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16)
內篇 (16)
1. 五臟別論
五臟各有專司,如五行五色五味等,論之常也。然有常必有變,軒岐為之旁搜而曲盡其義。亦如陰陽之理,有正有變,並以別論名篇焉。
白話文:
五臟各有其特定的功能,這就像五行、五色、五味等規律。但有規律必然會有變化。軒轅和岐伯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並全面闡述了其中的道理。這就像陰陽的原理,有正有變,都以專門的篇章來論述。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腦髓骨脈,雖名為府,不正與神臟為表裡。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有些方士認為腦髓是臟腑,有些認為腸胃是臟腑,還有些認為是腑。請問他們的說法如此矛盾,還都自以為是,我實在不知道哪個說法正確,還請您指教。」
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搏、膽汁、女性子宮,這六樣東西是由地氣所產生,都儲藏在身體的陰部,性質與大地相似,所以儲藏而不瀉泄,稱為奇恆之府。」(雖然腦髓骨脈名義上屬於腑,但它們實際上跟神臟互為表裡。)
膽與肝合,而不同六腑之傳瀉。胞雖出納,納則受納精氣,出則化出形容,然出納之用有殊於六腑,故言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也。)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白話文:
膽囊與肝臟相連接,但與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的傳輸排泄功能不同。子宮雖然也有納和出的功能,納是接受精氣,出是化生形體,但其納和出的作用與六腑不同,因此說它是收藏而不排泄,被稱為奇恆之府。
胃、大腸、小腸、三焦和膀胱這五臟是天氣所生的,其氣息就像天空,所以它們只會排泄而不收藏。它們接受五臟的濁氣,被稱為傳化之府。這些濁氣不能長時間停留,必須通過輸瀉排出體外。
(言水穀入已,糟粕變化而泄出,不能久久留住於中,但當化已輸瀉,令去而已,傳瀉諸化,故曰傳化之府也。按:惟所受皆五臟之濁氣,故不得不輸瀉而不能久留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謂肛之門也。內通於肺,故曰魄門。受已化物,故為五臟行使。然水穀亦不得久藏於中。
白話文:
中醫話:食糧進入人體後,殘渣會被消化後排出,食物難以長時間留在體內,必須被消化後排出,清除體內廢物,促進營養吸收,所以稱為「傳化之府」。
註解:食物中所吸收的都是五臟吸收後的廢物,所以必須排出體外,不能長時間停留。
另一個說法:肛門也是五臟的使者,負責排出食物殘渣。肛門稱為「魄門」,它與肺相通,所以稱為「魄門」。肛門會接收到體內消化後的產物,並負責五臟的排泄。雖然食物殘渣會在體內停留一段時間,但不會長時間停留。
按:肛何以通於肺?肛為大腸之盡竅,而大腸與肺合故也。六腑受五臟之濁氣,轉輸而下,必由肛出。故瀉而不藏,不特六腑,即魄門亦然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按:精氣至貴而難實,化物至穢而不可久留,其藏其瀉,真造化自然之妙用乎。
白話文:
為什麼肛門能與肺相通呢?因為肛門是大腸的最後一個出口,而大腸與肺相配合。人體的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負責接受五臟(心、肝、脾、肺、腎)的廢氣,將其運化向下,必定從肛門排出。因此,不只是六腑,就連肛門也屬於「出而不留」的類型。
