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13)
內篇 (13)
1. 宣明五氣篇
五氣,五臟之病氣也。宣明者,宣發其義而使之彰明也。凡一十三則,為醫宗之要旨,證治之津筏,臨病所當體認者也。
白話文:
五氣,指的是五臟的病氣。宣明,是指闡述其含義,使之清晰明瞭。共有十三條,是醫學的要義,是臨牀治病的指導方針,是醫生在看病時必須理解體悟的。
五味所入:酸入肝,(肝合木而味酸也。)辛入肺,(肺合金而味辛也。)苦入心,心合火而味苦也。鹹入腎,(腎合水而味鹹也。)甘入脾,(脾合土而味甘也。按:新校正云:「太素又云淡入胃。」)是謂五入。
白話文:
五種味道的歸屬:
酸味進入肝,(因為肝屬木,而木的氣味是酸的。)
辛味進入肺,(因為肺屬金,而金的氣味是辛的。)
苦味進入心,(因為心屬火,而火的氣味是苦的。)
鹹味進入腎,(因為腎屬水,而水的氣味是鹹的。)
甘味進入脾,(因為脾屬土,而土的氣味是甘的。註:新校正版本中提到:「太素又說淡味進入胃。」)
這就是所謂的「五入」。
五氣所病:心為噫,象火炎上,煙隨焰出,心不受穢,故噫出之。按:噫者,有氣無聲。心為火臟,火鬱於內,欲上出而不能,於是閉口內吸,提下郁之氣而出於口也。噫,於介切。肺為咳,(象金堅勁,扣之有聲,邪擊於肺,故為咳也。)肝為語,(象木枝條,而形支別,語宣委曲,故出於肝。
白話文:
五臟受邪氣而表現出的症狀:
- 心臟受邪氣:打嗝(噫),就像火向上燃燒,煙霧跟著火焰冒出,心臟不接受污穢之氣,所以打嗝將污穢之氣排出。注意:打嗝是指有氣體排出但沒有聲音。心臟屬火,火熱鬱積在體內,想要向上排出,又不通暢,於是閉上嘴巴吸氣,將鬱結在體內的氣體提升到嘴裡再排出。
- 肺臟受邪氣:咳嗽,就像金屬堅硬嘹亮,敲擊時會發出聲音,邪氣侵襲肺臟,就會表現為咳嗽。
- 肝臟受邪氣:說話,就像樹枝條狀而有分叉,語言語調委婉曲折,所以說話的功能由肝臟主導。
按:語者,所以暢中之郁也。肝喜暢而惡郁,故為語以宣暢其氣之郁。)脾為吞,(象土包容,物歸於內,翕如皆受,故為吞也。)腎為欠、為嚏,(按,欠,呵欠也,神氣昏惰之所致。蓋腎藏精,精虛則神氣昏惰而欠焉。嚏,噴嚏也,肺氣外達之所致。腎乃寒水,氣易冰凝,腎為肺子,上達於母,則發而為嚏,不獨外感風寒為嚏也。
白話文:
古文:
按:語者,所以暢中之鬱也。肝喜暢而惡鬱,故為語以宣暢其氣之鬱。脾為吞,(象土包容,物歸於內,翕如皆受,故為吞也。)腎為欠、為嚏,(按,欠,呵欠也,神氣昏惰之所致。蓋腎藏精,精虛則神氣昏惰而欠焉。嚏,噴嚏也,肺氣外達之所致。腎乃寒水,氣易冰凝,腎為肺子,上達於母,則發而為嚏,不獨外感風寒為嚏也。
說話的作用是疏通身體中的鬱滯。肝臟喜歡舒暢而討厭鬱結,所以通過說話來疏通肝氣的鬱滯。脾臟主導吞嚥,(就像大地容納萬物,一切東西歸於其中,像接受一切一樣,所以稱為吞。)腎臟主導打哈欠和噴嚏,(打哈欠是由於精神萎靡導致的。這是因為腎臟儲藏精氣,精氣不足時,精神就會萎靡而打哈欠。噴嚏是由於肺氣向外發散導致的。腎臟是寒水的屬性,氣很容易凝固,腎臟是肺臟的母親,氣向上傳到肺臟,就會形成噴嚏,而不僅僅是因為外感風寒引起的。)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按:氣逆者肺之病也,胃亦何以氣逆?蓋胃為水穀之海,過飽則上行而為噯腐。更或停滯不能下行,甚且逆出而為嘔吐。雖與肺之喘促不同,其為氣上衝逆則一也。噦,吃忒也。胃喜熱而惡寒,寒入於胃,則氣滯而為噦,是胃寒則噦也。其或胃火大熾,口必喜冷,或多食梨柿,或過用苦寒,以致火為寒抑,氣亂而噦,是熱極過寒則噦也。腎虛則恐,恐非胃病也。
