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21)
內篇 (21)
1. 移精變氣論
篇中專論脈色,而末則歸重於一。一者,神也。謂色為外候,脈為內候,神則攝乎內外之間,脈色得之則善,失之則凶,治病之要,惟此而已。篇中以移精變氣為名者,蓋由帝問古用祝由治病以移易精氣,而即以引端之辭為名也。景岳註解明暢,故採錄之。
白話文:
言語和文字之間的轉換稱為「轉換」。
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移謂移易,變謂變改,皆使邪不傷正,精神復強而內守也。按:張景岳曰:「上古以全德之世,邪不能侵,故凡有疾病,惟用祝由而已,以其病不甚而治亦易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古代治療疾病,只是通過改變精神和氣血,就可以用祝禱和巫術來治癒。當今世上的治病方法,用毒藥治療內在,用針灸和砭石治療外在,有的治癒了,有的卻沒有治癒,這是為什麼呢?(「移」指轉移,「變」指改變,都是讓邪氣不傷害正氣,精神恢復強健而內守。按:張景嶽說:「上古時代人德性完美,邪氣不能侵犯,因此凡是疾病,只用祝禱和巫術就可以治癒,因為疾病不嚴重,治療起來也容易。
按明制醫術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小方脈,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傳,惟民間尚有之。祝,之救切。」)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白話文:
根據明朝的制度,醫術分為十三科:大脈、小脈、婦科、傷寒科、瘡瘍科、針灸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接骨科、金針科、按摩科、祝由科。如今按摩科和祝由科已經失傳,只有民間還有一些人懂得。祝,讀作"之救切"。
岐伯回答說:古代的人生活在動物之間,他們以活動來躲避寒冷,在陰涼的地方居住來避暑,內心沒有牽掛,外表沒有官宦的形狀,這是他們心境平和、邪氣難以侵襲的時代。因此,毒藥無法治療他們的內臟,針灸也無法治療他們的外部,所以只能通過祝由來移精氣。
(古者巢居穴處,夕隱朝遊,禽獸之間,斷可知矣。然動躁陽盛,故身熱足以禦寒:涼氣生寒,故陰居可以避暑。夫志捐思想,則內無眷慕之累;心亡願欲,故外無伸宦之形。靜保天真,自無邪勝。是以移精變氣,無假毒藥,祝說病由,不勞針石而已。按:張景岳曰:「伸,屈伸之情。
白話文:
古時候的人居住在巢穴中,傍晚休息,清晨活動,與禽獸相處,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活動多,陽氣旺盛,所以身體發熱可以抵禦寒冷;涼氣產生寒冷,所以居住在陰暗之地可以避暑。人的意志和思考拋棄掉,那麼內心就不會被留戀牽絆;心中沒有願望和慾望,所以外表也不會有追求功名利祿的行為。保持安靜,保護天性,自然沒有邪氣可以勝過。因此,轉化精氣,不需要藉助毒藥,祝告、說明疾病的成因,不需要針灸藥石的方法。
張景嶽註解:
「伸」指伸展、屈伸的情感。
宦,名利之累。內無眷慕,外無趨求,故曰恬憺之世。祝,咒同。由,病所從生也。故曰祝由。」)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逆從,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孔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白話文:
祝 祝,咒也。由,病所從也。故曰祝由。西,方也。從,也。祝,咒也。祝,也。患,病也。由,方也。故曰祝由方也。方,方也。恆,常也。祝,祝也。患,病也。由,恆也。祝,恆也。患,病也。由,恆也。病,恆也。患,恆也。恆,恆也。患,恆也。恆,恆也。患,恆也。恆,壽也,祝。祝,生也。 由,恆也。恆,恆也。壽也,恆。祝,恆也。懲其。
