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17)

回本書目錄

內篇 (17)

1. 血氣形志篇

人身臟腑氣血,表裡配合,自有一定之常數,篇中但為平敘,而無所論斷焉。至於經穴針刺之法,亦略舉其大概而已,不足錄也。

白話文:

人體的內臟、氣血和表裡互相配合,有其一定的規律。這篇章只是平鋪直述,沒有任何論斷。至於穴道針灸的方法,也只簡單地提了大綱,不值得記錄下來。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血氣多少,此天之常數,故用針之道,常瀉其多也。按: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十二經水篇云:『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多氣,少陽少血多氣,太陰多血少氣,少陰少血多氣,厥陰多血少氣。

白話文:

正常人體內,太陽經通常有較多的血液而較少氣血,少陽經通常有較少血液而較多氣血,陽明經通常有較多氣血,少陰經通常有較少血液而較多氣血,厥陰經通常有較多血液而較少氣血,太陰經通常有較多氣血而較少血液。這是人體的自然規律。(血液和氣血的多少,是人體固定的規律,因此使用針灸時,常要瀉去過多的部分。)

太陽太陰血氣多少與素問不同,又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篇與素問同,蓋皇甫疑而兩存之也。』」)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按:足太陽,膀胱;少陰,腎也。

白話文:

《針灸甲乙經》記載:「太陽、太陰的血氣多少與《素問》經不同,而《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篇》的內容卻與《素問》經相同。這是因為皇甫謐產生了疑惑,但又保留了這兩種說法。」

足部的太陽經和少陰經是表裡關係,少陽經和厥陰經是表裡關係,陽明經和太陰經是表裡關係,稱為足部的陰陽經。

手部的太陽經和少陰經是表裡關係,少陽經和心主經是表裡關係,陽明經和太陰經是表裡關係,稱為手部的陰陽經。(註解:足太陽經對應膀胱,少陰經對應腎臟。)

少陽,膽;厥陰,肝也。陽明,胃;太陰,脾也。手太陽,小腸;少陰,心也。少陽,三焦;厥陰,心主也。陽明,大腸;太陰,肺也。臟陰而腑陽,臟為里而腑為表也。)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按:惡血留於經絡,病為所苦,故欲去所苦,必先刺去其血也。

白話文:

少陽經與膽相連;厥陰經與肝相連。陽明經與胃相連;太陰經與脾相連。手太陽經與小腸相連;少陰經與心相連。少陽經與三焦相連;厥陰經與心包相連。陽明經與大腸相連;太陰經與肺相連。臟屬陰性,腑屬陽性;臟在內,腑在外。

現在我們瞭解了手足陰陽經的病痛,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先放出體內的淤血,才能消除病痛,並觀察患者的意願,然後瀉掉多餘的,補上不足的……(按:淤血積聚在經絡中,導致疾病痛苦,所以想要消除痛苦,必須先用針刺放出淤血。)

伺,潛察也。血去之後,潛察其好惡,則知其病屬有餘或不足,而後可以補瀉矣。)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明前三陽三陰氣血多少之刺約也。按:篇首注云:「用針之道,常瀉其多。

白話文:

伺候,就是暗中觀察。放血後,暗中觀察病人的好惡反應,就能知道他的病屬於虛症還是實症,然後才能採取補益或瀉下的方法。

刺陽明經,放出的是血氣;刺太陽經,放出的是惡氣;刺少陽經,放出的是氣和惡血;刺太陰經,放出的是氣和惡血;刺少陰經,放出的是氣和惡血;刺厥陰經,放出的是惡氣。

(這說明瞭人體三陽三陰氣血多少的刺血方法。註:篇首說:「針灸之法,通常是把多的放掉。)

」是以多者宜出,而少者常惡其出也。按:新校正云:「此刺陽明一節,宜續前瀉有餘補不足之下,不當在治五形志之後。」今詳文義,最為恰當,故挈置於此。)

白話文:

因此,氣血充盈的人容易流汗,而氣血不足的人則常常不願意流汗。根據新校正本的說法,這段關於刺陽明的內容,應該放在前面瀉有餘補不足的章節之後,而不是在治療五形志之後,這樣安排才更合適。經過仔細推敲文義,我認為這個安排最為恰當,所以把它放在這裡。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謂身形,志謂心志,形樂謂不甚勞役,志苦謂結慮深思。按:脈,周身脈絡也。脈絡者,血氣之所榮。今身雖逸而心獨苦,氣秘血滯,周身之脈絡為之壅遏而病生矣。秘者疏之,滯者導之,疏秘導滯,無如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

