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10)
內篇 (10)
1. 玉機真臟論
此言五臟脈法證治之大要也。篇中精義凡八段:首段言五臟脈病,而論脾為孤臟,其義甚微;第二段言五臟受傳之次,所謂死於其所不勝也;三段言眾病皆始於風,以次傳入,變化無窮;四段言真臟死期有遠近之不同;五段言真臟脈之形象;六段言真臟所以獨見之故,為篇中之要義;七段言診視之法;末段言五實五虛,死中求活之妙。逐節不同如此,而名篇之意,單揭真臟,蓋真臟之脈,以別死生,醫家要務。
玉機云者,即金匱名篇之意,皆珍重之辭也。
白話文:
這段話闡述了五臟脈法診治的精要。文章重點分為八個部分:首先說明瞭五臟脈病,特別強調了脾臟的獨特之處,其道理非常微妙;第二部分講述了五臟受傳的順序,也就是所謂的「死於其所不勝」;第三部分說明瞭各種疾病都始於風,然後依次傳入,變化多端;第四部分說明瞭臟腑死亡時間的長短差異;第五部分講述了臟腑脈象的表現;第六部分說明瞭為什麼臟腑脈象會獨特的顯現,這是文章的精髓所在;第七部分講述了診視的方法;最後一部分講述了五實五虛,以及如何在死亡中求生的妙法。
每個部分都各有不同,而這篇名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強調臟腑,因為臟腑脈象可以辨別生死,是醫家最重要的任務。
「玉機雲者」指的是金匱篇的精髓,都是十分珍貴的內容。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按:越人云:「萬物始生,未有枝葉,故其脈來,濡弱而長。」蓋惟長則為弦,惟濡弱則弦而緩,弦緩故無病,反此則病矣。
白話文:
黃帝問:「春季的脈象像琴絃,什麼樣的脈象纔算像琴絃呢?」
岐伯回答:「春季的脈象是肝脈,肝屬木,是萬物生長的開始,因此肝脈的氣息來臨時,會顯得柔軟、輕虛、滑利,並且細長而挺直,所以說像琴絃。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就會生病。」
註解:
- 越南醫生說:「萬物剛剛開始生長,還沒有枝葉,所以脈象來臨時,會顯得濡弱而細長。」因為只有細長才能稱為琴絃,只有濡弱才會使琴絃顯得柔軟,而柔軟的琴絃才會沒有疾病,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就會生病。
後俱仿此。)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氣余則病在於外,氣少則病在於中也。按:呂廣云:「實強者陽氣盛也,少陽當微弱,今更實強,謂之太過。陽處表,故令病在外。厥陰之氣養於筋,其脈弦,今更虛微,故曰不及。
陰處中,故令病在內也。」)
白話文:
後面的情況都照這樣類推。)皇帝問:怎麼會反過來呢?岐伯回答:如果氣來得充實而強勁,這叫做太過,疾病在外;如果氣來得不充實而且微弱,這叫做不及,疾病在內。(氣多,則疾病在於外;氣少,則疾病在於中。注:呂廣說:「充實而強勁的,是指陽氣旺盛,少陽本應微弱,現在反而充實強勁,所以稱為太過。陽氣在體表,所以導致疾病在外。厥陰之氣滋養筋脈,其脈象為弦脈,現在反而虛弱微弱,所以稱為不及。
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帝曰:善!(忽忽,不爽也。眩謂目眩,視如轉也。胠謂腋下,脅也。忘當為怒字之誤也。按:舊本作忘,注云是怒,今從之。蓋肝主怒,故肝盛則善怒。
白話文:
黃帝問:春季脈象過盛或不足,會引發什麼樣的疾病?
岐伯答:脈象過盛,會導致人易忘事,頭暈目眩、恍惚,甚至癲癇發作;脈象不足,會導致胸痛,疼痛會蔓延到背部,腋下會感到疼痛。
黃帝說:說得好!(恍惚,指的是意識不清;眩暈,指的是眼睛發花,視物旋轉;腋下,指的是肋骨下方;忘應該是怒的筆誤。註:舊版本寫作「忘」,注釋說明是「怒」,現在根據註釋進行修改。肝臟主怒,所以肝氣過盛容易發怒。)
肝屬木而主風,故眩冒。肝脈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故巔疾。肝脈布脅,故脅胠滿,肝虛亦滿,凡滿不可即以為實也。胠音區。)
白話文:
肝臟五行屬木,主管風氣,因此容易出現頭暈目眩的症狀。肝臟經脈向上貫穿額頭,與督脈在頭頂會合,所以容易引發頭頂疼痛。肝臟經脈分佈在胸脅部位,因此會導致胸部或脅肋部位脹滿。但肝臟虛弱也會出現脹滿,所以不能一味地認為脹滿就是實證。
