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27)
內篇 (27)
1. 奇病論
奇者,非常之稱,言不可以經脈診治也。凡十則,各有精義,宜分別觀之。
白話文:
這裏講的「奇」,是指不一般的狀況,意思是說這些不能用一般的經脈診療方法來處理。總共有十種情況,每種都有其深刻的含義,應該分別仔細研究。
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重身,謂身中有身,則懷妊者也。喑謂不得言語也。妊娠九月,足少陰脈養胎。)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按:絕非斷絕,猶急也。脈,系胎胞之絡脈。謂至九月墮重,以致系胎之脈絡急絕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十月胎去,胞絡復通,腎脈上營,故復舊而言也。)
白話文:
黃帝問:有人懷孕,在懷孕第九個月時突然失語,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胎兒與子宮之間的絡脈阻塞了。
黃帝說:為什麼會這樣說?
岐伯說:胎兒的絡脈連接到腎臟,腎臟對應的少陰脈貫穿腎臟並連接到舌根,所以懷孕九月後胎兒掉落,導致連接胎兒的絡脈急劇阻塞,因而不能言語。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氣不在胃,故不妨於食也。灸之則火熱內爍,氣化為風,刺之則必瀉其經,轉成虛敗,故不可灸刺。是可積為導引,使氣流行,及以藥內消瘀稸則可矣。
白話文:
皇帝問:脇肋下方腫脹,氣往上逆,二三年都治不好,是什麼病?
岐伯答:病名叫做「息積」,這種病不影響吃飯,也不適合灸刺治療,必須累積導引和服藥,單靠藥物無法治好。(因為氣不在胃裡,所以不影響吃飯。灸的話,火熱會內部灼傷,氣會化成風;刺的話,一定會損傷經絡,導致虛弱衰敗,所以不能灸刺。這時可以先用導引的方式,讓氣順暢運轉,再用藥物內服消散瘀血,這樣就可以治癒。)
若獨憑藥,不能獨治之也。按:呼吸一止曰息,所謂氣息是也。數歲不已,必有致病之由。伯雖不言:要之非鬱怒傷肝,則必陰虛陽浮者也。治失其宜,以致留滯經絡,積久不愈,是名積息。今有似哮非哮,似脹非脹者是也。)
白話文:
如果只依靠藥物治療,不能根治。說明:呼吸停止叫做「息」,也就是氣息的意思。如果多年來都不能緩解,必定有致病的因素。伯雖然沒有說,但要點是如果沒有鬱怒傷肝,那必定是陰虛陽浮造成的。治療時如果方法不對,會導致氣血停滯在經絡中,時間久了就無法痊癒,這種情況就叫做「積息」。現在有一種疾病,它既像哮喘又不完全是哮喘,既像脹氣又不完全是脹氣的就是積息。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䯒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按:心之積名伏梁,而此亦名,是伏梁有二也。風者外來之邪,何以有根?蓋必自外而入,伏於臍之上下左右,故令環繞而痛。諸痛皆屬於木,木與風相應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有人身體大腿和臀部都腫了,而且肚臍周圍疼痛,這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這病叫做伏梁,是由風邪引起的。風邪進入大腸,侵襲肓臟。肓臟的本源在肚臍下方,所以肚臍周圍會疼痛。(註:心臟的疾病也叫做伏梁,而這裡也這麼叫,所以有兩種伏梁病。風邪是從外部侵犯的,為什麼會有根?大概是因為風邪從外部進入了肚臍上下左右的位置,所以才會環繞著疼痛。所有的疼痛都與肝臟相關,而肝臟與風邪相呼應。)
髀音彼,大腿骨。股,手足腨也。䯒音杭,足脛骨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以衝脈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其上行者,起於胞中,上出臍下關元之分,故動之則為水而澀溺也。動謂齊其毒藥而擊動之,使其大下也。此問答之義,與腹中論同,以其為奇病,故重出於此。
白話文:
-
髀(音同「彼」):大腿骨。股:手足上的肌肉。腨(音同「杭」):足脛骨。
-
這些部位不能亂動,不然會導致小便不通、四肢麻痺的疾病。
-
因為衝脈起源於腎臟下方,從氣街出來,向上走的脈絡,從子宮中發出,向上經過臍下關元穴的分界處,所以動它就會導致小便不通、四肢麻痺。
-
動它是指聚集毒藥攻打它,讓它大便通暢。
-
這個問答的道理,跟《腹中論》中的相同,因為這種病很特殊,所以特別把它寫在這裡。
按:致病有因,治法自異,苟失其宜,為害非細。如此一則,病起於風,故一身浮腫。由經入腑,大腸為肺之腑,其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病雖及腑,而臍下正當膀胱之分,故不可攻利,非如諸水腫之可以攻利也。
白話文:
說明:疾病的發生都有原因,治療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治療不當,後果就會很嚴重。像這樣的情況,疾病是由風邪引起的,所以全身浮腫。風邪從經絡侵入內臟,大腸是肺的腑臟,其本在臍下,所以圍繞著臍部疼痛。雖然疾病已經影響到腑臟,但臍下正對著膀胱的位置,所以不能採用攻利的方法,這與可以用攻利的方法治療的其它水腫不同。
然則動之既不可,而治之之法,伯又不言,豈此證真不可治者乎?曰:一身盡腫而環臍又痛,既屬於風,當是體虛之人,膚理不密,風邪乘虛而入於內,大腸合肺,肺合皮毛,脈來必沉。可用輕揚荊、桔之類以散其外,桑、杏、地骨、桂枝之類以通其內,肺與大腸之氣通,則風邪不能留而根拔矣。)
白話文:
既然不能運動,而治療的方法,書中又沒有說明,難道這種病症真的無法治療嗎?
