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23)
外篇 (23)
1. 氣交變大論
』滄音倉。謐音密。」)是以察其動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變有災,而物由之,而人應之也。(按:張景岳曰:「德化政令,和氣也;為災為變,乖氣也。施化出乎天地,而人物應之。得其和,則為生為成;遇其乖,則為災為害。」)
帝曰:夫子之言歲候,不及其太過,而上應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災眚變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動,其亦為之變乎?(按:張景岳曰:「此承上文而詳求五星之應,謂凡德化政令,災眚變易,其有卒然而動者,星亦上應否也。」)岐伯曰:承天而行之,故無妄動,無不應也。
卒然而動者,氣之交變也,其不應焉。故曰應常不應卒,此之謂也。(按:承天而行,謂歲運承乎天運,太過不及各有其常,五星自相應於上,以氣無妄動故也。若夫卒然而動,非關天運,因交而變,則五星未必相應。其不應也,氣非一定,星無所屬故也。)帝曰:其應奈何?岐伯曰:各從其氣化也。
(……按:張景岳曰:「各從其氣化者,歲星之化其應風,熒惑之化其應火,鎮星之化其應濕,太白之化其應燥,辰星之化其應寒也。」)應近則小,應遠則大。(……按:五星之應六氣,為災為德,各有遠近之分。其近而微也,星象常小;其遠而甚也,星象常大。)德者福之,過者伐之。
(按:順天氣者,有德者也,天錫之福;逆天氣者,有過者也,天伐之災。)是以象之見也,高而遠則小,下而近則大,故大則喜怒邇,小則禍福遠。(……按:星象之有大小也,由於所見之有不同也。下而近則大,大非無因也,喜怒之應將近矣。高而遠則小,小非偶然也,禍福之應尚遠也。
張景岳曰:「上文云應近則小,應遠則大,此云大則喜怒邇,小則禍福遠,似乎相反。但上文之近遠,近言其微,遠言其甚,故應微而近則象小,應甚而遠則象大;此言邇遠者,邇言其急,遠言其緩,故象大則喜怒之應近而急,象小則禍福之應遠而緩。蓋上文以體象言,此以遠近辨,二者詞若不同,而理則一也。
」)
帝曰:其德化政令之動靜損益皆何如?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災變,不能相加也;勝復盛衰,不能相多也;往來小大,不能相過也;用之升降,不能相無也。各從其動而復之耳。(按:天地之道,分於陰陽,陰陽之理,不外動靜。是故其靜也,眾理涵焉,事物安焉,何損何益。
然不能以終靜也,則紛然而動矣。德也、災也、勝也、復也、往也、來也、升也、降也,益兮復損,損兮復益,皆動之所致也。六微旨大論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易曰:「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此之謂歟。)
帝曰:其病生何如?岐伯曰:德化者氣之祥,政令者氣之章,變易者復之紀,災眚者傷之始。(按:祥,瑞徵也。章,昭著也。紀者,變易之期。始者,災傷所由。)氣相勝者和,不相勝者病,重感於邪則甚也。帝曰:善!(……按:相勝者,正勝邪也。不相勝者,邪勝正也。重感於邪,如有餘逢王,不足被傷,則盛者愈盛,虛者愈虛,其病必甚也。)
白話文:
(大自然的聲音如同海浪的潮聲,時而低語、時而靜默。)這就是觀察自然變化的方式,有好的德行和教化,有良好的政策和法令,也有變異和災禍,萬物都受其影響,人類也會做出相應的反應。(註:張景岳說:「德行教化、政策法令是和諧的氣息;災禍變異是不和諧的氣息。自然界的變化影響天地萬物,而人會對此做出反應。得到和諧的氣息,就會產生發展;遇到不和諧的氣息,就會帶來災禍。」)
黃帝問道:您說的歲候,不涉及太過或不及的情況,而且天上的五星也會有所對應。但是,現在的德行教化、政策法令、災禍變異,這些非常態的變化,突然發生時,是否也屬於自然的變異呢?(註:張景岳說:「這裡承接上文,詳細探討五星的對應關係,意思是說,凡是德行教化、政策法令、災禍變異,如果突然發生,那麼天上的星象也會有相應的變化嗎?」)岐伯回答說:這些變化都是順應天道而行的,所以不會有虛妄的變動,也都會有相應的結果。
