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34)

回本書目錄

內篇 (34)

1. 厥論

厥凡三義:一謂逆也,下氣逆而上也,諸凡言厥逆是也;一謂極至也,本篇之熱厥寒厥,蓋言寒熱之極也;一謂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之言陰盛陽亂是也。乃世之云厥者,止以手足逆冷、不知人事為言,合之經旨,偏矣。至於本篇帝問六經之厥,岐伯所對,前言六經之厥,次言六經之厥迷,終言手六經之厥逆。

白話文:

「厥」有三個意思:

  1. 逆:指下氣上升,凡是提到「厥逆」的,都是這個意思。

  2. 極至:文中提到的「熱厥」、「寒厥」,是指寒熱的極點。

  3. 昏迷不醒:文中提到「陰盛陽亂」,指的是這個意思。

如今人們所說的「厥」,只侷限於手腳冰冷、昏迷不醒的症狀,與經書的本意相比,過於偏狹。至於文中帝問六經的「厥」,岐伯的回答中,先講了六經的極點,然後講了六經的昏迷,最後講了手六經的寒冷反常。

厥逆即厥,非有二也。然詳味所言,諸證紛紜,乃各經雜病之兼厥逆者。伯特為之敷陳,以盡厥之義。非厥之外有厥逆,且有諸厥名目之不相同也。

白話文:

厥逆就是厥,它們並不是兩種不同的疾病。然而仔細探究各種說法,就會發現眾多症狀複雜交錯,這些都是各經脈的雜病合併厥逆所致。我將對此進行詳細闡述,以全面闡釋厥逆的含義。真正的意思並非厥之外還有厥逆,而是各種厥的名字各不相同罷了。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按:陽虛則寒,陰虛則熱,厥亦猶然,況其他乎。)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白話文:

黃帝問:厥證時而寒時而熱,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陽氣在下面衰弱就會導致寒厥,陰氣在下面衰弱就會導致熱厥。

黃帝說:熱厥發熱必定從腳底開始,為什麼?

岐伯回答:陽氣從腳的五個腳趾尖端發出,陰脈聚集在腳底並聚於腳心,所以陽氣勝了,腳底就會發熱。

(大約言之,足太陽脈,出於足小趾之端外側,足少陽脈出於足小趾次趾之端,足陽明脈,出於足中趾及大趾之端,並循足陽而上。肝脾腎脈集於足下,聚於足心。陰弱故足下熱也。按:陰不故陽則陽勝,非真陽氣有餘也。)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亦大約而言之也。

白話文:

大概來說,足太陽經脈從足小趾外側端點發出,足少陽經脈從足小趾次趾端點發出,足陽明經脈從足中趾和大拇指端點發出,再循著足陽經向上延伸。肝經、脾經、腎經彙集在足底,聚於足心。陰氣比較弱,所以足底容易發熱。注意:陰氣不足,陽氣就會勝出,並非是真正的陽氣過剩。

皇帝問:寒厥發作時出現寒症,一定會從五指開始往上到膝蓋,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陰氣從五指內部產生,彙集在膝蓋下方,聚於膝蓋上方,所以陰氣勝出時,寒症會從五指到膝蓋以上,這種寒症並非從外部而來,都是從內部產生的。(這些也是大體而言的說法。)

足太陰脈起於足大趾之端內側,足厥陰脈起於足大趾之端三毛中,足少陰脈起於足小趾之下,斜趣足心。並循足陰而上,循股陰入腹,故云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之上也。按:陽虛則陰勝,陰勝則寒矣。然寒本於陽虛,故云從內。)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從腳大拇指內側開始,足厥陰肝經從腳大拇指內側的三根毛髮中開始,足少陰腎經從腳小拇指下方開始,斜向腳心。三條經脈都沿著腳的內側往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腹部,所以說聚在膝蓋下方,會合在膝蓋上方。

註解:陽氣虛弱,陰氣就會旺盛,陰氣旺盛就會感到寒冷。然而寒冷的根源在於陽虛,所以說寒邪是從內部產生的。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宗筋挾臍下,合於陰器,故云前陰者宗筋之所聚也。太陰脾脈,陽明胃脈,脾胃之脈,皆輔近宗筋,故云太陰陽明之所合。按:注蓋以脈位言也。)豈知人身必借水穀以為養,前篇已言陽明主潤宗筋,其云太陰陽明之所合宜矣。