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按:越人云:「夏脈鉤者,南方火也,萬物之所盛,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故其脈來疾去遲。」夫鉤之為象,乃夏之平脈,經以盛衰為解,則似有病之脈。
白話文:
夏天的脈象像魚鉤,為什麼像魚鉤?岐伯說:夏天的脈象代表心,南方屬火,萬物都在生長旺盛,所以脈象來勢猛烈,退去微弱,所以說是魚鉤。相反的情況就是疾病。(按:越人說:「夏脈像魚鉤,是因為南方屬火,萬物蓬勃生長,樹枝垂葉,都向下彎曲像魚鉤,所以脈象來時快,去時慢。」魚鉤的形狀,是夏脈的正常脈象,經文用「盛衰」來解釋魚鉤,就好像生病的脈象一樣。)
越人以疾遲注之,理不誣矣。然越人止言盛,經則言盛長,蓋盛則自無不長也。)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來盛去亦盛,是陽之盛也,心氣有餘,是為太過。)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按:新校正云:「詳越人肝心肺腎四臟脈,俱以實強為太過,虛微為不及,與素問不同。
白話文:
古文:
越人以疾遲注之,理不誣矣。然越人止言盛,經則言盛長,蓋盛則自無不長也。)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來盛去亦盛,是陽之盛也,心氣有餘,是為太過。)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按:新校正雲:「詳越人肝心肺腎四臟脈,俱以實強為太過,虛微為不及,與素問不同。
越人用手指觸診疾遲來判斷疾病,其理論沒有錯。但越人只說了「盛」,《黃帝內經》則說「盛長」,因為「盛」了自然會「長」。黃帝問:怎麼會相反呢?岐伯回答:如果氣來勢盛,去勢也盛,這叫「太過」,是外在病證;(來盛去盛,是陽氣太盛,心氣有餘,屬「太過」)如果氣來勢不盛,去勢反而盛,這叫「不及」,是內在病證。(註:根據《新校正》,越人診斷肝、心、肺、腎四臟的脈象,都以脈實強為「太過」,脈虛微為「不及」,與《黃帝內經》的觀點不同。)
」)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帝曰:善!(按:心為牡臟而主火,故太過則火盛而為病矣。身熱膚痛者,火外灼也。浸淫者,汗也,火逼肺而為汗也。心虛則火動而煩,火動則上炎於肺而咳,下入大腸,轉魄門而為屁矣。
然此本言心,而何以病必及於肺?蓋火病則無所制而亂動以刑金也。)
白話文:
黃帝問:夏脈太強或太弱,會產生什麼疾病?
岐伯答:太強的話會讓人身體發熱、皮膚疼痛,形成水腫;太弱的話會讓人心煩,上面會出現咳嗽、咳痰,下面會出現氣虛、泄瀉。
黃帝說:說得好!(按:心臟是陽性臟器,主管火,所以太強的話火氣旺盛,就會生病。身體發熱、皮膚疼痛是因為火氣灼傷體外。水腫是因為火氣逼迫肺部而產生汗液。心氣虛的話火氣會擾亂心臟,導致心煩;火氣擾動會往上灼傷肺部而咳嗽,往下進入大腸,通過肛門而排氣。)
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按:越人云:「秋脈毛者,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故其脈來輕虛以浮,故曰毛。」蓋物之輕者莫如毛,而秋脈輕浮,故以名也。
白話文:
秋天的脈象浮動,是怎麼浮動的呢?岐伯說:秋天的脈象代表肺,肺屬西方金,萬物在秋天收穫成熟。所以肺氣來得輕柔空虛而浮動,來得急去得散,因此稱為浮脈。相反的脈象就是疾病。
(按:越人說:「秋脈浮動就像細毛,是因為西方屬金,萬物到了秋天都要終結,草木的葉子秋天都落光了,只有枝條還在,像細毛一樣。所以秋天的脈象輕柔空虛而浮動,所以稱為浮脈。」因為輕的東西沒有比細毛更輕的了,而秋天的脈象輕浮,因此用細毛來形容。)
然秋脈之所以輕浮者,以秋當溽暑之後,去濁而清,唯清故輕,唯輕故浮。秋脈或言毛,此又言浮,同一理也。)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帝曰:善!(按:旁虛中堅,內實之象,故為太過。
白話文:
秋天的脈象之所以輕浮,是因為秋天緊接著炎熱的暑天之後,暑氣已經消散,身體清涼,只有清涼所以輕,只有輕所以浮。秋天的脈象有的說脈象呈現毛茸感,這和上面所說的脈象浮動是同一原理。
黃帝說:脈象如果既毛又浮,這又如何解釋呢?
岐伯說:脈氣來得很浮而中間脈位強硬,兩邊脈位虛弱。這種情況就叫做脈象太過,病出現在身體外。脈氣來得很浮而微弱,這種情況就叫做脈象不足,病出現在身體內。
黃帝說:秋天的脈象太過和不足,它們所對應的病症是什麼樣的?