白話文:
胃部問題會導致氣逆、噯氣和恐懼。
- 氣逆:通常是指肺部疾病,但胃部也會出現氣逆。這是因為胃是食物和水的儲存之所,如果飲食過量,食物會向上移動,導致噯氣或腐臭味的氣體。如果食物停留在胃中無法下行,甚至會逆流而出,導致嘔吐。雖然胃部氣逆與肺部氣促不同,但都是氣體上湧的表現。
- 噯氣:是一種短促的氣體排出,通常是由於胃部受寒造成的。胃喜歡溫暖,害怕寒冷,寒氣進入胃中會導致氣體停滯,出現噯氣。如果胃火過旺,會喜歡進食冷飲,或過量食用梨、柿子等寒涼食物,導致火熱被寒涼所壓制,氣機紊亂,也會出現噯氣。
- 恐懼:通常不是胃部疾病引起的。
然胃本多氣多血,其火最盛,火盛則爍水,水虛腎弱,腎不敵胃故為恐。胃病亦恐,不可不知也。)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大腸為傳道之腑,小腸為受盛之腑,受盛之氣既虛,傳道之司不禁,故為泄利也。下焦為分注之所,氣窒不瀉,則溢而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按:靈樞經曰:「足三焦者,太陽之別也,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是也。
白話文:
然而,胃本來就氣血充沛,火氣最旺盛,火旺就會灼傷津液,導致水液虧虛、腎氣虛弱,腎臟抵抗不了胃火,所以就會產生恐懼。胃病也會導致恐懼,不可不知。
大腸和小腸負責排泄,下焦積液就會形成水腫。大腸是傳導食物的腑,小腸是消化吸收的腑,如果消化吸收能力虛弱,傳導功能就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導致泄瀉。下焦是分佈水液的地方,如果氣機阻滯,無法正常排泄,就會溢出形成水腫。
膀胱排泄不暢就會導致小便不通,控制不住就容易發生尿失禁。根據《靈樞經》記載,足三焦是太陽經的別支,與太陽經的正經相連,進入膀胱經絡,約束下焦,如果足三焦實證就會導致小便閉塞,虛證就會發生尿失禁。
)膽為怒,(按:怒者肝之志,膽其合也。然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病則偏倚而不能決斷,氣從其合而為怒矣。)是為五病。
白話文:
勇氣和毅力衰退,便無法再堅持下去了。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按:五臟各有精,有精則有氣,注謂火之精氣,偏矣。經總言虛而相併,是並者兼併吞併之意。五臟之氣,弱則見並於所不勝,金弱畏火,精氣並於心而心盛矣。
白話文:
五臟的精氣失衡時:
- 精氣聚集在心臟:會感到喜悅。
- 精氣聚集在肺部:會感到悲傷。
- 精氣聚集在肝臟:會感到憂鬱。
- 精氣聚集在脾臟:會感到恐懼。