突然發生的變化,是氣的交替變動,這種變化不一定會有對應的現象。所以說,常態的變化會有對應,突然的變化不一定會有對應,就是這個道理。(註:順應天道而行,指的是歲運符合天運的規律,太過或不及都有其常規,五星自然會在天上對應,因為氣的變化不是虛妄的。至於突然發生的變化,則與天運無關,而是由於氣的交替變動所致,那麼五星不一定會有相應的反應。之所以不一定有對應,是因為氣的變化不是固定的,星象也沒有特定的對應。)黃帝問道:那應該如何理解這些變化呢?岐伯回答說:各自按照氣的變化規律來理解。(註:張景岳說:「各自按照氣的變化規律來理解,意思是說歲星的變化對應風,熒惑星的變化對應火,鎮星的變化對應濕,太白星的變化對應燥,辰星的變化對應寒。」)對應的星象如果離我們近,影響就小,如果離我們遠,影響就大。(註:五星對應六氣,產生災禍或福德,都有遠近之分。如果星象對應的變化微小且離我們近,星象看起來就小;如果星象對應的變化嚴重且離我們遠,星象看起來就大。)有德行的人會得到福報,犯錯的人會受到懲罰。(註:順應天氣變化的人,是有德行的人,上天會賜予他們福報;違背天氣變化的人,是犯錯的人,上天會降下災禍。)所以,觀察天象,如果看起來又高又遠,就覺得星象小,如果看起來又低又近,就覺得星象大。所以,星象看起來大,說明吉凶禍福的徵兆將近,星象看起來小,說明吉凶禍福的徵兆還很遠。(註:星象的大小,是由於觀察者的角度不同造成的。如果天象看起來又低又近,就顯得很大,這不是沒有原因的,說明吉凶禍福的徵兆將要到來。如果天象看起來又高又遠,就顯得很小,這也不是偶然的,說明吉凶禍福的徵兆還很遙遠。
張景岳說:「上文說,星象離我們近,影響就小,星象離我們遠,影響就大,而這裡說星象大,說明吉凶禍福的徵兆將近,星象小,說明吉凶禍福的徵兆還很遠,似乎前後矛盾。但是上文的近遠,是指影響的微小或嚴重,所以對應微小的影響,星象看起來就近就小,對應嚴重的影響,星象看起來就遠就大;這裡的近遠,是指徵兆的緊急或緩慢,所以星象大,說明吉凶禍福的徵兆將近且緊急,星象小,說明吉凶禍福的徵兆還很遠且緩慢。上文是從天象的本體來描述,這裡則是用遠近來區分,兩者文字雖然不同,道理卻是一致的。」)
黃帝問道:那麼,德行教化、政策法令的變化、變動、損益又是怎樣的呢?岐伯回答說:德行教化、政策法令的變化,不會相互疊加;勝與復、盛與衰,不會相互取代;往與來、大與小,不會相互超越;升與降的運用,不會相互抵消。它們各自按照自己的變化規律來恢復原狀。(註:天地的規律,分為陰陽兩部分,陰陽的道理,不外乎動與靜。所以,當天地處於靜止狀態時,萬物都按照規律運行,事物都處於安穩狀態,不會有損害和增益。但是,天地不可能一直處於靜止狀態,所以就會發生變化。德行、災禍、勝、復、往、來、升、降,增加又會恢復減少,減少又會恢復增加,這些都是變化所導致的。《六微旨大論》說:「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落都產生於變動,如果變動不止就會產生更大的變化。」《易經》說:「吉凶禍福的產生,都源於變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問道:疾病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岐伯回答說:德行教化是吉祥的徵兆,政策法令是氣的彰顯,變異是恢復的徵兆,災禍是傷害的開始。(註:祥,是吉祥的徵兆。章,是顯著的表現。紀,是變異的期限。始,是災禍傷害的來源。)氣相互協調就會和諧,不協調就會生病,如果又受到邪氣的侵襲,病情就會加重。黃帝說:好!(註:氣相互協調,是正氣戰勝邪氣。氣不協調,是邪氣戰勝正氣。如果再次受到邪氣的侵襲,就如同本來就多的又遇上強者,本來就少的又受到傷害,那麼強盛的會更強盛,虛弱的會更虛弱,病情必定會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