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下 (3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0)

1. 三、病能

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漸,染也。以水為事,常近水也,久於水則有所留矣。居處之地又當卑濕,則肌肉受濕而濡漬,故頑痹而成肉痿也)。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遠行勞倦則所傷在骨,逢大熱者,或逢天令之熱,或陰不足而本熱。火則氣太過,水液必耗,故骨枯髓虛而為痿也)。

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足陽明胃主納水穀,變化氣血。以充一身,故為五臟六腑之海而下潤宗筋。宗筋者,前陰所聚之筋,為諸筋之會,一身之筋皆屬於此,故主束骨而利機關)。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故主滲灌溪谷,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夾臍上行,陽明脈亦夾臍旁下行,故皆合於宗筋。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宗筋聚於前陰,前陰者,足之三陰及陽明、少陽、沖、任、督、蹺九脈之所會也。九脈之中,惟陽明為臟腑之海,衝脈為經脈之海,此一陰一陽總之,故曰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者,氣街為陽明之正脈,故陽明獨為之長。

帶脈起於季脅,圍周一身。督脈起於會陰,分三歧為任、沖而上行腹背,故諸經皆聯屬於帶脈,支絡於督脈也)。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逆調論》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足之三陽,其氣皆下行;足之三陰,其氣皆上行。此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之義,故陽明以上行為逆,逆則沖肺,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

……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凡人之寤寐由於衛氣,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則動而為寤,夜行於陰,則靜而為寐。胃氣逆上,則衛氣不得入於陰,故不得臥)。

《靈樞·邪客》篇曰: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不臥之病,有心血不足者,法當養陰;有邪氣逆上者,法當祛邪。半夏湯者,去邪之法也)。

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千里流水,取其流長源遠,有疏通下達之義也。揚之萬遍,令水珠盈溢,為甘瀾水,可以調和陰陽。炊以葦薪者,取其火烈也),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火沸,言未投藥而水先沸也。秫米,糯小米也,北人呼為小黃米,味甘性平,能養胃和中,用以為君。

白話文:

三、病能

長期受濕氣侵襲,或經常接觸水濕環境,濕邪滯留體內,居住處所潮濕,導致肌肉被濕氣浸潤,出現麻痺、感覺遲鈍的症狀,最終形成「肉痿」(「漸」指沾染;「以水為事」指常接觸水,久留濕處;居住環境潮濕使肌肉受濕而麻痺,進而萎縮)。

若長途跋涉過度勞累,又遇高熱而口渴,此時體內陽氣過盛而耗損陰液,熱邪侵入腎臟。腎屬水臟,當水不制火時,骨骼失養、骨髓空虛,導致雙腳無力支撐身體,形成「骨痿」(遠行勞倦傷骨,遇高熱可能因天氣炎熱或陰虛內熱;火氣過盛耗損水液,故骨枯髓虛而萎弱)。

治療痿症為何獨重陽明經?因陽明經是五臟六腑氣血的源頭,能滋養「宗筋」(大筋),而宗筋主司約束骨骼、活動關節(足陽明胃經負責消化吸收,化生氣血以滋養全身,故為臟腑之海,並下潤宗筋。宗筋匯聚前陰部位的筋脈,統攝全身筋絡,因而主導骨骼支撐與關節靈活)。衝脈是經脈之海,負責滲透灌注肌肉縫隙,並與陽明經會合於宗筋(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故能滋養肌肉;其脈起於氣街,伴隨少陰經上行,而陽明經亦循行於此,故兩脈交會於宗筋)。

陰陽諸經皆匯聚於宗筋,最終交會於氣街,其中陽明經居主導地位,且所有經脈皆連屬帶脈、絡於督脈(宗筋聚於前陰,此處為足三陰、陽明、少陽、沖、任、督、蹺脈等九脈會合之處。九脈中,陽明為臟腑之海,衝脈為經脈之海,兩者統領陰陽,故稱「陰陽總宗筋之會」。氣街屬陽明經要衝,因而陽明為主。帶脈環繞腰腹,督脈起於會陰,分支任沖二脈,故諸經皆聯屬帶脈、絡屬督脈)。因此,陽明經氣虛弱會使宗筋鬆弛,帶脈無法牽引,導致足部萎弱無力。

《逆調論》提到:無法平躺且呼吸有聲,是陽明經氣上逆所致。足三陽經之氣本應下行,若逆而上行,便會引發呼吸聲響(足三陽經氣下行,足三陰經氣上行,符合天地氣機升降之理。陽明經上逆則衝擊肺臟,故呼吸有聲)。陽明屬胃脈,胃為六腑之海,其氣亦應下行,若陽明逆氣不循常道,便會導致失眠……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即此意(人的睡眠與衛氣運行相關:衛氣白天行於陽分則清醒,夜晚行於陰分則入睡。胃氣上逆阻礙衛氣入陰,故失眠)。

《靈樞·邪客》記載:邪氣侵犯五臟六腑時,衛氣僅能固護體表,行於陽分而無法入陰。陽氣過盛使陽蹺脈亢奮,陰分空虛,因而失眠……治療需調和虛實、疏通經脈、祛除邪氣,如服用「半夏湯」一劑,使陰陽交通,即可安眠(失眠病因包括心血不足需滋陰,或邪氣上逆需祛邪。半夏湯屬祛邪之法)。

以千裡外的流水八升,反覆攪動萬次,取清澈部分五升煮沸,用蘆葦為柴(千里流水寓意通達,攪動後成「甘瀾水」可調和陰陽;蘆葦火力旺盛)。水沸後加入秫米一升、半夏五合,慢煮至剩一升半(秫米即糯小米,味甘性平,能養胃和中,為方中主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