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5)

回本書目錄

內篇 (5)

1. 靈蘭秘典論

十二臟腑者,人身之經脈,氣血之道路也。辨之不明,則疾病無所據,而針藥莫能施矣。靈蘭,古藏書之室。秘典者,珍重之辭也。

白話文:

十二臟腑是人體的經絡脈道,也是氣血運行的地方。如果不能清楚辨別,那麼疾病就無從判斷,針灸和藥物也無法治療。靈蘭是古代藏書的地方。祕典是指珍貴的典籍。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任治於物,故為君主之官。清靜棲靈,故曰神明出焉。按:心以神用,清靜無為,內主一身,外役群動,無所為也,而實則無一非心之所為,故亦曰官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了解一下十二臟器之間的地位高低,請你給我講解一下。

岐伯回答道:你問得很好,我來詳細說明。

心的地位相當於君主,主宰著意識和思維活動。(心主宰著一切,所以被稱為君主之官。心神清靜,藏著靈魂,所以說是意識和思維活動的源泉。說明: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精神方面,它清靜無為,在體內主宰一身的運作,在體外指揮著各種活動,看似無所作為,但實際上所有活動都離不開心,所以也稱心為官。)

肺的地位相當於輔佐君主的官員,負責調節氣血。(按:肺主氣,氣行則血行,故曰治節出焉。肺氣調和,全身氣血才能順暢,所以肺被稱為相傅之官。)

(位高非君,故官為相傅,主行榮衛,故治節由之。按:肺之為臟,上通呼吸,下復諸臟,亦猶相傅之職,佐一人以出治,而為百僚之師表也。端揆重任,攬其大節而已。)肝者,將軍之宮,謀慮出焉。(勇而能斷,故曰將軍。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白話文:

地位不比君主,所以官職是丞相,掌管著國家的運作,所以執政方針也由丞相制定。註:肺作為內臟,上面通向呼吸系統,下面又與其他內臟相連,就像丞相的職務一樣,協助君主治理國家,成為所有官員的榜樣。承擔著重要的使命,掌握著大局的關鍵。

肝臟是將軍的居所,謀略和判斷力從那裡產生。(勇猛果斷,所以稱為將軍。潛藏於未發之中,所以謀略和判斷力從那裡產生。)膽臟是秉承正義的官員,決斷力從那裡產生。

(按:六節臟象論曰:「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是諸臟腑各有一定之司,而膽則總攬眾職,而決其是非,斷其猶豫,不偏不倚,故官名中正。惟其中正,故能決斷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者,在胸中兩乳間,為氣之海。然心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氣,以氣布陰陽,氣和志通,則喜樂由生。

白話文:

根據《六節臟象論》,所有十一臟器都取決於膽。各個臟腑都有特定的職責,而膽則統攬各職,判斷是非,裁決猶豫,不偏不倚,因此官名為中正。由於它的中正,所以能夠做出決斷。

膻中是臣使官職,喜樂由此產生。(膻中位於胸中兩乳之間,是氣的海。心臟為君主,發布命令。膻中主氣,用氣分佈陰陽,氣和心志相通,於是產生喜樂。)

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按:臣使者,任心君之臣使也。心主喜,心之所喜,而膻中為之宣布其所喜,得其所喜則樂矣。凡人之為喜樂,皆自此出也。膻音誕。)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包容五穀,故為倉廩之官。榮養四旁,故云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白話文:

陰陽分佈協調,所以膻中成為心臟的臣役。注:臣役就是任由君主(心臟)驅使的臣子。心臟主導喜悅,心臟所喜歡的事物,膻中就會宣揚它的喜愛,得到喜愛的事物就會快樂。凡人的喜樂情緒,都源於此(膻中)。(羶,音讀「誕」)

脾胃就像糧倉一樣,五味(食物)都由它產生。(因為脾胃容納五穀,所以稱為倉廩之官。脾胃將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所以說五味出焉。)

