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8)

回本書目錄

內篇 (8)

1. 脈要精微論

脈居氣血之先,切為四診之一,凡欲治病,惟脈為要矣。然其道至精至微,苟非手快心靈,鮮不毫釐千里。所載脈法,雖不甚詳,然大略已盡於此矣。

白話文:

脈象在氣血變化之前,問脈是四診之一,凡要治療疾病,只有脈象最為關鍵。然而,把脈之法至為精微,如果沒有靈巧的手法和敏銳的心思,很容易出現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情況。書中記載的脈法,雖然不太詳細,但大致要點已經囊括其中。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過謂異於常候也,切謂以指切近於脈也。

白話文:

黃帝問:診脈的方法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診脈通常在清晨,陰氣還沒開始活動,陽氣還沒散去,飲食還沒進,經脈還沒充盛,絡脈很調和,氣血還沒混亂,這時才能診出異常的脈象。按壓脈搏,察覺脈搏的跳動與靜止,觀察病人精神的明暗,查看五種顏色的變化,以此瞭解五臟是否有過剩或不足,六腑的強弱,身體的盛衰,這樣綜合判斷,才能決定病人的生死。

按:動,注謂動而降卑,降卑之義殊不可解。平旦之時,陽初用事,人氣清明,氣血未亂,故可以審脈之得失,平旦六句正言氣血之所以未亂也。精明注作穴名,誤矣。蓋人一身之精神,皆上注於目。視精明者,謂視目精之明暗,而知人之精氣也,觀下文「夫精明者」一段可見矣。

參伍謂較其多寡之數,易曰「參伍以變」是也。)

白話文:

注釋中說「動」表示脈動並下降,這「下降」的意思實在難以理解。清晨時分,陽氣開始活躍,人的精神清明,氣血沒有混亂,所以可以檢查脈搏的得失情況。清晨的這六句話,正是在說明氣血沒有混亂的原因。

注釋中將「精明」解釋為穴位的名稱,這是錯誤的。人體的精氣神,都集中在眼睛上。我們看一個人的眼神是否清亮,就可以判斷他的精氣神是否充足。這一點,從下面的「夫精明者」這段話中可以看出。

夫脈者,血之府也。(府,聚也,言血之多少皆聚見於經脈之中也。故刺志論曰:「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由是故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夫長為氣和故治,短為不足故病,數急為熱故煩心,大為邪盛故病進也。)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

白話文:

脈象是氣血運行的地方。(「府」指聚集,意指氣血的多少都能在經脈中顯現。因此,《刺志論》中說:「脈象實表示血實,脈象虛表示血虛,這是正常的現象,反之則為病態。」這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脈象長則氣血通暢,短則氣血不足,脈象頻繁則心煩,脈象大則病情加重。(因為脈象長表示氣血和順所以能治病,脈象短表示氣血不足所以會生病,脈象急促表示發熱所以會心煩,脈象大表示邪氣盛所以病情會加重。)脈象浮盛則氣血上行,脈象沉盛則氣血下行,脈象間歇則氣血虛弱,脈象細弱則氣血不足,脈象澀滯則心痛。

(上謂寸口,下謂尺中,盛謂盛滿。代脈者,動而中止,不能自還。細脈者,動如莠蓬。澀脈者,往來時不利而蹇澀也。)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渾渾,言脈氣濁亂也。革至者,謂脈來弦而大,實而長也。如湧泉者,言脈汩汩但出而不返也。

白話文:

(上指寸口脈,下指尺中脈,盛指脈氣充盈。代脈:脈搏跳動後突然停止,無法自行恢復。細脈:脈搏跳動如莠草的嫩芽。澀脈:脈搏跳動時不順暢,感覺蹇滯。)

渾濁的脈氣像泉水一般湧出來,病情加重而面色枯槁,脈氣細弱如弦斷,預示死亡。(渾濁,指脈氣混濁不清。革至,指脈搏來勢弦緊有力,實大而長。湧泉,指脈氣不斷湧出而不能回返。)

綿綿,言微微似有而不甚應手也。如弦絕者,言脈卒斷如弦之絕去也。若病日進面色弊惡,如此之脈皆必死也。按:王註明確可遵,新校正更引甲乙、脈經,非也。)

白話文:

綿綿:形容脈象微弱,似有似無,按之不明顯。

弦絕:形容脈象突然中斷,如同琴絃斷裂一般。

若病症日益加重,面色憔悴枯槁,出現這種脈象者,往往難逃一死。

(按:王氏註解清晰明確,可以遵循。新校正本則引用甲乙、脈經等書,但與原意不符。)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按:精明以目言,五色以面言,言目之光采精明,面之五色各正,乃元氣充足,故精華髮見於外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按:色貴潤澤而有神也,此言五色。

白話文:

人的眼睛明亮,面部顏色適中,是氣血旺盛的表現。(按:精明是指眼睛,五色是指臉色,意思是眼睛有神采,面部五色正常,表示元氣充盈,所以精神氣質表現在外。)紅色要像白布包著硃砂,而不是像赭石;白色要像鵝毛,而不是像鹽;青色要像蒼璧的顏色,而不是像藍靛;黃色要像羅絹包著雄黃,而不是像黃土;黑色要像黑漆,而不是像烏漆墨黑。(按:顏色要潤澤而有精神,這是指五色。)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按:精衰則目不精明,此蓋解精明。)

