、申,然後向西下降;在泉水中的氣運行在地下,必定經過亥、子、醜、寅,然後向東上升。左旋和右旋運行一週後,積聚的氣又重新回到起始點。)

」)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按:言地既應靜而又云左行,是地不專於靜而亦能動耶。應地者靜,見前天元紀篇。)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按:言臾區但粗舉天運之候,而尚未盡言左右之詳也。

白話文:

  1. 黃帝說:「我聽鬼臾區說,和應於地的(能量流)應當是靜止的。現在您卻說從下方的(能量流)是向左運動的,我不知道您說的是什麼意思,請您解釋一下這種現象是怎麼產生的?」(按:鬼臾區說和應於地的(能量流)應當是靜止的,見於前《天元紀》中岐伯所說:天地能量動靜變化,五行交替往復,即使鬼臾區從上層去探測變化,也無法完全弄清楚(按:鬼臾區只是概括地提出天體運行的變化,還沒有從左右兩個方面詳細說明。)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觀五星之東轉,則地體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麗,著也。有形之物,未有不依據於物而得全者也。按:七曜,謂日月五星也。

白話文:

  1. 天地萬物變化運轉的規律,是上天顯示的徵象,大地呈現的形態。日月星辰運行在無垠的虛空中,五行元素分佈於大地之上。大地承載著孕育萬物的形態,虛空展示著與天相呼應的精氣。形態和精氣的互動,就像植物的根和葉。仰望天空觀測這些徵象,即使相距遙遠,也能知曉其規律。(觀測日月星辰東升西落,就能明白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的道理。「麗」指依附、著落。任何有形之物,都無法不依賴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註:七曜指日月和五大行星。)

緯虛謂懸象於天,天體虛空故也。麗,附麗也,五行有形而生於地也。然有形者雖麗於地,而其氣則本於天,故有形之本,常本於虛。虛者精氣之所蘊,有精氣然後有形類,亦猶有根本然後有枝葉,是以觀象於天,而上下之運行無不可知也。)

白話文:

  1. 緯虛指的是掛在天上的星座,因為天體是虛空的。麗就是依附的意思,五行有形狀,是生於地上的。然而有形狀的事物雖然依附於大地,但它們的氣卻來自於天,所以有形事物的根本,常常源自於虛無。虛無蘊含著精氣,有了精氣纔有形體,就像有根基纔能有枝葉一樣。因此,觀察天上的星座,就能知道上下運行的規律。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按:對天而言,地自為下,然能左轉而上升,則又似乎非下也。)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按:張景岳曰:「人在地之上,天又在人之上。以人之所見言,則上為天,下為地。以天地之全體言,則天包地之外,地居天之中,故曰太虛之中者也。

白話文:

  1. 翻譯:

    皇帝問:「大地是不是在我們腳下呢?」

    岐伯回答:「大地是人腳下低處的位置,但它又處於太虛之中。」

由此觀之,則地非天之下矣。然則司天者,主地之上;在泉者,主地之下;五行之麗地者,是為五運,而運行於上下之中者也。此特舉地為辨者,蓋以明上中下之大象耳。」分而言之,有上中下之殊。合而言之,天氣右旋而下降,地氣左旋而上升,混混淪淪,日運行而不息,幾無上天下地之可名,故曰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按:馮,憑也。

白話文:

  1. 觀察天地,就會發現大地並不是位於天空之下。那麼,掌管天空的神明,主導著大地的上方;掌管泉水的神明,主導著大地的下方;五行之氣在土地上變化顯現,這就是所謂的「五運」,它們在天地之間運行。這裡特地舉出大地來區分,主要是為了說明天地之間廣大的象形。

    具體來說,分開看,天地有上下之別。合起來看,天之氣息右旋下降,地之氣息左旋上升,天地混融,太陽運轉不休,幾乎沒有什麼「上天」「下地」可說的,因此稱為「太虛之中」。

    皇帝問道:這是什麼道理呢?

