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下 (20)
卷下 (20)
1. 三、病能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寒氣入臟,則陽氣去矣。寒獨留者,如冬令嚴寒,萬物閉蟄之象,故脈不通而澀。此內傷之候也)。
《調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傳寒中(始受者,病初起也。末傳者,久而不愈也。初起病時,元氣未虛,邪氣方實,實者多熱,及病之久,邪氣日退,正氣日虛,虛者多寒。古人立法,於始受熱中者,實則瀉其子。夫肺金為脾土之子而實主氣,氣有餘便是火,故凡破氣清火之劑皆所以瀉其子也,於末傳寒中者,虛則補其母。夫少火為脾土之母而實主運行三焦,熟腐五穀,故凡溫中益火之劑皆所以補其母也。
每見近世不辨虛實,一遇脾病,如脹滿、如停滯,如作痛、如發熱之類,概以清火疏氣之藥投之,虛虛之禍可勝數哉)。
《玉機真藏論》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實者,邪氣實也。心受邪則脈盛,肺受邪則皮熱,脾受邪則腹脹,腎受邪則前後不通,肝受邪則悶瞀。肝脈貫膈,氣逆上也);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虛者,正氣虛也。心虛則脈細,肺虛則皮寒,肝虛則氣少,腎虛則泄利前後,脾虛則飲食不入。
五實五虛,皆死候也)。
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治虛之法,先扶根本。漿粥入胃則脾土將復,泄注既止則腎水漸固,雖犯虛死,自可回生也),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治實之法,汗下為要,身既得汗則表邪解,後既得利則里邪去,雖犯實死之條,邪退則活矣)。
《舉痛論》:帝曰: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肝木主春升之令,怒傷之,如雷奮九天,故氣逆也。血屬陰,主靜定而潤下,肝逆而上。
且為血海,則陰血不得安其靜定之常,故嘔逆也。木旺侮脾,脾傷則不化谷而飧泄,是以氣逆而上也)。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和達通利,若不為病矣。不知大喜則氣散而不收,緩慢不能攝持,故《本神》篇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是也)。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悲生於心,故心系急。並於肺則肺葉舉,不通不散則氣壅而為火,火主刑金,金主氣,故氣消也)。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恐傷腎則精卻,卻者,退而不能上輸也。上焦閉則失上升之路,還而下陷,夫氣以上升為行,下陷則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寒束其外,則腠理閉密,陽氣不舒,凍而收斂矣)。炅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炅者,熱也,如天行夏令,腠理開通,氣從汗散,故曰氣泄)。
白話文:
【三、疾病表現】
黃帝問:「陰氣過盛導致內寒,是什麼原理?」岐伯回答:「寒氣上逆,積聚在胸中無法消散,導致溫暖之氣流失,只剩寒氣獨留。此時血液凝滯,脈絡阻塞,脈象表現為強盛而滯澀,因此形成內寒(寒氣侵入臟腑,陽氣便會衰退。寒氣獨留的狀態,如同冬季嚴寒,萬物蟄伏,所以脈絡不通而滯澀。這是內傷的徵兆)。」
《調經篇》提到:「因飲食不節或勞累過度損傷脾胃,初期可能表現為熱症,後期則轉為寒症(初期指疾病剛發作時,後期指久病不癒)。發病初期,元氣尚未虛弱,邪氣正盛,實症多伴隨熱象;隨著病情拖延,邪氣漸退,正氣日衰,虛症多伴隨寒象。古人治療原則為:初期熱症屬實,需『瀉其子』——肺金是脾土之子,主導氣機,氣過剩便化火,因此破氣清火的藥物皆屬瀉子法;後期寒症屬虛,需『補其母』——少火(腎陽)是脾土之母,主導三焦運化與食物消化,故溫補陽氣的藥物皆屬補母法。
現今常見不辨虛實,一遇脾病(如脹滿、積滯、疼痛、發熱等),便盲目投以清火理氣之藥,此種誤治導致的危害難以計數。」
《玉機真藏論》記載:「脈象強盛、皮膚發熱、腹脹、二便不通、胸悶目眩,此為『五實』(實指邪氣盛:心受邪則脈盛,肺受邪則皮熱,脾受邪則腹脹,腎受邪則二便不通,肝受邪則氣逆胸悶);脈象細弱、皮膚寒冷、氣短、腹瀉、無法進食,此為『五虛』(虛指正氣衰:心虛則脈細,肺虛則皮寒,肝虛則氣短,腎虛則二便失禁,脾虛則拒食)。五實五虛皆屬危候。」
若虛症患者能進食流質且腹瀉停止,便有生機(治虛首重固本,進食代表脾胃功能恢復,止瀉表示腎氣漸穩);實症患者若發汗或通便,邪氣排出則可痊癒(治實關鍵在發汗與攻下,表邪隨汗解,裡邪隨瀉除)。
《舉痛論》中,黃帝問:「我知百病生於氣機失調——怒則氣上衝,喜則氣渙散,悲則氣消沈,恐則氣下陷,寒則氣收縮,熱則氣外洩,驚則氣紊亂,勞則氣耗損,思則氣鬱結。這九種氣病如何影響健康?」岐伯回答:
- 怒:氣機逆亂,嚴重時嘔血或腹瀉(肝主升發,怒傷肝如雷霆暴動,血隨氣逆;肝木剋脾土則消化不良,氣上衝)。
- 喜:氣血通暢但過度則渙散不收(喜樂使心神耗散不藏)。
- 悲:心脈緊縮,肺葉上舉,上焦阻塞,氣鬱化火而消耗元氣(悲傷先影響心,再波及肺,火剋金導致氣虛)。
- 恐:腎精下陷,上焦閉塞,氣機下墜而腹脹(氣以升為順,下陷則滯)。
- 寒:毛孔閉塞,氣血凝滯而收斂。
- 熱:毛孔開張,汗出過度而氣隨之散洩。