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9)
內篇 (9)
1. 平人氣象論
平人,無病之人也。脈有常道,反常則病。有病無病,氣象自是不同也。
白話文:
健康的人就是沒有疾病的人。脈搏有正常的規律,如果反常就表示有病。有病和無病,從氣色和脈象上自然會有所不同。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經脈一周於身,凡長十六丈二尺。呼吸脈各再動,定息脈又一動,則五動也。計二百七十定息,氣可環周。
白話文:
黃帝問道:什麼是健康的人?
岐伯回答道:一個人呼吸一次,脈搏動兩次;呼氣一次,脈搏也動兩次。當呼吸平穩時,脈搏共動五次。加上偶爾的嘆息,稱為「平人」。
平人是不生病的人,用不生病的人的狀態來調理生病的人。醫生不生病,所以用平息的狀態來調理病人。
然盡五十營,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脈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曰平人也。按:人身之脈,與天合度,是故推演其數,為千為萬,為尺為丈,理自不誣。然欲以之治病,則未免迂闊,不若就文詮釋之為真切也。再動者脈二至,一呼一吸脈各再動,是脈四至也。
白話文:
當人活到五十歲時,按照一萬三千五百息的標準計算,那氣息會運行八百一十丈。這樣就是符合自然的規律,脈氣不會過度或不足,氣血運行平衡,所以稱為「平人」。
註釋:人體的脈搏與天地的運轉規律相符,所以推算脈搏的數字時,會使用千里、萬裏、尺、丈等單位,這樣的計算方式是準確的。但是,如果想要用這些數字來治病,就顯得過於理論化,不如根據脈象的具體表現來判斷病情。
再動脈搏兩次,每次一呼一吸,脈搏動兩次,也就是脈搏四次。
呼吸定息脈五動者,謂呼吸之間,氣稍一停,脈又一至,是共五動也。閏以太息者,天地之氣,積余而成閏,故閏者氣之餘也。太息者息之半,謂脈既五動,而復有餘氣氤氳於指下,所謂脈有神者也。如是則謂無病,不如是則病,而醫可以施治矣。)
白話文:
當你吸氣和呼氣之間,如果氣息稍停,脈搏就會跳動一下,這表明有五個脈動。在過渡期,出現間息,也就是天地之氣聚集而成的剩餘之氣,所以間息是氣息的剩餘部分。間息是呼吸的一半,表示脈搏跳動五次後,仍有餘氣在手指下方蒸騰,這就叫做「脈有神」。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說明沒有疾病,如果不出現這種情況,就說明有疾病,醫生可以進行治療。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呼吸脈各一動,准候減平人之半。按:脈者氣血之精華,氣弱血虛,則脈來不及。曰少氣,而少血在不言中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呼吸脈各三動,准過平人之半。尺者陰分位也,寸者陽分位也。
白話文:
當一個人呼吸時,脈搏會相應地跳動一次。吸氣時,脈搏又跳動一次,這種情況稱為「少氣」。(呼吸時脈搏只跳動一次,頻率比健康人減少了一半。說明:脈搏是由氣血的精華所形成,氣弱血虛,脈搏就來不及跳動。說「少氣」,其實「少血」也是不言而喻的。)當一個人呼吸時,脈搏跳動三次,吸氣時脈搏也跳動三次,並且跳動得很急促,尺脈發熱,表示患有「溫病」。尺脈不熱,但脈搏滑利,表示患有「風病」。脈搏粗糙不暢,表示患有「痹症」。(呼吸時脈搏跳動三次,頻率比健康人多了一半。尺脈代表陰部,寸脈代表陽部。)
然陰陽俱熱,是則為溫;陽獨躁盛,則風中陽也;滑為陽盛,故病為風;澀為無血,故為𤸷痹也。躁謂煩躁。按:呼吸脈各三動,是六至之數脈也,躁則數之極矣。尺謂尺澤膚也,注作尺寸,誤矣。言脈既有六至之數躁,而尺內皮膚又且焦熱,為溫熱之病無疑。若尺膚不熱,其脈但數而滑,是火因風熾,為病起於風。
白話文:
如果陰陽都熱,那就是溫病;如果只有陽氣獨熱過剩,那就是風熱的中風;陽氣過剩則會滑利,所以會導致風病;陽氣不足則會澀滯,所以會導致痺病。躁動是指煩躁不安。按照脈象來說,呼吸和脈搏各動三次,這是六至之脈的脈數;躁動是指脈搏極為頻繁。尺指的是尺澤的皮膚,但文中寫成尺寸,這是錯誤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脈搏不僅有六至之數的躁動,而且尺澤內的皮膚還焦熱,這無疑是溫熱病的徵兆。如果尺澤的皮膚不熱,只有脈搏頻繁而滑利,這是因為風邪引動火熱而發病,所以這種病是從風邪引起的。
若尺膚不熱,脈亦不滑,惟數而澀者,是火盛燥血,其病為痹而不仁也。滑澀俱根數躁言,脈澀又根尺不熱言。經文明說脈是脈,尺是尺,但讀語氣自見,啟玄何不之察耶。)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呼吸脈各四動,准候過平人之倍,計二百七十息,氣行三十二丈四尺,況其以上耶。
白話文:
如果手寸部的皮膚不熱,脈搏也不浮滑,只有快速而澀滯的,這是火氣旺盛,血脈乾燥,導致肢體麻痺、失去知覺。
浮滑和澀滯都是由於脈搏快速而急躁。脈搏澀滯又由於手寸部皮膚不熱。經文清楚地說明脈搏是脈搏,手寸部是手寸部,但從語氣中可以自行理解。啟玄為什麼不察覺這一點?