言地誠在太虛之中,而得無傾墜之患者,其或有所憑藉而然歟。)岐伯曰:大氣舉之也。(按:大氣者,太虛之元氣也。莫高如天,莫厚如地,日夜運行而能勝其任而舉之者,惟是元氣為布護,是不惟人賴元氣以為養,而天地亦且涵泳於元氣之中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

白話文:

  1. 人體存在於虛空中,卻不會跌落,難道是因為有東西支撐嗎?岐伯說:是大氣在支撐著我們。

    (註:大氣是指天地間的原始元氣。天地廣闊無垠,運轉不息,能支撐天地的,只有元氣在包裹、保護著。不僅人需要元氣的滋養,天地也浸潤在元氣之中。乾旱時,元氣使土地乾燥;酷熱時,元氣使空氣蒸騰;微風吹拂時,元氣使萬物搖曳;潮濕時,元氣使空氣濕潤;寒冷時,元氣使空氣凝固;溫暖時,元氣使天地回暖。)

按:張景岳曰:「此即大氣之所化,是為六氣,而運用於天地之間者也。曰燥,曰暑,曰風,曰濕,曰寒,曰火,六者各一其性而功用亦異。」)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化生也。(按:風屬木而應肝,寒屬水而應腎,肝腎之位卑,故所應俱在下。

白話文:

  1. 張景嶽說:「這些元素是大自然轉化形成的,它們被稱為六氣,在天地間發揮作用。它們分別是:乾燥、炎熱、風、濕潤、寒冷、火。這六種元素各有其屬性,作用也不同。」因此,風和寒冷在下方,乾燥和炎熱在上方,濕氣在中間,火在它們之間流動。寒冷、炎熱六氣進入體內,導致身體虛弱而產生變化。(注:風屬木,對應肝臟;寒屬水,對應腎臟,肝臟和腎臟的位置較低,所以它們所對應的元素也在下方。)

燥為金化屬肺,熱為火化屬心,心肺之位高,故所應皆在上。濕土屬脾,脾土為中州,故位在中。此六氣之五,下合於五行,而內應於五臟,一定不移者也。若夫相火則不然矣,相火者龍雷之火也,升降不常,倏忽善變,其靜也托根丹田,其動也五臟六腑無處不到,蓋嘗遊行其間矣。是六者之用,天地之正也。

白話文:

  1. 乾燥是金的變化,歸屬於肺;熱是火的變化,歸屬於心。心和肺的位置較高,所以影響的部位都在上部。潮濕屬土,歸屬於脾;脾土位於中央,所以位置在中部。這五種氣象變化對應五行,並且與五臟相應,這是恆久不變的。但是相火卻不一樣。相火是龍雷之火,升降沒有規律,變化莫測。它靜止時根植於丹田,活動時周流五臟六腑,無處不在。所以說,這六種氣象的轉化作用,是天地間的自然規律。

然而人之感之則以為邪者,皆由寒暑致之也。如時當寒也,人多喜暖,或密室,或重裘,或多食辛熱,而燥火熱之氣因之而入矣。如時分暑也,人必喜涼,或露宿,或裸體,或多食寒涼,而風寒濕之氣因之而入矣。既入之後,邪氣害正,則令人虛,千變萬化,百病於是乎生焉。

白話文:

  1. 然而人們受到這種外邪的侵襲,都是因為受了寒氣或暑氣的影響。比如到了寒冷的時候,人們都喜歡待在溫暖的地方,或緊閉室門,或穿戴厚實的皮裘,或多吃辛熱的食物,這樣就會導致燥熱之氣由此而侵入體內。比如到了炎熱的夏季,人們肯定都想涼快,或者在野外露宿,或者裸露身體,或者多吃寒冷的食物,這樣就會導致風寒濕之氣由此而侵入體內。這些外邪侵入體內之後,就會損害人體的正氣,讓人虛弱,引起各種各樣的變化,由此就會產生各種疾病。

是同一六氣也,燥以干,暑以蒸,風以動,濕以潤,寒以堅,火以溫,氣之正也。乃因寒致熱,因暑致寒,六氣反入而為病,是非六氣之病人,人自病耳。知此而能慎守焉,則六氣有正而無邪矣。王注謂地體之中凡有六入,又謂受燥故乾性生焉等語,指作天地化生,昧卻遊行六入妙旨。

白話文:

  1. 乾燥會導致乾澀,暑熱會導致蒸發,風會導致流動,濕氣會導致潤澤,寒冷會導致堅固,火氣會導致溫暖,這些都是正常的氣候變化。但是,由於寒冷導致發熱,由於暑熱導致寒冷,這六種氣候變化反常,就會導致疾病。這並不是六種氣候的緣故,而是人自身出了問題。瞭解了這個道理,就能夠謹慎地保護自己,那麼六種氣候變化就會正常而不會出現異常。王注認為天地之間總共有六種氣候進入人體,又說感受乾燥所以產生乾性等等,這是把天地間的自然現象當作人體內部的變化,忽略了六種氣候運行在人體內的微妙奧妙。

