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26)

回本書目錄

內篇 (26)

36. 舉痛論

病之急而難忍者,痛也。痛各不同,故帝問其目而伯舉以相對。然本篇止以舉痛命名,而後半則更論九氣,其義特精,為醫家要旨。一篇兩義,前後絕不相符者,此論是也。

白話文:

  1. 在疾病中,最讓人難以忍受又緊急的,就是疼痛。疼痛的種類很多,因此黃帝詢問各種疼痛的狀況,岐伯一一說明。然而這篇論述只以「痛」來命名,後半部卻進一步討論九氣,這個概念非常精妙,是醫家重要的理論。一篇論述中包含兩個不相干的觀點,這是本篇論述的特點。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已。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按:厭為充足,言洞悉也。)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已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

白話文:

  1. 黃帝問道:「我聽說,善於瞭解天象的人,必定能驗證於人事;善於談論古事的人,必定能與今事相契合;善於理解人情的人,必定能徹底洞察自身。如果這樣,那麼就能消解疑惑,掌握規律,這便是真正的明智。」

    黃帝又問:「現在我向您請教,希望您能提出可以理解的言語、可見的現象、可觸摸的事物,驗證於自身並消除迷惑,您能說給我聽嗎?」

    岐伯拜了兩拜,低頭回答道:「您想問什麼方面的問題?」

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按:經脈者,氣血運行之道路,故言流行不止,環周不休,無病之人常如是也。若寒氣乘間而入於經脈之中,則氣血為之凝滯而痛矣。此粗舉痛之大概,多本於寒也。泣音澀。)

白話文:

  1. 皇帝說:我想知道,人體五臟突然疼痛,是什麼樣的因素造成的?岐伯回答說:氣血在經脈中不斷運行,循環不息。寒氣進入經脈後,氣血運行就會受到阻礙,停滯不通。寒氣積聚在經脈之外,就會導致血流不足;寒氣積聚在經脈之中,就會導致氣血不通暢。所以,才會突然出現疼痛。(註解: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通路,所以說氣血會不斷運行,循環不息,健康的人通常都是這樣。如果寒氣趁機進入經脈,那麼氣血就會凝滯,導致疼痛。這只是粗略地解釋疼痛的成因,大多數情況都是因為寒氣造成的。「泣」字在此處讀作「澀」。)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

白話文:

  1. 皇帝說:疼痛的症狀有的突然停止,有的疼痛劇烈不休,有的疼痛嚴重不能按壓,有的按壓後疼痛停止,有的按壓無效,有的呼吸喘動時疼痛應手而起,有的心臟和背部同時疼痛,有的脅肋和少腹部同時疼痛,有的腹痛延伸到陰部和大腿根部,有的疼痛持續數日形成積滯,有的突然疼痛至死但過一會兒又甦醒,有的疼痛同時會嘔吐,有的腹痛後來會腹瀉,有的疼痛而身體閉塞不通。

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按:脈,周身脈絡也。寒自皮毛而入,皮毛居脈絡之外,故云脈外。寒漸入內,筋脈縮急而痛者,肝之病也。肝為風木,治宜發散,得炅痛止者,寒氣散也。

白話文:

  1. 所有這些疼痛,都有不同的表現,如何區分呢?岐伯說:寒氣停留在脈絡之外,脈絡就會感覺寒冷,脈絡寒冷就會收縮蜷曲,收縮蜷曲就會脈絡緊張,脈絡緊張就會牽引小脈絡,所以會突然疼痛,發汗後疼痛就會立刻停止。(註:脈,周身脈絡。寒氣從皮毛進入,皮毛位於脈絡之外,所以說是脈外。寒氣如果深入內部,筋脈收縮緊張,導致疼痛,這是肝的疾病。肝屬風木,治療宜發散,發汗後疼痛停止的,就是寒氣散發出的緣故。)

寒則收引故縮急,熱則氣行故痛止也。踡音權。絀音屈。炅,居永切。)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按:才止復中,痛自延綿。)

白話文:

