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30)
內篇 (30)
1. 瘧論
瘧者,邪正紛爭之病,邪乘正虛,寒熱交攻,止而復作,最為暴虐,故病名瘧也。瘧之為病,其證雖多,然非外有所感必不發,且非內有可乘之機,則外邪亦無自而入。篇中所言,委曲周至,比之別篇論病為獨詳。
白話文:
瘧疾是一種邪正交戰的疾病。邪氣趁虛而入,寒熱交替,時起時伏,極為兇險,因此被稱為「瘧」。瘧疾的症狀雖然繁多,但如果沒有外在的入侵,就不會發病;而且如果內在沒有可乘之機,外邪也不會自行侵入。本文所言,詳細委婉,比其他論述瘧疾的篇章更加詳盡。
凡一十四段:首段前半統論瘧之寒熱,後言日作之瘧;二段言間日;三段言瘧發有早晏之不同;四段又申解間日;五段言瘧發之故,初無一定;六段言邪留於內,必因衛氣而作;七段言寒、溫、癉三瘧之異;八段言瘧已發時,不可醫治;九段又詳論瘧發之故,與首段同;十段言欲治瘧,必於未發之時,與八段同;十一段言瘧之止作,因於衛氣,與第六段同;十二段論三、四日瘧;十三段言四時各有瘧,不獨夏秋;十四段又復解溫、癉而略寒瘧而不言。此內經論瘧,專屬外感。
至於血、痰、食、瘴等項,又為瘧中之兼證,醫家所當詳察者也。
白話文:
段落 1
瘧疾表現為寒熱交替,發作時可一日發一次。
段落 2
間日瘧:隔日發作一次。
段落 3
瘧疾發作時間有早晚之分。
段落 4
再次說明間日瘧:隔日發作一次。
段落 5
瘧疾發作的原因不固定。
段落 6
邪氣滯留體內,必須藉由衛氣發作出來。
段落 7
寒瘧、溫瘧、癉瘧三者症狀不同。
段落 8
瘧疾已經發作時,不可治療。
段落 9
再次詳細說明瘧疾發作的原因,與段落 1 相同。
段落 10
要治療瘧疾,必須在尚未發作時進行,與段落 8 相同。
段落 11
瘧疾停止發作,是衛氣運作的結果,與段落 6 相同。
段落 12
討論三、四日瘧。
段落 13
四季均有瘧疾,不只是夏秋兩季。
段落 14
再次說明溫瘧、癉瘧,而略過寒瘧。
此內經所論述的瘧疾,專指由外感因素引起的。
黃帝問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痎猶老也,亦瘦也。)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慄謂戰慄,鼓謂振動。按:邪之入也,原由毫竅,故其發也,先令毫毛灑淅。正虛不能勝邪,則神氣倦怠,腰為之伸弛,而口為之呵欠。
白話文:
黃帝問道:「瘧疾都源於風,為什麼它們發作的時間是有規律的呢?」岐伯回答道:瘧疾發作的初期,首先從毫毛開始,伸展打哈欠,然後出現寒戰,下巴顫動。 (慄指戰慄,鼓指顫動。註解:邪氣從毫毛孔竅進入,所以發病時,先讓毫毛豎起。正氣虛弱不能戰勝邪氣,就會導致精神疲倦,腰部伸展放鬆,嘴巴打哈欠。)
惟寒慄,故鼓頷也。)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氣者,下行極而上,陰氣者,上行極而下,故曰陰陽上下交爭也。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由此寒去熱生,則虛實更作,陰陽之氣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
白話文:
只有怕冷發抖,所以才會點頭。腰和背部都痛,寒氣消失後,身體內外都會發熱,頭痛得像要裂開一樣,口渴想喝冷飲。黃帝說:是哪種邪氣引起的?希望聽到你的見解。歧伯說:陰陽之氣在上下交錯對抗,虛實不斷變化,陰陽之氣互相轉移。(陽氣到了極致就會下降,陰氣到了極致就會上升,所以說陰陽之氣在上下交錯對抗。陽氣不足,就會出現外寒的現象;陰氣不足,就會出現內熱的現象;陽氣過盛,就會出現外熱的現象;陰氣過盛,就會出現內寒的現象。基於此,寒氣消除熱量產生,虛實不斷變化,陰陽之氣互相轉移。)陽氣與陰氣聚集在一起,陰氣就會實,陽氣就會虛;陽明虛,就會怕冷發抖點頭。
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陽並於陰,言陽氣入於陰分也。陽明,胃脈也。胃之脈,自交承漿,卻分行,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故氣不足,則惡寒戰慄而頤頷振動也。巨陽者,膀胱脈。其脈從頭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故氣不足,則腰背頭項痛也。
白話文:
胃陽虛弱,就會出現腰背、頭項疼痛。(陽與陰相併,說明陽氣進入陰分。胃陽經是胃的脈絡。胃脈從交承穴開始,然後分叉走行,沿著下頜骨後緣向下,從大迎穴出來。它的分支從大迎穴前面,向下至人迎穴。因此,如果氣不足,就會怕冷戰慄,導致下巴顫動。巨陽是指膀胱經。膀胱經脈從頭部開始分叉,向下經過項部,沿著肩胛骨內緣,挾帶著脊椎進入腰部,所以氣不足時,就會出現腰背、頭項疼痛。)