白話文:

當身體得到適當的休息,而心神卻過度憂慮時,會導致氣血不通,產生疾病。這時可以透過針灸或放血等方法來治療。

當身體得到適當的休息,心神也得到適當的調養時,會導致氣血調和,疾病會產生於肌肉組織中。這時可以透過針灸或服藥等方法來治療。

(筋骨不勞,心神悅懌,則肉理相比,氣道滿填,衛氣怫結,故病生於肉也。夫衛氣滿,以針瀉之。結聚膿血,石而破之。石謂石針,則砭石也。)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苦謂修業就役也,熨謂藥熨,引謂導引。按:過勞則筋傷,筋傷遇熱則弛緩,遇寒則拘急,熨而引之,斯柔和而無緩急之患矣。

白話文:

(筋骨沒有勞累,精神愉快安閒,那麼肌肉組織就會緊密相連,氣血充盈,衛氣凝結,所以疾病會發生在肌肉上。由於衛氣滿盛,因此用針灸來瀉除。膿血凝結,用砭石來破除。砭石就是石針,是用砭石做的。)身體受苦而精神快樂,疾病會發生在筋上,用熱敷和導引來治療。(身體受苦是指操勞工作,熱敷是用藥物敷貼,導引是用運動來引導。按:過度勞累會損傷筋骨,筋骨受傷遇到熱氣就會鬆弛,遇到寒氣就會拘急,熱敷和導引可以使筋骨柔和,避免鬆弛和拘急的毛病。)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按:內苦其心神,外勞其形體,則火焰而水虧矣。水不勝火,火無所制而上浮於咽嗌,與恣食炙煿以致實熱結聚者不同也。治此之法,或滋陰以降火,或引火以歸源,少佐辛涼,以開其結滯。按:甲乙經咽嗌作困竭,百藥作甘藥。)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白話文:

  1. 身體勞苦,精神壓抑,疾病發生在咽喉,可以用各種藥物治療。(按:內心苦悶,身體疲勞,就會出現熱氣上升,津液減少。津液不足以剋制熱氣,熱氣不受控制而上浮到咽喉,與暴飲暴食烤炙食物導致的實熱積聚不同。治療方法:滋陰降火,或引火歸源,少佐一些辛涼藥物,以消除結滯。注:甲乙經中將「咽嗌」寫作「困竭」,「百藥」寫作「甘藥」。)

  2. 身體經常受到驚嚇恐懼,經絡不通暢,疾病產生於無情無義的行為,可用按摩和醪藥治療。(按:驚恐會導致氣血不通,經絡阻塞,出現各種疾病。按摩和醪藥有助於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消除疾病。)

是謂五形志也。(按摩者,所以開通閉塞,導引陰陽。醪藥者,所以養正祛邪,調中理氣。醪藥,酒藥也。不仁,𤸷重也。按: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故令經絡閉拒而不通。氣既不通,則血凝滯而不知痛癢。不仁者,氣血頑木之故也。)

白話文:

這是所謂的「五形志」。(針灸,用來疏通閉塞,引導陰陽。導引,用來養正去邪,調理身體氣機。酒藥,就是喝藥酒。不仁,就是麻木不仁。

按:驚嚇會導致氣亂,恐懼會導致氣下沉,所以會讓經絡閉塞不通。氣不通了,血液就會凝固麻痺而感覺不到疼痛。不仁就是因為氣血瘀滯麻木的緣故。)

2. 寶命全形論

命者人所寶,形者命所倚,欲寶其命,必全其形。全形之道,針其一矣,故篇中所載,多用針之法。至於木得金而伐五句,雖是生克之常,然其中別有至理。但與上下文義不甚相合,此篇當是綴集成文者也。

白話文:

健康是人們所珍視的,身體是健康的依賴,想要珍視健康,就必須保持身體完整。保持身體完整的方法,針灸是其中之一,因此篇中所記載的內容,大多使用針灸的方法。至於「木得金而伐」這五個字,雖然是相生相剋的自然現象,但其中還有更深遠的道理。不過這句話與上下文的意思不太相符,這篇文章應該是後來拼湊而成的。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按:病各有情,情不易知,故常留連淫泆而深入於內也。)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

白話文:

**黃帝問道:**天覆蓋大地承載,世間萬物無所不備,而沒有比人更尊貴的。人由天地之氣誕生,隨四時變化而成長。君王百姓,都希望保全身體,但對於身體的疾病,卻都不瞭解其原因。這些疾病日積月累,深入骨髓,讓人寢食難安。我想要用針灸來去除這些疾病,該如何做?

