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86)
外篇 (186)
1. 卷之九
2. 著至教論
自此以後七篇,詳文義與前頗不相類,疑是另一手筆也。而此篇尤極淺薄,每以抝澀字句,貌為古樸。茲特摘其稍成文理者,略為一篇,聊存名目而已,不足多讀也。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明堂,布政之宮也。)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言所知解,但得法守數而已,猶未能深盡精微之妙用也。)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
(……按:言欲帝指示天道,以解後人之迷惑也。)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傳謂古之書傳。)曰:不知。曰:夫三陽,天為業,(按:人身三陽,與天同氣,故云天為業也。
)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按:陽氣善動,故無常。陽與陽合,則偏勝而為害。)雷公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按:三陽相合則勢不可當,其解何如。)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按:三陽者,手三陽足三陽也。
人之經脈,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三陽獨至,則純陽無陰,是獨至即並至也,最為暴厲,故上升則為頂巔之疾,下行則為二便泄利之病也。)三陽者,至陽也,(按:合併則至盛。)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礪,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火熱極也。)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
(……陰謂臟也,然陽薄於臟為病,亦上下無常定之診,若在下為病,便數赤白。)雷公曰:陽言不別,陰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
白話文:
從這七篇開始,文章的內容和之前的很不一樣,我懷疑是出自另一個人之手。而且這篇尤其淺薄,經常使用生硬難懂的字句,假裝古樸。我特別挑選了其中稍微能成文理的部分,簡單整理成一篇,僅僅是為了保存一下這個篇名而已,不值得多讀。
黃帝坐在明堂(明堂是古代君王處理政務的宮殿),召見雷公詢問他說:「你了解醫學的道理嗎?」雷公回答說:「我能背誦醫書,也能稍微理解,但理解了還不能分辨清楚,分辨清楚了還不能完全明白,明白了還不能把它發揚光大,(我所理解的醫術)只夠治理一般官員,不足以治理侯王。」(雷公的意思是說他所理解的醫術,只是學到了一些法則和技巧,還不能深入了解其中精微奧妙的運用。)我希望能夠學習天地運行的法則,以及四季陰陽的變化,分辨星辰和日月的光芒,來闡明醫學的道理,使後世更加明瞭。(按:雷公的意思是希望黃帝能指示天道,以此來解釋後世人們的疑惑。)
黃帝說:「好!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天地萬物都是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互應和的關係。掌握了天道的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就能長久地運用醫術,用來教導百姓,也就不會有疑惑和危險了。」……雷公說:「我願意接受您的教導,背誦並理解這些道理。」黃帝說:「你沒聽過關於陰陽的傳說嗎?」(傳說是古代的典籍)雷公說:「我不知道。」黃帝說:「所謂的三陽,是指與天道相應的氣,(按:人體的三陽經脈,與天道之氣相同,所以說與天同氣。)陽氣上下運行沒有常規,如果陰陽結合失衡,就會導致疾病,偏頗地損害陰陽的平衡。」(按:陽氣善於活動,所以沒有常規。陽與陽結合,就會使陽氣過盛而造成損害。)雷公說:「三陽匯合起來力量強大,無可阻擋,請問要如何理解?」
(按:三陽相合,力量強大,要如何理解)黃帝說:「如果三陽之氣獨自上行,就代表三陽之氣同時匯合,(如果)像風雨一樣來勢洶洶,向上就會導致頭頂的疾病,向下則會導致二便失禁。」(按:三陽是指手三陽和足三陽經脈。人的經脈,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三陽獨自上行,就表示純陽無陰,這種獨自上行,其實就是三陽同時匯合,這種情況非常暴烈,所以向上就會導致頭頂的疾病,向下則會導致二便失禁。)三陽,是至陽之氣,(按:合併起來會非常盛大。)積聚在一起就會導致驚厥,病情來得像疾風一樣,堅硬如礪石,(使)九竅閉塞,陽氣過於旺盛,使喉嚨乾澀堵塞;(這是火熱到了極點的表現。)如果陽氣侵入到陰的部位,就會導致上下運行失常,輕則導致痢疾。(……陰是指內臟。陽氣侵入內臟會導致疾病,這種情況下,疾病的表現也是上下運行無常,如果在下部發病,就會出現頻繁的赤白痢。)
雷公說:「關於陽的道理講得不夠清楚,關於陰的道理講得也不夠透徹,我請求您能再進一步解釋,以達到至高的醫學境界。」
3. 示從容論
從容者,謂平心靜氣,以診病人之脈,帝言之以示雷公也。
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為余言子所長。……雷公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或已或不已,願聞其解。帝曰: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余真問以自謬也。(……按:自謬謂不意其不知而問之也。