)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按:陽主外,陰主內,邪在陽分則熱,邪在陰分則寒矣。今三陽併入於陰,陰盛之極,一身盡寒,內之寒也,其實由外而入也。)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按:陰極於內,則復出之陽而陽又盛,是以內外皆熱而渴,此又由內出外,所謂更虛更實,瘧之情狀如是也。陽愈盛則陰愈虛,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凡病皆然,不獨瘧也。
白話文:
當三陽(太陽、陽明、少陽)虛弱時,陰氣就會強盛,陰氣強盛就會導致骨骼寒冷疼痛,寒氣從內部產生,所以內外都寒冷。(注:陽氣主外,陰氣主內,邪氣在陽經就會發熱,邪氣在陰經就會發寒。現在三陽都轉化為陰,陰氣極盛,全身上下都寒冷,這種內部的寒冷,實際上是由外部侵入的。)陽氣強盛則外部發熱,陰氣虛弱則內部發熱,內外都發熱,就會出現喘促和口渴,所以想要喝冷飲。(注:陰氣極弱,就會導致陽氣反覆,而陽氣又強盛,因此內外都發熱而口渴,這又是由內部轉化為外部,所謂的虛實交替,瘧疾的狀況就是如此。陽氣越強盛,陰氣就越虛弱,陽氣強盛則外部發熱,陰氣虛弱則內部發熱,所有疾病都是這樣,不僅限於瘧疾。)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按:空猶孔也。)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搏,是以日作。
白話文:
這些疾病都是因為夏天受到了暑熱的侵襲,熱氣旺盛,積聚在皮膚內部,腸胃之外,這些部位是榮氣停留的地方。這會導致人體多汗,毛孔張開,受到秋氣的影響,汗液被風吹乾,或者被水氣浸濕,水氣積聚在皮膚內部,與衛氣一起存在。衛氣在白天運行在陽經,夜晚運行在陰經,這種氣受到陽氣的影響而往外運行,遇到陰氣則往內收,內外相互作用,因此會產生活動。
(按:前言陰陽更勝則為寒為熱,此則推原瘧之所以為病也。榮主血,衛主氣。血屬陰,舍於內;氣屬陽,行於外。靈樞經言:「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闔者也。」邪氣中人,必依衛氣而後發者,正以衛氣運會夫一身,衛氣循經外達,邪隨之而發也。此氣,邪氣也。
衛氣一日一夜運行於周身,邪氣隨之而出入,故每日一發。)
白話文:
根據前言所說,陰陽交替過盛就會導致寒症或熱症,這就是瘧疾發病的根源。榮氣主管血液,衛氣主管氣息。血液屬陰,停留在身體內部;氣息屬陽,運行於身體外部。《靈樞經》中說:「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肌肉組織,充盈皮膚,潤澤腠理,並控制關節的開合。」邪氣入侵人體,必定會依附衛氣才能發病,正是因為衛氣運行遍及全身,衛氣循經外行,邪氣就會隨著衛氣發病。這裡提到的氣,就是邪氣。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按:邪入於陰愈深,則去陽愈遠,及其返外而與衛氣相應也,已多一日矣,故間日發也。)
白話文:
唐太宗問:「為什麼間日(隔日)才發作?」岐伯答道:「邪氣藏在較深的地方,深入陰分,而陽氣獨自上升,陰邪留在體內,陰邪和陽氣互相爭鬥,陰邪出不來,所以間日才發作。」(根據注釋:邪氣深入陰分越深,就離陽氣越遠,等到它返回體外與衛氣互相作用時,已經過了一天,所以發作病症時隔一日。)
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風府穴在項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膂謂脊兩旁。)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節,脊骨之節。
白話文:
黃帝說:很好!那些發病時間較晚和較早的,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說:邪氣停留在風府穴,沿著脊樑骨向下移動。(風府穴位於後頸部,從髮際線向內一寸,大筋內凹陷處。膂指脊樑兩側。)人體中的衛氣會定期在風府穴匯聚一次,一天一夜為一週期,所以邪氣發作的時間會比前一天晚一節(脊骨)。這是因為邪氣首先停留在脊背上,等到到達風府穴時,人體的腠理(皮膚毛孔)就會打開,邪氣就會侵入體內,導致疾病發作,所以發病時間會逐漸向後推遲。(節指脊椎骨的關節。)
然邪氣遠則逢會遲,故發暮也。按:此言瘧發早晏,似以骨節之上下為次。其實元氣虛陷,發必日遲,是則日下一節者,未必非正氣漸虛之故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距離身體較遠,那麼與正氣相遇的時間就會晚,所以瘧疾會發作在傍晚。
