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89)
外篇 (189)
1. 疏五過論
及欲侯王,謂情慕尊貴,而妄為不已也。)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按:富貴精神爽,貧賤志氣卑,有病無病,於是乎分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此治之四過也。(嚴謂戒,所以禁非也;動,所以令從命也。
外為柔弱,言委隨而順從也。然戒不足以禁非,動不足以從令,委隨任物,亂失天常,病且不移,何醫之有。)凡診者必知終始,……切脈問名,當合男女。(終始謂氣色也,脈要精微論曰:「知外者終而始之。」明知五氣色象,終而復始也。切謂以指按脈也。問名謂問病證之名也。
男子陽氣多而左脈大為順,女子陰氣多而右脈大為順,故宜以候常先合之也。)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離謂離間親愛,絕謂絕念所懷,菀謂菀積思慮,結謂結固余怨。夫間親愛者魂遊,絕所懷者意喪,積所慮者神勞,結餘怨者志苦。
憂愁者閉塞而不行,恐懼者蕩憚而失守,盛忿者迷惑而不治,喜樂者憚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思曉,又何言哉。按:夫所貴乎醫者,以其能審脈辨證,去死回生也。若補救之術全無,而唯預期其死日,後即有驗,亦不足貴也。)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客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聖人之備識也如此,工宜勉之。)
白話文:
那些想要稱王的人,是因為他們貪圖尊貴的地位,而胡作妄為、永無止境。所以,當他們失去了權勢,即使沒有受到外邪的侵襲,也會因為精神上的內傷而導致身體敗亡。本來很富有的人,後來變得貧窮,即使沒有外邪的侵擾,也會變得皮膚乾焦、筋脈攣縮、手腳麻痺無力。 (按:富貴的人精神爽朗,貧賤的人意志消沉,有無疾病,就在這裡產生了分野。)醫生如果不能嚴厲地告誡病人,也不能夠讓病人的精神振作起來,表面上顯得柔弱順從,一旦病情惡化就會失去控制,病就無法治癒,這是治療上的四種過失。(所謂嚴厲告誡,是指要禁止病人做不該做的事;所謂振作精神,是指要讓病人遵從醫囑。表面柔弱順從,是指隨波逐流,任由事情發展。然而,告誡不足以禁止不當行為,振作精神也不足以讓病人聽從醫囑,任由事情發展,病情就無法好轉,這樣的醫生有什麼用呢?)
凡是看診的醫生,必須了解疾病的始末。……切脈時要詢問病人的姓名,並要根據男女的差異來診斷。(始末是指氣色,正如《脈要精微論》所說:「了解疾病的外在表現,才能推斷出疾病的來龍去脈。」這說明要明白五種氣色的象徵,才能從頭到尾了解病情。切脈是指用手指按壓脈搏。問姓名是指要詢問病症的名稱。)
男性的陽氣旺盛,左邊的脈搏比較大是正常的;女性的陰氣旺盛,右邊的脈搏比較大是正常的,所以診斷時應該先根據這個常規來判斷。如果病人處於離散、斷絕、鬱悶、積結、憂愁、恐懼、喜悅、憤怒等情緒之中,導致五臟空虛,氣血不守,醫生如果無法了解這些原因,又談何醫術?……只會預言病人死亡的日子,也只能算是粗淺的醫生,這是治療上的五種過失。(離散是指離間親人朋友,斷絕是指斷絕心中的想法,鬱悶是指憂思積慮,積結是指積壓未消的怨恨。如果離間親人朋友,就會導致魂魄遊蕩;如果斷絕心中的想法,就會導致意志消沉;如果憂思積慮,就會導致精神疲勞;如果積壓未消的怨恨,就會導致意志痛苦。憂愁的人,氣機閉塞而不暢通;恐懼的人,神情蕩漾而失去守衛;憤怒的人,迷惑而無法自我控制;喜悅的人,精神渙散而不收斂。由於這八種原因,會導致五臟空虛,氣血不守,醫生如果沒有思考明白這些,又怎麼能稱得上醫生呢?按:醫生之所以被看重,是因為他們能夠準確地診斷病情,並能起死回生。如果沒有任何補救的辦法,只會預言病人死亡的日子,即使預言很準確,也不能稱得上是有能力的醫生。)這以上五種過失,都是因為醫術不精通,不了解人情世故。
所以說:聖人治療疾病,必須了解天地的陰陽、四季的變化、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男女的表裡差異,以及針灸、砭石、毒藥的應用,還要了解病人的個人情況,從而明瞭經絡的道理。對於地位尊貴、貧窮富有的病人,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判斷,要詢問病人年紀的大小、身體的強壯還是虛弱,了解這些區別,並根據這些來仔細辨別病情,了解疾病的本源,根據望聞問切這八個方面,再結合九候診法,才能準確地診斷病情。(……聖人對病情的了解如此全面,醫生應該努力學習。)
2. 徵四失論
四失之義,大略已見五過中,此不過敷衍成文,以盡一篇之名目而已。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按:言居恆自以為是,而及其施用,則不能無失,故公更問其解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耶?(按:言以雜合,謂惑於眾說而不能擇也。