白話文:

有良好視力的人,才能看清萬物,分辨白色和黑色,判斷長短。如果把長的東西看成短的,把白色的東西看成黑色的,這樣就會導致視力衰退。(按:視力衰退是因為精氣不足,這句話就是對「精明」的解釋。)

五臟者,中之守也。(按:腑為陽,屬表;臟為陰,屬裡。惟屬裡故曰中。守者,注云「五神安守之所」,是矣。)中盛臟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按:聲如從室中言者,謂氣閉而聲不外達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白話文:

五臟是人體內部的守護者。(註:腑屬陽,位於體表;臟屬陰,位於體內。只有屬於體內的才稱為"中"。守護者,注釋中說"五神安靜守護的地方",就是這個意思。)體內強壯、臟腑飽滿,正氣旺盛,害怕受傷,說話的聲音像從房間裡傳出來,這是體內有濕氣的表現。(註:說話的聲音像從房間裡傳出來,是指氣息閉塞,聲音不能外達。)說話聲音微弱,一整天才能說出話來,這是氣息被奪取的表現。衣被不整理,說話善惡不分,不避諱親疏,這是神志混亂的表現。

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要謂禁要。)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按:惡謂詬詈。元氣削奪,則言語斷續,神明昏亂,則凡事錯妄,此易明也。若倉廩不藏,世以責之脾胃,而不知胃有病則不受,脾有病則不運,今非不能受,不能運,乃藏之不固,其責在腎。何則?腎開竅於二陰,腎虛則不能禁固,即如水泉不止,雖是膀胱不能收藏,然其所以不能收藏者,則皆腎虛氣不能攝之故也。水熱穴論曰:「腎者胃之關也。

」即門戶之義。)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按:神以臟藏,臟以神守,故生死因之而判焉。)

白話文:

肚子裡裝不下東西,是因為門戶(腎)不能關閉。

水泉無法停止,是因為膀胱不能儲藏。

元氣虛弱,就會說話斷斷續續,精神恍惚,做起事來就會錯亂。這些都很好理解。

但如果肚子裝不下東西,一般都歸咎於脾胃。可是不知道胃有病,就無法接受食物;脾有病,就無法運化食物。現在並非不能接受或運化食物,而是不能穩固地儲藏食物,這必須怪在腎。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腎在小腸和大腸開竅。腎虛的話,就無法禁固。就好像水泉無法停止,雖然是膀胱不能儲藏,但不能儲藏的原因,都是因為腎虛導致氣無法收攝的緣故。

《水熱穴論》說:「腎是胃的關口。」

夫五臟者,身之強也。(臟安則神守,神守則身強。)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按:此皆身之不強也。

白話文:

五臟是身體強健的根本。(臟腑安康則精神充沛,精神充沛則身體強壯。)

頭部是精明神采的所在,如果頭低垂而視線深沉,精神將要衰敗。

背部是胸腹的屏障,如果背部彎曲而肩膀隨之下垂,這屏障將要崩塌。

腰部是腎臟的居所,如果轉身搖擺而力量不足,腎臟將要虛弱。

膝蓋是筋腱的要塞,如果不能自由屈伸,走路彎腰佝僂,筋腱將要衰弱。

骨骼是骨髓的巢穴,如果不能長時間站立,走路顫抖搖晃,骨骼將要虛弱。(這些都是身體不強壯的表現。)

傾,側垂也。視深,眼胞內陷也。隨,謂與背俱曲也。附,別本作俯,太素作跗,俱非,蓋身既傴僂,不能獨行,必倚附於物而行也。振掉,戰動也。僂音樓,不能仰伸也。)得強則生,失強則死。(……按:常強則疾病不起,一弱則疾病隨之,有不可知者矣。)

白話文:

傾:指身體側彎下垂。視深:指眼窩凹陷。隨:與背部一起彎曲。附:另一版本寫作俯,太素寫作跗,都不是正確的。因為身體已經駝背,無法獨自行走,必須依附在東西上才能移動。振掉:顫抖。僂唸作「樓」,無法伸直。

如果得到強健的身體,就會健康。如果失去強健的身體,就會死亡。……(按語:常常保持強健的身體就不會生病,一旦虛弱就會生病,有無法預知的事情。)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按:天之轉運無窮,五者之變化亦若是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六合謂四方上下也。

白話文:

黃帝問:「脈象在四季中有什麼變化?如何辨識病症的所在?如何預測病情的變化?如何分辨病情是內科還是外科?如何分辨病情是急性還是慢性?請問這五個問題,可以請教您嗎?」

岐伯說:「請容我詳細說明,這與天體運行息息相關。(天地運行無窮無盡,這五個問題的變化也同樣如此。)普天之下,宇宙之內,天地隨之變幻,陰陽隨之呼應。春季的溫暖,轉化為夏季的炎熱;秋季的涼意,轉化為冬季的嚴寒。這四種季節變化的運動,會隨著脈象的升降而變化。(六合指的是四方上下。)

按:春氣融和為暖,夏氣酷烈為暑,全元起以暖為緩,非也。注以忿為急解,言秋氣勁急也,良是。秋氣勁急,有似於忿,冬氣肅殺,則似於怒矣。氣因時變,脈則與之相應如是也。)以春應中規,(春脈耎弱而滑,如規之象,中外皆然,故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夏脈洪大,兼之滑數,如矩之象,可正平之,故以夏應中矩也。