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按:日月之光,有目共見,此問治病之要,欲求顯而易見也。)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先師之所傳也。(上帝,上古之帝。先師,岐伯祖世之師僦貸季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脈色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
白話文:
皇帝說:「很好!我想親臨病人牀前,觀察病人生死變化,以解決心中的疑慮。我想知道治療疾病的要訣,就像太陽和月亮的光芒一樣,希望能聽您說明。」(按:太陽和月亮的光芒,人人都看得到。這裡詢問治病的要訣,希望得到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岐伯回答:「觀察病人外觀氣色和脈象,是上天所重視,也是我們祖師所傳承的學問。」(上天,這裡指上古時期的皇帝。祖師,指岐伯祖先的老師僦貸季。)上古時期,上天讓僦貸季整理脈象和氣色的知識,並且使它們與五行(金木水火土)、四季、八風、六合的運作相結合,永遠遵循自然規律。
(按:張景岳曰:「理色脈,察內外之精微也。通神明,色脈辨而神明見也。色脈之應,無往不合,如五行之衰王,四時之往來,八風之變,六合之廣,消長相依,無不有常度也。」)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按:張景岳曰:「五行四時八風之氣,迭有盛衰,則變化相移,色脈隨之而應,故可以觀其妙,知其要。
白話文:
(註:張景嶽說:「審視面色和脈象,能察覺內外微妙的變化。通達神明,面色和脈象辨別清楚,神明之理就能彰顯。面色和脈象的反應,無一不符合規律,就像五行消長、四季更替、八風變化和天地遼闊,它們相互依存,盛衰交替,都有著一定的法則。)通過觀察面色和脈象的變化了解它們的奧妙,從而掌握關鍵。要了解其中的關鍵,就要從面色和脈象入手。(註:張景嶽說:「五行、四時、八風各有盛衰,不斷變化,面色和脈象也就隨之變化,所以可以觀察它們的變化了解其中的奧妙,掌握關鍵。)
凡人之五臟六腑,百骸九竅,脈必由乎氣,氣必合乎天,雖其深微難測,而惟於色脈足以察之,故曰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按:張景岳曰:「色分五行,而明晦是其變,日有十二干,而陰晴是其變,故色以應日。脈有十二經,而虛實是其變,月有十二建,而盈縮是其變,故脈以應月。
白話文:
每個人的五臟六腑、百骨九竅,其脈絡都由氣所貫通,氣必定與天地相應。雖然這些深奧微妙難以測量,但只要觀察人的面色和脈象,就能夠察覺。所以說,想要知道健康的關鍵,就在於觀察面色和脈象。
面色與太陽相應,脈象與月亮相應。時常揣摩這些規律,就能夠掌握其關鍵所在(註:張景嶽說:「面色分屬五行,而明暗是其變化,太陽有十二干支,而陰晴是其變化,所以面色與太陽相應。脈象有十二經脈,而虛實是其變化,月亮有十二建,而盈虧是其變化,所以脈象與月亮相應。」)
常求色脈之要,則明如日月,而得其變化之要矣。」)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按:脈隨時而應於內,色應脈而形於外,色脈相應,死可遠而生自近矣。惟古帝知之,故能卻老全形,動合神明,而養生之道獨全也。
白話文:
如果經常探求望診和脈診的要點,就能像日月一樣清晰,領悟其中的變化規律。人的面色變化,會隨著季節脈象變化而變化,這是上天所珍視的,能夠與神明合一。這樣就能遠離死亡,靠近生命,生命的道路得以延長,這就稱為聖王之道。(註解:內在的脈象會隨著時節而變化,面部氣色會根據脈象而表現在外表上,氣色與脈象相呼應,就可以遠離死亡,靠近生命了。只有上古聖王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能夠延緩衰老,保全形體,行為符合神明,才能讓養生的方法保持完整。)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八風,八方之風。五痹,謂皮肉筋骨脈之痹也。按:張景岳曰:「中古之治病,必病至而後治之,其治也先以湯液。湯液者,五穀所制而非藥也。服之十日而八風五痹之病可以去矣。
