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2)

回本書目錄

外篇 (2)

1. 五運行大論

五運者,五行各司一運。行者,謂主時行令,是謂五運行也。通篇約分九段,每段各有精義,蓋合運五氣六而為言者也。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明堂,布政宮也。八極,八方目極之所也。考謂考校,建謂建立也。五常謂五氣,行天地之中者也。端居正氣,以候天和。按:張景岳曰:「五常,五行氣運之常。考建五常,以測陰陽之變化也。」)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按:新校正曰:「詳論謂陰陽應象大論及氣交變大論文,彼云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按:張景岳曰:「首甲定運,謂六十年以甲子為首而定其運也。」余因論之。鬼臾區曰:按:此是帝問岐伯而述鬼臾區之言如此,非臾區答帝也。

)土主甲巳,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主者,司天也。

不合陰陽,如五行之甲乙,東方木也,而甲化土運,乙化金運;六氣之亥子,北方水也,而亥年之上,風木主之,子年之上,君火主之;又如君火司氣:火本陽也而反屬少陰,寒水司氣,水本陰也而反屬太陽之類,似皆不合於陰陽者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

(按:言臾區所言運五氣六,乃是欲顯明天地之道也。然其陰陽所以不合者,正天地之所以為陰陽而變化所由起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人中之陰陽,言其淺近可數,而人所易知者也。

然陰陽之道:或本陽而標陰,或內陽而外陰,或此陽而彼陰,或先陽而後陰,故小之而十百,大之而千萬,無非陰陽之變化,此天地之陰陽無窮,誠有不可以限數推言者,故當因象求之,則無不有理存焉。」)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此所以辨五運也。始謂天運初分之始。太始天元冊文,太古占天文也。

丹,赤色,火氣也;黅,黃色,土氣也;蒼,青色,木氣也;素,白色,金氣也;玄,黑色,水氣也。當天地初分之時,赤氣經於牛女戊分,牛女癸之次,戊當干之次,故火主戊癸也。黃氣經於心尾己分,心尾甲之次,己當巽之次,故土主甲己也。青氣經於危室柳鬼,危室壬之次,柳鬼丁之次,故木主丁壬也。

白氣經於亢氐昴畢,亢氐乙之次,昴畢庚之次,故金主乙庚也。黑氣經於張翼婁胃,張翼丙之次,婁胃辛之次,故水主丙辛也。此五運之所以化也。黅音今。」)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按:張景岳曰:「奎壁臨干,戊分也。

角軫臨巽,己分也。戊在西北,己在東南。遁甲經曰:『六戌為天門,六己為地戶。』故曰天地之門戶。然而曰門曰戶,必有所謂,先賢俱未詳及。嘗考周天七政躔度,則春分二月中,日躔壁初,以次而南,三月入奎婁,四月入胃昴畢,五月入觜參,六月入井鬼,七月入柳星張;秋分八月中,日躔翼末,以交於軫,循次而北,九月入角亢,十月入氐房心,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鬥牛,正月入女虛危,至二月復交於春分而入奎壁矣。

是日之長也,時之暖也,萬物之發生也,皆從奎壁始;日之短也,時之寒也,萬物之收藏也,皆從角軫始。故曰春分司啟,秋分司閉。夫既司啟閉,非門戶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角軫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又如春分日躔壁初,故言奎壁;秋分日躔翼末,何以不言翼軫而言角軫?蓋自角以後十四宿,計一百七十三度四分度之一;自奎以後十四宿,計一百九十二度。度有不齊。

此秋分之所以在翼末而經言角軫者,正以翼度將完,而角軫正當其令。且奎壁角軫為對待之宿,而奎壁在西北之交,角軫在東南之交,故經云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也。是以伏羲六十四卦方圖,以乾居西北,坤居東南,正合天門地戶之義。凡候之所起,即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論謂天元紀及陰陽應象論也。)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按:上者,言司天也。)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按:下,言在泉也。)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主歲者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在下者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面南,左東也,右西也,上下異而左右殊也。按:司天在泉,俱有左右間也。張景岳曰:「右二節,陰陽六氣,迭為遷轉。如巳亥年厥陰司天,明年子午則左間少陰來司天矣。

又如初氣厥陰用事,則二氣少陰來相代矣。六氣循環無已,此所以上下左右陰陽逆順有異,而見氣候之變遷也。」)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按: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人隨五運處於氣交之中,六氣相感,而後順逆存乎其間矣。順時之氣則相生,則為相得而無病;逆時之氣則相剋,則為不相得而生病矣。

