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下 (24)
卷下 (24)
1. 三、病能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夏暑汗泄,何病之有?或悽愴水寒,或乘風納涼,是熱大盛,不能發越,邪氣以營為舍矣)。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此明風邪易客也),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暑邪既伏,秋風收之,又因浴水而瘧作矣)。
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衛氣之行於身也,一日一周。邪氣與衛氣並居,與衛氣同行,故瘧亦一日一作,此衛受邪淺而易治也)。
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邪之所居者,深入於臟,是內薄於陰分矣。陽氣獨發者,衛陽之行猶故也,而邪之薄於陰者,遲而難出,故間日而作)。
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風府,督脈穴也。膂者,脊兩旁也。下者,下行至尾骶也),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衛氣之行也。每日一會於風府。若邪客風府必循膂而下,其氣漸深,則日下一節,自陽就陰,其會漸遲,故其作漸晏也)。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項骨三節,脊骨二十一節,共二十四節。邪自風府日下一節,故二十五日下至尾骶,復自後而前,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邪在伏膂,循脊而上,無關節之阻,故九日而出缺盆。其氣日高,則自陰就陽,其邪日退,故作漸早也)。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時作者,或一日,或間日。不愆其期也)。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此即三日瘧也,邪氣深重,病在三陰,邪氣不能與衛並出,故休數日乃發。數字當作三字)。
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腎主冬令,其應在骨,故冬受風寒,邪伏骨髓,至春夏有觸而發,自內而達於外者也)。
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此冬受寒邪,至春發為溫瘧,即傷寒也。故《傷寒論》有溫瘧一症,蓋本諸此)。
白話文:
三、病能
這些病症都是因為夏季受到暑熱侵襲,熱氣旺盛,潛藏在皮膚內側、腸胃外側,此處是營氣停留的地方(夏季暑熱導致汗液外洩,為何會生病?或因接觸寒涼之水,或因乘涼受風,使得熱氣過盛無法發散,邪氣便以營氣所在之處為據點)。這會導致人體汗孔疏鬆、腠理開洩(說明風邪容易入侵),再因秋季涼氣影響,汗出時遇風,或沐浴時水氣滯留皮膚內,與衛氣共存(暑邪潛伏後,秋季涼氣收斂,加上沐浴水寒,瘧疾因而發作)。
衛氣白天行於體表陽分,夜間行於體內陰分。此邪氣遇陽氣則外發,遇陰氣則內迫,內外相爭,因此每日發作(衛氣在全身運行,一日循環一周。邪氣與衛氣共存,隨衛氣同步運行,故瘧疾每日發作一次,此為衛氣受邪較淺,易於治療)。
若邪氣潛藏較深,內迫陰分,陽氣獨自外發,陰邪內伏,陰陽相爭而邪不得出,因此隔日發作(邪氣所在位置深入臟腑,內迫陰分。陽氣獨發指衛氣運行如常,但潛伏陰分的邪氣難以透出,故間隔一日發作)。
邪氣侵襲風府穴(督脈穴位),沿脊柱兩側下行至尾骶。衛氣每日在風府大會一次,次日邪氣下移一節,故發作時間漸晚(衛氣每日會於風府,邪氣若客居風府則沿脊柱下移,逐漸深入,每日下一節,從陽分趨向陰分,會合時間漸遲,發作時間也漸晚)。
邪氣從風府出發,每日下移一節,二十五日至尾骶,二十六日入脊內,注入伏膂之脈(頸椎三節、脊椎二十一節,共二十四節。邪氣自風府每日下一節,二十五日至尾骶,再從後向前,二十六日入脊內,注於伏膂之脈)。邪氣上行,九日後出於缺盆,其氣日漸上升,故發作時間漸早(邪在伏膂,沿脊柱上行無關節阻礙,九日後出缺盆。邪氣日升,從陰分趨向陽分,邪氣漸退,發作時間漸早)。
寒屬陰氣,風屬陽氣。若先受寒後受風,則先發冷後發熱,按時發作,稱為「寒瘧」;先受風後受寒,則先發熱後發冷,亦按時發作,稱為「溫瘧」(按時發作指每日或隔日,規律不亂)。若僅發熱不發冷,是因陰氣先竭,陽氣獨發,出現氣短煩躁、手足發熱欲嘔,稱為「癉瘧」。
邪氣與衛氣共居六腑,有時相互錯失無法相爭,故間隔數日發作(即三日瘧,邪氣深重,病在三陰,邪氣無法與衛氣同出,故休數日後發作,「數」應作「三」)。
溫瘧是因冬季感受風寒,邪氣潛藏骨髓,至春季陽氣大發時,邪氣無法自行排出,又遇夏季大暑,腦髓消爍、肌肉消瘦、腠理開洩,或因勞累,邪氣隨汗外透。此病根源在腎,邪氣先從內出外(腎主冬季,對應骨骼,故冬受風寒,邪伏骨髓,至春夏受觸發而自內達外)。
此類情況陰虛陽盛,陽盛則熱;熱衰後氣反內入,內入則陽虛,陽虛則寒,故先熱後寒,稱為「溫瘧」(此為冬受寒邪,春發為溫瘧,屬傷寒範疇。《傷寒論》中的溫瘧症即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