- 精氣聚集在腎臟:會感到害怕。
這稱為五並,是指虛弱的臟腑被強盛的臟腑併吞、抑制的現象。
(備註:五臟各有所屬的精氣,精氣充足時就會有氣,註釋中提到「火之精氣」是偏頗的。經文總論為虛弱而相併,並者意指兼併吞併。五臟之氣如果衰弱,就會被其相剋的臟腑併制,例如金屬性肺氣衰弱時會被火屬性心氣併制,精氣聚集在心臟,導致心氣旺盛。)
心主喜,心盛則氣偏勝,於是不當喜而喜,喜即是病,病之有餘者。治此之法,以恐勝之而已。若餘四臟,文雖一例,而義實不同。如心之志為喜,腎之志為恐,精氣並而入之,則志偏勝,是也。肺之志為憂,而此云悲,然悲從憂生,憂則必悲,義猶可通。若夫肝之志本為怒,而此反云憂;脾之志本為思,而此又云畏。
白話文:
心臟主掌喜悅的情緒。如果心氣過盛,就會偏勝其他臟氣,導致不該高興的時候也感到歡喜。這種過度的喜悅就是一種病,是病氣過多的表現。治療此病的方法,就是用恐懼的情緒來剋制它。
其他四個臟器的道理雖然也一樣,但是具體涵義並不相同。比如:心的情緒是喜,腎的情緒是恐懼。精氣同時進入心腎,就會導致心腎氣偏勝。
肺的情緒是憂愁,這裡提到「悲」是因為悲從憂生,憂愁肯定會悲傷,這個道理還是相通的。
但是,肝的情緒原本是憤怒,這裡卻說「憂」;脾的情緒原本是思考,這裡卻說「畏」,這就有些不對了。
夫憂者肺志,勝肝者也;畏者恐之類,腎志也,見勝於脾者也。五並之中,不同若此,豈得無說乎?曰:下文不言乎,虛而相併。蓋謂人不虛則已,一虛則不惟見並於所不勝,即所勝者亦為其所並,而己之志盡為其所奪。是故肝並夫肺而為憂,脾並其腎而直畏,總為一虛之所致。
白話文:
憂愁是肺腑的情志,可以勝過肝臟;恐懼害怕是腎臟的情志,可以勝過脾臟。在五志相並的情形中,情況各有不同,難道沒有原因嗎?以下文章有提到,虛弱時才會合併。意思是人若不虛弱,就沒問題;一旦虛弱,不僅會被本該剋制自己的情志傷害,也會被自己剋制的情志傷害,自己的情志完全會被奪走。所以肝臟併入肺腑而產生憂愁,脾臟併入腎臟而產生恐懼,都是由於虛弱造成的。
悉而論之,精氣並而自得其志者,心肺腎也。精氣盛於所不勝以並其所勝者,脾也。精氣盛於所勝,而反並其所不勝者,肝也。相併之故,皆本於虛。虛而相併,本則獨多此語,伯蓋自為註解。若如注所言,是止言並而非相併矣。)
白話文:
簡單來說,心、肺、腎三臟,精氣相互融合,就能達到各自的理想狀態。脾臟則精氣旺盛,但只能與比它弱的臟器相結合。肝臟精氣旺盛,卻反過來與比它強的臟器相結合。這兩種情況之所以會出現,都是因為虛弱所致。虚弱導致相互結合,這個「相併」的說法原本只有這一條,可能是作者自己解釋的。如果按照注釋的意思,那就是單純的結合,而非相互結合。
五臟所惡:心惡熱,(按:心雖火臟,然熱極即以自焚。)肺惡寒,(按:肺合皮毛,寒氣易入,故曰形寒飲寒則傷肺也。)肝惡風,(按:肝雖屬木而主風,然風太盛則木折。)脾惡濕,(按,脾本濕土,而性則喜燥,蓋濕極則其氣滯而不能運化矣。)腎惡燥,(燥則精竭涸。
按:腎者水也,以濕為事,水虛則無以制火而病燥,必有精血乾槁之患矣。)是為五惡。
白話文:
五臟所討厭的東西:
- 心臟討厭熱(因為心臟雖然是火臟,但熱氣過盛會自焚。)
- 肺臟討厭寒(因為肺臟與皮膚毛髮有關,寒氣容易入侵,所以說「形寒飲寒會傷肺」。)