岐伯說:太過會讓人出現逆氣和背痛的症狀,心裡煩躁。不足會讓人喘氣、呼吸急促、咳嗽,向上能看到血氣,向下能聽到病音。
黃帝說:很好!(旁虛中堅,是內部充實的表現,所以是太過。)
肺氣內實,必挾邪有火,故上逆而背痛。背為陽,氣盛則並於陽。慍慍者,氣凝滯而不散也。肺虛則氣浮散而急促,故為喘為咳。肺虛亦喘咳,世盡以實治者,非也。見血者,氣浮血動也,病音注亦作喘息,誤矣,蓋氣下泄而多屁,故云下聞也。)
白話文:
肺氣過於旺盛,必定挾帶邪氣和火氣,所以向上逆行,造成背部疼痛。背部屬陽,氣盛就會集中在陽氣旺盛的部位。煩躁鬱悶,是氣滯凝結而不通暢。肺虛弱時,氣就會浮浮散散而急促,因此會喘息和咳嗽。肺虛也會喘咳,一般人都用治療肺氣旺盛的方法來治療,這是錯誤的。吐血是因為氣浮動而帶動血液,病音註釋中也將其解釋為喘息,這是錯誤的。因為氣向下流散就會產生很多屁,所以說會「下聞」。
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濡,故曰營。反此者病。(按:王本作沉以搏,甲乙經搏當作濡,濡古軟字,乃冬之平調脈。若沉而搏擊於手,則冬脈之太過也。今改從之。又別篇腎脈並言石,而此言營,蓋兵之駐處曰營,又經營、營謀皆取固密之義,亦石之意也。
白話文:
漢,沉以搏,反以濡,故曰,沉反軍,故曰,以沉,反以濡,故曰,以沉,反以濡,反反以濡,反反以沉,反反以沉,故曰,反反以濡,故曰,故反以沉,反故以沉,反故反以沉,故以沉反,故曰以,故反反,故反以沉,曰以,故反以沉,曰以,反反沉,反反以沉,反反,沉以沉,故曰以,故曰,故反以沉,故曰以,故反,沉,故反以沉,沈以,故曰,故反,故曰以,故,反以,反沉以,曰故以,故反,沈故曰,故反,故曰,故曰以,故曰,故反以,故反以,沈反,故曰,以故反,故曰以,故曰,故反以,曰以 故,故反以,曰以故,曰故,曰故以以,故曰以,故曰故,故反以,故曰,反故,反曰以,反反故,故反,反故,反故曰反,故反,故曰反,故曰,故曰反,故曰,反故反故,反曰反,故意,故反反曰反,故反,沈曰,故反以,反反故以 故反,故曰,反曰沈,沈故反,反此故曰曰以,曰故,沈故反,故曰,故以,曰沈故曰以,以故曰,曰故以,故曰以,故曰以,故,反故以,反故反,故曰以以,故曰以,故以,故曰以,故故 故,反反 故,沈故反,反何故,反故,故曰,曰故,故曰反,故曰反,反以反反,故曰反,故反故,故曰反,反曰,曰反,故曰故,故反,故曰,故曰反反故,反故,故曰,反曰,曰故,曰反,故,故反曰故,反,故曰反,故曰故,反曰故,曰故,曰曰以故,以故,故曰曰反,曰曰故,曰,故曰,故,曰故,曰故,故,故曰,曰故,故,故曰,曰反,反曰曰,曰故,反反,反反故,反,故反,反曰沈,沈。故以,反故曰, 反曰,故反以反,曰故,故,故故,反故,曰故,反曰故,故反,故曰反,曰故,故曰反,反以反故,曰故,故反,故曰故,反故反,故曰,故反沈反,曰故,反,曰反,反曰故,故曰反,曰故,曰故,故曰,曰故,故反曰,故曰,反故反,反故曰故曰,反曰,曰故,曰曰故,故反故,沈故曰,曰沈,故曰反, 故曰,曰故,故反故,故沈曰,故曰,故曰,曰曰故,故沈反,曰沈,故反,故曰沈,故曰,反沈,反曰,故曰,曰故曰,曰,故曰,曰故,曰,故曰,沈反故曰,反曰,曰故反,曰曰,故曰,反故曰,反 沈,曰故,故曰,曰 沈 故,曰,故曰,曰曰,曰故,曰曰故,曰故,曰,故曰,曰故,故故,故曰,曰故,曰故曰,沈,曰故,又曰,曰,故,曰故,故曰以,故曰,故曰,故曰以,故曰,故曰,故曰,曰之故,以故曰,曰,曰故,沈故曰,曰,故曰,曰以故,曰故以,曰,故曰,故曰故,曰故,故曰,曰故曰,故曰,沈曰,反故,曰故以,曰反故,故,曰故,曰,反曰,沈曰,曰反以,故曰反以,曰故反,曰反曰,故曰,以故,曰,曰,曰以,曰故以,曰故,曰曰,曰,曰反,曰故沈,曰,曰,故曰,曰故,曰反,曰故,曰,故曰,曰反,故沈故曰,故曰,反 沈故曰,曰,曰反故,曰故,曰反故曰,曰沈曰,曰,故沈曰,曰曰,曰故曰,曰故曰,曰,故曰,曰故沈曰,曰,故曰,反故反故曰,故曰,反沈故反, 故曰,故曰,反故反,反故,故反曰,沈,曰故,故曰,故曰曰,曰,故曰反,反故曰,曰故,反曰,曰反,曰反,曰故以,曰曰故,曰反故曰,反故曰,反曰故, 反曰,故曰曰故,反故曰,曰反曰,曰故,沈故曰,曰,故曰故,曰以,曰故,故曰,反故,故曰,沈故曰,曰故曰,曰,故曰故,反沈曰故,曰 故,故曰,7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按:腎脈宜石,而彈石則擊指矣。腎脈沉細而緩,乃為平脈,如數則陰虛矣。)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白話文:
唐堯問道:脈象如果彈跳如石,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答道:這是脈氣太盛,病症在體表。如果脈象如流水般滑利,這是脈氣不足,病症在體內。
(注:腎脈應如石子堅實,脈象如彈石彈擊手指,則為太過。腎脈應沉細而緩,才能稱得上正常脈象,脈象如數,則為陰虛。)
唐堯又問:冬天的脈象太盛或不足,會引起什麼病症?