  1. 寒冷時,經脈收縮,所以疼痛會痙攣;炎熱時,氣血運行,所以疼痛會停止。因為寒氣較重,所以疼痛持續很久。(註:才剛停止,又遇到寒邪,疼痛就會持續不斷。)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而不可按也。(按:內素有熱,外適感寒,寒熱交爭,血氣潰亂,此痛之實者。所宜分解者,一段兩義,蓋微甚之分也。注云:「脈既滿大,血氣復亂,按之則邪氣攻內,故不可按。」內攻之解甚確。)

白話文:

  1. 當寒邪入侵經脈時,會與人體的陽氣發生衝突,導致經脈脹滿。經脈脹滿就會產生疼痛,並且不能按壓。寒邪滯留時間較長,陽氣從上部開始升發,導致脈搏又大又快,氣血混亂,因此疼痛更加劇烈,仍然不能按壓。(註:患者體內原有熱氣,而外感寒邪,寒熱交爭,氣血混亂,這纔是導致疼痛的根本原因。應當分清寒熱虛實,文中兩句話描述了不同的病情程度。注中提到:「脈搏既脹又大,氣血又混亂,按壓時邪氣會向內攻,所以不能按。」這種解釋對於「內攻」的理解很準確。)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膜謂膈間之膜,原謂膈肓之原。按: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按之則氣流動而血運行,故痛止,然不按則又復痛矣。注以血不得散,專指膈膜之中小絡脈內血,誤矣。)

白話文:

  1. 寒氣停留在腸胃之間,橫膈膜的下方,血液無法流散,小血管急劇收縮,所以會疼痛。按壓疼痛處,血液和氣就會散開,因此按壓後疼痛會停止。(「膜」是指橫膈膜中間的薄膜,「原」是指橫膈膜旁的幽門。「按:血液遇熱則流動,遇冷則凝固,按壓時會使氣血流動,所以疼痛停止,但如果停止按壓,疼痛又會復發。注釋中指血無法流散,專指橫膈膜中細小血管中的血液,這是錯誤的。)

寒氣客於挾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按:按摹之力,但及浮淺,深則不能。挾脊者,背也。人身之中,惟背厚而深,故雖按無益也。注以挾脊為督脈太陽,誤矣。夫督脈太陽果痛,其經頗淺,汗之足矣,何得言深。今言按者,但指背肉言也。)

白話文:

  1. 如果寒氣停留在背部兩側的經絡深處,按壓時無法觸及,所以按壓也沒有用。(按:按壓的力量只能觸及淺表部位,無法達到深處。背部兩側是指背部,人體中只有背部厚實而深。因此,即使按壓也沒有用。註解中將「挾脊」指為督脈和太陽經是錯誤的。如果是督脈和太陽經疼痛,它們的經絡位置較淺,只要發汗就可以,何必說疼痛很深呢?現在所說的「按」只針對背部肌肉。)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衝脈,奇經脈也。關元,穴名,在臍下三寸。言起自此穴,即隨腹而上,非生出於此也。其本生出,乃起於腎下也。按:氣因之,謂脈不通而氣亦因之不行也。蓋氣隨脈而動,潛移默運,無形無跡。今寒客衝脈,脈閉氣壅,吸吸內動,有形可跡,故云喘動應手也。)

白話文:

  1. 寒冷之氣侵犯衝脈,衝脈起源於關元穴,沿著腹部向上行。當寒氣侵犯時,衝脈便不通暢。衝脈不通暢,氣血也無法順利運行。所以,一觸摸就會發現呼吸急促。

    (衝脈是奇經八脈之一。關元是穴道名稱,位於肚臍下方三寸處。文中所說的「起於關元」,是指衝脈沿著腹部向上運行,並不是從關元穴生出來。衝脈真正的起源是在腎臟下方。

    「氣因之」,意思是脈絡不通暢,氣血也因此無法順利流通。氣隨脈而動,潛移默化,無形無跡。現在寒氣侵犯衝脈,脈絡閉塞,氣血壅塞。呼吸雖然發生在體內,但可以看得出來,因此稱作「喘動應手」。)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背俞謂心俞,亦足太陽脈也。夫俞者皆內通於臟,故曰其俞注於心,相引而痛也。按之則溫氣入,溫氣入則心氣外發,故痛止。)