白話文:

按:春天的氣息溫和所以是溫暖,夏天的氣息酷烈所以是炎熱。全元起認為溫暖就是緩和的,這是錯的。注釋中說,急是指憤怒,意思是秋天的氣息勁急,這樣理解很好。秋天的氣息勁急,就像憤怒,冬天的氣息肅殺,則像發怒了。氣息隨著季節變化,脈象也與之相應而變化。

(春天的脈象細弱而滑利,像規的形狀,內外脈象都是如此,所以說春天的脈應中規。)(夏天的脈象洪大,加上滑數,像矩的形狀,可以校正平準,所以說夏天的脈應中矩。)

)秋應中衡,(秋脈浮毛,輕澀而散,如秤衡之象,高下必平,故以秋應中衡。)冬應中權,(冬脈如石,兼沉而滑,如秤權之象,下遠於衡,故以冬應中權也。按:四時迭換,脈象應之,若規矩衡權之有不同也。四字不得太泥。)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白話文:

秋天脈象應該像秤的橫桿,(秋天脈象浮而細小,輕快不順暢且散漫,就像秤的橫桿一樣,高低一定平衡,所以秋天脈象用「中衡」來對應。)冬天脈象應該像秤的砝碼,(冬天脈象沉實而順暢,像秤的鐵砝碼一樣,比橫桿更低,所以冬天脈象用「中權」來對應。註:四時交替,脈象也會隨之變化,就像規矩衡權有著不同的形狀。這四個字不能太過拘泥。)因此,冬至後四十五天,陽氣稍微上升,陰氣稍微下降;夏至後四十五天,陰氣稍微上升,陽氣稍微下降。

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察陰陽升降之准,則知經脈遞遷之象,審氣候遞遷之失,則知氣血分合之期,分期不差,故知人死之時節。)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按:宜太素作數,非是。

蓋脈與四時合宜,則為無病之生脈也。)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按:言治法也。)

白話文:

萬物的生長消亡受陰陽交替影響,並與脈象變化相呼應。當陰陽失衡,脈象紊亂時,可知生命將盡。(觀察陰陽氣血的升降規律,就能預測經脈氣血的流動變化;探究氣候變遷的失序,就能瞭解氣血分合的時機。時機不差,就能預知人的死亡時節。)微妙之處在於脈象,不可不仔細觀察。觀察脈象有法則,從陰陽變化開始;陰陽變化的規律來自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的法則,以四季變化為準則。(注:宜應讀作數,非是。)

是故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與,甚飢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按:新校正云:「詳是知陰盛則夢涉至夢哭,乃靈樞之文,誤置於此,仍少心脾腎氣盛則夢,今具甲乙經中。短蟲多二句,亦不當出此,應他經脫簡文也。」)

白話文:

因此,陰氣過盛就會夢到在水中涉水感到恐懼,陽氣過盛就會夢到身處大火中被燒灼。陰陽氣都過盛就會夢到互相爭鬥、毀傷。上部氣盛就會夢到飛,下部氣盛就會夢到跌倒。吃得很飽就會夢到給予,很餓就會夢到索取。肝氣過盛就會夢到發怒,肺氣過盛就會夢到哭泣。短蟲(可能是指小蟲子)過多就會夢到集會,長蟲(可能是指大蟲子)過多就會夢到互相爭鬥、毀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寶。(前明脈應,此舉持脈所由也。然持脈之道,必虛其心,靜其志,乃保定盈虛而不失。按:王本作保,頗覺辭費。甲乙作寶,於義較通,從之,寶猶貴也。)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雖出猶未全浮。按:亦有和緩之象。)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泛泛,平貌。

白話文:

因此,把脈的方法是有講究的,心靜才能把準。

(前人說「脈應」,這是把脈的根據。但是把脈的方法,一定要心態平穩,情緒安定,才能準確把握脈搏的虛實盈虧。注:王本寫作「保」,感覺有些費詞。甲、乙本寫成「寶」,意思更通順,採用此字。寶的意思是貴重。)

春天的脈浮,像魚在水波中遊動;

夏天的脈行於肌表,像萬物旺盛而溢於外;

陽氣大盛,脈氣亦象萬物之有餘,易取而洪大也。)秋日下膚,蟄蟲將去;(隨陽氣之漸降,故曰下膚。何以明陽氣之漸降?蟄蟲將欲藏去故也。)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在骨,言脈深沉也。蟄蟲周密,言陽氣伏藏。君子居室,此人事也。按:新校正云:詳此前對帝問脈其四時動之事。

白話文:

當病人的心脈搏跳強而有力,而且脈搏持續很長時間,這時病人會出現舌頭捲曲說話困難的症狀。(「搏」是指脈搏跳動的感覺。所有脈搏強而有力的病人都可能是由於過度用腦而臟腑氣血極度虛弱所致。心的手少陰脈從心臟通過咽喉,所以會導致舌頭捲曲變短,無法說話。)另據記載:心脈強而有力,搏動有力,是火盛氣浮的表現。舌頭是心的苗頭,所以才會捲曲而不能說話。註釋中提到「過度用腦而臟腑氣血極度虛弱」,擔心脈搏強而有力的情況不能過於概括地判斷為虛症。