大腸是傳輸通道,變化(消化)由此開始。

(傳道謂傳不潔之物,變化謂變化物之形。)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強於作用,故曰作強。造化形容,故云伎巧。按:注又謂:「在女則當其伎巧,在男則正曰作強」,是以作強伎巧並對,分配男女,殊乖經旨。豈知男女各有伎巧,並能作強。

白話文:

「傳導」是指輸送不潔之物,「變化」是指改變物體的形狀。

小腸是負責接收和盛裝食物的器官,食物在此消化後產生變化。(它接受胃部的食物,接收殘渣,在接受後再次消化,然後輸送至大腸。)

腎臟是負責強化身體的器官,技能和巧藝由此而來。(腎臟作用強大,故稱「作強」。它能創造和改變事物的外形,故稱「伎巧」。)

註:

注釋中提到:「女性主司伎巧,男性主司作強。」這是將作強和伎巧對應,並按性別進行分配,這與經文的本意有出入。

事實上,男女都具備伎巧和作強的能力。

此言人之伎巧,皆從腎出,非對作強而言也。)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故官決瀆。按:三焦,手少陽經,人身上中下三停也。越人、叔和,皆謂其無形空有名。陳無擇、馬仲化相與非之,後人幾莫知所適從矣。近見孫氏醫旨緒餘,及烏程閔氏三焦說,皆指人身上中下三停言,力辨無擇、仲化之謬。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各種技能和技巧,都是由腎臟所支配的,而不是指對某種事物的高強能力。三焦是水液代謝的官署,所有的水液都從這裡流出。(三焦的作用是引導陰陽二氣,疏通閉塞,因此被稱為決瀆的官署。注:三焦屬於手少陽經,分佈在人體的上中下三部分。越人、叔和認為三焦沒有具體形狀,只是一個虛名。陳無擇、馬仲化與他們持相反意見,後世的人大多不知道該相信誰。最近我看到孫氏的《醫旨緒餘》和烏程閔氏的《三焦說》,他們都認為三焦是指人體的上中下三部分,並有力地駁斥了陳無擇和馬仲化的錯誤觀點。

乃知三焦之為腑也,配合心包。心包者,包絡乎心,代心君以行令,號為相火。三焦者,總括乎一身,宗、營、衛三氣所生,水道所出。兩者相配,實五臟之總司,一身之網維也。昧者不達此理,意謂三焦居十二經之一,亦當如五臟五腑之有形,妄稱脂膜如指,背先賢之義,啟後人之疑,謬亦甚矣。豈知人身臟腑,有專一者以司於內,必有兼統者以衛於外。

白話文:

明白了三焦作為一個腑,是與心包配合的。心包包裹著心,代替心君發號施令,稱為相火。三焦總括全身,宗氣、營氣、衛氣都是從三焦產生的,水液也是從三焦流出的。心包和三焦互相配合,實際上是五臟總負責,身體的調控者。

愚昧無知的人不瞭解這個道理,以為三焦是十二經脈之一,也應該像五臟六腑一樣有具體的形狀,胡說三焦的脂膜像手指,違背了前人的論述,誤導了後人,謬誤實在太大了。其實,人體的臟腑,有些是專門司職於內的,還有一些是兼而統轄兼衛於外的。

所以五臟之外有心包,六腑之中有三焦。其為臟腑,雖無形而有氣,雖無體而有用。惟有氣有用,而有形有體者始賴之以全。此無形之三焦所以得與有形之臟腑合為十二經脈者,正以臟腑無三焦,則內外之氣區格而不通,決瀆失職,水道壅閉,而臟腑之用不全也。三焦一腑為千古疑案,可不辨乎。

白話文:

除了五臟之外,還有一個心包;在六腑之中,有一個三焦。它們雖然沒有具體的形體,但有氣;雖然沒有實質的身體,但有作用。只有氣纔有用,而有形體的臟腑才能依靠這些氣來維持完整。沒有形體的三焦之所以能與有形體的臟腑一起成為十二經脈,恰恰是因為臟腑沒有三焦,內外之氣就會被區隔開,導致不通暢,水液代謝功能失常,水液阻滯,臟腑的功能就不能完全發揮。三焦這個腑是一千古以來的疑案,難道可以不加以辨別嗎?

