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11)
內篇 (11)
1. 三部九候論
三部謂上中下,九候謂上中下各三候也,經旨如是。後世則以寸關尺為三部,而分浮中沉取之,就脈辨證,較有實際,名雖與經殊,而實則與經同也。九候之中又分七診,七診之外又有決法,為醫家要領,蓋惟能決死,而後為能救生也。
白話文:
「三部」指的是脈搏的上、中、下三段,「九候」指的是上、中、下三段脈搏的浮、中、沉三種狀況,根據經典的說法是這樣。後來的人就把寸、關、尺三種脈位當作三部,並且根據浮、中、沉三種脈象來診斷,這樣在臨牀上比較實際。雖然名稱與經典不同,但實際上還是和經典是一致的。九候中又分為七種診斷方法,除了七種診斷方法以外還有判斷生死的辦法,這是醫生的重要守則。因為只有能判斷生死,才能救人於危急之中。
黃帝問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按:九為奇數之終。)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按:九野注見前。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天地最根本的數字,是如何與人體的血氣相應的,如何通曉生死,做到這些該怎麼做呢?岐伯說:天地中最根本的數字,從一開始,到九結束。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因此三的倍數、三的三倍為九,用來對應九野。所以人有三個部位,每個部位有三個穴位,用來決斷生死,治療各種疾病,調節虛實,祛除病疾。(註:九野的註解見前面。)
)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言必當諮受於師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在額兩旁,動應於手,足少陽脈氣所行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在鼻孔下兩旁,近於巨髎之分,動應於手,(足陽明脈氣之所行。
白話文:
黃帝問:「什麼是三部?」
岐伯回答:「有下部、中部、上部,每部各有三個動脈。三個動脈分別代表天、地、人。一定要請教老師,指出並引導,才能掌握真諦。」(意思是說,一定要請教老師,接受指導,才能掌握真正的知識。)
上部天,是指額頭兩側的動脈;(在額頭兩側,與手、足少陽經氣的運行相應。)
上部地,是指兩頰的動脈;(在鼻孔下方兩側,靠近巨髎穴,與手、足陽明經氣的運行相應。)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在耳前陷者中,動應於手,手少陽脈氣之所行也。)中部天,手太陰也;(謂肺脈也,在掌後寸口中,是謂經渠,動應於手。)中部地,手陽明也;(謂大腸脈也,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合谷之分,動應於手也。)中部人,手少陰也。(謂心脈也,在掌後銳骨之端,神門之分,動應於手也。
白話文:
(上部)人,是指耳前的動脈。(在耳前凹陷處搏動,與手相應,是手少陽經氣運行的地方。)中部天,是指手太陰經;(指肺經,在手掌後方一寸處,稱為經渠,搏動與手相應。)中部地,是指手陽明經;(指大腸經,在手拇指與食指分叉的骨頭之間,合谷穴的位置,搏動與手相應。)中部人,是指手少陰經。(指心經,在手掌後方尖銳骨頭的末端,神門穴的位置,搏動與手相應。)
)下部天,足厥陰也;(謂肝脈也,在毛際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臥而取之,動應於手也。女子取太衝,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陷中是。)下部地,足少陰也,(謂腎脈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太谿之分,動應手。)下部人,足太陰也。(謂脾脈也,在魚腹上趨筋間,直五里下箕門之分,寬鞏足單衣沉取乃得之,而動應於手也。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之上,衝陽之分,動應手也。
白話文:
下部天: 足厥陰肝經。(肝脈循行在毛際外側,羊矢穴下一寸半的凹陷中,五里穴的範圍內,患者臥姿下取穴,動氣反應在手上。女子取太衝穴,在足大腳趾根部後兩寸的凹陷中。)
下部地: 足少陰腎經。(腎脈循行在足內踝後、跟骨上的凹陷中,太谿穴的範圍內,動氣反應在手上。)