)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諸脈耎散,皆為氣實血虛也。消謂消散,環謂環周,言其經氣如環之周,當其火王自消散也。按:消環義殊不可解,甲乙經作消渴,王注作消散環周,俱不明確,缺疑可也。耎音軟。謹按心、肺、肝、胃、脾、腎五臟一腑凡六經,其脈並以搏堅而長,耎而散,分配病證。

白話文:

如果脈象柔弱而鬆散,應當讓環狀的氣血自行消散。(各種脈象柔弱鬆散,都因為氣太實、血太虛的緣故。消散就是消散,環狀就是包圍著,意思是它的經絡之氣就像一個包圍圈,當它的火氣過盛時,就會自行消散。按:消散環狀的寓意不可解,甲乙經上寫作「消渴」,王註上寫作「消散環狀」,兩者都不明確,懷疑是缺失了文字。柔弱讀作「軟」。謹按心、肺、肝、胃、脾、腎五臟一腑共有六條經絡,它們的脈象都以有力、長而堅固為正常,柔弱鬆散則有不同的病證。)

王氏俱作虛解,竊嘗疑之。夫六經之脈,為象不同,主病自異,奈何一概以堅長耎散立說:經豈無意乎?用是思之,所謂搏堅而長者,以邪實而言也;其耎而散者,以正虛而言也。一經之內,有實有虛,脈病自各相應。王注惟不明乎虛實之分,宜其言之矇混不確也。雖然,六經之義亦有可議者,即如心脈堅長,搏擊指下,是為火盛氣浮,其證甚多,豈止舌卷不能言。凡此之類,蓋亦約略言之,或止舉其病之尤者言之,未可據以為實也。

善讀內經者,亦惟會其大意而已。)

白話文:

王氏的說法都是錯誤的理解,我一直懷疑。六經的脈象不同,主治的疾病也不同,怎麼能一概而論,說堅長有力就代表虛呢?難道經脈沒有意義嗎?我思考後認為,所謂「搏擊有力而堅長」,是指邪實而言;「散而細弱」是指正虛而言。在同一部經脈裡,既有實證也有虛證,脈象和疾病本身會相互對應。王氏的註解沒有搞清楚虛實的區分,所以他的說法才會模糊不準確。儘管如此,六經的理論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說,心脈堅長有力,在手指下跳動有力,這種情況屬於火氣旺盛、氣浮於上的表現,可以引起很多症狀,而並非只有舌頭捲縮不能言語一種症狀。這類說法,可能是大概而略述的,或者只舉出其中最典型的症狀來描述,不能以此為準。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按:肺脈浮澀而短,此其常也。今反搏擊堅長,是為火邪犯肺,病必唾血。唾血者,痰涎之中見血也。)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按:汗出於玄府,玄府者肺之合,今肺脈耎散,是肺虛而邪從其合也,故當灌汗。灌汗者,汗出浸淫,有如澆灌,如是不可更為發散,令肺益虛也。

按新校正云:「詳下文諸臟各言色,而心肺二臟不言者,疑缺文也。」

白話文:

肺部脈象堅硬且長,應當會咳血;(註解:肺部脈象浮動、粗澀且短纔是正常的。現在出現相反的脈象,搏擊堅硬且長,表示火邪侵犯肺部,這個病一定會咳血。咳血是指痰液中帶有血。)肺部脈象鬆散且分佈廣泛的,應當會出很多汗,導致無法再次發熱出汗。 (註解:汗水來自於腎上腺附近的部位,腎上腺附近的部位與肺部相應,現在肺部脈象鬆散且分佈廣泛,說明肺部虛弱而邪氣從其相應部位入侵,所以應當會出很多汗。大汗淋漓,就像被澆灌了一樣,這種情況下不能再讓身體發熱出汗,否則會使肺部更加虛弱。)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諸脈見本經之氣而色不應者,皆非病從內生,是外病來勝也。肝厥陰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其支別者,復從肝貫膈,上注肺。今血在脅下,血氣上熏於肺,故令人喘逆也。按:註解是矣,惟解墜搏處尚欠明確,今刪而補之。

白話文:

如果肝脈搏動強而有力,顏色不青,應該因血脈氣血下陷而出現脈搏如墜地般的感覺。這是因為血液瘀積在兩肋下方,導致患者呼吸困難(各種脈象如果出現本經所主之氣的表現,但顏色不符合,都不是由內部因素引起的疾病,而是外來因素侵襲所致。肝經為厥陰脈,分佈於兩肋,循行於喉嚨後面。它的分支從肝臟穿過橫膈,向上聯繫肺臟。現在血液瘀積在兩肋下方,血氣上逆燻烤肺部,所以導致患者呼吸困難。)

青者肝色也,肝內病則色必外見。今脈病而色不見,是病從外來,墜與搏者外來之病也。肝主兩脅而藏血,墜若搏,因而血逆於脅下矣。血離經則敗而氣穢,故上熏肺而喘逆也。)其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面色浮澤,是為中濕。

白話文:

青色是肝臟的顏色,肝臟有病時,臉色必定會有所反映。現在你的脈搏有問題,但臉色卻沒有異常,這說明你的病是從外部引起的。「風」和「濕」都是外來之邪。肝臟主導兩側,負責貯藏血液。如果你患有「風濕」之邪,就會導致血液逆流到下肢。血液脫離經絡就會腐敗,氣息也會不暢,所以才會上逆到肺部,引起咳嗽。