岐伯答道:太盛的話,會讓人感到四肢麻木、脊背疼痛、氣短、不想說話。不足的話,會讓人心慌如飢餓,胸中鬱悶,脊背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
帝曰:善!(按:解㑊解已辨於前,但太過之脈,病宜有餘,而此見證並屬不足,此何以故?丹溪云:「陰常不足。」蓋人自有生以後,火日動,水日虧,其所謂太過者,不過脈象之搏擊,正屬水虧火動,非真腎氣有餘,故脈似太過而證皆不足也。如病飢者,水不制火也。䏚中清者,腎虛故寒也。
少腹滿者,腎氣溢而不藏也。小便變者,溺色黃赤,水涸則濁,世盡以為熱而治之以寒涼者,非也。)
白話文:
皇帝說:好啊!(按:解表和解毒已經在前面辨別了,但是太過的脈象,病情應該是過盛的,而這個證據都顯示不足,這是為什麼呢?丹溪說:「陰氣常常不足。」因為人從出生以後,陽氣每天動,陰氣每天虧損,所謂的太過,只是脈象跳動有力,正是由於陰氣虧損、陽氣旺盛,並不是真正的腎氣過盛,所以脈象看起來太過,而證據都顯示不足。例如飢餓的病人,就是因為陰氣不能控制陽氣。嘴脣發青,是因為腎虛而導致寒冷。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納水穀,化津液,溉灌於心肝肺腎也。以不正主四時,故謂之孤臟。按:四臟偏守一隅,脾則居中四應,不主四時,乃為四時之所宗。)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白話文:
黃帝問道:一年四季的變化,各有其順序,但脾臟的運作規律為何呢?岐伯答道:脾臟屬土,是孤獨的臟器,負責滋養周圍其他臟腑。它吸收水谷,化生津液,滋潤心、肝、肺、腎。因為它不直接掌管四季,所以被稱為孤臟。四臟都偏居一方,只有脾臟居中而四面應對,不直接掌管四季,反而成為四季的根本。黃帝又問:那麼脾臟的健康與否,可以觀察出來嗎?岐伯答道:脾臟健康狀態不可見,但如果脾臟不健康,則可以觀察出來。
(按:土王四季,隨時而轉,其無病也,平平而已。一有所苦,則形於脈而證見焉。)帝曰:惡者何如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按:脾脈太過,比之水流,當是浮洪脈也。鳥喙,謂脾死脈,而止云不及,觀者得其大意而已。
白話文:
(說明:土行的旺盛衰弱會隨著四季而變化,當身體健康時,脈象就會平平順順。如果有了疾病,就會表現於脈象上,而在證侯上出現陰氣過盛的現象。)君主問:什麼樣的脈象可以看出陰氣過盛?岐伯答:脈象像流水一樣急促,這是因為陰氣過盛,疾病在體表;脈象像鳥鳴一樣斷續,這是因為陰氣不足,疾病在體內。
(說明:陰脈過盛,與水流相仿,應當是浮脈且洪大;鳥鳴聲斷續,指脈象微弱甚至消失,而僅提到陰氣不足,讀者只要理解其大意即可。)
)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按:脾屬土而主四肢,濕勝則凝重而不可舉,脾雖濕土,常惡濕也。)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脾為孤臟以灌四旁,今病則五臟不和,故九竅不通也。
八十一難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重謂臟氣重迭,強謂氣不和順。)
白話文:
黃帝說:先生所說的脾是孤獨的臟器,以中央的土氣輸送滋養周圍,如果脾氣過剩或不足,會出現什麼樣的疾病呢?
岐伯回答:脾氣過剩會導致四肢無法抬舉;(註:脾屬土而主管四肢,濕氣過重會使四肢沉重而無法抬舉,雖然脾臟屬濕土,但它本身卻很怕濕。)脾氣不足會導致九竅不通,稱為「重強」。(……脾臟是孤獨的臟器,以滋養周圍,如今生病了,就會導致五臟不調和,所以九竅不通。)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所謂逆者,次如下說。)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
白話文:
五臟(肝、心、脾、肺、腎)從產生它們的臟腑中接收氣血,傳遞給它們剋制的臟腑,氣血停留在產生它們的臟腑中,但會在剋制它們的臟腑中衰亡。……這句話說的是氣血逆行的情況,所以會導致死亡。(什麼是逆行?如下所述。)肝臟從心臟接收氣血,傳遞給脾臟,氣血停留在腎臟,到達肺部時衰亡。心臟從脾臟接收氣血,傳遞給肺部,氣血停留在肝臟,到達腎臟時衰亡。脾臟從肺部接收氣血,傳遞給腎臟,氣血停留在心臟,到達肝臟時衰亡。肺部從腎臟接收氣血,傳遞給肝臟,氣血停留在脾臟,到達心臟時衰亡。
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者之早暮也。(……朝主甲乙,晝主丙丁,四季土主戊己,晡主庚辛,夜主壬癸,由此則死生之早暮可知也。按:此五行生剋之定例也。王本云死生之早暮,甲乙經云占死者之早暮,詳經文正言逆行死期,當以甲乙為是,從之。
白話文:
因此,風邪是所有疾病的根源。(註:生氣通天論中提到「風者百病之始」,意指所有疾病都是由風引起的。這裡說「百病之長」,意指在各種邪氣中,風邪最為嚴重。雖然文字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如今風寒侵襲人體,會讓人汗毛直豎,皮膚閉合發熱,此時宜發汗散熱。(註: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擅長醫術的人,會治療皮膚和毛髮。」這裡指的就是這個道理。)或者出現麻痹不仁、腫脹疼痛的情況,此時可以用熱湯熨燙、火灸針刺等方法來治療。