)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浮而緩曰脾,浮而短曰肺,小浮而滑曰心,急緊而散曰肝,搏沉而滑曰腎,不能比類,則疑亂彌甚。按:時猶常也,亂,謂昏亂。脈象變幻,有真有似,以似為真則誤矣。故必比其形類,定其真似,而後病始無誤也。
然此非躁心浮氣者之所能,又必從容診視乃得也。)雷公曰:於此有人,頭痛筋攣骨重,怯然少氣,噦噫腹滿,時驚不嗜臥,此何臟之發也?脈浮而弦,切之石堅,不知其解,復問所以三臟者,以知其比類也。(按:證似有三臟之殊,而脈象不合,故以為問。)帝曰:夫從容之謂也。
(按:言此亦當從容診視也。)夫年長則求之於腑,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臟。(年之長者甚於味,年之少者勞於使,年之壯者過於內。過於內則耗傷精氣,勞於使則經中風邪,恣於味則傷於腑,故求之異也。)今子所言皆失,八風菀熟,五臟消爍,傳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
(按:腎脈宜弦而沉,不足則虛而浮矣。)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石之言堅也,著謂腎氣內薄著而不行也。)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腎氣不足,故水道不行。肺臟被沖,故形氣消散。索,盡也。按:腎為作強,不足故怯然悄索,注言肺臟被沖,似未之思也。
)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按:腎不足,則離丹田而上衝。)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若言三臟俱行,不在法也。(按:一臟謂腎也,言以上諸證雖有四項,其實則在腎經一臟,若疑是三臟,是為不合於法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肢解墮,喘咳血泄,而愚診之,以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按:言其能治他病,而此則誤也。)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
(按:陽明內應胃而外主經,浮大者氣虛,脾胃相連而主氣,氣虛故浮大,乃脾弱不能為胃運行,外歸陽明之經,脈之所以浮大而虛也。)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二火謂二陽臟,三水謂三陰臟。二陽臟者,心肺也,以在膈上故;三陰臟者,肝脾腎也,以在膈下故。
白話文:
示從容論
從容,指的是平心靜氣,用這種態度診斷病人的脈象,黃帝這樣告訴雷公。
黃帝盤腿而坐,召見雷公詢問:「你學習醫術、研讀書籍,如果能廣泛涉獵各家學說,並能歸納分類,融會貫通其中的道理,就為我講講你的長處。」……雷公回答:「肝虛、腎虛、脾虛都會讓人感到身體沉重、煩悶、痛苦,治療方法要用毒藥、針灸、砭石、湯藥,有時能治好,有時治不好,希望您能為我解惑。」黃帝說:「你年紀比我大,卻向年輕的我請教,我真是問錯人了。」(……按:自謬是指沒想到對方不知道而向他提問。)脾虛的脈象像肺,腎虛的脈象像脾,肝虛的脈象像腎,這些都是醫生經常弄錯的地方,但只要從容鎮定就能診斷出來。(……脈象浮而緩慢的是脾,浮而短促的是肺,輕微浮起而滑利的是心,脈象急促緊緊的且散亂的是肝,搏動沉而滑利的是腎,不能將這些脈象歸類,就會更加疑惑混亂。按:時指經常,亂指混亂。脈象變化多端,有真實的也有類似的,把相似的當作真實的就會診斷錯誤。所以必須比較脈象的類型,確定其真假,才能避免診斷錯誤。
然而,這不是心浮氣躁的人所能做到的,必須從容地診斷才能做到。)雷公說:「有個人頭痛、肌肉痙攣、骨頭沉重、膽怯、氣短、呃逆、腹脹、經常驚恐、不喜歡睡覺,這是哪個臟腑的病症?脈象浮而弦,按壓時像石頭一樣堅硬,我不知道怎麼解釋,再次詢問關於三臟的脈象,以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按:症狀看似是三個臟腑的疾病,但脈象卻不符合,所以才再次詢問。)黃帝說:「這就需要從容的態度。」(按:意思是說,這也應該從容地診斷。)年長的人要從腑臟尋找病因,年輕人要從經絡尋找病因,壯年人要從臟腑尋找病因。(年長的人過度享受口腹之慾,年輕人過度勞累,壯年人過度耗損內臟。過度耗損內臟就會損傷精氣,過度勞累就會使經絡中感受風邪,過度享受口腹之慾就會損傷腑臟,所以尋找病因的方法有所不同。)你剛才說的都錯了,八風邪氣盛行,五臟受到損傷,邪氣互相傳遞。脈象浮而弦,是腎氣不足。(按:腎脈應該弦而沉,不足則虛而浮。)脈象沉而堅硬,是腎氣內阻。(堅硬指的是像石頭一樣堅硬,阻是指腎氣在體內停滯而不運行。)膽怯氣短,是水道不通,形氣消散。(腎氣不足,所以水道不通。肺臟受邪氣衝擊,所以形氣消散。消散指完全消失。按:腎主強壯,不足則膽怯消弱,原文提到肺臟受邪氣衝擊,似乎考慮不周全。)咳嗽煩悶,是腎氣逆上。(按:腎氣不足,則會離開丹田而向上衝。)一個人得病,只會有一個臟腑受損;如果說三個臟腑同時受損,這是錯誤的。(按:一個臟腑指腎,以上症狀雖然有四項,但實際上都在腎經一個臟腑,如果懷疑是三個臟腑,就是不合乎醫理。)雷公說:「有個人四肢無力、喘咳、吐血,我愚笨地診斷為肺受損,切脈時脈象浮大而緊,我不敢治療,粗心的醫生用砭石治療,病情好了,但出血很多,血止後身體輕盈,這是什麼原因?」黃帝說:「你能治的病很多,但對於這個病,你卻診斷錯誤了。」(……按:意思是說他能夠治療其他疾病,但對於這個疾病卻診斷錯誤。)現在這個脈象浮大虛弱,是脾氣外散,離開胃部而歸於陽明經。(按:陽明經內應胃部而外主經脈,脈象浮大是氣虛,脾胃相連而主氣,氣虛所以脈象浮大,是脾氣虛弱不能使胃氣運行,外歸陽明經脈,所以脈象浮大而虛弱。)因為兩個陽性臟腑不能克制三個陰性臟腑,所以脈象混亂而無規律。(兩個陽性臟腑指心肺,因為在膈膜之上;三個陰性臟腑指肝脾腎,因為在膈膜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