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28)
內篇 (28)
1. 靈蘭秘典論
所以五臟之外有心包,六腑之中有三焦。其為臟腑,雖無形而有氣,雖無體而有用。惟有氣有用,而有形有體者始賴之以全。此無形之三焦所以得與有形之臟腑合為十二經脈者,正以臟腑無三焦,則內外之氣區格而不通,決瀆失職,水道壅閉,而臟腑之用不全也。三焦一腑為千古疑案,可不辨乎。
趙養葵、張景岳又仍陳馬之謬而謬焉。嗟乎!此所以聚訟至今也。)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位當孤腑,故謂州官。居下內空,故藏津液。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泄,氣海之氣不及,則閉隱不通,故曰氣化則能出矣。按:註明確矣,然氣之所以不化則更有說。
夫膀胱之為藏也,有下竅而無上竅,其蓄其泄,蓋以氣運,而非以形用者也。氣者水之母,氣積而不化,則水不得出矣。氣之所以積而不出者,有寒熱二端焉,熱則火盛水虧而氣壅,寒則陰滯水凝而氣閉,無道可出,於是水溢於周身而為腫為脹矣。奈何世之言治者,但知利水而不知化氣,且但知為熱壅而單用苦寒,曰治其病,其病轉劇,豈非昧於化氣之道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失則災害至,故不得相失。按:新校正云:「詳此乃十一官,脾胃二臟乃共一官也。按:十二臟腑俱分任一官,而脾臟胃腑獨共為一官者,脾與胃相連,受水穀而主中宮,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二而一者也,故止作一官。且缺心包絡而多膻中,按膻中位治胸堂而為心君之臣使,心主喜而膻中出喜樂,包絡本與心相依,其即心包絡無疑,但位當兩乳間,故以膻中名,非十二官之外,另有膻中一官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按:趙養葵作醫貫,謂主非心,乃命門也,命門為一身之太極,為十二官之君主,反復千餘言,殊悚人目。自予論之,養葵之說,謂命門為一身之太極誠是,謂為十二官之君主則非,為命門作解則可,為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之注則謬也。何也?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人身無二主。
心為君主,經固已言之矣。而養葵謂命門又為十二官之主,是身有二主也,噫!過矣。天地之生萬物也,莫不原本於陰陽,陰陽則又原本於太極。太極者,萬理之元始,而實則無一理之可名,故太極又本於無極。太極而無極矣,而謂萬物之生皆始於無極,而即可畀無極以萬物之主之名乎。
人身之有命門也,陰陽於是乎分,水火於是乎宅,臟腑於是乎受氣,真元於是乎托根,氤氤氳氳,無所不包,無所不攝,而究亦無一端之可指,猶之乎太極而無極也,而乃可名之以主乎。命門不可以主名,則夫命門之所以為命門者,其殆人身之根蒂,而為性命之本原,豈若心君之躬率庶職以效順無為而有為者哉。
白話文:
所以五臟之外還有心包,六腑之中還有三焦。它們雖然是無形的臟腑,卻有氣的存在,雖然沒有實質的形體,卻有實際的功用。只有有氣、有功用的三焦,才能讓有形體的臟腑依靠它來保持完整。這無形的三焦之所以能和有形的臟腑共同構成十二經脈,正是因為如果臟腑沒有三焦,內外的氣就會被隔開而無法流通,就像水利工程失去職責、水道被堵塞一樣,臟腑的功用就不能完全發揮。關於三焦是不是一個腑的爭議,是千古以來的疑案,難道不應該好好辨明嗎?
趙養葵、張景岳又仍然沿用前人的錯誤觀點而更加謬誤。唉!這就是導致爭論持續至今的原因。膀胱這個器官,如同地方官府的首腦,儲藏著津液,當氣化作用正常時,津液就能排出。(它的位置是單獨的一個腑,所以說是州官。它位於下部,內部空虛,所以能儲藏津液。如果得到氣海之氣的施化,小便就能順利排出,如果氣海之氣不足,就會阻塞不通,所以說氣化正常才能排出。按:註解說得非常清楚,然而氣之所以不能正常氣化,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膀胱這個臟器,只有下竅而沒有上竅,它的儲藏和排泄,都是依靠氣的運行,而不是依靠形體的作用。氣是水的母親,氣積聚而不能正常運行,水就無法排出。氣之所以積聚而不能排出,有寒熱兩種原因,熱就會導致火盛水虧而氣壅塞,寒就會導致陰滯水凝而氣閉塞,無法排出,於是水就會溢出到全身,形成水腫或脹滿。可是世上的醫生,只知道利水而不知道化氣,而且只知道是熱壅而單用苦寒藥,以為這樣就能治好病,結果病情反而加重,難道不是因為不明白化氣的道理嗎?這所有十二個官職(臟腑),都不能互相失去協調。
(失去協調就會發生災害,所以不能互相失去協調。按:新的校訂本說:「仔細研究,這裡應該是十一官,脾和胃這兩個臟腑是共用一個官職。」按:十二臟腑都各自擔任一個官職,而脾臟和胃腑卻共用一個官職的原因是,脾和胃相連,接收水穀並主導中焦,脾主要為胃輸送津液,它們是二而一的,所以只算一個官職。而且這裡缺少了心包絡卻多了膻中,按:膻中的位置在胸部,是心君的臣使,心主喜悅而膻中表現出喜樂,心包絡本來就與心臟相依,它就是心包絡無疑,只是位置在兩乳之間,所以叫膻中,並不是十二官之外,另外有一個膻中這個官職。)所以君主如果英明,下屬就會安定,用這種方法養生就能長壽,即使去世也不會留下禍患,用這種方法治理天下就能使國家興盛。
君主如果不明智,那麼十二官就會危險,使氣的運行通道閉塞不通,身體就會受到嚴重損傷,用這種方法養生就會招致災禍,用這種方法治理天下,國家就會非常危險,要警惕啊!……按:趙養葵寫的《醫貫》中說,君主不是指心,而是指命門,命門是一身的太極,是十二官的君主,反覆說了千餘字,非常驚人。依我看來,養葵的說法,說命門是一身的太極確實是對的,但是說它是十二官的君主就不對了,用來解釋命門是可以的,但是作為「君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的註解就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國家沒有兩個君主,人身上也不能有兩個君主。
心臟是君主,經典早已經說過了。而養葵卻說命門也是十二官的君主,這就是身體有兩個君主了,唉!錯了。天地產生萬物,沒有不是源自於陰陽的,而陰陽又是源自於太極。太極是萬物道理的開端,但實際上沒有一個道理可以稱之為太極,所以太極又源自於無極。太極是無極,就說萬物的產生都始於無極,難道就可以把無極叫做萬物的主宰嗎?
人身有命門,陰陽在這裡分開,水火在這裡安頓,臟腑在這裡接受氣,真元在這裡紮根,氣息氤氳,無所不包,無所不攝,但是最終也沒有一個確切的地方可以指明,就像太極是無極一樣,難道就可以把它叫做君主嗎?命門不可以稱為君主,那麼命門之所以為命門,大概是人身的根蒂,是生命之本源,難道能像心君一樣親自率領各個部門,無為而治卻能有所作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