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91)

回本書目錄

外篇 (191)

1. 陰陽類論

按:大者為經,小者為脈,太陽主表,為諸脈之大經也。)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太陰為寸口也,寸口者手太陰也,脈氣之所行,故脈皆至於寸口也。太陽之脈,洪大以長,今弦浮不沉,則當約以四時高下之度而決斷之,察以五臟異同之候而參合之,以應陰陽之論,知其臧否耳。按:諸脈至手太陰俱有得失,而太陽獨無,疑此處必有脫簡也。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靈樞經曰:「辰為左足之陽明,巳為右足之陽明。」兩陽合明,故曰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鼓謂鼓動。炅,熱也。陽明之脈,浮大而短,今弦而沉急不鼓者,是陰氣勝陽,木來乘土也。而反熱病至者,是陽氣之衰敗,猶燈之焰,欲滅反明,故皆死也。

)一陽者,少陽也,(陽氣未大,故曰少陽。)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人迎謂結喉兩旁一寸五分脈動應手者也。弦為少陽之脈,今急懸不絕,是經氣不足,故曰少陽之病也。懸者,謂如懸物之動搖也。)專陰則死。(專,獨也,言其獨有陰氣而無陽氣則死。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三陰,太陰也。言所以諸脈皆至手太陰者何?以是六經之主故也。六經謂三陰三陽之經脈,所以至手太陰者何?以肺朝百脈之氣,皆交會於氣口也。故下文曰:)交於太陰,(此正發明肺朝百脈之義也。經脈別論曰:「肺朝百脈。」)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按:楊上善云:「肺脈浮澀,此為平也,今見伏鼓,是腎脈也。足少陰脈,貫脊屬腎,上入肺中,從肺出絡心。肺氣下入腎志,上入心神也。」王氏謂志心為小心,義未通。楊說較注似勝,但以伏鼓為腎脈,謂肺氣下入腎志,上入心神,亦屬牽強。愚謂肺脈宜浮而反見沉伏,且於伏中鼓動,是氣閉而火動也。

空猶控也,志心猶言心志也,心之志為神。肺位本在心上,今肺脈既見伏鼓不浮,是氣反抑於心之下,氣閉火動上控心,而心神亦為之動也。此伏鼓的是手太陰本經自至之脈,非若餘五脈之至手太陰者比,楊氏蓋惑於此也。)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二陰謂足少陰腎之脈。

少陰之脈,別行者,入跟中,以上至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上至於肺,其氣歸於膀胱,外連於脾胃。按:腎與膀胱為表裡,其氣本相通,腎又為胃關,脾胃之氣實原於命門,故腎脈之見於寸口者,其氣內歸於膀胱,外連於脾胃,蓋以經脈相通之氣言也。)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

(若一陰獨至肺,經氣內絕,則氣浮不鼓於手;若經不內絕,則鉤而滑。按:一陰,厥陰肝木也。獨至者,不兼他脈也。肝脈來見於肺,木性畏金,故其氣欲絕而不能鼓動。然木中有火,火能凌金,故又有浮滑之象也。

白話文:

陰陽類論

所謂的「大」指的是經脈,「小」指的是絡脈。太陽經主導體表,是所有經脈中最大的一條。當太陽經的脈象運行到手太陰肺經時,如果脈象呈現弦細而浮,摸起來沒有沉下去的感覺,這時就應該用心去仔細辨別脈象,並結合陰陽的理論來判斷。

(太陰經的位置在寸口,寸口就是手太陰肺經的部位。脈氣都由此運行,所以所有脈象都會在寸口顯現。太陽經的脈象原本應該是洪大且長的,現在卻呈現弦細而浮、不沉的狀態,這就需要結合四季的氣候變化和人體狀況來判斷。還要參照五臟的差異來綜合分析,才能符合陰陽變化的道理,進而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況。一般來說,各經脈運行到手太陰肺經時都會有得失,但太陽經卻沒有,我懷疑這部分可能是遺漏了內容。)

所謂的「二陽」指的是陽明經。(《靈樞經》說:「辰對應左足陽明經,巳對應右足陽明經。」兩個陽明經合在一起,所以稱為二陽。)如果陽明經的脈象運行到手太陰肺經時,呈現弦細而沉,而且摸起來急促,沒有鼓動的感覺,並且伴有發熱的病症,這種情況通常都表示病危。(所謂的鼓動,指的是脈搏的跳動。而發熱指的是身體發熱。陽明經的脈象原本應該是浮大而短的,現在卻呈現弦細而沉、急促不鼓動,表示陰氣過盛,木氣反過來壓制土氣。如果反而出現發熱的病症,則表示陽氣已經衰敗,就像快要熄滅的燈火,反而會短暫地明亮一下,因此這種情況通常都表示病危。)

