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84)
外篇 (184)
1. 脈解篇
注欠明確。)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火墓於戌,故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也。按:少陽膽木,理應主春,今云九月,不知何故。)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按:義未詳。)所謂甚則躍者,(躍:謂跳躍也。)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陰,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
(按:經義所解,蓋以天地之氣為言,王注亦以脈道經穴為解,昧厥旨矣。)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以明,故曰午也。五月夏至,一陰氣上,陽氣降下,故云陽盛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按:陰上陽下,是陰加於陽而陽氣抑,故洒洒振寒也。
)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按:五月陽盛之極,一陰始生,陽轉入陰。脛股者,陰分也。然此姑就經言之,其實脛腫之病無月不有,殆難拘執也。)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
(按:水屬陰,陰自下而上,為水邪客肺而喘也。)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少氣者,寒也。水陰氣寒入於臟者,故痛也。)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
(陽為陰閉,故驚。陰性惡動而喜靜,故欲獨處也。)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陽乃不屑為陰制故也。)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孫絡太陰義未詳。)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
(陰氣大盛,太陰始於子,故云子也。以其脈入腹屬脾絡胃,故病脹也。)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按:新校正云:「詳王氏以足陽明流注並無至心者,按甲乙經陽明之脈,上通於心,循咽出於口,宜其經言陽明絡屬心為噫,王氏安得謂之無。」)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按:食多胃滿,脾不及運,故嘔,此嘔家之一也。)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如衰謂病去也,後謂大便,氣謂氣下泄,俗所謂屁也,冬至之後,陽氣方長,而陰氣漸退,病勢日衰也。)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
(腰者腎之府,冬至之前,陽氣正衰,腎以陽為主,陽氣衰,故腰痛也。)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按:陽氣雖上升,而其原常根於下,倘陰虛於下不能維陽,則氣必脫根而上浮,陽與陰離,飄搖無據而為嘔為咳為喘矣。若作陽氣有餘,惟以清利為治者,失之遠矣。
白話文:
九月時,陽氣消退而陰氣增強,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根據五行,火歸屬於戌,所以九月陽氣消退而陰氣增強。但這裡說少陽膽木在九月,有些奇怪,因為少陽膽木應該主春季。)
所謂的「不能翻身側臥」,是因為陰氣收斂萬物,萬物被收斂就不能活動,所以不能翻身側臥。(這段意思不太明確。)
所謂的「嚴重時會跳動」,是指九月時,萬物都衰敗,草木凋零墜落,這時陽氣退去而陰氣增長,陰氣盛而陽氣向下發展,所以說像跳動。(這裡是以天地陰陽之氣來說明,而王氏的解釋是以脈絡和穴道來解說,沒理解到這裡真正的意思。)
陽明經所說的「惡寒顫抖」,陽明經對應的是午時,也就是五月盛陽中的陰氣。(陽氣旺盛且光明,所以說午時。五月夏至,一陰氣開始產生,陽氣下降,所以說是盛陽中的陰氣。)因為陽氣旺盛又加上陰氣的作用,所以會惡寒顫抖。(陰氣上升,陽氣下降,陰氣壓制陽氣,所以會惡寒顫抖。)
所謂的「小腿腫脹而大腿無法收攏」,是五月盛陽中的陰氣,陽氣在五月開始衰退,一陰氣開始上升與陽氣爭奪,所以會小腿腫脹而大腿無法收攏。(五月陽氣達到頂點,一陰氣開始產生,陽氣轉為陰。小腿和大腿屬於陰,但這裡只是就經文來說,其實小腿腫脹的病症並非只在五月才有,所以不應拘泥於此。)
所謂的「氣喘向上而積水」,是因為陰氣向下又向上,向上時邪氣停留在臟腑之間,所以會積水。(水屬陰,陰氣由下向上,是水邪侵犯肺部而引起氣喘。)
所謂的「胸痛氣短」,是因為水氣在臟腑中,水屬於陰氣,陰氣在體內,所以會胸痛氣短。(氣短是寒冷的表現。水這種陰寒之氣進入臟腑,所以會疼痛。)
所謂的「嚴重時會昏厥,厭惡人與火,聽到木聲會驚恐不安」,是因為陽氣與陰氣互相衝撞,水與火互相厭惡,所以會驚恐不安。
所謂的「想獨自關閉門窗待著」,是因為陰陽之氣互相衝突,陽氣消退而陰氣旺盛,所以會想獨自關閉門窗待著。(陽氣被陰氣封閉,所以會驚恐。陰氣屬性厭惡動而喜靜,所以會想獨處。)
所謂的「病發時想登上高處唱歌,丟棄衣物而奔跑」,是因為陰陽之氣再次爭鬥,陽氣向外發散,所以會丟棄衣物而奔跑。(陽氣不甘被陰氣壓制。)
所謂的「邪氣侵犯孫絡會導致頭痛、鼻塞、腹部腫脹」,是因為陽明經的邪氣向上侵犯,向上則侵犯太陰經的孫絡,所以會頭痛、鼻塞、腹部腫脹。(孫絡太陰的意思不太清楚。)
太陰經所說的「腹脹」,太陰經對應的是子月,也就是十一月,萬物的氣都收藏在體內,所以說腹脹。(陰氣大盛,太陰經起始於子月,所以說子月。太陰經的脈絡入腹部,歸屬於脾,絡於胃,所以會腹脹。)
所謂的「氣向上衝心導致噯氣」,是因為陰氣旺盛而向上衝到陽明經,陽明經的脈絡連屬心臟,所以說向上衝心導致噯氣。(有學者認為足陽明經的流注並沒有到心臟,但根據甲乙經,陽明經上通於心,沿著咽喉出於口,所以經文說陽明經絡屬心而導致噯氣是合理的。)
所謂的「吃東西就嘔吐」,是因為食物堆積太多而向上溢出,所以會嘔吐。(吃太多導致胃滿,脾來不及運化,所以嘔吐,這是導致嘔吐的原因之一。)
所謂的「排便或放屁後感到像病情減輕一樣」,是因為十二月陰氣衰退而陽氣將要生發,所以說排便或放屁後會感到像病情減輕一樣。(像病情減輕是指病快好了,排便指的是大便,放屁指的是氣體向下排泄,冬至之後,陽氣開始增長,而陰氣逐漸消退,病情也逐漸減輕。)
少陰經所說的「腰痛」,少陰經對應的是腎,也就是十月,萬物的陽氣都受到損傷,所以會腰痛。(腰是腎的所在,冬至之前,陽氣正在衰退,腎以陽氣為主,陽氣衰退,所以會腰痛。)
所謂的「嘔吐、咳嗽、氣喘」,是因為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各種陽氣漂浮不定,沒有依附,所以會嘔吐、咳嗽、氣喘。(陽氣雖然上升,但其根本還是在下,如果下焦陰虛無法維護陽氣,那麼氣就會脫離根本而上浮,陽氣與陰氣分離,飄搖不定而導致嘔吐、咳嗽、氣喘。如果認為是陽氣有餘,只用清熱的方法來治療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