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31)
內篇 (31)
1. 風論
風者六淫之一,諸邪之首也。故經言風者百病之長,又言風者百病之始。妙矣哉!善行數變,其盡風之形容乎。篇中所論,淺深不同,要之風之為病,其義盡於此矣。
白話文:
黃帝問:風邪侵犯人體,有的會造成寒熱,有的會導致熱症,有的會導致寒症,有的會引起瘟疫,有的會造成偏癱,……這些疾病的症狀各不相同,名稱也不同,有的甚至會侵犯到五臟六腑,我不知道如何解除這些疾病,希望您能為我解說。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灑然,寒貌。悶,不爽貌。
岐伯回答:風邪藏在皮膚與肌肉之間,既不能從內部疏通,也不能從外部發散。風邪的特點是善於流動和常常變化,毛孔暢通時就會感到寒冷,毛孔閉塞時就會感到悶熱。
白話文:
岐伯回答:風邪藏在皮膚和肌肉之間,既不能從裡面排除,也不能從外面散去。風邪的特點是容易移動並且變化多端,當毛孔張開時人會感覺到冷,當毛孔閉合時又會覺得悶熱。
按:此言風邪中人,病之外感者也。邪以汗解,內通則外達;惟內不得通,故外不得泄也。善行者無處不到,數變者證不一端,風之為邪,其厲矣哉。腠理開則風氣外通而惡寒,閉斂則邪氣內鬱而熱悶,是必表而發之乃安也。)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白話文:
除了風寒之外,只有不能發散鬱結悶滯的疾病,是不會致死的。
(寒風入胃,故食飲衰。熱氣內藏,故消肌肉。寒熱相合,故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也。怢慄,卒振寒貌。按:怢音突,忽忘也。慄,戰慄,謂寒熱相激而不自知也。怢慄全元起本作失味,甲乙經作解㑊,並非。)
白話文:
寒風進入胃中,所以飲食減少。熱氣積聚在體內,所以肌肉消瘦。寒氣和熱氣同時出現,所以發冷發熱而不能進食,這種情況叫做「寒熱」。發冷發熱,形容突然發作寒顫。按:發冷發熱的「怢」字發音為「突」,意思是突然間忘記。發熱發冷的「慄」字,意思是戰慄,形容寒熱交替發作,使人不知所措。全元起原本將「怢慄」解釋為「失味」,甲乙經將其解釋為「解㑊」,這些解釋都是不正確的。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人肥則腠理密緻,故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腠理開疏,風得外泄,則寒中而泣出也。按:眥音恣。)
白話文:
風氣和人體的熱氣進入胃部,沿著經絡往上走到達眼睛的內眼角。如果這個人體型肥胖,風氣就無法向外排出,使得熱氣積聚在體內,就會出現眼睛發黃的熱症。如果這個人體型瘦弱,風氣就能向外排出,就會出現身體受寒而流淚的寒症。(體型肥胖的人,皮膚緻密,風氣無法排出,導致體內熱氣積聚,出現眼睛發黃的熱症。體型瘦弱的人,皮膚疏鬆,風氣可以排出,導致身體受寒,出現流淚的寒症。註:眥讀作「ㄗˋ」)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分肉之間,衛氣行處。風與衛氣相搏,俱行於分肉之間,故氣道澀而不利也。氣道不利,風氣內攻,衛氣相持,故肉憤䐜而瘡出也。瘍,瘡也。
白話文:
風氣和太陽之氣同時進入體內,循行於各經絡的俞穴,散佈於肌肉之間。它們與體表的衛氣產生衝突,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因此,肌肉會腫脹疼痛、形成瘡瘍。這是因為衛氣受阻,無法正常運行,導致肌肉組織失去知覺。
(分肉之間是衛氣運行的地方。風氣與衛氣相互作用,共同行於分肉之間,因此氣道變得不通暢。氣道不通暢,風氣就會內攻,與衛氣相互衝突,導致肌肉腫脹疼痛、形成瘡瘍。瘡瘍就是瘡。)
若衛氣被風吹之,不得流轉,所在偏並,凝而不行,則肉有不仁之處也。不仁謂𤸷而不知寒熱痛癢。)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此則風入於經脈之中也。榮行脈中,故風入脈中,內攻於血,與榮氣合,合熱而血胕壞也。