按照這個理論,瘧疾發作的時間可以根據骨節的高低來推斷。但實際上是因為元氣虛弱而下陷,所以發作的時間會越來越晚。也就是說,如果瘧疾比前一天發作的時間晚,可能是因為正氣逐漸虛弱的緣故。
瘧邪從風府穴出發,每天向下移動一節,25天後到達骶骨,26天進入脊髓內,注入伏膂經脈。瘧邪之氣向上運行,9天後到達缺盆穴所處的部位。瘧邪之氣的位置越高,發作的時間就會越早。
(項以下至尾骶凡二十四節,故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也。伏膂之脈者,謂膂筋之間,腎脈之伏行者也。腎之脈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以其貫脊,又不正應行穴,但循膂伏行,故謂之伏膂脈。以腎脈貫脊屬腎,上入肺中。
白話文:
從肩膀到尾椎骨共有 24 個節椎,因此稱為「下一節」。第 25 天時,能量會下行至骶骨,第 26 天時,能量會進入脊椎內,並注於伏膂脈。
伏膂脈指的是脊椎兩側的肌肉之間,腎脈的隱藏分支。腎脈沿著大腿內側後緣循行,穿過脊椎並與腎臟相連。
腎脈中有一條直流分支,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橫膈膜,並進入肺部。因為這條分支穿過脊椎,但卻沒有沿著正確的穴位循行,而是沿著脊椎隱藏地循行,因此稱為伏膂脈。
腎脈穿過脊椎與腎臟相連,向上進入肺部。
肺者,缺盆為之道。陰氣之行速,故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按:脊骨本二十一節,日下一節,止應二十二日,下至骶骨止應二十三日,而王本各多三日者,蓋連項骨三節而言也。全元起及甲乙、太素並作二十一、二十二日,是止照脊骨本數而言,其實初非有異也。)
白話文:
肺部的形狀像缺了一個口的盆,這是中醫理論中的說法。陰氣運行速度較快,所以肺部的氣向上運行,經過九天從缺口處(即喉嚨)出來。
(註釋:脊椎骨原本有二十一節,每過一天沉降一節,因此到第二十二天應該到達骶骨,但是王冰的《素問注》中多記載了三天,可能是因為將頸椎的三節也包含在內了。全元起的《素問玄機原病式》以及甲乙、太素等版本都記載了二十一、二十二的說法,這只是根據脊椎骨的數目來記載的,實際上和王冰的說法並沒有不同。)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按:衛氣一日一周,而邪入既深,故不能與衛俱行也。募原者,膈膜之原。邪之所入深而且廣,故曰橫連也。募,全元起作膜,太素、巢元方並同,舉痛論亦作膜原。)
白話文:
發作間歇性的疾病,是因為邪氣深入體內五臟,橫貫膈膜。邪氣侵襲的路徑較長,位置深,運行緩慢,不能隨同衛氣一起運行,無法全部排出體外,因此才導致間歇性的發作。(注:衛氣一日運行一週,但邪氣進入太深,所以不能隨衛氣一起運行。膈膜之原,就是膈膜。邪氣進入的部位既深又廣,所以稱之為橫貫。募,指全元起作膜,太素、巢元方等書中都有類似的說法,舉痛論中也作「膜原」。)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自『此邪氣客於頭項』至下『則病作故』,八十八字並無。」)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
白話文:
黃帝說:「先生說過衛氣經常上達風府,皮毛上的小孔就會打開,一旦打開,邪氣就會入侵,入侵後就會生病。現在衛氣每天下降一段距離,它的上升也可能不再到達風府,那麼一天中發病的原因是什麼呢?」
岐伯說:「(這段話,新校正版本說:根據《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從『此邪氣客於頭項』到『則病作故』,共八十八個字都沒有。」)這是邪氣侵犯頭項,沿著後背下降的結果。
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虛實不同,邪中異所,衛邪相合,病則發焉,不必悉當風府而發作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好!風和瘧疾,雖然相似,但風總是在,瘧疾卻有時會休止,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風氣停留於某個部位,所以常常存在。瘧氣隨著經絡深入體內,所以當衛氣感應到瘧氣時,瘧疾才會發作。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按:夏應熱而反涼,天時不正之氣,多由陰雨連綿,故云淒滄之水寒也。
白話文:
皇帝問:瘧疾為什麼先發冷,然後發熱?