所謂的五臟,負責儲藏精氣而不排出,所以會滿而無法再滿。而六腑負責轉化食物,也不會儲存,所以會空而無法再空。
從這一點來看,精氣非常珍貴,很難補,而食物的廢物很髒,不能久留。它們各有所藏、各有所瀉,這真是造化自然的奇妙作用啊。
化物,水穀所化之物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按:食入於胃而未至於腸,故胃實而腸虛;食離於胃而轉入於腸,故腸實而胃虛。此以食之所在為實,食之所不在為虛,單指腸胃而言也。然就上文觀之,語氣雖似一意承轉而下,確求其義,則逐節又各不同。
白話文:
化物,指由水和穀物消化轉化的東西。
其原理是:水和穀物進入人體後,胃會飽脹而腸道空虛;當食物下行,腸道就會飽脹而胃部空虛。因此,可以說胃部飽滿但並不充實,腸道充實但並不飽滿。
(註解:食物進入胃部但尚未進入腸道,因此胃部飽滿而腸道空虛;食物離開胃部進入腸道,因此腸道飽滿而胃部空虛。這裡的「飽滿」和「空虛」是指食物所在位置的狀態,僅針對腸胃而言。然而,從上文來看,話語雖然看起來連貫統一,但認真探究其含義,每個部分又有不同的意義。)
首言腦髓骨脈膽胞六者,在臟腑之外,名曰奇恆。蓋臟腑為正,而此為奇也。膽為肝腑,宜與胃大小腸等同言,而附於此者,以腸胃等五腑,俱上入而下出,皆瀉而不藏,而膽則實藏而不瀉,故並列於此也。次言五腑主瀉者,以受五臟之濁氣,故不能久留。不言水穀而水穀自在其中。
白話文:
首先提到腦、骨、脈、膽、膀胱這六個臟器,它們位於臟腑之外,稱為「奇恆之府」。因為臟腑是正常的,而這些則是奇特的。膽屬於肝臟的腑,應該與胃、小腸、大腸等一起討論,但之所以附屬於此,是因為這些腑氣都是上進下出的,都是瀉而不藏,而膽則實藏而不瀉,所以並列於此。接著提到五臟主瀉,是因為它們接受五臟的濁氣,所以不能久留。文中沒有提到水穀,但水穀自然也在其中。
然瀉而不藏,不特五腑,更有魄門。魄門出糟粕,故單言水穀也。第三段雖是申論藏瀉之義,乃其所言,則僅以滿實為解。四段則以水穀之上下為虛實,專指腸胃而言,而三焦膀胱之義又缺也。余謂素問一書,如歲運、經穴、針灸、諸篇,辭義明顯,學者可以字句求之。若夫陰陽變化之理,證治逆從之妙,臟腑職司之微,或離或合,或正或奇,是必神而明之乃可耳。如以前四節細閱之,方知文義甚活,讀者幸毋拘執也。
白話文:
皇帝問:為什麼脈象能獨自判斷五臟的狀況?
岐伯回答:胃部是食物和水液的容納處,也是六腑的主要泉源。(人體有四個海,其中一個就是食物和水液的容納處。攝取食物和水液後,它們會滋潤身體的各個部分,由於胃部是這些營養物質運化的源頭,因此被稱為六腑的主要泉源。)五種味道入口後,會儲存在胃中滋養五臟的氣血,脈象也屬於太陰經絡系統(與胃相關)。
(按:胃之所以為六腑之大源者,以五臟之氣,皆借之以養也。胃為足太陰之腑,氣口乃手太陰之經。飲食入胃而能運化為氣者脾也,氣充於五臟而使之著見於氣口者則是肺,故云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按:全元起本,出作入,謬矣。
白話文:
胃被稱為六腑之大本源,是因為五臟的精氣都要藉助胃氣來滋養。胃是足太陰經的腑,氣口穴是手太陰經的穴位。飲食進入胃,經過脾的運化變成精氣;精氣充盈五臟,而在氣口穴可以看到,那是因為肺的功能。所以說,肺也是太陰經的臟腑。因此,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自於胃,並在氣口穴上表現出來。
(註:全元起的版本將「出」錯寫成「入」,是錯誤的。)