白話文:

  1. 寒氣停留在背部的經脈上,就會導致經脈受損,經脈受損就會導致氣血虛弱,氣血虛弱就會疼痛。這些經脈與心臟相通,所以會相互影響而疼痛。用手按壓時,熱氣會到達,熱氣到達後疼痛就會停止。(背俞穴指的是心俞穴,也是足太陽經的穴位。俞穴都與內臟相通,所以說這些經脈與心臟相通,相互影響而疼痛。按壓時,溫暖的氣會進入,溫暖的氣進入後,心臟的氣就會向外發散,所以疼痛就會停止。)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矣。(厥陰者,肝之脈,入髦中,環陰器,抵少腹,上貫膈,布脅肋,故曰絡陰器,繫於肝,脈急引脅與少腹痛也。)

白話文:

  1. 寒氣入侵肝經。肝經循行陰部,連接著肝臟。寒氣入侵經脈,會導致血脈阻塞,經脈緊縮,所以胸肋部和少腹部會相互牽引疼痛。(肝經是肝臟的經脈,進入生殖器,環繞陰部,到達少腹部,上穿橫膈,分佈在胸肋部,所以稱為連接陰部,與肝臟相連。經脈緊縮會牽拉胸肋部和少腹部疼痛。)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亦厥陰肝脈之氣也。以其脈循陰股,入髦中,環陰器,上抵少腹,故云。)

白話文:

  1. 寒氣停留在小腸與腹膜之間,阻滯在血液中,血液無法流入大血管,血氣滯留無法運行,所以積存起來形成宿疾。(意思是說,血液被寒氣凝固,因此形成積疾。)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言血為寒氣之所凝結而乃成積。)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言臟氣被寒擁冒而不行,氣復得通則已也。按:五臟本陰,更得寒氣,陰凝之極,四肢逆冷,以致嘔吐,故云厥逆上泄也。然是病也,純陰無陽,陰氣獨治,而反言竭者,盛極氣盡而無餘也。氣復則生者,人生於陽而死於陰也。)

白話文:

  1. 寒氣侵犯五臟,導致氣血逆流、嘔吐,陰氣衰竭,陽氣無法進入體內,因此突然死亡,失去意識,如果體內的氣血恢復正常,就能夠活過來。(意思是五臟的氣被寒氣阻滯而不能運轉,如果氣血恢復通暢就會康復。按:五臟本屬陰,加上寒氣的侵襲,陰氣凝固到極致,四肢逆冷,導致嘔吐,所以說氣血逆流、嘔吐。但是這種疾病是純陰無陽,陰氣獨盛,反而說陰氣衰竭,是因為陰氣過盛,盛極而衰,氣盡而無餘。氣血恢復就能活過來,這是因為人生於陽而死於陰。)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按:寒入腸胃,抑陽於下,寒熱交爭,故痛。然寒入自外,不能久停,故又欲上出而嘔也。)

白話文:

  1. 寒氣侵入了腸胃,導致氣血逆行上衝,所以會疼痛並嘔吐。(註解:寒氣進入腸胃,壓制下焦的陽氣,寒熱交爭,所以疼痛。但寒氣是從外部侵入的,不能在體內停留太久,所以又會上衝而嘔吐。)

寒氣客於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按:小腸者,受盛之腑,主瀉而不藏,更受客寒,不能停蓄,故令大便泄利而腹痛,然要之寒亦隨泄而去也。)

白話文:

  1. 寒氣入侵小腸,……無法聚集,所以造成腹瀉腹痛。(按:小腸是儲藏和消化器官,負責排除而不是儲存,如果受到寒氣入侵,無法留存寒氣,就會導致腹瀉和腹痛,不過隨著腹瀉,寒氣也會排出體外。)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按:以前十二則,皆言痛本於寒,而此一則,言熱痛也。熱氣蓄於小腸,小腸者火之腑,火閉於內,二便不通,故云堅干。堅者,大便燥結;乾者,小便癃澀也。此痛之實者,所當通利者也。)

白話文:

  1. 熱氣停留在小腸,導致小腸疼痛。如果熱氣過旺,會使大便乾結,小便困難,因此疼痛而閉塞無法暢通。(注:十二種疼痛的症狀中,都說疼痛是由於寒氣造成的,而這一條則說疼痛是由於熱氣造成的。熱氣積聚在小腸,小腸是火氣的來源,火氣閉塞在內部,大便和小便就無法排出,所以說大便乾結。乾結的,是形容大便乾燥堅硬;乾澀的,是形容小便不暢。這種疼痛是由於實證引起的,需要採取通利的方法治療。)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岐伯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謂面上之部分。)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按:有諸內者形諸外,自然之理也。內熱則色黃赤,然亦有陰虛陽浮而火上升於面者。內寒則色白,然亦有火鬱於內而色反清冷者。

白話文:

  1. 皇帝說:你所說的「看相就能知道」容易理解,但是「觀察就能看到」怎麼解釋呢?

    岐伯說:五臟六腑雖然各有位置(指臉上的區域),但從它們的顏色變化也可以看出端倪。如果是黃色或紅色,表示體內有熱;白色表示體內有寒;青色或黑色表示疼痛。這就是所謂的「觀察就能看到」的意思。(註解:內在疾病會反映在外部,這是自然規律。內熱則面部發黃發紅,但也可能是陰虛陽浮,火氣上炎至面部的緣故。內寒則面部蒼白,但也可能是火氣鬱結於內,面部反而顯得清冷。)

內痛則色青黑,或亦有驚怒傷肝而色青,血動客忤而色黑,或不盡兼有痛者。岐伯所對,言其常而已。若夫病之變化,學者不可執一也。)

白話文:

  1. 內臟疼痛時,面色會發青發黑。有時,是驚嚇憤怒損傷肝臟導致面色發青;血液運行不暢,受到阻礙而導致面色發黑。也有些情況同時兼有疼痛。岐伯的回答,只是說明瞭常見的情況。如果遇到疾病的變化,學習醫術的人不能死守一種說法。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按:堅謂脈強硬,不柔和也。血謂失血。陷下,氣下脫也。失血氣脫,皆大虛之候,而脈反強硬,是脈病不相應也。病脈甚多,此姑舉其一二端耳。)

白話文:

  1. 皇帝問道:如果脈象能夠觸摸到,那該怎麼辦?

    岐伯回答說:觀察患者主病的脈象,如果脈象堅硬,而且有失血和氣血下陷的症狀,都可以觸摸到。

    (註解:堅是指脈象強硬,不柔和。血是指失血。陷下是指氣血下脫。失血氣脫都是身體極度虛弱的徵兆,但脈象卻反而強硬,這是不相應的病脈。病脈有很多種,這裡只是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氣之為用,虛實、逆順、緩急皆能為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按:太素驚作憂,非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白話文:

  1. 皇帝說:好啊!我知道所有疾病都是由氣產生。(氣的作用,虛實、逆順、緩急都可以引起疾病。)憤怒時,氣往上走;高興時,氣緩和;悲傷時,氣消散;恐懼時,氣往下走;寒冷時,氣收縮;炎熱時,氣散發;驚嚇時,氣混亂;勞累時,氣耗盡;思考時,氣凝聚。九種不同的氣,會產生哪種疾病呢?(注:太素將「驚」寫成「憂」,這是錯誤的。)岐伯回答:憤怒時,氣逆流,嚴重時會嘔血和腹瀉,所以是氣往上走。

(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氣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飧泄也。何以明其然?怒則面赤,甚則色蒼。)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按:心遂所欲,則氣必通達,而不能矜慎,勢且流於懈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按:心有哀慼則悲,悲雖屬肺而原於心,故悲則心系急,急則氣斂澀而不外達,故令肺葉脹起,而上焦不通,榮衛不行。布者,脹也。

白話文:

  1. 生氣時,陽氣會逆流上升,肝氣會侵犯脾臟,嚴重時會嘔血和腹瀉。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生氣時臉會發紅,嚴重時臉色會發青。