如果你面色浮腫,顏色發散,那麼可能患有水腫。水腫的起因是突然大量飲水,水液容易滲入肌肉、皮膚和腸胃之外。(面色浮腫,是中風的徵兆。

血虛中濕,水液不消,故言當病溢飲也。水飲既滿,故滲溢易而入肌皮腸胃之外也。按:註解易字義確,甲乙經作溢,非也。)

白話文: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按:胃脈宜緩,今見堅長而搏擊,是胃氣有餘,其色赤,是胃中有火,宜見敦阜熱渴,四肢熱痛等證,而云當病折髀,真不可解。王注既不明確,欲更求其義,亦終不能,闕疑可也。髀,股骨也。)其耎而散者,當病食痹。(按:痹注以為痛,誤矣。胃主受納,胃脈耎散,則虛而水穀為之壅閉矣,故云食痹。)

白話文:

胃部的脈搏堅硬而有力,脈象呈現紅色,可能會導致股骨折斷。(按:胃脈應當柔軟緩和,如果脈搏堅硬有力且跳動強烈,表示胃氣過於旺盛,脈象呈現紅色,表示胃中有熱,可能會出現口渴腹脹、四肢發熱疼痛等症狀,但說會導致股骨折斷的說法,實在難以理解。王注的解釋不夠明確,想要進一步探討其含義,也不得其解,因此暫且存疑。髀,指大腿骨。)

胃部的脈搏虛弱而散亂,可能會導致食痹。(按:痹注中將「痹」解釋為疼痛,這是錯誤的。胃主管負責接受和消化食物,如果胃脈虛弱散亂,表示胃氣虛弱,水穀食物會因此閉塞不暢,所以說會導致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按:脾脈本宜平緩,反見堅長而搏擊,是失其和平之性而脾自病。脾病則色外見,故色黃。脾胃者元氣之母也,脾病則氣不運,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按:澤,潤澤:水之氣也。脾者,土也,制水者也。

白話文:

脾臟的脈搏堅硬而有力,顏色偏黃,易出現氣虛的症狀。(註:脾臟的脈搏本應平穩緩和,但如果出現堅硬有力且跳動的現象,說明脾臟自身出現了異常。脾臟異常會導致面色發黃。脾胃是人體元氣的來源,脾臟異常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出現氣虛。)

脾臟的脈搏細弱而散亂,顏色缺乏光澤,易出現足部水腫的症狀。(註:光澤代表的是水氣。脾臟屬土,具有調節水液的作用。如果脾臟異常,則無法控制水液,導致足部水腫。)

脾脈耎散,是虛不制水,水反得而侮土矣。然水若上行,則潤澤之氣必見於顏面。今乃不見,是水病下行,故云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治此之法,實土利水為要矣。)

白話文:

脾臟的脈象軟弱散漫,這是脾虛不能剋制水氣,反而讓水氣來侵侮脾土。然而,如果水氣向上行,那麼顏面上一定會出現濕潤的氣色。現在看不到這種情況,說明水氣是向下行的,所以說這病情會表現為腳脛腫脹像水腫的樣子。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關鍵是強健脾土和利導水氣。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色氣黃赤,是心脾干腎,腎受客傷,故腰如折也。腰為腎府,故病發於中。)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按:腎脈宜沉實,今反耎散,是精血內虧,真元何由得復。)

白話文:

腎臟脈搏堅硬且ยาว,脈象顏色黃中帶紅的人,可能會出現腰部骨折的症狀。(黃赤色的脈象表明心脾消耗腎氣,腎臟受到外來傷害,因此腰部如同骨折般疼痛。腰部是腎臟的住所,所以病症會從內部發作。)腎臟脈搏虛弱且散亂的人,可能會出現氣血不足的症狀,甚至無法恢復健康。(註:腎臟脈搏應該沉穩有力,但如果虛弱散亂,說明精血內部虧虛,真氣無法恢復。)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諸脈勁急者皆為寒,心為牡臟,其氣應陽,今脈反寒,故為疝也。按:少腹注為小腸,誤矣。少腹,臍下,下半腹是也。

白話文:

黃帝說:診脈時發現心脈快速,這是什麼病?病狀如何?

岐伯回答:這種病名為心疝,小腹下部應該會出現症狀。

黃帝問:為什麼這樣說?

岐伯解釋:心臟為陽臟,小腸受心臟支配,所以說小腹下部會出現症狀。(所有脈絡堅硬緊繃的都是寒氣造成的,心臟為陽臟,其氣應屬陽,但現在脈象卻寒,所以是疝氣。註記:少腹應指小腸是錯誤的。少腹是指臍下,腹部下半部。)

寒氣聚於中,故有形。心為陽中之太陽,故為牡臟。小腸其腑也,故云為之使。然心為牡臟二句,伯對帝問,似是發語之辭,其所以當有形意,全未說出,故曰二字,承接不上,此處必有闕文,王氏亦竟略過,真缺憾也。余特會其大意而補綴之曰:心與小腸為表裡,並屬火。

白話文:

寒氣積聚在身體中部,因此會形成腫脹。心臟是陽氣中的太陽,所以是主要的臟器。小腸是它的腑,所以說小腸是心臟的使者。

但是,「心臟是主要的臟器」這兩句話是伯高回應帝問的內容,似乎是開場白。這兩句話所要表達的「會形成腫脹」的意思並沒有說明清楚,所以說「並屬火」這兩個字和前面的內容並無關聯,這段文字肯定有缺漏的地方。王氏也完全略過了這一點,真是遺憾。

