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6)
內篇 (6)
1. 陰陽離合論
動靜未分,一氣而已,既分之後,陰陽判焉。是故靜而陰,動而陽,萬物之所以賦形,陽必動,陰必靜,變化之所以妙用。動靜各出於自然,其陰陽離合之謂乎。篇中所言,俱就陰陽分位解,尚未說到疾病上。
白話文:
在尚未分出動靜之前,只存在統一的氣。分化之後,便有了陰陽之別。因此,靜屬陰,動屬陽。萬物成形的原因,陽必定動,陰必定靜;變化靈妙的原因,在於動與靜。動與靜都是自然而然的,陰陽離合也是如此。本文所說,都是從陰陽分佈的角度來解釋,還沒有涉及疾病。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按,不應謂不與天地之陰陽盡相合也。)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一謂離合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空代表陽氣,大地代表陰氣,太陽代表陽氣,月亮代表陰氣,大小月份總共三百六十天組成一年,人體也應和這個規律。現在人體的三個陰經和三個陽經不符合天地間的陰陽規律,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說:「陰陽是一個數量,可以累加到十,推演到一百,累加到一千,推演到一萬。一萬的數量大到數不清,但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本質」指陰陽的分離和結合。)
按:合而不離,則陰陽之氣閉;離而不合,則陰陽之理乖。有離有合,千變萬化,其至道之宗乎。數以見在言,推以充廣言。)
白話文:
註解:結合而不分離,則陰陽之氣閉塞;分離而不結合,則陰陽之理不合。結合與分離互存,變化無窮,這就是最高深的道啊。由具體事物來反映道理,再進一步推論更廣闊的道理。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形未動出,亦是為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形動出者,是則為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陽施正氣,萬物方生;陰為主持,群形乃立。按:注是矣,然正兼內外而言,主則專乎內也。)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白話文:
天幕覆蓋著大地,萬物正在生長。尚未從土中冒出來的稱為陰處,又稱為陰中之陰(形狀尚未動態,也屬於陰)。而從土中冒出來的稱為陰中之陽(形狀動態,則屬於陽)。陽性給予正氣,陰性居於主導地位(陽性施展正氣,萬物才能生長;陰性主導,各種形體才能建立。註:此註解正確,但正氣兼顧內外,主持則專注於內部。)。因此,生命因春天而生長,因夏天而增長,因秋天而收獲,因冬天而收藏。若失去平衡,天地就會封閉不靈。
(春夏為陽,故生長也;秋冬為陰,故收藏他。若失其常道,則四時之氣閉塞,陰陽之氣無所運行矣。按:天地且然,而況於人乎。故下云:)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按:天地之道失其常,可以數而知。人乖陰陽之道,亦可指數,若數目之列於前而指數之也。
白話文:
皇帝說:我希望瞭解三陰三陽之間的離合關係。岐伯回答說:聖人在面對南方的時候,前面是廣明穴,後面是太衝穴。(聖人面向南,是因為要處理政事,所以聖人面南而立。但是,在人體中,心臟位於南方,所以稱為前面是「廣明穴」;衝脈則位於北方,所以稱為後面是「太衝穴」。但是,太衝脈是腎脈和衝脈相合而形成的,所以稱為「太衝」。註:經絡中針灸穴位的命名,都有其意義,但也有一些名稱的含義難以考證,不必過於拘泥。)
)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正明兩脈相合而為表裡也。腎臟陰,膀胱腑為陽,陰氣在下,陽氣在上,此為一合之經氣也。)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至陰,穴名,在足小趾外側。命門者,臟精光照之所,則兩目也。太陽之脈,起於目而下至於足,故根於指端,結於目也。
白話文:
太衝穴所在的地方,稱為少陰,少陰穴的上方,稱為太陽。(這清楚表明這兩條經絡相連,是表裡關係。腎臟屬陰,膀胱屬陽,陰氣在下方,陽氣在上方,這是經絡氣運行的一個法則。)太陽經的根源從至陰穴開始,終止在命門穴,稱為陰中之陽。(至陰穴是穴位名,位於足小趾的外側。命門穴是臟腑精氣照射到的地方,也就是眼睛。太陽經的經絡,從眼睛開始,一直向下到腳,所以說它的根源在腳趾,終點在眼睛。
