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40)

回本書目錄

外篇 (40)

1. 五常政大論

)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按:盛者邪氣盛,虛者正氣虛。邪盛矣而遽施補益,則盛者愈盛;正虛矣而猶然攻擊,則虛者愈虛。致邪失正,人之夭喪,伊誰咎哉。注謂不察虛實,但思攻擊,而盛者轉盛,虛者轉虛,萬端之病,從茲而甚,亦一解也。

帝曰:其久病者,有氣從不康,病去而瘠,奈何?(按;帝問久病之人,病已去而氣已平,乃瘠弱無力,如何治之。)岐伯曰:昭乎哉聖人之問也!化不可代,時不可違。(化謂造化也。代大匠斫,猶傷其手,況造化之氣,人能以力代之乎。夫生長收藏,各應四時之化,雖智巧者亦無能先時而致之,明非人力所及。

由是觀之,則物之生長收藏,必待其時也;物之成敗理亂,亦待其時也。物既有之,人亦宜然。或言力必可致而能代造化、違四時者,妄也。按:人之生也,氣本乎天,形養於地。順天之時,因地之利,何病能侵。惟不能順天地之氣,於是乎病,而且病至於久矣。幸而病去氣從,然其形體自必瘠弱,精神自必衰耗。

躁妄之人,每求速愈,縱恣口腹,氣力稍充,或近房色,旋至復發而死者,比比然也。豈知造化有消長之期,四時有衰旺之序,苟非安心靜守,焉能一旦復元,養之和之,靜以待時,真病後之良箴哉!)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命曰聖王。故大要曰: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

此之謂也。帝曰:善!(大要,上古經法也。引古之要旨,以明時化之不可違,不可以力代也。)

白話文:

不要讓盛的更盛,虛的更虛,這樣會使人夭折。不要招致邪氣,也不要失去正氣,這樣才能使人長壽。(註解:盛指的是邪氣旺盛,虛指的是正氣虛弱。如果邪氣已經很旺盛了,還馬上給予補益,就會使邪氣更旺;如果正氣已經虛弱了,還去攻擊它,就會使正氣更虛。招致邪氣,失去正氣,導致人的夭折,這能怪誰呢?註解說,如果沒有仔細觀察虛實的情況,只是一味地想著攻擊,就會讓盛的更盛,虛的更虛,各種各樣的疾病,就會因此而更加嚴重。這也是一種解釋。)

黃帝問:那些生病很久的人,病好後氣色卻還是不好,病癒後反而變得消瘦,這是為什麼呢?(註解:黃帝問,生病很久的人,病已經好了,氣色也平穩了,卻仍然虛弱無力,該如何治療?)

岐伯回答說:您的問題真是高明啊!造化的規律是不能替代的,時機也是不能違背的。(造化指的是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就像高明的工匠砍樹,如果使用蠻力也會傷到手,更何況是自然界的氣,人怎麼可能用蠻力來代替呢?生長、收藏等變化,都應順應四季的變化,即使是很聰明的人,也不能提前讓其發生,這很明顯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由此看來,萬物的生長、收藏,都必須等待時機;萬物的成敗、治理,也必須等待時機。既然萬物都是這樣,人也應該如此。有人說人力一定可以做到,可以代替造化,違背四季變化,這種說法是荒謬的。註解:人活著,氣來自於天,形體依靠大地滋養。順應天時,利用地利,什麼疾病都難以侵犯。如果不能順應天地之氣,就會生病,而且會病很久。幸好病癒,氣也順了,但是形體一定會變得消瘦,精神一定會變得衰弱。

急躁妄動的人,總是想快速痊癒,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慾,稍微恢復了氣力,就親近女色,很快就會復發而死,這種例子很多。他們哪裡知道,造化有消長的規律,四季有衰旺的順序,如果不能安心靜養,怎麼可能一下子就恢復呢?要好好調養,平和身心,靜待時機,這才是病後康復的良方啊!)如果經絡通暢,血氣順暢,能夠補足不足,就能與常人一樣健康。要好好調養,平和身心,靜待時機,謹慎地守護體內的氣,不要讓它偏移,這樣形體自然會顯得健康,生氣也會增長,這種人可以被稱為聖明的君王。所以,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要代替造化的規律,不要違背時機,一定要好好調養,平和身心,等待身體慢慢恢復。

這就是這個道理。黃帝說:說得好!(大要指的是上古的經典法則。引用古代的要旨,來說明時機和造化的規律是不能違背的,也是不能用人力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