岐伯答:夏天受到暑氣侵襲,大量出汗,皮膚毛孔打開。接著遇到夏天陰涼潮濕的水寒之氣,這些寒氣藏匿在皮膚毛孔之中。到了秋天受到風邪侵襲,就會發病。
寒氣是陰氣,風氣是陽氣。先受到寒氣侵襲,後受到風邪侵襲,所以才會先發冷,然後發熱。這種隨著季節發作的疾病,叫做寒瘧。(註:夏天本應炎熱,但反而陰冷潮濕,這是天氣異常造成的,常因連續陰雨而起,所以文中稱為「淒滄之水寒」。)
陰寒既伏,又遇秋風,寒因風發,病則為瘧矣。時作者,瘧發有時,謂每至其時則作也。瘧起於寒,故即名寒。)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按:瘧起於寒,即名為寒,是也。瘧起於風,亦宜名風,而更名溫者,何也?風為陽邪,陽性溫熱也。
白話文:
陰寒潛伏在體內,又遇上秋風,寒氣因風而發作,導致疾病稱為瘧疾。所謂時瘧,就是瘧疾發作有規律,每到特定時間就會發作。瘧疾是由寒氣引起,因此直接稱為寒瘧。
黃帝問:為什麼有些瘧疾先發熱後發寒?岐伯回答:這是因為先被風邪所傷,然後又受了寒邪,所以先發熱後發寒。這種瘧疾也有規律地發作,稱為溫瘧。
(注:瘧疾是由寒邪引起的,所以稱為寒瘧,這是正確的。如果瘧疾是由風邪引起的,也應該稱為風瘧,但為何又改稱為溫瘧呢?這是因為風為陽邪,陽性溫熱。)
寒溫之別,原於邪入之先後。要之寒瘧多而溫瘧少,辨之宜審也。)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癉,熱也。按:先絕,非謂陰氣敗絕也,言火邪熾盛,純陽獨勝,若無陰然,如陽明之瘧,宜用白虎之類是也。)
白話文:
寒瘧和溫瘧的區別,主要是由邪氣侵入人體的時間先後決定的。通常情況下,寒瘧較多而溫瘧較少,辨別時要仔細審查。
如果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症狀,可能是陰氣先衰,陽氣獨盛所導致。患者會出現氣短、煩躁、手足發熱、欲嘔等症狀,稱為癉瘧(「癉」表示發熱)。注意:「先絕」並非指陰氣完全敗絕,而是說火邪熾盛,純陽獨勝,好像沒有陰氣存在一樣。這類瘧疾類似於陽明經的瘧疾,可以使用白虎湯等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
帝曰:夫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夫瘧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願聞其說。岐伯曰:經言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白話文:
黃帝說:經書上說,過度的就要瀉掉,不足的就要補起來。現在熱是過度的,寒是不足的。得了瘧疾的寒疾,用熱水和火都無法讓它溫暖;得了熱疾,用冰水也無法讓它變涼。這些都是過度和不足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良醫也無法阻止,必須等熱疾或寒疾自行衰退後才能進行針灸。這是為什麼?希望聽聽你的看法。岐伯說:經書上說,不要針刺熾熱的發燒、脈搏混亂的病人、出汗不止的病人,因為他們的病情逆亂,還不能夠進行治療。
(熇熇,盛熱也。渾渾,言無端緒也。漉漉,言汗大出也。按:此一段言瘧當發時,不可針刺,針既不宜,藥可知矣,強飲之藥,多致嘔逆也。熇音郝。)
白話文:
熇熇:極度發熱。
渾渾:沒有頭緒。
漉漉:大量出汗。