下部人: 足太陰脾經。(脾脈循行在魚腹穴上方延伸於筋膜間,直下五里處,箕門穴的範圍內,用寬大的針柄將足部皮膚輕壓後取穴,動氣反應在手上。探查胃氣時,取足跗穴上方,衝陽穴的範圍內,動氣反應在手上。)
按:本經所指,蓋合經脈穴道,二者並言,不徒專取寸關尺也,宜分別觀之。)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脾臟與胃以膜相連,故以候脾兼候胃也。)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經云腸胃同候,故以候胸中也。
白話文:
注釋:本段經文所描述的是經絡穴位,應當將經脈和穴位結合起來理解,不只是取寸關尺脈就可以了,需要分別考察。
因此,人體下部的「天」用來測候肝臟的狀態,「地」用來測候腎臟的狀態,「人」用來測候脾胃的氣。
皇帝問道:「那麼人體中部的脈候如何測候呢?」
岐伯回答道:「中部也分為『天』『地』『人』三部,『天』用來測候肺臟的狀態,『地』用來測候胸中之氣(經文中說腸胃同候,因此胸中之氣也包括腸胃)。
)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何以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按:後三段不過復解前文,無深義也。)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
白話文:
人以耳目審察心臟。黃帝問:上部怎麼審察?岐伯回答:上部也有天、地、人。天以降下頭角之氣,地以降上口齒之氣,人以降上耳目之氣。(按:後三段只是重複解釋前面的內容,沒有更深奧的意義。)上、中、下三部各自分別有天、地、人。三部構成天,三部構成地,三部構成人。三乘三,共有九,九分為九個區域,九個區域構成九個臟腑。
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神臟五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以其皆神氣居之故也。形臟四者,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按:此一節是上文三部九候之總結也。為猶應也,九野為九臟,猶言九臟應九野也。謹按上部三候,形臟居其三;中部三候,神臟居其二,形臟居其一;下部三候,則盡神臟也。然其中有可疑者,前言中部地,手陽明也,注云大腸脈也。
白話文:
因此,神臟有五,形臟有四,合起來為九臟。(……神臟五個,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因為它們都藏有神氣。形臟四個,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按照:這一節是上文的三部九候的總結。為猶應也,九野為九臟,猶言九臟應九野也。謹按上部三候,形臟居其三;中部三候,神臟居其二,形臟居其一;下部三候,則盡神臟也。然而其中有可疑者,前言中部地,手陽明也,注云大腸脈也。)
乃岐伯復解,則又云地以候胸中之氣,注云手陽明脈當其處,按手陽明脈,自肩髃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雖有下膈二字,不可直言胸中,一疑也。若言大腸所盤折之地,乃是當臍,又非胸中,二疑也。後既總言形臟四,則胸中二字,必非差誤。
白話文:
岐伯又解釋,接著說:「地可以察知胸中的氣。」注釋中說:「手陽明經脈位於胸中。」根據手陽明經脈的循行,從肩胛骨前的邊緣開始,向上到達鎖骨上窩,向下進入缺盆穴,連絡肺部和橫膈膜,屬於大腸。雖然有「下膈」二字,但不能直接說是胸中,這是第一個疑問。如果說是大腸盤繞的地方,那是臍部,又不是胸中,這是第二個疑問。後文總論五行臟腑,那麼「胸中」二字必然不是錯誤。
前言手陽明三字,三部中止言臟脈,並不及腑,而手陽明為腑脈,或是錯誤,亦未可知,三疑也。前後不合,存之以俟後之識者。)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帝曰:決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氣相反,故生氣至危。危者言其近死,猶有生者也。
白話文:
前言
「手陽明」這三個字,在經文中只提到臟脈,沒有提到腑脈,而手陽明是一條腑脈,這可能是錯誤,也可能是正確,這是一個疑問。經文中有很多前後矛盾的地方,暫且保留,等待後人解決。
正文
黃帝問:用什麼方法來判斷病情?
岐伯答:必須先觀察病人的體型肥瘦,據此來調整氣血的虛實,氣血實就瀉,氣血虛就補。
……
黃帝問:怎麼判斷是生是死?
