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93)
外篇 (193)
1. 陰陽類論
胃脈循足,心脈絡手,故四肢如別離而不用也。按:病出於腎,謂病由腎出也,與前病在肺腎者不同。腎為陰臟,故其氣亦陰。三焦為火腑,內貫三停,外通九竅。故腎水為病,陰氣充斥,上自心腕,下及諸竅,而令閉塞如堤也。四肢本屬胃土,水盛則反侮土,故亦令別離也。
注言土衰近是,而新校正非之,誤矣。)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咽喉乾燥,病在土脾。(一陰,厥陰肝脈,一陽,少陽膽脈,並木之氣也。代絕者,動而中止也,以其代絕,故為病也。木氣生火,故病生而陰氣至心也。夫肝膽之氣,上至頭首,下至腰足,中主腹脅,故病發上下無常處也。
若受納不知其味,竅瀉不知其度,而咽喉乾燥者,喉嚨之後屬咽,為膽之使,故病則咽喉乾燥,雖病在脾土之中,蓋由肝膽之所為爾。)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二陽,陽明;三陰,手太陰;至陰,脾也。按:此節中有脫誤,闕疑可也。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若陰陽皆壯而相薄不已者,漸下至於陰陽之內,為大病矣。陰陽者,男子為陽道,女子為陰器,以其能盛受故而也。)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雷公曰:請問短期。(……按:短期,死期也,死因於病,不能終命而短也。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自雷公以下別為一篇,名四時病類。」)黃帝曰:冬三月之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徵,皆歸出春。(病合於陽,謂前陰合陽而為病者也。雖正月脈有死徵,陽已發生,至王不死,故出春三月而至夏初也。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里謂二陰,腎之氣也。然腎病而正月脈有死徵者,以枯草盡青,柳葉生出而皆死也。理,里也。已,以也。古用同。)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立春之後,而脈陰陽皆懸絕者,期死不出正月。)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陽病不謂傷寒溫熱之病,謂非時病熱,脈洪盛數也。
然春三月中,陽氣尚少,未當全盛,而反病熱,脈應夏氣者,經云脈不再見,夏脈當洪數,無陽外應,故必死於夏至也。以死於夏至陽氣殺物之時,故云陽殺也。)陰陽皆絕,期在草乾。(若不陽病,但陰陽之脈皆懸絕者,死在於霜降草乾之時也。)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謂熱病也,脾熱病則五臟危,土成數十,故不過十日也。
)陰陽交,期在溓水。(詳熱論曰:「溫病而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者死,名曰陰陽交。」六月病暑,陰陽復交,二氣相搏,故乃死於立秋之候也。按:新校正云:「溓水者,七月建申,水生於申,陰陽逆也。楊上善云:溓,廉檢反,水靜也,七月水生時也。
白話文:
陰陽類論
胃的脈絡運行在腳上,心的脈絡聯繫在手上,因此四肢就像分開了一樣,無法靈活運用。這裡要注意,病症如果源於腎,是指病是由腎而發生的,這和之前說的病在肺和腎的情況不同。腎屬於陰臟,所以它的氣也屬陰。三焦是火腑,內部貫穿上、中、下三部分,外部連通全身的九個孔竅。所以,當腎水發生病變時,陰氣就會充斥全身,從心臟、手腕向上,到各個孔竅向下,導致氣血阻塞,就像堤壩一樣阻擋了氣血的運行。四肢本來屬於胃土,水氣過盛就會反過來侵犯土,所以也會導致四肢像分開一樣無法使用。