白話文:
當人體的防衛氣被風襲擊時,就會無法正常流動,集中在特定部位,凝結成塊而不通暢。這時,肌肉組織就會感覺麻木,無法感知寒熱、疼痛和瘙癢。
所謂的「癘」是一種疾病,患者的面部血氣充盈,但氣息不清爽,導致鼻樑潰爛、面色蒼白,皮膚出現潰瘍。這是因為風寒侵入脈絡,長期不散造成的,稱為「癘風」。這是風邪入侵經脈所引起的。因為血氣在脈絡中運行,所以風邪進入脈中,內攻血氣,與血氣結合,產生熱度,導致血氣凝固、壞死。
其氣不清,言潰亂也。然血脈潰亂,榮復挾風,陽脈盡上於頭,鼻為呼吸之所,故鼻柱壞而色惡,皮膚破而潰爛也。脈要精微論曰:「脈風成為癘。」按:風病惟此為厲,故名癘風。令人有此病者,多是父母相傳。蓋精血穢濁,膠固不散,一氣相承,終久必斃。若如經言風入脈俞,衛氣凝澀,便為癘風,則似癘亦從外而入,氣凝血熱,鼻壞膚潰,幾與父子相傳者無辨矣。要而論之,得於外感者可治,得於父母者難治,學者不可不知也。
癘音利。)
白話文:
身體的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言行失常、混亂。血脈流通紊亂,榮氣夾雜着風邪,陽氣全部上升到頭部,鼻子是呼吸的地方,所以鼻樑塌陷、顏色難看,皮膚潰爛發臭。
《脈要精微論》中說:“脈中有了風邪,就會變成癘病。”按:風邪引起的疾病中,癘病最爲嚴重,所以被稱爲癘風。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大多是父母傳下來的。因爲精血污濁,凝固不散,代代相傳,最終都會死亡。
如果按照《內經》所說,風邪進入脈絡的特定部位,衛氣凝滯不通,就會發展成癘風,那麼癘病也似乎是從外部進入的。氣血凝結,熱毒積聚,鼻樑塌陷、皮膚潰爛,跟父子相傳的癘病幾乎沒有區別。
總結來說,由外感引起的癘風是可以治療的,由父母遺傳的癘風則難以治療,學習中醫的人不可不知。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按:五臟應四時,一定之例也。若夫邪之所入,必於其虛,春何必肝而心何必夏,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傷與中不必泥。)
白話文:
在春季,那些被風所傷的人會患上肝風。在夏季,那些被風所傷的人會患上心風。在仲夏(5、6月),那些被邪氣所傷的人會患上脾風。在秋季,那些被邪氣所傷的人會患上肺風。在冬季,那些被邪氣所傷的人會患上腎風。(註:五臟對應四季,有固定的規律。邪氣侵襲人體時,必定會從其虛弱部位而入。春季不一定只傷肝,夏季也不一定只傷心,這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受傷和中邪,不必拘泥於此。)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按:臟腑之系附於背,故其穴在背。俞者,背穴也。臟腑之氣不固,則風邪由俞而入,於是風之入於臟腑者,或由臟而發於陰,或由腑而發於陽,審脈辨證,可因類而施治也。俞音輸。)
白話文:
人體背部皮膚下的經脈是臟腑器官的俞穴,也是臟腑器官受風邪侵襲的部位。(註:臟腑器官的經絡附著於背部,所以俞穴在背部。俞穴就是背部的穴位。臟腑器官的氣機不夠穩固,風邪就會從俞穴入侵。因此,風邪入侵臟腑器官,可能通過臟而出現在陰經,也可能通過腑而出現在陽經。通過辨脈和證候辨別,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俞字讀作 "輸"。)
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隨俞左右而偏中之,則為偏風。按:偏風,偏枯證也。人身之有穴俞也,猶室之有門戶,風邪中人,必由穴俞,故云入其門戶也。若所入偏於一,則病在一偏矣,今之癱瘓者是也。)
白話文:
當外邪進入人體的特定穴位時,就會造成偏風。(當風邪偏向身體的左右一方侵入穴位時,就會導致偏風。按:偏風是指偏癱的證型。人體的穴位就像房屋的門戶,外邪入侵人體,必定會經過穴位,所以說「入其門戶」。如果外邪只偏向身體的一側侵入,那麼疾病就會發生在偏向的一側,就像現在的癱瘓症狀一樣。)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按:風府穴在項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腦風者,風入於腦,觸風則頭暈微痛,時流清涕,與鼻淵相似也。)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按:系頭眼寒,殊不可解,古本恐有誤也。)
白話文:
如果風氣沿著風府穴向上行,就會導致腦風。(註:風府穴位於後腦髮際線一寸處,在大筋凹陷中。腦風是指風氣進入腦中,接觸到風後會頭暈微痛,偶爾流清鼻涕,與鼻淵症狀相似。)風氣進入頭部,就會導致目風眼寒。(註:系頭眼寒的意思尚不明確,古籍中可能有所誤記。)
飲酒中風,則為漏風。(按:酒性辛溫,開鬱行氣,更感風邪,則汗液外泄而令真氣疏漏也。)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內耗其精,外開腠理,因內風襲,故曰內風。)
白話文:
飲酒後得中風,是因為酒性溫熱辛散,能舒緩鬱悶暢通氣血,而如果是感染了風邪,會導致汗液外泄,使體內正氣虛弱散失。
在房事時出汗後得中風,是因為房事會耗損精氣,導致毛細孔張開,更容易受到內風襲擊,所以稱為內風。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按:人身之竅,惟發最疏,熱水沐之,則腠開而風易入。故凡病感風,其頭必痛,似不獨新沐為然也。)
白話文:
剛洗完頭髮中風,這是因為頭風所致。(註:人身上最容易疏通的孔穴只有頭部,用熱水沖洗時,毛孔就會張開,讓風容易進入。因此,任何由風引起的疾病,頭部一定會疼痛,不只是剛洗完頭髮才這樣。)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按:中者,脾胃也。脾胃者,土也。風久則木勝,木勝則入而傷土。是故風居腸臟,而令水穀不分也。飧音孫。)
外在腠理,則為泄風。(風居腠理,則玄府開通,風薄汗泄,故云泄風。)
白話文:
風邪長時間入侵人體內部:就會造成腸道中的風邪,導致腹痛腹鳴、大便稀鬆。
註解:
- 中:指人體的中焦,也就是包括胃、小腸、大腸的部分。
- 土:中醫五行學說中,將胃、小腸、大腸屬土。
- 風久則木勝:風邪長期侵襲會使肝氣過盛,因為在五行學說中,肝屬木,風屬木,木旺則會剋制土(胃、小腸、大腸)。
- 是故風居腸藏:因此風邪會進入腸道,導致水和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吸收。
- 頃:通「孫」,讀作「孫」,指腹鳴。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長,先也。先百病而有也。按:風有聲而無形,有氣而無質,乘間襲虛,人被中而猝不覺,諸邪病人,故當以風為長也。及其既入經絡,則千變萬化,隨虛而入,無一定之所,幾無風之可泥矣。然病本於風,雖無風之形,必有風之氣。
善診者,察色按脈,自能辨之於微也。元起本及甲乙經,致字作故攻解,反覺支離。)
白話文:
因此,風是所有疾病的根源。當風入侵人體後,會演變成各種各樣的疾病。治療風邪沒有固定的方法,但瞭解風氣的形成至關重要。(“長”指“先”,意為風在百病之前就存在。)
風是一種無形有聲、無質有氣的物質,它會乘虛而入,令患者猝不及防。因此,患有各種疾病的人,都應將風視為主要致病因素。
當風入侵經絡後,會發生千變萬化的症狀,隨虛弱部位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病症。雖然風邪本身沒有具體的形狀,但其氣卻仍然存在於患者體內,成為百病之源。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按:肺合皮毛,風入之則腠理疏泄,故多汗惡風也。肺色白,皏者白色,肺病則色見於外也。肺變動為咳,肺受風故咳。惟咳故短氣,短氣者,喘促也。
白話文:
肺 -=--,-
