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下 (2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6)

1. 三、病能

關於肺者,肺為皮毛之合也。涕唾者,肺與胃司之。面浮腫者,氣上逆而急也)。

《經脈別論》曰: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夜屬於陰。行則勞其身半以下,且夜行多恐,故喘出於腎也。腎水傷,則無以禁火之炎,而肺金受賊矣)。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墮而恐者,傷筋損血,故喘出於肝,肝木伐土,故害脾也)。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且驚且恐,則氣衰而神亂。

肺主氣,心藏神,故二臟受傷也)。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水氣通於腎,跌僕傷其骨,故喘出焉)。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著而為病也(勇者氣足神全,故一時所動之氣,旋即平復,不足之人隨所受而成病矣)。

《腹中論》曰: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名為鼓脹(脹甚則腹皮繃急,中空無物,鼓之如鼓,故名鼓脹)……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雞胃能消金石,其矢之性等於巴豆,通利二便,消積下氣。但宜於壯實之人,虛者服之,禍不旋踵。即經云一劑便知其效,二劑便已其病。

亦狀其猛利也。用干羯雞矢一升,炒微焦,入無灰酒三碗,煎至減半,取清汁,五更熱飲即腹鳴,辰巳時行二三次,皆黑水也。飲一劑,覺足有皺紋,飲二次即愈矣)。

《靈樞·脹論》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此五臟之脹也。悶亂曰悗,央央者,困苦之貌)。

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小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此六腑之脹也。濯濯,腸鳴水聲也。飧泄,完穀不化也。氣癃者,小便不利也)。

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厥逆之氣自下而上,則營衛之行失其常度,真氣與邪氣相攻,合而為脹也)。

《靈樞·水脹》篇曰: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目之下為目窠,如新臥起者,形如臥蠶也),其頸脈動,時咳(頸脈。足陽明人迎也。陽明之脈自人迎下循腹裡,而水邪乘之,故為頸脈動,水之標在肺,故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此上皆言水腫之候)。

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𪔣𪔣,鼓聲也。寒氣客於皮膚,陽氣不行,病在氣分,故有聲如鼓。氣本無形,故不堅。氣無所不至。故腹大、身盡腫而皮厚也),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氣在膚間,按散者不能猝復,故窅而不起。皮厚,故腹色不變也)。

白話文:

三、病能

關於肺的功能,肺與皮毛相合。鼻涕和唾液由肺與胃共同掌管。面部浮腫是因氣往上逆且急促所致。

《經脈別論》提到:夜間行走會使喘息源自腎臟,過度的氣會損害肺(夜屬陰,行走勞累下半身,且夜行易生恐懼,因此喘息出於腎。腎水受損,無法抑制心火,導致肺金受損)。若因跌倒而恐懼,喘息會源自肝臟,過度的氣會傷害脾臟(跌倒恐懼會傷筋損血,因此喘息出於肝,肝木剋制脾土,故損害脾)。若因驚恐而喘息,則源自肺臟,過度的氣會損傷心臟(驚恐導致氣衰神亂,肺主氣,心藏神,故兩臟受損)。渡水跌倒時,喘息源自腎與骨(腎通水氣,跌倒傷骨,故喘息由此而生)。此時,體質強健者氣血運行後即恢復,體弱者則會因此致病(勇者氣足神全,短暫的氣亂能迅速平復;體虛者則會因外因而生病)。

《腹中論》提到:心腹脹滿,早上能吃但晚上無法進食……稱為「鼓脹」(脹甚時腹部緊繃如鼓,中空無物,敲擊如鼓聲,故名鼓脹)……治療可用「雞矢醴」,一劑見效,兩劑痊癒(雞胃能消化堅硬食物,其糞便性如巴豆,能通便消積,但僅適用於體壯者,虛弱者服用恐致危症。製法:乾燥公雞糞一升炒微焦,加無灰酒三碗煎至半量,濾清汁,清晨空腹熱飲,不久即腹鳴排便,排出黑水。一劑後腹部皺紋顯現,兩劑即癒)。

《靈樞·脹論》記載:

  • 心脹:心煩氣短,臥不安穩。
  • 肺脹:胸悶喘咳。
  • 肝脹:脅下脹滿,痛引小腹。
  • 脾脹:易打嗝,四肢煩悶,身體沈重連衣物都覺負擔,臥不安。
  • 腎脹:腹脹牽引背部不適,腰腿疼痛(「悗」指悶亂,「央央」為困苦貌)。

六腑之脹:

  • 胃脹:腹滿胃痛,聞焦臭味,食慾差,大便困難。
  • 大腸脹:腸鳴腹痛如水流聲,冬季感寒則腹瀉未消化食物。
  • 小腸脹:小腹脹滿,牽引腰痛。
  • 膀胱脹:小腹脹滿,小便不暢。
  • 三焦脹:氣充斥皮膚,虛浮不實。
  • 膽脹:脅下脹痛,口苦,常嘆氣(「濯濯」為腸鳴聲,「飧洩」指食物不消化,「氣癃」為小便不利)。

脹病成因在於下焦氣逆,營衛停滯,寒氣上衝,正邪相爭,氣血搏結而成。

《靈樞·水脹》描述水腫症狀:

  • 眼瞼微腫如剛睡醒(狀如臥蠶)。
  • 頸部脈搏明顯,偶咳(水氣影響肺與陽明經)。
  • 大腿內側發冷,小腿腫,腹部脹大,按之凹陷隨手彈起,如包裹水液。

膚脹則是寒氣停滯皮膚間,腹部腫大、全身浮腫、皮厚,按壓凹陷緩慢恢復(氣散不易速聚),皮膚顏色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