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下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3)

1. 三、病能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盛不死(寒鬱於內,皮膚閉而為熱,寒散即愈,故曰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兩感者,一日太陽與少陰同病,在膀胱則頭痛,在腎則口乾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同病,在胃則身熱讝語,在脾則肢滿不欲食,三日少陽與厥陰同病,在少陽則耳聾,在厥陰則囊滿。三日傳遍,再三日則死不待言矣)。

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太陽為三陽之表,而脈連風府,故傷寒多從太陽始。太陽經脈從頭項下肩,挾脊抵腰,故其病如此);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胃不和則臥不安是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邪傳少陽者,三陽已盡,將傳太陰,故為半表半裡,邪在陰則寒,在陽則熱,在半表半裡,故寒熱往來也)。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三陽為表,屬腑,故可汗而愈也。

未入於臟者,深明入臟則不可輕汗也)。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邪在三陽,失於汗解,則傳三陰,自太陰始也),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腎本屬水,而熱邪耗之,故燥渴也);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傳至厥陰而六經遍矣,邪熱已極,故為煩滿)。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六經傳遍而邪不解,臟腑皆受病矣。氣血乏竭,營衛不行,則五臟之經脈不通,不死安待)。

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已者,愈也。未滿三日,其邪在表,發汗則病已。滿三日者,邪已傳裡,攻下則病已。此言大概也。日數雖多,脈浮而有三陽證者,當汗之。日數雖少,脈沉而有三陰證者,當下之,此至要之法也)。

《瘧論》:帝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凡秋瘧皆名痎,即其皆生於風,皆字知諸瘧之通稱也)?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主上行,陰主下行,邪乘之則爭矣。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邪入於陰,則陰實陽虛,邪入於陽,則陽實陽虛,故曰更作,曰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陽明虛則陰虛而陰實,故寒慄也。

脈循頤頰,故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終始》篇曰,病痛者,陰也,陰盛故頭痛,骨亦痛也),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邪在陽分,則內外皆熱。故喘渴而冷飲)。

白話文:

【三、疾病表現與機理】

  1. 傷寒病的發展與預後
    人體受寒邪侵襲後會發熱,即使高熱也不會致命(因寒邪鬱閉體內,使皮膚腠理閉塞而發熱,寒邪散去即可痊癒)。但若同時感染兩經的寒邪(如太陽與少陰、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厥陰同病),病情惡化迅速,三日內邪氣傳遍六經,再過三日則可能死亡。

  2. 傷寒的六經傳變

  • 第一日:太陽經受邪,出現頭痛、頸項僵直、腰背強痛(太陽經循行頭項至腰背)。

  • 第二日:陽明經受邪,表現為發熱、眼睛疼痛、鼻乾、失眠(胃氣不和影響睡眠)。

  • 第三日:少陽經受邪,引發胸脅痛、耳聾(邪在半表半裡,寒熱交替)。
    此時邪氣仍在三陽經(表證),可透過發汗治癒;若未及時治療,邪氣將傳入三陰經。

  • 第四日:太陰經受邪,導致腹脹、咽喉乾燥(太陰經聯繫脾胃與咽喉)。

  • 第五日:少陰經受邪,出現口乾舌燥、口渴(腎陰受熱邪耗損)。

  • 第六日:厥陰經受邪,引發煩悶、陰囊收縮(邪熱極盛)。
    若六經皆病,氣血阻滯、臟腑功能衰竭,則預後凶險。

  1. 治療原則
    發病未滿三日(邪在表),可用發汗法;超過三日(邪入裡),則需用瀉下法。但需結合脈象與症狀靈活判斷,例如:
  • 病程雖長,若脈浮且有三陽經症狀,仍應發汗;
  • 病程雖短,若脈沈且有三陰經症狀,則需瀉下。
  1. 瘧疾的發病機理
    瘧疾因風邪而起,發作時先惡寒顫抖、腰背疼痛,繼而高熱頭痛、口渴喜冷飲。此為陰陽之氣相互爭鬥所致:
  • 陽虛陰盛:惡寒、骨節疼痛(陰氣勝過陽氣);
  • 陽盛陰虛:高熱、喘息、渴飲冷水(邪熱充斥陽分)。
    例如:陽明經氣虛則寒顫牙關抖動,太陽經氣虛則頭項腰背痛,三陽俱虛則陰寒內生;反之,陽熱過盛則內外皆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