白話文:
在中醫的古代,治療疾病的方法是等到病症出現後再施治。用一種叫「湯液」的藥方,服用了十天後,可以去除八風*五痹**等疾病。如果十天後還沒有好轉,則使用草蘇和草荄的莖葉(及根莖)來輔助治療。症狀和病因都得到解決後,邪氣自然就會被制服。
*八風:八方的風氣。 **五痹:指皮、肉、筋、骨、脈的痹症。
使十日不已,則治以草蘇草荄之枝。蘇,葉也。荄,根也。枝,莖也。根枝相佐,故云本末為助,即後世之湯劑也。病原為本,病變為標,得其標本,邪無不服。此中古之治,雖不若上古之見於未然,而猶未若後世之誤也。荄音該。」)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
白話文:
如果病症在十天後仍未改善,則使用草蘇草荄的枝。蘇指葉子,荄指根部,枝指莖。根和枝互相配合,所以說本末相助,這就是後世的中藥湯劑。病因是根本,病變是表現出的症狀,找到病因和症狀,沒有什麼邪氣不能被制服的。這是中古時期的治療方法,雖然不如上古時期的「上工醫未病」,但也比後世錯誤的治療方法要好。荄讀作「該」。暮世(晚期)的治療方法則不同,不根據四季的變化,也不考慮日月時辰。
不審逆從。(四時之氣各有所在,不本其處而即妄攻,是反古也。四時刺逆從論曰:「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當各隨其所在而闢伏其邪爾。不知日月者,謂日有寒溫明晦,月有空滿盈虧也。八正神明論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白話文:
避免逆反時令。不同季節的氣機各有其所在,不能違背其運行規律而妄自進攻,那是違背自然法則的。四時刺逆從論中說:「春天氣機在經脈中,夏天氣機在孫絡中,長夏氣機在肌肉中,秋天氣機在皮膚中,冬天氣機在骨髓中。」應該根據氣機所在的位置而展開治療。
不瞭解日月運行規律的人,是指日有寒熱、明暗,月有空缺、盈滿、虧損的變化。八正神明論中說:「凡是針刺治療,一定要等待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穩定後,才能進行。」
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盛,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故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白話文:
因此,天氣溫暖陽光普照時,人體血液溫暖液態,衛氣上浮,所以容易出血,氣血也容易運行;天氣寒冷陰沉時,人體血液凝固阻塞,衛氣沉降。月亮初生時,血氣開始充盈,衛氣開始運行;月亮圓滿時,血氣旺盛,肌肉堅實;月亮虧空時,肌肉消瘦,經絡空虛,衛氣離散,形體孤獨。所以要根據天氣狀況來調養血氣。因此,天氣寒冷時不要放血,天氣溫暖時不要生疑,月亮初生時不要瀉血,月亮圓滿時不要補益,月亮虧空時不要治療,這就是根據時令來調養。
」此之謂也。不審逆從者,謂不審量其病可治與不可治也。按:張景岳曰:「按太僕引經注此,其說雖是,而殊有未盡者。如不本四時,則有不知運氣之盛衰,陰陽之消長。故好用溫熱者,忘天地之赫曦;專用寒涼者,昧主客之流衍。五音皆有宜忌,胡可視為泛常。故五常政大論曰:『必先歲氣,無伐無和。
白話文:
這種病就是這種情況。所謂「不審逆從」,意思是沒有仔細考慮病症是否可以治療。按:張景嶽說:「太僕引用經典註釋這一段話,雖然說得對,但還有不足之處。例如,如果不依據四時季節,就不知道氣候盛衰、陰陽消長的變化。所以常常使用溫熱藥的,忘記了天地光明昌盛; 專門使用寒涼藥的,忽略了主客之間的變化。五音都有適宜和忌諱的,怎麼能視為平常呢? 因此,《五常政大論》說: 『必須優先考慮一年的氣候變化,不要過分採取攻擊或調和的方法。
』設不知此而犯之,如抱薪救火,因雪加霜矣。如不知日月,王注即以日月為解。然本篇所言,原在色脈。故不知色脈,則心無參伍之妙,診無表裡之明。色脈不合者,孰當舍證而從脈;緩急相礙者,孰當先此而後彼。理趣不明,其妄孰甚。此色脈之參合,必不可少,故云日月也。
