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76)

回本書目錄

外篇 (176)

1. 刺腰痛篇

地機在膝下五寸,足太陰之郄也。刺三分,灸三壯。)中熱而喘,刺足少陰。(湧泉、大鐘悉主之。湧泉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陰脈之所出。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大鐘在足跟後沖中動脈,足少陰之絡。刺二分,留七呼,灸三壯。按:新校正云:「刺瘧注大鐘在內踝後沖中,水穴論注在內踝後,此注在跟後沖中動脈,三注不同。甲乙經亦云跟後沖中,當從甲乙經為正。

」)大便難,刺足少陰。(湧泉主之。)少腹滿,刺足厥陰。(太衝主之。在足大趾本節後內間二寸,陷者中,動脈應手,足厥陰脈之所注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俯仰,京骨、崑崙悉主之。不可舉,申脈、僕參悉主之。

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按而得之,足太陽脈之所過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脈之所行也。刺五分,留十呼,灸三壯。

申脈在外踝下五分,容爪甲,陽蹺之所生也。刺六分,留十呼,灸三壯。僕參在跟骨下陷者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陽蹺二脈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按:新校正云:「甲乙經申脈在外踝下陷者中,無五分字,刺入六分作三分,留十呼作六呼,氣穴注作七呼。僕參留七呼,甲乙經作六呼。

」)引脊內廉,刺足少陰。(復溜主之。取同飛陽。注從腰痛上寒不可顧至此件,經語,除注,併合朱書。按: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甲乙經並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並無,乃王氏所添也。今注云從腰痛上寒至併合朱書十九字,疑非王氏語,蓋後人之所加也。」)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

(按:新校正云:「甲乙經作不可以俯仰。」)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髮針立已。此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也。控,通引也。䏚謂季脅下之空軟處也。腰尻交者,謂踝下尻骨兩旁四骨空,左右八穴,俗呼此骨為八髎骨也。此腰痛取腰踝下第四髎,即下髎穴也。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脈,左右交結於中,故曰腰尻交也。

兩踝胂,謂兩髁下堅起肉也。胂上,非胂之上巔,正當刺胂肉矣,直刺胂上,即胂上也。何者?胂之上巔,別有中膂內俞、白環俞,雖並主腰痛,考其形證,經不相應矣。踝骨,即腰脊兩旁起骨也。挾脊兩旁腰髁之下,各有胂隴起而斜趣於髁骨之後,內承其髁,故曰兩髁胂也。

下承髁胂肉,左右兩胂,各有四骨空,故曰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上髎當髁骨下陷者中,餘三髎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四空悉主腰痛,惟下髎所主,文與經同,即太陰厥陰少陽所結者也。刺二寸,留十呼,灸三壯。以月生死為痏數者,月初向圓為月生,月半向空為月死;死月刺少,生月刺多。

白話文:

腰痛的針灸治療方法

  • **地機穴:**位於膝蓋下方五寸,是足太陰脾經的郄穴。針刺三分深,可以灸三壯。

  • **喘氣加重:**如果伴隨發熱且氣喘,要針刺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像是湧泉穴和大鐘穴。

  • **湧泉穴:**在腳底中心凹陷處,屈腳彎曲腳趾時會出現,是足少陰腎經的起始穴位。針刺三分深,留針時間大約三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 **大鐘穴:**在腳跟後方,跟腱內側,有動脈搏動的地方,是足少陰腎經的絡穴。針刺二分深,留針時間大約七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 註:這裡提到大鐘穴的位置有不同說法,但根據《甲乙經》的記載,應該在腳跟後方,跟腱內側,有動脈搏動的地方。

  • **大便困難:**要針刺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可以取湧泉穴。

  • **小腹脹滿:**要針刺足厥陰肝經的穴位,像是太衝穴。

  • **太衝穴:**在腳大拇趾和第二趾骨連接處後方,兩寸的地方,凹陷處有動脈搏動,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針刺三分深,留針時間大約十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 **腰部疼痛像要斷裂,不能彎腰後仰,不能抬舉:**要針刺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

  • 束骨穴:(如果腰痛像要斷裂),在腳小趾外側,趾骨連接處後方,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針刺三分深,留針時間大約三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 京骨穴:(如果不能彎腰後仰),在腳外側,大骨(骰骨)下方,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按壓可以找到,是足太陽膀胱經經過的穴位。針刺三分深,留針時間大約七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 崑崙穴:(如果不能彎腰後仰),在腳外踝後方,跟骨上方,凹陷處,有細小的脈搏跳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針刺五分深,留針時間大約十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 申脈穴:(如果不能抬舉),在外踝下方五分的位置,容納指甲大小的凹陷處,是陽蹺脈的起始穴位。針刺六分深,留針時間大約十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 僕參穴:(如果不能抬舉),在腳跟骨下方凹陷處,有細小的脈搏跳動,是足太陽膀胱經和陽蹺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留針時間大約七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 註:這裡提到申脈穴和僕參穴的針刺深度和留針時間,各醫書有不同的記載。

  • **腰痛牽引到脊柱內側:**要針刺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像是復溜穴。

  • 復溜穴的位置跟飛陽穴相同。(這裡提到從腰痛向上寒冷,到這個治療方式是古代醫書的文字,去除注釋和紅字部分。)

  • 腰痛牽引到小腹,腹部下方肋骨處,不能仰臥:

  • 註:這裡提到根據《甲乙經》的記載,這裡應該是說“不能彎腰後仰”。

  • 要針刺腰部和尾骨交接處,兩個骨頭突出部位上面的肌肉(也就是下髎穴),針刺的穴位數量要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來決定:月亮漸圓時(月初)多針刺幾個穴位,月亮漸缺時(月半)少針刺幾個穴位,刺針後腰痛會立即緩解。

  • 這是因為病邪侵犯了足太陰脾經的絡脈。

  • 這裡的“控”是指牽引的意思。“䏚”是指腹部下方肋骨處的柔軟部位。“腰尻交者”是指腳踝下,尾骨兩旁四塊骨頭交接處的八個穴位,俗稱八髎骨。這裡取第四個穴位(下髎穴)治療。

  • 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三條經脈,在腰骶部左右交會,所以稱作腰骶交接處。

  • “兩踝胂”指的是兩腳踝骨下面堅硬突起的肌肉。“胂上”不是指肌肉的頂端,而是要直接針刺肌肉本身。

  • 如果取肌肉頂端,那裡是中膂內俞穴和白環俞穴,雖然也治療腰痛,但與經絡不符合。

  • 腳踝骨是指腰椎兩旁突起的骨頭,在脊椎兩旁,腰椎下方,腳踝骨下方,有肌肉隆起斜向腳踝骨後方,並與腳踝骨相連,這就叫做“兩踝胂”。

  • 肌肉下方有四個空隙,分別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 上髎在腳踝骨下方凹陷處,另外三髎略斜向下,按壓有凹陷。

  • 這四個穴位都可以治療腰痛,但是只有下髎穴的治療與經絡相符合,也就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交會的地方。

  • 針刺二寸深,留針時間大約十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 針刺數量要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來決定:月初(月亮漸圓)多針刺幾個穴位,月半(月亮漸缺)少針刺幾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