(註:疾病各有其原因,原因不容易確定,所以疾病常常會拖延蔓延,深入體內。)

岐伯回答道: 鹽的味道是鹹的,它的氣味會讓器皿中的液體流失。

(凡虛中而受物者,皆謂之器,其於體外則為陰囊,其於身中所同,則為膀胱矣。咸之為氣,天陰則潤,在土則浮,在人則囊濕而皮膚剝起。)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按:弦,肝脈也。絕者,急而欲絕也。弦急之極,木反侮金,肺不得令。肺主音聲,故令嘶嘎而敗壞。

白話文:

凡是空腔中能容納東西的,都稱為器。在體外就是陰囊,在體內與之相同的就是膀胱。鹹氣在天上表現為潤澤,在地土中表現為浮游,在人體中表現為膀胱濕潤,皮膚剝落。

弦脈斷了,聲音嘶啞衰敗;木脈覆蓋,葉子發芽;病情嚴重,聲音微弱。

(按:弦脈,是肝脈。斷了,是指弦脈急迫欲絕。弦脈極度緊迫,木脈反過來侮辱金脈,肺部不能發號施令。肺主管聲音,所以聲音才嘶啞衰敗。)

嘶嗄者,喑啞不清也。敷,布也。發,暢茂也。木氣敷布於外則枝葉茂,然惟葉太茂而木力竭矣。噦,吃忒也。雖有寒熱誤治之不同,總為胃氣乖忤上逆於肺之所致,暴病得之猶為易治,若久病犯此,九死一生。所以者何?萬物養於土,人命養於胃,胃不安而氣乖逆,以致吃忒不已,即或不死,病亦深矣。按帝問本欲用針除疾,而伯乃以病之難治三者為對,意謂若此之類,針亦無用。

白話文:

嘶啞:指聲音沙啞不清。敷:布滿。發:茂盛。木的生氣布滿於外在,枝葉就會茂盛,但只有葉子太茂盛,樹木的力量就會耗盡。

噦:嘔吐。雖然是由於寒熱誤治的不同,但都是由於胃氣乖戾,向上逆於肺而導致的。如果突發此病,還比較容易治療。但如果長期患有此病,那九死一生。為什麼呢?萬物生長於土壤,人的性命生養於胃。胃不正常而氣息乖戾逆行,就會導致嘔吐不止。即使僥倖不死,病情也已經很嚴重了。

根據帝問的記載,本來想用針灸來去除疾病,但伯高卻說此病難治有三個原因,意思是指像這種情況,針灸也無濟於事。

而且先以鹹味引興,以見病在內者形於外也,猶器內盛鹽,外必潮濕。王注混解無別。楊上善又以鹹味、弦絕、木敷三者,引入聲噦。皆不善解經旨者也。嘶音西,破聲也。嗄音沙,去聲。噦音一決切。)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白話文:

一開始用鹹味引發症狀,表示內在的疾病會表露於外,就像容器內盛有鹽分,外面必定潮濕。王注混為一談,難以分辨。楊上善又用鹹味、弦絕、木敷三種方法引發聲音沙啞,這些都未能很好地解釋經書的原意。

嘶音(發出沙啞的聲音)是破壞嗓音。嗄音(發出斷斷續續的聲音)是消散聲音。噦音(發出像咳嗽的聲音)是聲音阻塞。有這三種症狀,稱為「壞府」,即便是毒藥也無法治療,針灸也無法取效,這些都是由於外皮破損而傷到肌肉,導致血氣混濁所致。

(按:壞府注謂損壞其府而取病,且引抱朴子開胸納餅為證,荒誕極矣。壞府者,謂臟腑敗壞,病之難治者也。毒藥解已見前。爭黑謂血氣紛爭而黑色見於外,今之病危色黯者是也。)