趙養葵、張景岳又仍陳馬之謬而謬焉。嗟乎!此所以聚訟至今也。)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位當孤腑,故謂州官。居下內空,故藏津液。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泄,氣海之氣不及,則閉隱不通,故曰氣化則能出矣。按:註明確矣,然氣之所以不化則更有說。

白話文:

趙養葵、張景嶽仍然遵循陳自明的錯誤論點,以訛傳訛。唉!這正是爭論至今的原因啊。膀胱就像人體的倉庫,儲藏著津液,在氣化的作用下可以排出體外。(膀胱位於人體孤獨的部位,所以被稱為州官。由於其位於下部並且內部空洞,所以可以儲藏津液。如果受到氣海之氣的影響,則小便和排便可以順暢進行;如果氣海之氣不足,則會導致閉塞和難以排出,因此氣化是膀胱發揮功能的關鍵。)(按:註解很明確,但是氣為何不能化還有其他原因。)

夫膀胱之為藏也,有下竅而無上竅,其蓄其泄,蓋以氣運,而非以形用者也。氣者水之母,氣積而不化,則水不得出矣。氣之所以積而不出者,有寒熱二端焉,熱則火盛水虧而氣壅,寒則陰滯水凝而氣閉,無道可出,於是水溢於周身而為腫為脹矣。奈何世之言治者,但知利水而不知化氣,且但知為熱壅而單用苦寒,曰治其病,其病轉劇,豈非昧於化氣之道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白話文:

膀胱作為儲藏器官,有下端開口而沒有上端開口,它的儲存和排出功能靠氣的運行,而不是靠器官本身的形態。氣是水之本源,氣積聚而不化,水就無法排出。氣積聚不出的原因有寒熱兩種情況:熱證時,火氣旺盛,水液虧耗,氣機壅滯;寒證時,陰氣滯塞,水液凝滯,氣機閉阻,水液無法排出,於是水溢於周身,形成腫脹。然而,世上的醫者只知道利水而不知道化氣,只知道是熱壅而單用苦寒藥物,自稱治療疾病,結果疾病反而加重,豈不是不懂化氣的道理嗎?

(失則災害至,故不得相失。按:新校正云:「詳此乃十一官,脾胃二臟乃共一官也。按:十二臟腑俱分任一官,而脾臟胃腑獨共為一官者,脾與胃相連,受水穀而主中宮,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二而一者也,故止作一官。且缺心包絡而多膻中,按膻中位治胸堂而為心君之臣使,心主喜而膻中出喜樂,包絡本與心相依,其即心包絡無疑,但位當兩乳間,故以膻中名,非十二官之外,另有膻中一官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

白話文:

(疏忽了就會帶來災害,所以不可疏遠。註:新校正註解:「詳情說明這(十二經脈)是十一官,脾臟和胃腑共為一官。」註:十二臟腑每個都擔當一官,而只有脾臟和胃腑共為一官,因為脾與胃相連,接收水穀而主宰中宮,脾主將胃液輸送到胃中,二而一也,因此只作一官。而且缺少心包絡而多出膻中,註:膻中位於胸中而為心君的臣使,心主喜而膻中發出喜樂,包絡原本與心相依,當即心包絡無疑,但位於兩乳之間,因此以膻中命名,不是十二官之外另有一個膻中一官。)所以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長壽,終身安泰,以此治國則國家昌盛。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按:趙養葵作醫貫,謂主非心,乃命門也,命門為一身之太極,為十二官之君主,反復千餘言,殊悚人目。自予論之,養葵之說,謂命門為一身之太極誠是,謂為十二官之君主則非,為命門作解則可,為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之注則謬也。何也?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人身無二主。

白話文:

如果人體的主體不明確,那麼十二個臟器就會處於危險之中,導致經絡閉塞不通,身體就會受到很大的傷害。如果以此為養生方法,那麼就會帶來災害。對於治理天下的人來說,這是極其重大的道理,務必銘記在心!……注:趙養葵寫《醫貫》,認為「主」不是心臟,而是命門。命門是一個人身體的太極,是十二個臟器的君主。他反覆闡述了上千字,使人看了非常害怕。我認為,趙養葵的說法,關於命門是一個人身體的太極,這是正確的。但是,關於命門是十二個臟器的君主,就錯了。可以對命門進行解釋,但是將「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解釋為命門,那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國家沒有兩個君主,人體也沒有兩個主體。

心為君主,經固已言之矣。而養葵謂命門又為十二官之主,是身有二主也,噫!過矣。天地之生萬物也,莫不原本於陰陽,陰陽則又原本於太極。太極者,萬理之元始,而實則無一理之可名,故太極又本於無極。太極而無極矣,而謂萬物之生皆始於無極,而即可畀無極以萬物之主之名乎。

白話文:

中醫認為心臟是人體的主宰,這是早已經說過的了。但是養生家卻說命門又是十二臟腑之主,這樣的話,人體豈不是有了兩個主宰?這是錯的。天地萬物的產生,無一不是源自陰陽,陰陽又源自太極。太極是萬物的本源,但實際上卻沒有一種道理可以用來描述它,因此太極又源自無極。太極來自無極,而認為萬物的產生都源自於無極,這樣就可以用無極這個名字來稱呼萬物的始祖嗎?

人身之有命門也,陰陽於是乎分,水火於是乎宅,臟腑於是乎受氣,真元於是乎托根,氤氤氳氳,無所不包,無所不攝,而究亦無一端之可指,猶之乎太極而無極也,而乃可名之以主乎。命門不可以主名,則夫命門之所以為命門者,其殆人身之根蒂,而為性命之本原,豈若心君之躬率庶職以效順無為而有為者哉。

白話文:

人體中存在一個命門,陰陽在此分化,水火在此居住,臟腑在此接收氣息,真元在此生根發芽。它籠罩全身,無所不包,無所不攝,但卻很難用具體的一點來指稱,就像太極無極一樣。雖然叫它「主」,但命門並不能以「主」來稱呼。命門之所以稱之為命門,大概是因為它是人體的基礎,是生命和性命的根本,它不像心君那樣統領百官,而是順應無為而有所作為的。

原養葵之意,不過以經列心於十二官之首,而末又云主不明則十二官危,遂意十二官之外,更有所為主,因而推本於命門。且以命門有小心之號,故以命門為十二官之主。噫!何其見之迂而言之鑿也。夫命門之於心,猶天之與天子也。天子奉天以出治,明德作求,則庶續咸熙矣。

白話文:

原本重視腎陽的觀念,只是因為經絡系統將心列為十二臟腑之首,而最後又說「心不健全,十二臟腑就會有危險」,於是便產生了十二臟腑之外另有一個主宰者的想法,因此推溯到命門。再加上命門有「小心的別稱」,所以將命門視為十二臟腑的主宰。唉!這種見解多麼偏激,說法多麼牽強啊!命門之於心,就像上天之於天子一樣。天子奉承上天的旨意來治理國家,彰顯道德,勤政愛民,那麼天下的百姓都會安居樂業。

苟其違天失德,則百爾顛越,均致敗亡矣。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官也者,以有所職而言也。臟腑以各盡其職為官,心以率臟腑之各盡其職以為官。臟腑之官,臣也。心之官,君也。君者,主也。心者,君主之官也。養葵不主心而主命門,是不主天子而主天也。

白話文:

如果違背了自然法則和道德規範,就會過度放縱,最終導致失敗。君主不明智,則十二臟腑就會陷入危險。所謂「官」,是指具有特定職責的事物。臟腑各自發揮其作用,稱為「官」。心臟主導著臟腑各自發揮其作用,稱為「官」。臟腑之官,猶如臣子。心之官,猶如君主。君主,也就是主宰。心,就是君主的官職。養生之道不以心為中心,而是以命門為中心,就好比不以天子為中心,而是以天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