我特別根據文章的大意補齊了缺失的內容:「心臟和小腸屬表裡,都屬於火。」

今寒邪犯心,心為火臟,寒無所容,邪氣以從其合也,寒欲犯心,不得停留,轉入小腸。小腸部分外當少腹,故少腹有形。然病本原於心,故曰心疝也。)

白話文:

現在寒邪侵犯心臟,心臟屬火臟,寒邪無法容納,因此邪氣就會循著相合的部位轉移。寒邪想要侵犯心臟,但無法順利,因此轉入小腸。小腸的一部分在外側,對應著少腹的位置,所以少腹會出現異常。然而,病邪的根源在於心臟,因此稱之為「心疝」。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脈實者氣有餘,故脹滿;脈虛者氣不足,故泄利。按:新校正云:「詳此對前帝問知病之所在。」)

白話文:

皇帝問道:診斷出胃脈的情況,病症是什麼樣子的?岐伯回答:胃脈實的話就會脹,虛的話就會泄。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成為寒熱,(按:風邪中人,必為寒熱。)癉成為消中,(癉謂濕熱也,積熱於內,故變為消中也。按:新校正云:「詳王注以善食而瘦為消中,按本經多食而數溲為消中,善食而瘦,乃是食㑊之證,當云善食而溲數。」)厥成為巔疾,(厥謂氣逆也,氣逆上而不已,則變為上巔之疾也。

白話文:

軒轅皇帝問:病症形成而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岐伯回答:

因風濕寒邪而引起的寒熱病症,一定會導致熱氣鬱結於體內,從而轉變為消瘦的症狀。

氣機逆轉而導致的頭暈耳鳴等症狀,如果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就會轉變為腦部疾病。

)久風為飧泄,(肝氣內合而乘脾,故為是病焉。按:風者木之化,久風不去,則木盛凌脾,故為飧泄。夕食為飧,飧泄者夜泄利也。)脈風成為癘。風論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又曰:「癘者,有榮氣熱附,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然此則癩也。

按:癘,原讀作癩。病之變化,不可勝數。(按:新校正云:「詳此前對帝問知病之所變奈何。」)

白話文:

長期受風氣侵襲會導致食物稀溏腹瀉,這是因為肝氣內擾而侵犯脾胃所致。風屬木性,長期不解就會導致木氣過盛,凌犯脾胃,所以產生腹瀉。晚上吃的食物稱為飧,飧泄是夜間大便稀溏。

脈象中的風氣聚積成疾。根據《風論》記載,風寒之氣滯留於經脈而不散發,稱為「癘風」。《風論》中還說:「癘是由於熱氣附着於榮氣,導致氣血不清,所以會使得鼻柱腐壞、面色暗淡,皮膚潰爛。」但是這種情況屬於麻風病。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八風,八方之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勝謂勝克,如金勝木,木勝土之類。)

白話文:

黃帝問:諸如癰腫、筋攣、骨痛等疾病,都是怎麼產生的呢?

岐伯回答:這些疾病都是寒氣所致,是由於八方天氣變化而引起的。(「八風」指來自八方的風氣。)

黃帝問:那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回答:這些疾病是隨四季而發生的,因此以相剋的方法來治療會比較有效。(「相剋」指像金剋木、木剋土那樣的關係。)

帝曰: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氣乏而神猶強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神持而邪凌其氣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神與氣俱衰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此新病也。(……神與氣俱強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如果有舊疾,導致五臟發作,並因此影響脈象顏色,如何區分是新的發作還是舊疾發作?

岐伯回答道:這個問題問得太精闢了!

  • 脈搏細小,面色不變的,是新發的疾病。(氣虛但精神尚可)
  • 脈搏不變,但面色改變的,是舊疾發作。(精神尚可,但邪氣侵犯了氣血)
  • 脈搏和麪色都改變的,是舊疾發作。(精神和氣血都衰弱)
  • 脈搏和麪色都沒有改變的,是新發的疾病。(……精神和氣血都強盛)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內,謂尺澤之內也。兩旁,各謂尺之外側也。季脅近腎,尺主之,故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按:尺外,注謂尺之外側,尺裡,注謂尺之內側,是與上言兩旁無異,誤矣。蓋兩旁以橫開言,外里以上下直接處言,此兼左右兩手也。

白話文:

手腕尺骨內側兩旁的位置,就是季脅,也就是肋骨下緣靠近腎臟的位置。尺骨外側可以觀察腎臟的狀況,尺骨內側則可以觀察腹部的狀況。

)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按:此舉兩關而言也。關雖居中,然亦有內外焉,內者關之上半部,外者關之下半部。關上聯寸,故云附上,附上,附寸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按:此舉兩寸而言也。

白話文:

喉嚨的外面可以觀察肝部,裡面可以觀察橫膈膜。喉嚨的外面可以觀察胃部,裡面可以觀察脾臟。(註:這裡指的是兩塊喉骨之間的部位。雖然喉骨在中間,但也有內外之分:內側指喉骨的上半部分,外側指喉骨的下半部分。喉骨上方連接著寸骨,所以用「附上」表示。)

喉骨的上方,外面可以觀察肺部,裡面可以觀察胸腔。喉骨的外面可以觀察心臟,裡面可以觀察膻中穴。(註:這裡指的是兩寸骨之間的部位。)