- 肝臟討厭風(因為肝臟雖然屬木主風,但風氣太盛會折木。)
- 脾胃討厭濕(因為脾胃本性喜燥,如果濕氣太重,脾胃會運行失調。)
- 腎臟討厭燥(因為燥會耗盡腎精。)
五臟化液:心為汗,(泄於皮腠也。)肺為涕,(潤於鼻竅也。)肝為淚,(注於眼目也。)脾為涎,(溢於唇口也。)腎為唾,(生於牙齒也。)是為五液。
白話文:
五臟化生的液體:
- 心臟化生汗液,通過皮膚毛孔排出。
- 肺臟化生鼻涕,滋潤鼻腔。
- 肝臟化生淚液,滋潤眼睛。
- 脾臟化生唾液,由嘴脣和口腔溢出。
- 腎臟化生唾液,滋潤牙齒。
這些就是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病謂力少不自勝也。按:辛入肺而肺主氣,氣既病矣,乃辛性宣散,少食以開鬱滯可也,多食不幾耗散真氣乎。)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按:咸本入腎,而性陰走血,血生於心。五臟生成篇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
白話文:
五味禁食準則:
- 發散性食物(辛)促進氣血運行,氣虛時不要多吃辛辣,因為氣不足會導致無法自行調節。
- 收斂性食物(鹹)促進血液運行,血虛時不要多吃鹹味,因為鹹味會收斂血液,影響血液生成。
- 滋補性食物(苦)促進骨骼健康,骨質疏鬆時不要多吃苦味,因為苦味會過度滋補骨骼。
」脈又與心合,咸不宜多食,且有心火畏水之義焉。苦本入心,乃其性亦陰,其氣堅而兼走骨,骨屬陰而質堅也。然骨者,腎所主也。五臟生成篇曰:「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皮毛屬肺,言苦入心而補火,火盛則刑金也。今言骨病無多食苦,是苦益心而火熾強,水不勝火之義也。
白話文:
脈絡與心臟相應,不宜多吃苦味的食物。中醫理論認為,心火害怕水。苦味藥材能入心,其性質偏陰,其藥氣堅固,且能直達骨骼,而骨骼屬陰且質地堅硬。不過,骨骼由腎臟主導。《五臟論篇》中記載:「多食苦味食物,則皮膚乾燥、毛髮脫落。」皮膚和毛髮屬肺,這句話說明苦味食物入心而滋養心火,心火旺盛則剋制肺金。現在說骨病患者不宜多吃苦味食物,就是因為苦味會滋養心臟、壯大心火,而水不剋制火。
心腎為水火之源,鹹苦為味中之濁,為害更異,可多食乎,二者所禁與眾不同,宜分別之。)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按:肉屬脾,甘其味也。筋屬肝,酸其味也。甘酸為脾肝之正味,食之得宜,自足以補肉而養筋。若肉與筋既受病矣,而又恣其所喜,則補肉者適以消肉,而養筋者反以害筋矣,可多食乎。
白話文:
心和腎是水和火能量的來源,鹹味和苦味是味道中最陰濁的,它們造成的傷害各不相同。它們能多吃嗎?這兩者的禁忌與其他不同,應區別對待。)甘味補充肉,肉出現問題後不應多吃甘味,酸味補充筋,筋出現問題後不應多吃酸味。(註:肉屬於脾臟,甘味是它的味道。筋屬於肝臟,酸味是它的味道。甘味和酸味是脾臟和肝臟的正味,適量食用它們足夠補充肉和滋養筋。如果肉和筋已經出現問題,還縱容它們的口味,那麼補充肉的反而會消解肉,而滋養筋的反而會傷害筋,它們能多吃嗎?