白話文:

萬物各自有其歸屬,各就其位。(包括人的身體的四肢和內臟。)難道穀物可以認爲是萬物安放的地方嗎?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乃天之常道。)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奪於所用,謂多欲而奪其精氣也。按:秋冬宜養其陰,過用則陰虛而陽上浮,故上爭而精氣泄,正虧邪動,真氣因之而衰矣。

四肢為諸陽之本,陽既衰則陰獨盛,故手足不溫而寒也。)

白話文:

春夏時節,陽氣旺盛,陰氣較弱。秋冬時節,陰氣增強,陽氣衰退。這是天道的自然規律。

如果一個人身體強壯,但又在秋冬時節過度消耗體力,就會導致下方的陰氣上衝,無法得到恢復。這時,精氣會從下部外溢,邪氣趁機從上部入侵。由於體內陽氣衰弱,無法滋潤經絡,因此陽氣逐漸流失,陰氣獨盛,導致手腳冰冷。

所謂「奪於所用」,是指過度縱慾,損耗了精氣。秋冬時節宜養陰,如果過度消耗,就會導致陰虛陽浮,上衝而精氣外泄,正氣虧損,邪氣乘虛而入,導致真氣衰竭。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榮其四肢也。(按:脈之正為經,旁為絡,酒性暴悍,能動浮氣而善耗真氣,故令絡脈滿而經脈虛也。然受之者胃,而為之運行者脾也,脾行則氣動,乘虛入胃,胃不安而水穀失所養,無以變化氣血,四肢亦失所資蔭矣。

白話文:

皇帝問:發熱抽搐是怎麼回事呢?

岐伯回答:酒進入胃中,會導致絡脈充盈而經脈虛弱。脾臟負責幫助胃部運行津液,如果陰氣虛弱,陽氣就會侵入,陽氣侵入就會導致胃部不調和,胃部不調和就會導致精氣耗盡,精氣耗盡就無法滋養四肢。

)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醉飽入房,內亡精氣,中虛熱入,由是腎衰,陽盛陰虛,故熱生於手足也。按:醉飽入房,氣何以聚於脾中耶?脾主運化,然必資氣於命門,而後能運行而不滯。

白話文:

()

這個人一定是喝酒過量後才進入房中。酒氣聚積在脾臟內,無法散發,與食物中的穀氣相爭。熱氣在身體內部聚集,因此全身發熱,內熱導致小便發紅。

酒氣旺盛而難以控制,腎氣逐漸衰弱,陽氣獨盛。因此,手腳發熱。(喝酒過量後進入房中,內部精氣耗損,導致虛熱進入體內,從而腎氣衰弱,陽氣旺盛,陰氣虛弱,所以手腳發熱。)

(註:喝酒過量後進入房中,為何酒氣會聚積在脾臟內?脾臟負責運化,但需要命門提供的氣,才能運行順暢,不會阻塞。)

今醉飽入房,則腎大虛,命門無氣以資脾,故氣聚而不散也。氣不散則熱內壅而陽獨勝,陽獨勝則腎水枯而火用事,外走陽分,故又四肢盡熱也。)

白話文:

現在吃完大餐後馬上入房,會導致腎氣大虛,命門沒有氣來滋養脾臟,所以氣無法散發。氣不散發就會內部鬱熱,陽氣獨強,陽氣獨強則腎水枯竭,火氣發作,向外擴散到陽經,所以才會導致四肢炙熱。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腹滿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按:陽清陰濁,清上升,濁下降,氣自順而不逆矣。厥而腹滿不知人者,是陰濁上升,陽氣潰亂,故厥而不知人也。

王本腹脹滿下有「陽氣盛於上」,五字,甲乙經作「腹滿」二字,是也,從之。又王注陰作足太陰氣,誤矣。)

白話文:

包含大量無意義的符號,無法直接轉換為現代中文。

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

白話文:

皇上說:「好!請告訴我十二經脈阻塞不通時的症狀和病症吧。

岐伯說:太陽經阻塞不通,會導致頭部腫脹、頭重頭痛、不能走路。發病會表現為眼皮跳動,從眼角斜視,從嘴角向外流涎液,脈絡瘀滯不通。症狀從裡眼瞼發作,然後蔓延到上額角和頭頂。它的一個分支從頭頂到耳後;它的一條主幹從頭頂進入頭顱的經絡,再從頭頂後分別連接肩部、後頸、脊柱,然後抵達腰部,進入脊椎,與腎臟相連,屬性為膀胱經。它的另一個分支從腰部貫通到臀部,進入膕窩。