岐伯答:體型肥胖,脈絡細小,呼吸淺弱,不足以維持生命的人,很危險。(因為體型和氣息相反,所以生氣接近衰竭。危險的意思是瀕臨死亡,但還有一線生機。)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凡如是類皆形氣不相得也。按:形盛謂肌肉未消,脈細謂小弱無力。惟脈細故少氣,惟少氣故不足以息也。此等脈證,多見於初病之人。蓋由天稟素弱,故脈來無力。苟能峻補,猶可以生,故但云危也。若夫肌肉既脫而脈反浮大,為真原枯竭。
白話文:
身材消瘦而脈搏強大,胸中充滿氣的人會死亡。(所有這類情況都是形體和氣息不協調所致。)
註解:
形盛是指肌肉沒有消耗,脈細是指脈搏微弱無力。脈搏微弱,所以氣息少;氣息少,所以不足以呼吸。這類脈象證候多見於剛發病的人。這可能是因為天生體質虛弱,所以脈搏無力。如果能夠及時大補,還可能存活,所以這裡只說是「危重」。但是,如果肌肉已經脫落,而脈搏反而浮大,則說明真元枯竭。
胸中多氣,為元氣脫根。此等脈證,久病之人見之,死不旋踵矣。然則新起之病,獨無之乎?曰:有之,脈大氣浮,甚且喘促者,則為陰竭陽浮之證。切忌補氣,急用斂陰。如或不應,更加桂附,庶使氣納丹田。俗醫不知此理,誤用利氣,速其死矣。新病之與久病,其死皆同,惟形瘦與不瘦為異耳。
白話文:
胸中有氣脹,那是元氣脫離本根。脈象和症狀呈現這樣,長久患病的人出現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死亡。那麼,新發的疾病,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嗎?回答:會出現。脈象大氣浮,嚴重到氣喘吁吁,這是陰氣枯竭、陽氣浮越的表現。切記不要補氣,應該趕緊使用收斂陰氣的藥物。如果這些方法沒有效果,再加用桂枝和附子,使氣息進入丹田。民間醫生不懂這個道理,誤用利氣藥,會加速死亡。新病和久病,死亡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只是體形會有所不同,有的消瘦,有的不消瘦。
)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參謂參校,伍謂類伍。按:謂脈來至數不等也。)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按:相失謂大小遲疾懸殊也。)三部之脈,半得半失,猶可以治。若皆相失,則死也。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按:上下謂寸尺,左右謂兩手,蓋言兩手三部也。
白話文:
氣血協調才能保持健康,氣血失衡則會生病。(參校指脈象大小,類伍指脈象次序,按:指脈跳的次數不等。)三部位(寸關尺)九個候位(六部和左右兩手)都脈象錯亂則會死亡。(按:錯亂指大小、遲疾差異過大。)三部位的脈象,一半正常一半異常,還可能治療。如果都異常,則會死亡。上下左右的脈象相互呼應,就像搗米一樣,表示病情嚴重。上下左右的脈象差距過大,脈象不能準確計數,則會死亡。(按:上下指寸尺,左右指兩手,指兩手的三部位脈象。)
每部三候,三六一十八,注以為十八診是也。參舂謂頻動擊手,加杵米也。脈法曰:「人一呼脈再至,一吸脈亦再至曰平。」今所謂一呼一吸脈四至也。三至曰離經,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是一呼一吸脈十二至矣。若兩手三部之脈至幹不可數,是亦脈來十至以外之類,欲不死得乎。
白話文:
每一脈象分成三候,三乘六等於十八,所以共有十八種脈象。參舂的意思是快速地揮動和敲擊手臂,就像舂米一樣。脈法中記載:「一個人呼氣時脈搏跳動兩次,吸氣時脈搏也會跳動兩次,這叫做正常。」現在所說的呼氣吸氣時脈搏跳動四次。脈搏跳動三次叫做離經,四次叫做脫精,五次叫做死亡,六次叫做命盡,所以呼氣吸氣時脈搏跳動十二次。如果兩手三部的脈搏跳動非常快,不能計數,這也是脈搏跳動超過十次的情況,除非希望死亡,否則不可能發生。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按:中部謂兩關也,言尺寸之脈既失其常,即使關脈無病,猶之三部九候相失之類也,故亦曰死。若兩關獨病,脈日減少,即使尺寸無病,是亦三部九候相失之類也。上下一意,特互言之以暢其說,非有二也。)目內陷者死。
白話文:
)如果脈象中部的部位雖然單獨正常,但與其他臟腑的部位脈象不協調,患者會死亡;脈象中部部位的脈象相互消減,患者會死亡。(註解:「中部」指兩關,意思是說寸關脈位已經失去了正常,即使關脈沒有問題,也和三部九候脈象不協調的情況一樣,所以也說會死亡。如果只有兩關脈位有異常,脈象每天都在減少,即使寸關脈位沒有問題,這也和三部九候脈象不協調的情況一樣。上下文意思相通,只是為了說明得更清楚,互相補充,並不是兩條不同的意思。)眼睛向裡凹陷,患者會死亡。
(按:內陷謂眼珠深窅。五臟之精皆上會於目,內陷則真精枯竭,故死。注單指太陽,偏矣。)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脈見七診,謂參伍不調,隨其獨異,以言其病爾。
白話文:
(註:內陷指的是眼球深陷。五臟的精氣都匯聚於眼睛,如果眼睛深陷,說明真正的精氣已經枯竭,所以會死亡。注釋僅指出太陽,這是不對的。)
皇帝問:怎麼知道疾病在什麼地方?