靈樞經曰:「命門者,目也。」以太陽居少陰之地,故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心廣明臟,下則太陰脾臟也。)太陰之前,名曰陽明,(胃為陽明脈,行脾脈之前;脾為太陰脈,行於胃脈之後。)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厲兌,穴名,在足大趾次趾之端。
白話文:
《靈樞經》上說:「命門就是眼睛。」因為太陽屬陽,而命門的位置在少陰(陰中),所以稱為「陰中之陽」。
身體中部以上的部位,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稱為「太陰」(也就是脾臟)。太陰的前面稱為「陽明」(也就是胃)。
陽明的根源點在「厲兌穴」(位於大腳趾的第二個腳趾的底部),這也被稱為「陰中之陽」。
以陽明居太陰之前,故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膽少陽脈,行肝脈之分外;肝厥陰脈,行膽脈之位內。)少陰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竅陰穴,在足小趾次趾之端。以少陽居厥陰之表,故曰陰中之少陽。按:人身之脈循環上下,周流一身,各有所起之處,起於下者行於上,起於上者行於下,苟非有根焉,何能或離或合如是哉。然篇中止言足經三陰三陽,而不及手之六經,不知何故。
白話文:
陽明經位於太陰經之前,所以稱為陰中之陽。厥陰經的外表稱為少陽,膽少陽經循行於肝經的分支外側,肝厥陰經則位於膽經的內側。少陰經的根部起於竅陰,稱為陰中之少陽。竅陰穴位於足小趾次趾的末端。少陽經位於厥陰經的外表,所以稱為陰中之少陽。
熱論篇所言傷寒,亦止足六經。後張仲景作傷寒論,更無增益。豈人身十二經脈,偏重在足歟?抑足之六經,果足以概手,而手之六經,無離合之用,故可略而不言歟?後之君子,必有能知而言之者。按盧廉夫纂丹溪書,其言傳足不傳手之說,謂傷寒所傳六經:太陽膀胱,水也;陽明胃,土也;少陽膽,木也;太陰脾,土也;少陰腎,水也;厥陰肝,木也。水得寒則冰,土得寒則坼,木得寒則枯。
白話文:
《傷寒雜病論》的《熱論》篇提到「傷寒」,指的是足的六經問題。後來張仲景寫《傷寒論》,也沒有增加其他內容。難道人體的十二經絡,只注重腳部嗎?還是說,足部的六經也可以概括手部,而手部的六經沒有合離的作用,所以可以不用提呢?後世一定會有明理之人來說明這點。
根據盧廉夫編纂《丹溪心法》的說法,他認為《傷寒論》傳承的六經是指:
- 太陽膀胱經:屬水
- 陽明胃經:屬土
- 少陽膽經:屬木
- 太陰脾經:屬土
- 少陰腎經:屬水
- 厥陰肝經:屬木
當水遇到寒氣就會結冰,土遇到寒氣就會裂開,木遇到寒氣就會枯萎。
足之所主六經,性本畏寒,故邪得入而傳之也。若夫手之六經:太陽小腸,火也;陽明大腸,金也;少陽三焦,火也;太陰肺,金也;少陰心,火也,厥陰心包絡,火也。火熱金堅,性不畏寒,故手之六經,邪不能入而傳之也。其義本之劉草窗。即其義而合觀之,則知此篇所載,止有足之六經,乃外邪出入之門戶,故有開合樞之義,而以陰陽離合命篇焉。比類尋義,將無是歟?!)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白話文:
腳上的六條經脈,本性怕冷,所以外邪容易侵入經脈並傳播。而手上的六條經脈:太陽小腸經屬火;陽明大腸經屬金;少陽三焦經屬火;太陰肺經屬金;少陰心經屬火;厥陰心包經屬火。火熱的經脈可以抵禦寒冷,所以手的六條經脈,外邪難以侵入和傳播。這句話是劉草窗所說的。根據他的理論和我們所觀察的現象,可以知道這篇文章中所記載的,只有腳上的六條經脈是外邪進出的門戶,所以纔有開合樞紐的說法,並以此命名這一篇文章。類比尋求義理,難道不是這種意思嗎?因此,三陽經脈的開合是:太陽經為開門,陽明經為關門,少陽經為樞紐。
(離謂離別應用,合謂配合於陰,離別則正位於三陽,配合則表裡而為臟腑矣。開合樞者,言三陽之氣多少不等,動用殊也。夫開者所以司動靜之基,合者所以執禁固之權,樞者所以主動轉之微,由斯殊氣之用,故三變之也。按:注頗確,但云三陽之氣多少不等,多少二字未是,宜云三陽之氣所主不同,動用殊也,於義較通。)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白話文:
離是指離別(三陽相離),合是指配合(三陽配合陰)。離別時,三陽位於表層(三陽経脈),配合時,表和裡形成臟腑。開合樞是指三條陽經的氣血多少不同,功能不同。其中,開的功能是用來主管動靜的生理活動,合的功能是用來掌控閉合固守,樞的功能是用來主宰運動變化。由於三條陽經的作用不同,所以稱為三變。