這段古文的意思是:瘧疾發作時,不可針灸。既然針灸不適宜,服藥也應注意。強行服用的藥物,容易引起嘔吐。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至。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
白話文:
瘧疾發作時,陽氣會與陰氣交會。這時陽氣虛弱而陰氣強盛,體外沒有陽氣,所以會先感到寒冷和發抖。當陰氣盛極時,體內的陽氣又會向外發散,這時陽氣和陰氣再次在體外交會,導致陰氣虛弱而陽氣旺盛,所以會先發熱和口渴。瘧疾的氣會聚集在陽氣上,則陽氣旺盛;聚集在陰氣上,則陰氣旺盛。陰氣旺盛就會發寒,陽氣旺盛就會發熱。瘧疾是由風邪寒氣造成的,而且這種氣候變化無常,病情發展到極致後又會再次發作。瘧疾發作時,像火一樣發熱,像風雨來襲一般猛烈。
(……陰盛則胃寒,故先寒慄,陽盛則胃熱,故先熱欲飲也。復謂復舊也,言其氣發至極,復還如舊。按:人之無病也,陽衛外,陰守中。及邪中於身而為病也,陰陽之氣,隨之而亂矣。是故邪入於陰,則陽氣亦隨之而並於陰,唯並於陰,於是陽在內而不在外,故外無氣。逆極,盛極也,極則必反,陰又與陽出而復並於外,即前所謂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白話文:
如果陰氣過盛,胃部就會變冷,所以才會先感到寒冷發抖;如果陽氣過盛,胃部就會發熱,所以才會先感到燥熱想喝水。這裡的「復舊」是指恢復原狀,表示氣發作到極點,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正常情況下,人的陽氣在外保護身體,陰氣守在裡面。一旦邪氣進入體內引起疾病,陰陽之氣也會隨著混亂。所以邪氣進入陰氣所在的部位,陽氣也會跟著進入陰氣區域,只剩下陽氣在內,不在外,所以體表沒有陽氣。
「逆極」是指到極點,極端的情況下必定會發生逆轉。陰氣會和陽氣一起出來,再次並存在體表,這就是前面提到的「虛實輪替,陰陽互換」。
夫瘧氣者以下六句,即是申解上文,前後一意。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不言寒熱者,以瘧之寒熱本於風寒也。病極,即上逆極意,言陰極則寒,陽極則熱,而瘧又復來也。註解寒熱並以胃言,誤甚矣。)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
白話文:
上面「瘧氣者」以下六句,是用來解釋上文的,前後的意思是一致的。瘧疾,是因為風寒之氣不穩定所致,不說明寒熱症狀,是因為瘧疾的寒熱本源於風寒。病勢極重,就是上逆的意思,意思是陰極則寒,陽極則熱,而瘧疾又復發了。(注釋將寒熱同時歸因於胃,大錯特錯。)瘧疾未發作時,陰未盛過陽,陽未盛過陰,趁機調治,則正氣得以安寧,邪氣便會消失,因此醫者不能治療已經發作的瘧疾,這是因為其氣逆轉了。黃帝說:很好!如何攻治?什麼時間治療合適?岐伯說:瘧疾發作前,是陰陽交替之時,一定從四肢末端開始。
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按:此段言欲治瘧,必於未發之時,與前第八段同意。陽已傷二句,謂陽不能勝邪,而令邪入陰分也。真往未得並,言果能治之於未發之時,則真邪自去,不至併入於內也。
相離者,謂衛氣日夜一周,而邪或深入於臟腑,故有時相離也。休,暫止也。集謂邪氣復與衛合也。)
白話文:
皇上問道:瘧疾不發作,會是什麼徵兆?
