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83)

回本書目錄

外篇 (183)

1. 脈解篇

脈解者,解脈也。凡三十四段,初無問答原委,惟就一節言之,有合處,有不合處。如所解諸證,每以月間為言,竊謂人之生病,無日不有,豈是月分可拘。未敢竟刪,存古篇目而已。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脽謂臀肉也。正月三陽生,主建寅,三陽謂之太陽,故曰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正月雖三陽生而天氣尚寒,以其尚寒,故曰陰氣盛。次謂立王之次也。)故腫腰脽痛也。(以其脈抵腰中,入貫臀故爾。

)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以其脈循股內後廉,合膕中,下循腨,過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故也。按:新校正云:「詳王氏云,其脈循股內,殊非。按甲乙經太陽流注不到股內,股內乃髀外之誤,當云髀外後廉。

」)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強上謂頸項噤強也,甚則引背矣。所以爾者,以其脈從腦出,別下項背故也。)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以其脈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故爾。)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

(以其脈上額交巔上,入絡腦。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故狂巔疾也。頂上曰巔。按:諸病無狂巔之名,經雖連說,乃二項也。狂者癲狂,火氣偏盛,神明昏亂,所謂重陽者狂也。巔,頂巔也,頭為諸陽之聚,陽盡在上,其病不一,總名曰巔也。注殊無分別。)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亦以其脈至耳故也。)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陽氣盛入中而薄於胞腎,則胞絡、腎絡氣不通,胞之脈繫於腎,腎之脈挾舌本,故喑不能言也。)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俳,廢也。腎之脈與衝脈並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循胻骨內廉,及內踝之後入足下。

故腎氣內奪而不順,則舌喑足廢。故云此腎虛也。按:太陽膀胱內合於腎,腎虛則喑俳。喑,口不能言;俳,手足癱瘓也。腎脈挾舌本,故病則不能言。腎主骨,腎虛則骨痿而無力,故俳也。喑俳為腎虛之所致,而世盡以風痰治之者,誤也。新校正云:「詳王注腎之脈與衝脈並出,按甲乙經是腎之絡,況王注痿論並奇病論、大奇論,並云腎之絡,則此脈字當為絡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少陰,腎脈也。若腎氣內脫,則少陰脈不至也。少陰之脈不至,是則太陰之氣逆上而行也。)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按:少陽者,膽脈也。膽脈行於兩脅,少陽盛則木強火熾,故心脅痛。脅主木,心主火,木盛生火,火生於木,故心與膽為表裡也。

白話文:

脈解篇

脈解,就是解釋脈象。全篇共有三十四段,原本沒有問答和詳細的病因病理說明,只是針對每一節脈象進行解說,有的符合脈象的診斷,有的則不符合。書中所解釋的各種證候,大多以月份來區分,但我認為人得病沒有哪一天是不會有的,怎麼能拘泥於月份呢?我不敢貿然刪改,只是保留了古籍的篇目而已。

太陽經脈所引起的腰臀部腫痛,發生在正月。正月屬寅月,寅屬太陽經(臀部肌肉稱為脽。正月三陽氣開始生發,主宰寅月,三陽氣合稱為太陽經,所以稱寅月為太陽月)。正月陽氣上升於外,而陰氣仍然很盛,陽氣還沒有完全佔據主導地位(正月雖然三陽氣生發,但天氣仍寒冷,因為天氣寒冷,所以說陰氣盛。次,指君王之位)。因此會出現腰臀部腫痛。(因為脈氣到達腰部,並貫穿臀部,所以如此。)

偏虛導致跛足的,發生在正月陽氣融化冰雪,地氣上升的時候。所謂偏虛,是指冬天寒邪侵襲,正氣不足的人,所以會偏虛導致跛足。(因為脈氣沿著大腿內側後緣,經過膝蓋窩,向下循行於大腿內側,經過外踝後面,沿著脛骨,到達小趾外側,所以如此。按:新校正本指出:詳見王氏的說法,認為脈氣循行於股內,這是錯誤的。根據甲乙經,太陽經的經氣流注不到大腿內側,大腿內側應是髀外(大腿外側)的誤記,應當說大腿外側後緣。)

所謂頸項強直牽引後背,是因為陽氣過盛而爭奪,所以頸項強直。(頸項強直是指頸項僵硬強直,嚴重時會牽引後背。原因是脈氣從腦部出來,分佈於項部和背部,所以如此。)

所謂耳鳴,是因為陽氣旺盛,萬物生機勃發向上躍動,所以耳鳴。(因為脈氣的分支從頭頂到達耳上角,所以如此。)

嚴重時會出現癲狂、頭痛的,是因為陽氣全部上升於上,而陰氣在下,下虛上實,所以會出現癲狂、頭痛。(因為脈氣經過額頭,到達頭頂,並進入腦絡。其分支從頭頂到達耳上角,所以會出現癲狂、頭痛。頭頂稱為巔。按:各種疾病中並沒有「狂巔」這個名稱,雖然經文中連在一起說,但實際上是兩項不同的病症。狂,指癲狂,是火氣過盛,神志昏亂,也就是陽氣過盛導致的狂。巔,指頭頂,頭部是諸陽之氣聚集的地方,陽氣全部上升於上,其病症不盡相同,總稱為巔。注釋沒有區分這些不同。)

所謂脈浮則耳聾,都是氣機失調造成的。(也是因為脈氣到達耳朵的緣故。)

所謂脈入中則喑啞,是因為陽氣盛極而衰,所以喑啞。(陽氣盛極而進入內臟,但不足於滋養胞宮和腎臟,則胞宮經絡和腎經絡氣血不通,胞宮的經脈與腎經脈相連,腎經脈經過舌根,所以喑啞不能言語。)

內部氣機阻滯,厥逆則為喑啞癱瘓,這是腎虛造成的。(俳,指廢掉。腎經脈與衝脈一起從氣街(任脈與督脈交會處)出來,循行陰部大腿內側,斜入膝蓋窩,沿著脛骨內側,到達內踝後進入足底。所以腎氣內阻而不通暢,則舌頭喑啞,腳也廢掉。所以說這是腎虛造成的。按:太陽經與膀胱經內合於腎,腎虛則會導致喑啞癱瘓。喑,指不能說話;俳,指手足癱瘓。腎經脈經過舌根,所以生病時不能說話。腎主骨,腎虛則骨頭痿弱無力,所以癱瘓。喑啞癱瘓是腎虛造成的,但世人大多用祛風化痰的方法治療,這是錯誤的。新校正本指出:詳見王注,腎經與衝脈一起出來,按甲乙經,這是腎經的絡脈,況且王注《痿論》、《奇病論》、《大奇論》中都說腎經的絡脈,那麼這裡的「脈」字應當改為「絡」。)

少陰經脈不到達,就是厥逆。(少陰,指腎經。如果腎氣內脫,則少陰經脈不到達。少陰經脈不到達,這是太陰經氣逆行上衝造成的。)

少陽經脈所引起的脅痛,是指少陽經氣盛。(按:少陽,指膽經。膽經循行於兩脅,少陽經氣盛則肝木過旺,火氣熾盛,所以心脅疼痛。脅屬肝木,心屬火,木盛則生火,火生於木,所以心與膽互為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