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

回本書目錄

外篇 (1)

1. 天元紀大論

天者,道也。元者,大也。天元紀者,紀天之大道也。天有六氣,地有五行,天符應天,歲直承歲,應合不合,千變萬化,盛衰分焉,損益見焉,人物由此而生,亦由此而病,大矣哉其此論乎。

白話文:

天,指的是大道的規律。元,指的是宏大。天元紀,就是記載天之大道的規律。天有六氣,地有五行,天符應於天,歲直繼承於歲,應合不合,千變萬化,盛衰由此而分,損益由此而見,人物因此而產生,也因此而生病,這是一個多麼宏大的論述啊!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天地有五行,它們運行於五臟之中,生出寒、暑、燥、濕、風。人體有五臟,它們化生出喜、怒、思、憂、恐的情緒。傳說五行相生相剋,共同作用於人體,使人體運行有規律,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們又重新開始循環。這個道理我已經明白了。現在我想請問五行與三陰三陽的運行規律是怎麼聯繫起來的?

鬼臾區稽首再拜,回答說:您問得實在太精闢了。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按:帝所問與區所對,文義皆與六節臟象及陰陽應象諸論相同,大約俱言天地萬物之道,無一不本於陰陽,而註解彼此不同,何也?)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按:化者物之始生,自無而之有,變者物之窮極,自有而之無,蓋萬物之始終也。

白話文:

天地萬物的運行是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的,這是天地間的規律,也是萬物的綱紀,是變化產生和消亡的根源,是神靈智慧的源泉,怎麼能不理解和通曉呢?(註釋:帝問的問題和區回答的內容,都與《內經》中關於六節藏象和陰陽應象的理論一致,大致都在說明天地萬物的道理都離不開陰陽,但是註釋卻各不相同,這是為什麼呢?)所以,物體的產生叫做化,物體發展到極致叫做變,陰陽二氣變化莫測叫做神,神靈的應用沒有固定的方法叫做聖。(註釋:化是指事物的開始產生,從無到有;變是指事物的窮盡,從有到無,概括了萬物的始終。)

神則無運用之跡,聖則絕擬議之形,自以變化無方而眾莫得而測,蓋天人之極則也。)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按:天體無形,故嘗玄妙而難窮;人形有象,故必遵道以為用。)在地為化,(按:分形賦質,品物咸章,造化之功,地所成也。)化生五味,(按:酸苦甘辛鹹,動植飛潛皆具之,而總皆氣化之所生。

白話文:

神妙莫測,聖潔超凡,變化萬千,無人能測,這是天地間最極致的境界。

變化的作用,在天上表現為玄妙莫測,在人體表現為道法自然,在地表表現為化育萬物(指自然界中各種動物、植物的形成和生長)。

變化生成了五味(酸、苦、甘、辛、鹹),它們存在於所有動植物之中,都是氣化作用的產物。

注單指金石草木,偏矣。)道生智,玄生神。(智通妙用,唯道所生;玄遠幽深,神之為用。)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風者,教之始,天之使也,天之號令也。)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氣謂風熱濕燥寒,形謂木火土金水。

)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白話文:

注單指金石草木,這樣的看法太狹隘了。)道生出智慧,玄妙生出神明。(智慧的神奇妙用,只有道才能產生;玄妙深遠,神明作用於其中。)神明在天體表現為風,在地面表現為樹木;(風,是教化的開始,是上天的使者和命令。)神明在天體表現為熱,在地面表現為火;神明在天體表現為濕,在地面表現為泥土;神明在天體表現為燥,在地面表現為金屬;神明在天體表現為寒,在地面表現為水。所以,在天體表現為氣,在地面形成形體,(氣指的是風、熱、濕、燥、寒,形指的是木、火、土、金、水。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木主發生應春,春為生化之始;金主收斂應秋,秋為成實之終。終始不息,其化常行。)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氣有多少,謂天之陰陽三等,多少不同秩也。

白話文:

大自然無邊無際,承載著萬物。東西南北代表著陰陽的運行軌跡。水火代表陰陽的變化。金木代表萬物生長成熟的始末。(木主春天發芽,春天是生長的開始;金主秋天收斂,秋天是果實成熟的結束。生長成熟的過程無窮無盡,它的變化始終發生。)氣息有多少,形體就會有興衰,上下相互感應,損耗和收益就顯而易見了……。(氣息有多少,是指天地的陰陽三等,數量不同,秩序也不同。)

形有盛衰,謂五運之氣,有太過不及也。由是多少盛衰,天地相召,而陰陽損益,昭然彰著可見也。)帝曰: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按:三者之分,多少之殊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

白話文:

事物的形體會盛衰,是指五運輪轉的氣勢,存在過度和不足。不同的盛衰程度,導致天地相互感應,陰陽消長,顯著地展現出來。

黃帝問:什麼是氣勢的多寡,導致形體的盛衰?

鬼臾區說:陰陽之氣各有不同,所以有「三陰三陽」之分。(注:三者之間的差別,在於氣勢的多寡。)事物的形體有盛衰,是指五行運行的主導性,各有過度和不足。所以,當氣勢開始旺盛時,會產生過剩而往外發散,不足則隨之補上;當氣勢開始衰敗時,會產生不足而往內收斂,過剩則從之減少。

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按:盛極必衰,衰極必盛,恆相隨也。知隨之所以然,無使太過,無使不及,迎而治之,則氣常得其平,自無有餘不足之患矣。)

白話文:

瞭解氣血盛衰的規律,就能把握氣機變化的時機。(註:物極必反,盛極必衰,衰極必盛,它們是相互轉化的。瞭解盛衰轉化的原因,就能避免過盛或不足,及時採取措施加以調理,使氣機恆定平和,自然不會出現過盛或不足的狀況。)

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按:張景岳曰:「符,合也。承,下奉上也。直,會也。應天為天符,如丁巳丁亥,木氣合也,戊寅戊申戊子戊午,火氣合也,己丑己未,土氣合也,乙卯乙酉,金氣合也,丙辰丙戌,水氣合也,此十二年者,中運與司天同氣,故曰天符。

白話文:

天運與天象相符,歲數與運勢相協調,三合生旺為平穩。

註解:

天符:天運與天象相符。

承歲:歲數與運勢相協調。

歲直:歲數相協調。

三合:三種元素相生為旺,即木生火生土、火生土生金、土生金生水、水生木。

承歲為歲直,如丁卯之歲,木承木也,戊午之歲,火承火也,乙酉之歲,金承金也,丙子之歲,水承水也,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之歲,土承土也,此以年支與歲,同氣相承,故曰歲直,即歲會也。然不分陽年陰年,但取四正之年為四直承歲,如子午卯酉是也。惟土無定位,寄王於四季之末,各一十八日有奇,則通論承歲,如辰戌丑未是也。

白話文:

中醫以年的地支來判斷歲直,比如丁卯年,地支卯屬木,與年的天干丁同屬木,所以稱為歲直。類似地,戊午年(天干戊、地支午均屬火),乙酉年(天干乙、地支酉均屬金),丙子年(天干丙、地支子均屬水),都稱為歲直。而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年(天干甲、己、地支辰、戌、醜、未均屬土),則統稱為土承土,也是歲直的一種。

歲直的判斷只考慮四正之年(子午卯酉),而不區分陽年陰年。只有土沒有固定的位置,而是寄託於四季之末,每一個末尾地支有十八天多一點。因此,通常將辰戌醜未年通稱為土承土歲直。

共計八年。三合為治,言天氣、運氣、年辰也。凡天符歲會之類,皆不外此三者。若上中下三氣相合,乃為太一天符,如乙酉歲金氣三合,戊午歲火氣三合,己丑己未歲土氣三合是也。共四年。」)

白話文:

共六共六)共言三「凡」)闇共三「凡」)闇共三「凡」)闇共三「凡」)闇凡「共」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按:張景岳曰:「寒暑燥濕風火,六氣化於天者也,故為天之陰陽。三陰三陽上奉之,謂厥陰奉風氣,少陰奉火氣,太陰奉土氣,此三陰也;少陽奉暑氣,陽明奉燥氣,太陽奉寒氣,此三陽也。」召,感召也。

白話文:

皇帝問:「人與鬼神如何互相召感?」鬼臾區回答:「寒、暑、燥、濕、風、火,是天地的陰陽之氣,人體的三陰三陽之氣會感應它們。」

註:張景嶽解釋說:「寒、暑、燥、濕、風、火,是六種化生於天地的氣,所以稱為天之陰陽。三陰三陽會感應它們,具體來說,厥陰感應風氣,少陰感應火氣,太陰感應土氣,這三者為三陰;少陽感應暑氣,陽明感應燥氣,太陽感應寒氣,這三者為三陽。」召感,是指感應和召來的意思。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按:張景岳曰:「木火土金水火,五行成於地者也,故為地之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謂木應生,火應長,土應化,金應收,水應藏也。又按上文神在天為風等十句,其在天者止言風熱濕燥寒,在地者止言木火土金水,而此二節乃言寒暑燥濕風火,木火土金水火。

白話文:

(五行)木火土金水火,是大地陰陽的體現,遵循生長、化育、收藏的規律,與上天陰陽相呼應。(註:張景嶽說:「木火土金水火,是五行在於地中而生成的,所以稱為「地之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指的是木應該生長,火應該旺盛,土應該化生萬物,金應該收斂,水應該收藏。)(又註:上文「神在天為風⋯⋯」等十句話,在天上的五行只提到了風、熱、濕、燥、寒,在地上的五行只提到了木、火、土、金、水,而這兩節卻說到了寒、暑、燥、濕、風、火、木、火、土、金、水火。

蓋以在天之熱,分為暑火而為六,在地之火,分為君相而為六,此因五行以化六氣,而所以有三陰三陽之分也。二火義如下文。」謹按五行雖屬之地,而其原實本於天之六氣所化而成。故風木應春而生,二火應夏而長,燥金應秋而收,寒水應冬而藏,濕土應四季而分化。人受之,則肝應春生,心應夏長,脾應長夏而司化,肺應秋收,腎應冬藏,相火和五臟而長養萬物,則無一非五行之所成,而實無一非六氣之所化也。

白話文:

在天上,熱氣分為六種,稱為「暑火」;在地上的火氣也分為六種,稱為「君相火」。這是因為五行變化形成六種氣候,所以才會有「三陰三陽」之分。詳細說明如下文。

雖然五行屬於地球,但其根源實際上來自於天上六種氣候的變化。因此,風屬木,應對春天而生長;暑火屬火,應對夏天而生長;乾燥金屬金,應對秋天而收穫;寒冷水屬水,應對冬天而收藏;濕潤土屬土,應對四季而變化。

人受五行影響,肝臟應對春天而生長,心臟應對夏天而生長,脾臟應對長夏而負責運化,肺臟應對秋天而收斂,腎臟應對冬天而收藏。相火與五臟相協調,滋養萬物,所以沒有任何事物不是由五行構成的,也沒有任何事物不是由六種氣候轉化而來的。

然生長化收藏,既為六氣之所化,而云下應者,何也?六氣者,無形者也,五行之為生長化收藏也,有象者也。以無形之氣,而運行於五行之中,其為生也長也化也收與藏也,有形可象,故曰下應也。景岳宜云因六氣以化五行方是。)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按:義已具前陰陽應象大論中。

白話文:

生長化收藏這些現象是由六氣轉化的,為什麼又說下方與之相應呢?六氣是無形的,而五行、生長化收藏這些現象是有形的。運用無形的六氣在五行中運行,使它們生長化收藏,這些現象有形可見,所以說下方與之相應。景嶽說的「因為六氣才能化生五行」才正確。天以陽氣生長陰氣,地以陽氣消耗陰氣,使之收藏。

)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按:張景岳曰:「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如坎中有奇,離中有偶,水之內明,火之內暗,皆是也。惟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此即上下相召之本。