白話文:

(按:壞府注中提到損壞髒腑而致病,並且引用抱朴子開胸納餅的說法作為佐證,真是荒謬至極。壞府是指髒腑敗壞,是難以治療的疾病。毒藥的解毒方法之前已經講過。爭黑是指血氣混亂,黑色顯於體表,現在那些病危、面色暗沉的人就是這種情況。)

帝曰:余念其痛,……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節謂節氣,外所以應十二月,內所以王十二經脈也。)天有寒暑,人有虛實。(寒暑有盛衰之紀,虛實表多少之殊。)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

白話文:


黃帝說:「我想到他們的痛苦,……該怎麼辦纔好?」岐伯回答:「人生於大地,生命由上天掌控,天地合氣生成,稱為人。……上天有陰陽之氣,人體有十二節氣(節氣是指二十四節氣,可以對應人體的十二經脈)。上天有寒熱變化,人體有虛實之分(寒熱有盛衰週期,虛實表示盈虧)。能夠順應天地陰陽之氣轉化的人,就不會錯過四時節令。」

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有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按:易曰:「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殆謂是歟。聖智豈欺人,此特甚言之耳。八動注謂八節之風變動,五勝謂五行之氣相勝,立謂當其王時,變謂氣至而變易,分疏是也。吟,吟詠也。

呿,楊上善云:「謂露齒出氣。」非也。呿音區,張口貌。呿吟至微,猶言開口皆是至理也。)

白話文:

瞭解十二節氣原理的人,就算是聖人智者也不能欺騙他。能夠瞭解八種風向變化,五行氣勢相剋相生,掌握虛實之數的人,可以獨來獨往,深入探究微妙的事物,即使細微如秋毫也能觀察得到。(註:易經說:「與天地融合德性,與四時配合有序,與鬼神應驗吉凶。」大概就是指這種人吧。聖人智者怎麼會欺騙人,這句話只是特別強調罷了。八動註解為八節之風變化,五勝指五行之氣相剋相生,立表示當令之時,變表示氣運來臨時而變化,分疏就是這個意思。吟,吟詠的意思。)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按:五行相勝,此其常也。乃土獨與眾異者,土厚而頑,苟無物焉以通之,則且為石田而何以生長夫萬物。

白話文:

黃帝說:人體有形,離不開陰陽平衡。天地間的能量交合,變化無窮無盡。虛實之間的相互轉化,請問有什麼方法可以瞭解?岐伯回答:木得金砍伐,火得水澆滅,土得木滋潤,金得火融化,水得土阻隔,萬物都是這樣,變化無窮。只有土與其他不同,土質厚重頑固,如果沒有其他物質來疏通,就會變成石田,不能滋養萬物。

是故乘其弱而克之者木也,疏其理而通之者亦木也。土得木而達,其義精哉!但此五句,與上下文義不合,宜分別之。)

白話文:

因此,採取乘勢打擊對方的策略,正是木的屬性;疏通阻塞的道理,也屬於木的屬性。土依靠木的力量得到暢通,這個道理多麼精妙!不過,這五句話與上下的文意不符,應該將它們區分開來。

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按:懸布猶言昭著。黔首,黎民也。餘食,多食也,言但知飲食而不知其理也。)一曰治神,(專精其心,不妄動也。按:此注作用針者言,是也。楊上善作治五臟之神,誤矣。)二曰知養身,(按:平人氣象論曰:「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白話文:

因此,針灸有五個在世上明顯的功效,老百姓只知道用來醫病,卻不知其原理。(按:顯著就像懸掛的布一樣。老百姓,指黎民百姓。用來醫病,指醫治身體上的疾病。)第一個是調理精神,(專心一致,不胡思亂想。按:這條注釋是指施針者的心態,是正確的。楊上善解釋為醫治五臟之神,是錯誤的。)第二個是知道如何養生,(按:《平人氣象論》說:「醫生不會生病,所以用撫慰調養的方法來治療病人。)

」然則欲治人之病者,可不自養其身乎。楊上善又作內外養形解,新校正復從而和之,反優楊劣王,皆不體認經旨而相率傅會也。)三曰知毒藥為真,(按:病可速取者針為便,病宜緩治者藥為安。但知之不真,則宜正宜從,未免與病相左耳。血氣形志篇曰:「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

