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81)

回本書目錄

外篇 (181)

1. 針解篇

針解者,解用針之法也。凡三段:首段正言用針之法而戒其失;次言用針之時不可翫忽;終言人身與天地相配,九針之用各有所宜,戒人誤用也。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則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菀,積也。陳,久也。除,去也。言絡脈之中,血積而久者,針刺而除去之也。按:伯所對凡三義,而刺虛二義殊不可解,故注亦止解其菀陳之義也。

)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邪者不正之目,非本經氣,是則謂邪,非言鬼毒精邪之所勝也。按:按者,針畢出針,而隨以手指按捺針孔,慮其氣逐針而出太盡,防虛之道也。今若邪勝出針,正宜勿按以盡泄其邪,是乃所謂虛之之義也。)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

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徐出謂得經氣已久乃出之,疾按謂針出穴已,速疾按之,則真氣不泄,經脈氣全,故徐而疾乃實也。疾出針謂針入穴已,至於經脈,即疾出之,徐按謂針出穴已,徐緩按之,則邪氣得泄,精氣復固,故疾而徐乃虛也。)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寒溫謂經脈陰陽之氣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言其冥昧,不可即而知也。夫不可即知,故若無;慧然神悟,故若有也。)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妄為補瀉,離亂大經。誤補實者,轉令若得;誤瀉虛者,轉令若失。故曰若得若失也。針經曰:「無實實,無虛虛。

」此其誡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熱在頭身,宜鑱針;肉分氣滿,宜員針;脈氣虛少,宜鍉針;瀉熱出血,發泄固病,宜鋒針;破癰腫,出膿血,宜䤵針;調陰陽,去暴痹,宜員利針;治經絡中痛痹,宜毫針;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間者,宜長針;虛風舍於骨解皮膚之間,宜大針。此之謂各有所宜。

按:鍉音時。䤵音批。)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氣當時刻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時刻者,然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不已,氣行不已,如是則當刻者謂之開,過刻及未至者謂之闔也。

按:新校正云:「詳自篇首至此,文出靈樞經,素問解之,互相發明也。」甲乙經云:「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略同。)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各不同形,謂長短鋒穎不等。窮其補瀉,謂各隨其療而用之也。按:九針之形,今具甲乙經。)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不敢墮慢,失補瀉之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壯謂持針堅定也。針經曰:「持針之道,堅者為寶。」則其義也。按:王注堅者為實,甲乙經作寶,是也,今改從之。)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目絕妄視,心專一務,則用之必中,無惑誤也。

白話文:

針解篇

針解,就是解釋運用針灸的方法。全文分三段:第一段說明正確的針灸方法並告誡其錯誤之處;第二段說明施針時機不可輕忽;最後一段說明人體與天地相應,九種針灸針各有其適用的情況,告誡不可誤用。

黃帝問道:我想了解九種針灸針的用法,以及虛實的道理。岐伯回答:刺入虛處而使其充實的,針灸後會有熱感,這是因為氣血充實而導致的熱。刺入飽滿處而使其洩出的,針灸後會有冷感,這是因為氣血虛弱而導致的冷。針刺積久瘀滯之處而將其清除的,是排出污血。(「菀」是積聚的意思;「陳」是久的意思;「除」是去除的意思。意思是說,經絡中血液積聚已久,用針刺進去將其去除。)(注:岐伯的回答共有三種意思,但前兩種關於刺虛的說法難以理解,因此註解只解釋了瘀滯的這種情況。)

邪氣盛則使之虛弱,出針後不要按壓。(「邪」指不正之氣,非本經之氣,因此稱為邪,並不是指鬼神精邪的侵犯。注:按壓是指針灸完畢拔出針後,用手指按壓針孔,以防氣血隨著針的拔出而流失過多,是防虛弱的方法。但如果邪氣盛,出針後則應避免按壓,以徹底排出邪氣,這就是所謂的「使之虛弱」之意。)緩慢出針快速按壓則使之充實;快速出針緩慢按壓則使之虛弱。(緩慢出針是指等到經絡氣血充足後再拔針,快速按壓是指針拔出穴位後迅速按壓,這樣真氣就不會散失,經脈之氣得以保存,所以緩慢出針快速按壓使之充實。快速出針是指針刺入穴位,到達經絡後迅速拔出,緩慢按壓是指針拔出穴位後緩慢按壓,這樣邪氣得以排出,精氣得以恢復,所以快速出針緩慢按壓使之虛弱。)所謂實與虛,是指寒熱之氣的多少。(寒熱指經絡中的陰陽之氣。)若隱若現的,難以立刻判斷……(意思是說,這種情況很隱晦,難以立刻判斷。因為難以立刻判斷,所以像是沒有;一旦領悟,便會像是存在。),若即若離的,是偏離了方法。(胡亂補瀉,違背經絡法則。錯誤地補實,反而會變成像是有;錯誤地瀉虛,反而會變成像無。所以說是若即若離。針經說:「無實實,無虛虛」,這就是告誡。)虛實的關鍵在於九種針灸針的妙用,是因為它們各有其適用的情況。(頭身發熱,宜用鑱針;肌肉充實,宜用員針;脈氣虛弱,宜用鍉針;瀉熱出血,發洩固有疾病,宜用鋒針;治療癰腫,排出膿血,宜用䤵針;調和陰陽,治療暴發性痹症,宜用員利針;治療經絡疼痛痹症,宜用毫針;痹症深入骨骼,影響腰脊關節肌肉之間,宜用長針;虛風滯留在骨骼皮膚之間,宜用大針。這就是所謂的各有其適用的情況。(注:鍉音shí,䤵音pī。)

補瀉的時機,要與氣的開合相配合。(氣的當時刻稱為開,已過或未到稱為合。當時刻,例如水位下降一刻鐘,人體之氣在太陽經;水位下降二刻鐘,人體之氣在少陽經;水位下降三刻鐘,人體之氣在陽明經;水位下降四刻鐘,人體之氣在陰經。水位不斷下降,氣的運行也持續不斷,因此,當時刻稱為開,過時或未到時稱為合。)(注:新校正本云:「詳自篇首至此,文出靈樞經,素問解之,互相發明也。」甲乙經云:「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略同。)九種針的形狀各不相同,是為了充分發揮其補瀉作用。(……形狀各不相同,指的是長短、鋒利程度各異。充分發揮其補瀉作用,指的是根據病情選擇使用。)(注:九種針的形狀,現在甲乙經中有記載。)如同臨近深淵,不敢掉以輕心。(不敢掉以輕心,是指不能失誤補瀉的方法。)手如握虎,要使它有力。(有力指的是持針要穩固。針經說:「持針之道,穩固為寶。」就是這個意思。(注:王注「穩固為實」,甲乙經作寶,今從之。)精神不分心於其他事物,專心致志地觀察病人,不東張西望。(……眼睛不亂看,專心致志,則針灸必能奏效,不會有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