白話文:

就像天上存在陰陽,地上也存在陰陽,所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按:張景嶽說:「天本來是陽性的,但陽中有陰;地本來是陰性的,但陰中有陽。這就是陰陽相互蘊藏的道理,就像坎卦(水)中包含奇數,離卦(火)中包含偶數,水中有光明,火中有陰暗,都是這個道理。正因為陽中有陰,所以天上的陽氣可以下降,陰中有陽,所以地上的陰氣可以上升,這就是上下相吸引的根本原因。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按:張景岳曰:「應天之氣,五行之應天干也。動而不息,以天加地而六甲周旋也。五歲右遷,天干之應也,即下文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之類是也。蓋甲乙丙丁戊,竟五運之一周,己庚辛壬癸,又五運之一周,甲右遷而己來,己右遷而甲來,故五歲而右遷也。應地之氣,六氣之應地支也。

白話文:

因此,想要了解天地之間的陰陽變化,就要觀察天上的氣,它運動不息,所以五歲(一個「運」)就會往右移動一次;觀察地上的氣,它安靜守候,所以六個「運」就會交替循環一次。

(註:張景嶽說:「應天之氣,是指五行對應天干的氣。它動而不息,因為天加上地,六甲就會輪流運轉。五歲右遷,是指天干對應的氣。例如,甲己之歲是土運統治,這是五運循環中甲屬木、己屬土的一次交接。六期而環會,是指六氣對應地支的氣。六運交替循環,甲右遷而己來,己右遷而甲來,所以五歲就會右遷一次。)

靜而守位,以地承天而地支不動也。六期而環會,地支之周也,即下文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之類是也。蓋子醜寅卯辰巳,終六氣之一備,午未申酉戌亥,又六氣之一備,終而復始,故六期而環會。」謹按景岳此解,明確極矣,幾於一字不可更易。注乃謂天氣不加君火,五歲餘一,故遷一位。

白話文:

四季春夏秋冬各三個月,即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謹記之矣,不可再錯天時次第也。

夫少陰君火既已司天,居六氣之一,何謂法不加臨。啟玄之意,蓋謂少陰不司氣化,而以遷為遷去一位也。抑知遷者離此就彼之謂,謂天行左旋,從右遷左,故曰右遷,與下環會相對。詳味經旨,始知景岳之言為確。)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

白話文:

當少陰君火掌管天空,成為六氣之一時,怎麼會說法度不加臨呢?啟玄所說的意思,是指少陰不主管氣化,而是將「遷」理解為「移位」。其實,遷移是指從這裡移動到另外一個地方。天體運行是左旋的,從右邊遷移到左邊,所以稱為「右遷」,與「下環會」相對。仔細探究經文的旨意,才知道景嶽所說的話是正確的。動靜互相召喚,上下互相臨接,陰陽互相錯雜,由此產生變化。帝堯問道:「上下巡迴的規律,有定數嗎?」鬼臾區回答道:「天以六為節律,地以五為準則。」

(按:張景岳曰:「天數五,而五陰五陽,故為十干;地數六,而六陰六陽,故為十二支。然天干之五,必得地支之六以為節,地支之六,必得天干之五以為制,而後六甲成,歲氣備。又如子午之上為君火,以至巳亥之上為風木,是六氣之在天,而以地支之六為節也。甲己為土運,以至戊癸為火運,是五行之在地,而以天干之五為制也。

白話文:

(說明:張景嶽說:「天數是五,而五陰五陽,所以成為十天干;地數是六,而六陰六陽,所以成為十二地支。然而天干的五,必須得到地支的六來調節,地支的六,必須得到天干的五來制約,這樣六甲纔算形成,一年的氣候才完備。又如子午上方的君火,到巳亥上方的風木,這是六氣在天上的分佈,而以地支的六來調節。甲己為土運,到戊癸為火運,這是五行在地上的分佈,而以天干的五來制約。)