及張景岳又云:「自北而東,故曰風寒在下,下者左行;自南而西,故曰燥熱在上,上者右行。」夫自北而東豈可謂下,自南而西豈可為上,且以左右行解上下,甚屬牽強。又以二火居濕之上下為遊行,夫君火果定於上,相火果限於下,而無有升降,則何以謂之遊行,且將此火混兼君相,斯皆未達經旨者也。)故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白話文:

  1. 張景嶽又說:「風寒由北向東,所以說風邪寒邪位於下方,下方又左行;燥熱由南向西,所以說燥熱之氣位於上方,上方又右行。」但是,從北向東怎麼能說是下方,從南向西怎麼能說是上方?而且用左右行來解釋上下,顯得很牽強。他又認為,人體內部的兩把火(君火和相火)遊走在濕氣的上方和下方。君火確實位於上方,相火確實位於下方,但是它們並不會升降移動,所以怎麼能說是遊走呢?而且他將君火和相火混為一談,這都是不瞭解經文的真意的。

    所以,燥邪過盛,就會導致地面乾燥龜裂;暑熱過盛,就會導致地面炎熱;風勢過大,就會導致地面震動;濕氣過重,就會導致地面泥濘;寒氣過盛,就會導致地面凍裂;火邪過盛,就會導致地面堅固。

(按:六氣病人,誠人所自致。然天道不常,時或有變,變而偏勝,地受其災矣。乾熱動泥裂固六者,皆地之病也,言地而人亦在其中。景岳謂是地氣本於天,誤矣。)

白話文:

  1. 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然而,大自然的規律並非恆久不變,偶爾會有變化,當變化偏離常態時,就會導致大地的災禍。乾旱、炎熱、泥土龜裂、固化這六種情況,都是大地的病變,而大地的病變也會影響到人類。張景嶽認為大地的病氣源於上天,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按:有勝必有復者,氣變之常也。即如旱極必潦,寒極必熱,可以理推,不可以脈察也。)

白話文:

  1. 皇帝問: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如何診斷?

    岐伯答:氣候變化的影響是人體自身調節的表現,不會體現在診脈上。

    《脈法》中說:「氣候變化,脈象上無法診斷。」這就是這個意思。(按:有盛必有衰,這是氣候變化的規律。就像寒極必熱,暑極必寒,可以通過道理推測,但無法通過脈象察知。)

帝曰:間氣何如?(按:言司天在泉各有間氣,其脈如何為順,如何為逆也。景岳謂此舉常中之變,誤矣。)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按,左右者,兩手寸尺也。氣在左則左宜應,氣在右則右宜應。期,必也,義如下文。)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

白話文:

  1. 皇帝問:間氣如何?

    岐伯答:間氣隨著氣所在,以左右為準則。

    皇帝問:以左右為準則是什麼意思?

    岐伯答:氣在左手,左脈應當流暢;氣在右手,右脈應當流暢。

    皇帝問:怎麼判斷是否符合準則?

    岐伯答:符合氣的流向,則身體和諧;違背氣的流向,則會生病。

(按:張景岳曰:「氣至脈亦至,從其氣也,故曰和;氣至脈不至,氣未至而脈至,違其氣也,故為病。至真要大論曰: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則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不當其位者病,(按:景岳曰:「應左而右,應右而左,應上而下,應下而上也。

白話文:

  1. 根據張景嶽所說:「氣運行到的地方,脈也會跟著到達,這是正常的,稱為『調和』;如果氣運行到的地方,脈卻沒有到達,或者氣還沒到脈就先到了,這就違背了氣的運行規律,會導致疾病。

    《至真要大論》中說:氣到而脈調和,則身體安泰;氣到而脈搏過強,會生病;氣到而脈搏方向相反,會生病;氣應該到而沒到,會生病;氣還沒到脈就先到,也會生病。

    如果氣脈的位置不正常,也會生病。(張景嶽說:「氣脈應該到左邊,卻到了右邊;應該到右邊,卻到了左邊;應該往上走,卻往下走;應該往下走,卻往上走。」

」)迭移其位者病,(按:景岳曰:「迭,更也。應見不見,而移易於他位也。」)失守其位者危,(按:景岳曰:「克賊之脈見,而本位失守也。」)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按:景岳曰:「此二句之義,一以尺寸言,一以左右言,皆以少陰為之主也。如陰當在尺,則陽當在寸,陰當在寸,則陽當在尺,左右亦然。

白話文:

  1. 脈象移位的人會生病。(按:景嶽說:「移,就是變換。應該出現的脈象不見了,而轉移到其他位置上。」)脈象不再佔據原本位置的人很危險。(按:景嶽說:「侵犯體內的邪氣脈象出現,而本來的脈象位置卻失去控制了。」)寸關尺三部的順序相反的人會死亡,陰陽兩脈相交的人會死亡。(按:景嶽說:「這兩句話的意思,一句以寸關尺來說,一句以左右來說,都是以少陰脈為主。比如陰脈應該在尺部,那陽脈就應該在寸部;陰脈應該在寸部,那陽脈就應該在尺部。左右兩側也是同樣的道理。

若陰之所在,脈宜不應而反應,陽之所在,脈宜應而反不應,其在尺寸則謂之反,其在左右則謂之交,皆當死也。尺寸反者,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陰陽交者,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之。若尺寸獨然,或左右獨然,是為氣不應,非反非交也。」)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白話文:

  1. 如果陰氣所在之處,脈搏應該沒有反應但卻出現反應;陽氣所在之處,脈搏應該有反應但卻沒有反應,如果發生在寸口或尺中的位置就叫做「反」,如果發生在左右位置就叫做「交」,都會導致死亡。寸口或尺中出現「反」的情況,只有在子午卯酉這四年才會出現;陰陽「交」的情況,只有在寅申巳亥辰戌醜未這八年才會出現。如果只有寸口或尺中出現這種情況,或者只有左右位置出現這種情況,這就是氣息不順暢,而不是「反」或「交」。首先確定年分,推斷出氣息運行的方位和左右是否對應,然後才能預測生死順逆。

(按:景岳曰:「先立其年之南北政及司天在泉左右間應見之氣,則知少陰君主之所在,脈當不應,而逆順乃可見矣。」)

白話文:

  1. 按照張景嶽的說法:「先確定這個人的年份南北方氣候,以及司天在泉左右之間應該出現的能量,就可以知道少陰君主所在的位置,脈搏會出現不和脈象,這樣才能看出脈象的逆順變化。」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岐伯曰:東方生風,(東者日之初。風者教之始,天之使也,所以發號施令,故生自東方也。)風生木,(陽升風鼓,草木敷榮,故曰風生木也。)木生酸,酸生肝,(酸味入胃,生養於肝臟。)肝生筋,(酸味入肝,自肝臟布化,生成於筋膜也。

白話文:

  1. 皇帝問:寒、暑、燥、濕、風、火這些氣候變化,與人體有什麼關係?它們對萬物的生成化育又有什麼影響?

    岐伯回答:東方產生風,(東邊是太陽升起的方向。風是教化萬物的開始,也是上天的使者,所以它的誕生源自東方。)風能生長樹木,(陽氣上升帶動風吹拂,草木就會繁榮生長,因此說風生木。)樹木孕育酸味,酸味生養肝臟,(酸味進入胃,滋養肝臟。)肝臟生成筋膜,(酸味進入肝臟後,從肝臟分佈化生,形成筋膜。)

)筋生心。(按:肝主筋而生血,心主血而生於肝,是猶筋生也。)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化也。有生化而後有萬物,萬物無非化氣以生成者也。)化生五味,(按:五行各有味,五味之化,實始於木,木主生生故也。)道生智,(按:道者人理之總稱,而智為先務也。

白話文:

  1. 筋與心相互生發。(註解:肝臟主筋,並化生血液;心臟主血,由肝臟化生,因此筋可說是心所生。)在天上對應「玄」,在人體對應「道」,在地上對應「化」。(化,指化生。有了化生纔有萬物,萬物都是由化氣生成。)化生出五味,(註解:五行各有其味,五味的化生,實際上是由木開始,因為木主生長。)道生出智慧,(註解:道是人倫的總稱,而智慧是最重要的。)

)玄生神,(玄冥之中,神明棲據,隱而不見,玄生神明也。)化生氣。(按:天地之化,惟氣居先。)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按:風木在春,其氣柔和。)在臟為肝。其性為暄,其德為和,(按:暄,日也。喜日惡陰,木之性也。敷布和氣,木之德也。

白話文:

  1. (玄冥):玄妙幽暗之中,神明居住的地方,隱而不見,玄妙幽暗產生了神明。

    (化生氣):天地萬物的變化,氣是第一位的。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身體裡為筋,在氣中為柔和,在臟器裡為肝臟。

    它的屬性為溫暖,它的德行為調和。

)其用為動,(無風則萬類皆靜。按:新校正云:「木之用為動,火太過之政亦為動,蓋木火之主暴速,故俱為動。」是也。)其色為蒼,其化為榮,(按:物之榮茂,無過春木,故凡榮茂之化,皆自木生也。)其蟲毛,(按:蟲之毛者,若草木之茂密也。)其政為散,其令宣發,(按:肝木惡抑鬱而喜發散。

