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下 (22)
卷下 (22)
1. 三、病能
《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元氣充周,病無從入。氣虛則不能衛外而為固,玄府不閉,風邪因而客焉)。
《厥論》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厥音,逆也。下氣逆上,忽眩僕不知人事,輕者漸蘇,重則即死。陰陽之氣衰於下,則寒熱二厥由之而生也)。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宗筋者,眾筋之所聚也,足之三陰、陽明、少陽及沖,任、督、蹺筋脈皆聚於此,獨言太陰、陽明之合,重水穀之臟也。胃為水穀之海,主潤宗筋,又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也)。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秋冬之令,天氣收藏,恃壯而喜內,則與令違,此奪於所用也。精竭於下,必上爭而求救於母氣,腎所去者太過,肺所生者不及,故不能復也。
既已不足,精氣復下,則陽虛而陰邪勝之,故寒氣逆上也);氣因於中(上則肺主氣,下則腎納氣,上下之氣皆因穀氣所化,水穀在胃,土居中州,故曰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四肢皆稟氣於胃,胃中之陽氣衰,不能充滿其經絡,陽敗則陰勝,故手足寒也)。
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經脈在內深而不見,屬陰者也。絡脈在外浮而可見,屬陽者也。酒者,熟谷之液,其氣悍疾,為陽,故先充絡脈。酒熱傷陰,故陽脈滿而經脈虛也),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胃受水穀,脾則行其津液,濕熱傷脾,則陰虛陽亢,胃乃不和,水穀之精氣竭矣,豈能營四肢乎)。
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醉飽入房,脾腎交傷,陰日竭而陽日亢,故手足熱也。按:厥有寒熱,未有不本於酒色,故知慎飲食、遠房幃者,厥其免夫)。
《刺熱篇》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額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肝應東方;故左頰先赤;心應南方,故額庭先赤;脾應中央,故鼻先赤;肺應西方,故右頰先赤;腎應北方,故兩頤先赤)。
《熱論篇》帝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傷寒者,受冬月寒邪也。冬三月者為正傷寒,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不曰至秋變為涼病者,太陽寒水之邪,遇長夏之土而勝也)?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巨陽者,太陽也,太陽為六經之長,總攝諸陽),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
白話文:
三、病能
《評熱病論》提到:邪氣侵襲人體時,必定是因為正氣虛弱(元氣充足時,病邪無從入侵。正氣虛弱則無法護衛體表,毛孔開而不閉,風邪便趁虛而入)。
《厥論》指出:陽氣衰弱於下焦,就會形成寒厥;陰氣衰弱於下焦,則會形成熱厥(「厥」指氣逆,下焦之氣逆行上衝,突然頭暈昏倒、不省人事,輕者逐漸甦醒,重者可能死亡。陰陽之氣在下焦衰弱,寒熱兩種厥症便由此產生)。前陰是宗筋匯聚之處,也是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相合的部位(宗筋指眾多筋脈的集合,足三陰經、陽明經、少陽經及沖脈、任脈、督脈、蹺脈的筋脈皆匯聚於此,特別強調太陰與陽明的相合,是重視水穀運化的臟腑。胃為水穀之海,主滋養宗筋,而陰陽之氣總匯於宗筋,交會於氣街,陽明經在其中起主導作用)。
春夏時節陽氣旺盛而陰氣較弱,秋冬則陰氣強盛而陽氣衰弱。若有人體質強壯,卻在秋冬過度耗損精氣,導致下焦之氣上逆而無法恢復,精氣下洩,邪氣便趁機上行(秋冬應收斂養藏,若仗著體壯而縱慾,違逆自然規律,便是過度消耗。下焦精氣枯竭,必向上爭奪肺氣以求自救,腎精流失過多,肺氣生成不足,因此難以恢復。精氣不足又持續下洩,陽虛而陰邪乘虛,寒氣便上逆);氣的運行依賴中焦(上靠肺主氣,下靠腎納氣,上下之氣皆由水穀化生,胃主水穀,位居中焦,故稱「氣因於中」)。陽氣衰弱,無法溫養經絡,陽氣日漸虧損,陰氣獨盛,因此手腳冰冷(四肢氣血皆源於胃,胃中陽氣不足,經絡失養,陰盛陽衰,故手足寒涼)。
酒液入胃,會使絡脈充盈而經脈空虛(經脈深藏屬陰,絡脈淺浮屬陽。酒為穀物熟化之液,性烈屬陽,故先充滿絡脈。酒熱傷陰,導致陽脈滿而陰脈虛)。脾負責為胃輸布津液,陰氣虛則陽氣乘虛而入,陽氣入侵則胃失調和,胃不和則精氣耗竭,精氣耗竭便無法滋養四肢(胃受納水穀,脾運化津液,濕熱傷脾則陰虛陽亢,胃氣失和,水穀精氣枯竭,自然難養四肢)。
《刺熱篇》記載:肝熱病患者,左臉先發紅;心熱病者,額頭先紅;脾熱病者,鼻部先紅;肺熱病者,右臉先紅;腎熱病者,下巴先紅(肝對應東方,故左臉先紅;心對應南方,故額頭先紅;脾對應中央,故鼻先紅;肺對應西方,故右臉先紅;腎對應北方,故下巴先紅)。
《熱論篇》黃帝問:熱病皆屬傷寒一類,有的痊癒,有的死亡,死亡多在六七日內,痊癒則需十日以上,為何?岐伯回答:太陽經為諸陽之統領(太陽經是六經之首,總管諸陽),其脈連接風府穴,故主導諸陽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