此以地支而應天之六氣,以天干而合地之五行,正其上下相召以合五六之數也。」)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期者,五歲為一周。(按:張景岳曰:「天之六氣,各治一歲,故六期為一備。地之五行,亦各治一歲,故五歲為一周。一曰:當以周天氣者六為句,終地紀者五為句,亦通。

白話文:

這是用地支來呼應天上的六氣,用天干來配合地上的五行,以使它們上下相應,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所謂「周天氣」,是指六個時段是一個循環;而「終地期」,是指五個年份是一個循環。(按:張景嶽說:「天上的六氣,每一氣管理一年,所以六個時段是一個循環。地上的五行,每一行也管理一年,所以五個年份是一個循環。另一種說法認為,將「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和「終地紀者五為句」作為兩個句子,也是合理的。)

謂一歲六步,步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是周天氣者六也,故期為一備。一歲五行各主一運,運七十二日,五七三百五十,二五一十,亦三百六十日,是終地紀者五也,故歲為一周。此以一歲之五六為言,以合下文一紀一周之數,尤見親切。」)

白話文:

所謂一歲有六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六十天,六個階段共三百六十天,這就是一周天氣。因此,一個階段算是一個循環。

一年中,五行輪流主導一個運氣,每個運氣持續七十二天,五個運氣共三百五十天,再加上兩個二十五天,也有一百六十天。這就是一年的終結。因此,一年是一個週期。

這裡是根據一年的模式來講,與後面的「一紀一週」之數相呼應,顯得更加貼切。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按:張景岳曰:「此明天之六氣惟火有二之義也。君者,上也;相者,下也。陽在上者,即君火也;陽在下者,即相火也。上者應離,陽在外也,故君火以明;下者應坎,陽在內也,故相火以位。火一也,而上下幽顯,其象不同,此其所以有辨也。」謹按天之六氣,木土金水各居其一,而火獨有二。

白話文:

天上的陽火分為兩種:君火和相火。(註:張景嶽說:「這說明六氣中的火有兩種性質。君,指上方;相,指下方。上方屬陽的,就是君火;下方屬陽的,就是相火。上方對應離卦,陽在外,所以君火以明亮為特徵;下方對應坎卦,陽在內,所以相火以安穩為特徵。火是同一個,但是上下陰陽不同,其象徵意義也不同,所以要加以區分。」請注意,天上的六氣中,木、土、金、水各佔一氣,只有火佔兩氣。

注謂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明,守位稟命,故曰相火以位。是改明為名,不惟不知君火以明之義,且並不知所以火有君相之分也。賴張景岳先生力辨其誤,謂啟玄之意,蓋因至真要大論言少陰不司氣化,故引其意而云君火不立歲氣。殊不知彼言不司氣化者,言君火不主五運之化,非言六氣也。

白話文:

「注」說:「君火」只確立在天子的位置,而不掌管歲氣,以名義來奉承天命,所以說「君火以明」,守住本分,承受命令,所以說「相火以位」。這種將「明」改為「名」的說法,不僅不瞭解「君火以明」的意義,而且也不明白為什麼火有「君相」之分。感謝張景嶽先生強力反駁這種錯誤的說法。他說:「啟玄」的本意,是因為《至真要大論》說少陰不掌管氣化,所以引申其意說「君火」不掌管歲氣。但殊不知《至真要大論》中所說的「不司氣化」,是指「君火」不主導五運的變化,而不是指六氣的轉化。

又謂君火居上,為日之明,以昭天道,故於人也屬心,而神明出焉。相火居下,為原泉之溫,以生養萬物,故於人也屬腎,而元陽蓄焉。所以六氣之序,君火在前,相火在後,前者肇物之生,後者成物之實,而三百六十日中,前後二火所主者,止四五六七月,共一百二十日,以成一歲化育之功,此君相二火之為用也。辭義明切,為合經旨。

白話文:

還說君火在人體上部,猶如太陽的光明,用來體現天地之道,所以就人而言,它屬於心臟,而神智從中產生。相火在人體下部,猶如泉水的溫暖,用來孕育萬物,所以就人而言,它屬於腎臟,而元陽儲藏在其中。因此,六氣的順序為:君火在前,相火在後。前者開始萬物的生長,後者促成萬物的成熟。在三百六十天中,前後兩火司掌的只有四五六七月,共一百二十天,用來完成一年的化育工作。這就是君火和相火的作用,這番解釋明晰通透,符合經書的旨意。

但其解相火以位句,似猶有可議者,請更為晰之。其言曰:「明者光也,火之氣也;位者形也,火之質也。」以光氣解明誠是,以形質解位則非也。夫所謂明者,火氣外達,光輝發越之稱也。其見於天,為日月之普照;其比之人君也,為光被,為嚮明;其見於人之臟也,為心之智慧,為氣之陽和,皆明之為用,即火之為用也。然心者身之君也,心為火臟,故以心火為君火也。

白話文:

但是對於用「位」來解釋「相火」,似乎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請更清楚地說明。你的意思是:「明指的是光,是火的气;位指的是形,是火的質。」用光气来解释「明」确实没错,但用形质来解释「位」就不对了。所謂「明」,指的是火气外達,光芒四射的意思。它在天上,表现为日月普照;在人君身上,表现为光被,为嚮明;在人的脏腑中,表现为心的智慧,为气的阳和,都是「明」的作用,也就是火的作用。而心是身体的主宰,心是火脏,所以以心火为君火。

其主夏,其位南,其卦離。易曰:「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然則明也者,心之體,君之德,火之用也。五行缺此,則凝寒而不化,五臟無此,則幽隱而少氣矣,是故君火貴乎以明也。此以明之義,不過從景岳之言稍暢之。

白話文:

夏天的氣候以火熱為主,它的方位在南方,八卦中的離卦代表它。易經中說:「離卦,象徵光明,萬物都能相見,這是南方的卦象。」聖人面向南方聽政,迎著光治理天下,就是取法於此。所以,光明是指心臟的本質、君王的品德和火的特性。五行中缺少這個特性,就會凝結成寒氣而不化;五臟中沒有這個特性,就會陰暗幽隱而氣弱。因此,君火必須以光明為貴。這裡論述光明的意義,不過是稍稍擴展了景嶽的說法而已。

若夫以位之解,則更有說矣。夫所謂位者,貴之之辭也。何以貴?貴夫相也。君非相不可以為治,心非腎不能以有生。五臟之氣固借心火以為配,然心火者陽火也,其氣烈,其性剛,足以驅寒而燥濕,亦足以亂氣而耗元。倘無相火之氣蘊蓄于丹田,則肝木何以生,脾胃何以養,肺金不幾過於肅,而寒水不且至於冰凝乎。是則丹田者,相火之位也。

白話文:

如果從「位」這個概念來解釋,就有更多可以說的。所謂的「位」,有尊貴的意思。為什麼尊貴呢?因為尊貴的是相火。君主(心)如果不靠相火,就不能治理國家(身體),身體(心)如果不靠腎,就不能維持生命。五臟的氣息本來是仰賴心火來配合,但是心火是陽火,它的氣息急烈,個性剛強,可以驅除寒冷、燥濕,但也可能擾亂氣息、耗損元氣。如果沒有相火之氣儲存在丹田,那麼肝木怎麼生長,脾胃怎麼滋養,肺金是不是會過於蕭瑟,寒水是不是會結冰凝固呢?所以丹田就是相火的位置。

居其位,行其政,下以因元氣之根基,上以佐心火所不逮,是所貴乎相火者,豈非以位耶。抑位者,限之之辭也。何謂限?相火飛越則為病,故必限之以位也。官不守其位則政紛,民不安其位則法亂,是故位也者,所以安身而立命者也。丹田既為相火之位矣,命門之氣,溫溫不息,是少火也,臟腑資之以養焉。

白話文:

相火位於丹田,執行它的功能,有助於滋養元氣的根基,並輔助心火所不及的部分,這正是相火的重要價值所在。然而,位置這個詞代表著限制的意思。什麼是限制?相火若失去控制就會致病,因此必須限制在丹田中。官吏不遵守其職位,政務就會混亂;人民不安於其位,就會引發動亂。因此,位置是安定自身、立身處世的依據。丹田既然是相火的位置,命門之氣就會溫和不息,這是一種溫和的火,能滋養臟腑。

其或水虧火勝,陰不維陽,飛越而上為燎原為戴陽,於是生氣之少火變為食氣之壯火矣。不知者以為相火之為害也,而豈知止是出乎其位之所致,是故相火貴乎以位也。分而言之,心火象離,陽在外也,然在外者必原於內,故君火無相火,則氣盡散而不能生養夫萬物。腎火象坎,陽在內也,然在內者必達於外,故相火無君火,則氣下鬱而不能熏蒸夫臟腑。

白話文:

有時候水液不足,火氣太旺盛,陰氣不能制約陽氣,陽氣就會上升飛越,導致頭暈目眩。這時,原本給人帶來生氣的少陽之火,就會轉化為會消耗人體的太陽之火。不明真相的人,會以為是相火(肝火)在作怪,其實只是因為相火出了它原有的位置。因此,相火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其位置。具體來說,心火就像八卦中的離卦,陽氣在外;但外在的陽氣一定源於內在,所以君火(心火)沒有相火,則氣息就會全部散失,不能滋養萬物。相火就像八卦中的巽卦,陽氣在內;但內在的陽氣一定要傳達給外在,所以相火沒有君火,則氣息就會下沉,不能蒸發滋潤萬物。

合而言之,同一火也,而陰陽交濟之義備焉。二者之不可缺一,亦猶木土金水之不能以無火也。此相火之義屬腎,蓋自古而然矣。今考六氣相火,專屬少陽三焦,三焦與腎似不相合,然三焦有名無形,主氣而實根原於命門。命門居兩腎之中,體陰而用陽,與右腎同功用,故亦根原於丹田。

白話文:

綜合而言,火是一種,具備陰陽交匯的特性。火對人體而言不可或缺,就像木土金水離不開火一樣。相火與腎有關,自古以來就是如此的說法。現在我們探討六氣中的相火,它特別屬於少陽三焦。三焦與腎似乎不相干,但三焦雖有其名,卻沒有具體形狀,三焦主氣,其根源其實在於命門。命門位於兩腎之間,本身屬陰但功能屬陽,與右腎功能相同,同樣根源於丹田。

高陽生蓋不知其所以然,而欲診三焦於右尺,則謬甚矣。)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按:張景岳曰:「天以六期為備,地以五歲為周,周餘一氣,終而復會,如五個六,三十歲也,六十五,亦三十歲也,故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也。然此以大數言之耳,若詳求之,則三十年之數,正與一年之度相合。

白話文:

高陽生不知道其中的緣由,但卻想在右手寸口脈診斷三焦,這就大錯特錯了。

《周易》中說:「陰陽交會,七百二十次氣為一個紀年,共三十年。」

(按:張景嶽說:「天有六個階段,地有五年的週期,周而復始,一個氣年結束後又重新開始,就像五個六,三十年也像一個週期,所以陰陽交會,七百二十次氣為一個紀年,共三十年。不過,這只是大概的說法,如果仔細推算,三十年的數字正好與一年的長度相吻合。)

蓋一歲之數,凡三百六十日,六分分之,為六氣,各得六十日也;五分分之,為五運,各得七十二日也;七十二分分之,為七十二候,各得五日也。三十年之數,凡三百六十月,六分分之,各得六十月;五分分之,各得七十二月;七百二十分分之,各得十五日,是為一氣,又曰一節。此五六之大會,而元會運世之數,皆自此起,故謂之一紀,又謂之一世。

白話文:

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分成六份,得到六氣,每氣有六十天;分成五份,得到五運,每運有七十二天;再分成七十二份,得到七十二候,每候有五天。三十年有三百六十月,分成六份,得到六十年;分成五份,得到七十二年;分成七百二十分,得到十五天,稱為一氣或一節。這是五行生剋關係的大約計,從這裡開始計算元運世的數目,所以稱為一紀或一世。