(熱中血氣,則𤸷痹不仁。寒氣傷形,故為腫痛。)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按:宣明五氣論曰:「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肺在變動為咳,咳則氣上,故上氣也。)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肺金伐木,氣下入肝,故曰勿治行之肝也。
白話文:
如果熱邪入侵血氣,就會出現麻痺和無感的情況;若寒氣侵害人體,則會導致腫脹和疼痛。如果不及時治療,病邪就會進入肺部,這種情況稱為肺痹,會引發咳嗽和氣喘。根據《宣明五氣論》,邪氣如果侵入陽氣就會導致狂躁,若侵入陰氣則會出現痹症。肺部出現變化則會引起咳嗽,咳嗽會導致氣上升,因此會出現氣喘。如果不治療,肺的病變會傳到肝部,這稱為肝痹,也叫作厥,會出現肋部疼痛和食慾不振。因為肺金克木,氣從下方流入肝部,所以要注意不治療就會引發肝部問題。
肝氣通膽,膽善為怒,怒者氣逆,故一名厥也。肝脈布脅,故脅痛。按:出食,註解不明。蓋邪入於肝,則肝木盛而凌胃,故吐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肝應風木,勝脾土,土受風氣,故曰脾風,蓋為風氣通肝而為名也。
白話文:
肝臟氣息通往膽囊,膽囊會因氣不通暢而發怒,發怒時氣息會逆流,因此又稱作「厥症」。肝臟經脈分佈在兩側,因此會出現兩側疼痛。根據註解,這裡的「出食」意思不明。可能是邪氣入侵肝臟,導致肝木旺盛壓迫胃部,因此吐出食物。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按壓耳道或針灸治療。如果不治療,肝臟的病症會傳到脾臟,形成一種叫做「脾風」的疾病,會出現暈厥、腹中發熱、心煩、尿液發黃的症狀。(肝臟屬風木,勝過脾臟的土屬性,土屬性受到風氣影響而形成脾風,這名稱是由於風氣與肝臟相通而得來的。)
脾之為病,善發黃癉,故發癉也。脾支別脈上膈注心,故腹中熱而煩心,出黃色於便瀉之中也。按:出黃注單指便瀉,偏矣。蓋黃為脾色,脾病則色見於外,凡身面發黃皆是也。)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
白話文:
脾爲溼困中焦之泄,泄瀉與泄瀉而止瀉爲脾虛也。脾虛則腎消,腰痠腹痛爲疝,小便癃閉爲蠱。
(按:邪氣入腎,聚而成形,故為疝瘕。腎之腑,膀胱也,膀胱當少腹,熱結膀胱,氣不得出,若冤抑者然,故曰少腹冤熱而痛。惟熱在膀胱,故又溺出白液也。一名曰蠱,注言「冤熱內結,消鑠脂肉,如蟲之食,日內損削,故名曰蠱」,是也。)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
白話文:
邪氣入侵腎臟,聚集後形成實體,因此稱為疝氣。腎臟的腑是膀胱,膀胱位於小腹,熱氣積聚在膀胱,氣無法排出,就像被人冤枉壓抑了一樣,所以說小腹冤屈發熱而疼痛。由於熱氣在膀胱,所以還會排出白色液體。另一種名稱是「蠱」,注釋中說:「冤屈的熱氣在內部結塊,消蝕脂肉,就像蟲子在啃食,日復一日地損耗,因此稱為『蠱』」,就是這個意思。在此時,可以按摩治療,也可以用藥治療。如果不治療,腎臟的病傳播到心臟,筋脈相互牽引而緊繃,病名就稱為「瘛」。
(腎不足則水不生,水不生則筋燥急,故相引也。陰氣內弱,陽氣外燔,筋脈受熱而自跳掣,故名曰瘛。按:瘛音熾,筋抽掣也。)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勿治,滿十日,法當死。(至心而氣極則如是矣,若復傳行,當如下說。)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
白話文:
腎氣不足,導致水液生成不足。水液不足,筋脈就會乾枯痙攣,因此互相牽引。陰氣在內部衰弱,陽氣在體外過於旺盛,筋脈受到熱氣影響而抽動痙攣,所以稱為「瘛」。
此時,可以選擇針灸或服藥治療。如果不及時治療,超過十天,病情惡化就可能致命。(當心氣極度衰竭時就會如此,如果病情蔓延,則病情將更加嚴重。)腎虛傳導至心臟,心臟又將病氣傳遞至肺部,會導致寒熱交替的病症,預後通常是三年後死亡。
(反傳於肺金,肺已再傷,故寒熱也。三歲者,肺至腎一歲,腎至肝一歲,肝至心一歲,火又乘肺,故云三歲死。)此病之次也。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按:以勝相傳,則有次第之可數。若夫猝然而起,或暴感外邪,或真元脫竭,病雖有因,實非傳來,如傷寒之直中、中風之眩僕、雜病厥逆之類,但當考其致病之由,不必泥於相傳之次論治也。)或其傳化有不以次。
白話文:
反覆傳染到肺金,肺部已經再次受傷,因此會出現寒熱症狀。三歲指的是,肺到腎一年,腎到肝一年,肝到心一年,火又侵犯肺部,所以說三歲會死。
這就是這種疾病的順序。但是如果突然發作,就不一定是由於傳染引起的。(按照:以順序相傳染,就有可以計算的順序。但是如果突然發作,可能是因為突然感染外邪,或是真元耗盡,雖然疾病有其原因,但實際上並不是傳染來的,就像傷寒的直接入侵、中風的眩暈昏厥、雜病的厥逆之類,只需要探討疾病發生的原因,不必拘泥於傳染的順序來進行治療。)或者傳染和轉化的過程不一定按照這個順序。
