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29)
內篇 (29)
1. 病能論
能猶言情狀,蓋言病之情狀也。凡七則,有精義,有闕誤,有衍文,洵綴集成篇者。
白話文:
這是在描述病情的各種情況。總共有七個部分,其中包含了精華要義,也有缺失和錯誤的地方,確實是將各部分內容編集而成的。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胃為水穀之海,其血盛氣壯,今反脈沉細,是逆常平也。人迎謂結喉旁脈動應手者。按:胃癰乃實熱之證,脈當沉細有力。有力者,實熱也。
白話文:
黃帝問:患有胃脘癰的人,診脈時應該如何?
岐伯回答:診斷胃脘癰時,需要查看胃脈。胃脈應該沉細。沉細的脈象表明氣機運行不暢,不暢則人迎脈會跳動得很厲害。跳動厲害表明有熱,人迎脈是胃脈。
(胃是儲存食物和水液的倉庫,它的血氣旺盛。現在脈象卻反而沉細,這是不正常的。人迎脈是指喉結旁邊觸摸到的脈搏。注意:胃癰是實熱證,脈象應該是沉細有力。有力表明是實熱。)
沉細者,毒蓄於內也。經雖但言沉細,其為有力無疑也。王注直以沉細為虛,誤矣。凡診脈者,內見沉細有力之脈,形於右關,外則人迎動脈,盛於結喉旁,診候若此,其為胃癰無疑矣。)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血氣壯盛而熱內薄之,兩氣相合,故結為癰也。
白話文:
黃帝說:「好!人有時候會在睡眠中發出呻吟,這是怎麼回事呢?
岐伯答覆說:「這是人體的臟腑或情志受到損傷所致。當人體在休息時,身體依賴自身的功能自我修復,所以如果臟腑或情志有損傷,就無法順利進行自我修復,因而會在睡眠中發出呻吟。
《上古天真論》中說:『心神安寧、頭腦清明和內心舒暢,真氣就能順利運轉,神志就能內守,疾病就不會產生。』
《生氣通天論》中說:『天地的元氣清淨,人的意志和思想就平和通達。』
」蓋心無所慕,則情無所鍾,坦然而臥,帖然而安矣。彼夫功名之士,馳驅於榮祿,逐臭之夫,權搉夫泉刀,以至酒色之徒,朝擁匏樽,暮尋窬竇,心望望兮四馳,神搖搖而靡定,日維不足,夜以繼之,臥不即安,皆情有所倚之為害也。是故欲保命者,先須卻病;欲卻病者,須斷妄想;欲斷妄想,先用清心。
心清則妄去,妄去則神定,神定矣,臥云乎哉。是知枯禪之斷六根,直是祛病良法。懸,猶遠也。)
白話文:
如果心中沒什麼值得仰慕的事物,那麼情緒就沒有什麼可以寄託的,心平氣和地躺下,自然就會感到安穩。那些追求功名的人,奔波於富貴榮華之間;那些追逐財富的人,權衡利弊、爭奪錢財;還有那些沉迷於酒色的人,早上抱著酒壺,晚上尋找聲色場所,心思浮動不定,靈魂飄忽不定,白天覺得時間不夠用,晚上也繼續忙碌,躺下也無法安然入睡,這些都是因為情緒有依託造成的危害。因此,想要保養生命的人,首先要遠離疾病;想要遠離疾病的人,必須斷絕妄想;想要斷絕妄想,首先要讓心清淨。
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按:偃,仰也。)岐伯曰:肺者臟之蓋也,(居高布葉,四臟下之,故云。)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肺氣盛滿,偃臥則氣促喘奔故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不能平躺著睡覺?
岐伯答道:肺是五臟的屏障,(位於上面並覆蓋著其他臟腑,所以稱之為「蓋」)。肺氣旺盛,脈搏就會強勁。脈搏強勁的話,就無法平躺睡覺。(因為肺氣充盈,平躺會導致呼吸急促、喘不過氣。)
帝曰:有病厥者,診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不然病主安在?(按:甲乙經不然作不知。)岐伯曰:冬診之,右脈固當沉緊,此應四時,左脈浮而遲,此逆四時,在左當主病在腎,頗關在肺,當腰痛也。(浮為肺脈,故言頗關在肺也。腰者腎之府,故腎受病則腰痛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陰脈貫腎絡肺,今得肺脈,腎為之病,故腎為腰痛之病也。
(左脈浮遲,非肺來見,以左腎不足而脈不能沉,故得肺脈,腎為病也。)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中風(厥)症的人,診其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如果這樣不是生病的主因,那病在哪裡?(注:甲乙經中「不然」作「不知」)
岐伯回答道:在冬季診脈,右脈確實應該沉緊,這是與四季相應的,而左脈浮而遲,則是與四季相反的。在左脈浮遲的情況下,當然主病在腎臟,而且也稍稍牽連到肺臟,因此應該會有腰痛的症狀。(浮脈是肺臟的脈象,所以說稍稍牽連到肺臟。腰是腎臟的府藏,所以腎臟受病就會腰痛。)
黃帝追問道:為什麼這樣說?