答案是:全身浮腫,而且肚臍周圍疼痛,這是風邪入侵的症狀,通常是身體虛弱,皮膚腠理不夠緻密,風邪趁虛而入。大腸通肺,肺通皮膚,脈象一定會沉。可以使用一些輕揚的荊芥、桔梗等藥材來散發外邪,桑葉、杏仁、地骨皮、桂枝等藥材來疏通內邪。肺和大腸的氣機通暢了,風邪就無法停留,根源就能拔除了。
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以尺裡候腹中,故見尺中筋急,則必腹中拘急矣。色見,謂見於面部也。夫相五色者,白為寒,黑為寒,故二色見,病彌甚也。按:尺為腎,主水;肝為木,主筋。今尺脈數甚,是水虛不能養木,故令筋急而腹亦為之急。
白為金色,黑為水色,見白則金刑木,見黑則腎自病,故病必甚也。)
白話文:
皇帝問:有的人寸關尺脈脈象快速且多,筋脈緊張而明顯,這是什麼病?
岐伯答:這叫做疹筋病。這樣的人肚子一定會脹急,臉上出現白色或黑色的徵兆,則病情嚴重。
(以寸關尺脈象判斷腹中情況,所以看到尺脈筋脈緊張,那麼肚子一定會脹急。顔色徵兆,指的是臉上的顏色。根據五色診斷,白色代表寒,黑色也代表寒,所以這兩種顏色出現,病情會更嚴重。
註解:尺脈屬腎,主水;肝屬木,主筋。現在的脈象是尺脈快速且多,說明水液不足,不能滋養肝木,所以導致筋脈緊張,連帶肚子也跟著脹急。)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按:腦為髓之海,而腦實在頭之中。大寒入骨髓,則寒邪之氣,由標及本,上逆於腦而頭為之痛矣。齒者骨之餘,寒入骨,故亦痛。
齒寒亦痛,宜用桂、附、細辛,乃世盡以為火,而治之以寒涼者,誤矣。)
白話文:
黃帝說:有人得頭痛病,好幾年了還沒好,這是怎麼得的?叫什麼病?
岐伯說:可能是因接觸了極寒之氣,寒氣深入骨髓,而骨髓以腦髓為主,腦髓失常,所以會頭痛,牙齒也會痛,這種病叫「厥逆」。
黃帝說:好!(註:腦是骨髓的匯聚處,而腦位於頭部。極寒之氣進入骨髓,寒邪之氣就會從表及裡,逆行至腦部,頭就會因此疼痛。牙齒是骨骼的一部分,寒邪入骨,所以牙齒也會疼痛。)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癉,熱也。脾熱,則四臟同稟,故五氣上溢也。生因脾熱,故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按:口為食之門,其應屬脾。脾主為胃行津液,故津液在脾。
白話文:
黃帝問:有種疾病會讓人口裡發甜,它的病名是什麼?為什麼會得這種病?