白話文:
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道理而做錯事,就像抱著柴火救火,讓雪上加霜。如果不懂得日月(色脈)的關係,就不能準確診斷病情。因為本篇所討論的是色脈,不懂得色脈的關係,心中就沒有對症下藥的妙法,診斷也無法辨別表裡虛實。色脈不符時,不知道該捨棄症狀依據脈象,還是脈象緩急不一時,不知道該先治這個再治那個。道理不明,錯誤就大。因此色脈的配合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把它比喻為日月。
又若不審逆從,則有氣色之逆從,如玉版論要曰:『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有四時脈息之逆從,如平人氣象論曰:『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玉機真臟論曰:『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也。
白話文:
如果不能辨別出脈象的順逆,就要根據氣色來分辨。就像《玉版論要》中所說的「氣色表現於上下左右,各有其所在。向上運行叫逆,向下運行叫從。女性以右為逆,以左為從。男性以左為逆,以右為從」。
此外,脈象也有四季順逆之分,就像《平人氣象論》中所說的「脈有四季順逆之別,無明顯形狀差別,春夏之脈應當沉細,秋冬之脈應當浮大,稱為逆四時」。
《玉機真臟論》說:「所謂逆四時,是指春季脈當取肺脈,而得浮脈;夏脈當取肝脈,而得沉脈;秋脈當取心脈,而得沉絕脈;冬脈當取腎脈,而得沉微脈,都稱為逆四時。」
』有脈證之逆從,如平人氣象論曰:『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又玉機真臟論曰:『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也。』有治法之逆從,如至真要大論曰:『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白話文:
古文:
『有脈證之逆從,如平人氣象論曰:『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又玉機真臟論曰:『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也。』
有些脈象表現與病情相反,例如:《平人氣象論》中提到:「風熱病(症狀發熱、頭痛、口渴)但脈搏卻很緩和;泄瀉病(症狀腹瀉、脫肛)但脈搏卻很強盛;氣血虛弱但脈搏卻很虛弱;疾病在體內深層但脈搏卻表面緊實。」這些情況都很難治療,稱為「反四時」。
此外,《玉機真臟論》也提到:「熱病但脈搏卻很緩和;泄瀉病但脈搏卻很粗大;血脫病(症狀出血)但脈搏卻很強盛;疾病在體內深層但脈搏卻很堅實;疾病在體表但脈搏卻不堅實。」這些情況也都很難治療。
古文:
有治法之逆從,如至真要大論曰:『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有些治療方法也與病情相反,例如:《至真要大論》中提到:「有些疾病需要採取相反的治療方法才能治癒,有些疾病需要順應病情治療才能治癒。」
逆,正順也。若順,逆也。』又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又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五常政大論曰:『強其內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假者反之。』是皆逆從之道,醫所最當潛心者。若不明四時脈證之逆從,則不識生死之理,而病必多失。
白話文:
「逆」,就是正順的意思。順的話,就是逆。又說:「微小的症狀用逆法治療,嚴重的症狀順應而治。」還有說:「逆證採用正治,順證採用反治,少證用少法,多證用多法,要觀察具體情況而定。」《五常政大論》說:「增強身體內守能力,一定要保持與外界相應的和氣,這樣才能使身體平順,如果是外邪侵犯導致的疾病,就要用反治法。」這些都是逆從之道的原則,醫者最應該用心領會。如果不明白四季脈證的逆從變化,就不會理解疾病的道理,而治病就會經常失誤。