蓋人得飲食之味以為養,而後臟腑之氣充,是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從胃出也。若作入解,是仍言五味矣。然養臟腑之氣者,胃也。而驗臟腑之氣者,氣口也。有變必見,故曰變見。見,去聲。)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按:亦外候之一端也。
白話文:
人體依靠飲食的味道來獲得營養,進而使五臟六腑的氣息充盈。五臟六腑的氣味,都源自於胃。如果要進一步解釋,其實就是指五味。然而,滋養五臟六腑的氣息,依靠的是胃;而檢驗五臟六腑的氣息,則要觀察氣口。五臟六腑的氣息一旦出現變化,就會在氣口處顯現出來,所以稱為「變見」。「見」讀去聲。因此,五種氣味進入鼻腔,藏於心肺,心肺一旦生病,鼻子就會出現不適。
(註:這也是觀察人體外在表現的一個方法。)
人體藉由飲食中的味道獲得滋養,進而補充內臟的氣,因此五臟六腑的氣味來源都來自胃部。如果把「味」字納入分析,那還是五味的範疇。然而滋養臟腑之氣的器官是胃,而檢測臟腑之氣的部位則是鼻腔的呼吸孔。只要臟腑有變化,就會反映在呼吸上,因此稱為「變見」。(「見」字讀去聲。)所以五氣從鼻孔吸入,儲藏在心肺之中,如果心肺有病,就會影響鼻子的通暢……。(按:這也是外在徵候的一種。)
)
白話文:
人體透過飲食中的味道獲得滋養,進而為內臟補充氣,所以五臟六腑的氣味都源自於胃。若要更深入分析,「味」就屬於五味的範疇。然而,滋養臟腑之氣的器官是胃,而檢測臟腑之氣的地方則是鼻腔的呼吸孔。一旦臟腑發生變化,就會在呼吸上有所反映,因此稱為「變見」(「見」讀去聲)。所以五氣從鼻孔吸入,儲存在心肺之中,若心肺有病,就會影響鼻子的通暢……(這也是觀察外在徵候的一種方式。)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按:醫道精微,是為至德,既惑於邪,言必不信。)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惡於針石則巧不能施。)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心不許人治之,是其必死,強為治者,功亦不成。按:不許治,非不令人治也,如病本深而責效速,不知醫而妄自用,及縱欲恣食,不遵教戒,皆不許治之類也。如是之人,強與之治,亦必無功,至哉先聖,為戒深矣。
白話文:
迷信鬼神的人,无法与他谈论至高的德行;害怕针灸的人,无法与他谈论精妙的医术;不接受治疗的人,病就无法治好,治疗也毫无用处。
沉迷於鬼神的人,不能與他們談論醫術的精髓;(因為醫術精微,是為至德,如果沉溺於邪說,肯定不會相信。)討厭針灸藥物的,不能與他們談論高超的醫術;(討厭針灸藥物,巧妙的醫術就無法施展。)不允許治療的病人,就必定不會治好,治療也是徒勞的。(病人不想讓人治,說明病情很嚴重,強行治療也不會奏效。不允許治療,並不是不讓別人治療,而是指:病情很重卻要求快速見效,不懂醫理卻胡亂用藥,放縱慾望胡亂飲食,不聽從醫囑等情況。對於這樣的人,即使強行治療也不會奏效。先賢的告誡真是太深刻了。)
)
白話文:
沉迷於鬼神的人,無法理解醫術的精妙之處;(醫術精微,是至高的德行,沉溺於邪說的人,自然不會相信。)厭惡針灸藥物的人,也無法領悟高超的醫術;(厭惡針灸藥物,精妙的醫術便無從施展。)不願意接受治療的病人,就注定無法治好,治療也是徒勞無功。(病人不願治療,說明病情嚴重,強行治療也無濟於事。不允許治療,並不是不讓別人治療,而是指:病情嚴重卻要求快速見效,不懂醫理卻胡亂用藥,放縱慾望胡亂飲食,不聽從醫囑等情況。對於這樣的人,即使強行治療也無效。先賢的告誡實在深刻。)
2. 經脈別論