岐伯答道:少陰脈貫通腎臟和肺臟,現在診得肺臟的脈象,說明腎臟出了問題,所以腎臟導致了腰痛的症狀。
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言所攻則異,所愈則同,欲聞真法何在也。)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息,瘜也,死肉也。石,砭石,用以破大癰出膿。按:治之有異者,以癰原各有所宜故也。)
白話文:
有的人得病感到疼痛,有的用石頭治療,有的用針灸治療,但都痊癒了,那麼真正的治療原則何在呢?(意思是指治療方法不同,但結果都是痊癒的,想要知道真正的治療原則。)岐伯說:這是同名而不同類的病症。風氣停聚,應該用針灸來疏通。氣血壅滯,應該用石頭針灸來破膿放血。這就叫做同病異治。(按:風氣停聚就像死肉,石頭針灸是用來破除大膿瘡放出膿液的。不同類的病症,治療方法自然不同。)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於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言陽氣被折郁不散也。此人多怒,亦曾因暴折而心不疏暢故爾。皆陽逆躁極所生,故病名陽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發怒狂暴的疾病,這種病是如何產生的?岐伯回答道:是由於陽氣造成的。黃帝又問:陽氣為什麼會讓人發狂?岐伯解釋道:陽氣,如果突然受到挫傷或鬱結而難以疏散,就會容易發怒。這種疾病稱為「陽厥」(意思是陽氣受阻鬱結而不散)。這種人經常發怒,也是因為陽氣被突然挫傷,導致心情鬱悶不暢所致。這些都是陽氣過於旺盛和躁動所造成的,所以疾病的名字叫做「陽厥」。黃帝接著問:怎麼知道這是陽厥病呢?岐伯答道:陽明經氣經常運動,巨陽經和少陽經不動,不動的卻突然運動起來,這是一種大病的預兆。
(不應常動而反動甚者,動當病也。按:此就脈之動於頸項者而言也。陽明人迎脈,動於結喉旁。太陽天窗脈,動於項兩旁大筋前陷者中。少陽天容脈,動於曲頰下。然陽明常多氣多血,其動顯,故云常動。巨陽常少氣,少陽常少血,其動隱,故云不動。今陽厥之證,三陽並動,是不特動者動,而不動者亦動,其為疾也,詎不大哉。
白話文:
脈象不宜經常跳動,但過於跳動時,就要生病情勢。
說明:這裡指的是頸部脈搏的跳動。
- 陽明人迎脈:脈搏跳動在喉結旁邊。
- 太陽天窗脈:脈搏跳動在頸部兩側大筋前的凹陷處。
- 少陽天容脈:脈搏跳動在顴骨下方的凹陷處。
其中,陽明脈通常氣血充盈,脈搏跳動明顯,所以說「常動」。巨陽脈通常氣血不足,脈搏跳動隱晦,所以說「不動」。
現在陽厥證候中,三陽脈齊動,特別是原本不動的脈搏也開始跳動,這種情況下的疾病,難道不大嗎?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夫生鐵落者,下氣疾也。帝曰:善!(按:食以養人,多食則能害人。無病之時,尚須節慎,若既病矣,而仍自縱恣,則生痰助火,乏胃牽邪,養人者反以害人矣,故陽厥之證,尤當奪食也。蓋食之為道,精則變化氣血,粗則增長虛驕。
白話文:
(黃帝)問道:治療陽厥的方案是什麼?
