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72)

回本書目錄

外篇 (172)

1. 刺腰痛篇

人之一身,屈伸俯仰,惟腰是賴,故病則多痛。自足太陽以至奇經別絡等並令腰痛者,或經之所至,或絡之所繫,或脈之所過,世以為盡屬肝腎者誤也。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足太陽脈,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別下貫臀,故令人病如是也。按:新校正云:「甲乙經貫臀作貫胂,刺瘧論注亦作貫胂,三部九候論注作貫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郄中,委中也。在膝後屈處,膕中央約文中動脈,足太陽脈之所入也。

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太陽合腎,腎王於冬,水衰於春,故春無見血也。)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足少陽脈,繞髦際,橫入髀厭中,故令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陽明之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陽之後。其支別者,目銳眥下入大迎,合手少陽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

故不可以顧。按:新校正云:「甲乙經行手陽明之前,作行手少陽之前也。」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成骨謂膝外近下,䯒骨上端,兩起骨相併間,陷容指者也。䯒骨所成柱膝髀骨,故謂之成骨也。少陽合肝,肝王於春,木衰於夏,故無見血也。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足陽明脈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又其支別者,起胃下口,循腹裡,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故令人腰痛不可顧,顧如有見者。

陽虛,故悲也。)刺陽明於䯒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內經、中誥流注圖經,陽明脈穴俞之所主,此腰痛者,悉刺䯒前三痏,則正三里穴也。陽明合脾,脾王長夏,土衰於秋,故秋無見血。按:新校正云:「甲乙經䯒作骭。」痏音委。)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

(足少陰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故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也。按: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脊內廉作脊內痛,太素亦同。此前少足太陰腰痛證,並刺足太陰法,應古脫簡也。」)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內經、中誥流注圖經,少陰脈穴俞所主,此腰痛者,當刺內踝上,則正復溜穴也。

復溜在內踝後上二寸,動脈陷者中。刺三分,留三呼,灸五壯。)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足厥陰脈,自陰股,環陰器,抵少腹。其支別者,與太陰少陽結於腰髁下,挾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髎下髎。故腰痛則中如張弓弩之弦也。如張弦者,言強急之甚。

白話文:

刺腰痛篇

人體活動,彎曲伸展、俯仰都依靠腰部,所以腰部生病大多疼痛。從足太陽經到奇經八脈都可能導致腰痛,可能是經脈經過的地方,也可能是經絡連結的地方,或是脈絡經過的地方,世人以為都屬於肝腎的病症是錯誤的。

足太陽經脈導致腰痛,會牽引到頸項、脊椎、臀部和背部,感覺沉重。(足太陽經脈,別向下至頸部,沿著肩膀內側,經過脊椎到達腰部中央,再向下貫穿臀部,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病症。註:新校正本云:「甲乙經貫臀作貫胂,刺瘧論注亦作貫胂,三部九候論注作貫臀。」)刺擊郄中穴(委中穴),也就是足太陽經的正經穴位,放血治療,春天則不放血。(委中穴在膝蓋後方彎曲處,膕窩中央,約莫動脈搏動處,是足太陽經脈進入的地方。刺入五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太陽經與腎經相通,腎氣在冬天最盛,而水氣在春天衰弱,所以春天不放血。)

少陽經脈導致腰痛,感覺像針刺皮膚一樣,持續不斷的疼痛,無法俯仰,也無法轉頭。(足少陽經脈,繞過髮際,橫向進入髖骨,所以會導致腰痛,感覺像針刺皮膚一樣,持續不斷的疼痛,無法俯仰。膽經(足少陽經)的經脈,起於目外眥(眼角外側),向上到達頭角,向下經過耳後,沿著頸部,經過手陽明經之前,到達肩膀,與手少陽經交會。其分支,從目外眥下方進入大迎穴,與手少陽經在肩下(鎖骨下)會合,經過頰車穴,向下經過頸部,與缺盆穴會合。所以無法轉頭。註:新校正本云:「甲乙經行手陽明之前,作行手少陽之前也。」)刺少陽經的成骨穴放血治療,成骨穴位於膝蓋外側突出骨頭的上端,夏天不放血。(成骨穴是指膝蓋外側下方,腓骨上端,兩塊骨頭相接處的凹陷處,可以容納一個手指。因腓骨構成膝蓋與股骨間的支柱,所以稱之為成骨。少陽經與肝經相通,肝氣在春天最盛,木氣在夏天衰弱,所以夏天不放血。)

陽明經脈導致腰痛,無法轉頭,轉頭時好像看到東西一樣,並且容易悲傷。(足陽明經脈起於鼻樑與額頭交界處,向下沿著鼻外側,進入上齒內,再出來環繞嘴唇,向下到達承漿穴,然後沿著下巴後方下緣,到達大迎穴。其分支,從大迎穴前方,向下到達人迎穴,沿著喉嚨,到達缺盆穴。又其分支,從胃下部開始,沿著腹部內側,到達氣街穴,然後與下肢的髀關穴相通,所以會導致腰痛且無法轉頭,轉頭時好像看到東西一樣。陽氣虛弱,所以容易悲傷。)刺陽明經的腓骨前三寸處放血治療,秋天不放血。(《內經》、《中誥流注圖經》中,陽明經的穴位俞穴主治,此腰痛者,皆刺腓骨前三寸處,也就是正三里穴。陽明經與脾經相通,脾氣在長夏(夏末秋初)最盛,土氣在秋天衰弱,所以秋天不放血。註:新校正本云:「甲乙經䯒作骭。」痏音委。)

足少陰經脈導致腰痛,疼痛會沿著脊椎內側蔓延。(足少陰經脈,向上經過大腿內側後緣,貫穿脊椎連接腎臟,所以會導致腰痛,疼痛會沿著脊椎內側蔓延。註:新校正本云:「全元起本脊內廉作脊內痛,太素亦同。此前少足太陰腰痛證,並刺足太陰法,應古脫簡也。」)刺少陰經的內踝上方二寸處放血治療,春天不放血,放血過多不可再次施針。(《內經》、《中誥流注圖經》中,少陰經的穴位俞穴主治,此腰痛者,應刺內踝上方,也就是復溜穴。復溜穴位於內踝後上方二寸,動脈凹陷處。刺入三分,留針三個呼吸時間,灸五壯。)

厥陰經脈導致腰痛,腰部感覺像拉緊的弓弦一樣。(足厥陰經脈,從陰部開始,環繞陰器,到達小腹部。其分支,與太陰經、少陽經在腰椎下方的橫突間會合,其穴位即中髎穴與下髎穴。所以腰痛時會感覺像拉緊的弓弦一樣。像拉緊的弓弦一樣,是指疼痛非常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