寸位本上,上聯魚際,故云上附上。然前言關脈以上半部為內,下半部為外,而寸脈則反是者,蓋合三部而論,關居中間為內,尺寸居兩頭為外也。靈蘭秘典論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注云位在兩乳間,是也。此注云是嗌,誤矣。)

白話文:

在寸口脈的部位上,上接魚際穴,所以說上附上。然而之前說關脈的上半部為內,下半部為外,而寸脈卻相反,這是因為將三部合起來論,關脈處於中間為內,寸脈和尺脈位於兩頭為外。

《靈蘭祕典論》說:「膻中穴,是臣使之官,喜樂從這裡生發出來。」注釋說:膻中穴位於兩乳之間,這是正確的。如果注釋說膻中穴是嗌(喉嚨),那就錯了。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按:王注分上前為左寸口,下前為胸之前膺及氣海,上後為右寸口,下後為胸之後背及氣管,其言怪誕不經。余謂此與下二段皆總上三節寸關尺而言,此言前後者,以三部言,寸為前,尺為後,診寸以候心肺之疾,診尺以候兩腎之疾也;以一部言,上半部為前,下半部為後,如診右外候肺,內候胸中,左外候心,內候膻中之類是也。此以脈之部分,診臟腑之疾病,就內而言,蓋脈有三部,部各有前後,故云前後也。

白話文:

先用前部脈相診斷前部的病症,後用後部脈相診斷後部的病症。(按:王氏註解將上前部分為左寸口脈,下前部分為胸前膺部和氣海,上後部分為右寸口脈,下後部分為胸後背部和氣管,這個說法荒誕不經。我認為此處和下面的兩段文字都是總括上面三節寸關尺的內容而言的,這裡所說的「前後」是指三個部位而言,寸部為前,尺部為後,診寸部的脈相可以反映心肺的疾病,診尺部的脈相可以反映腎臟的疾病;從一個部位而言,上半部為前,下半部為後,比如診右手外寸口的脈相可以反映肺的疾病,內寸口的脈相可以反映胸中的疾病,診左手外寸口的脈相可以反映心的疾病,內寸口的脈相可以反映膻中的疾病等。這段文字所說的「前後」,是從脈相的不同部位對臟腑疾病進行診斷的,從內部而言,脈有三部,每一部都有前後之分,因此稱為「前後」。

下節言脈之上下而分配胸喉腰足者,是以脈診一身之疾病,就外而言,故云竟上竟下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上竟上,至魚際也;下竟下,謂盡尺之脈動處也。按:此節總論一身,而止言上下,要之胸喉以下,少腹以上,中部所主之事,在不言中矣。

注但順文平釋,全未發明。)

白話文:

下文中所述的脈象上達和下行的部位,是根據脈象診斷全身疾病的方法,從人體外部來分析,所以說脈象會「上通上部,下達下部」。上通上部的脈象,反映胸喉部位的疾病;下達下部的脈象,反映少腹、腰部、大腿、小腿、足部的疾病。上通上部,脈象會到達魚際穴(手太陰肺經腕橫紋中);下達下部,脈象會到達尺脈的盡頭處。總的來說,這段文字概括了全身的脈象,只說了上中下,而胸喉以下,少腹以上,也就是中部的疾病,就不言而喻了。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粗大謂脈洪大也,脈洪為熱,故云熱中。按:粗大者,浮大有力之脈,是為實火,不但熱浮於外而已,故謂之熱中。)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謂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按:疾,急數也。徐,緩弱也。

白話文:

脈搏粗大有力,表示陰氣不足,陽氣過盛,屬於熱中病。(粗大是指脈搏洪大,脈搏洪大代表熱症,所以說熱中。註:粗大是指浮大有力的脈象,表示實火,不僅熱浮於外面,所以稱為熱中。)來勢急促,退勢緩慢,上實下虛,屬於厥巔疾。來勢緩慢,退勢急促,上虛下實,稱為惡風。所以中惡風的人,是因為陽氣受到傷害。(註:急,急促數次。緩,緩慢虛弱。)

脈之至曰來,回曰去,來主上,去主下。實者邪氣實也,虛者正氣虛也。邪實於上,故病逆於頂巔;氣虛於上,故風邪易入而為惡風之病。然風之得以中人者,非真風之惡也,陽虛不能捍邪故也。)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尺中有脈沉細數者,是腎少陰氣逆也。尺脈不當見數,有數故言厥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過來叫作「來」,縮回去叫作「去」,「來」主掌上部,「去」主掌下部。脈實的人是邪氣盛實,脈虛的人是正氣虧虛。邪氣盛實於上,所以病氣逆行上攻頭頂;正氣虛弱於上,所以風邪容易侵入,形成惡風之病。但是風能夠傷人,並不是真的風很惡,而是陽氣虛弱,無法抵抗邪氣造成的。

如果脈象都沉下去,又細又數,就叫做少陰厥證。(尺中脈沉下去,又細又數的話,表示腎氣上逆。尺脈不應該數,有數脈就叫做厥證。)

俱沉細數者,言左右尺中也。按:沉細而緩,腎之平脈也,數則為火。今沉細兼數,是陰虛水虧而火上逆,名曰少陰厥。厥,逆而上也,所謂陰虛火動是矣。)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按:沉細為陰,數散為陽,陰陽相雜,故其為病或寒或熱也。)浮而散者為眴僕。(脈浮為虛,散為不足,氣虛而血不足,故為頭眩而仆倒也。