)是謂五禁,無令多食。(按:本則獨多此一語,蓋以藥食失宜,病必轉甚,所以諄諄致戒,前言之而末又重言之也。)
白話文:
以上提到的「五禁」,都要避免過量食用。(按:本文中特別強調這一點,因為藥物和飲食不當,必定會使病情加重,所以一再地叮囑告誡,在前文已經說過,在末尾又再次提及。)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骨肉陰靜,故陽氣從之;血脈陽動,故陰氣乘之。)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夏陽氣盛,故陰病發於夏,冬陰氣盛,故陽病發於冬,各隨其少也。按:陽病何以發於冬?冬陰氣斂,陽不能安,陽邪惡郁故也。陰病何以發於夏?夏陽氣泄,陰乃外達,陰邪必隨陽而出故也。
白話文:
五種疾病的發作:
- 陰性疾病源於骨頭,陽性疾病源於血液,陰性疾病源於肌肉組織。(骨頭和肌肉屬陰性,所以陽氣會傾向於這些部位;血脈屬陽性,所以陰氣會侵犯這些部位。)
- 陽性疾病在冬天發作,陰性疾病在夏天發作。(夏季陽氣旺盛,所以陰性疾病在夏季發作;冬季陰氣旺盛,所以陽性疾病在冬季發作,這都是順應其性質而發生的。注:為什麼陽性疾病會在冬天發作?因為冬季陰氣收斂,陽氣無法安穩,陽邪因此鬱結。為什麼陰性疾病會在夏天發作?因為夏季陽氣散發,陰氣向外擴散,陰邪必然隨著陽氣而出。)
)是謂五發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邪居於陽脈之中,則四肢熱盛,故為狂;邪入於陰脈之內,則六經凝澀而不通,故為痹。按:注脈字太鑿,只云陰分陽分是矣。)搏陽則為巔疾,(邪內搏於陽,則脈流薄疾,故為上巔之疾。)搏陰則為喑,(邪內搏於陰,則脈不流,故令喑不能言。
白話文:
這種病是因五行、五種邪氣混亂所致:邪氣進入陽脈就會發狂,進入陰脈就會半身不遂(邪氣居於陽脈內,四肢會發熱旺盛,所以會發狂;邪氣進入陰脈內,六經會凝結不通暢,所以會半身不遂。注:註解裡的脈字過於生硬,只要說陰脈、陽脈就好了。)與陽氣搏擊就會出現癲癇(邪氣在內與陽氣搏擊,脈搏就會細疾,所以會出現上部癲癇的疾病。),與陰氣搏擊就會失聲(邪氣在內與陰氣搏擊,脈搏就不流動,所以會令失聲無法言語。)。
按:難經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巢元方以邪入於陰則為癲。脈經云:「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孫思邈云:「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為血痹。邪入於陽,傳則為癲痙;邪入於陰,傳則為痛喑。」全元起云:「邪已入陰,復傳於陽,邪氣盛,臟腑受邪,使其氣不朝,榮氣不復周身,邪與正氣相擊,發動為癲疾。邪已入陽,今復傳於陰,臟腑受邪,故不能言,是勝正也。
白話文:
《難經》上說:「陽氣過度則會發狂,陰氣過度則會發癲。」
巢元方認為病邪進入陰經就會發癲。
《脈經》上說:「陰氣依附於陽氣則會發狂,陽氣依附於陰氣則會發癲。」
孫思邈說:「病邪進入陽經則會發狂,病邪進入陰經則會出現血痹。病邪進入陽經,傳播就會發作癲癇;病邪進入陰經,傳播就會出現疼痛和聲音嘶啞。」
全元起說:「病邪已經進入陰經,再次傳播到陽經,邪氣強盛,臟腑被邪氣侵犯,導致臟腑氣血失調,榮氣不能周流全身,邪氣與正氣相互搏擊,發作為癲癇。病邪已經進入陽經,現在又傳播到陰經,臟腑被邪氣侵犯,所以不能說話,這是邪氣壓制了正氣。」
」諸家之論不同,今具載之。)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按:千金方云:「陽入之陰病靜,陰出之陽病怒。」靜與怒皆病也。要之靜多凶,怒多吉。所以然者,凡病喜陽而惡陰也。)是謂五亂。
白話文:
不同的中醫學派對此有不同的說法,現在將它們都羅列出來。陽氣進入陰盛的地方就會導致靜止,陰氣進入陽盛的地方就會導致激怒。(千金方裡說:「陽氣進入陰盛的地方會導致疾病靜止,陰氣進入陽盛的地方會導致疾病激怒。」靜止和激怒都是疾病的表現。總的來說,靜止多為凶兆,激怒多為吉兆。這是因為所有的疾病都喜歡陽氣而厭惡陰氣。)這就是所謂的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是謂五邪,……死不治。(按:此相剋之定例,所謂制於其所不勝,鬼賊相刑,未有不死者也。)
