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下 (28)
卷下 (28)
1. 三、病能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背俞,五臟俞也,皆足太陽經穴。太陽之脈循膂當心,上出於項,故寒氣客之則脈泣血虛,背與心相引而痛,因其俞注於心也。血虛而痛,故按之而痛止)。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少腹,脅肋,皆肝之部分也)。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厥氣,寒而上逆之氣也。
陰股、少腹,乃足三陰。衝脈所由行也)。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小腸為受盛之府,化物出焉,寒氣客於膜原及小絡,則血澀不得注於大經,化物失職,久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五臟皆受邪;厥逆而泄越於上,陰氣暴竭,陽氣未能遽入,故卒然痛死,或得炅,則氣復反而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胃為水穀之海,腸為水穀之道,皆主行下者也。寒邪傷之,則逆而上出,故痛而嘔)。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小腸與丙火為表裡,成聚,即受盛之義也。則失其受盛之常,故泄而腹痛。)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而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大抵營衛臟腑之間,得熱即行,遇冷即凝,故痛皆因於寒也。此一條獨言熱痛。
卻由於便閉不通,故痛。仍非火之自為痛也,故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痹者,閉也,不仁也。六氣之中,風寒濕為陰邪。陰氣合病,則閉塞成冬之象。故血氣不流。經絡壅閉而痹斯作矣)。其風氣勝者為行痹(風屬陰中之陽,善行而數變,故為行痹。凡走注歷節疼痛之類,俗名流火是也),寒氣勝者為痛痹(陰寒之氣乘於肌肉筋骨,則凝泣稽留,閉而不通,故為痛痹,即痛風也)。濕氣勝者為著痹也(著痹者,重著不移,濕從土化,故病在肌肉,不在筋骨也)。
肺痹者,煩滿喘而嘔(肺在上焦,脈循胃口,故為煩滿,喘而且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脈者,心之合也,心受病則脈不通,心脈支者上挾咽,直者卻上肺,故其病如此,厥逆則水邪侮火,故神傷而恐。恐者,腎志也)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肝受邪則魂不安寧,故夜臥多驚,閉而為熱,故多飲數小便也。上為引者,引飲也。
如懷者,腹大如懷物也。木邪侮土,故為病如此)。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腎者胃之關,腎痹則邪並及胃,故腹善脹,尻以代踵者,足不能伸也。脊以代頭者,身僂不能直也)。脾痹者,四肢解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脾主四肢,又主困倦,故為解惰,土傷則金亦傷,故咳,妻病故夫亦病,故嘔。坤已不升,乾金不降,大塞之象也)。
白話文:
三、病症表現
寒氣侵襲背部俞穴的經脈,導致脈絡凝滯不通,脈絡不通則血液不足,血液不足便會疼痛。這些俞穴與心相連,因此疼痛會牽引至心。按壓時熱氣會到達,熱氣一到,疼痛便會停止(背俞是五臟的俞穴,皆屬足太陽經。太陽經脈沿脊椎旁經過心區,向上至頸部,因此寒氣侵襲時脈絡凝滯、血液不足,背部與心相互牽引而痛,這是因為俞穴與心相連。血液不足而痛,故按壓後熱氣至,疼痛便止)。
寒氣侵襲厥陰經脈,厥陰經脈連接生殖器,繫屬於肝。寒氣侵入脈中,會使血液凝滯、脈絡緊急,因此脅肋與小腹相互牽引疼痛(小腹、脅肋皆屬肝的區域)。寒氣侵襲大腿內側,向上影響小腹,血液凝滯在下相互牽引,故腹痛牽連至大腿內側(「厥氣」指寒氣上逆之氣。大腿內側、小腹是足三陰經及衝脈循行的部位)。
寒氣侵襲小腸膜原之間,絡脈中的血液凝滯,無法流入大經脈,血氣停滯不行,日久便形成積聚(小腸為受盛食物的器官,負責消化傳導。寒氣侵襲膜原及小絡脈,使血液凝滯無法流入大經脈,消化功能失常,久而成積)。
寒氣侵襲五臟,導致氣逆上衝,陰氣耗竭,陽氣未能及時補充,因此突然劇痛昏厥,不省人事。若陽氣恢復,則可甦醒(五臟皆受寒邪,氣逆上衝,陰氣驟然耗盡,陽氣未能即時進入,故突然痛至昏死。若得溫熱之氣,陽氣恢復則生)。寒氣侵襲腸胃,氣逆上衝,因此疼痛且嘔吐(胃為水穀之海,腸為水穀傳導之路,本應下行。寒邪傷之,則逆而上行,故痛而嘔)。
寒氣侵襲小腸,小腸無法正常受盛食物,因此腹瀉腹痛(小腸屬丙火,與心為表裡。「成聚」指受盛功能。寒氣使小腸失其受盛之職,故腹瀉腹痛)。熱氣滯留小腸,腸中疼痛,熱盛口渴則大便乾硬難出,故腹痛且便秘不通(一般而言,營衛臟腑遇熱則運行,遇寒則凝滯,因此疼痛多因寒氣所致。此條獨論熱痛,實因便秘不通而痛,並非火氣本身致痛,故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痹論》提到,風、寒、濕三氣混合侵襲,結合形成痹症(痹指閉塞、麻木不仁。六氣之中,風寒濕為陰邪,陰邪結合則閉塞如冬季之象,血氣不流,經絡壅塞而發痹症)。風氣偏盛者為「行痹」(風屬陰中之陽,善行多變,故為行痹,如遊走性關節疼痛,俗稱「流火」);寒氣偏盛者為「痛痹」(陰寒之氣侵襲肌肉筋骨,凝滯停留,閉塞不通,故為痛痹,即痛風);濕氣偏盛者為「著痹」(著痹指沈重不移,濕屬土,故病在肌肉而非筋骨)。
肺痹表現為煩悶、喘息、嘔吐(肺居上焦,經脈循行胃口,故煩悶、喘息且嘔吐)。心痹表現為脈絡不通,心煩心悸,突然氣逆喘息,咽喉乾燥、易噯氣,氣逆上衝則恐懼(脈為心之合,心受病則脈不通。心脈分支上挾咽喉,主幹上行至肺,故有此症狀。氣逆則水邪犯心,神傷而恐,恐為腎之志)。
肝痹表現為夜臥易驚,多飲多尿,腹部脹大如懷孕(肝受邪則魂不安,故夜臥易驚;氣閉化熱,故多飲多尿。「上為引」指頻繁飲水,「如懷」指腹脹如懷物,木邪犯土所致)。腎痹表現為易腹脹,以臀部代足行走,以脊背代頭支撐(腎為胃之關,腎痹則邪及胃,故腹脹。「尻以代踵」指腳不能伸直,「脊以代頭」指駝背無法挺直)。
脾痹表現為四肢無力倦怠,咳嗽嘔吐清水,胸膈壅塞(脾主四肢及倦怠,故四肢無力;脾病影響肺,故咳;脾土不升則肺金不降,故嘔吐,呈現上下不通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