人一次呼氣脈搏跳動四次以上,就會死亡。脈搏完全沒有,也會死亡。脈搏忽疏忽數,也是死亡徵兆。(呼吸和脈搏各跳動四次,比正常人多一倍,大約是每分鐘跳動270次,氣血運行距離約為32丈4尺,何況更多呢。)
脈法曰:「脈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然四至以上,亦近五至也,故死矣。然脈絕不至,天真之氣已無,乍疏乍數,胃谷之精亦敗,皆死之候。)
白話文:
「脈法」中說:「脈搏四次就叫脫精,五次就死了。」但四次以上也接近五次,所以人就死了。而脈搏完全消失,表示天生的元氣消失了;脈搏忽疏忽數,表示胃中的精氣也敗壞了,這都是死亡的徵兆。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常平之氣,胃氣致之,靈樞經曰:「胃為水穀之海」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按:人非飲食則不生故也。)春胃微弦曰平,(按:弦者肝脈,肝屬木,旺於春。微弦者,弦而緩,肝之平脈,是曰春胃也。所以然者,胃脈緩也。
白話文:
一般人的正常氣息是由胃提供的,胃是支撐人體正常氣息的器官。(正常的平和之氣,是由胃氣帶來的,靈樞經上說:「胃是水穀之海」)。沒有胃氣的人就叫逆,逆則會死亡。(註:因為人不吃不喝就不能活)。春季胃氣稍微緊,這是正常的狀態。(註:緊的脈象屬於肝脈,肝屬木,在春季旺盛。稍微緊,是指脈象緊但緩和,這是肝臟的正常脈象,因此稱為春季的胃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胃脈偏緩的緣故。
後同。)弦多胃少曰肝病,(按:弦多則急而不緩,故病見也。)但弦無胃曰死。(按:純乎勁急,絕無和緩之氣,是真臟見也,焉得不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秋脈,金氣也。按:春脈見毛,木受金刑,雖有胃氣,至金王時亦必病矣。)毛甚曰今病。(按:若金邪王極,其病即發,木不能勝故也。
白話文:
後同。
弦多胃少,為肝病。 (按:脈弦多說明脈搏緊而不緩,所以會生病) 但是脈弦而無胃氣,則會死亡。 (按:脈搏純粹緊而急,完全沒有緩和之氣,這是真臟受損的表現,怎麼能不死?)
脈胃中有「毛」,為秋病。 (「毛」指秋脈,是金氣的表現。按:如果春脈出現「毛」,說明木氣受金氣剋制,雖然有胃氣,但到了金氣旺盛的秋天,必定會生病。)
「毛」很明顯,為當前病。 (按:如果金邪極盛,那麼病就會立即發作,那是因為木氣不能勝過金邪的緣故。)
)臟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按:臟真解,注不明確。夫五臟既以胃氣為本,是胃者五臟之真氣也,故曰臟真。無病之人,胃本和平,其氣隨五臟而轉。是故入於肝,則遂其散發之機,於是肝得和平之氣以養其筋膜而無勁急之患。若以五臟之脈為臟真,是但弦但鉤等,為已當死,又何能藏筋藏血,且亦是真臟而非臟真也。況於散、通、濡、高、下五字之義,竟無著落。
白話文:
夏季脾胃功能稍差稱為「平」,胃氣過少而心氣過盛稱為「心病」,如果只有心氣過盛而沒有胃氣就是致命的了。胃中有結石稱為「冬病」,(因為夏季陽氣旺盛,害怕水,到了主水的冬季季節就會發病)。結石嚴重的稱為「現病」。(因為水邪極盛,其病就會立即發作)。五臟的真氣與心相通,心藏血脈之氣。(因為心在五臟中為主,可以通達其他臟腑。心得到平衡之氣,就能包藏血脈而不會有壅閉的毛病)。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按:脾胃尤貴和平,故太強病,太弱亦病。微軟弱者,雖弱而無太過之患,若過弱則健運失職而脾病。)但代無胃曰死。(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時迭換,是相代也。而土則分王於四季,故弦洪毛石,脈各帶緩,為有胃氣。
白話文:
長夏時節,如果胃氣稍微虛弱,稱為「平脈」;如果胃氣虛弱,但比腎氣旺,稱為「脾病」。(注:脾胃需要平衡,過強或過弱都會生病。稍微虛弱的情況下,雖然虛弱但不會造成過度的問題,但如果過度虛弱,就會導致運作失常而引起脾病。)但是,如果任何時候都沒有胃氣,就表示死亡。(注:春季脈弦、夏季脈洪、秋季脈毛、冬季脈石,四時交替運轉,相生相代。而土屬脾胃,在四季中分別為王,所以弦洪毛石,脈象都帶緩,表示有胃氣。)