陰陽五臟既有別論,而此篇亦以別論命名,蓋以篇中所載,皆於正經正脈之外,旁搜其義,如喘汗各有所發之經,食飲入胃,五臟資之以為養等義,有正有奇,經脈之理始備,能經能權,治療之法乃全也。
白話文:
儘管陰陽五臟有個別探討的文章,而這篇文章也命名為「別論」,是因為文中討論的內容,都在正經正脈之外,補充了一些相關的理論。例如喘和汗水各有來源經絡,食物飲料進入胃部,五臟能夠吸收這些物質作為養分等理論。這些理論既有正統的,也有另類的,經脈的原理才完整了。既能遵循原則,又能靈活變通,治療方法就全面了。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變謂變易常候。按:恚,心怒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腎主於夜,氣合幽冥,故夜行則喘息內從腎出也。)淫氣病肺。(按:淫者溢也,謂病之餘氣也。勞腎腎虛,病必及肺,子令母虛也。
白話文:
黃帝問:「人的生活起居、動靜和強弱,會影響到脈象嗎?」
岐伯回答:「凡是人的驚嚇、恐懼、憤怒、勞累,以及動靜,都會導致脈象發生變化。」(變易指與正常情況不同。)
「因此,在夜晚行走會出現喘息,這是因為腎臟主宰夜晚,氣息與黑暗相融合,所以夜間行走,喘息就會從腎臟發出。」
「過度房事會導致肺部疾病。」(過度房事造成腎氣虛弱,而腎虛會累及肺,這是一種母子相連的關係。)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恐生於肝,墮損筋血,因而奔喘,故出於肝也。)淫氣害脾。(按:諸經凡虛則皆見侮於所不勝,惟肝虛則氣有所激而反能乘其所勝。古人謂肝不宜補,良有以也。)有所驚恐,喘出於肺,(驚則心無倚,神無所歸,氣亂胸中,故喘出於肺也。)淫氣傷心。
白話文:
-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恐懼傷肝,導致筋血受損,進而氣喘,所以說喘息源於肝臟。臟腑失調,脾氣虛弱時容易受到其他臟腑影響,尤其是肝虛時,氣血反而會激發,反制其相剋之臟腑。古人說肝臟不宜進補,是有道理的。
- **有所驚恐,喘出於肺:**驚嚇會使心神失守,導致氣亂於胸中,所以喘息源於肺臟。臟腑失調,心臟虛弱時容易受到其他臟腑影響。
(按:心主神明,驚恐則氣上奔肺,神明亂而心反為之傷矣。)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跌謂足跌,僕謂身倒也。按:水濕則病腎,跌僕則傷骨,故均令為之喘也。)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評熱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固如是也。
白話文:
因此,飲食過飽,汗液會從胃部排出。(因為胃部過滿)受到驚嚇而喪失精氣,汗液會從心臟排出。(因為突然遭遇意外,心臟來不及應對,導致精氣外泄成汗)
搬運重物並遠行,汗液會從腎臟排出。(腎臟主導骨骼,骨骼強健才能承載重物。如果承載的東西又重又走得遠,骨骼就會疲憊,腎臟虛弱,氣息就會外泄成汗)
疾跑或恐懼時,汗液會從肝臟排出。(肝臟主導筋脈,腎臟主導恐懼,疾跑會導致筋脈受傷,恐懼會導致氣息虛弱,肝氣外泄成汗)
恐者慮患之將來,懼則畏縮而不前也。)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按:勞倦傷脾故也。)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用而過耗,是以病生。按:過用謂不量力而勉強也。)
白話文:
恐懼是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災禍,畏懼則是畏縮不前。