岐伯答道:瘧疾之氣,必定是交替盛衰。當瘧氣所在之處,若在陽氣旺盛之處,就會發熱,脈搏跳得快;若在陰氣旺盛之處,就會發冷,脈搏跳得慢。到了極點時,陰陽之氣都衰弱了,衛氣(保護人體的正氣)也離散了,所以疾病得以暫時休息。當衛氣再次聚集時,病情就會復發。
(註:這段文字說明,瘧疾的發作與否取決於衛氣的運行。當衛氣衰弱時,瘧疾會暫時休止;當衛氣再次聚集時,瘧疾會復發。)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按:相失即前相離意,相離愈遠,即相間日多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陽勝陰甚則渴,陽勝陰不甚則不渴也。勝謂強盛於彼之氣也。)
白話文:
皇帝問:瘧疾有時隔兩天或很多天才發作一次,有時候會口渴,有時候不會口渴,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隔天發作的情況是,邪氣和衛氣侵犯六腑,有時會互相分離,無法相互配合,所以休息幾天後才會發作。(註:分離即前面所說的相離,相離越遠,隔天數就越多。)瘧疾是由陰陽兩氣交替盛衰引起的,有時很嚴重,有時不嚴重,所以有時候會口渴,有時候不會口渴。(陽氣盛過陰氣很嚴重,就會口渴;陽氣盛過陰氣不嚴重,就不會口渴。盛指比另一種氣勢強盛。)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按:不必應,言瘧發不盡在秋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按:應四時,謂受病原有四時之異,故瘧發不盡在於秋,而四時皆有瘧也。
白話文:
皇帝問:古代醫書中說夏天受暑氣,秋天會得瘧疾,現在瘧疾不一定要在秋天發作,這是為什麼?
岐伯答:這是因為瘧疾與四時節氣有關。表現症狀不同的瘧疾,與出現的季節相反。秋天發作的瘧疾寒冷症狀很嚴重,冬天發作的瘧疾寒冷症狀較輕,春天發作的瘧疾容易畏風,夏天發作的瘧疾出汗較多。
異形謂證與常異,而與四時之令不合。如秋氣雖涼,而病則寒甚;冬時嚴肅,而病反不寒;春宜宣暢,而病反惡風;夏汗雖易,病則難得,而今直多汗,是謂病異而與時反也。要而論之,瘧之形固與時反,然其發也,總不出於秋冬春夏之外,是其反四時者,即其應四時者也,瘧不盡發於秋,宜矣。特以夏暑秋瘧,其病為多,故古論言之如是耳。
白話文:
皇帝問道:有人患有溫瘧或寒瘧,但痊癒後身體虛弱。不知道這些病藏在身體哪個臟腑裡?
岐伯回答:溫瘧是由於冬天感染風寒,寒氣藏於骨髓。到了春天,陽氣大增,邪氣不能自己排出。又碰上大暑,會導致腦髓灼傷、肌肉消瘦、皮膚毛孔打開,或者因為勞累,邪氣就會隨著汗液排出體外。這種病藏在腎臟,由內而外的發病。這樣的人陰虛陽盛,陽盛則會發熱。
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按:衰者,盛極而變也,與前病極逆極同意。注作病衰退解,是瘧已愈,不當更言陽虛則寒矣。)
白話文:
病情衰退後,內氣會再次反覆發作,氣入體內後陽氣虛弱,陽氣虛弱後就會感到寒冷。因此,先發熱後發冷,被稱為溫瘧。(註:衰退指盛極而變,與前面所說的病勢過盛過逆意思相同。注釋中解釋為病情衰退,即瘧疾已經痊癒,不應該再說陽虛導致寒冷。)
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帝曰:善!(按:內本實熱,外感風寒,乃三陽之邪熱,瘧之有餘者。
白話文:
黃帝問:癉瘧的症狀是什麼?
岐伯答:癉瘧的患者,本來肺中有熱,體內陽氣過盛,這股氣逆上衝擊,中焦的氣被堵住而無法往外宣洩,因為有外在因素的刺激,皮膚上的毛孔腠理因此打開,風寒之邪就停留於皮膚和肌肉之間,進而發作。發作時,陽氣旺盛,陽氣旺盛而無法消散,就導致疾病。這股氣無法影響到陰,所以只有發熱沒有發冷,這股氣內藏於心臟,外停留於肌肉之間,使人消瘦脫肉,因此稱為癉瘧。
黃帝說:說得好!
(註:依據此段記載,癉瘧的病因是內部的實熱,外感了風寒之邪,也就是三陽之邪熱,這是瘧疾的過度狀態。)
其氣,病氣也。病盡在陽,故云不及於陰也。按寒、溫、癉三瘧,岐伯雖解於前,然尚有詳略不同,故帝復再問,此對止有溫、癉而無寒瘧,想系前已對,故後更不再言耳。)
白話文:
這股氣,正是導致疾病的邪氣。疾病全在陽經,所以說邪氣沒影響到陰經。關於寒、溫、癉三種類型的瘧疾,岐伯雖然在上文做過解釋,但還是有詳細和簡略之分,所以黃帝又再次詢問。這裡的回答中只提到溫、癉瘧,沒有寒瘧,應該是前面已經回答過寒瘧了,所以這裡就不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