寒暑者六氣之二也,不言六氣而止言寒暑者,蓋特舉其顯而易見者言也。)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按:張景岳曰:「氣同類者,本為相得,而亦不免於病者,以下臨上也。如六微旨大論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此指君相二火而言也。

」)

帝曰:動靜何如?(按:謂天地之運行也。)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也。(「上者右行,言天氣右旋,自東而西以降於地;下者左行,言地氣左轉,自西而東以升於天。故司天在上,必歷巳午未申而西降:在泉在下,必歷亥子醜寅而東昇也。余而復會,即前篇五六相合,積氣余而復會其始之義。

」)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按:言地既應靜而又云左行,是地不專於靜而亦能動耶。應地者靜,見前天元紀篇。)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按:言臾區但粗舉天運之候,而尚未盡言左右之詳也。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觀五星之東轉,則地體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麗,著也。有形之物,未有不依據於物而得全者也。按:七曜,謂日月五星也。

緯虛謂懸象於天,天體虛空故也。麗,附麗也,五行有形而生於地也。然有形者雖麗於地,而其氣則本於天,故有形之本,常本於虛。虛者精氣之所蘊,有精氣然後有形類,亦猶有根本然後有枝葉,是以觀象於天,而上下之運行無不可知也。)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按:對天而言,地自為下,然能左轉而上升,則又似乎非下也。)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按:張景岳曰:「人在地之上,天又在人之上。以人之所見言,則上為天,下為地。以天地之全體言,則天包地之外,地居天之中,故曰太虛之中者也。

由此觀之,則地非天之下矣。然則司天者,主地之上;在泉者,主地之下;五行之麗地者,是為五運,而運行於上下之中者也。此特舉地為辨者,蓋以明上中下之大象耳。」分而言之,有上中下之殊。合而言之,天氣右旋而下降,地氣左旋而上升,混混淪淪,日運行而不息,幾無上天下地之可名,故曰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按:馮,憑也。

言地誠在太虛之中,而得無傾墜之患者,其或有所憑藉而然歟。)岐伯曰:大氣舉之也。(按:大氣者,太虛之元氣也。莫高如天,莫厚如地,日夜運行而能勝其任而舉之者,惟是元氣為布護,是不惟人賴元氣以為養,而天地亦且涵泳於元氣之中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

按:張景岳曰:「此即大氣之所化,是為六氣,而運用於天地之間者也。曰燥,曰暑,曰風,曰濕,曰寒,曰火,六者各一其性而功用亦異。」)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化生也。(按:風屬木而應肝,寒屬水而應腎,肝腎之位卑,故所應俱在下。

燥為金化屬肺,熱為火化屬心,心肺之位高,故所應皆在上。濕土屬脾,脾土為中州,故位在中。此六氣之五,下合於五行,而內應於五臟,一定不移者也。若夫相火則不然矣,相火者龍雷之火也,升降不常,倏忽善變,其靜也托根丹田,其動也五臟六腑無處不到,蓋嘗遊行其間矣。是六者之用,天地之正也。

然而人之感之則以為邪者,皆由寒暑致之也。如時當寒也,人多喜暖,或密室,或重裘,或多食辛熱,而燥火熱之氣因之而入矣。如時分暑也,人必喜涼,或露宿,或裸體,或多食寒涼,而風寒濕之氣因之而入矣。既入之後,邪氣害正,則令人虛,千變萬化,百病於是乎生焉。

是同一六氣也,燥以干,暑以蒸,風以動,濕以潤,寒以堅,火以溫,氣之正也。乃因寒致熱,因暑致寒,六氣反入而為病,是非六氣之病人,人自病耳。知此而能慎守焉,則六氣有正而無邪矣。王注謂地體之中凡有六入,又謂受燥故乾性生焉等語,指作天地化生,昧卻遊行六入妙旨。

及張景岳又云:「自北而東,故曰風寒在下,下者左行;自南而西,故曰燥熱在上,上者右行。」夫自北而東豈可謂下,自南而西豈可為上,且以左右行解上下,甚屬牽強。又以二火居濕之上下為遊行,夫君火果定於上,相火果限於下,而無有升降,則何以謂之遊行,且將此火混兼君相,斯皆未達經旨者也。)故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按:六氣病人,誠人所自致。然天道不常,時或有變,變而偏勝,地受其災矣。乾熱動泥裂固六者,皆地之病也,言地而人亦在其中。景岳謂是地氣本於天,誤矣。)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按:有勝必有復者,氣變之常也。即如旱極必潦,寒極必熱,可以理推,不可以脈察也。)

