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69)
外篇 (169)
1. 刺瘧篇
此以針灸治瘧法也。然經止言刺某經,而穴俞補瀉之法,賴注言之甚詳,啟玄真足不朽矣。但前半既言足六經瘧,而後又出肝脾腎胃及心肺六瘧,參錯不齊,應綴集成篇者也。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足太陽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其支別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胂,過髀樞。故令腰痛頭重,寒從背起。按:三部九候論注與刺腰痛注貫胂俱作貫臀,又厥論注及甲乙經與此注俱作貫胂。胂,脊肉也。
臀,人身坐處肉也。臀與胂相去頗遠,未知孰是。)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熇熇,甚熱狀;暍暍,亦熱盛也。太陽不足,故先寒;寒極則生熱,故後熱也。按:熇音郝。暍音渴,)熱止汗出,難已,(熱生是為氣虛,熱止則為氣復,氣復而汗反出,此為邪氣盛而真不勝,故難已。按: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並甲乙、太素、巢元方並作先寒後熱渴,渴止汗出,與此文異。
」)刺郄中出血。(太陽之郄,是謂金門。金門在足外踝下,一名曰關梁,陽維所別屬也。刺三分,灸三壯。黃帝中誥圖經云委中主之,則古法以委中為郄中也。委中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足太陽之所入也。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按:新校正云:「詳刺郄中,甲乙經作膕中,今王氏兩注之,當以膕中為正。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按,解㑊解已見前。少陽,膽也,合於肝而主筋,病則筋不束骨,肢體為之懈惰也。少陽之病兼寒熱,而其脈則主半表半裡,故寒不甚熱不甚也。膽虛則驚而惡人,故又惕惕然也。注以寒熱不甚為解㑊,誤矣。
)熱多,汗出甚,(按:雖兼寒而熱較多,邪乘虛也。邪入肝膽則風動,故汗出甚也。)刺足少陽。(俠谿主之。俠谿在足小趾次趾岐骨間,本節前陷者中,少陽之滎。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陽虛則外先寒,陽虛極則復盛,故寒甚,久乃熱也。熱去汗已,陰又內強,陽不勝陰,故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也。
按:再言灑淅,狀寒甚也。)刺足陽明跗上。(衝陽穴也。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陽明之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心氣流於肺則喜,今脾臟受病,心母救之,火氣下入於脾,不上行於肺。又太陰脈支別者,從胃上膈注心中。
故令人不樂,好太息也。按:太讀作嘆。)不嗜食,多寒熱,汗出,(按:脾主運化,今既受邪,則滯膩而不知味,惟不知味,是以不嗜也。多寒熱,甲乙經作多寒少熱,與此文異。)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嘔,胃病也。胃與脾相配,邪既入脾,則氣及於胃,故善嘔。嘔則邪散,故衰也。
白話文:
刺瘧篇
本文論述針灸治療瘧疾的方法。經文中只提及刺哪條經脈,而穴位、補瀉方法則需參考註解,才能詳盡了解,可見註解的貢獻至關重要。但前半部分論述了六經瘧疾,後半部分又增加了肝、脾、腎、胃、心、肺六種瘧疾,內容安排略顯混亂,應重新整理編排。
足太陽經的瘧疾,會導致腰痛、頭重、寒意從背部升起(足太陽經脈從頭頂進入,連接腦部,再從頸後向下走,沿著肩胛骨內側,貼著脊椎到達腰部。分支從腋下左右分開,向下穿過臀部肌肉,經過大腿根部。因此會導致腰痛、頭重,寒意從背部升起。註:三部九候論注及刺腰痛注中,貫胂都寫作貫臀,而厥論注及甲乙經與本文註解則都寫作貫胂。胂指的是脊椎旁的肌肉,臀指的是人體坐著時接觸坐面的肌肉。臀與胂位置相差甚遠,難以判斷哪個說法正確)。先寒後熱,感覺身體發燙(熇熇:非常熱的樣子;暍暍:也是熱盛的樣子。太陽經氣不足,所以先寒;寒極則生熱,所以後熱。註:熇音郝。暍音渴。),熱退後出汗,病情難以痊癒(發熱是氣虛,熱退則氣復,氣復而汗出,這是邪氣盛而正氣不勝,所以難以痊癒。註:新校正本及甲乙經、太素、巢元方等著作中記載為「先寒後熱渴,渴止汗出」,與本文不同)。刺郄中穴位放血。(太陽經的郄穴是金門穴,位於足外踝下方,又名關梁,是陽維經的分支。刺入三分,灸三壯。黃帝內經中提到委中穴主治此病,可見古法以委中穴代替郄中穴。委中穴位於膝窩中央,約在腘動脈處,是足太陽經脈進入的地方。刺入五分,留針七呼,灸三壯。註:新校正本記載,甲乙經中將郄中穴寫作膕中穴,現今兩種說法都有,應以膕中穴為準)。
足少陽經的瘧疾,會導致全身肌肉鬆弛無力,寒熱都不明顯,害怕見人,見人時會感到心慌不安(註:肌肉鬆弛無力已在上文提及。少陽經屬膽經,與肝經相通,主司筋脈,生病則筋脈不能束縛骨骼,導致肢體鬆弛無力。少陽經的病症兼有寒熱,其脈象則半表半裡,所以寒熱都不明顯。膽虛則易驚恐而害怕見人,所以會心慌不安。註解將寒熱不甚解釋為肌肉鬆弛無力,是錯誤的)。發熱較多,出汗很多(註:雖然兼有寒症,但發熱較多,是邪氣乘虛而入。邪氣入侵肝膽則風氣活躍,所以出汗很多)。刺足少陽經。(俠谿穴主治。俠谿穴位於足小趾與次趾骨間,第一關節前凹陷處,是少陽經的滎穴。刺入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
足陽明經的瘧疾,會導致先寒後熱,寒意劇烈,持續很久才發熱,熱退後出汗,喜歡陽光和火光,感到舒適(陽氣虛弱,所以先寒;陽氣虛弱到極點則會反盛,所以寒意劇烈,持續很久才發熱。熱退後出汗,陰氣又內盛,陽氣不勝陰氣,所以喜歡陽光和火光,感到舒適。註:重複提到寒意劇烈,說明寒意非常明顯)。刺足陽明經跗部。(衝陽穴。位於足跗部向上五寸,骨間動脈上方,距陷谷穴三寸,是陽明經的原穴。刺入三分,留針十呼,灸三壯)。
足太陰經的瘧疾,會導致心情不好,經常嘆氣(心氣流向肺部則感到喜悅,現在脾臟生病,心臟(心母)來救治,火氣下降到脾臟,沒有上升到肺部。太陰經脈分支從胃部向上通過膈肌到達心臟。因此會心情不好,經常嘆氣。註:太讀作嘆)。不想吃東西,寒熱交替,出汗(註:脾臟主運化,現在生病了,則運化功能受阻,食物無法消化吸收,所以不想吃東西。寒熱交替,甲乙經記載為多寒少熱,與本文不同)。病情嚴重時會嘔吐,嘔吐後病情減輕(嘔吐是胃病。胃與脾臟相通,邪氣入侵脾臟,則影響胃部,所以會嘔吐。嘔吐後邪氣排出,所以病情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