    喜悅時,氣血調和,精神舒暢,氣血運行通暢,所以氣息也會緩和。(註:當人心裡滿足時,氣血自然通達,而不能謹慎嚴肅,難免會變得鬆懈。)

    悲傷時,心神鬱結,肺部氣機閉塞,上半身不通暢,氣血不流通,熱氣積聚在身體內部,所以氣息會消沉。(註:悲傷來自於心中哀傷,悲傷雖然歸屬於肺,但根源在於心,所以悲傷時心神鬱結,鬱結則氣息收斂不暢,無法外達,導致肺部氣機受阻,上半身不通暢,氣血無法運行。布,意為脹大。)

舉者,起也。肺司上焦而主氣也。肺既主氣,性實畏火,氣不外達,則熱內爍金,肺氣痿弱而消散矣。注言布蓋大葉,殊不可曉。)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下行矣。(按:恐者,畏懼也。卻者,退縮也。恐則神不勇往而退卻,精氣餒弱,上閉下脹,抑而不伸,氣故下而不上也。

白話文:

  1. 「舉」字的意思是「抬起」。肺臟負責上焦,主導氣。肺臟既然主導氣,性質屬實畏懼火,如果氣不能向外宣發,就會導致內熱灼金,肺氣虛弱而消散。(說肺葉布蓋大葉,實在難以理解。)恐懼就會導致精氣衰竭,衰竭就會導致上焦閉塞,閉塞就會導致氣體迴流,迴流就會導致下焦脹氣,因此氣就會往下走。(註:恐,指恐懼。卻,指退縮。恐懼就會導致精神不勇往直前而退縮,精氣衰弱,上焦閉塞,下焦脹氣,壓抑而不舒展,氣所以往下走而不往上走。)

王本「氣不行」,按新校正作「氣下行」,是也,從之。)寒則腠理閉,榮衛不行,故氣收矣。(腠謂津液滲泄之所,理謂文理逢會之中,閉謂密閉,氣謂衛氣,行謂流行,收謂收斂也。身寒則衛氣沉,故皮膚文理及滲泄之處,皆閉密而氣不流行,衛氣收斂於中而不發散也。

白話文:

  1. 王註解:「氣不行」,按照新校正本應作「氣下行」。這解釋是正確的,所以採用。感到寒冷時,皮膚腠理會閉合,氣血運行不暢,所以氣就會收斂。(腠理是指水分滲出和排泄的部位,文理是指筋肉紋路的交會處,閉合是指緊密閉合,氣是指衛氣,運行是指流動,收斂是指收縮。身體感到寒冷時,衛氣就會下沉,所以皮膚的紋理和滲出部位都會緊密閉合,衛氣也不再運行,而是收斂在身體內部,不能向外發散。)

按:王本「氣不行」,甲乙經作「榮衛不行」是也,從之。)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人在陽則舒,在陰則慘。故熱則膚腠開發,榮衛大通,津液外滲而汗大泄也。)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按:形容盡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白話文:

  1. 注:王本的「氣不行」改為甲乙經的「榮衛不行」,從之。)熱的時候,皮膚組織就會打開,榮衛(氣血)暢通,會大量出汗,所以元氣也會流失。(人在陽光下會舒展,在陰影下會萎縮。所以炎熱時,皮膚組織會打開,榮衛暢通,體液會出滲,而大量出汗。)驚嚇的時候,心神無所依靠,精神無所歸屬,思慮不定,所以元氣會混亂。(注:形容精力消耗殆盡的樣子。)勞累的時候,喘息出汗,外耗內虛,所以元氣會耗盡。

(外內皆逾越於常紀,故氣耗損也。)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繫心不散,故氣亦停留。按:王本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甲乙經「歸正」二字作「止」,字,是也,改從之。)

白話文:

  1. (如果人的身體狀況超出正常範圍,就會導致氣血耗損。)思考時,心神會集中在某個事物上,氣血就會停留而不運行,導致氣血鬱結。(心神不能散開,所以氣血也會滯留。註:王氏版本中寫作「神有所歸」,表示氣血停留而不運行。甲乙經中「歸正」二字寫作「止」,這個字是對的,所以這裡採用這個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