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74)

回本書目錄

外篇 (174)

1. 刺腰痛篇

(太陽所生,與正經並行而上,至腨下復與太陽合而上也。腨下去地一尺,是則承光穴,在銳腨腸下肉分間,陷者中。刺七分,灸五壯。以其取腨腸下肉分間,故云合腨下間。按:新校正云:「穴之所在,乃承山,非承光也。山字誤為光。」)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僕,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

(衡:橫也,謂太陽之外絡自腰中橫入髀外後廉而下與中經合於膕中者。今舉重傷腰,則橫絡絕,中經獨盛,故腰痛不可以俯仰矣。一經作沖絕之脈,傳寫魚魯之誤也。若是衝脈,中誥不應取太陽脈委陽、殷門之穴也。)刺之在郄陽、筋之間、上郄數寸衡居,為二痏,出血。

(橫居二穴,謂委陽、殷門,平視橫相當也。郄陽謂浮郄穴上側委陽穴也。筋之間謂膝後膕中兩筋之間,殷門穴也。二穴各去臀下橫文六寸,故曰上郄數寸也。委陽刺七分,留五呼,灸三壯。殷門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故曰衡居為二痏。按:新校正云:「詳王氏雲浮郄穴上側委陽穴也,按甲乙經委陽在浮郄穴下一寸,不得言上側也。」)會陰之脈令人腰痛,上漯漯然汗出,汗乾令人慾飲,飲已欲走。

(足太陽之中經也。其脈循腰,下會於後陰,故曰會陰之脈。其經自腰下行至足,今陽氣大盛故痛,上漯漯然汗出。汗液既出,則腎燥陰虛,故汗乾令人慾飲水以救腎也。水入腹已,腎氣復生,陰氣流行,太陽又盛,故飲水已又欲走也。按:漯,他合切,汗出貌。)刺直陽之脈上三痏,在蹺上郄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直陽之脈,則太陽之脈,挾脊下行貫臀,下至膕中,下循腨,過外踝之後,條直而行者,故曰直陽之脈也。蹺為陽蹺所生申脈穴,在外踝下也。郄下則膕下也。言此刺處在膕下五寸,上承郄中之穴,下當申脈之位,是謂承筋穴,即腨中央如外陷者中也,太陽脈氣所發。禁不可刺,灸三壯。

今云刺者,謂刺其血絡之盛滿者也。兩腨皆有太陽經氣下行,當視兩腨中央有血絡盛滿者乃刺出之,故曰視其盛者出血。按:新校正云:「詳上云會陰之脈令人腰痛,此云刺直陽之脈者,詳此直陽之脈即會陰之脈也,文變而事不殊。又承筋穴注云腨中央如外,甲乙經及骨空論注無如外字。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是陰維之脈也,去內踝上五寸腨分中,並少陰經而上也。少陰之脈前,則陰維脈所行也。足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別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甚則悲以恐也。恐者生於腎,悲者生於心。

按:悲為肺志,注謂生於心,誤矣。)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按:甲乙經作二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內踝後上五寸,復溜穴,少陰脈所行,刺三分。內踝之後,築賓穴,陰維之郄,刺三分,灸五壯。少陰之前,陰維之會,以三脈會在此穴位分也。刺三分,灸五壯。

白話文:

[刺腰痛篇]

**第一種腰痛:**這種腰痛的病因,是太陽經脈的一條分支(衡絡)出了問題。這條分支與太陽經脈主幹並行向上,在小腿肚下方又與太陽經脈匯合。小腿肚下方一尺處,有一個穴位叫承光穴,位於小腿肚肌肉下方,兩塊肌肉分界凹陷的地方。這個穴位可以針刺七分深,艾灸五壯。因為這個穴位取在小腿肚肌肉分界的地方,所以說它與小腿肚下方的肌肉間隙相合。(註:根據考證,這個穴位實際上是承山穴,而不是承光穴,是古代文獻傳抄時的錯誤。)這種腰痛會讓人無法彎腰或挺直腰部,挺直時甚至會覺得要跌倒。病因通常是搬重物傷了腰部,導致衡絡斷裂,瘀血積聚。

**第二種腰痛:**因為舉重傷了腰部,導致橫向的經絡斷裂,只有縱向的主經脈更為強盛,所以導致腰痛,不能彎腰和後仰。針刺的地方在膝蓋後方的膕窩處,在浮郄穴上方一點,委陽穴和殷門穴的位置。這兩個穴位的位置大約在臀部橫紋下六寸的位置,所以說「上郄數寸衡居」。在這兩個穴位針刺,使其出血。(委陽穴針刺七分深,留針五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殷門穴針刺五分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

**第三種腰痛:**這種腰痛的病因是會陰的經脈出了問題。會陰經脈是足太陽經脈的一部分,它循著腰部向下,匯聚於後陰部位,所以稱作會陰之脈。這種腰痛會讓人不斷出汗,汗乾了又會想喝水,喝完水又想走動。治療這種腰痛,要針刺直陽之脈的三個地方,這些地方位於腳踝向上五寸處,橫向分佈,看哪裡的血管充血就針刺出血。(直陽之脈,其實就是太陽經脈,它沿著脊椎向下,穿過臀部,到達膕窩,再向下沿著小腿肚,經過外踝後方,直接向下,所以稱作直陽之脈。這個針刺的地方位於承筋穴的位置,這個位置不能針刺,但可以艾灸三壯。這裡說的針刺,是指針刺那些充血的血管。)

**第四種腰痛:**這種腰痛的病因是飛陽之脈出了問題。飛陽之脈是陰維脈的分支,它從內踝上方五寸處開始,在小腿肚中與少陰經脈並行向上。這種腰痛會讓人感到煩悶,嚴重時會感到悲傷和恐懼。治療這種腰痛,要針刺飛陽之脈,位置在內踝上方五寸,少陰經脈的前方,也是陰維脈的匯合之處。(內踝上方五寸處,有復溜穴,是少陰經脈所經過的地方,針刺三分。內踝後方,有築賓穴,是陰維脈的郄穴,針刺三分,艾灸五壯。少陰經脈的前方,是陰維脈的匯合處,這裡針刺三分,艾灸五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