所謂的「一陽」指的是少陽經。(少陽經的陽氣還不夠強大,所以稱為少陽。)如果少陽經的脈象運行到手太陰肺經時,脈氣上連到人迎穴(位於喉結兩旁一寸五分,脈搏跳動明顯的地方),呈現弦細而急促,像懸掛的物體一樣搖晃,且沒有斷絕,這就表示是少陽經的病變。(所謂的弦細,是少陽經的脈象。如果呈現急促、搖晃而沒有斷絕,表示經氣不足,所以說是少陽經的病變。懸,就是像懸掛的物體一樣搖晃。)如果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就會死亡。(獨,就是只有的意思,說的是身體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這樣就會導致死亡。)

所謂的「三陰」指的是六經所主導的脈象。(三陰指的是太陰經。之所以說各經脈都要運行到手太陰肺經,是因為肺經是六經的主導。六經指的是三陰經和三陽經。所有經脈都要運行到手太陰肺經的原因,是因為肺朝百脈之氣,所有經脈的氣都交會於氣口。所以下文說:)當所有經脈都交會於太陰肺經時,脈象應該是伏在裡面而有鼓動的感覺,但不會浮出體表,這種情況通常是心神受到影響。(根據楊上善的說法,肺脈應該是浮而澀的,這才是正常的脈象。現在出現沉伏的脈象,應該是腎脈的表現。足少陰腎經貫穿脊柱,歸屬於腎臟,向上進入肺部,再從肺部絡於心臟。肺氣會下行進入腎臟,上行進入心神。王氏認為的「志心」是小心臟,但這個說法不通順。楊上善的說法更合理一些,但將沉伏的脈象歸為腎脈,並認為肺氣會下行進入腎臟,上行進入心神,這個說法也有些牽強。我認為,肺脈應該是浮在體表的,現在反而沉伏在體內,而且在沉伏中還有跳動的感覺,表示是氣機閉塞,而有火氣在躁動。所謂的「空」就是控制的意思,「志心」就是指心神。心神是心臟的主導。肺原本位於心臟的上方,現在肺脈卻沉伏在心臟的下方,表示氣機被壓抑在心臟之下,氣機閉塞而火氣躁動,往上控制心臟,所以心神也會因此而動搖。這種沉伏而鼓動的脈象是手太陰肺經本身所表現出來的脈象,和其他五條經脈運行到手太陰肺經時所呈現的脈象不同。楊氏的說法大概是被這個脈象所迷惑了。)

「二陰」運行到肺部時,它的氣會歸屬於膀胱,並且和脾胃相連。(二陰指的是足少陰腎經的脈絡。足少陰腎經有分開的支脈,會進入腳跟,向上沿著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柱,歸屬於腎臟,並絡於膀胱。它直接運行的脈絡,會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膈膜,進入肺部。所以當腎經的脈象運行到肺部時,它的氣會歸屬於膀胱,並且和脾胃相連。腎臟和膀胱互為表裡,它們的氣機本來就是相通的。腎臟又是胃關,脾胃之氣實際上是源於命門。所以腎脈在寸口所顯現的脈象,它內在的氣會歸屬於膀胱,外在的氣會和脾胃相連,這是從經脈氣機相通的角度來說的。)如果「一陰」的脈象單獨運行到肺部,經脈的氣機內在已經斷絕,那麼在手上所摸到的脈象就會浮在體表而沒有鼓動的感覺,如果沒有斷絕,摸起來會呈現鉤狀並且滑動。(如果一陰單獨運行到肺部,經脈氣機在內部已經斷絕,那麼手上的脈搏就會浮在體表而沒有鼓動的感覺;如果內部沒有斷絕,就會呈現鉤狀且滑動。這裡的一陰指的是厥陰肝經。所謂的「獨至」就是不與其他經脈同時出現。當肝經的脈象出現在肺部時,由於木性畏懼金性,所以肝氣想要斷絕卻無法鼓動。然而木中又有火,火能凌駕於金,因此又會出現浮滑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