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憂恐悲喜怒,發無常分,觸遇則發,故令病氣亦不次而生。按:此正解病之卒發者,五志之傷,蓄久忽發,初非循序而來也,故病不以次。)然猝發之病頗多,而經但以五志為言者,蓋以人之為病,苟非本於七情內傷,雖危不死也。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
白話文:
如果沒有按照正常的生理規律行事,憂慮、恐懼、悲傷、喜悅、憤怒等情緒會影響正常的生理規律,導致出現大病。(憂慮、恐懼、悲傷、喜悅、憤怒等情緒,發作沒有固定的規律,一旦觸發就會發作,所以導致病氣也無序地產生。按:這是正確解釋急發性疾病的原因,五志受傷,積累一段時間後突然發作,並非按順序逐漸出現,所以疾病不是循序漸進的。)但是,急發性疾病有很多,經書中只提到五志,可能是因為人得病,如果沒有基於七情內傷,即使病情嚴重也不會危及生命。如果過度喜悅導致虛弱,那麼腎氣就會旺盛。
(按:喜者心之志,過喜則心氣虛,心虛則火弱而水邪乘心矣。)怒則肝氣乘矣,(按:怒者肝之志,盛怒則肝氣強急,必有乘脾之患矣。)悲則肺氣乘矣,(按:悲者肝之志,悲則金氣急切,必有伐木之患矣。)恐則脾氣乘矣,(按:恐者腎之志,恐極則腎弱,腎弱則水虛而土來制水矣。
白話文:
喜:
心臟喜歡的情緒。如果過度喜悅,心氣就會虛弱,心臟虛弱後,心火減弱,水邪就會趁虛而入。
怒:
肝臟生氣的情緒。如果盛怒,肝氣就會旺盛而急躁,一定會侵犯脾臟。
悲:
肺臟憂傷的情緒。如果悲傷,肺氣就會急促,一定會傷害肝膽。
恐:
腎臟恐懼的情緒。如果極度恐懼,腎臟就會虛弱,腎臟虛弱後,水液就會虛少,而脾土就會來剋制腎水。
)憂則心氣乘矣,(按:肺之志又為憂,過憂則肺傷,肺傷則金弱而火將乘之矣。此五者,蓋言卒發為病也。然細觀五者又是不同,精氣並而獨盛,因而乘其所勝者,肝與肺也。過勞其氣,以致虛極,因而見乘於其所不勝者,心與腎與肺也。注俱矇混不確,學者所當詳審而分別之也。
白話文:
憂愁的話,心氣就會上浮(按:肺的志志爲憂,過度憂慮會傷肺,肺受傷則金弱而火氣上升。這五種情況,都是說疾病突然發作的。但仔細觀察,這五種情況又有所不同:精氣同時過盛,從而侵犯它們所剋制的臟器,即肝和肺。過度勞累元氣,以致虛弱至極,從而被它們所不剋制的臟器所傷,即心、腎和肺。注中的解釋都模棱兩可,不準確,學習者應當仔細審辯,分別對待。
)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五臟相併而各五之,五而乘之,則二十五變也。然其變化,以勝相傳,傳而不次,變化多端。按:以上臨下,以強凌弱曰乘。邪之傳也,正謂乘其所勝而侮之,以其勢足相乘而後傳之也。)
白話文:
這就是它的道理。所以疾病有五種,五加五是二十五種變化,再到它的傳變。傳,就是乘勝追擊的意思。(五臟互相配合,每五個器官為一個單位,五個單位互相乘,就變成了二十五種變化。但是它的變化,以強勢傳給弱勢,傳而無序,變化多端。說明:上臨下,以強欺弱叫乘。邪氣的傳變,正是指邪氣乘勝追擊它所對應的臟腑,因為它的勢力足夠相乘,然後才傳變。)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此肺之臟也。)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此心之臟也。)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䐃,真臟見,十月之內死。(䐃者肉之標,脾主肉,故肉如脫盡,䐃如破敗,此脾之臟也。
白話文:
肺臟衰弱
骨頭極度消瘦,肌肉嚴重凹陷,胸中有氣體堆積,呼吸困難,氣息鼓動身體,預計6個月內死亡。肺臟脈象顯現,可預測患者死亡日期。
心臟衰弱
骨頭極度消瘦,肌肉嚴重凹陷,胸中有氣體堆積,呼吸困難,內部疼痛蔓延到肩膀和頸部,預計1個月內死亡。心臟脈象顯現,可預測患者死亡日期。
脾臟衰弱
骨頭極度消瘦,肌肉嚴重凹陷,胸中有氣體堆積,呼吸困難,內部疼痛蔓延到肩膀和頸部,身體發熱,肌肉消瘦,筋膜破裂,脾臟脈象顯現,預計10個月內死亡。筋膜是肌肉的標誌,而脾臟主掌肌肉,所以當肌肉消瘦得好像完全脫落,筋膜也像破裂一樣,就表示脾臟衰弱。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臟未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肩髓內消,謂缺盆深也。衰於動作,謂交接漸微。此腎之臟也。按:王本來見,全元起及甲乙經俱作未見,於義較確,今從之。)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䐃脫肉,目匡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白話文:
大骨骼枯萎無力,肌肉嚴重下陷,肩胛骨內的骨髓消散,活動能力大幅衰退,內臟的真實情況看不出來,預測一年內死亡。如果能看到內臟的真實情況,再預測死亡日期。(肩胛骨內的骨髓消散,指的是缺盆處的凹陷加深。活動能力衰退,指的是性生活逐漸減少。這是腎臟的症狀。注:王本原本寫作「見」,全元起以及甲乙經都寫作「未見」,意思更明確,現在採用「未見」一說。)大骨骼枯萎無力,肌肉嚴重下陷,胸中氣體滿滿,腹內疼痛,心中不適,肩頸和身體發熱,皮膚破裂脫落,眼睛周圍陷下,能看到內臟的真實情況,看不見人,馬上死亡。能看到人的,在遇到無法承受的事情時死亡。