白話文:

  1. ()木的本性是活動的,(沒有風時萬物都靜止。注:新校正本說:「木的本性是活動的,火過旺的性情也是活動的,因為木火主暴烈快速,所以都屬於動。」是正確的。)它的顏色是青色,它的變化是生長,(注:萬物的繁榮茂盛,沒有超過春天木的,所以一切生長茂盛的變化,都從木中產生。)它生蟲毛,(注:蟲類的毛髮,就如同草木的茂盛。)它的政令是疏散,它的命令是宣發,(注:肝木討厭抑鬱,喜歡疏散。)

)其變摧拉,(按:摧拉,損折敗壞也。風氣剛強,木之變也。氣交變大論曰:「其變振發。」)其眚為隕,(按:隕,墜也。大風暴起,草凋木墜。氣交變大論曰:「其災散落。」)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亦猶風之折木也。)燥勝風;(風自木生,燥為金化,風余則制之以燥,肝盛則治之以涼,清涼所行,金之氣也。)酸傷筋,(酸瀉肝氣,瀉甚則傷其氣。

白話文:

  1. (其變化)劇烈破壞,(摧拉:損壞衰敗的意思。風氣強盛,象徵著樹木的變化。氣交變大論中說:「它的變化動盪發揚。」)它的災象是隕落,(隕:墜落的意思。大風暴襲來,草木凋零墜落。氣交變大論中說:「它的災難是散落紛飛。」)它的味道是酸,它的情緒是怒氣。怒氣傷害肝臟,悲傷可以勝過怒氣;風氣傷害肝臟(就像風折斷樹木一樣),燥氣可以勝過風氣;(風從木生,燥為金化,風氣過盛可以用燥氣加以制約,肝氣過盛可以用清涼之氣治療,清涼之行,金氣運行。)酸味傷筋(酸瀉肝氣,瀉得過度就會損傷肝氣)。

按:宣明五氣篇曰:「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辛勝酸。(按:辛者金味,酸者木味,辛勝酸,金剋木也。)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按:苦味入心而補火也。)心生血,血生脾。(按:誠為火生土義,然血足則脾自充也。)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息,長也。

白話文:

  1. (按:長也,天胃也,自胃生火,火生血,血生息也。 氣,(按:即氣,《古文辛酸,氣入爽,魄入明。(按:魄,爽,健也。 健

)在臟為心。其性為暑,(暑,熱也。)其德為顯,其用為躁,(火性躁動,不專定也。)其色為赤,其化為茂,(茂,蕃盛也。)其蟲羽,(參差長短,象火之形。)其政為明,(按:新校正云:「氣交變大論云:『其政明曜。』又按火之政明,水之氣明,水火異而明同者,火之明明於外,水之明明於內,明雖同而實異也。」)其令鬱蒸,(按:新校正云:「詳註謂郁為盛,其義未安。

白話文:

  1. 火性在人體中歸屬心臟。它的性質是炎熱,它的德行是顯耀,它的作用是活躍,它的顏色是紅色,它的變化是繁茂,它的形狀是參差不齊,猶如火焰形狀。它的政令是明朗,它的命令是蒸騰。

按王冰注五常政大論云,郁為鬱燠,不舒暢也。當如此解。」)其變炎爍,其眚燔焫,(按:炎爍者,火性焰上,萬物焦灼而銷爍也。燔焫者,火勢遍延而燎原也。與火鬱於內之鬱蒸同,是火之為病,乃有是三者之不同也。)其味為苦,其志為喜。

白話文:

  1. 根據王冰在《五常政大論》的註解中說:鬱指鬱悶,不舒暢。(這是正確的解釋。)火邪變化後會出現炎熱灼熱的症狀,其特徵是火勢旺盛,燒灼萬物而使其銷毀。火勢蔓延,燎原千里,與鬱悶在體內的鬱蒸狀態相同。由此可見,火邪致病有這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火邪致病的味道是苦的,情緒表現是喜悅。

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按:新校正云:「詳此論所傷之旨有三:東方曰風傷肝,酸傷筋,中央曰濕傷肉,甘傷脾,西方曰辛傷皮毛,是自傷者也;南方曰熱傷氣,苦傷氣,北方曰寒傷血,咸傷血,是傷己所勝也;西方曰熱傷皮毛,是被勝傷己也。凡此五方所傷之例有三,若太素則俱云自傷焉。

白話文:

  1. 過度高興會傷害心,而恐慌會剋制高興;過度炎熱會損傷氣,而寒冷會剋制炎熱;過度苦會損傷氣。

    (註解:「詳此論所傷之旨有三」:

    • 東方(木)屬風,過度風會傷害肝,酸味會傷害筋。
    • 中央(土)屬溼,過度溼會傷害肉,甜味會傷害胃。
    • 西方(金)屬辛,過度辛會傷害皮膚毛髮。

    以上是自身過度所造成的傷害。

    • 南方(火)屬熱,過度熱會傷害氣,苦味也會傷害氣。
    • 北方(水)屬寒,過度寒會傷害血,雚味也會傷害血。

    以上是自身遭受剋制所造成的傷害。

    • 南方(火)屬熱,過度熱會傷害皮膚毛髮。

    以上是遭受剋制反過來傷害自身所造成的傷害。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傷害,如果過度嚴重,太素經都會認為是自身過度所造成的。)

」)咸勝苦。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甘物入胃,先入於脾,故諸己歲則甘少化,諸甲歲甘多化。)脾生肉,(按:脾主運化飲食之味,而得其精華,以生長一身之肌肉。)肉生肺。(按:土生金也。)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按:居天之下,而能充塞其間者,惟土之氣耳。)在臟為脾。

白話文:

  1. 「鹹」味取勝過「苦」味。中央(脾)所屬的季節屬濕,濕氣生出泥土,泥土生出甘味,甘味滋養脾臟,(甘味食物進入胃部,首先進入脾臟,所以「己」年甘味化得少,「甲」年甘味化得多。)脾臟滋養肌肉,(注:脾臟主管轉運食物的味道,並獲得其精華,來滋養全身的肌肉。)肌肉滋養肺臟。(注:土生金。)在天氣裡,對應濕氣;在地氣裡,對應泥土;在人體裡,對應肌肉;在氣態裡,對應充實,(注:位於天之下,能充塞其中的,只有泥土之氣。)在臟腑裡,對應脾臟。

其性靜兼,(按:土性安靜,萬物載焉,無所不兼,故曰靜兼。)其德為濡,(按:濡,潤澤也。物借土之潤澤以為養,故以濡為德也。)其用為化,(按:化者,自無而有。號物有萬,皆從土化,地之用也。)其色為黃,其化為盈,(按:土既化生萬物矣,與天合體而能盈滿無歉者,惟土所化耳。

白話文:

  1. 它的本質是安靜包容萬物,它的恩澤是滋潤萬物,它的作用是化育萬物,它的顏色是黃色,它化生的萬物都能充滿大地。

)其蟲倮,(按:無毛介曰倮,蟲之倮者以肉為體,象土之厚而柔也。倮音華,去聲。)其政為謐,(按:土性安靜,故以靜謐為政也。)其變動注,(動,反靜也。按:注者,大雨傾注,水盛侮土也。)其眚淫潰,(淫,久雨也。潰,土崩潰也。)其味為甘,其志為思。

白話文:

  1. 這種昆蟲沒有毛蟲或介殼,它的特點是身體多肉,就像土地一樣厚實柔軟。(注:倮讀作「華」,去聲調)這類昆蟲的特性是安靜,它們的行為也應當遵循安靜平和的原則。(注:土地的特性是安靜,所以用安靜平和作為它們的特性)如果發生變動,就會出現大雨傾注,水勢氾濫淹沒土地的情況。(注:注指大雨傾注,水勢盛大,對土地造成侵害)過度的大雨會導致土地崩塌潰散。(注:淫指長期降雨,潰指土地崩塌)這種昆蟲的味道是甘甜的,它們的意志是思考。(注:甘味與思想有關)

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按:風為木氣,固所以制土,然風性最燥,故又能熯土之濕也。)甘傷脾,酸勝甘。西方生燥,(陽氣已降,陰氣復升,氣爽風勁,故生燥也。)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辛物入胃,先入於肺,故諸乙歲則辛少化,諸庚歲則辛多化。)肺生皮毛,(按:肺主呼吸內外之氣,而布其精華,以潤澤一身之皮毛。

白話文:

  1. 思慮過多會損傷脾,憤怒過度會勝過思慮;濕氣會損傷肌肉,風氣會勝過濕氣;甘味會損傷脾,酸味會勝過甘味。西方屬金,會產生乾燥;乾燥會產生金氣,金氣會產生辛味,辛味會滋養肺,肺氣會滋養皮毛。

)皮毛生腎。(按:亦金生水之意。)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物乘金化則堅成。)在臟為肺。其性為涼,其德為清,(金以清涼為德化。)其用為固,其色為白,其化為斂,(按:物至秋而收斂,然惟能收斂,故得堅固也。)其蟲介,(介,甲也。