其支別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胂,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之端外側。由是厥逆,外形斯證也。)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足陽明脈,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白話文:

醫典中所說的支脈,它從後腦左右分出,往下貫通脖子,經過大腿根部,沿著大腿外後側,往下與膝窩中間連接,然後貫通小腿內側,從腳踝外側後方出來,沿著腳後跟骨,到達小腳趾外側端點。由此可見,手少陰經的厥逆,其外在症狀就是這些。)陽明經的厥逆,會表現出癲狂、想要奔跑大叫、肚子脹滿睡不著、臉紅發熱、胡言亂語、幻視等症狀。(足陽明經脈,從鼻樑的交會處開始,向下沿著鼻外側,進入上牙中間,再從側面出來,環繞著嘴巴和嘴脣,向下交會於承漿穴,然後沿著下顎後側往下,來到大迎穴,沿著面頰車,向上經過耳前,越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到達額頭和顱頂。其支脈,從大迎穴前分出,向下到大迎穴下的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向下到達膈肌,屬於胃經,並連接脾。

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別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胕,入中指內間。其支別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別者,胕上入大趾間出其端。故厥如是也。)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

白話文:

其直行的脈絡,從腋窩出發,沿著乳房內側緣往下走,通過肚臍下方,進入氣衝脈中。

其分出的支脈,從胃的下端開始,沿著腹腔內側走,往下到氣衝脈中與直脈匯合,再沿著大腿內側一直到膝蓋窩,進入膝蓋骨內側,再沿著小腿外側緣向下走,到腳後跟,進入中趾內側。

其分出的支脈,在膝蓋以下三寸處分出,進入中趾外側。

其分出的支脈,從小腿後上端進入大腳趾間,從大腳趾尖端出來。

因此,厥陰脈的循行路線就是如此。

少陽經厥逆的症狀:

耳聾、面頰腫脹發熱、肋骨疼痛、小腿無法抬起。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別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別者,目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髦際,橫入髀厭中。

白話文:

足少陽經絡,起於眼睛的銳利的部位,向上抵達頭頂和前額,向下經過耳朵後面,沿著脖子,在前行的手少陽經絡前,到達肩膀,與手少陽經絡交叉後,進入缺盆穴。

經絡的支脈:

  • 從耳朵後面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到達眼睛銳利的部位後。
  • 從眼睛銳利的部位向下到迎香穴,與手少陽經絡在顴骨部位相合,向下經過頰車穴,再經過脖子,與缺盆穴相合,向下進入胸中,貫穿膈肌,與肝臟和膽囊相連,沿著肋骨內側,出來經過氣街穴,繞著頭骨的邊緣,橫向進入髀厭穴中。

其直行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脾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入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胕,出小趾次指之端。故厥如是。)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足太陰脈,起於大趾之端,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白話文:

直行者:

從腋窩下方開始,沿著胸部經過季脅(腹部兩側),與脾部相連,然後沿著大腿外側,繞過膝蓋外側,進入外輔骨的前方,一直延伸到絕骨(小腿外側腓骨)的末端,再延伸到外踝的前方,沿著腳後跟,最後到達小腳趾次趾的末端。因此其發病表現跟上面所述的一樣。

太陰之厥:

症狀:腹部脹滿、便祕、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會嘔吐、無法入睡。

足太陰脈:

從大腳趾的末端開始,沿著膝蓋和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與脾相連,連通到胃,再往上穿過橫膈膜,緊貼喉嚨,連接到舌根,分佈在舌頭下方。

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故厥如是。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足少陰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別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厥如是。)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白話文:

其支別指少陰脈的分支,從胃部出來,另外向上經過橫膈,注入心中。所以厥症會表現為這樣。少陰厥症則會出現口乾、小便赤、腹脹、心痛的症狀。(足少陰腎經脈絡上行於大腿內後側面,貫穿脊柱,屬於腎,絡屬膀胱。其直行脈絡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橫膈,進入肺中,循行喉嚨,挾持舌根。其支別脈絡從肺臟出來,絡屬心臟,注入胸中。所以厥症會表現為這樣。)厥陰厥症則會出現小腹腫脹疼痛、腹脹、小便不通暢、喜歡臥牀、屈膝、陰部腫脹收縮、胻部(大腿後側)內部燥熱的症狀。