白話文:

想要醫治別人的疾病,怎麼能夠不先調養好自己的身體呢?楊上善又寫了《內外養形解》,《新校正》也採用他的說法,反而把楊上善抬得比王冰高,都不真正理解經文的旨意,卻互相附會。

第三點是認識毒藥的真面目。(注:如果疾病可以迅速治癒,針灸更為方便;如果疾病需要慢慢治療,藥物更為妥善。但若不真正理解毒藥的性質,對於用藥的取捨就會猶豫不定,難免與病情相違背。在《血氣形志篇》中說:「身形歡樂,志意歡暢,疾病就會產生在身體的肌肉組織上,應當用針灸和藥物治療。)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然則針與藥二者,凡病所必需,而醫家所當互用也。新校正本楊氏之說,亦以此節為病人自知。噫!病人苟自知真藥,安用醫為哉。毒藥,駃劑也。)四曰制砭石小大,古者以砭石為針,故不舉九針,但言砭石耳。當制其大小,隨病所宜而用之。

白話文:

「性格憂鬱、意志消沈,疾病會產生於喉嚨,要用很多藥物治療。」那麼,針灸和藥物這兩種治療方法,是所有疾病都需要用到的,也是醫生在治療時應該互相搭配使用的。新校正的楊氏著作,也是把這段話當成病人自己知道病情。唉!病人如果自己知道真正的良藥,哪還用得著醫生呢。(註:毒藥是會馬上致命的藥劑。)第四種說法是用砭石的大小來治療疾病,古代是用砭石(石頭)當針灸針,所以文中沒有提到九種針灸針,只提到砭石。砭石要根據疾病的需要來製作大小,以便使用。

五曰知臟腑血氣之診。(……按:用針者固須知藥,然尤當知脈也。不知脈,則孰為臟腑,孰為血氣,或虛或實,而補瀉之法奚施。果知脈,且知藥矣,用針之道,其全矣乎。)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按:再言治神,楊說之誤可見矣。)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

白話文:

第五個是瞭解臟腑、氣血的診斷法。(按:本來針灸者需要了解藥物,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脈象。如果不瞭解脈象,就無法分辨出哪些是臟腑,哪些是氣血,虛實的變化,也不知道如何進行補瀉。如果真正瞭解了脈象,就等於掌握了藥物知識,針灸的方法也就完整了。)

黃帝說:我希望聽一聽這個方法。

岐伯說:凡是針刺的方法,一定要先調神。(按:再次提到調神,可以看出楊上善的說法是錯誤的。)待五臟安定,九候齊備之後,纔可以施針。

(先定五臟之脈,備循九候之診,而有太過不及者,後乃存意於用針之法。)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按:心有所存,弗見弗聞,略形跡而專尚神明也。此正所謂治神者,用針者當如是也。可玩往來,乃施於人。玩謂玩弄,言精熟也。)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閒不容瞚。

白話文:

首先確定五臟的脈象,然後根據九候診斷,如果發現有過盛或不足的情況,最後才能考慮針灸療法。(按:心中有考量,看不見又聽不到,略過形跡而專注於心神明達。這正是所謂的調理心神,針灸治療者應該如此。可以反覆練習,然後應用於病人身上。練習指熟練精通。)人有虛實之分,虛症不要靠近,實症不要遠離,等到適當的時間,連縫隙都不能容忍。

(按:虛者病深而效緩,實者病淺而功速,應機決策,毫釐莫爽。瞚音舜,目開闔搖動也。)手動若務,針耀而勻。(按:手持針而心不亂營,針明淨而中病得所,此持針之要道也。)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伏如橫弩,起如發機……。(按:內治其神,外應多變,幾無形跡之可求,而一發則無不中也。

白話文:

病勢深重者,治療難度大,見效較慢。病勢較淺者,治療難度小,見效較快。針對不同的病情,應靈活制定治療方案,分毫不差。

眼球不停轉動,稱為瞚。

持針時手法穩定,針尖光亮平穩。(按:持針時心神專注,針尖潔淨明亮,刺中病竈,這是針灸的基本要領。)

心神專注,觀察病情變化。這種狀態稱為冥冥之中,難以察覺其形跡。

(治療時)內在調節神志,外在動作靈活多變,難以捉摸。但一旦出手,必定命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