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90)

回本書目錄

外篇 (190)

1. 陰陽類論

經中論陰陽之類多矣,而此篇所言,乃取手足三陰三陽之脈,形見於寸口者,為之比類而較論之,以補從前之所未備,雖言證不詳,然亦有可採之句焉。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孟春始至,謂立春之日也。燕,安也。觀八極,謂視八方遠際之色。正八風,謂候八方之風,朝會於太一者也。五中謂五臟。按:楊上善云:「夫天為陽,地為陰,人為和。

陰無其陽,衰殺無已;陽無其陰,生長不止。生長不止則傷於陰,陰傷則陰災起;衰殺不已則傷於陽,陽傷則陽禍生矣。故須聖人在天地間,和陰陽氣,令萬物生也。和氣之道,謂先修身為德則陰陽氣和,陰陽氣和則八節風調,八虛風止,於是疵癘不起,嘉祥日集,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故黃帝問身之經脈貴賤,依之調攝,修德於身,以正八風之氣。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東方甲乙,春氣主之。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故曰青中主肝也。然五行之氣,各王七十二日,五積而乘之,則終一歲之數三百六十日,故云治七十二日也。夫四時之氣,以春為始,五臟之應,肝臟合之,公故以其臟為最貴也。

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雷公致齋七日,旦復侍坐。(悟非,故齋以洗心。願益,故坐而復請。)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經謂經綸,所以濟成務。維謂維持,所以系天真。遊謂遊行,部謂身形部分也。故主氣者濟成務,化谷者系天真,主色者散布精微,遊行諸部也。

按:新校正云:「楊上善云:三陽,足太陽脈也,從目內眥上頭,分為四道,下項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為經。二陽,足陽明脈也,從鼻而起,下咽,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網維於身。一陽,足少陽脈也,起目外眥,絡頭,分為四道,下缺盆,並正別脈六道上下,主經營百節,流氣三部,故曰遊部。」)三陽為表,二陰為里,(少陰與太陽為表裡故云。

按:太陽,膀胱;少陰,腎也。)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一陰,厥陰也,厥猶盡也。靈樞經曰:「亥為左足之厥陰,戌為右足之厥陰,兩陰俱盡,故曰厥陰。」夫陰盡為晦,陰生為朔,厥陰者,以陰盡為義也。徵其氣王則朔,適言其氣盡則晦,既見其朔,又當其晦,故曰一陰至絕作朔晦也。

然徵彼俱盡之陰,合此發生之木,以正應五行之理而無替循環,故云卻具合以正其理也。按:新校正云:「注言陰生為朔,疑是陽生為朔。」是也,宜改從之。又按此節文義,殊難解釋,注雖曲為之辭,亦似未確,其中必有脫誤,闕疑可也。)雷公曰:受業未能明。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陽氣盛大,故曰太陽。

白話文:

陰陽類論

這篇論述陰陽的經文很多,但本文只取手足三陰三陽的脈象,也就是在寸口脈處可以觀察到的脈象,來互相比較論述,以補充先前未盡之處。雖然文中論證未必詳盡,但仍有值得參考之處。

孟春開始,黃帝安坐,觀察四方遠處的景象,察看八方之風的氣候,並詢問雷公:陰陽的種類,經脈的運行,五臟所主管的,哪個臟器最重要?(孟春開始,指的是立春那一天。安坐,指舒適地坐著。觀察四方遠處的景象,指觀察八方的景象。察看八方之風的氣候,指觀察八方之風,朝會於太一的意思。五臟指的是五個臟器。按:楊上善說:「天為陽,地為陰,人為陰陽調和。陰沒有陽的調和,就會衰敗消亡;陽沒有陰的調和,就會無止境地生長。無止境地生長就會傷到陰,陰受傷就會出現陰災;衰敗消亡就會傷到陽,陽受傷就會出現陽禍。因此需要聖人調節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使萬物得以生長。調節陰陽之氣的方法,就是先修身養性,這樣陰陽之氣就和諧了,陰陽之氣和諧,八方之風就調和,邪風就停止,於是疾病就不會發生,吉祥就會日益增多,這也是一種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事情。所以黃帝詢問人體經脈的貴賤,以此來調節身體,修養身心,以調和八方之風的氣候。」)

雷公回答說:春天,甲乙木,青色,中主肝臟,掌管七十二天,這是脈象的主時,臣認為肝臟最重要。(東方屬甲乙木,春氣主之。金匱真言論說:「東方青色,通於肝臟。」所以說青色中主肝臟。五行之氣,各主宰七十二天,五個七十二天相加,就是一年三百六十天,所以說掌管七十二天。四季之氣,以春天為開始,五臟的應,肝臟與之相合,所以臣認為肝臟最重要。)

黃帝說:再考慮上下經絡,陰陽的盛衰,你說的肝臟最重要,其實排在最末位。雷公齋戒七天,第二天早上又侍奉在黃帝身邊。(意識到錯誤,所以齋戒以洗滌心靈。希望進一步了解,所以坐下再次請教。)黃帝說: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經指的是經綸,用以完成任務。維指的是維持,用以保持天真之氣。遊指的是遊行,部指的是身體各個部分。所以主氣者完成任務,化穀者保持天真之氣,主色者散布精微,遊行於身體各個部分。)三陽為表,二陰為裡,(少陰與太陽為表裡。太陽指膀胱;少陰指腎。)一陰至極為朔晦,再結合起來以正其理。(一陰,厥陰也,厥猶盡也。靈樞經說:「亥為左足的厥陰,戌為右足的厥陰,兩個陰都盡了,所以叫厥陰。」陰氣盡了為晦,陰氣生了為朔,厥陰指的是陰氣盡的意思。徵其氣旺則朔,適言其氣盡則晦,既見其朔,又當其晦,所以說一陰至絕作朔晦也。然徵彼俱盡之陰,合此發生之木,以正應五行之理而無替循環,故云卻具合以正其理也。)雷公說:我的學識還未能明瞭。黃帝說:所謂三陽,太陽為經,(陽氣盛大,所以叫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