氣惡閉而喜舒,晝陽氣舒故瘥,夜陰氣閉故甚也。眉上,闕庭也,肺之部,見白色則知肺病也。皏,烹上聲,淺白色。瘥音蠆,病瘳也。)
白話文:
當陽氣旺盛時,症狀減輕;到了晚上陰氣旺盛時,症狀加重。眉上部位是肺臟所屬區域,出現蒼白色就表示患有肺臟疾病。蒼白色是淺白色,音近「蠆」,表示疾病痊癒。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按:液入心為汗,故風入心亦多汗惡風也。火灼物則焦,焦絕者,心主火,心病則火熾而焦急。惟火熾焦急,故又善怒而嚇人也。舌為心苗,心病則舌不便利,故言不快也。赤為心色,心病故赤見於口也。注以焦絕屬唇皮,謂熱剝唇皮,誤矣。)
白話文:
心風的表現特徵:
- 多汗、怕風
- 焦躁不安
- 容易發怒和受驚
- 嘴脣發紅
- 病情嚴重時說話不利索
- 舌診見嘴脣發紅
(註釋:液體進入心臟就會變成汗液,所以風邪進入心臟也會導致多汗怕風。火氣會灼傷物品,焦絕是指心臟屬火,心臟有病時火氣旺盛,就會焦躁不安。由於火氣旺盛焦躁不安,所以容易發怒和受驚。舌頭是心臟的苗芽,心臟有病時舌頭就不靈便,所以說話不利索。紅色是心臟的顏色,心臟有病所以嘴脣會發紅。說明焦絕是指嘴脣脫皮,說是熱氣灼傷嘴脣脫皮,則有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按:肝雖主風,然更感風,則內外相通而氣大泄,故亦多汗惡風也。悲者肺志,肝何以悲?蓋肝病則木虛而受制於金,故善悲。蒼者,木病色也。肝脈循喉嚨之後,入頏顙,風動火熾,故嗌乾。
肝志怒,木氣急也,木急則氣陽志亢,故不欲近女子也。注以善悲為心虛,誤矣。嗌音抑,喉塞也。)
白話文:
肝風的表現:
- 多出汗,畏懼風寒
- 容易悲傷
- 臉色微青
- 喉嚨乾燥
- 易怒,有時對女性厭惡
- 症狀表現在眼睛下方,顏色青色。(註:肝臟雖然主風,但如果再受風邪影響,就會使內外風邪相通,氣血大量耗散,因此也會多汗惡風。悲傷的情緒是由肺主導的,肝臟為什麼會悲傷?這是因為肝臟生病時,木氣虛弱,受金氣剋制,所以容易悲傷。青色是木氣病變的顏色。肝臟的經脈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額頭和後腦,風邪鼓動火氣旺盛,所以喉嚨乾燥。)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墮,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按:風為木化,脾所畏也,風木刑脾,肉腠不固,故脾亦多汗惡風也。脾病則氣弱,故怠惰。脾主四肢,故不欲動。脾無力,故色薄而微黃。不嗜食,脾病不知五味也。鼻居面中,屬土,故驗脾病者,其鼻必黃也。注引心脈解怠惰,誤矣。)
白話文:
脾虛風邪的症狀:容易出汗、怕風、身體疲倦懶散、四肢不想動、臉色蒼白微黃、不喜歡吃東西、在鼻子上診斷,鼻色發黃。(註:風氣屬木,是脾臟害怕的,風木剋制脾臟,導致皮肉組織不緊密,所以脾虛的人也會多汗怕風。脾臟有病氣就會虛弱,所以懶散疲乏。脾臟主宰四肢,所以不想動。脾臟虛弱,所以臉色蒼白微黃。不喜歡吃東西,是脾臟有病無法分辨味道。鼻子位於面部中央,屬土,所以檢查脾臟疾病時,鼻子一定會發黃。注:引用《心脈解》解釋懶散疲乏,是錯誤的。)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痝然,腫起也。炲,黑色也。隱曲,隱蔽委曲之處也。腎藏精,外應交接,今臟被風薄,故隱蔽委曲之事,不利所為也。黑,腎色也。按:汗者水也,腎之液也,腎被風則腎水外泄而為汗,故腎亦多汗惡風也。
白話文:
腎風的症狀:出汗多、怕風、面部浮腫、脊椎疼痛難以直立、面色發黑、隱蔽的曲折位置不適,從外表的症狀看是在肌膚表面,但實際上黑色素沉積於肌膚內層。(面部浮腫:腫起來的。黑色:黑色的。隱蔽的曲折位置:指隱蔽且彎曲的地方。腎臟儲藏精氣,與外部交接,現在腎臟受到風寒侵襲,所以隱蔽且彎曲的地方受影響,不能正常活動。黑色:腎臟的顏色。汗液是水,是腎臟的液體,腎臟受到風寒,腎臟的水液就會外泄而變成汗液,所以腎風也會出汗並怕風。)