若反是,則名但代無胃之脈,為必死也。)軟弱有石曰冬病,(按:凡人之病多見於其所不勝,故肝心二臟皆病於毛石,而脾肺腎反病於其所勝者,何也?五臟之氣無常也,盛則足以抗所不勝,衰則見侮於所勝。如脾者土也,土之所不勝者木,所勝者水。乃木不盛而水盛,故脈來見石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只表示人體沒有胃經的脈絡,這是必死的徵兆。)虛弱而脈絡中出現石頭樣的硬塊,稱為「冬病」,(註:一般人的疾病通常出現在他們不能夠勝任的地方,所以肝和心臟這兩個臟腑都容易出現在金石類疾病,而脾、肺、腎卻容易出現在他們能勝任的疾病,這是為什麼?五臟的氣息並非恆定不變,旺盛時足以抵抗不能夠勝任的因素,衰弱時則會被不能夠勝任的因素所侵害。例如脾臟屬土,土不能夠勝任木,卻能勝任水。一旦木氣不旺盛,而水氣旺盛,脈象就會出現石頭樣的硬塊。
石者冬脈,水之氣也。水本畏土,今脾弱土虛而水無所畏,至於冬則水愈王而脾病。若水邪王極,土不能制,且不必至冬而即病矣,是故下文曰石甚則今病也。或曰:同一五臟也,肝心見制於所不勝,獨不見侮於所勝,脾肺腎見侮於所勝,獨不見制於所不勝乎?曰:見制於所不勝者常也,見侮於所勝者變也,天地之理有常必有變。岐伯欲並著其理,而偶以肝心當其常,脾肺腎盡其變耳,讀者幸毋拘文牽義可也。
白話文:
腎屬於冬天,代表水的性質。水原本畏懼土,現在脾臟虛弱,土微弱,水就不怕它了。到了冬天,水勢就更盛,脾臟也更虛弱。如果水邪過重,土不能壓制,那就不必等到冬天就會發病。所以,後文才說「腎氣很虛弱,現在就生病了」。有人說:都是五臟之一,肝和心能夠壓制它們所勝制的,唯獨不會被它們所勝制的欺負;脾、肺和腎會被它們所勝制的欺負,唯獨不會壓制它們所不勝制的。我們來說,被它們所勝制的壓制是常態,被它們所勝制的欺負是變態,天地之間的事物有常態,也一定有變態。岐伯想要同時記載這兩種道理,正好用肝和心來說明常態,用脾、肺和腎來說明變態而已。閱讀的人千萬不要拘泥於文字,牽強附會。
知土之見侮於水,則知金水之見侮於木火,可類推矣。)石甚曰今病。(按:王本作弱甚,於義不合。甲乙經作石甚,是也,從之。)臟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按:脾乃濕土,內運水穀,外養肌肉,和緩之氣本根於脾。如上無所制,下無所侮,脾自濡潤,而一身之氣皆其所養矣。
白話文:
秋天,胃氣略微上行,表示身體健康。胃氣上行過多,而胃氣不足,是肺病的徵兆;但若是胃氣全無,表示將近死亡。胃氣上行而有緊脈,表示春季發病;緊脈特別明顯,表示近期發病。肺臟位於較高的上焦部位,因此能運行體內的氣血陰陽。(因為肺位於上焦,所以肺臟較高。而氣血陰陽由肺臟宣佈運行,所以稱其為運行氣血陰陽。)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腎主下焦,故云臟真下也。按:腎為五臟之根,位處於下。腎苟無病,則和緩之氣,兩腎相通。腎主骨,骨藏髓,其本根固,則精自生而形自盛也。)
白話文:
輕微的胃結石稱為「平石」,胃結石多而胃小則稱為「腎病」,但如果只有胃結石而沒有胃氣,則表示生命垂危。
胃結石帶有尖鉤稱為「夏病」,尖鉤很嚴重則稱為「今病」。
腎臟的精氣會下行到腎臟,腎臟儲藏著骨髓的精氣。(腎臟主下焦,所以說精氣會下行到腎臟。註:腎臟是五臟的根源,位於下方。如果腎臟沒有疾病,那麼溫和的精氣就會在兩個腎臟之間流通。腎臟主骨骼,骨骼儲藏骨髓,腎臟的根基穩固,精氣自然會生長旺盛。)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宗,尊也,主也,謂十二經脈之尊主也。按:胃之大絡所以謂十二經脈之宗者,胃為水穀之海,人借之以有生,氣血因之以長養故也。)
白話文:
胃部的主脈,名稱為虛裏,貫穿橫膈連接肺部,從左胸下延伸而出。它的脈動反映在衣服上,是經脈的氣血之源。(……宗,尊貴、主宰之意,意指十二經脈的尊貴主宰。注:虛裏脈之所以被稱為十二經脈的宗脈,是因為胃是水穀的食物之海,人依靠它生存,氣血也藉由它而滋養茁壯。)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短為陽氣不及,故病於頭;長為陰氣太過,故病於足。按:中手謂按之而應手也。)
白話文:
要了解寸口脈的過盛或不足,寸口脈中手指短小者,表示頭痛;寸口脈中手指長大者,表示小腿疼痛。(手指短小是陽氣不足,所以病在頭部;手指長大是陰氣過盛,所以病在足部。註:中手指是指按壓脈搏時有反應的手指。)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按:促上擊者,洪大急數之脈也,陽盛火熾之候。人身以背為陽,陽火太過,故肩背痛也。)
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沉堅為陰,故病在中;浮盛為陽,故病在外也。)
白話文:
寸口脈象中,浮脈迅速而有上擊之勢,稱為「肩背痛」。註解:浮而速擊的脈象,屬於洪大而急促的脈象,是陽氣過盛、火氣旺盛的表現。人體背部屬陽,陽火過旺,故而導致肩背疼痛。
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亦陰氣內結也。按:脈道本直,其有不直而橫者,乃有積塊伏匿於其內。)脈雖但言橫,而有力可知也。仲景云:「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
白話文:
脈象沉而橫,說明脅下有積聚,腹中有橫著的積痛。(也可能是體內的陰氣凝結。按:脈道本應直行,出現不直而橫的狀況,表示臟腑內有積塊隱藏著。)雖然脈象只說「橫」,但可以知道有力量。仲景說:「積聚是臟腑的疾病,積聚不會移動;聚結是腑的疾病,發作時有時限,疼痛會轉移移動,可以治療。……治療積聚的總法:脈搏細小而貼近骨頭的,是積聚。」
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白話文:
寸脈浮取,積液在胸中;稍超出寸脈,積液在喉嚨中。關脈浮取,積液在肚臍附近;上關脈浮取,積液在心下方;稍下關脈浮取,積液在小腹中。尺脈浮取,積液在氣衝部位。脈搏出現在左手,積液在左側;脈搏出現在右手,積液在右側;脈搏兩手都有,積液在中間。應依據積液所在部位進行相應的處理。
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喘為陽吸,沉為陰爭,爭吸相搏,故寒熱也。按:呼吸頻促謂之喘,脈亦何以喘名也?喘者,脈來急數,如氣之喘促也。寒熱者,或寒先而熱後,或寒往而熱來也。沉為寒,數為熱也。)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盛滑為陽,小實為陰;陰病在內,陽病在外也。)
白話文:
寸口脈象沉細緩慢,伴有喘氣,稱為寒熱。(喘息為陽氣上升,沉細為陰氣爭奪,爭奪相搏鬥,因此產生寒熱。按:呼吸急促稱為喘息,為什麼脈象會稱為喘息?喘息是指脈搏來得又急又快,就像氣喘吁吁一樣。寒熱是指有時寒氣先出現,熱氣後出現,或寒氣消退,熱氣又來。沉細代表寒氣,急促代表熱氣。)
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小為氣虛,澀為無血,血氣虛弱,故云久遠之病也;滑浮為陽足,脈疾為氣全,陽足氣全,故云新淺之病也。)
白話文:
脈搏細小虛弱且澀滯,說明是長期的疾病;脈搏流利、浮動且快,說明是最近纔出現的疾病。(細小表示氣虛,澀滯表示缺血,氣血虛弱,因此說是長期的疾病;流利、浮動表示陽氣充足,脈快表示氣息強盛,陽氣充足、氣息強盛,因此說是最近纔出現的疾病。)
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按:疝為寒凝,瘕為氣積,寒氣凝積,少腹必痛也。何者?寒則脈急也。)
脈滑曰風,脈澀曰痹。(滑為陽,陽受病則為風;澀為陰,陰受病則為痹。)
白話文:
脈搏緊張的情況,稱為疝瘕,會有小腹疼痛的症狀。疝是因為寒氣凝結,瘕是因為氣滯積聚,寒氣和瘀滯聚集,小腹一定會疼痛。這是因為寒氣會使脈搏變緊。
