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6)

回本書目錄

內篇 (6)

1. 生氣通天論

暑熱傷氣,氣虛故自汗。暑者,火病也,火既盛,則躁煩而聲厲,火或少息,亦啾唧而多言,靜而不靜,正火之為患也。唯暑為火病,其身之熱,若炭之燔然。)汗出而散。(按:此則言治暑之法也。暑為熱邪,雖已自汗,仍須汗解,熱論篇曰:「暑當與汗皆出勿止」也。

按暑有陰陽二證,潔古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中熱者陽證,中暑者陰證。」東垣曰:「避暑於深堂廣廈得之者名中暑,其證必頭痛惡寒,身熱無汗,心躁煩,此為陰寒所抑,而陽氣不得伸越也,治宜發汗。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中熱,其證頭痛躁熱,大渴大汗,無氣以動,乃天熱外傷肺氣也,治宜解熱。」按此皆中熱之陽者也。

若夫因暑受寒之證,汗之不愈,昔人直用姜附理中而愈,立齋所謂舍時從證妙法也。)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按:此言因於濕之為病也。濕邪中人,其氣上蒸,頭面浮腫,如有物裹之者,是宜輕揚發散之劑以去其濕,庶不致邪氣內侵。若不急治,則濕化為熱,濕熱交併。

攘者,除而去之之謂。不攘,則著而不去,濕熱鬱蒸,筋絡受病,或急而為拘攣,或緩而為痿痹矣。夫同一濕熱為病,大筋小筋,何有拘痿之別?蓋筋大則粗而有力,故見拘攣;筋小則柔而無力,故見痿弱也。注言反濕其首,及將濕熱分配,並不合理。緛音軟。)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按:氣即陽氣也。陽氣既不能衛外,不特寒暑濕相因而為患,即氣亦能自病,是亦謂之因於氣也。氣周密則默運而流通,氣疏泄則偏壅而浮腫。四維者,四肢也。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氣盛,則四肢實而揮霍擾亂。陽氣虛,則手足浮腫,或手已而足,或足已而手,是相代也。

凡病此者,非陽氣匱乏不至此,而實則由於衛外不固之所致也。竭字宜活看,勿竟作竭絕,蓋甚言之,以見陽之不可不固也。按陽因而上二句是綱,以下因於寒四段是目,蓋言陽氣不能衛外,則諸邪乘虛而入也。寒暑濕氣四條各自為一義,前後原不相蒙,王注將上下文逐段承轉,辭義牽強,今釐正之。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此又誡起居暴卒,煩擾陽和也。煎厥,以煎迫而氣逆也。煎厥之狀,目盲云云。按:前言陽氣不能衛外,則邪入而生病;此言人過勞,則氣耗而陽竭也。煩勞者,勞而不已。

勞而不已,陽氣外浮,恢張汙漫,神疲而精竭矣。所以者何?精非氣不攝也,精氣既傷,漸至火令,外則肢體焦灼,內則神氣躁擾。以火煮物曰煎。厥,竭也。水虧畏火,其人以煎熬而厥竭矣。煎厥之病,其狀何如?以言其目則盲,而耳則閉,視聽俱廢,五臟之真氣竭絕,潰潰乎若都邑之敗壞,汨汨乎若水之流而不返也,不亦大可畏哉!注以張為脹,未確。以厥為氣逆,亦偏。

白話文:

天氣悶熱會耗損人體元氣,元氣虛弱就會導致自發性出汗。悶熱屬於火邪引起的疾病,火邪旺盛時,人會變得煩躁不安、大聲叫嚷,火邪稍減時,也會不斷低語、喋喋不休,無法安靜下來,這都是火邪作祟的緣故。只有悶熱這種情況屬於火邪引起的疾病,身體會像被炭火燒烤一樣發熱。出汗可以幫助散熱。(這裡講的是治療中暑的方法。悶熱是熱邪,即使已經出汗了,仍然需要通過出汗來解除熱邪,《熱論》中說:「中暑時,應讓汗液順利排出,不要阻止。」)