(肝主目,故目匡陷及不見人,立死也。不勝之時,謂於庚辛之月。此肝之臟也。)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按:人之所恃以生者,惟此一息之氣耳。氣治則安,氣乖則病,倘或元氣虧竭,病起倉猝,眩僕厥絕,不省人事,此蓋由於五臟之氣,敗絕無餘,故九竅閉塞,而脈亦為之壅閉也。脈既不通,氣自不行而死矣。
白話文:
(肝臟主管眼睛,所以眼睛凹陷失明,會立即死亡。在庚辛月份,肝臟較為虛弱。因為這是肝臟的臟氣。)突然急劇虛弱,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五臟功能閉塞,脈道不通,氣息不能出入,就像淹水一樣,無法預測存活時間。(按:人之所以能活著,是靠這口氣。氣運行正常則安康,氣運行失調則生病,如果元氣突然耗盡,病情會急劇惡化,頭暈,昏倒,失去知覺,這是因為五臟之氣耗盡,所以九竅閉塞,脈道也閉塞。脈道不通,氣自然不能運行,最終導致死亡。)
此等最為猝暴,猶如墮溺之死,出於意外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呼五六至,其形肉雖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按:脈絕不來者,無脈者也。一呼五六至者,數極者也。無脈則真氣絕,數極則本根脫,二者之象,亦猶卒至之類,無不立死,固無俟於形肉真臟等候為驗也。注謂即是急虛卒至之脈,誤矣。
王本一息,按新校正云:「人一息脈五六至,何得為死,息當為呼。」是也,今從之。)
白話文:
這類病情最為暴烈,像鳥雀突然死亡,出於意料之外。這種人的脈搏完全沒有,如果呼喊一聲,脈搏跳動五、六次就停止了,他的形體和肉體雖然沒有腐爛變質,但真正的生氣卻看不見了,這就是呼吸死亡。
(按:脈搏完全沒有的,就是沒有脈搏。呼喊一聲脈搏跳動五、六次就停止的,就是脈搏非常微弱。沒有脈搏就表示真正的生氣斷絕了,脈搏非常微弱就表示本來的根基不穩固,這兩種情況的症狀,也像猝死的情況一樣,必定會立即死亡,所以無需等待形體和肉體腐爛變質的徵兆來驗證。註解中說的就是急症猝死脈,誤認了。)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羽毛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白話文:
真肝脈的徵狀:
- 脈搏急促而緊張,就像刀刃劃在皮膚上。
- 按壓起來像彈奏琴絃,顏色青白,沒有光澤。
- 毛髮脫落,預示死亡。
真心脈的徵狀:
- 脈搏堅硬有力,就像薏苡子堆疊在一起。
- 顏色赤黑,沒有光澤。
- 毛髮脫落,預示死亡。
真肺脈的徵狀:
- 脈搏寬大而浮虛,就像羽毛拂過皮膚。
- 顏色白赤,沒有光澤。
- 毛髮脫落,預示死亡。
真腎脈的徵狀:
- 脈搏有力而間斷,就像用手指彈石頭。
- 顏色黑黃,沒有光澤。
- 毛髮脫落,預示死亡。
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按:楊上善云:無餘物和雜,故名真也。五臟之氣,皆胃氣和之,不得獨用。如至剛不得獨用,獨用則折,和柔用之即固也。如弦是肝脈、微弦為平和。所謂微弦者,謂二分胃氣,一分弦氣也。
白話文:
真正健康脾臟的脈象到達手指時,會表現出虛弱、忽快忽慢、顏色暗黃青紫、毛髮乾燥易折斷,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所有真正健康的臟腑脈象都出現時,都表示病情嚴重,無法治癒。(按:楊上善說:沒有其他雜質混雜,所以稱之為「真」。五臟的氣,都是由胃氣調和的,不能單獨作用。就像極剛的性質不能單獨使用,單獨使用就會折斷,與柔軟相調和使用就會堅固。比如弦脈是肝臟的脈象,微微的弦脈表示平和。所謂微微的弦脈,就是二分胃氣,一分弦氣。
若三分並是弦而無胃氣,為真臟見也。余准此。楊說是矣,但以分數為喻,未免支離。所謂胃氣者,和緩也。弦而和緩,便是有胃氣。若純是弦急,是名真臟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的三分之一是弦脈,且沒有胃氣,這就是真正的臟脈顯露。我同意這種說法。楊氏的解釋雖然正確,但用分數來比喻,未免有些牽強。所謂的胃氣,是指和緩。弦脈而和緩,就有胃氣。如果脈象純粹是弦脈,又顯得急促,那就叫做真正的臟脈了。
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胃為水穀之海,故五臟稟焉。)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按:手太陰者,手太淵,寸關尺也。人非水穀不生活,故五臟必資胃氣以為養,水穀之氣行,而後五臟之得失,變見於寸口矣。
白話文:
黃帝說:看到真臟就會死,為什麼?岐伯說:五臟都由胃中獲得氣,胃是五臟的根本。(胃就像水和穀物的海洋,所以五臟都受它提供)臟腑之氣不能自己到達手太陰經,必須通過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經。(注:手太陰經是指手太淵、寸、關、尺三部脈。人離不開水和穀物才能活,所以五臟必須依靠胃氣來滋養,水和穀物的氣流暢,五臟的得失才會在寸口脈象上顯現出來。