按:眴音瞬。)

白話文:

脈象:

  • 脈沉、細、數者,位於左右手臂尺脈的中間位置。
  • 脈沉、細、緩為腎氣平穩的脈象;數則為火氣過盛。
  • 脈沉、細、數兼有,表示陰虛水虧,火氣上逆,稱為「少陰厥」。「厥」意為逆而上,也就是陰虛火動。
  • 脈沉、細、數、散者,主寒熱交替。(原因:沉細為陰,數散為陽,陰陽相雜,故病或寒或熱。)
  • 脈浮而散者,稱為「眴僕」。(原因:脈浮為氣虛,散為血不足,氣虛血不足,故常頭暈目眩,甚至仆倒。)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言大法也。陽為水氣,故為熱。)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陰主骨,故骨痛。按:浮為陽為熱,沉細為陰為骨痛,此易明也。其有躁者在手,靜者在足二句,注作手陽脈、足陰脈解,未確。其中必有脫誤,闕疑可也。

白話文:

所有浮而無躁的脈象,都在陽經上,屬於熱性;有躁動的脈象在手上。(這代表普遍的規律。陽氣屬水氣,所以為熱。)所有細小下沉的脈象,都在陰經上,屬於骨痛;有平穩的脈象在腳上。(陰主骨,所以骨痛。)

註解:浮脈屬於陽,是熱證;沉細脈屬於陰,是骨痛,這很容易理解。至於「有躁者在手,靜者在足」兩句,注釋為手陽脈、足陰脈,並不準確。其中一定有錯漏,暫時存疑。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代,止也。按:凡血必隨氣而行,代則氣斷續而血內壅,血內壅則小大二便皆見膿血矣。)

白話文:

數次(大便)突然停止的人,是陽脈有病,大便中會出現膿血。(“代”指停止。按:所有的血都一定隨著氣而運行,停止後氣就會斷續,血就內部阻塞,血內部阻塞就會導致大小便都出現膿血。)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有餘則血少,故脈澀,陰有餘則血多,故脈滑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按,身熱無汗者,火盛而氣閉,外感傷寒,陽分病也。多汗身寒者,氣虛自汗,治宜溫補者也。陽盛無汗,陰盛身寒,治宜溫散,仲景之用附子細辛湯是也。證治之妙,可即是而推矣。)

白話文:

脈搏的不同表現

脈搏過於堅硬,說明陽氣過剩。脈搏過於滑利,說明陰氣過剩。(陽氣過剩則血氣不足,因此脈搏堅硬,陰氣過剩則血氣充足,因此脈搏滑利。)

脈搏不同表現的身體症狀

陽氣過剩表現為身體發熱但不出汗。陰氣過剩表現為多汗、身體發冷。陰陽兩氣都過剩,則不發汗而且發冷。(注:身體發熱但不發汗,是因為火氣旺盛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多由外感風寒、陽氣鬱滯所致,屬陽分疾病。多汗、身體發冷,是因為氣血虛弱,導致自汗,應給予溫補治療。陽氣過盛、不發汗;陰氣過盛、身體發冷,應採用溫散治療,如仲景的附子細辛湯。掌握這些證治要點,就能進一步診斷其他疾病。)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按:浮按不見,沉著於內,心腹之間必有蓄積。)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按:重按不見,脈浮於外,邪熱在表也。)推而上之,下而不上,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上而不下,頭項痛也。(按:上謂寸,下謂尺也。寸主頭項,尺主腰足。

白話文:

如果按壓時感覺向外推,但內部卻感受不到,表示有心腹積聚的症狀。如果按壓時感覺向內推,但外側卻感受不到,表示身體有熱症。如果按壓時感覺向上推,但向下卻感受不到,表示腰足虛寒。如果按壓時感覺向下推,但向上卻感受不到,表示頭項疼痛。

是故上推之而病脈見於下,是下部虛寒;下推之而病脈見於上,為火升頭項。知脈之升降浮沉,則知病之所在而可以施治矣。王本推而上之,上而不下,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誤矣。按甲乙經,推而上之作下而不上,推而下之作上而不下,是也。今改從之。)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白話文:

因此,向上推測病脈出現在下方,是下半身虛寒;向下推測病脈出現在上方,是火氣上升到頭頸。知道脈搏的升降浮沉,就可以知道疾病的位置,然後就可以施加治療了。王本將這個推測推向了上方,卻沒有向下推測,又將這個推測推向下方,卻沒有向上推測,這是錯誤的。根據《甲乙經》,向上推測應該寫成向下推測,向下推測應該寫成向上推測,這樣纔是正確的。現在修改為正確的說法。用手按到骨頭,如果脈搏很弱,就會出現腰脊痠痛和肢體麻痹的症狀。

(陰氣大過故爾。按:重按之而脈微欲絕者,是為陽虛無氣,命門火衰,在腰脊則陰寒而痛,在身中必有不知痛癢處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陰氣過盛的緣故。按:重按之脈搏微弱幾近消失,這是陽氣虛弱無力,命門腎陽虛衰的表現,如果在腰脊部,就會出現陰寒疼痛,如果在身體其他部位,則可能出現感覺麻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