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16)
內篇 (16)
1. 陰陽應象大論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按:天以輕清而上浮,地以重濁而下降,是清濁者,陰陽之體質:二氣之分名,一定之理也。至於人之為病,則生清生濁,各有所因矣。濁因維何?寒所生也。夫寒氣何以生濁也?凡人之氣,熱則行,寒則滯,寒盛氣壅,自閉塞而濁亂矣。
清因維何?熱所生也。夫熱氣何以生清也?凡氣之用,寒則多靜,熱則多動,清亦為病者,流動不止之故也。清氣既為熱化,則宜上升,而或反抑於下,則火性疾速,必令暴下而谷不盡化;濁氣既為寒化,則宜下降,而或反壅於上,則陰凝不解,必至閉固而滿悶不通矣。按清字,不得作好字眼解,清濁既生於寒熱,皆人之病也。
又注言熱氣在下則穀不化,夫熱善於消穀,何云不化,河間云「火性疾速故令人暴下」,是矣。)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按:總結以上八句。凡病順則正治,逆從治,證反乎常謂之逆,寒極生熱以下八句,皆證之逆者,所當從治者也。注未確。)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陰凝上結,則合以成云;陽散下流,則注而為雨。雨從云以施化,故言雨出地;云憑氣以交合,故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濁亦如是也。按:天地雖有清濁之分,而其氣實相交互,地氣四句,正言天地之氣以交互而成雲雨也。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氣本乎天者親上,氣本乎地者親下,各從其類也。上竅謂耳、目、口、鼻,下竅謂二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腠理為滲泄之門,故清陽可以發散;五臟為包藏之所,故濁陰可走而入。)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四肢外動,故清陽實之;六腑內化,故濁陰歸之。
按:此段首節言天地之清濁以起興,以下言人身之清濁陰陽,有一定之理,有不易之位。若上下倒置,清濁混淆,則謂之陰陽反作,而疾病遂起矣。
水為陰,火為陽。(按:以寒熱動靜分也。)陽為氣,陰為味。(按:陽無形而氣默運,陰有象而味養形。)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形食味故味歸形,氣生形故形歸氣,精食氣故氣歸精,化生精故精歸化,故下文云。按:歸者自外返內之稱,味以養形,形以氣運,氣蘊於精,精本於化,皆從未推本之義。
)精食氣,形食味。(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故云食之也。按:氣固蘊於精而精又非氣不攝,是氣者所以養精者也。猶之五味之養形,故均曰食也。)化生精,氣生形。(按:化者自無之有,太極之動機也,動則真精藏焉。有精而後有氣,精其體而氣其用也。有氣而後有形,氣之所至,形始全焉。
生生不窮,皆自化始。注言精微之液由於血化,不惟將化精二字看輕,亦且誤解,細讀味歸形四句可見矣。)味傷形,氣傷精。(過其節也。按:二句,與上文「精食氣,形食味」對看,上言其常,此言其變也。)精化為氣,氣傷於味。(按:精借氣以養,是食氣也。然既得所養,則化生不窮,是惟食氣乃能化氣。
白話文:
清氣在下,就會產生完穀不化的腹瀉;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腹部脹滿。
(按:天性輕清而向上升,地性重濁而向下沉,這是清和濁的陰陽體質:是兩種氣的分別名稱,是必然的道理。至於人生病,產生清或濁,各有其原因。濁氣產生是因為什麼呢?是因為寒邪。寒氣為什麼會產生濁呢?一般來說,人體之氣,熱就會運行,寒就會停滯,寒邪旺盛導致氣機壅塞,自然閉塞而變得混濁。
清氣產生是因為什麼呢?是因為熱邪。熱氣為什麼會產生清呢?一般來說,氣的作用,寒就多靜止,熱就多活動,清也成為疾病,是因為流動不止的緣故。清氣既然是熱產生的,就應該上升,但如果反而被抑制在下,火性又快速,一定會導致腹瀉不止而且食物不能完全消化;濁氣既然是寒產生的,就應該下降,但如果反而壅堵在上,陰寒凝聚不解,一定會導致閉塞不通而感到脹悶。這裡說的清,不能理解成好的意思,清和濁既然是由寒和熱產生的,都是人的病態。
又註解說熱氣在下,食物就不能消化,熱不是善於消化食物的嗎?怎麼會說不能消化呢?河間說「火性快速所以讓人腹瀉不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是陰陽反常的病變,是疾病的逆順表現。(按:總結以上八句。凡是疾病順著正常規律就用正治的方法治療,逆著正常規律就用逆治的方法治療。證候反常叫做逆,寒極生熱以下八句,都是證候反常的表現,應該用逆治的方法治療。註解不夠確切。)
所以清陽屬於天,濁陰屬於地;地氣上升變成雲,天氣下降變成雨;雨出自地氣,雲出自天氣。(陰氣凝聚在上升結成雲;陽氣散發向下流注成雨。雨隨著雲而施化,所以說雨出自地;雲憑藉氣的交合,所以說雲出自天。天地間的道理是這樣,人體的清濁也是這樣。按:天地雖然有清濁之分,但是它們的氣是互相交流的,地氣這四句,正是說天地之氣互相交合而形成雲雨。)
所以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濁陰之氣從下竅而出。(氣本於天的向上,氣本於地的向下,各自遵循其類。上竅指的是耳朵、眼睛、嘴巴、鼻子,下竅指的是大小二便。)清陽之氣散發於皮膚紋理之間,濁陰之氣流向五臟;(皮膚紋理是滲泄的門戶,所以清陽之氣可以散發;五臟是包藏的地方,所以濁陰之氣可以進入。)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四肢向外運動,所以清陽之氣充實它;六腑在內消化,所以濁陰之氣歸於它。
按:這段開頭說天地清濁的道理是為了引出下文,以下說人體的清濁陰陽,有一定的道理,有不可改變的位置。如果上下顛倒,清濁混亂,就叫做陰陽反常,疾病就會產生。
水屬於陰,火屬於陽。(按:這是用寒熱動靜來區分的。)陽為氣,陰為味。(按:陽無形而氣默默運行,陰有形而味滋養形體。)味歸於形體,形體歸於氣,氣歸於精,精歸於化。(形體攝取味道,所以味歸於形體;氣產生形體,所以形體歸於氣;精攝取氣,所以氣歸於精;化產生精,所以精歸於化。所以下文說。按:歸,是從外返回內的意思,味用來滋養形體,形體靠氣來運行,氣蘊藏在精中,精本源於化,都是從末來推究本源的意思。)
精攝取氣,形體攝取味。(氣化則精產生,味調和則形體成長,所以說攝取。按:氣固然蘊藏在精中,而精又不是無氣來攝取,氣是滋養精的根本。就像五味滋養形體一樣,所以都叫做攝取。)化產生精,氣產生形體。(按:化是從無到有的,是太極的動機,動則真精藏於其中。有了精然後有氣,精是本體而氣是用。有了氣然後有形體,氣所到達的地方,形體才完整。
生生不息,都是從化開始。註解說精微的液體來自於血的變化,不僅把化精兩個字看得太輕,而且是誤解,仔細閱讀「味歸形」這四句話就可以明白了。)味道損傷形體,氣損傷精。(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按:這兩句和上文「精攝取氣,形體攝取味」對看,上文說的是常態,這裡說的是變態。)精化為氣,氣損傷於味。(按:精藉由氣來滋養,是攝取氣。然而,既然得到了滋養,就能夠化生而不窮,只有攝取氣才能化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