甲乙經曰:「人以胃氣為本,脈亦以胃氣為本。」是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按:五臟分主四時,苟得胃氣,則合於時而順脈見,苟失胃氣,則逆於時而死脈出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帝曰:善!(按:邪氣勝故病甚,病甚則水穀不入於胃,而脈自無和緩之氣,於是賊邪之形獨見而為但代矣。)
白話文:
《甲乙經》中記載:「人體以胃氣為基礎,脈象也以胃氣為基礎。」這句話是正確的。
因此,五臟在各自的時間段各自運作,並將氣輸送至手太陰經脈。(註:五臟分別主宰不同的季節,只要獲得胃氣的滋養,它們就會符合季節變化而脈象順利顯現;如果缺少胃氣,它們就會違背季節變化而脈象異常。)
所以,邪氣盛行時,精氣就會衰弱。因此,病情嚴重時,胃氣無法與四肢太陰經脈相通,所以只能看到臟腑本身的氣象。這種現象稱為「獨見」,表示疾病勝過了臟腑,故而患者有生命危險。
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必欲先時而取之。)形氣相得,謂之可治。(氣盛形盛,氣虛形虛,是相得也。)色澤以浮,謂之易已。(……氣色浮潤,氣血相營,故易已。)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候可取之時而取之,則萬舉萬全。
白話文:
皇帝說:凡是治療疾病,都要觀察患者的外形、氣色、脈象的強弱盛衰,以及疾病的輕重緩急,才能及時治療。(如果一定要提前治療,也要先找到正確時機。)外貌和氣色匹配的,說明病情可以治療。(氣色好、體形強壯,或氣色差、體形虛弱,都是匹配的。)氣色浮現,說明病情容易好轉。(……氣色紅潤有光澤,說明氣血充足,所以容易好轉。)脈象微弱但滑動,說明胃氣充足,稱為容易治療,要找準時機下針……。(觀察到可以下針的時機再下針,這樣成功率才會高。)
按:此弱滑二字是好字面,弱者無強急之形,滑者無枯澀之意也。)脈實以堅,謂之益甚。(按:實堅者,強硬而無柔和之氣也。純陽無陰,其病必日進矣。)脈逆四時,謂不可治。……所謂逆四時者,……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按:此言脈與時反也。
白話文:
需要注意的是,「弱」和「滑」這兩個字是好字面。弱,是指沒有強硬急促的形狀;滑,是指沒有枯澀的意思。
脈搏實而堅,表示病情加重。(註:實堅,指強硬而沒有柔和之氣。純陽無陰,這種病症必定會日益嚴重。)
脈搏逆反四季,表示無法治癒。……所謂逆反四季,是指……春夏時脈沉澀,秋冬時脈浮大,稱為逆反四季。(註:這句話是指脈象與季節相反。)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按:此言脈與證相反也。但病在中二句,與平人氣象論不同。彼云病在中脈虛,謂內有實積而脈反虛。此則言原本已虛,而脈反強盛也。彼云病在外脈澀堅,謂邪盛脈不宜沉澀。此則言邪在表,脈不當無力也。
其言雖殊,總是虛實相反之意。新校正反以為誤,則真誤矣。)
白話文:
- 如果生病發熱,脈象卻很平靜;如果腹瀉,脈象卻很大;如果脫血,脈象卻很強實;如果疾病在身體內部,脈象強實有力;如果疾病在外表,脈象卻不強實有力。這些情況都難以治癒。
註釋:
- 古文提到「脈與證相反」,意思是脈象與疾病表現相反。
- 「病在中,脈實堅」這句話與《平人氣象論》的說法不同。平人氣象論認為疾病在內部,脈象會虛弱,因為內部有實證,脈象卻相反變虛;而這裡的說法是原本就虛弱的人,脈象卻強盛有力。
- 「病在外,脈不實堅」這句話也與平人氣象論不同。平人氣象論認為疾病在外表,脈象會澀固有力,因為邪氣盛脈象不應沉澀;而這裡的說法是邪氣在表面,脈象不應該無力。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願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實謂邪氣盛實。然脈盛,心也;皮熱,肺也;腹脹,脾也;前後不通,腎也;悶瞀,肝也。)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白話文:
(虛謂邪氣虛弱,始氣虛,肺虛,故曰皮寒,氣少,脾虛,…,肺虛,故曰皮寒,
虛謂真氣不足也。然脈細,心也;皮寒,肺也;氣少,肝也;泄利前後,腎也;飲食不入,脾也。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按:虛者所寶在元氣,實者所惡在賊邪故也。)
白話文:
「虛」是指真氣不足。脈象細弱,是心氣不足;皮膚寒冷,是肺氣不足;氣息微弱,是肝氣不足;腹瀉或便祕,是腎氣不足;飲食不進,是脾氣不足。黃帝問道:「什麼時候才能生存下來?」岐伯回答:「如果飲用米湯後胃中溫暖,腹瀉或便祕停止,那麼虛弱的人就能夠活下去;如果身體發汗後,大便通暢,那麼邪氣鬱結的人就能夠活下去。這些都是判斷的依據。」(註:虛弱的人珍貴的是元氣,邪氣鬱結的人厭惡的是賊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