腎病則水泛,故面浮。腎入風則腰無力,故不能正立。色炲者,腎病而黑色形於外也。風入腎則宗筋痿,故不利於交接也。痝音忙。炲音臺,煙煤也。)
白話文:
腎臟出問題,就會水液泛濫,所以會面浮腫。腎臟受風寒侵襲,就會腰部無力,所以無法站立正直。面色發黑,是腎臟出問題,黑色表現在外面。風寒侵入腎臟,就會造成筋骨萎縮,所以影響性功能。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按:胃者土也,風木乘之,則胃液外泄,胃脈診於人迎,人迎在頸,故風入胃而頸獨多汗惡風也。胃主飲食,其治上連膈,下連腹,故病則不下不通而滿也。胃喜暖而惡寒,故䐜脹而泄也。凡若此者,土被木刑,肌肉消削,中氣不運,形瘦腹大,是其診也。)
白話文:
胃風的症狀是:脖子容易出汗、怕吹風、吃不下東西、胸膈阻塞不通、肚子經常脹滿,沒穿衣服就會腹脹、吃冷的東西就會拉肚子,診察時會發現患者身材瘦弱但肚子很大。(註:胃屬土,風屬木,木克土,導致胃液外泄。胃脈連接在人迎穴,人迎穴位於脖子,因此風邪進入胃部,就會特別導致脖子多汗、怕吹風。胃主導飲食,其氣機向上連接胸膈,向下連接腹部,所以胃風會導致胸膈不通、腹部脹滿。胃喜溫而惡寒,所以受寒會腹脹、吃冷的食物會拉肚子。總之,這種情況是木剋土,導致肌肉瘦削、中氣不運,表現為身材瘦弱但肚子很大,這是胃風的診斷依據。)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頭者諸陽之會,風客之則皮腠疏,故頭面多汗也。按:先風一日,謂風初入首而證尚未見之時也。風之感人,人不即覺,忽然頭痛。及至汗出面浮,方識是風,而痛旋緩。所以然者,風內入則甚,外達則衰,自然之理也。)
白話文:
風寒初期症狀:
頭面多汗,怕風。如果風邪停留一天,病情會加重。頭痛時不要外出,到了風邪入侵的那天,病情才會稍有好轉。
(頭部是諸陽經脈匯聚的地方,風邪侵襲,會導致皮膚腠理鬆弛,因此頭面多汗。注:風邪入侵前一天,稱為先風,這時症狀還未出現。風邪會悄然侵入人體,不會立即察覺,一旦突然頭痛,再出現頭面出汗的症狀,才知道是風寒所致,這時頭痛會逐漸減輕。這是因為風寒內侵入則病情嚴重,風寒外達則病情減輕,這是自然規律。)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按:此脾肺虛症也。肺虛則腠理疏泄,故多汗。肺虛畏寒,故不可單衣。喘息則風入,故令口乾也。脾虛則中氣餒弱,故食則汗出,不能勞事也。脾虛則內不固,肺虛則外不密,故曰漏風也。)
白話文:
漏風的症狀,可能會大量出汗,經常無法只穿一件單衣。吃飯時會出汗,嚴重時全身出汗,喘氣時討厭風吹,衣服經常濕透。口乾舌燥,容易口渴,無法從事勞動。(按:這是脾肺虛弱的症狀。肺虛則腠理疏鬆,所以容易出汗。肺虛怕冷,所以不能只穿單衣。喘氣時風會進入,所以口乾。脾虛則中氣衰弱,所以吃飯時會出汗,無法從事勞動。脾虛則內在虛弱,肺虛則外在虛弱,所以稱為漏風。)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帝曰:善!(汗多則津液涸,故口中乾。形勞則汗出甚,故不能勞事。身體盡痛,以其汗多。汗多則亡陽,故寒也。按:新校正云:「孫思邈云:『新房室竟取風為內風,其狀惡風,流汗沾衣。』疑此泄風,乃內風也。
白話文:
風邪流洩的徵狀:汗水很多,汗水流到衣服外面,口乾舌燥,……不能勞動,身體全部疼痛就覺得寒冷。皇帝說:說得好!(汗水太多,體液就會乾涸,所以口乾舌燥。過度勞累就會流很多汗,所以不能勞動。身體全部疼痛,是因為汗水太多。汗水太多會導致陽氣喪失,所以覺得寒冷。注:新校正雲:「孫思邈說:『新房事後就容易招致內風,徵狀是討厭風,流汗沾濕衣服。』懷疑此處的泄風就是指內風。
本論前文,先云漏風、內風、首風,次言入中為腸風,在外為泄風。今有泄風而無內風,孫思邈載內風,乃此泄風之狀,故疑此泄字,乃內字之誤也。」)
白話文:
之前文章中提到漏風、內風、首風,然後說內風進入體內成為腸風,在外則成為泄風。現在有泄風而沒有內風,孫思邈所載的內風,其實就是泄風的症狀,所以懷疑這裡的「泄」字是「內」字的誤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