帝曰:間氣何如?(按:言司天在泉各有間氣,其脈如何為順,如何為逆也。景岳謂此舉常中之變,誤矣。)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按,左右者,兩手寸尺也。氣在左則左宜應,氣在右則右宜應。期,必也,義如下文。)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

(按:張景岳曰:「氣至脈亦至,從其氣也,故曰和;氣至脈不至,氣未至而脈至,違其氣也,故為病。至真要大論曰: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則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不當其位者病,(按:景岳曰:「應左而右,應右而左,應上而下,應下而上也。

」)迭移其位者病,(按:景岳曰:「迭,更也。應見不見,而移易於他位也。」)失守其位者危,(按:景岳曰:「克賊之脈見,而本位失守也。」)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按:景岳曰:「此二句之義,一以尺寸言,一以左右言,皆以少陰為之主也。如陰當在尺,則陽當在寸,陰當在寸,則陽當在尺,左右亦然。

若陰之所在,脈宜不應而反應,陽之所在,脈宜應而反不應,其在尺寸則謂之反,其在左右則謂之交,皆當死也。尺寸反者,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陰陽交者,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之。若尺寸獨然,或左右獨然,是為氣不應,非反非交也。」)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按:景岳曰:「先立其年之南北政及司天在泉左右間應見之氣,則知少陰君主之所在,脈當不應,而逆順乃可見矣。」)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岐伯曰:東方生風,(東者日之初。風者教之始,天之使也,所以發號施令,故生自東方也。)風生木,(陽升風鼓,草木敷榮,故曰風生木也。)木生酸,酸生肝,(酸味入胃,生養於肝臟。)肝生筋,(酸味入肝,自肝臟布化,生成於筋膜也。

)筋生心。(按:肝主筋而生血,心主血而生於肝,是猶筋生也。)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化也。有生化而後有萬物,萬物無非化氣以生成者也。)化生五味,(按:五行各有味,五味之化,實始於木,木主生生故也。)道生智,(按:道者人理之總稱,而智為先務也。

)玄生神,(玄冥之中,神明棲據,隱而不見,玄生神明也。)化生氣。(按:天地之化,惟氣居先。)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按:風木在春,其氣柔和。)在臟為肝。其性為暄,其德為和,(按:暄,日也。喜日惡陰,木之性也。敷布和氣,木之德也。

)其用為動,(無風則萬類皆靜。按:新校正云:「木之用為動,火太過之政亦為動,蓋木火之主暴速,故俱為動。」是也。)其色為蒼,其化為榮,(按:物之榮茂,無過春木,故凡榮茂之化,皆自木生也。)其蟲毛,(按:蟲之毛者,若草木之茂密也。)其政為散,其令宣發,(按:肝木惡抑鬱而喜發散。

)其變摧拉,(按:摧拉,損折敗壞也。風氣剛強,木之變也。氣交變大論曰:「其變振發。」)其眚為隕,(按:隕,墜也。大風暴起,草凋木墜。氣交變大論曰:「其災散落。」)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亦猶風之折木也。)燥勝風;(風自木生,燥為金化,風余則制之以燥,肝盛則治之以涼,清涼所行,金之氣也。)酸傷筋,(酸瀉肝氣,瀉甚則傷其氣。

按:宣明五氣篇曰:「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辛勝酸。(按:辛者金味,酸者木味,辛勝酸,金剋木也。)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按:苦味入心而補火也。)心生血,血生脾。(按:誠為火生土義,然血足則脾自充也。)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息,長也。

)在臟為心。其性為暑,(暑,熱也。)其德為顯,其用為躁,(火性躁動,不專定也。)其色為赤,其化為茂,(茂,蕃盛也。)其蟲羽,(參差長短,象火之形。)其政為明,(按:新校正云:「氣交變大論云:『其政明曜。』又按火之政明,水之氣明,水火異而明同者,火之明明於外,水之明明於內,明雖同而實異也。」)其令鬱蒸,(按:新校正云:「詳註謂郁為盛,其義未安。

按王冰注五常政大論云,郁為鬱燠,不舒暢也。當如此解。」)其變炎爍,其眚燔焫,(按:炎爍者,火性焰上,萬物焦灼而銷爍也。燔焫者,火勢遍延而燎原也。與火鬱於內之鬱蒸同,是火之為病,乃有是三者之不同也。)其味為苦,其志為喜。

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按:新校正云:「詳此論所傷之旨有三:東方曰風傷肝,酸傷筋,中央曰濕傷肉,甘傷脾,西方曰辛傷皮毛,是自傷者也;南方曰熱傷氣,苦傷氣,北方曰寒傷血,咸傷血,是傷己所勝也;西方曰熱傷皮毛,是被勝傷己也。凡此五方所傷之例有三,若太素則俱云自傷焉。