岐伯回答:觀察九種徵兆,只有小的那個有病,只有大的那個有病,只有快的那個有病,只有慢的那個有病,只有熱的那個有病,只有寒的那個有病,只有凹陷的那個有病。(……脈象呈現出七種診斷,指的是陰陽不調和,根據獨特的徵象,來說明疾病的情況。)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上下若一,言遲速大小等也。)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俱猶同也,一也。按:此就一部而言也。不俱謂脈來之數,後不應前也。)真臟脈見者勝死。(按:真臟脈見,死無疑矣。然其死也,又必於勝已之日。
白話文:
九種脈象的相應關係,上下脈象一致,不能不相符合。(上下一致,是指遲緩、快慢、大小等相同。)遲緩一候後,將會生病;遲緩兩候後,病情會加重;遲緩三候後,病情危重。所謂的「後」,是指脈象不能同時出現。(同時就是相等、一致。按:這是指同一部位而言。不能同時出現是指脈絡跳動的次數,後面的不能與前面的相應。)真臟脈(沉取脈象)出現,必死無疑。(按:真臟脈出現,必定會死。但是,死亡的時間是在脈象出現加重的當天。)
)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其支者,復從肩髆,別下貫胂,過髀樞,下合膕中,貫腨循踵,至足外側。太陽氣絕,死如是矣。按:新校正云:「按診要經終論載三陽三陰脈終之證,此獨紀足太陽氣絕一證,余應闕文也。」)帝曰:冬陰夏陽奈何?(言死時也。
白話文:
如果足太陽經的氣絕了,患者的腳就不能屈伸,死時眼睛會睜開。(足太陽經脈起始於眼睛內側,向上經過額頭交會於頭頂,從頭頂進入腦部,再從腦部出來分佈於頸部,沿著肩胛骨內側,夾脊而下到達腰部。它的支脈從肩胛骨再次分出,貫穿腋窩,經過大腿根部,下合於膕中(膝蓋後方),貫穿小腿肌肉沿著腳後跟,到達足外側。如果太陽經的氣絕了,人死後就會呈現這種狀態。按:新校正版本說:「根據《診要經》終論記載三陽三陰脈終結時出現的症狀,這裡只記錄了足太陽經氣絕一種情況,其他相關內容可能遺失了。」)皇帝說:「冬天陰氣盛,夏天陽氣盛,這是為什麼呢?」(這句話指的是死亡時的情況。)
)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位無常居,物極則反也。乾坤之義,陰極則龍戰於野,陽極則亢龍有悔,是以陰陽極脈,死於夜半日中也。)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平曉木王,木氣為風,故木王之時,寒熱病死。
白話文:
岐伯說:九種脈象中,沉細懸絕的脈象屬於陰證,主冬,所以患者在半夜死亡;盛躁喘數的脈象屬於陽證,主夏,所以患者在中午死亡。
(脈象沒有固定的狀態,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走向反面。天地之間,陰極則龍飛野,陽極則龍亢悔,所以陰陽極盛的脈象,會導致患者在半夜或中午死亡。)
因此,寒熱病患者會在黎明時分死亡。(黎明時分,木氣旺盛,木氣化風,所以木氣旺盛的時辰,寒熱病患者會死亡。)
)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陽之極也。)病風者以日夕死。(卯酉沖也。)病水者以夜半死。(水王故也。)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辰戌丑未,土寄王之,脾氣內絕,故日乘四季而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亦謂形氣不相得也。按:人之所以為人者,內而精神,外而形肉而已。
白話文:
- 感染熱症或發燒的病人,容易在正午時分去世。(陽氣極盛)
- 感染風邪的病人,容易在傍晚時分去世。(卯酉時沖剋)
- 感染水濕的病人,容易在半夜時分去世。(水氣旺盛)