(岐伯)回答說:削減他們的飲食就可以了。食物進入人體陰陽後,會滋養陽氣,所以減少飲食就能治療。讓他們服用水煮生鐵屑的湯藥,生鐵屑具有沉降氣火的功效。
(黃帝)表示讚許!(按語:食物可以養人,但是過量食用就會害人。即使沒有生病,也需要節制飲食,更何況生病的時候,如果仍然放縱恣意,就會助長痰火、損傷胃氣、引邪入體,滋養身體的食物反而會變成害人的東西。因此,陽厥的病症尤其應該減少飲食。食物的作用是,經過精細化生後轉化為氣血,而粗糙的食物則會助長虛驕之氣。)
人之有邪,必依衛氣而發發者,衛為水穀之悍氣故也。陽盛善食,禁勿令食,故云奪也。鐵落,金屬,欲制火先須平木也。洛,甲乙作落,是也,從之。)
白話文:
當人體受到邪氣侵襲時,邪氣會依附在人體的衛氣上而發作。衛氣就像水穀中湧出的悍氣。陽氣旺盛的人容易吃得多,所以古人主張對飲食加以限制,這就是所謂的「奪」。鐵落是一種金屬,要想控制火,首先要平抑木氣。洛,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寫作「落」,這裏也是這個意思。
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御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飲酒中風者也。風論曰:「飲酒中風則為漏風。」是亦名漏風也。夫極飲者,陽氣盛而腠理疏,玄府開發。陽盛則痿弱,故身體解墮也。
白話文:
有的人身體發熱,出汗像洗澡一樣,怕風,呼吸困難,這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這種病叫做酒風。
黃帝問:怎麼治療呢?
岐伯回答:用澤瀉和術各十分,麋御五分,混合起來,用三根手指抓起來,在飯後服用。……這種病是喝酒過量導致的中風。
《風論》中說:「喝酒過量而中風,稱為漏風。」這也是漏風病的另一種名稱。極度飲酒的人,陽氣旺盛,身體上的腠理疏鬆,玄府(身體深處)也打開了。陽氣過盛就會導致身體虛弱,所以身體會四肢軟癱。
腠理疏則風內攻,玄府發則氣外泄,故汗出如浴也。風氣外薄,膚腠復開,汗多內虛,癉熱熏肺,故惡風少氣也。因酒而病,故曰酒風。術味苦溫平,主治大風止汗。麋含味苦寒平,主治風濕筋痿。澤瀉味甘寒平,主治風濕益氣。飯後藥先,謂之後飯。
白話文:
皮膚毛孔鬆弛的話,風邪會侵入體內。玄府(肺)發生問題的話,氣會向外洩露,所以會大汗淋漓。風邪向外侵襲,皮膚毛孔再次打開,大汗會導致體內虛弱,濕熱之氣燻蒸肺部,所以會怕風、氣短。由於飲酒而生病,所以稱為「酒風」。朮味苦溫和,主要治療大風和止汗。麋含味苦寒和,主要治療風濕和筋骨萎縮。澤瀉味甘寒和,主要治療風濕和益氣。飯前喝藥,叫做「後飯」。
帝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上無殞言母必全,下無殞言子亦不死也。按:毒之謂婦人懷妊而病積聚,可用毒藥治否。有故無殞,謂既有病,雖用重劑,母子俱可無害也。)帝曰:願聞其故何謂也?岐伯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白話文:
皇帝問道: 婦人懷孕,用藥治療會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
**岐伯回答:如果情況適宜,使用適當藥物治療,母子都不會受到傷害。 (「上無殞言母必全,下無殞言子亦不死也」:上文沒有說母親一定會安然無恙,下文也沒有說胎兒一定會死亡。注意:「毒」是指婦人懷孕期間積聚的疾病,可以使用毒性藥物來治療。)
皇帝問道: 希望聽到具體原因。
岐伯回答: 病情嚴重,可以用重劑治療,但劑量過大會導致死亡。
(過禁待盡,毒氣內余,無病可攻,以當毒藥,毒攻不已,則敗損中和,故過則死。按:人之所以致有積聚者,多由正氣內虛,不能運化,故欲去積聚,必顧正氣。蓋攻積之藥,盡屬駛劑,得去大半,勢自難留,元氣日增,積聚漸減矣。若攻之不已,必傷元氣,而積聚益橫,且至脹滿而死,不可不慎也。
此一段,王本原刻在六元正紀大論中,因與上下文義不合,故移置於此。)
白話文:
如果攻伐過度,毒氣會留在體內,沒有病邪可攻擊,就會變成毒藥,毒氣不斷攻擊,就會敗壞中氣,所以過度攻伐就會導致死亡。
要注意的是,之所以會產生積聚,大多是因為正氣虛弱,不能運行,所以要消除積聚,必須顧及正氣。因為攻伐積聚的藥物,都是瀉下的藥劑,大部分積聚被排掉,元氣自然會漸漸恢復,積聚也會逐漸減少。
如果攻伐過度,必定會損傷元氣,而積聚會更加嚴重,甚至會脹滿而死,不可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