脈搏滑利的情況,表示風邪;脈搏滯澀的情況,表示痹症。滑利屬於陽,陽受到病邪影響就會產生風症;滯澀屬於陰,陰受到病邪影響就會產生痹症。
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緩謂縱緩之狀,非動之遲緩也。陽盛於中,故脈滑緩;寒氣痞滿,故脈盛緊也。)
白話文:
脈象舒緩而滑利,說明體內有熱氣;脈象旺盛而緊,表明有脹氣。(舒緩指的是平緩的狀態,而不是動作的緩慢。陽氣旺盛於體內,所以脈象滑緩;寒氣阻塞於體內,所以脈象盛緊。)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按:從逆,以脈病相應相反言。反四時,注謂春得秋,夏得冬,秋得夏,冬得四季脈,皆謂反四時,是也。不間臟句,惜未有解。如木病而火不病,病止於肝,猶易也。若肝病而心亦病,是母子俱病,其病最難,是為不間臟也。
張景岳謂是傳其所勝,夫傳所勝,是鬼賊相刑,為已當死,豈止難已而已。間去聲。)
白話文:
脈象符合陰陽變化規律,疾病容易好轉;脈象逆反陰陽變化,疾病難以好轉。脈象符合四季順序,表示沒有其他疾病;脈象違背四季順序或不符合臟腑的規律,表示疾病難以好轉。(註:從和逆,是指脈象和疾病之間相應相反而言。違背四季,注釋中所說的春夏秋冬的脈象互錯,都屬於違背四季。對於「不間臟」一句,遺憾的是沒有解釋。例如肝臟有病而心臟沒有病,疾病只限於肝臟,還比較容易治癒。如果肝臟有病而心臟也有病,就是母子同時生病,這種病最難治癒,這就屬於「不間臟」的情況。)
臂多青脈,曰脫血。(按:肝,木也,其色青,主筋而藏血。臂之於身,猶木之枝也。肝血內空,其色外見。青脈,青筋也。)
白話文:
手臂上有許多青色的血管,稱為「脫血癥」。
中醫解釋:肝屬木行,顏色為青,主司筋脈並藏血。手臂之於身體,如同樹木的枝幹。如果肝血不足,血色就會顯現在體表。青脈,就是青色的血管。
尺脈緩澀,謂之解㑊。(尺謂陰部,腹腎主之。緩謂熱中,澀為無血,熱而無血,故解㑊並不可名之。然寒不寒,熱不熱,弱不弱,壯不壯,亦不可名之,謂之解㑊也。按:解㑊二字,他書並無,惟素問五見。王注殊為可疑,乃歷代高賢,卒未有辨其非者。注言尺為陰部,腹腎主之,澀為無血,皆是也。
白話文:
尺脈脈象緩慢澀滯,稱作「解沴」。(尺脈代表陰部,由腹腔和腎臟主導。緩脈表示內熱,澀脈表示血虛,內熱而血虛,因此不能同時稱為解和沴。但是,如果脈象既不寒也不熱,既不弱也不壯,也不能描述為解或沴,所以稱作解沴。)
註解:解沴一詞在其他醫書中找不到,只有《素問》五臟診察記載過。王冰的注釋令人懷疑,但歷代名醫都沒有指出它的錯誤。注釋中提到尺脈代表陰部,由腹腔和腎臟主導,澀脈表示血虛,都是正確的。
至以緩為熱中,則非矣。按緩之解有二:一為和緩,所謂脈有胃氣是也;一為緩弱,元氣虧損,脈來不及者是也。由是觀之,澀為血少,緩為氣虛無疑矣。脈之三部,雖各有所重,然常以尺為根本。故尺緩而澀,是知氣虛血少,根本已虧。解當作懈,謂懈弛無力也。㑊字從人從亦,言氣血俱虛,形骸徒具,亦人而已。
注以解㑊為不可名狀之病,世豈有腎脈緩澀,而其病即奇怪若此者,恐無是理也。)
白話文:
說到脈象「緩」表示有熱證,這樣解釋是不對的。
「緩」這個字有兩個意思:
-
和緩:指脈中有胃氣,流動平穩。
-
緩弱:指元氣不足,脈搏微弱。
由此可見,「澀」表示血少,「緩」表示氣虛是無庸置疑的。
脈象分為三部,雖然各有所主,但通常以尺脈為根本。因此,尺脈「緩」且「澀」,說明氣虛血少,根本已經虧虛。
「解當作懈」是說,身體虛弱無力。「㑊」字由「人」和「亦」組成,表示氣血俱虛,只剩下人的外形,形同虛設。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盛謂數急而大鼓也。按:脈盛者其邪必盛,邪盛則臥必不安。今反安臥,是知非陽邪盛強易明也。蓋人日動而行,夜靜而臥,臥而安,其氣靜矣。脈為血之府,脈急而數,其血動矣。故安臥脈盛,必脫血也。要之脫血之後,其臥亦必不安,血脫陰虛故也。)
白話文:
安靜地躺著,脈搏卻很強,這種情況稱為「脫血」。(「盛」指脈搏數快有力,鼓動明顯。註解:脈搏強勁的人,邪氣必然強盛,邪氣強盛的人躺著一定不會安穩。現在卻安穩地躺著,可見邪氣並非明顯強盛。因為人白天活動行動,晚上安靜入睡,睡得安穩,說明氣血平靜。脈搏是血液的倉庫,脈搏快而數,說明血液在動。所以,安靜地躺著,脈搏卻強勁,必定是脫血所致。總之,脫血之後,躺著一定也會不安心,這是因為脫血導致陰虛。)