白話文:
五種邪氣的表現:
- 春季見秋季的脈象
- 夏季見冬季的脈象
- 長夏(仲夏)見春季的脈象
- 秋季見夏季的脈象
- 冬季見長夏(仲夏)的脈象
......這些稱為五邪,......出現後會導致死亡無法治癒。(注:這是相剋的定律,按照「相剋不能相勝」的原則,一旦發生相剋,就會互相傷害,從而導致死亡。)
五臟所藏:心藏神,(按:靈樞經曰:「兩精相搏謂之神。」神也者,主宰一身而司變化者也。)肺藏魄,(按:靈樞經曰:「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肝藏魂,(按:靈樞經曰:「隨神而往來者謂之魂。」)脾藏意,(記而不忘者也。按:靈樞經曰:「心有所憶謂之意。
白話文:
五臟的收藏:
- 心臟收藏神(靈樞經說:「兩個精氣互動叫做神。」神掌控著整個身體並負責變化。)
- 肺臟收藏魄(靈樞經說:「並存的精氣出入叫做魄。」)
- 肝臟收藏魂(靈樞經說:「跟著神而來去叫做魂。」)
- 脾臟收藏意(能夠記住而不忘。靈樞經說:「心有記憶叫做意。」)
」)腎藏志,(專意而不移者也。按:靈樞經曰:「意之所存謂之志。」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本生成之根,為胃之關,是以志能則命通。又楊上善云:「腎有二枚:左為腎,藏志;右為命門,藏精。」)是謂五臟所藏。
白話文:
腎臟儲存意志(專注而不改變的意念)。(註:靈樞經說:「意念所在之處叫做意志。」腎臟接收五臟六腑的精華並儲存,是生命的根源,為胃的門戶,因此意志堅定則生命之路順暢。又,楊上善說:「腎臟有兩個:左邊為腎,儲存意志;右邊為命門,儲存精華。」)這就是五臟儲藏的內容。
五臟所主:心主脈,(壅遏榮氣,應息而動也。)肺主皮,(包裹筋肉,間拒諸邪也。)肝主筋,(束絡機關,隨神而運也。)脾主肉,(復藏筋骨,通行衛氣也。)腎主骨,(張筋化髓,干以立身也。)是謂五主。
白話文:
五臟的主要功能:
- 心臟掌管脈絡。(如果脈絡堵塞,氣血不通,原本應該休息的器官卻開始活動。)
- 肺臟掌管皮膚。(包裹著肌肉,隔絕外部邪氣。)
- 肝臟掌管筋腱。(連接和支持器官,隨著精神活動而運動。)
- 脾臟掌管肌肉。(覆藏在筋骨內,運行衛氣。)
- 腎臟掌管骨骼。(使筋腱發育並化生骨髓,支持身體站立。)
這就是五臟的主要功能。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按,目得血而能視,視久則目力竭而血傷。)久臥傷氣,(按:氣隨動而運,臥久則氣懈怠而不行。)久坐傷肉,(按,包藏臟腑,擁護筋骨,而豐滿於一身者,肉也。肉也者,外靜而內動,氣血流焉,脾胃應焉。若久坐,則氣血凝滯而肉疾矣。)久立傷骨,(按:骨者身之干也,挺直不僕,惟骨是賴。
白話文:
五勞傷身:
-
**久視傷血:**眼睛得到血液才能視物,看久了眼睛就會疲勞,導致血液受損。
-
**久臥傷氣:**氣跟著身體活動而運行,躺久了氣就會怠惰而不動。
-
**久坐傷肉:**肌肉包覆著內臟,保護著筋骨,使身體豐滿。肌肉在外部保持靜止,但內部卻持續活動,氣血在肌肉中流動,脾胃也會受到影響。如果長期坐著,氣血就會凝固,導致肌肉疾病。
-
**久立傷骨:**骨骼是身體的支柱,直立不倒要靠骨骼。
若立之太久,不無痿弱之患矣。)久行傷筋,(按:維繫肢節而能屈伸俯仰者,筋也。以動為用,以靜為養,可以行而不可以久。若久行,則不無阻弛之患矣。)是謂五勞所傷。(五者之用,缺一不可。用之太過,則勞傷矣。經脈別論篇曰:「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之謂也。
白話文:
五脈所對應的象徵:
- 肝脈:像琴絃一樣繃緊有力(柔軟而中空,順滑且筆直且長)
- 心脈:像魚鉤一樣彎曲,來勢強勁,去勢微弱
- 脾脈:像代替品一樣無力(柔軟而虛弱)
- 肺脈:像羽毛一樣輕盈而空虛(輕浮而漂浮不定,像羽毛一樣)
- 腎脈:像石頭一樣沉穩而有力(沉重、堅硬且有力的跳動,像投擲的石頭)
這就是五臟所對應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