不明論治之逆從,則必致妄投而絕人長命,是真醫殺之耳。此暮世之通弊也,宜詳察之。」)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按:張景岳曰:「既不能防於未然,又不能察其見在,心粗且淺,針藥亂施。若輩者,意其為實而攻之,則假實未去而真虛至,意其為熱而寒之,則故熱未去而新寒起,是不足以治人而適足以害人耳。」)
白話文:
如果不清楚疾病的治療原則和進展,就會盲目用藥,結果不僅會治不好病,還會斷送病人的性命。這是當今醫界的通病,我們應該仔細考察。
當疾病已經形成後,纔想用針灸治療外在,湯藥治療內在,粗心的庸醫以為可以這樣攻治。所以,舊病還沒好,新病又來了。(註:張景嶽說:「既不能預防疾病的發生,又不能察覺現有的疾病,心性粗淺,亂用針藥。這種人,以為是實證就採取攻伐,結果假實還沒去除,真正的虛證就出現了。以為是熱證就用寒藥,結果原本的熱證還沒去除,新的寒證又產生了。這樣的人,無法救人,反而會害人。」)
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極於一。(按:張景岳曰:「一之為道大矣,萬事萬物之原也。易曰:『天一生水。』堯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白話文:
皇帝說:我已向夫子聽過治療要點,夫子所說的用藥方劑不離面色和脈搏,這是我知道的。岐伯說:治病的最高境界就包含在一之中。
』釋氏曰:『萬法歸一。』莊子曰:『通於一而萬事畢。』邵子曰:『天向一中分造化。』至真要等論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曰治之極於一,其道皆同也。故人能得一,則宇宙在乎手,人能知一,則萬化歸乎心矣。」)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白話文:
佛家說:「萬法歸於一體。」莊子說:「貫通於一理,則萬事皆可完成。」邵雍說:「天命在一道,分化萬物。」《至真要等論》中說:「領會其精要的人,一言以蔽之;不知精要的人,就會陷入無窮的紛擾。」這說明瞭治病的極致在於專一,其道理都是相通的。因此,人若能得其一,則整個宇宙都在掌握之中,人若能知其一,則萬物變化都能歸於心中。
黃帝問:什麼是一?岐伯回答:一是由獲得而得。
(按:天地萬物本於一,則一者統辭也,合之於病將何如?蓋凡病之初起,莫不有因,隨其因而推求之,則一可得矣。欲得其一,誠如下文是矣。)帝曰:奈何?(按:謂何如可得也。)岐伯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按:此正求因得一之法也。
白話文:
宇宙萬物都起源於一,這個「一」是統攝萬物的。如果是用於治療疾病,應該怎麼做呢?凡是疾病的發生必定有原因,沿著這個原因去探究,就能找到這個「一」了。想要找到這個「一」,方法如下。
黃帝說:怎麼做呢?(問如何才能找到)
岐伯回答:關起門窗,找到這個有病的人,反覆詢問他的情況,順著他的意思去尋找,找到病因的人就能好,找不到病因的人就會死。
黃帝說:好!(這正是尋找病因,獲得「一」的方法。)
一者神而已矣,神之得失未易遽窺也,必使病者靜居一室之中,耳無所聞,目無所見,然後委婉曲折,叩問其衷情,因事致宜,順適其心意,以觀其神明之得失,則存亡可以立辨,所謂治之極於一也,如是而已。景岳通論一字之義甚確,而以神與一分解,似尚未之思也。)
白話文:
最重要的是把握病人的精神,而精神的虛實變遷不易猝然窺見。務必讓病人安靜地待在一間密室,耳不聞聲,目不視物,然後委婉曲折地詢問病人的內心感受,因事制宜,順應病人的意願,以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的虛實,這樣才能立即辨別出病人的生死存亡,這就是治療的最高境界。景嶽《通論》對「一」字的解釋非常精準,但是他把「神」和「一」拆開來,似乎還沒有完全想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