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71)

回本書目錄

外篇 (171)

1. 刺瘧篇

人郁不樂則嘆息,邪氣抑肝,故嘆息若死狀也。)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商丘主之。商丘在足內踝下微前,陷者中,足太陰經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按:脾經內主腸腹,故寒則痛,熱則鳴也。)腎瘧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大鐘主之。取如前足少陰瘧中法。按:本篇論瘧諸證,前後殊別,病本多端,其不同宜也。乃王氏之注穴俞刺灸,亦皆差別,其相同者,惟此腎瘧一則而已。詳求其義,差別者是則相同者非,蓋後證既與前異,則穴俞自應不同,何得仍如前法也。)胃瘧者,令人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胃熱脾虛,故善飢而不能食,食則支滿腹大也。是以下文兼刺太陰。

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厲兌、解谿、三里主之。厲兌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陽明井也。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壯。解谿在衝陽後三寸半,腕上陷者中,陽明經也。刺五分,留五呼,灸三壯。三里在膝下三寸,䯒骨外廉,兩筋肉分間,陽明合也。刺一寸,留七呼,灸三壯。

然足陽明取此三穴,足太陰刺其橫脈出血也。橫脈謂足內踝前斜過大脈,則太陰之經脈也。按:此注云解谿在衝陽後三寸半,氣穴論注二寸半,甲乙經作一寸半,當以甲乙為正。)

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緩者中風,大為氣實,虛者血虛。血虛氣實,風又攻之,故宜藥治以遣其邪,不宜針瀉而出血也。按:注以大為氣實,誤矣。大而有力乃為實,今大而兼虛,其為無力可知,故宜藥以補正而祛邪,不宜用針泄氣,更增其虛也。)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

(……先其發時,真邪異居,波隴不起,故可治。過時則真邪相合,攻之則反傷真氣,故曰失時。)

白話文:

[刺瘧篇]

人如果心情不好就會嘆氣,這是因為邪氣壓抑肝臟,所以嘆氣的樣子像快要死了一樣。

脾瘧這種病,會讓人覺得寒冷,肚子裡面疼痛,發熱的時候腸子裡會發出聲音,發出聲音後就會流汗,這時要針刺足太陰經的穴位(商丘穴是主要穴位。商丘穴在腳內踝骨下方稍微偏前的地方,凹陷處,屬於足太陰經。針刺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用艾灸三壯。說明:脾經主要管腸胃,所以寒冷時會疼痛,發熱時腸子會發出聲音)。

腎瘧這種病,會讓人覺得忽冷忽熱,腰背疼痛,翻來覆去,大便困難,眼睛頻繁眨動,手腳冰冷,這時要針刺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的穴位(大鐘穴是主要穴位。取穴方法和前面說的足少陰瘧的方法一樣。說明:本篇討論瘧疾的各種症狀,前後描述差異很大,病因也很多樣,所以治療方法應該有所不同。王氏的注解中穴位針刺和艾灸的方法也各有差別,只有腎瘧這一種方法相同。仔細研究其中的道理,有差別的地方才是正確的,相同的地方反而不對,因為後面的症狀既然和前面不同,穴位自然應該不同,怎麼能還用之前的方法呢?)。

胃瘧這種病,會讓人容易感到飢餓但又吃不下東西,吃了東西肚子會脹滿變大,這是因為胃有熱,脾虛弱,所以容易飢餓但又吃不下,吃了就肚子脹滿變大。因此,接下來會講到兼刺足太陰經。

要針刺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的橫向血管來放血。(……厲兌穴、解谿穴、足三里穴是主要穴位。厲兌穴在腳大拇指第二個腳趾的末端,距離指甲像韭菜葉的寬度,屬於陽明經的井穴。針刺一分深,留針一個呼吸的時間,用艾灸一壯。解谿穴在衝陽穴後面三寸半的地方,手腕上方凹陷處,屬於陽明經。針刺五分深,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用艾灸三壯。足三里穴在膝蓋下方三寸的地方,脛骨外側,兩塊肌肉之間,屬於陽明經的合穴。針刺一寸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用艾灸三壯。

足陽明經取這三個穴位,足太陰經則是針刺橫向血管放血。橫向血管指的是腳內踝骨前面斜著經過的大血管,屬於太陰經的經脈。說明:這裡的注釋說解谿穴在衝陽穴後面三寸半的地方,《氣穴論》的注釋說二寸半,《甲乙經》則說一寸半,應該以《甲乙經》為準確)。

如果瘧疾的脈象是緩慢而虛大,就應該用藥治療,不適合用針刺。(緩慢表示是中風,大表示氣盛,虛表示血虛。血虛氣盛,又受到風邪侵襲,所以應該用藥治療來驅除邪氣,不適合用針刺瀉血。說明:注釋認為大是氣盛,是錯誤的。脈象大而有力才是實證,現在大又虛,說明是無力的,所以應該用藥補正氣並驅除邪氣,不適合用針刺泄氣,反而會加重虛弱)。一般來說,治療瘧疾應該在它發作前像吃一頓飯的時間,才可以治療,過了這個時間就錯過時機了。

(……在發作前,正氣和邪氣分開,沒有波瀾,所以可以治療。過了發作時間,正氣和邪氣結合在一起,攻擊邪氣反而會傷害正氣,所以說錯過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