尺澀脈滑,謂之多汗。(謂尺膚澀而尺脈滑也。膚澀者,謂榮血內涸。脈滑,謂陽氣內余。血涸而陽氣尚餘,多汗而脈乃如是也。)
白話文:
手腕位置的皮膚乾澀,而脈搏滑利,這叫做「多汗」。這表示手腕皮膚乾澀,而脈搏滑利。皮膚乾澀,表示體內的血液不夠。脈搏滑利,表示體內的陽氣太盛。血液不足,而陽氣太盛,因此會大量出汗,脈象才會如此。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尺主下焦,診應腸腹,故膚寒脈細,泄利乃然。按:胃主禁固二便,腎虛而寒則泄利,所謂腎泄是也。今人但見泄利,便用參朮,反補其陽,泄利轉甚,殊可嘆也。)
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按:脈尺粗大,尺膚燥熱,為陰虛陽盛,故令發熱於內也。)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的尺脈脈象微弱寒冷,稱為「後泄」。(尺脈反映下焦狀況,應診應觀察腸胃,所以皮膚寒冷,脈象微弱細小,說明可能出現腹瀉等現象。註解:胃有固攝大小便的作用,腎虛而寒冷時會引起腹瀉,這就是所謂的腎虛後泄。現在有些人一看到腹瀉,就用人參、白術等藥物進補陽氣,結果反而加重腹瀉,實在令人嘆息。)
肝見庚辛死,(庚辛,為金伐肝木也。)心見壬癸死,(壬癸,為水滅心火也。)脾見甲乙死,(甲乙,為木克脾土也。)肺見丙丁死,(丙丁,為火鑠肺金也。)腎見戊己死,(戊己,為土刑腎水也。)是謂真臟見,皆死。(按:此死於其所不勝也,亦謂之真臟,不獨但代無胃之謂真臟也。)
白話文:
肝遇到庚辛(金屬性)會受損(金屬會剋制木屬性肝臟)。
心遇到壬癸(水屬性)會受損(水屬性會滅掉心臟的火屬性)。
脾遇到甲乙(木屬性)會受損(木屬性會剋制土屬性脾臟)。
肺遇到丙丁(火屬性)會受損(火屬性會熔化肺臟的金屬性)。
腎遇到戊己(土屬性)會受損(土屬性會刑剋腎臟的水屬性)。
以上所說的都是臟器遇到相剋的五行元素,都代表會受損。(注意:這裡的「死」是指受剋,也稱之為「真臟」,不僅僅指臟器沒有胃才稱為「真臟」。)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按:所以然者,水入於肺則喘而咳,喘而咳則氣上逆,故頸脈動也。)目里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評熱病論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中,必使目下腫也。」)溺黃赤,安臥者,黃疸。(腎勞胞熱,故溺黃赤也。
白話文:
頸脈動,喘急咳嗽,是水濕。
(因為水濕進入肺部,就會引起喘息和咳嗽,而喘息和咳嗽會導致氣往上逆,所以頸部的脈搏會跳動。)
眼睛下面微腫,像臥蠶一樣,是水濕。
(《評熱病論》中說:「水屬陰,眼睛下面也是陰,腹部是極陰之處,所以水濕在腹部,必定會使眼睛下面腫脹。」)
小便黃赤,平躺後不變,是黃疸。
(腎虛膀胱有熱,所以小便黃赤。)
正理論曰:「謂之勞疸,以女勞得之也。」)已食如飢者,胃疸。(是則胃熱也。熱則消穀,故食已如飢也。)目黃者,曰黃疸。(陽怫於上,熱積胸中,陽氣上燔,故目黃也。)面腫曰風。(按:頭為諸陽之首,而面尤為陽中之陽,陰邪不能入,惟陽邪得而客之,故而腫曰風。
白話文:
正理論說:
- **勞疸:**因為女性勞累而得的病。
- **胃疸:**吃飯後還是覺得餓,這是因為胃熱,熱量消耗食物,所以吃完後仍然覺得飢餓。
- **黃疸:**眼睛發黃,這是因為陽氣上行積聚在胸部,陽氣向上燃燒,所以眼睛發黃。
- **風:**臉部腫脹,頭部是所有陽氣的源頭,而臉部更是陽中之陽,陰邪無法進入,只有陽邪可以入侵,所以腫脹就稱為風。
風者,陽邪也。)足脛腫曰水。(按:地之濕氣,自下受之。足為下部主陰,而水又為陰邪,故水入下部,則足脛腫也。按王本「目黃者曰黃疸」原在此下,因文義倒置,故移在「面腫曰風」之上。)
白話文:
澗↓───()」 故為 ག, زيت也,鳴乾地)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按:全元起本作足手陰,而此雲手少陰,於義皆通。蓋手少陰心也,足少陰腎也,腎主精,心主血,精血交合,乃能有子,故少陰動甚為妊子之脈。動謂滑數也。)
白話文:
如果女性的手少陰脈搏動特別快,就表示懷孕了。(……註:全元起的版本寫作足手陰,而這裡寫作手少陰,兩者意思都是相通的。因為手少陰對應心,足少陰對應腎;腎主精,心主血,精血結合才能懷孕,所以少陰脈搏動得很厲害,是懷孕的徵兆。動是指脈搏滑而快速。)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按:胃藏水穀,所以為十二經脈之長,見其所繫至重也。脈無胃氣,是為真臟見,宜云肝但弦、腎但石,而此反云不弦不石,且止說肝腎,而不及心肺脾何也?凡脈和緩,名為有胃氣,故弦石而緩,乃得謂之弦石。若但弦石而無和緩之氣,則是真臟而並不得謂之弦石矣,故云不弦不石。
言弦石而鉤毛代在其中,蓋省文也。)
白話文:
人的生命以飲食為基礎,因此斷絕飲食會死亡,脈搏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是指只能觸摸到真正的臟腑脈,而沒有胃氣。所謂脈搏沒有胃氣,是指肝脈不緊張,腎脈不堅硬。
(按:胃臟儲藏食物和水,所以是十二經絡中的主脈,可見其影響極為重大。脈搏沒有胃氣,是屬於真臟見證,所以應該說是肝脈緊張,腎脈堅硬,但這裡卻說不緊張不堅硬,而且只說了肝脈和腎脈,沒有提及心脈、肺脈和脾脈。脈搏平和緩和,稱為有胃氣,所以緊張、堅硬而緩和,纔算是緊張、堅硬。如果只是緊張、堅硬,而沒有平和緩和之氣,那麼就不是真臟見證,也不能稱為緊張、堅硬,所以說不緊張、不堅硬。)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氣盛故能爾。按:呂廣曰「太陽王五月六月,其氣大盛」故也。)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以氣有暢未暢者也。按:呂廣云:「少陽王正月二月,其氣尚微,故其脈來進退無常。」)陽明脈至,浮大而短。(穀氣盛滿故也。按:呂廣云「陽明脈王三月四月,其氣始萌未盛」故爾。
白話文:
太陽脈跳動時,強勁有力且連續。(因為氣血旺盛的緣故。註:呂廣說:「太陽脈當王於五月和六月,因此其氣勢強盛。」)
少陽脈跳動時,時而快、時而慢,時而短、時而長。(這是因為氣血有暢通或不通暢的時候。註:呂廣說:「少陽脈當王於一月和二月,其氣勢仍然微弱,所以脈搏跳動忽快忽慢,不規則。」)
陽明脈跳動時,浮大而短。(這是因為脾胃氣血充足的緣故。註:呂廣說:「陽明脈當王於三月和四月,其氣勢開始萌發但不旺盛」,所以脈象浮大而短。
按新校正云:「詳無三陰脈,應古闕文也。難經云: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以敦。」)
白話文:
《新校正》中記載:「仔細研究後發現沒有記載三陰脈,應是古書中遺漏的內容。《難經》記載:太陰脈到來時,緊大而長;少陰脈到來時,緊細而微弱;厥陰脈到來時,沉著、短小而厚重。」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按:連珠,言其至之相續無間,且如玉之潤澤也。琅玕,玉之光潤者,注言珠類,誤矣。)夏以胃氣為本。(按:萬物生於土,人養於胃,故四季各有土,而人無胃氣則死也。)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居,不動也。操,執持也。鉤謂革帶之鉤。按:凡病死之脈,體狀頗不相符,觀者得其大意而已。)
白話文:
如果脈搏跳動平穩,像串起來的珠子一樣連綿不絕,而且圓潤光滑,這表示心臟健康正常。
夏天,胃氣為人體的根本。(因為萬物生長於土壤,人體健康需要胃的滋養,四季養護脾胃,如果沒有胃氣,人就會死亡。)
如果脈搏跳動急促、連續,中間有些彎曲,這表示心臟有病。