中暑有陰陽兩種證狀,潔古說:「靜態時發生的稱為中暑,動態時發生的稱為中熱。中熱是陽證,中暑是陰證。」東垣說:「在陰涼的深堂廣廈避暑而發病的是中暑,症狀一定是頭痛怕冷、身體發熱無汗、心煩意亂,這是陰寒之氣抑制了陽氣,導致陽氣無法伸展,治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如果是行路人或農夫在烈日下勞動而發病的,稱為中熱,症狀是頭痛煩躁發熱、口渴出汗、身體無力,這是因為天氣炎熱傷了肺氣,治療應該用解熱的方法。」這裡說的都是中熱的陽證。

如果因為暑熱而受寒,出汗也不能痊癒,古人直接用薑附理中湯來治療,效果很好,這就是立齋所說的,不拘泥於時令、根據實際病情來用藥的巧妙方法。如果因為濕邪侵襲,會感到頭像被包裹一樣,如果濕熱不能消除,大筋會收縮變短,小筋會鬆弛變長,收縮變短就會導致拘攣,鬆弛變長就會導致痿軟。(這裡說的是濕邪引起的疾病。濕邪侵入人體,濕氣會向上蒸騰,導致頭面浮腫,感覺像被東西包裹住一樣,這時應該用輕靈發散的藥物來去除濕邪,以免邪氣侵入體內。如果不立即治療,濕邪會化為熱邪,濕熱交織。

所謂的「攘」就是排除、去除的意思,如果不去除,就會附著不去,濕熱鬱結,導致筋脈生病,可能會急劇收縮而導致拘攣,也可能鬆弛無力而導致痿軟。同樣是濕熱引起的疾病,大筋和小筋為什麼會有拘攣和痿軟的區別呢?因為大筋粗壯有力,所以會出現拘攣;小筋柔弱無力,所以會出現痿軟。書中提到的頭部反濕,以及濕熱的分配,都是不合理的。「緛」的讀音同軟。)如果因為氣的因素,會引起浮腫,四肢會輪流出現異常,陽氣也會衰竭。

這裡說的氣就是陽氣。陽氣不能保護體外時,不僅寒、暑、濕等邪氣會趁虛而入,連陽氣本身也會生病,這也叫做因為氣而生病。陽氣周密時,會默默運行流通;陽氣疏洩時,會偏於壅滯而引起浮腫。四維指的就是四肢,四肢是陽氣的根本。陽氣旺盛時,四肢強壯而活動有力;陽氣虛弱時,手腳會浮腫,有時手浮腫過後腳浮腫,有時腳浮腫過後手浮腫,這是輪流出現的現象。

凡是患這種疾病的,都是因為陽氣不足導致的,而根本原因在於衛護體表的能力不足。這裡的「竭」字應該靈活理解,不要理解成完全耗盡,而是強調陽氣的重要性,說明陽氣一定要固護。以上兩句是總綱,以下因為寒邪而引起的四段是具體內容,都是說陽氣不能保護體表,各種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寒、暑、濕、氣這四條各自說明一個道理,前後原本沒有相互包含的關係,王注將上下文逐段聯繫起來,文義有些牽強,這裡做了修正。

陽氣這種東西,過度勞累就會外散,導致精氣耗盡,如果積聚在夏天,就會導致人煎厥,眼睛看不見東西,耳朵聽不到聲音,身體潰敗像毀壞的都城一樣,氣息衰弱像水流一樣無法停止。(這裡告誡人們不要起居無常、過度勞累,損害陽氣。煎厥,是因為煎迫而導致氣逆。煎厥的症狀是眼睛看不見東西等等。之前說陽氣不能保護體表,邪氣就會侵入而生病;這裡說人過度勞累,就會耗損陽氣,導致陽氣衰竭。過度勞累就是勞動不止。

勞動不止,陽氣就會向外浮散,散漫無形,精神疲憊,精氣耗盡。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精氣需要陽氣的攝納才能固定,精氣受損,就會逐漸轉化為火邪,外則肢體焦灼,內則神氣煩躁。用火煮東西叫做「煎」。厥,就是衰竭的意思。水虧則怕火,這個人因為煎熬而導致衰竭。煎厥的病症是什麼樣子的呢?表現為眼睛失明,耳朵失聰,視力和聽力都喪失,五臟的真氣耗盡,身體潰敗像被毀壞的都城一樣,氣息衰弱像水流一樣無法返回,這不是很可怕嗎!注釋中把「張」解釋為膨脹,並不確切。把「厥」解釋為氣逆,也有些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