」)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按:張景岳曰:「以三十年而倍之,則得此數,是為六十年花甲一周也。其間運五氣六,上下相臨之數,盡具於此。故凡太過不及,逆順勝復之數,皆於此而可見矣。」)

白話文:

」)一千四百四十個節氣,六十歲剛好一週,不超過或不足,都可以在這之中看見……。(註:張景嶽說:「把三十年乘以二,就得到這個數字,這是六十年花甲一週。期間運行的五行和六氣,上下相鄰的數字,全部都包含在這之中。所以凡是過度、不足、順逆、盛衰的數量,都可以從這之中得知。」)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按:桴,鼓椎也。)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按:張景岳曰:「此即五行之應天干也,是為五運。

白話文:

黃帝說:「善於預測事情起始的人,必定能瞭解事情的結局;善於預測近處情況的人,必定能預知遠處的情況。這樣就能達到最高境界而不困惑,這就是明智。我希望夫子能將這些道理逐一展開,讓它們有條理,簡潔而不匱乏,長久而不斷,容易使用又不難忘,形成綱領,總結要領,我希望聽到這些道理。」

鬼臾區說:「真是高明的問題!真是明晰的道理!就像鼓槌敲擊鼓面,音響應聲一般。(注:桴,鼓槌)我聽說,甲己之年,由土運統轄;乙庚之年,由金運統轄;丙辛之年,由水運統轄;丁壬之年,由木運統轄;戊癸之年,由火運統轄。(注:張景嶽說:「這就是五行對應天干,稱為五運。」)

」)帝曰: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此即三陰三陽之應地支也,是為六氣。上者言司天,如子午之歲,上見少陰司天是也。十二年皆然。

白話文:

皇帝問:「三陰三陽同時出現時,該如何處理?」鬼臾區答:「子午年,少陰上見;醜未年,太陰上見;寅申年,少陽上見;卯酉年,陽明上見;辰戌年,太陽上見;巳亥年,厥陰上見。」(這便是三陰三陽與十二地支的對應關係,稱為六氣。其中「上見」是指司天,例如子午年,少陰司天。十二年皆是如此。

)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標,首也。終,盡也。六十年陰陽之序,始於子午,故少陰謂標,終於巳亥,故厥陰謂終。」新校正云:「詳午未寅酉戌亥之歲為正化,正司化令之實,子醜申卯辰巳之歲為對化,對司化令之虛,此其大法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白話文:

  • 少陰指的是「標」,而厥陰指的是「終」。(「標」,就是開始;「終」,就是結束。六十年陰陽的順序,開始於子午,所以少陰被稱爲「標」;結束於巳亥,所以厥陰被稱爲「終」。)*

  • 在厥陰之上,由風氣主導;在少陰之上,由熱氣主導;在太陰之上,由濕氣主導;在少陽之上,由相火主導;在陽明之上,由燥氣主導;在太陽之上,由寒氣主導。這些都是本源的氣,稱為六元

(「三陰三陽者,由六氣之化為之主,而風化厥陰,熱化少陰,濕化太陰,火化少陽,燥化陽明,寒化太陽,氣化相生,故六氣謂本,三陰三陽謂標也。然此六者,皆天元一氣之所化,一分為六,故曰六元。本篇曰天元紀者,義本諸此。」)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暑曰天元紀。

白話文:

「三陰三陽是由六種氣變化而成的,風化為厥陰,熱化為少陰,濕化為太陰,火化為少陽,燥化為陽明,寒化為太陽,這些氣互相生長,所以六種氣稱為『本』,三陰三陽稱為『標』。然而,這六種氣都是天上的元氣所變化出來的,一分為六,所以稱為『六元』。這篇章的名稱為《天元紀》,就是根據這個意思。」帝王說:「你的見解很精闢!你的理論很明確!請把你寫到玉版上,藏在金色的盒子裡,取名為《天元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