(這裡原本的注釋說土虛弱是接近正確的說法,而新的校正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這就錯了。)一陰一陽的氣息交替斷絕,這表示陰氣到了心臟,上下運行沒有規律,出入也不確定,咽喉乾燥。這種情況的病症在土屬性的脾。(一陰是指厥陰肝脈,一陽是指少陽膽脈,都屬於木的氣。交替斷絕是指氣息時而運行時而停止,因為它會交替斷絕,所以導致疾病。木氣能生火,所以病發時陰氣會影響到心臟。肝膽之氣,向上可到頭部,向下可到腰足,中間則主管腹部和脅肋,所以發病的時候,病症的發作位置上下不定。)
如果吃東西不知道味道,排泄不知道節制,並且咽喉乾燥,是因為喉嚨後面屬於咽,是膽的通道,所以病發時咽喉會乾燥。雖然病症是在脾土之中,但實際上是肝膽引起的。二陽三陰的氣息都到了,陰氣最盛時也到了,陰氣沒有超過陽氣,陽氣也無法阻止陰氣,陰陽之氣都斷絕,浮在表面的會形成血瘕(腫塊),沉積在內部的會形成膿腫。(二陽是指陽明,三陰是指手太陰,陰氣最盛是指脾。這裡要注意,這段文字可能有所遺漏和錯誤,可以存疑。)
如果陰陽之氣都很強盛,並不斷地相互衝擊,那麼病症會逐漸深入到陰陽的內部,就會變成大病。陰陽指的是,男子為陽道,女子為陰器,因為它們能夠盛裝並接受陰陽二氣。上面的陰陽合於明亮,下面的陰陽合於黑暗,通過診斷就可以判斷出生死的期限,並且與一年四季的起始相合。
雷公問道:請問短期的情況?(…這裡要注意,短期指的是死期,死亡是因為生病,沒有活到應有的壽命就夭折了。新的校正說:「全元起本,從雷公以下另外成為一篇,名叫四時病類。」)黃帝說:冬天三個月生的病,如果病情是屬於陽性的,到來年春季正月,脈象出現死亡徵兆,都會在春天結束之前離開人世。(病情屬於陽性,是指前面說的陰氣與陽氣相合而導致的病。雖然正月脈象有死亡徵兆,但因為陽氣已經開始產生,陽氣旺盛之時不會死,所以會出現在春季三個月結束,進入初夏的時候。)
冬天三個月生的病,如果病理已經走到盡頭,就像草和柳葉都被摧毀一樣。(這裡的「里」指的是二陰,也就是腎的氣。然而,腎有病的人,正月脈象出現死亡徵兆,是因為枯草已經完全枯萎,柳葉卻開始生長,但這些都即將凋零。「理」就是指「里」,「已」就是「以」,古代通用。)春天陰陽之氣都斷絕,死期會在孟春。(立春之後,如果脈象的陰陽之氣都斷絕了,死期不會超過正月。)春天三個月生的病,叫做陽殺。(這裡的陽病不是指傷寒或溫熱之病,而是指不合時節的熱病,脈象呈現洪盛而快速。然而,在春季三個月中,陽氣還很少,尚未達到全盛,反而得了熱病,脈象卻呈現出夏季的氣象,這就像經文說的「脈不再出現」,夏季的脈象應該是洪盛快速的,但是並沒有陽氣在外呼應,所以一定會在夏至的時候死亡。因為在夏至陽氣旺盛的時候死亡,萬物都被陽氣所殺,所以稱之為陽殺。)陰陽之氣都斷絕,死期會在草木枯乾的時候。(如果不是得了陽病,只是脈象的陰陽之氣都斷絕了,那麼死期會在霜降草木枯乾的時候。)夏天三個月生的病,陰氣的影響不會超過十天。(這裡指的是熱病,脾臟發熱會危及五臟,因為土在數目上是十,所以不會超過十天。)
陰陽之氣交錯,死期會在水氣浸潤的時候。(詳細內容在《熱論》中說:「溫病發汗後,又發熱而脈象躁動,汗水沒有使病情減輕,說胡話不能進食就會死亡,這種情況叫做陰陽交錯。」六月得暑熱之病,陰陽之氣再次交錯,兩種氣互相搏擊,所以會在立秋時節死亡。這裡要注意,新的校正說:「浸潤,指七月建申,水在申時產生,這是陰陽顛倒的時候。楊上善說:浸潤,讀音同‘廉檢’的反切,意思是水靜止,七月是水產生的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