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75)
外篇 (175)
1. 刺腰痛篇
今中誥經文正同此法。按:甲乙經足太陽之絡別走少陰者,名曰飛揚,在外踝上七寸。又云築賓陰維之郄,在內踝上踹分中。復溜穴在內踝上二寸。今此經注都與甲乙經不合者,疑經注中五寸字當作二寸,則素問與甲乙相應矣。)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
(陰蹺脈也。陰蹺者,足少陰之別也,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而循腹上入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內廉,屬目內眥,會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故腰痛之狀如此。)刺內筋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內筋謂大筋之前分肉也。
太陰後,大筋前,即陰蹺之郄,交信穴也。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之間,陷者之中。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壯。)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散脈,足太陰之別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其脈循股內,入腹中,與少陰少陽結於腰髁下骨空中,故病則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乃遺溲也。)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
(謂膝前內側也。骨肉分謂膝內輔骨之下,下廉腨肉之兩間也。絡外廉則太陰之絡,色青而見者也。輔骨之下,後有大筋擷束膝䯒之骨,令其連屬,取此筋骨系束之處脈以去其病,是曰地機,三刺而已,故曰束脈為之三痏也。)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束急。(肉裡之脈,少陽所生,則陽維之脈氣所發也。
里,里也。)刺肉裡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分肉主之。一經云少陽絕骨之前,傳寫誤也。絕骨之前,足少陽脈所行,絕骨之後,陽維脈所過,故指曰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也。分肉穴,在足外踝直上絕骨之端如後二分,筋肉分間,陽維脈氣所發。刺五分,留十呼,灸三壯。
(按:新校正云:「分肉之穴,甲乙經不見,與氣穴注兩出而分寸不同。氣穴注二分作三分,五分作三分,十呼作七呼。」)腰痛挾脊而痛至頭,𠘧𠘧然,目䀮䀮然欲僵仆,刺足太陰郄中出血。(郄中,委中。按:新校正云:「太素作頭沉沉然。」,𠘧音殊,鳥短羽也。)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郄中出血。(此法玄妙,中誥不同,莫可窺測,當用知其應不爾,皆應先去血絡乃調之也。
)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寒,陰市主之。陰市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不可顧,三里主之。三里在膝下三寸,䯒外廉,兩筋肉分間,足陽明脈之所入也。刺一寸,留七呼,灸三壯。)上熱,刺足太陰;(地機主之。
白話文:
[刺腰痛篇]
現在《中誥經文》的說法和這個方法相同。根據《甲乙經》記載,足太陽經的絡脈別走入足少陰經的,叫做飛揚穴,位置在外踝骨上方七寸的地方。另外又說,築賓穴是陰維脈的郄穴,在內踝骨上方骨頭突起處的中央。而復溜穴在內踝骨上方兩寸的地方。現在這篇經文的註解都和《甲乙經》不符合,我懷疑經文註解中的五寸應該是兩寸,這樣《素問》的說法就和《甲乙經》一致了。
昌陽的脈氣會使人腰痛,痛會牽引到胸部,眼睛昏花,嚴重的話會身體後仰,舌頭捲起無法說話。(這是陰蹺脈的問題。陰蹺脈是足少陰經的支脈,它從然骨的後方開始,向上經過內踝骨上方,再直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然後沿著腹部向上進入胸腔,再進入鎖骨上窩,從人迎穴的前方出來,進入面頰內側,連結到眼睛內眥,會合於太陽、陽蹺脈而向上走,所以腰痛的樣子會像這樣。)
治療方法是在內踝骨上方的大筋前面,太陰經後面,選取兩個穴位刺入,這個地方大約在內踝骨上方兩寸的地方。(所謂內筋,指的是大筋前面的肌肉。太陰經的後面,大筋的前面,就是陰蹺脈的郄穴,交信穴,位置在內踝骨上方兩寸,在少陰經前面,太陰經後面,肌肉和骨頭之間的凹陷處。針刺四分深,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
散脈的病症會使人腰痛發熱,熱到極點會心煩,腰部下方好像有橫木阻擋,嚴重的話會大小便失禁。(散脈是足太陰經的支脈,它散開向上走,所以叫散脈。它的脈絡沿著大腿內側,進入腹部,與足少陰經、足少陽經在腰部下方的骨頭空隙處會合,所以病變時腰部下方好像有橫木阻擋,嚴重的話會大小便失禁。)治療方法是在膝蓋前方,骨頭和肌肉交界的地方,選擇三個穴位刺入,這個地方是聯絡外側的束脈。(說的是膝蓋前內側的地方。骨肉交界的地方是指膝蓋內側輔骨的下方,小腿肉之間的間隙。聯絡外側,指的是足太陰經的絡脈,顏色是青色的。輔骨下方,後方有大筋緊緊束縛著膝蓋的骨頭,使其連接在一起,選擇這個筋骨束縛的地方刺脈,可以去除疾病,這個地方叫做地機穴,針刺三次就可以了,所以說束脈刺三處。)
肉裡的脈氣會使人腰痛,無法咳嗽,一咳嗽就會筋脈拘束。(肉裡的脈氣,是少陽經所產生的,是陽維脈的氣所發出的。所謂的「裡」,是指裡面。)治療方法是在太陽經的外側,少陽經絕骨的後方,選擇兩個穴位刺入,這個地方由分肉穴主管。有一種說法是說在少陽經絕骨的前方,是傳抄錯誤。絕骨的前方是足少陽經的脈絡所經過的地方,絕骨的後方是陽維脈所經過的地方,所以才說是在太陽經的外側,少陽經絕骨的後方。分肉穴在腳外踝骨的上方,直上到絕骨的末端,大約兩分左右的肌肉分界處,這裡是陽維脈氣發出的地方。針刺五分深,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根據新校正的說法,「分肉穴,《甲乙經》沒有記載,和氣穴的註解兩處記載不同,尺寸也不一樣。氣穴的註解二分寫成了三分,五分寫成了三分,十個呼吸寫成了七個呼吸。」)
腰痛夾著脊椎痛到頭部,頭部昏沉沉的,眼睛昏花,好像要倒下來一樣,這種情況刺足太陰經的郄穴放血。(郄穴,指委中穴。新校正的說法是:「《太素》記載頭沉沉的。」𠘧字的發音是殊,意思是一種羽毛短的鳥。)
腰痛是上半身寒冷的,針刺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上半身是發熱的,針刺足厥陰經;不能彎腰和仰頭的,針刺足少陽經;中間發熱還喘氣的,針刺足少陰經,並且在郄穴放血。(這個方法非常玄妙,和《中誥》的記載不同,無法窺測,使用時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但一般來說,都應該先去除血脈中的瘀血再進行調理。)
腰痛是上半身寒冷的,而且不能回頭看,就針刺足陽明經。(上半身寒冷,是陰市穴的功效。陰市穴在膝蓋上方三寸,伏兔穴下方凹陷的地方,是足陽明脈氣發出的地方。針刺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不能回頭看,是足三里穴的功效。足三里穴在膝蓋下方三寸,小腿外側,兩塊肌肉分開的地方,是足陽明經氣所注入的地方。針刺一寸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上半身發熱,針刺足太陰經。(是地機穴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