足厥陰脈,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髦中,下環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故厥如是。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不盛不虛,謂邪氣未盛,真氣未虛,如是則以穴俞經法留呼多少而取之。按:自此以上,乃古本也。

此下自太陰厥逆至篇末,全元起本在第九卷,王氏移入於此。)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經脈,距內踝上八寸處,交於足太陰脾經之後,沿著大腿內側向上,進入陰毛中,向下環繞男性生殖器,到達小腹部,依附著胃,屬於肝臟,絡屬膽,向上貫通膈肌。因此,厥症表現為這樣。經氣旺盛時,就瀉降它;經氣虛弱時,就補益它;經氣既不旺盛也不虛弱時,就根據穴位和經絡取穴治療。(經氣既不旺盛也不虛弱,是指邪氣沒有旺盛,真氣沒有虛弱,如遇此情況,就根據穴位和經絡取穴,留針和行氣的時間長短而取穴治療。按:以上是古版本。)

太陰厥逆,䯒急攣,心痛引腹。(……按。足太陰脈,自足大趾之端起,兼循胻骨,又注心入腹,故病更如是也。)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按:五臟之中,腎獨有兩。左為陰,右則陰中之陽也;左屬水,右則水中伏火焉。為氣之根,為命之門,為胃之關。是故腎氣充盈,少火蓄于丹田,周身之氣自和洽而無寒滯之患。

白話文:

太陰厥逆

手指腳趾抽筋,心臟疼痛牽引到腹部。(註解:足太陰經從腳大拇指開始,經過小腿骨,又通向心臟進入腹部,因此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

少陰厥逆

虛實並存、嘔吐物出現異常變化,腹瀉清水。(註解:五臟中,只有腎臟兩個。左側為陰,右側為陰中的陽;左側屬水,右側潛伏著水中的火。腎臟是氣的根源,生命的門戶,胃的關卡。因此,當腎氣充足,少火儲存在丹田時,全身的氣血就會和諧暢通,不會有寒氣滯留的困擾。)

今虛滿,是氣不能運也。嘔變,是寒犯胃也。下泄清,是脾寒不攝也。總為腎虛命門火弱不能溫養丹田之所致。昧者不達,舍腎治脾,失其宜矣。)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全元起云:「譫言者,氣虛獨言也。」按:厥陰,肝也,肝主筋,肝病則筋拘攣。

白話文:

現在出現虛脫和脹滿,是因為氣無法運作。嘔吐不停,是因為寒邪侵犯了胃。腹瀉清便,是因為脾氣虛寒不固攝。總而言之,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腎氣虛,命門之火衰弱,不能溫養丹田所致。糊塗之人不知其理,捨本逐末地治療脾胃,錯失了治法的關鍵。

陽明厥逆,手足抽搐,腰部疼痛,虛脫脹滿而閉塞,還伴有胡言亂語。(……全元起說:「胡言亂語,是因為氣虛而神志不清所致。」要注意:陽明,肝也,肝主筋,肝病則筋攣縮。

筋攣則屈伸不利,故腰痛。肝病則氣鬱而不行,故虛滿。肝脈環陰器,故前閉。肝伏風邪,故言譫也。)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按:凡病內寒,前後必自利。今反不利而手足厥冷,是陰凝痼閉,真氣乏竭矣,焉得不死。)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

白話文:

  • 筋脈抽搐,伸展不利,所以腰痛。
  • 肝臟疾病導致氣鬱不通,所以出現腹脹腹滿。
  • 肝經環繞生殖器官,所以前方閉塞。
  • 肝臟感染風邪,所以言語妄言。

附註:

  • 三陰經氣逆亂,導致前後不能通暢,使人手足冰冷,三天內死亡。(註:凡是內寒症,前後都會自利。現在反而不利而手足冰冷,說明陰氣凝結閉塞,真氣衰竭,必然死亡。)
  • 太陽經氣逆亂,僵硬倒地,嘔吐血液,鼻出血頻繁。