岐伯答道:這是五臟之氣溢出的結果,叫做脾癉。(癉,指熱。當脾臟過熱時,其他四臟也會受到影響,導致五臟之氣上升溢出。由於脾熱是發病的根源,所以叫做脾癉。)五味入口後儲藏於胃中,脾臟負責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臟中,因此會導致人口中發甜。(注:口是飲食的入口,所以屬於脾臟的範疇。脾臟主要負責運行胃中津液,所以津液在脾臟中。)
脾多津液,則濕熱內盛,上溢於口而為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按:熱論篇曰:「食肉則復。」蓋肉味肥而厚,味厚者氣化為火,故內熱復起。甘性緩,緩則氣滯而守中,故中滿。
白話文:
脾氣如果太過濕熱,就會內熱上升到嘴巴而產生甜味。這也是肥胖的因素,這樣的人必定經常吃甜美肥膩的食物。肥膩的食物會令人內部產生熱氣,甜味會令人感到飽脹,所以他們的氣會向上溢出,轉變成消渴症。可以用蘭草來治療,以去除體內的陳舊之氣。(註:「熱論」篇說:「吃了肉之後症狀又會復發。」這是因為肉味肥厚,厚味會化為火氣,所以內熱又會復發。甜味性質緩慢,緩慢則氣滯於體內,所以會感覺飽脹。)
內熱中滿,蓄積之久,火炎水枯,消渴之證見矣。蘭性平淡,用以除陳,其力恐微。伯意蓋欲食甘美者,宜常服蘭以漸除陳積,否則必變而為消渴也。然此不過飲食致消之一端,其病猶易治。若夫腎虧水竭,虛火扇爍,上中下並消者,真惡候也。發,太素作致。消渴,甲乙作消癉。
並通。)
白話文:
內熱積聚於腸胃,時間一長,熱氣旺盛,津液耗竭,就會出現消瘦的症狀。蘭花性味平和,用於清除陳積,恐怕效果較弱。伯意大概是認為喜歡吃甘美的食物的人,應該經常服用蘭花來緩解清除陳積,否則必然會變成消瘦的狀況。但是這只是一個飲食引起消瘦的原因,這種病症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水腫嚴重,火氣旺盛,上下都消瘦的人,那就真的是病得很厲害了。發作,太素認為是太過虛弱所致。消瘦,甲乙本作為消癉。
帝曰:有病……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膽癉。(亦謂熱也。膽汁味苦,故口苦。)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靈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肝與膽合,氣性相通,故諸謀慮取決於膽。
白話文:
黃帝說:口苦的人,是什麼病?怎麼得的?
岐伯回答:這個病的名字叫膽癉。(也可以說是發熱。膽汁味道苦,所以口苦)
主導肝臟的器官是決斷者,也就是膽汁,而咽喉是它的助手。(《靈蘭祕典論》說:「肝臟是將軍之官,謀略思慮都由它決定。膽汁是決斷之官,決斷事務都由它產生。」肝臟和膽囊相連,氣性和功能相通,所以謀慮思考這些事情都取決於膽囊。
膽咽相應,故咽為之使焉。)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胸腹曰募,背脊曰俞。膽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門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按:膽主決斷,然過慮不決,則膽虛,而其味上溢於咽,口為之苦也。)
白話文:
膽囊和咽喉互相作用,所以咽喉受膽囊支配。這個人經常猶豫不決,導致膽氣不足,氣機上逆,嘴巴因此發苦。可用針灸治療膽經的募俞穴。(……胸腹部的穴位稱為募穴,背脊部的穴位稱為俞穴。膽經募穴位於乳頭下方、第二肋骨外側,期門穴下方五分。俞穴位於第十胸椎下方的兩側,左右相距各一寸半。注:膽主決斷,但過度思考而無法決斷時,膽氣會不足,其味道會上逆到咽喉,導致嘴巴發苦。)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是陽氣太盛於外,陰氣不足,故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髮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按:癃者數十溲,謂小便澀而頻數也。頸膺如格,胸喉氣不通也。人迎躁盛,胃脈太強。
白話文:
皇帝說:小便數量過多,一天可以排尿幾十次,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身體像火炭一樣發熱,脖子和胸部好像被什麼東西堵住了一樣,胃脈非常強,喘氣困難,氣息逆亂,這是氣血過剩的表現。(這是因為陽氣在體外過於旺盛,而陰氣不足,所以氣血過剩。)太陰脈如果細得像頭髮一樣,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這種病在哪裡?名字是什麼病?
