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135)
內篇 (135)
1. 痿論
(……業惟近濕,居處澤下,皆水為事也。平者久而猶怠,感之者尤甚矣。肉屬於脾,脾氣惡濕,濕著於內,則衛氣不營,故肉為痿也。按:漸音尖。漬音滋,滲染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按:水以制火,然火盛則爍水,而水愈虛火愈熾。
是故勞倦熱渴,陽火內熾,水不能勝而腎虧矣。腎主骨,骨借髓以強,身憑足以任。腎虧則髓虛,髓虛則骨枯而足無力以任身,是名骨痿也。)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各求臟色及所主養而命之,則其應也。
按:蠕音軟,微動也。)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宗筋謂陰髦中橫骨上下之豎筋也。上絡胸腹,下貫髖尻,又經於背腹,上頭項,故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然腰者身之大關節,所以司屈伸,故曰機關。
按:閏當作潤,言臟腑資水穀以化氣血而養人,宗筋藉以滋潤焉。宗筋為諸筋之宗,網維一身,乾槁則拘縮,滋潤則便利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衝脈循腹挾臍旁各同身寸之五分而上,陽明脈亦挾臍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而上,宗筋脈於中,故云與陽明合於宗筋也。以為十二經海,故主滲灌溪谷也。
肉之大會為谷,小會為溪。按:滲灌者,無微不入。衝脈主血兼氣,其位雖止於挾腹中行,而氣則流行一身,無處不到,故取義於滲灌也。)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宗筋挾臍下,合於橫骨,陽明輔其外,衝脈居其中,故云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也。
氣街則陰髦兩旁脈動處也。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而絡於督脈也。督脈者,起於關元,上下循腹。故云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也。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故經文參差而引之。引謂牽引。按:水穀充盈則陽明實而氣血盛,氣血盛則宗筋勁調而有力,虛則緩弱無力而足不能行矣。
所以然者,足以筋為用也。注濫引,未確。)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按:榮者,血也。逆調論言:「榮氣虛則不仁。」故治痿之法,以補血為最也。俞,背穴,五臟各有俞。
時受月者,五臟各有應王之月,如肝傷則筋病,欲治筋病,必於春月木王之時,因時以受王月之氣,則邪易去而正易復也。筋者,肝也;脈者,心也;骨者,腎也;肉者,脾也。五臟獨缺肺者,肺合皮毛,皮毛附於肉,或省文也。注似是而未明快。)
白話文:
痿論
(……這種疾病大多是因為長期處於潮濕環境,居住在低窪之地,生活又經常接觸水。體質平和的人久了也會變得懶散無力,若是體質虛弱的人則會更加嚴重。肌肉屬於脾臟所主,脾臟最怕濕氣,當濕氣侵入體內,就會導致身體的防禦能力下降,肌肉因而變得痿軟無力。這就像水浸濕東西,滲透浸染一樣。)
若是有人長途跋涉過於勞累,又碰上天氣炎熱而感到口渴,口渴就會導致體內的陽氣過度消耗,陽氣過度消耗就會導致熱邪侵入腎臟。腎臟是主水液的器官,現在水液無法制約火熱,就會導致骨骼乾枯、骨髓空虛,因此雙腿無法支撐身體,而產生骨痿。
(……這是因為水本來是用來制約火熱的,但是當火熱過於旺盛時,就會反過來消耗水液,導致水液更加虛弱,火熱更加旺盛。因此,過度勞累、口渴、陽氣過於旺盛,水液無法制約火熱,就會導致腎虛。腎臟主導骨骼,骨骼需要骨髓來強健,身體依靠腿來支撐。腎臟虛弱就會導致骨髓空虛,骨髓空虛就會導致骨骼乾枯,腿部無力支撐身體,這就是所謂的骨痿。)
黃帝問道:要如何分辨呢?
岐伯回答說:肺部有熱的人,臉色會蒼白,毛髮會枯槁;心臟有熱的人,臉色會赤紅,血管會脹滿;肝臟有熱的人,臉色會發青,指甲會乾枯;脾臟有熱的人,臉色會發黃,肌肉會顫動;腎臟有熱的人,臉色會發黑,牙齒會枯槁。(只要觀察各個臟器的顏色和所主導的組織,就能判斷病症。)
黃帝說:先生說的很有道理,但是為什麼醫書上說治療痿病要獨取陽明經呢?
岐伯回答說: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氣血匯聚之地,它主導宗筋,而宗筋主導束縛骨骼和靈活關節。(宗筋指的是陰毛中橫骨上下的豎筋,它向上聯繫胸腹,向下貫穿臀部,又經過背部,向上到頭頸,因此說宗筋主導束縛骨骼和靈活關節。腰部是身體的大關節,負責彎曲伸展,所以說是關節。)
衝脈是經脈的海洋,它主導滲透灌溉身體各處,並且與陽明經在宗筋處匯合。(衝脈沿著腹部兩側,距離肚臍旁各五分的地方向上行走;陽明經也沿著腹部兩側,距離肚臍旁各一寸五分的地方向上行走;宗筋脈在中間,所以說與陽明經在宗筋處匯合。因為衝脈是十二經脈的海洋,所以主導滲透灌溉身體各處。肌肉匯聚大的地方叫做谷,小的叫做溪。)陰經陽經都匯集到宗筋這裡,又匯集到氣街,陽明經是主導,這些都歸屬於帶脈,又聯繫督脈,所以陽明經虛弱,宗筋就會鬆弛,帶脈無法牽引,腿部就會痿軟無力。(宗筋在肚臍下,與橫骨相接,陽明經輔助在它的外側,衝脈在宗筋的內側,所以說匯集在氣街,而陽明經是主導。氣街指的是陰毛兩側脈搏跳動的地方。帶脈起源於脅部,環繞身體一周而聯繫督脈。督脈起源於關元穴,沿著腹部上下行走。所以說都歸屬於帶脈,又聯繫督脈。衝脈、任脈、督脈這三條脈絡,都從同一個地方開始,但行走方向不同,所以經文有些差異。帶脈不引是說帶脈沒有牽引的作用。水穀精微充足,陽明經就會強盛,氣血就會旺盛,氣血旺盛,宗筋就會強勁有力;如果虛弱,宗筋就會軟弱無力,腿部就無法行走。)
黃帝問道:那要如何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要分別補養各個臟器的精氣,疏通各個臟器的俞穴,調節身體的虛實,調和氣血的運行,筋、脈、骨、肉要根據時令來接受天地之氣,這樣病就會好了。
黃帝說:很好!(精氣指的是血液。治療痿病的方法,以補血最重要。俞穴指的是背部的穴位,五臟都有各自的俞穴。根據時令接受天地之氣,是指五臟都有各自對應的月份,如肝臟受損導致筋病,就應該在春天木氣旺盛的時候治療,接受春天的木氣,邪氣容易去除,正氣容易恢復。筋屬於肝,脈屬於心,骨屬於腎,肉屬於脾。五臟唯獨少了肺,是因為肺合皮毛,皮毛附於肌肉,可能省略了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