(……按:膀胱之經,既起目內眥,又循脊絡腦,而其所主,惟氣與火。氣內閉,故僵仆。火上炎,故嘔衄。太陽主表,故厥如是也。)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按:膽為肝之腑,肝主筋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肝膽病,故腰為之拘攣也。

白話文:

(……註:膀胱經從眼睛內眼角開始,沿著脊椎向上,到達腦部。它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氣和火。氣在體內閉塞,因此身體僵硬不能動彈。火氣上炎,因此嘔吐鼻出血。太陽經主管身體表層,因此陽氣虛弱纔出現這樣的症狀。)少陽經發生厥逆,關節不利,關節不利的人,腰部無法活動,頸部無法轉動,發作腸癰,無法治療,驚嚇的人會死亡。(註:膽是肝的腑臟,肝主管筋骨,筋骨會束縛骨頭而利於關節活動。肝膽有病,因此腰部會發生攣縮。)

然此尚是半表裡之病。若腸內發癰,則內外皆病,其人必驚,神明已亂,焉得不死。)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按:陽明多氣多血,胃火盛則沖肺,故喘咳。走三陽,故身熱。火性動,故善驚而諸血為之不寧。此熱厥也。)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

白話文:

但是這還只是半表半裡的疾病。如果腸內發酵,那麼內外都生病了,人必定會驚嚇,神智也混亂了,幾乎無法存活(按:腸內發酵會產生氣體,上衝心肺,導致神志昏亂,有性命危險)。陽明經逆上,咳嗽,發熱,容易受驚,口吐鮮血(按:陽明經氣血充盛,胃火旺盛會衝擊肺部,所以咳嗽;走遍三條陽經,所以發熱;火性動盪,所以容易受驚;各種血癥也會因此而不安。這是熱性逆上的症狀)。手太陰經逆上,腹脹而咳嗽,容易流鼻涕(按:手太陰經主管肺部,逆上會導致肺部不適,引起咳嗽;肺部與鼻部相通,所以容易流鼻涕)。

(……按:肺主氣,故病則虛滿而咳。肺受寒,故嘔沫也。沫音末,痰水之輕浮白色者。)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按:心與心包屬火,火上升則喉痛,是火,虛也。虛火上升而身又發熱,陰竭不能維陽矣,故死。)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

白話文:

(……註解:肺臟主導呼吸,所以肺病會出現虛實不調、咳嗽。肺受寒氣侵襲,會導致嘔吐泡沫。泡沫,白色而輕浮,即痰液。)

手掌心發熱、手少陰經脈脈氣逆亂,心臟疼痛蔓延到喉嚨,全身發熱,將會死亡,無法救治。(註解:心臟與心包絡屬火,火氣上升就會喉嚨痛,這是虛火。虛火上升,身體又發熱,陰液耗盡無法制約陽氣,所以會死亡。)

手太陽經脈脈氣逆亂,耳朵失聰,流淚不止,脖子無法轉動,腰部無法俯仰。

(……按:小腸屬火,火上逆,故耳聾。小腸脈至目內眥,故泣出。項不可顧二句,脈病俱不相應,疑仍前文重出也。)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按:痙音勁,風病也。大腸、三焦脈俱由缺盆上頸項,故病如是。全元起本作痙,王本誤作痓,後人遂以痙為痓,蓋仍此誤也。

白話文:

古文:

(……按:小腸屬火,火上逆,故耳聾。小腸脈至目內眥,故泣出。項不可顧二句,脈病俱不相應,疑仍前文重出也。)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按:痙音勁,風病也。大腸、三焦脈俱由缺盆上頸項,故病如是。全元起本作痙,王本誤作痓,後人遂以痙為痓,蓋仍此誤也。


(……註:小腸屬火,火氣上竄,所以會耳聾。小腸脈絡延伸到眼睛內角,所以會流淚。頸項不能轉動這兩句話,脈象和病症都不相符合,懷疑是重複前面文字。)手陽明經和少陽經發生厥逆,會發喉嚨疼痛、咽喉腫脹、痙攣。(……註:痙攣發音為「勁」,是風邪引起的疾病。大腸和三焦的經絡都從缺盆穴向上經過頸項,所以會有這樣的病症。全元起本來的著作寫的是「痙」,可是王本誤寫成「痓」,後人就將「痙」誤認為「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