劇烈運動會導致身體過於勞累,導致脾氣虛弱,出汗多。(註:過度勞累會損傷脾氣。)
因此,在不同的季節(春、夏、秋、冬)中,由於陰陽失衡,過度使用身體就會生病,這是很常見的狀況。(五臟各有其受氣規律。過度使用身體就會耗傷氣血,導致生病。註:過度使用是指超越自己的體力極限。)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按:此言食之養人,其氣流行於臟腑,變化精微而成脈也,食既入胃,脾為之運,糟粕下行,而其精華則先散布於肝經,以肝為春木,主生髮之令故也。肝主筋,肝得食氣以為養,則厭飫之餘,自當淫溢而及於筋矣。病氣為淫,食之精氣亦以淫言者,皆指其餘而稱也。
白話文:
飲食進入胃部,化生津液後散佈至肝臟,過剩的津液則濡養筋脈。
(解釋:這句話說明瞭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其精華成分在臟腑中運行轉化,最終形成筋脈。食物進入胃部後,由脾臟運化,糟粕向下運行,而精華部分首先散佈到肝經。肝臟屬木,主生髮,所以精華會濡養肝臟。肝臟主筋,因此當肝臟得到飲食精氣的滋養後,會將多餘的部分溢出到筋脈中。文中將病氣稱為「淫」,將飲食的精氣也稱為「淫」,都是指多餘的部分。)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按:食之所化,有清有濁;清化氣,氣無形而行五臟,必借肝以散布,故肝言散精也;濁化血,血有質,心得食氣以為養,而血始生焉,故云濁氣歸心也。然心之合,脈也。心惟得食之濁氣以生血,而後血乃灌注於一身而成脈,是脈之精華,又實心所淫溢而成也。
白話文:
(食物的精氣進入胃中,會產生含有雜質的氣體並歸於心,精華滋潤脈絡。)
食物消化後,會產生清氣和雜質氣體。清氣是沒有形狀的,會透過肝的幫助在五個內藏中運行,所以認為肝會分散精氣。而雜質會化為血液,血液是有形質的,心會吸收食物的精氣作為養分,然後血液才開始產生,所以說含有雜質的氣體會歸於心。然而,心與脈絡相通。心必須吸收食物的雜質氣體來產生血液,然後血液才能灌注全身形成脈絡,所以脈絡的精華其實是心所分泌滋潤而成的。
此脈字指周身脈絡,下漸說到寸關尺上。)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按:經,經絡也。言血之精華,既化而為脈,而脈已有氣,流行於十二經絡之中,總上歸於肺。肺為華蓋,貫通諸臟,為百脈之大要會,故云朝百脈也。然肺之合,皮毛也。既周身之血脈,皆上朝於肺,於是肺聚血脈之精華,外輸於所合,血氣盛者皮毛潤澤,虛者自枯槁也。)毛脈合精,行氣於府。
白話文:
「此脈字」是指遍佈全身的脈絡,以下逐漸說明寸關尺的脈象。
脈氣在體內流動,這些氣歸於肺,肺掌管全身脈絡,輸布精氣到皮毛。(註:「經」指經絡。意思是血液的精華,化為脈絡,而脈絡中有氣,流動於十二經絡中,總的上歸於肺。肺是人體的華蓋,貫通各臟腑,是百脈匯聚的重要會點,因此稱為「朝百脈」。然而肺所屬的部位是皮毛。全身的脈絡都上達肺部,於是肺將脈絡的精華聚集起來,輸布到所屬的部位。血氣旺盛的人,皮毛潤澤;血氣不足的人,皮毛就會枯槁。)皮毛脈絡彙集精氣,輸布氣血到各臟腑。
(府謂氣之所聚處也,是謂氣海,在兩乳間,名曰膻中也。按:氣海穴名,在臍下一寸五分。據此膻中亦名氣海,所謂上氣海也。)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按:言食入於胃,變化氣血,外輸於皮毛,內運於諸臟,而總變見於氣口也。
白話文:
內府是氣體聚集的地方,稱為「氣海」,位於兩乳之間,也叫「膻中穴」。** (註: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根據這個說法,膻中穴也叫氣海穴,是上氣海。)**