三條陽經的氣血功能不能偏廢,必須互相配合。氣血運行時不能太浮淺,這種狀態稱為一陽。
(三經之至,搏擊於手,而無輕重之異,則正可謂一陽之氣,無復有三陽差降之為用也。按:開合樞者,陰陽之妙用,三陰三陽之所以為離合也。動失其宜,疾病於是乎生矣。)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按:注言三陽為外運之離合,三陰為內運之離合,太鑿。此蓋承上起下由陽入陰之轉語耳,不必說到離合上。
白話文:
三種經典(《黃帝內經》等)的終極要義,運用在診脈上時,不論脈象強弱,那都是一氣化生的,沒有三種陽氣升降不同的作用了。注:開合樞門,是陰陽的微妙運用,也是三陰三陽離合的道理。如果運動失宜,就會產生疾病。
帝說:希望聽聽三陰的道理。
岐伯回答:在外的是陽,在內的便是陰。因此,中間的是陰。(注:這裡的注釋認為三陽是向外的運動離合,三陰是向內的運動離合,這種解釋太牽強。這段文字只是承上啟下,由陽過渡到陰的轉折語,不必解釋到離合上。)
中者外之內也,內為陰,故中亦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衝脈在脾之下,故云。)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隱白穴,在足大趾端。以太陰居陰,故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臟位及經脈之次也。太陰,脾也。少陰,胃也。脾臟之下近後,則腎之位。
白話文:
「中」是指外而內的部分,內部屬陰,所以「中」也屬陰。它的脈絡在下面,稱為太陰。(衝脈在脾臟下面,因此說。)太陰的根源起始於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隱白穴在腳大拇指尖上。由於太陰屬陰,所以稱為「陰中之陰」。)太陰的後面,稱為少陰。(這是臟位和經脈的順序。太陰是脾臟,少陰是胃臟。脾臟下面偏後,就是腎臟的位置。)
)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湧泉穴,在足心踡指宛宛中。)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少陰,腎也。厥陰,肝也。腎臟之前近上,則肝之位。)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大敦穴,在足大趾端三毛中。厥,盡也。陰氣至此而盡,故曰絕陰。按:絕陽者,陽至此而絕,絕陰者,陰至此而極,惟絕陽故絕陰也。
白話文:
少陰經的源頭來自湧泉穴,被稱為陰中之少陰。(湧泉穴位於足心彎曲處。)少陰經之前,稱為厥陰經。(少陰經對應腎臟,厥陰經對應肝臟。腎臟位於靠近上方的前部,因此肝臟就位於此處。)厥陰經的源頭始於大敦穴,是陰經的絕陽,被稱為陰之絕陰。(大敦穴位於大腳趾端的三個毛髮之間。厥,意為盡頭。陰氣在此處結束,所以稱為絕陰。陽氣在此處結束,稱為絕陽,而陰氣在此處結束,稱為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沉,言殊見也,陽浮亦然。若經氣應至,無浮沉之異,則悉可謂一陰之氣,非復有三陰差降之殊用也。)
白話文:
所以,三陰之間關係密切,太陰主開,厥陰主合,少陰主樞。這三條經絡相互依存,不可分離,交會而不沉降,稱為「一陰」。(沉降是指陽氣浮升,陰氣下沉,如果經絡氣血運行正常,沒有浮沉差別,那麼可以統稱為「一陰」,不再有太陰、厥陰、少陰不同的作用。)
陰陽⿱山⿲彳黑攵⿱山⿲彳黑攵,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山⿲彳黑攵⿱山⿲彳黑攵言氣之往來也,積謂積脈之動也,傳謂陰陽之氣流傳也。夫脈氣往來,動而不止,積其所動,血氣循環,應水下二刻而一周於身,故曰積傳為一周也。然榮衛之氣,因息遊布,周流形表,拒捍虛邪,中外主司,互相成立,故言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山⿲彳黑攵⿱山⿲彳黑攵一本作沖沖。
按:易曰「沖沖往來」,是矣。)
白話文:
陰陽氣息相輔相成,經脈循環一週,氣血貫通身體內外而相輔相成。(「沖沖」指的是氣的運行;「積」是指經脈的運行;「傳」是指陰陽之氣的流動。氣血不斷運行,積累流動,導致血氣循環,大約需要兩個時辰循環全身一週,所以說氣血積累運行一週。榮氣和衛氣隨著呼吸而運行,周流全身,抵禦外邪入侵,維護身體內外的平衡,所以說氣血貫通身體內外而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