」)咸勝苦。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甘物入胃,先入於脾,故諸己歲則甘少化,諸甲歲甘多化。)脾生肉,(按:脾主運化飲食之味,而得其精華,以生長一身之肌肉。)肉生肺。(按:土生金也。)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按:居天之下,而能充塞其間者,惟土之氣耳。)在臟為脾。

其性靜兼,(按:土性安靜,萬物載焉,無所不兼,故曰靜兼。)其德為濡,(按:濡,潤澤也。物借土之潤澤以為養,故以濡為德也。)其用為化,(按:化者,自無而有。號物有萬,皆從土化,地之用也。)其色為黃,其化為盈,(按:土既化生萬物矣,與天合體而能盈滿無歉者,惟土所化耳。

)其蟲倮,(按:無毛介曰倮,蟲之倮者以肉為體,象土之厚而柔也。倮音華,去聲。)其政為謐,(按:土性安靜,故以靜謐為政也。)其變動注,(動,反靜也。按:注者,大雨傾注,水盛侮土也。)其眚淫潰,(淫,久雨也。潰,土崩潰也。)其味為甘,其志為思。

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按:風為木氣,固所以制土,然風性最燥,故又能熯土之濕也。)甘傷脾,酸勝甘。西方生燥,(陽氣已降,陰氣復升,氣爽風勁,故生燥也。)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辛物入胃,先入於肺,故諸乙歲則辛少化,諸庚歲則辛多化。)肺生皮毛,(按:肺主呼吸內外之氣,而布其精華,以潤澤一身之皮毛。

)皮毛生腎。(按:亦金生水之意。)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物乘金化則堅成。)在臟為肺。其性為涼,其德為清,(金以清涼為德化。)其用為固,其色為白,其化為斂,(按:物至秋而收斂,然惟能收斂,故得堅固也。)其蟲介,(介,甲也。

外被介甲,金堅之象也。)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按:秋惟勁堅,故其氣肅殺,而令草木蒼老而凋落。)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按:熱極則毛焦,金畏火也。)寒勝熱;辛傷皮毛,(過節也,辛熱又甚焉。)苦勝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水澤枯涸,滷咸乃蕃。

煎水味鹹,近而可見。)咸生腎,(咸物入胃,先歸於腎,故諸丙歲咸物多化,諸辛歲咸物少化。)腎生骨髓,(按:腎主水,水足則髓充,故髓為腎生。髓者,水之精也。)髓生肝。(按:水生木也。)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柔耎之物,遇寒則堅,寒之化也。

)在臟為腎。其性為凜,(按:人寒則凜。)其德為寒,其用為□,其色為黑,其化為肅,(肅,靜也。)其蟲鱗,(按:鱗者,水之蟲也。)其政為靜,其令□□,其變凝冽,(按:寒甚則冰凝,冰甚則坼裂。)其眚冰雹,(非時而有,及暴過也。)其味為咸,其志為恐。

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味過於咸,則咽乾引飲,傷血之義,斷可知矣。)甘勝咸。

(按:素問論五行,如陰陽應象大論,是論五行相生相剋之正。此篇帝意本問天之六氣,人與萬物相合何如,非問五行,而伯亦以五行生剋為對。蓋在天為六氣,在地為五行,言五行之生克,而六氣之得失在其中,人與萬物之得失亦在其中,故所問雖殊,而對則同也。但此篇五行文義與應象論相同者,茲不更注,蓋省文也。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按:更立謂五行遞主一歲也。先謂如值寅卯年則以木為先,木畏金而喜水,木遇金運,則非其所喜而受邪,木遇水運,則當其所喜而無病也。)帝曰:病生之變何如?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木居火位,火居土位,土居金位,金居水位,水居木位,木居君位,如是者為相得。

又木居水位,水居金位,金居土位,土居火位,火居木位,如是者雖為相得,終是以子僣居父母之位,下陵其上,猶為小逆也。木居金土位,火居金水位,土居水木位,金居火木位,水居火土位,如是者為不相得,故病甚也。皆先立運氣及司天之氣,則氣之所在,相得與不相得可知矣。

制者,以上臨下。侮者,以強凌弱也。)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帝曰:善!(按:此解所以侮之之故也。侮之為言,無所忌憚而相凌鑠之稱也。侮之來也,必其有可侮之幾,是非邪入人而人自受。然受之於其所不當受者,故曰反也。王注捨己宮觀適他鄉邦等語,殊不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