白話文:

  1. 身外皮毛屬「腎」。(按:金生水,猶如皮毛生腎。)在天上對應「燥」,在地下對應「金」,在身體是「皮毛」,在氣候是「長成」(因為金的影響會讓萬物茁壯堅挺)。在臟器是「肺」。其性質是「涼爽」,其德性是「清澈」(金的德性是清涼而光明的)。其作用是「固攝」,其顏色是「白色」,其變化是「斂藏」(按:萬物入秋後開始收斂,只有能收斂的,才能堅固)。其代表的蟲類是介殼類(介殼即甲殼)。

外被介甲,金堅之象也。)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按:秋惟勁堅,故其氣肅殺,而令草木蒼老而凋落。)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按:熱極則毛焦,金畏火也。)寒勝熱;辛傷皮毛,(過節也,辛熱又甚焉。)苦勝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水澤枯涸,滷咸乃蕃。

白話文:

  1. 秋天外露堅硬的甲殼,就像金屬一樣堅硬。它的主氣是勁氣,號令著霧氣和露水,變化出肅殺的景象,使得萬物蒼老凋落。(因為秋天既勁且堅,所以其氣肅殺,導致草木蒼老枯萎。)它的味道是辛辣的,它的情緒是憂傷的。憂傷會損傷肺,喜悅可以勝過憂傷;熱氣會灼傷皮毛(因為熱到極致會焦灼毛髮,金屬怕火),寒氣可以剋制熱氣;辛辣會損傷皮毛(因為辛辣之物過於燥熱),苦味可以剋制辛辣。北方產生寒氣,寒氣產生水,水產生鹹味(水澤枯竭,鹹味自然滋生)。

煎水味鹹,近而可見。)咸生腎,(咸物入胃,先歸於腎,故諸丙歲咸物多化,諸辛歲咸物少化。)腎生骨髓,(按:腎主水,水足則髓充,故髓為腎生。髓者,水之精也。)髓生肝。(按:水生木也。)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柔耎之物,遇寒則堅,寒之化也。

白話文:

  1. 煎煮的水 味道濃烈,效果顯著。

    生長 肌肉,(食物進入胃部,先儲存在脾胃,所以各種酸味食物能滋養肌肉,辛味食物則會消耗肌肉。)

    滋生 骨髓,(脾屬水,水液充足則骨髓豐盈,所以脾能滋生骨髓。骨髓是水之精華。)

    滋生 肝臟。(水生木,肝屬木。)

    在自然界中,水性寒涼,在身體中屬水,在機能中為骨骼,在氣性中為堅硬。(柔軟的東西遇到寒氣會變硬,這是寒氣的特性。)

)在臟為腎。其性為凜,(按:人寒則凜。)其德為寒,其用為□,其色為黑,其化為肅,(肅,靜也。)其蟲鱗,(按:鱗者,水之蟲也。)其政為靜,其令□□,其變凝冽,(按:寒甚則冰凝,冰甚則坼裂。)其眚冰雹,(非時而有,及暴過也。)其味為咸,其志為恐。

白話文:

  1. 它在五臟之中對應腎臟。它的性質為寒涼,它所代表的德性為寒冷,它對身體的作用為**(無法辨識),它的顏色為黑色,它所主導的氣候為肅殺寒冽,它的生物為鱗蟲(水生動物),它所主掌的政事為安靜,它所發號施令的時節為(無法辨識)**,它所引起的變化為凝寒,天氣極度寒冷時水會結成冰,而冰太多時就會裂開,它所帶來的災害為冰雹(非正常時期降下,或過於猛烈),它的味道為鹹味,它的情緒為恐懼。

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味過於咸,則咽乾引飲,傷血之義,斷可知矣。)甘勝咸。

(按:素問論五行,如陰陽應象大論,是論五行相生相剋之正。此篇帝意本問天之六氣,人與萬物相合何如,非問五行,而伯亦以五行生剋為對。蓋在天為六氣,在地為五行,言五行之生克,而六氣之得失在其中,人與萬物之得失亦在其中,故所問雖殊,而對則同也。但此篇五行文義與應象論相同者,茲不更注,蓋省文也。

白話文:

  1. 素問中的《五行論》,就像《陰陽應象大論》一樣,是探討五行相生相剋原理的重要著作。這篇《五行論》中,皇帝原本詢問的是天地的六氣,人類與萬物之間的關係,並未直接詢問五行。但伯高卻用五行生剋理論來回答。因為天上的六氣對應著地上的五行,討論五行生剋的同時,也包含了六氣失衡的問題,人與萬物受到的影響也包含在其中。因此,雖然皇帝的提問與伯高的回答看似不同,但實際上所闡述的原理是一致的。本文中關於五行原理的論述與《陰陽應象論》相似,為了簡潔起見,不再重複註解。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按:更立謂五行遞主一歲也。先謂如值寅卯年則以木為先,木畏金而喜水,木遇金運,則非其所喜而受邪,木遇水運,則當其所喜而無病也。)帝曰:病生之變何如?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木居火位,火居土位,土居金位,金居水位,水居木位,木居君位,如是者為相得。

白話文:

  1. 白話翻譯:

    五行的氣候交替運轉,各有其主導的時間。如果五行不在其應有的位置,就會成為邪氣;如果在應有的位置,就是正氣。(注:交替運轉指的是五行的五行輪流主宰一年。主導者指如同在寅卯年,木主宰一年,木五行怕金,喜水,若是遇到金運,就是不喜而受邪。若是遇到水運,就是得其所喜而沒有疾病。)

    黃帝問:疾病產生的變化如何?

    岐伯答:氣候相適應,疾病就會輕微;氣候不相適應,疾病就會嚴重。(木五行在火位的時間,火五行在土位的時間,土五行在金位的時間,金五行在水位的時間,水五行在木位的時間,木五行在領導地位的時間,如上所述,為氣候相適應。)

又木居水位,水居金位,金居土位,土居火位,火居木位,如是者雖為相得,終是以子僣居父母之位,下陵其上,猶為小逆也。木居金土位,火居金水位,土居水木位,金居火木位,水居火土位,如是者為不相得,故病甚也。皆先立運氣及司天之氣,則氣之所在,相得與不相得可知矣。

白話文:

  1. 如果木材(東方)位於水位(北方),水位(北方)位於金位(西方),金位(西方)位於土位(中央),土位(中央)位於火位(南方),火位(南方)位於木位(東方),這種情況雖然相生相輔,但終究是孩子(五行之子)佔據了父母(五行之母)的位置,從下方壓抑了上方,還是有違倫常的。木材(東方)位於金位(西方)、土位(中央),火位(南方)位於金位(西方)、水位(北方),土位(中央)位於水位(北方)、木位(東方),金位(西方)位於火位(南方)、木位(東方),水位(北方)位於火位(南方)、土位(中央),這種情況就是相剋相害,所以疾病會加重。總之,先確立運行中的氣息和主宰天空的氣息,那麼氣息所在的位置,相生相輔還是相剋相害也就知道了。

帝曰:主歲何如?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木余則制土,輕忽於金,以金氣不爭,故木恃其餘而欺侮也。又木少金勝,土反侮木,以木不及,故土妄凌之也。按:五行之理,以勝相制者,氣之平也。若夫王而有餘,或衰而不及,則氣反其常,但有強弱之勢,而無上下之分矣。

白話文:

  1. 皇帝問道:「今年的主歲如何?」

    岐伯回答說:「氣息過盛,就會剋制自己所勝之物,而欺凌自己所不勝之物;氣息不足,則自己所不勝之物就會欺凌自己,而自己所勝之物就會被輕視。

    (例如木氣過盛,就會剋制土,輕忽金,因為金氣不爭奪,所以木氣憑藉其過多而欺侮。木氣不足,則金會反過來欺侮木,因為木氣不夠,所以土就會妄自凌駕。)

    根據五行的道理,相生相剋的力量保持平衡,這是氣的平和狀態。但是,如果生旺一方過於強盛,或者衰敗一方過於不足,那麼氣就會反其常態,只有強弱之勢,而沒有上下之分了。

制者,以上臨下。侮者,以強凌弱也。)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帝曰:善!(按:此解所以侮之之故也。侮之為言,無所忌憚而相凌鑠之稱也。侮之來也,必其有可侮之幾,是非邪入人而人自受。然受之於其所不當受者,故曰反也。王注捨己宮觀適他鄉邦等語,殊不可解。

白話文:

  1. 「制」,是上位者對下位者施加控制。「侮」,則是強者對弱者的欺凌。

    欺侮別人反而會招致禍害,因為欺侮別人往往會使自己失去敬畏之心。皇帝說:「很好!」(按:這句話解釋了為什麼會欺侮別人。欺侮是一種無所顧忌地輕視和壓制他人的行為。欺侮的產生,一定是因為有人可以被欺侮。所以,禍害不是別人帶來的,而是自己招惹的。但是,如果招惹了本不應該招惹的人,那就叫做反受其害了。王注中提到「捨棄自己的宮殿,去其他地方遊玩」等話,實在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