- 病人的脈搏時而稀疏時而急促,時而緩慢時而快速,容易在一天中的辰、戌、醜、未時(清晨、傍晚、深夜)去世。(土氣寄居於君火,脾氣內竭,所以會在這些時辰死去)
- 形體消瘦,九候(脈象)雖然正常,但仍然會去世。(這也是因為形氣不相合。人之所以為人,內有精神,外有肉體)
形肉消脫,則精神亦且渙散而無依。當此之時,九候豈有尚調之理,經特甚言之耳。)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按:皆從者,脈至前後相合也。脈見七診,前後不移,為病而已,必不至死。然其所以不死者,惟風病脈多疾大,久病脈必遲小,非真如七診之脈與死為鄰也。
白話文:
當身體消瘦虛弱時,精神也會渙散無依。此時,九候還能調和嗎?這是一種特別強烈的說法而已。
雖然七診症狀齊全,但九候都符合的人卻不會死。這裡所說的「不死」指的是風氣之病和經月之病,它們雖然類似於七診的病症,但卻不是。因此,說「不死」。
(注:九候都符合,指的是脈象的前後相合。脈象符合七診,前後不變,只能算是病,不一定會死。但是之所以不死,是因為風病的脈象大多快速有力,久病的脈象一定緩慢輕微,並不是真的像七診的脈象那樣接近於死亡。)
經,久也,謂病至逾月之久也,注作月經,誤矣。)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按:既犯七診,而九候錯亂,無有不死。必發噦噫者,病劇氣亂故也。噦,胃疾,吃忒也。噫,心疾,氣厄於下,欲上出而取氣也。)其脈疾者不病,(氣強盛故。)其脈遲者病,(氣不足故。
白話文:
「經」指的是時間久,也就是說疾病持續超過一個月。有些注釋把「經」解釋成「月經」,這是錯誤的。
如果一個人同時符合七診的病症,而且脈象也很糟糕,那麼他就會死,而且一定會出現嘔吐和呃逆的症狀。因為他已經犯了七診的病症,而且九候的脈象都亂了,這種情況下沒有人能活下來。出現嘔吐和呃逆是因為病情嚴重,氣機紊亂造成的。嘔吐是胃病,吃東西過多就會發生。呃逆是心臟病,氣機阻滯在下,想要向上升發出聲音。
如果脈象很快,則不代表生病,因為氣血旺盛。如果脈象很慢,則代表生病,因為氣血不足。
)脈不往來者死,(按:氣血凝澀故也。)皮膚著者死。(按:著謂著骨,血肉乾實故也。著,直略切。)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絡病者治其絡,(求有過者。按:王本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甲乙經無孫血二字,今從之。)身有痛者治其經絡。(按:王本血病身有痛,甲乙無血病二字,今從之。
白話文:
脈搏不再流動的人會死,因為氣血凝滯不通。皮膚緊貼骨頭的人也會死,因為血肉乾枯僵硬。皇帝問道:這些病症可以治療嗎?岐伯回答:經脈病變就治療經脈,絡脈病變就治療絡脈,身體疼痛就治療經絡。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繆刺者,刺絡脈,左取右,右取左也。)留瘦不移,節而刺之。(……病氣淹留,形容減瘦,證不移易,則消息節級,養而刺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生死之要,不可不察也。(……此復明前太陽氣欲絕及已絕之候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是外邪所致,就要針刺奇經的脈絡(奇邪之脈)。(所謂繆刺,是指針刺絡脈,左邊取右邊的脈,右邊取左邊的脈。)
如果病情長期不變,病人形容枯瘦,可以適當調整針刺時間。(……病氣沉積,病人消瘦,症狀沒有變化,就要適當調節,養護身體再進行針刺。)
瞳孔向上看,說明太陽經氣不足;戴著眼罩,說明太陽經氣已經衰竭。這是判斷生死的重要依據,不能不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