)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能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外謂色,內謂脈也。然精神不專於循用,志意不從於條理,所謂粗略,揆度失常,故色脈相失,而時自疑殆也。)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脈要精微論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又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由此故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為一失矣。)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終師術,惟妄是為,易古變常,自功循己,遺身之咎,不亦宜乎,故為失二也。)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貧賤者勞,富貴者佚;佚則邪不能傷,勞則易傷以邪。其於勞也,則富者處貴者之半;其於邪也,則貧者居賤者之半。
例率如此,然世祿之家,或此殊矣。夫勇者難惑,怯者易傷,二者不同,蓋以其神氣有壯弱也。觀其貧賤富貴之義,則坐之薄厚,形之寒溫,飲食之宜,理可知矣。不知比類,用必乖誤,適足以汨亂心緒,豈通明之可望乎,故為失三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憂謂憂懼也。
患謂患難也。飲食失節,言甚飽也。起居過度,言潰耗也。或傷於毒,謂病不可拘於臟腑相乘之法而為療也。按:不識致病之因,而但持寸口,名為診脈,而實不知病之名,此四失也,比比然矣。)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按:不學無術,徒衒賣於市𠪨之間,偶或一中,便爾矜誇,以此終身,過不勝數。
)嗚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按:至道高玄,舉世矇昧,是可嘆也。)
白話文:
所謂「四失」,大體上在前面「五過」篇中已經提到過,這裡只是再稍微敷衍地寫成文章,讓篇名有個交代而已。
黃帝在明堂,雷公陪坐。黃帝說:「…你通讀很多醫書,也做了很多事情,試著說說其中的得失之處…」雷公回答:「我按照經脈學習,所學的都說十全十美,如果偶爾有過失,請讓我說說是什麼原因。」(雷公的意思是,自己平時總覺得自己是對的,但實際應用時,卻難免有失誤,所以黃帝才要問他原因。)黃帝說:「你年紀還小,是智慧還沒到嗎?還是你的說法太雜亂不清?」(黃帝說太雜亂不清,是說雷公被眾多說法迷惑,不能選擇正確的。)
人體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這些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也是醫生們遵循使用的。之所以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是因為精神不集中,意志不清晰,身體內外不協調,所以時常會疑惑不解。(外指臉色,內指脈象。如果精神不集中於診斷,意志不遵循條理,就會變得粗心大意,判斷失誤,導致臉色和脈象不符合,時常會自我懷疑。)診斷時不了解陰陽順逆的道理,這是治療的第一個失誤。(《脈要精微論》說:「冬至後四十五天,陽氣稍稍上升,陰氣稍稍下降;夏至後四十五天,陰氣稍稍上升,陽氣稍稍下降。陰陽變化有時,與脈象變化相應。」又說:「微妙之處在於脈象,不可不仔細觀察,觀察時要有規律,從陰陽開始。」因此,診斷時不了解陰陽順逆的道理,是第一個失誤。)學習醫術沒有完成就中途放棄,胡亂使用雜亂的醫術,錯誤地說自己是掌握了大道,改個名稱就說成是自己的功勞,胡亂使用砭石,最終會給自己留下禍患,這是治療的第二個失誤。(學習醫術沒有完成就胡亂行事,改變古法常規,把功勞歸於自己,最終會給自己留下禍患,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所以這是第二個失誤。)不考慮病人貧富貴賤的狀況,他們坐的地方是厚還是薄,身體是寒還是熱,飲食是否適合,也不區分病人是勇敢還是膽怯,不知道分類比較,這樣做足以讓自己思緒混亂,不能明白道理,這是治療的第三個失誤。(貧賤的人勞累,富貴的人安逸;安逸的人不易受邪氣侵擾,勞累的人容易被邪氣所傷。勞累方面,富貴的人比貧賤的人少勞累一半;邪氣方面,貧賤的人比富貴的人更容易被邪氣侵擾。大致情況是這樣,但世襲的貴族家庭,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勇敢的人不易被迷惑,膽怯的人容易被傷害,這兩種人不同,是因為他們的神氣有強弱之分。了解了貧賤富貴的道理,就知道他們坐的地方厚薄,身體寒熱,以及飲食的適宜性了。不知道分類比較,用藥一定會出錯,只會讓自己心緒混亂,怎麼能指望通曉醫理呢?所以這是第三個失誤。)診斷疾病不詢問發病的原因,比如憂愁煩惱、飲食不節制、起居過度,或者受到毒害,不先問這些,就直接把脈,怎麼能準確判斷出病情?胡亂說病名,因為粗心大意而陷入困境,這是治療的第四個失誤。(憂指憂愁恐懼。患指患難。飲食失節,指吃得太飽。起居過度,指過度勞累。或者受到毒害,指的是疾病不能拘泥於五臟相剋的理論去治療。不了解病因,就直接把脈,名為診脈,其實不知道病是什麼,這是第四個失誤,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因此,治療不能遵循醫理,就把醫術丟到市場上,胡亂治療,偶爾治好了,就自以為是。(不學無術,只是在市井之間兜售醫術,偶爾治好了一次,就自以為很了不起,以此度過一生,犯的錯誤數不勝數。)唉!醫道深奧玄妙,有誰能真正了解呢?(至高的醫道深奧玄妙,世人都很矇昧,真是可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