如果脈搏跳動前窄後寬,彎曲像操帶鉤一樣,這表示心臟衰竭。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浮薄而虛者也。)秋以胃氣為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謂中央堅而兩旁虛。)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按:肺脈固屬輕虛,然過於浮薄則死。如物之浮,如風吹毛,輕浮無根之象也。)
白話文:
平肺脈
脈象微弱無力,如落地的樹葉,稱為「肺平」(表示肺氣虛弱)。
肺病脈
脈象在上側很弱,而在兩側稍強,如同沿著雞羽毛,稱為「肺病」(表示肺部中央實,兩側虛)。
死肺脈
脈象極其微弱,如物體漂浮,或如風吹羽毛,稱為「肺死」(表示肺氣極度衰敗,已無法正常運行)。
註解: 肺脈本來就屬於輕浮虛弱,但若過度虛弱則表示死亡。如物體漂浮或風吹羽毛一樣,表現出輕浮無力的象徵。
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如竿末梢,言長軟也。)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長而不軟,故若循竿。)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勁謂勁強,急之甚也。)
白話文:
肝脈平穩
脈搏柔軟微弱,就像輕輕觸摸長竿的末端一樣。這說明肝功能正常。
肝脈有病
脈搏飽滿順滑,就像順著長竿滑動一樣。這說明肝臟有病。
肝脈衰竭
脈搏急促有力,就像剛拉開的弓弦一樣。這說明肝臟衰竭。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按:脾脈尤貴平緩,脈緩而平,是謂和柔而不近於弱,若雞之緩行而不急走也。)長夏以胃氣為本。(按,長夏,夏季十八日也。土分王於四季,而夏季獨尊之為長者,以夏火生土,而土尤王故也。土王於長夏,而胃本屬土,人不再食則飢,飢至七日則死,是故長夏雖當土王之時,亦以胃氣為本也。)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
白話文:
平緩的脾脈摸起來,和柔舒緩,就像雞在地上漫步,這就是脾脈平緩。
(注:脾脈特別講究平緩,脈搏緩慢而平穩,稱為和柔,但不能太弱,就像雞走路不緊不慢。)
長夏時節,以胃氣為根本。
(注:長夏,是指夏季的第十八天。土在四季中以夏季為主,因為夏季的火能生土,所以土在夏天才最旺盛。長夏時土氣旺盛,而胃屬土,人如果不吃東西就會餓,餓七天就會死,所以長夏時雖然土氣旺盛,但也要重視胃氣。)
有脾病的脾脈摸起來,脈搏強有力,跳動次數多,就像雞抬起腳,這就是脾病。
(按:脾宜安靜,故動則為病,如雞舉足,狀其動之急。)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喙距,言銳堅也。水流屋漏,言其至也。水流謂平至不鼓,屋漏謂時動覆住。按:羽屬之足皆曰距,雞距動稍急,故病,鳥距動尤速,故死也。
白話文:
腎經脈搏動平穩時,呼吸急促、疲憊,就像魚鉤一樣,按壓起來很硬,稱為「腎平脈」(按:越人說:「其脈搏的上面大,下面兌,濕滑如鳥喙,稱為平脈。」呂廣說:「上面的大是指足太陽經,下面的兌是指足少陰經,陰陽各得其所,胃氣旺盛,所以稱為平脈。雀喙是指脈搏上面大,下面尚未兌。」按:此處僅說明腎經的平脈脈象,並非解釋經文。喘息急促疲憊如同魚鉤等義理原本無法解釋,留著不解釋也可以。
)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按,引葛義亦不可解。)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辟辟如彈石,言促且堅也。按:腎宜沉斂,奪索者解散之意。冬脈雖宜如石,然彈石則搏擊應手而無和緩之氣矣。)
白話文:
冬天以胃氣為根本。如果腎脈出現,脈象像牽引著葛藤,按壓後會更加堅硬,說明是腎臟疾病。(註:牽引葛藤的含義也不好理解。)如果腎脈出現死脈,脈象像突然抽緊的繩索,堅硬得像彈石,說明腎臟已經死亡。(堅硬得像彈石,說明脈象急促且堅硬。註:腎脈應該沉穩含蓄,突然抽緊的繩索則表示脈象鬆散。雖然冬天的脈象應該像石頭一樣,但像彈石那樣搏擊應手,就沒有和緩之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