身體健康時,精神明亮,集中於四大內臟;氣體會流向「權衡」,權衡平衡,氣口會變成一寸長,可以決定生死。(註:這是說食物進入胃部後,轉化為氣血,向外輸送到皮膚和毛髮,向內運送到各個內臟,最終的變化都會反映在氣口上。)
臟本五而此言四者,蓋指心肝脾腎言。以肺為諸臟之蓋,經氣歸肺,肺朝百脈,而行氣於心肝脾腎,故云留於四臟也。)
白話文:
臟腑本有五個,但這裡只說到了四個,指的是心、肝、脾、腎。肺就像諸臟的蓋子,經絡的氣血歸於肺,肺統領全身的脈絡,把氣行於心、肝、脾、腎,所以說氣血停留在這四個臟腑中。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水飲流下,至於中焦,水化精微,上為雲霧,雲霧散變,乃注於脾。靈樞經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此之謂也。按:此又言飲之養人,其氣亦流行於臟腑,變化精氣而見於脈也。胃主受納,脾主運化,故飲入於胃,而其精氣必先及脾也。
白話文:
水液從胃進入後,會化為精氣,然後上升傳送到脾臟。(水液流入中焦,化為精微,上升為雲霧狀,再散化,最後流入脾臟。靈樞經中說:「上焦像霧,中焦像泡沫。」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按:這段話還說明瞭飲用液體對人體的滋養作用,其精氣也會在臟腑中運行,將精氣轉化後顯現於脈象中。胃的作用是接收水液,脾臟則負責轉化運輸,因此水液進入胃後,其精氣必定首先到達脾臟。
然前食入於胃,何以獨不言脾?蓋前言食之養人,其功效至於如此,雖不言脾,而運化之力自在其中矣。此則言水飲循經而行,無所不到,始於脾而遍於五臟。遊溢者,涵泳遍滿之義也。)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土合化,上滋肺金,金氣通腎,故調水道,轉註下焦,膀胱稟氣,乃為溲矣。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中後,為什麼沒有特別提到脾臟呢?因為先前提到食物對人體的滋養作用,它的功效就是如此顯著,即使沒有明確說明脾臟,它轉化運送食物的能力也包含在內。
這裡說到水液沿着經絡而行,無處不到,從脾臟開始,遍及五臟。遊溢的意思是充滿瀰漫。
脾氣可以運化食物精華,上升歸於肺臟,調暢水道的運行,向下輸注到膀胱。(水土結合生成精氣,向上滋養肺臟,肺氣又通於腎臟,所以能調暢水道,將水液轉化運送到下焦,膀胱接受精氣,就化為尿液。)
靈樞經曰:「下焦如瀆。」此之謂也。)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動靜,以為常也……。(按:水之入胃也,濁汁雖下達於膀胱矣,而其精華灌注洋溢,化為津液,於是一身無干槁之患,無病之人常如是也。王本陰陽揆度,新校正云:「一本作陰陽動靜。」較確,今從之。
俗醫輒用苦寒,其火愈盛,曷不取此書而讀之也。)
白話文:
陽氣過剩且上升至上焦,四條脈搏明顯脹大,氣血集中於腎臟。宜疏通經絡,瀉掉陽氣,補養陰氣。(……心、脾、肝、肺,四條脈搏明顯脹大的,是腎氣不足,所以氣血集中於腎臟。陰氣充足,則陽氣不會再上升至上焦。按:這個註解非常精妙。凡是六條脈搏浮而數、大而洪,重按無力,其症狀是面紅目赤,火氣上升,心煩意亂,到了晚上尤其嚴重,這些都是腎虛水虧,無法控制火氣,陽氣孤獨地浮於上方的緣故,看似三陽實熱,但卻不知道是腎氣不足所致。腎氣充足,則水會成為君主,水做主了,火自然會下降而歸於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