(註解:癃者數十溲,是指小便困難且頻繁。頸膺如格,是指胸喉氣息不通。人迎躁盛,是指胃脈過於強盛。)
太陰細如髮,肺脈微弱欲絕也。)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關(按據病能論補)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帝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岐伯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白話文:
脈搏極細如髮,說明肺部氣脈極度衰弱,快要消失。岐伯說:這種病症在於太陰經,主要的病竈在胃部,而影響到了肺部,病名叫做「厥」,是一種不可救治的絕症。這便是所謂的「五有餘,二不足」。黃帝問道:「什麼是『五有餘,二不足』?」岐伯答道:「所謂『五有餘』,是指外邪之氣的五種屬性都過剩。所謂『二不足』,是指正氣的兩方面不足。現在,外邪的五種屬性過剩,而體內的正氣兩方面不足,因此患者的病情既不像表證也不像裡證,說明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了。」
(外五有餘者: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也。內二不足者:一病癃一日數十溲,二太陰脈微細如髮。夫如是者,謂其病在表,則內有二不足,謂其病在裡,則外有五有餘,表裡既不可憑,補瀉固難為法,故曰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按:凡言厥,言厥逆,俱是四肢逆冷及不省人事之稱,未便必死。
且帝問病狀,毫與逆冷之意無涉。予謂此言厥者,竭也。氣血兩竭,故諸證乖反,所以死不治也。)
白話文:
外有餘:
-
身體發熱像炭火
-
脖子和胸部感覺像被東西堵住
-
脈搏浮而數
-
氣喘
-
氣逆
內不足:
-
小便不通,一天憋尿數十次
-
太陰脈細弱如髮
如果出現這些症狀,表示疾病在表,但內部有不足;如果疾病在裡,則外部有餘,表裡難以判斷,治療上難以確定補瀉的方法,所以說這種情況是「不表不裡」,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註釋:
「厥」和「厥逆」都是指四肢冰冷和神志不清的症狀,並不一定表示死亡。
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按:巔,注作頂巔解,恐非是,疑即癲字之訛也。今世生而有癲疾者甚多,如五癇是也。帝不言其病狀何似,但言巔疾。
白話文:
唐堯問:人生而就有癲癇疾病的,這個病的名字叫什麼?它是怎麼得來的?岐伯答:這個病的名字叫做胎病,是在母親腹中時得的。母親當時受到很大的驚嚇,氣上衝而不下行,精氣一起停住了,所以導致孩子出生後發作癲癇。(注:巔,註解為頭頂,恐怕不是這個意思,懷疑是癲字的訛誤。現在出生就有癲癇病的人很多,比如五癇就是。)唐堯沒有說明這種病的症狀是什麼,只說癲癇。
岐伯對以得之母腹中時,有所大驚,其為癲癇明矣。若謂是頂巔之上有所疾苦,或腫或痛,或為瘡瘍,則又豈驚之所致,而岐伯之對為非,且亦非奇病而帝亦不必問也。)
白話文:
岐伯認為,癲癇的病因是胎兒在母親腹中時受到驚嚇。如果說癲癇是因為頭頂有疾病,像是腫脹、疼痛或潰瘍,怎麼會是受驚導致的?因此岐伯的說法是不對的。而且癲癇也不是什麼罕見的疾病,皇帝也不必特別詢問。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痝然謂面目浮起而色雜也。大緊謂如弓弦也。大即為氣,緊即為寒。寒氣內薄而反無病,與眾別異常,故問之也。)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白話文:
皇帝問:有一種病,發病時會水腫,按脈搏時發現脈搏又大又緊,身體沒有疼痛,體型也不會消瘦,但是食慾不振,食量減小,這種病叫什麼名字?「痝然」是指面部浮腫,面色蒼白;「大緊」是指脈搏跳動如弓弦一般。「大」表示氣,「緊」表示寒氣。寒氣侵入體內,反而出現沒有疼痛的症狀,與其他疾病表現不同,因此需要詢問。
岐伯回答:這種病發生在腎臟,叫做「腎風病」。腎風病會導致食慾不振,容易受驚嚇,受驚嚇後心氣衰弱,則會死亡。
帝曰:善!(按:言腎風之證,食雖少,猶可治也。若不能食而善驚,則木盛凌土,更且心氣痿弱,則火又不能生土,死無疑矣。)
白話文:
皇帝說:說得很好!(按:意思是說腎虛生風的症狀,即使吃得少,仍然可以治療。但若是不吃東西而且容易受到驚嚇,則木氣過盛壓制了土氣,而且心氣衰弱,水火不能相生,那幾乎是必死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